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儒家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路——以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模式为例

收稿日期:2021-01-02作者简介:雷长稳(1996),男,陕西安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此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研究”(18BKS183)的研究成果。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路———以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模式为例雷长稳(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要:从广义上而言,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就是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其把儒家思想与新加坡的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指涉对象分为个人、社会和国家,围绕这三个对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为个人品德塑造教育、集体意识培养教育和国家民族认同教育。
特点是政府与社会同向而行、以东方价值观为核心、教育方法操作性强。
借鉴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的有益经验,加快传统文化教育向现代转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实践体验,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启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3-105-0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挖掘和弘扬的不竭资源,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理论宝库,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
新加坡在弘扬儒家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应借鉴新加坡的有益经验,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内容的指涉对象主要分为个人、集体和国家三个层级,围绕这三个层级设计的教育内容根植于个人、集体和国家三个层级关系。
1.个人品德塑造教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新加坡使用《儒家伦理》课本,该课本主要以儒家伦理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其分为“中三、中四两册,系统向学生讲述儒家学说的有关做人的道理,并把儒家的思想与新加坡的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
从边缘到主流:新加坡儒家文化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收稿 日期]2 1 — 3 3 00 0 — 1
[ 作者简介]侯 文广(9 7 ,男,河南社旗人 ,石河子大学政 法学院硕 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为思 想政治教 育。 17 一)
— —
48 — .
优势 ,问题不在 经 济发 展方 面 ,而 是在 于社会 的道
德结 构 。 ”
开 始于 2 纪 8 代 的 “ 加坡 模式 ” 的儒学 运 0世 0年 新 动 ,是 新加坡 对 儒家 思想 的一 次飞 跃 和创新 ,是 质 的改变 。所 谓 “ 加坡 模 式 ” 新 ,固然 包 含着 许 多 复
展起 到 了积极 的推动 作用 。
两 次儒学 运 动虽 然相 距 近百年 ,但 都是 新加 坡 人 出于 社会文 明建设 的需 要 ,欲求 建立 先进 文化 标 尺 而努 力探 索后 做 出的现 实选 择 。两 次儒学 运动 虽
然 一 脉 相 承 ,有 众 多 类 似 之 处 ,但 差 异 却 是 根本
[ 关键词]新 加 坡 ;儒 家 文化 ; 当代 启 示
[ 中图分类号]G 4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 10 — 5 6 2 1 )3 0 4 — 4 0 9 66 (0 0 0 — 0 8 0
新加 坡 曾经 先后 沦 为英 国和 日本 的殖 民地 。15 96年 实行 内部 自治 后 , 16 并 人 马 来 西 93年 亚 。 16 95年 ,脱 离 马来 西亚 独 立 为共 和 国。 由于新 加坡 贯 通 内外 的地 理位 置 、国家政权 的频 繁 更 迭 等 因素 的影 响 ,导致 国民成分 复 杂 和文 化 交 流频 繁 。最 终 ,新 加 坡成 为 一 个多 文化 、多 民 族 、多宗教特 点 的国家 。由于新 加坡 的 门户 开放政 策 ,使 国民受 到 了很 多外来 文化 影响 ,尤其是
儒家文化对新加坡师生关系的影响

的影 响 。新加 坡 教 师 在 日常 的 教 学 中秉 承儒 家 的
教 育 理念 ,师 生 关系 中 自然 也 透 出儒 家 师 生关 系
“ 深化教师专业 实践必然 意味着挑战 ,我们 的教
家传统为核心 的东亚教育模式 ,于上个世纪8 年 师要进行终身 的学 习。教师作 为学 习者将会不断 0
.
5 . 3
《 国中小学教育 》2 1年第 1期 外 00 1
抓住 新 的机 会 来提 升 自己的专 业 能 力 , 同时 也将 作 则 的重 要 性 也充 分 显 现 。 “ 促 进 学 生学 好 英 语 方面 ,我 们 的 学校 和 老 师 发挥 了重 要 的作 用 ,
‘ ;
叶 44 4 ' 1 '. - 1 - . 1 叶 斗
尹 达斐
斗 - .
