一半是真一半是梦_边城_与_德伯家的苔丝_之比较
《红楼梦》与《德伯家的苔丝》的人物形象悲剧比较

《红楼梦》与《德伯家的苔丝》的人物形象悲剧比较作者:甘雨鑫来源:《学习导刊》2017年第09期平行比较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提倡文学跨国“共时性”研究,即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它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全书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社会、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社会道德观念等,可谓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而成書较之稍晚的《德伯家的苔丝》,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
它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
哈代以洞幽烛隐的目光观察那个时代的庸俗时风,反映出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早期的小说家在写作技巧上的深化和成熟。
《德伯家的苔丝》也因此被称为“十九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最好的代表作”。
虽是有着高度文学价值的,却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学奇作,《德伯家的苔丝》与《红楼梦》却同是发生在封建社会日趋衰落的年代;都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婚姻为线索;它们在题材选择、事件处理、人物塑造乃至艺术手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社会、民族、以及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通过把这两部作品进行平行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地理解作品所揭示的爱情、人生的内涵,可以更深地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学折射出的不同文化传统。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为曹雪芹主要叙述对象,而几乎所有他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以悲剧收场:林黛玉,用毕生之泪水对挚爱的追求,却抵不过封建家长制度的还击;薛宝钗,虽胜利地看着林黛玉归西,胜利地走向洞房,在形式上是胜利者,但在感情的归属上她却一败涂地,最终只得了一个空洞的婚姻,空洞的一无所有,空洞的只能独守空房;王熙凤是小说中最令人瞩目的形象之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泼辣出场,主持家政的铁碗手段,一方面精明强干,另一方面利欲薰心,最真实、最世俗地融进了现实社会。
同一母题 不同情怀——《苔丝》和《边城》比较

同一母题不同情怀———《苔丝》和《边城》比较汪景峰1,黎洪2(1.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2.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洁美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
作家对故土风情描述的迥异和对寄托作家理想的主要人物刻画的不同,反映出在爱情悲剧这同一母题下,两位作家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怀:哈代表达的是颓废的悲观主义,而沈从文则更多地表达对重建故土乐园的期待。
关键词:《苔丝》;《边城》;悲剧情怀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432(2007)06—0033—03Two D i ffer en t F eeli ngs under the Sam e M ot i f :A C o m pa r ison Between Tess of the D ’ur ber v illes and Fr on t i er C ityWAN G J ing 2feng 1,L I Hong2(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Nor m al Unive 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7,China;2.College of I nterna tiona l Educati on,Anhui Nor ma l University,W uhu A nhui 241000,China )Ab stra ct: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and Frontier C ityare b oth tragic st orie s about pure and beautiful country girls .B y analysingthe auth o rs ’different desc ri pti on of the sceneries and cust o m s in their ho m et owns and of the m ain charac ters on wh om the aut hors ’ideals a re p laced,this paper holds that with the gui de of the same motif of tragic l ove Ha rdy sh ows his decadent senti m ent,while SHE N Cong 2wen indicate s his ex pec tati on of reconstruc ting paradise on his h ome t o wn .Key W or ds:Tess of the D ’urbervill e s ;Frontie r Cit y;tragic feelings19世纪英国著名“乡土文学家”托马斯哈代和我国现代“湘西文学”代表沈从文在个人经历、创作主题上都有相似之处。
乡土文学的艺术魅力——试比较《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