摘 要 :新加 坡是 华 族人 口 占主体 的 国 家,儒 家文化 的传播 以及 华语教 学的 推动 ,使 得新 加坡 教 育体 现 出浓烈 的儒 学 色彩 ,其 师 生关 系也 呈现 出鲜 明的儒 家特 色。儒 家文化 对 新加 坡 师 生 关 系的建构 与发展
国家 的 殖 民统 治 ,也 是一 个 华 人 为 主 体 的 国家 ,
年 在 新 加 坡 国 内各 个 学 校 全 面 实 行 。 山此 ,新加
因 而在 历 史 的 发展 中不 断 受 到 东 西 方 文 化 的 双重 坡 成 为 世 界 上第 一 个 把儒 家伦 理变 成 课 本 在 学校
浅析儒家观念与新加坡的道德教育

些青年人的不孝行 为”。为 了提醒子女孝敬父母 , 新加坡还确定了
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 的儒 家学派 的学说, 多年的历史演变. 经过 成
为中华 民族文化 的主体 。儒 家文化在新加坡 的传播和发 展过 程 中,
一
方面坚持 了 自身 的基本价值观. 另一方面又适应本国国情。 不断重
塑 自己. 使其在新加坡 现代 化进程 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了新 一代 培养 新加坡人 的道德风貌, 了多种族、 维系 多宗教 国家的和谐稳定 。 关键词 儒家观 念 新加坡 道德教 育
1儒 家 观 念 在 学 校 道 德 教 育 中 的 作 用
早期的新加坡华人移民尽管文化水平不 高, 但都深受儒家思想 的影响。 O 2 世纪 8 年代 中期新加坡政府决定在学校里开设儒家道 O 德课程。儒 家伦理是 中国古代传下来 的~套做人的道理 , 它是 由孔 子在两千五百年前提 出来 的, 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继承和发扬, 到今
比赛 , 以培养孩子们节俭 的好习惯。除此之外 , 加坡还非常 注意 新
营造具 有儒家色彩的社会教育 氛围 ,全 国四十多个 地铁站的月 台
上 和十六条地下隧道里 , 张贴 印有孔子语录 的广告 , 都 在公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塑 造孔子像 以供 人瞻仰 等 。这表 明新加 坡的儒家伦理教 育 已渗透到 社会生活 的各个角落 , 时时处处对人们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加坡不仅 以儒学为 内容向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而且还采取 各种具体措施用儒家道德规范社会生活, 调节人与人 的关系。 例如新
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
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爷爷。
孔子爷爷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哟。
儒家文化让那里的人们很重视家庭。
大家都知道要尊敬长辈,爱护弟弟妹妹。
就像过年过节的时候,小朋友们会给爷爷奶奶拜年,送上祝福,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呢。
而且,在学校里,老师会教导大家要讲礼貌,要互相帮助。
这也是从咱们的儒家文化中学来的。
还有哦,在做生意的时候,他们也讲究诚信,答应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
这也是儒家文化教给大家的道理。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趣呀?《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
在东南亚的一些地方,人们很注重学习。
他们觉得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变得更聪明,更有本事。
这和儒家文化里说的“学而时习之”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说,在泰国,很多小朋友从小就努力读书,他们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
而且呀,那里的人们还很喜欢过一些和咱们中国相似的节日。
像端午节的时候,他们也会包粽子,赛龙舟。
这都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小朋友们,你们说神奇不神奇?《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
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家都很友善,喜欢和别人和睦相处。
这就和儒家文化里说的“和为贵”很像。
比如在马来西亚,人们见面都会微笑打招呼,互相尊重。
还有哦,在教育方面,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能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他们会教育孩子要善良、诚实、勤劳。
小朋友们,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不是很大呀?。
关于儒家文化与新加坡现代化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儒家文化与新加坡现代化的历史小作文新加坡,这个在东南亚熠熠生辉的岛国,以其惊人的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
而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文化竟然扮演了一个意想不到却又至关重要的角色。
要说新加坡与儒家文化的渊源,那得从新加坡的人口构成说起。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华人在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而华人所传承的儒家文化,自然而然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新加坡的街头巷尾,你能看到儒家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