沈从 文和哈代都 饱含着对大 自然 的激情 , 用深
收稿 日期:2 0 1 3 . 0 6 . 0 8 项 目名称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 目一 般项 目 “ 田纳西- 威廉斯作 品中隐秘 的同性恋主题研究 ’ ( 项 目编 号 1 1 c o 3 o 4 )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 简介:刘 霞 ( 1 9 7 8 一) ,女,湖南 常德人 ,英美文学硕士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 系讲师 ,研究 方 向:英美文 学教 学与研 究。
7 3
边地 青年男 女的缠绵 对歌 ……这些充满 边城风 情 的画一张张舒展开来 , 便连成 了一幅幅尽显湘西风
情 的百景 图。 在沈从文 的笔下 , 无论是 自然风光还
出“ 小孩 的神情 ” , l 她就像原野上 的野花幽香芬芳 ,
又像是 I I I 涧 中的一泓清泉 晶莹清澈 。 苔丝和翠翠都 拥有这种天然去雕饰 的美 , 她们是大 自然孕育 出来 的两块 洁白无暇 的璞玉 , 自自然然地在那儿相互交
g o1 . 22 N o .1 1
2 0 1 3 年 1 1月
文章编 号:l 0 0 8 . 8 7 l 7( 2 0 1 3 )1 1 . 0 0 7 3 — 0 3
No v .
20 1 3
乡土 文 学 的艺 术魅 力
— —
试 比较 《 边城 》与 《 德伯家的苔丝 》
的一切都 是为了家人 。
有很强的立体感 。在哈代的笔下 , 景物都有 了 自己
的个性 。 他 总是让读者随着他触景生情 , 情景交融 ,
《 边城 》 开篇便为读者展示 了一幅秀丽 的山水
画。湘 西边境 一个 l 』 J 城名 叫 “ 茶峒 ” ,小 城不远 处
悲剧的超越_试比较_边城_与_德伯家的苔丝_

悲剧的超越———试比较《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Ξ杜丽琴(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昆明 650031)[关键词]自然美;音乐美;爱情的美和意象的美[摘 要]哈代小说中浓郁的宿命色彩被称做悲剧意识,或是悲观意识。
沈从文小说中也有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控制着人的命运,似乎人的命运总是成为一种无法逃脱的悲剧。
前苏联文艺评论家称哈代为“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悲戚”不是哈代小说唯一的基调,也不是沈从文的小说的基调。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这二人的小说如何展现他们“刚毅”的一面及其对悲剧的超越。
[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58(2001)01-0044-05Beyond the T ragedy———The Comparision of Bian Cheng and T ess of the DiurberuillesDu Liqin(Kunming Teachers College,Kunming650031,China)K ey w ords:Natural beauty;musical beauty;beanty of love;beanty of intentionAbstract:The rich fatalistic colour in Hardyπs novel is called“Pessimistic Consciousness”or“Tragic Con2 sciousness”.There also exists in shen congwenπs novel a kind of misterious even unaware power which is controlling human fate.It seems that the fate is always becoming a tragedy which human being can not es2 cape from.A literary and art critic of the previous Soviet Union once said that Hardy was“a grief but un2 yielding resolution and courageous artist”.“Resolution”is not the only keynote of Hardy’s works,nor is shen congwen’s.The passage wants to discuss how the two artists novel reveal their resolution and how they go beyand the tragedy. 沈从文与哈代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
《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探析

和世 界文 学 史 中的 托 马斯 ・哈 代 都 是 一 代 文 学 巨
匠, 但 是 两位文 学大 家一 直 都 以“ 乡下 人 ” 的身 份 自
居 。正是 两位 文学大 家身 上所具 备 的乡土情 结和 悲
一
沈从文 在谈 到 自己创作 时说 : “ 我要 表现 的本 是
种‘ 人生 的形 式 ’ , 一种 ‘ 优美 , 健康, 自然而 又不悖 乎人 性 的人 生形 式 ’ 。我 主意 不 再 领 导读 者 去 桃 源
剧 意识 , 使《 边城》 与《 德 伯 家 的苔 丝 》 这 两部 作 品 成
为 了文 学史上 最 伟大 的成 就 。然 而 , 由于 沈从 文 和
关键 词 : 边城 ; 德 伯 家的 苔丝 ; 悲剧性 ; 对 比 分 析
中图分 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1 — 2 1 2 9 ( 2 0 1 5 ) 0 3 — 0 0 8 4 — 0 4
的无 奈 、 对 未来 的恐 惧 所表 现 出来 。沈从 文 和托 马
是这 两部 著作 同时也 寄寓着 沈从 文和 托马斯 ・哈代 痛苦 的灵 魂 , 这 也是 沈从 文 和托 马 斯 ・哈代 对 今 天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0 4
溪 的描绘 中用“ 浅” 、 “ 一 篙不能 落底 ” 、 “ 清 澈透 明” 等 词句 , 在我们 眼前 展 现 出 一 条清 新 、 悠 然 的小 溪 , 尤
时, 各人应 有 的一份 哀乐 , 为人类 ‘ 爱’ 字作一 度恰 如
其 分 的说 明 。 , , [ 1 ] 在《 边城 》 的开篇作 者便 为读 者 营造
论翠翠与苔丝形象的悲剧意蕴