就拿教育来说吧,新加坡的学校非常重视品德教育,这与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德”不谋而合。
老师会教导学生要尊敬师长、关爱他人,这可不是简单的口头说说,而是融入到了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
比如在课堂上,学生们被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积极回答问题,这体现的就是对知识和师长的尊重。
再说说家庭观念。
在新加坡,家庭的重要性被视为如同生命中的基石。
这与儒家文化中倡导的“孝悌”理念紧密相连。
每逢节假日,尤其是春节这样的重要传统节日,一家人无论多忙,都会想方设法团聚在一起。
我就曾亲眼见到过这样的场景,有一年春节前夕,我在新加坡的一个小街区散步。
路过一家小小的杂货店,店老板是一位华人老伯,正忙着在门口张贴春联。
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嘴里还念叨着:“过年啦,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比啥都重要!” 他的儿子和儿媳带着孙子孙女也在店里帮忙,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孩子们围绕在老人身边,争着帮忙递东西,那画面温馨极了。
这种对家庭的重视和关爱,就是儒家文化在新加坡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还有在社会秩序方面,新加坡以其严格的法律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而闻名。
这背后其实也有着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提倡的“礼”,在这里被转化为了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
在公共场合,人们自觉排队,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
坐地铁的时候,哪怕车厢里再拥挤,大家也都尽量保持安静,给需要的人让座。
我记得有一次在地铁上,上来了一位孕妇,还没等旁人提醒,就有好几个人同时站起来给她让座。
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对中国的启示作者:刘轶凡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6期摘要: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为人类带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同时也显现出类似道德滑坡的弊端,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新加坡与中国都具有儒家传统文化背景,本文从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出发,借鉴其公民道德教育成功经验,为中国公民道德教育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新加坡;儒家伦理;公民道德教育新加坡是一个奇迹,自其独立以来,新加坡迅速崛起为先进的工业化城市岛国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新加坡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传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注重培养公民道德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引用了大量儒家伦理内容。
中国与新加坡有相似文化背景,研究新加坡这个华人众多国家的公民道德教育,能为中国公民道德教育带来启示。
一、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的客观要求很难想象,新加坡在19世纪就已经有很多华人居住于此了,随着时间延伸,生活在这里的华人越来越多,而这些华人骨子里留存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着儒家文化,甚至移民到新加坡也从未忘记这种文化。
儒家文化就在新加坡生根发芽,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华人涌入新加坡,他们或者创办学校,或者通过纸质传媒方式发扬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为后来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建设公民道德提供了保障。
(一)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是历史要求从地理位置来看,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为邻且地域十分狭小。
一方面,自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产生分歧彻底独立后,只能在各个大国包围中谋求生存;另一方面狭小的疆域天然决定新加坡缺乏丰富自然资源,连解决人民生存都成了问题。
这时所有人都意识到,新加坡要想获得发展,人力资源才是最大力量,这就对新加坡公民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公民,除了必须掌握知识技能外,还必须有极高的公民素质,同时更要有包容的胸襟,即吸收外来文化好的方面为己所用。