2015初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作文成长的路上,我们经历过风景,所以收藏了许多。
把美好定格在心中,那是一生的快乐;把快乐定格在心中,那是一生的幸福;把幸福定格在心中,那是一生的感动…请以“把_______定格在心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花儿有了雨露的滋润,色彩更加绚丽;孩子有了母亲的呵护,成长更加快乐;生活有了坚定的信念,步履更加矫健…”因为有了你,生命里都是奇迹,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有一个人,一段情,一本书,一处景,一首歌……曾深深地感动着自己,激励着自己。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有你,我更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她方正、典雅、古朴、含蓄,承载着中华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
外国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有“三宝”:长城、汉字、兵马俑。
许多外国朋友喜爱中华文化,是从亲近汉字开始的。
奥运期间的北京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外国朋友学习汉字的情景,几位金发碧眼的姑娘还将“和”“美”“爱”“勤”“笑”“泪”等字刺在手臂上,引来无数欣赏的目光。
在你心目中,一定有一个汉字深深打动过你,她或许寄托着真挚的情感,或许叙述着动人的故事,或许勾起了你的回忆,或许引发孑你的联想……请以“我最喜欢的汉字——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我们记得,童年时代的太阳要炽热得多,草要绿得多,雨要大得多,天要蓝得多,人要纯净得多。
这份生之美丽,是大自然珍贵的礼物。
可惜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许多人都失去了这一礼物。
《德伯家的苔丝》与《边城》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德伯家的苔丝》与《边城》女主人公形象比较摘要沈从文和哈代,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在他们的乡土小说里塑造的女性有着相似性与差异性。
翠翠与苔丝,作为他们乡土小说里的代表女性,她们的身上渗透着作家对自然的眷恋和对故土的挚爱,也承载着作家对于生命的希冀和理想的重塑。
从翠翠和苔丝的爱情、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出路的寻找。
在他们的悲悯目光中,湘西女儿和威塞克斯女儿们善良美丽,在各自的人生里追求着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无论实现与否,她们努力过抗争过,展现出那个时代女性的自我光彩。
反观她们不同的生命姿态,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沈从文自然生命观和哈代进化向善论的差异。
关键词:形象比较,相似性,差异性“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Border Town” lamages of theHeroineABSTRACTShen Cong-wen and Hardy , the two writers of different of the Heroine in their native women native women as portrayed in the novel ha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ui-cui and Tess , as part of their local representatives of women’s fiction , and their penetration of the writers who cherish nature and love of homeland ,but also carries a writer for the life and ideals of XiYi remodeling . From Cui-cui and Tess’s love and destiny , we can see that the fate of a writer for women’s thinking and looking for a way out . Compassion in their eyes , the XiangXi daughters and daughters of W essex good beautiful in life in their pursuit of this beautiful love and a happy life ,regardless of achieving or not , they wo rked hard and fight too , to show that modern women self-glory . In contrast their different life stance ,we can also feel Shen Cong-wen form the natural view of life and evolution Hardy meliorism differences .KEY WORDS:characters , female shape , the difference causes目录前言 (1)一、两种美丽的碰撞 (2)(一)美丽的自然女儿 (2)(二)执著的爱情宠儿 (3)(三)忧郁的命运弃儿 (3)二、乡土世界里的女性书写 (5)(一)自然与自我的完美结合 (5)(二)追忆与批判的不同体现 (6)三、寻找社会文化的根源 (7)(一)相似性 (8)1﹑浓厚的乡土情结 (8)2﹑女性启蒙运动的社会背景 (9)3﹑自身的悲剧意识 (10)(二)差异性 (11)结论 (14)谢辞 (15)参考文献 (16)前言近年来,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进行跨国文化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多。
悲剧的超越--试比较《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