既然新加坡对人力资源有如此高質量要求,他该如何培养出高质量公民呢?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具有众多华人移民的国家,虽然并不是每个华人都熟读四书五经,但他们血脉中都留下儒家文化根基。
新加坡经济与儒家文化

新加坡经济与儒家文化新加坡被誉为东亚现代文明的典范,而它建设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根植于华人中的儒学。
华人占新加坡人口的76.8%(据1980年人口统计),他们在新加坡历史发展与现代文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他们被称为最勤劳、最能干、最富于创造性的民族。
华人这些优良品性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儒学,有着密切关系。
儒学是华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
在这一点上,海内外华人是共同的。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于1991年8月10日,在新加坡召开的世界首届华商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世界各地华人成功的主要因素是节俭、刻苦耐劳、重视教育、社群的信任和互相扶助, 简单来说,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李光耀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体现。
新加坡副总理吴庆瑞也说: “华人很早以来就开始向海外移居, 他们把孔子学说及儒家思想所发展出来的精神,带到所移居的社会。
化人的勤奋、节俭、讲求信用, 对法律的尊重,对社会的关怀,对家庭的爱护,以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使他们不但在海外打开新的世界,同时也保持了祖先所遗留下来的美德和传统。
总之,移居海外的华人能够有今天,能够为他们的后代创立下繁荣、文明的社会,同孔子及儒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儒学在海外华人身上的影响是极大的, 新加坡华人们在异国他乡谋生更为艰难,儒家的优良品性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很强烈,这主要表现在:一、儒家所重视的敬祖爱国的忠孝思想是海外华人创业的力量源泉。
儒家伦理中特别重视“孝”,孝为人类所特有,而不为动物所有,不是自然感情,而需要后天涵养。
孝的涵义,《说文》中说: “善事父母”,可见孝是子女辈对父母应尽的道德责任,包括尽心奉养父母和顺从父母的意志。
孝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甲骨文中已有孝字,至于《诗经》、《尚书》中出现孝字更多。
《管子小匡》载:“有慈孝者不告,就是蔽贤;有不慈孝者不告,就是下比。
”可见殷周时人已非常重视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儒家文化摘要: 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新加坡的儒家思想是由早期移民带入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随着新加坡的社会变迁而重塑自己,本文认为摆脱宗法势力,与科学管理模式相结合,以及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是儒家在新加坡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儒学之所以在新加坡取得成功的关键。
研究新加坡的经验,自然要考虑到儒家文化,重视它在新加坡所起的实际作用。
继美国学者卡恩与佩珀合著《日本的挑战》、英国工党前议员麦克法库尔发表《后儒家的挑战》之后,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出版了《新加坡的挑战》。
关于这部著作,诚如新加坡教学发展总署王孟林总监在序言中所说,它“很好地概括了一位儒学学者对于儒家伦理及其在新加坡的现实意义的想法。
”〔1〕统观“三挑战书”,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却不约而同地提示了儒家文化与东亚经济腾飞的连带关系,肯定了儒家文化仍然是活跃在东方的一种活的精神。
这几位学者都是采用了马克斯·韦伯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去探讨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方法论,却得出了同韦伯的观点相悖的结论:韦伯认为只有新教伦理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理性工具,儒教伦理只能对现代生产方式的发生起限制作用;而杜维明博士等人却认为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格能造就一种东方的企业精神。
这种看法现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要正确认识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除了了解儒家伦理怎样铸成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外,还必须探讨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特征。
本文主要从这一角度讨论新加坡的儒家文化。
一新加坡这个岛国有十来个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华族,占总人口的76.3%,次为马来族,占总人口15%,再次是印度族,占总人口6.4 %。
此外还有欧洲人、欧亚混血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犹太人、尼泊尔人、菲律宾人、泰国人和缅甸人等。