悲剧的超越--试比较《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
杜丽琴
【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3)001
【摘要】哈代小说中浓郁的宿命色彩被称做悲剧意识,或是悲观意识.沈从文小说中也有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控制着人的命运,似乎人的命运总是成为一种无法逃脱的悲剧.前苏联文艺评论家称哈代为"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悲戚"不是哈代小说唯一的基调,也不是沈从文的小说的基调.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这二人的小说如何展现他们"刚毅"的一面及其对悲剧的超越.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杜丽琴
【作者单位】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性格悲剧与心理悲剧——《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性格分析 [J], 何芸
2.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J], 陈艳玲;冯子函
3.《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美学观比较 [J], 方国莲
4.乡土文学的艺术魅力——试比较《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 [J], 刘霞
5.《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区与哈代的悲剧意识 [J], 孑L俊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半是真一半是梦——《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

的“ 威塞克斯” ,两个世界都来 自作家对现实世界 的不满 。而 这 “ 不满 ”中则充满 了悲剧性 。正是沈
从 文 和 哈代 身 上 同样 具 有 的 乡土 情 结和 悲 剧 意 识 成 为 《 城》和 《 边 德伯 家 的苔 丝》进行 比较 的前提 。
哈代 和 沈 从 文 的 乡 土 小说 都 蕴藏 着 浓 浓 的 乡
收稿 日期 :2 0 一o —2 09 2 2
个梦幻 的家园 。这里 一切似 真似梦 ,却能给 人美 的享受 。《 城 》是沈 从文 理想 的世 界 ,诗 意 的世 边
作者简介 :庞云芳 ( 9 3 ) ,山西长治人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 言学院教 师,硕士。 18一 ,女
9 4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人 的 关 系、对 “ 死亡”的描 写 、绝望 与希望三 个角度 ,两部 作品 的悲剧性 呈现 出不 同面貌 ,从 而 凸现 了各 自的 民族文化特 色。
关键 词 :边城 ;德 伯 家的苔丝 ;悲剧 性 ; 乡土精神 ;民族 文化
中图分类号:I 7 2 . 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7 20 )O—O 9—0 o9 06(09 2 O 3 3
一
半 是真
一 半是 梦
—
—
《 边城 》与 《 德伯 家的苔丝 》之 比较
庞云芳
( 伊犁师范学院 中语学院,新疆 伊宁 8 50 300)
摘 要:沈从文和托马斯・ 哈代虽身处中、英两国不 同的文化环境 ,他们的创作却有着某些 精神上的相似性。 边城 》和 《 《 德伯家的苔丝》都带着浓浓的 乡土精神和悲剧性特 色。在环境与
、
人与 自然的和谐 与对抗
从企慕情境浅探《边城》与《苔丝》的悲剧性意蕴

从企慕情境浅探《边城》与《苔丝》的悲剧性意蕴从企慕情境浅探《边城》与《苔丝》的悲剧性意蕴《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企慕情境浅探《边城》与《苔丝》的悲剧性意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边城》与《苔丝》两部作品中都有典型的企慕情境,两者在企慕情境的营造及人物设置上,都具有相似性。
但由于中西方文学传统不同,企慕情境在《边城》中形成了“可望不可即”的整体的美学意境,它的悲剧性意蕴是诗性的;而在《苔丝》中,企慕情境则作为小说情节必要的一环,作者通过对其的拆解,达到了戏剧性的悲怆,形成了与《边城》完全不同的悲剧性意蕴。
关键词:企慕情境;悲剧性;《边城》;《苔丝》一、企慕情境企慕情境在中国是钱钟书在《管锥编》之《毛诗序正义四三》率先提出的,他引用《蒹葭》、《汉广》,提出“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之情境也。
”陈子谦在《钱学论》中则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它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能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不能到达的境界。
”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表达,如古罗马诗人桓吉尔的名句:“望对岸而伸手向往。
”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河流、对岸成为企慕情境中最为常见的意象。
中国《古诗十九首》中有“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孟郊《古别离》:“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在西方德国古民歌常以深水阻隔为比喻,咏叹欲求不遂;但丁的《神曲》中亦有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的情境。
尽管中西方对企慕情境有着相似的诠释和意象选择,但中国的企慕情境由于写意的诗歌传统趋向于一种整体的望不可及的美学意境;而西方对于戏剧和小说情节布局的强调,使得企慕情境成为西方小说情节设置的一环。
同一母题不同情怀——《苔丝》和《边城》比较

同一母题不同情怀——《苔丝》和《边城》比较
汪景峰;黎洪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12)006
【摘要】《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洁美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作家对故土风情描述的遇异和对寄托作家理想的主要人物刻画的不同,反映出在爱情悲剧这
同一母题下,两位作家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怀:哈代表达的是颓废的悲观主义,而沈从
文则更多地表达对重建故土乐园的期待.
【总页数】4页(P33-35,45)
【作者】汪景峰;黎洪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美的聚合,爱的抉择——《苔丝》中的苔丝和《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比较 [J], 裘乐英
2.《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男主人公形象比较研究——中西文化互观中的二老傩送和安玑•克莱 [J], 王亚丽
3.《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美学观比较 [J], 方国莲
4.乡土文学的艺术魅力——试比较《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 [J], 刘霞
5.沈从文与哈代笔下的女性——《边城》与《苔丝》比较 [J], 宁立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探析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order town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作者: 徐辉
作者机构: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安康725099
出版物刊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4-8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边城;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性;对比分析
摘要:沈从文与托马斯·哈代虽然身处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但是他们所创作的《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等两部作品在乡土精神和悲剧性特色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紧密的联系。
两部作品在关于环境育人的关系、绝望与希望等方面的描写上,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性面貌,分别彰显了中英两国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主要原因。
乡土文学的艺术魅力——试比较《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

作者: 刘霞
作者机构: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页码: 73-7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1期
主题词: 艺术魅力 景物描写 人物刻画 音乐性 美术性
摘要:�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分别是两位“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家沈从文和哈代的经典作品,两部小说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小说中都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美术性。
本文主要探讨两位作家是如何将其优美迷人的自然景观,鲜活生动的人物,严谨细密的结构等一起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充分领略到其独特的乡土文学魅力。
文字之外的解读-比较《德伯家的苔丝》和《边城》

Pictures and Musics in Tess and Bianche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Bian Cheng
作者: 龚璇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湖南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娄底师专学报
页码: 46-48页
主题词: 文字;解读;《德伯家的苔丝》;《边城》;中国;英国;乡土文学;语义;文本;主题;小说
摘要:哈代和沈从文作为英中两国'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中有很强的美术性和音乐性,他们的主要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和<边城>融合各种艺术手段,将画面
和音乐视为文字之外的语义载体,填补了文字所不能表达的'空白',丰富了文本的主题意蕴.。
美的聚合,爱的抉择——《苔丝》中的苔丝和《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比较

作者: 裘乐英
作者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3130010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50-51页
主题词: 苔丝;翠翠;纯洁;爱情
摘要:<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真、善良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苔丝和翠翠纯洁美丽,爱憎分明,都拥有一颗无私的爱人的心.但是命运的捉弄、无情的现实阻碍了她们爱情美梦的实现.不同的是同一爱情悲剧主题下表达了主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区别:一个将是轰轰烈烈、凄惨感人的爱情悲剧,一个则是默默无声、发人深思的关于'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曲调.她们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析《德伯家的苔丝》中安玑·克莱的异化