华族同其它民族一样,多属于移民的后裔,同本土文化自然维系着一条感情的纽带。
儒家文化是成千上万的华族从移民船上带过来的,儒家伦理存在于新加坡的历史可以说和最初来到此地的华工一样早。
儒家文化是由华族移民带到南洋的,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下,它就同固守在本土的本源的儒家思想有了分别。
同时,它也和通过其它国家,例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移植到该国,结合那里的特点进行改造的儒家学说有所不同。
新加坡华人社会主要是由中国华南沿海闽粤两省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离开自然灾害和兵燹频仍的家乡到海外谋生的主要是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间或有些小商人。
考察一下新加坡社会发财致富的巨商,几乎都是苦力、小贩出身,或者是苦力、矿工和橡胶园工的后代。
如:陈旭年,原籍潮州,早年渡黑水“过番”,到新加坡开始做码头工人,积攒一笔钱后做布贩,后来靠做港主和贩卖苦力致富。
章三潮,即章芳琳的父亲,刚到新加坡时做苦力,克勤克俭,积累了资本,在顺源街开“长越号”店,专门经营烟酒和土产致富。
被称为星洲首富的陈笃生,从马六甲移居新加坡,开始做小贩,靠沿街叫卖蔬菜起家。
这些贫苦农民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谋生,不同中国历史上永嘉之乱时中原大姓举宗迁徙,所以强宗大族的势力达不到海外。
这一点对儒家伦理来说,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在贵族式家族所有制的人伦关系中生长起来的。
其特点就是既对血缘关系所强调的族内“休戚与共”给予重视与肯定,从而提倡“仁者爱人”、“泛爱众”;又特别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的关系,从而强调“名分”、“爱有等差”。
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正在宗法人伦本身的结构里。
一般说来,宗法社会都是由强宗豪族操政治、经济、文化的大权,他们竭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重农轻商。
民间工商业或有萌发,最终要遭受权势家族的压抑、打击和扼杀。
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豪绅代表着落后腐朽的反动势力,儒家文化中维护等级制和特权的思想就是这种封建势力加以提倡和强调的,从而起着禁锢人们思想、阻碍新的生产方式兴起的作用。
新加坡没有经历过封建制,华族移民又非充满了封建统治意识的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因此在这里传播和发展的儒家思想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也不是作为一种学术的儒家思想,而是个人伦理的儒家思想。
杜维明教授说:“政治化的儒家就是国家权力高于社会;政治高于经济;官僚政治高于个人的创造性。
这种形式的儒学,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必须加以彻底批判,才能解放一个国家的活力。
另一面是儒家个人的伦理,它注重自我约束,超越自我中心,积极参与集体的福利、教育、个人的进步,工作伦理和个人的努力。
所有这些价值,对新加坡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2 〕我们不妨将新加坡华族流行的儒家个人伦理,分解开来加以说明。
其一,孝悌观念增强了华人的凝聚力。
新加坡华族特别重视孝道和手足之情,这大概同早期移民的途径和对象有关。
一般说来他们是通过亲戚招募而来的,因为是同宗,血缘关系的纽带使劳资双方有一种相互信任感,这种亲属的环链在驰往南洋的移民船上便被人们强烈的意识到了。
这是新加坡建立宗亲组织的基础。
广大华工来自华南的四面八方,那儿的高山流水把闽粤居民阻隔成许多方言不同、地方神祗信仰也不同的区域。
一旦到了异乡异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同一梓里,同一方言的人会情不自禁地聚居在一起,这是方言组织即同乡会馆的形成原因。
孔子以仁作为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准则,仁的根据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悌是“友于兄弟”,兄友弟恭,孔子将仁爱精神扩充到全社会,以“四海之内皆兄弟”来强调人们之间的横向联系。
孝的本义是敬爱父母,以此来树立上下之间的圭臬。
孝,不仅要敬养父母,还要祭祀祖先,儒家主张设坛祭天、建祠祭祖,以示“慎终追远”。
如果说这一孝的观念使华人重视宗族团结,渴望光宗耀祖,那么,“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悌的观念便令华族注意同胞携手、互助合作。
前者是马来群岛华人社会划分为宗乡团体、信仰地方神祗的文化依据,后者是这个华人社会始终融为一体、信奉儒释道三位一体宗教的文化依据。
其二,寻根意识。
和祖先认同,是新加坡华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儒家伦理在新加坡的早期传播,主要靠家庭影响,节日活动,宗亲组织或同乡组织的祭祖活动和私塾教育。
中华传统节日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强调家庭欢聚一堂,一起追思先祖,强化民族意识。
李光耀在1992年新加坡宗乡总会联合中华总商会为他举办的新春晚宴上说道:“这些盛大的庆典能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些庆典节日使我们回忆过去,使我们和祖先的历史认同。
我们的历史不是在祖先初到新加坡时才开始,它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文明的创始时就开始。