析《德伯家的苔丝》中安玑克莱的异化
黄燕萍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在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对男主人公安玑·克莱的描写既有现实主义冷静的批判,又散发出浓烈的现代主义气息。
这一气息就是异化。
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安玑·克莱与传统宗教思想的异化,以及由此造成他与女主人公苔丝的异化和与自我之间的异化,从而深刻展现了《德伯家的苔丝》的现代主义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对人造成的异化。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黄燕萍
【作者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男主人公形象比较研究——中西文化互观中的二老傩送和安玑•克莱 [J], 王亚丽
2.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谈《德伯家的苔丝》中安玑·克莱性格的两重性 [J], 郑丹燕
3.析《德伯家的苔丝》中安玑·克菜的异化 [J], 黄燕萍
4.《德伯家的苔丝》中安琪尔·克莱尔的悲剧分析 [J], 张春宇
5.安玑·克莱浅议——《德伯家的苔丝》读后 [J], 卫连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的聚合,爱的抉择——《苔丝》中的苔丝和《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比较

美的聚合,爱的抉择——《苔丝》中的苔丝和《边城》中翠翠
的人物形象比较
裘乐英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8(000)030
【摘要】<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真、善良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苔丝和翠
翠纯洁美丽,爱憎分明,都拥有一颗无私的爱人的心.但是命运的捉弄、无情的现实阻碍了她们爱情美梦的实现.不同的是同一爱情悲剧主题下表达了主要人物悲剧命运
的区别:一个将是轰轰烈烈、凄惨感人的爱情悲剧,一个则是默默无声、发人深思的
关于"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曲调.她们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裘乐英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31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美的聚合,爱的载体--浅淡《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2.《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男主人公形象比较研究——中西文化互观中的二老傩送和安玑•克莱
3.关于19世
纪重要文学著作中的女性人物塑造——浅析《简·爱》与《德伯家的苔丝》中女性
形象的比较4.优美的人性忧伤的情怀——试分析《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及其理想人格5.女性的另一种自尊——比较《苔丝》与《简爱》中女性的爱情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半戏梦,一半现实——探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中戏”

一半戏梦,一半现实——探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中戏”王建敏
【期刊名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15)6
【摘要】“戏中戏”作为戏剧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被陈凯歌导演巧妙地运用于
电影《霸王别姬》中,并在人物塑造、剧情发展、主题表达、视听审美这四个方面
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王建敏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1
【相关文献】
1.一半是真一半是梦——《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 [J], 庞云芳
2.一半电影,一半音乐--论电影艺术新语境下的古典音乐 [J], 王宇心
3.一半梦幻,一半真实——由《花样年华》的“戏中戏”谈起 [J], 安艳
4.一半是狂野一半是温柔——谈许亚玲在淮海戏《原野》中的人物塑造 [J], 江淮;
5.一半是电影,一半是营销电影营销面面观 [J], 向林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庞云芳:一半是真 一半是梦 127一半是真 一半是梦——《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庞云芳(伊犁师范学院 中语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摘 要:沈从文和托马斯•哈代虽身处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他们的创作却有着某些精神上的相似性。
《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都带着浓浓的乡土精神和悲剧性特色。
在环境与人的关系、对“死亡”的描写、绝望与希望三个角度,两部作品的悲剧性呈现出不同面貌,从而凸现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边城;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性;乡土精神;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09)02—0093—03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孤独寂寞的灵魂,他们像是时代的弃儿与芸芸众生保持了距离。
这种距离成为他们命运凄苦的根源,同时也铸就了他们的伟大。
不同的民族、地域虽然拥有不同的历史,而历史的积淀却会使得所有的大师熠熠生辉。
中国文学史上的沈从文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哈代便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巨星。
以“乡下人”自居的他们不约而同地塑造出两个相似的乡土世界:“湘西”与“威塞克斯”。
不管是梦幻般的“湘西”,还是倾向真实的“威塞克斯”,两个世界都来自作家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而这“不满”中则充满了悲剧性。
正是沈从文和哈代身上同样具有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成为《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进行比较的前提。
哈代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蕴藏着浓浓的乡恋情结。
他们倾其心血描绘着自己心爱的故乡,诉说着无限的情怀,表达对理想和谐生存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虚构了一个美丽绝伦的人间天堂,美丽的山,美丽的云,美丽的水,美丽的人,出自人们内心深处真诚而美丽的自然之爱,四邻乡亲们的善良无欺,古老而淳朴的乡风民俗,未受现代贸易污染、带着人情味的封建经济关系与现代城市文明的一尘不染的人伦血缘感情,美丽的狗,美丽的白塔,一切都美的圣洁、自然而古色古香”[1](P68)《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自然环境也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如小说一开始,春光肆意的五月,穿着白色长裙的少女们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春天的希望,青春的活力,装扮着幽静偏僻的布蕾谷,使这里充满生机,诗意盎然。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前进,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获得一种新的文明的同时必然会失去那种旧的,相对纯朴的生活与文化,这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变更。
发生这种变更的同时也必然要有一种新的定位,而在进行这种定位时,人们往往会回过头去从旧的文化体系中寻找精神上的支撑,因而怀旧情绪、乡恋情结就成了人们的一种普遍情感。
”[2](P76)《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虽创作于截然不同的两个时空,却都寄寓着作者痛苦的灵魂,诉说了他们浓厚的乡土情结。
这种情结既有对过去的眷恋,也饱含对今天的无奈,对未来还充满恐惧和绝望。
沈从文和哈代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有着浓浓的宿命论色彩,往往以一种消极悲观的姿态来观照人生。
他们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到处充满苦难。
这样渐渐地形成了他们身上的悲剧意识。
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与苔丝在潜意识里都把自己悲剧的命运一切归于天命。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性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抗真实的世界总是太过于真实,艺术家便在心中垦出一片绿洲埋下自己的梦想,为自己和他人营造一个梦幻的家园。
这里一切似真似梦,却能给人美的享受。
《边城》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2009年6月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un.2009 第2期 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294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界。
沈从文对自然美、人性美怀有一种独特的感情。
他谈《边城》写作成因时曾这样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沅水领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3](P45)沈从文从小就在青山绿水中长大,便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以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勾画出这新奇独特的“边城”。
边城的风景美妙、迷人。
小说头三章集中描写了湘西山水风景和风俗习惯。
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等山水风景与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比赛及男女唱山歌等民俗事象相互交融、呈现出边城未受现代文明侵蚀的整体生活风貌[4](P212)。