这段历史是我们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继承了这个传统和文化。
”所以说,海外华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所受的儒家忠、孝、仁、义的教育分不开。
新加坡华族的这种精神,在建国之后,就表现为一种爱国主义,一种忠于事业的热忱。
总而言之,新加坡的儒家伦理是在民间早已流行的、有着深远影响的价值观念,由于它摆脱了宗法势力的操纵和封建文人的影响,封建性淡薄,仁爱精神、民族意识等积极方面得到发扬,这可以说是新加坡的儒家文化的第一个特点。
二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念是在中国的农业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它建筑在重农轻商的经济型态之上。
根据雷格斯(Fred Riggs)的理论分析,中国数千年来的古典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稳固及“不变的状态”。
传统文化在这个农业基础社会中,相当圆满自足。
以仁、善、孝、礼、诚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泛道德主义,只是鼓励人去建立一种和谐、谦让和诚实的人际关系,以及维持着勤俭、顺从、忍耐的美德。
其人本主义的特点使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都离不开家族制度。
可见,浓厚的农业性造成了儒家这一传统文化的保守和封闭的特征。
儒家文化一旦落脚在海上贸易发达、商业繁荣的新加坡,它的不合时宜的一面就受到遏制,而先秦儒学中的某些进取精神便得到发扬。
而且,它随着新加坡一百多年来的商业的发展,尤其是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经济的两次转型,还创造出适应形势需要的新风范。
在经济生活中,新加坡的儒家伦理既显示出某种原动力,又显现出某种亲和力。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经由“儒家商人”阶段把传统观念融入现代管理之中,比起直接由农业社会生成的儒家伦理原型涉入管理容易得多。
新加坡的学者陈国贲、张齐娥曾经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那就是1980年为新加坡政府区发展部(今新闻艺术部)的口述历史馆制定了新加坡商业先驱人物口述史计划,并根据计划对51位华人企业家作了采访记录,因而给人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新加坡经济史资料和商业文化史资料。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有成就的华侨企业家几乎都是儒商,他们是遵循儒家勤奋、节俭和好学的教导,奋斗不息,事业有成的。
这些华人企业家具有的第一个美德是自制和节俭。
儒家强调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求“慎独”。
这种自我克制、自我斗争的品格,对成就一个人非常重要。
老一辈移民初到新加坡,远离父母,容易在赌博、鸦片、妓女等诱惑下堕落。
如果他们能遵循儒家的教导抵制了这些诱惑,就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发展事业上。
许多华侨巨商都能背诵孟子“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那段鼓舞志气的话,用以鞭策自己。
节俭是儒家特别注意的美德。
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他赞美颜回“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
这些教导培养了中国人朴素的民风。
闽粤移民将这种浓厚的节俭风尚带到南洋,使许多人在干活挣钱、维持生计之时,希望积攒资本,干些实业,以便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他们以节俭精神警戒自己,反对恣意挥霍,奢侈腐化。
这种传统精神在新加坡代代相传,至今犹然。
新加坡的居民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收入逐年增多,国民储蓄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30%到40%的高度,1985年曾达到42%,除了个别石油输出国之外,占世界之首。
这些积累,使新加坡具有了雄厚的储备和经济实力。
新加坡老一辈华人企业家具有的第二个美德是勤奋。
孔子的“发愤忘食”和孟子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精神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先秦儒学重视经邦治国的实用观念所要求具备的素质。
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华人飘洋过海,靠的就是这种刻苦耐劳、发奋图强的精神。
新加坡老企业家方燕山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够吃苦耐劳。
他说:“我想在潮洲人中,我是第一个做这种生意(旧车买卖和修理)。
在我之后有很多人想做但失败了。
我只能说这些(失败的)人没有坚持和投入……,但对我们来说,我们努力工作,从不动摇,生意好时我们苦干,生意不好时我们也苦干,我们坚持着,从未停止过工作。
”〔3 〕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家过于强调对完美人格的培养,而忽视了一种有能力并且有决心征服自然主宰世界的进取性的人格。
也就是说,由于儒教伦理没有强调个人主义,而缺少高度竞争性和内在动力。
其实,有着奋斗目标的勤俭何尝不是创业和竞争的动力。
面对西方资本咄咄逼人的架式,许多儒商不就是靠着这种动力取得成功的吗?新加坡老一辈华族企业家第三个美德是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