边城的人们纯朴、善良,如小说中描写翠翠的一段文字:“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5](P179)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美景中发生。
而就在这令人感动的风情景致中却酿出了悲剧。
风情景致的美丽动人与人物命运的不可捉摸、反复无常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正是沈从文作品中悲中含美、美中含悲的独特美学风格的体现。
《边城》中的人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他们傍山而居,依水而作。
人与自然倾向于相互对话与沟通。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则更加强调人与环境的对抗,主客观的对立与征服。
哈代从小生活在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这里紧邻大荒原,形成了作者人生中不可忽视的“荒原情结”。
作为哈代“性格和环境”系列小说之一的《德伯家的苔丝》向读者展现了威塞克斯独特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
苍茫、粗犷且具有神秘色彩成为“荒原”的主要特征,这与那灵性十足的湘西山水形成鲜明的对比。
哈代在小说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往往是作为一种与主体相对立的客体而出现,主人公需要以一种搏斗的精神来征服逼迫生存的自然环境。
为了生计,苔丝不得不到“只是一片穷山”的棱窟槐工作,“这片地的地势真高,狂呼怒号的大风,都不容雨点落到地上,在半空里就把它们吹得平飞横走,都象玻璃碴子一般,打到她们脸上。
”[6](P422)自然现象仿佛作为一种无端的命运冲击着苔丝的坚强与忍耐。
“距离产生美”,沈从文先生用回忆的笔调勾勒自己的故乡,那种深深的爱恋之情洋溢其中。
这里的人、景“尽是美”。
而哈代先生长期居住在自己的家乡,则比较现实、冷静,客观描写的结果是“美丑皆有”,人与自然则呈现出更多的不调和色彩。
这是两位作家的悲剧意识差异在创作上的必然表现。
二、“淡化死亡”与“暗色死亡”“死亡”是沈从文与哈代的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
由于人生观、生死观的差异,“死亡”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迥然不同。
哈代人物的死亡犹如“巨星陨落”,那一刹那光芒四射,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记忆中。
而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则如流星般“悄然而逝”,毫无声息,静静地结束,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无情。
《边城》中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介绍翠翠父母去世时,就这样“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军人见她无远走的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即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挡,首先服了毒。
”“女儿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旧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5](243)作者并没有把他们的“殉情”写得轰轰烈烈,也没有视他们之间的感情为伟大的爱情,而是以一种很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他们对自己生命的结束,这一切好似很平常,正如那边城长河上偶尔泛起的层层波纹,没来得及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归于平静。
再如文中提到天保大老的去世:“天保大老坐下水船到茨滩出了事,闪不知这个人掉到滩下漩水里就淹坏了。
早上顺顺家里得到这个信,听说二老一大早就赶去了。
”[5](P243)一句“淹坏了”就意味着一个美丽的生命又要逝去了,这简单的叙述中却饱含着作者对生命脆弱的无奈以及那沉重的心情。
不同的文化影响下的不同民族在对待“死亡”时必会存在差异,而沈从文的“死亡观”则是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大彻大悟之后是一种乐天知命的坦然。
哈代笔下的死亡是“暗色的死亡”,短暂、突然、悠忽而逝。
往往带有很强的血腥味,那暗色的血成为人离去时最突出的标志。
《德伯家的苔丝》的第七章“功成圆满”篇中对亚雷先生去世的描写:“她刚看见那个小点的时候,它的大小跟一个蜂窝饼干差不多,但是待了一会,它就变成手掌那么大,同时还可以看出来,它的颜色是红的。
这个长方形的白色天花板,中间添上了这样一个红点,看起来就像一张硕大无朋的幺点红桃牌。
”这是亚雷先生死亡时,作者对血迹的描写,就好似一幅让人颤栗第2期庞云芳:一半是真一半是梦95的图画在蔓延。
而“哎哟,了不得,床上那位先生死啦!大概是叫刀子扎死的——满地流的都是血!”“伤口虽然很小,可是刀尖已经扎到死人的心房了,只见死人仰卧床上,颜面灰白,死挺挺的,好象原先他受伤就没有怎么动似的。
”[6](P554-555)作者在向读者展示“死亡”的过程与状态,虽然这个过程很短暂,却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
还有即使在叙述德伯家的苔丝家那老马的死亡时也是:“邮车尖尖的车辕,象一把刀似的,直对不幸的王子,穿肠而入,鲜血从伤口往外汨汨直喷落到地上还嘶嘶有声。
”[6](P52)一切都是血色的,这种暗色的死亡使人不寒而栗,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从而激起人们心中那最神秘的部分,彻彻底底地将“死亡”这一事实映入读者的脑海。
而这“暗色的死”往往会给书中的主人公苔丝带来更大的灾难。
三、绝望中饱含希望与用生命反抗绝望面对绝望与失望的关系,鲁迅先生认为,希望之于渺茫,正与绝望相同。
沈从文与哈代为他们的小说主人公安排了不同的对待绝望的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是重视中庸之道,这就决定了《边城》中翠翠“绝望中仍饱含希望”,而哈代受西方文化个性主义的影响,则使德伯家的苔丝最终采用了决绝的手段“用生命来反抗绝望”。
《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都是以一场爱情悲剧为主题。
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与苔丝都先后遭到了被爱人遗弃的命运,同样地都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边城》的结局模糊而悠远:“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5](P266)每一位读者在掩卷之际,难免会有种绝望感袭来,因为“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然而在这之后内心又会为优美而感伤的希翼所充满,毕竟她还是很有希望的,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德伯家的苔丝》的结尾给人一种悲壮感:“‘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
德伯家的那些武士和夫人,却长眠地下,一无所知。
”[6](P577)当克莱回来找苔丝时,苔丝悔恨交加,刺死了蹂躏她的人。
她和她的丈夫克莱尔在幸福中度过了短暂的团聚之后,就被执法人员押赴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