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2章

社会学概论2章
社会学概论2章

表2:章/节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一章导言

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是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学,对其学科属性、学科特点、研究范围和对象、研究方法和特点进行初步而系统的认识和接触,从而进入专业学习的开始,因此本章将通过对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以及学习社会学的意义的讲解,使学员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总体的、概要的了解,认识社会学的应用价值,此外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在了解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产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1、社会学的学科体系

2、社会学概论的基本框架

3、社会学和研究对象

难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不了解这种历史,就无法了解这门学科的性质。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多数学者认为它的创始人是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6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最早提出并使用了“社会学”这个概念。

社会学出现于19世纪中叶并不是历史的偶然现象,而是日趋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具体反映。18世纪下半叶到期19世纪上半叶是近代欧洲社会经过以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思想领域的变革、以英国产业革命为代表的经济领域的变革和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代表的政治领域的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得以确立,欧洲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个转变正是我们国家目前正在经历的被称之为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

转型时期新旧社会秩序同时并存,新旧制度、新旧观念相互冲撞,社会矛盾比任何时候都集中,各种社会势力的冲突比任何时期都激烈,这一切促使社会思想家和哲学家进行思考,同时也表明用传统的方法和在原有的科学体系内已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和回答。因此不同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社会学,作为从整体上和从发展机制上对社会,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综合具体考察的学科,就应社会的这种需要而出现了。

所以社会学的创始人所理想的社会学就是企图探求社会的本质,发现社会运行的规律,寻求好的社会变革之路,通过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以获得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社会学是变革时代的产物,从其一开始就有着以经世济用、救世济民、治乱兴衰为已任的特征。

二、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社会学不仅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对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必然结果。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哲学家就开始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进入中世纪以后,这种思考尽管受到来自宗教神学的束缚,却并没有中断。但是总体而言,那时的社会理论是作为哲学的一部分被包含在一般哲学思想体系内的,属于“社会哲学”的范畴.它的最大缺陷是思辨性。即用逻辑推理、用思辨想像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使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想建构。

文艺复兴以后的思想家真正开始了对社会的理性思考,在横跨两个多世纪的时期里,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的业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思想的发展,并为最终实现由“社会哲学”向“社会学”的过渡,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期间重要的思想

及代表人物是:

1.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是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长期统治之后第一个进行自由思考并用世俗眼光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现实的人。

2.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末,英国、法国的自然法学说、社会契约论以及一些经济学家,探讨了人类社会如何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提出了一些较为准确的关于社会的思想。

3.对社会学的产生具有直接理论前提意义的则是法国的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圣西门最先提出,要使社会哲学具有实证的性质,使其成为真正的科学,这对于孔德创立社会学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德国古典的哲学家黑格尔强调所有社会现象都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他区分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不同.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澄清了概念,提供了理论根据。

4.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等运用调查统计的方法收集和整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资料,进行量化研究社会的尝试,也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研究方法上的基础。

三、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社会学在其产生以来的16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初创时期(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中后期)——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斯宾塞。他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提出了基本构想,力图用自然科

学的方法考察社会,但局限于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简单移植,并仍具有较强的哲学

思辩特征;

(二)形成时期(19世纪末期)——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和

德国的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继承了孔德的实证社会学思想,并第一个以具体

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实践了社会学的学科理想,由于迪尔凯姆的努力,

社会学终于在社会科学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迪尔凯姆本人也成为法国第一个获

得社会学教授职;与迪尔凯姆不同,韦伯开辟了社会学的另一传统,即反实证主

义传统,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根本的不同,自然科学可以成为“规范性科

学”,而社会科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不可重复的个体,所

以社会科学只能是“表意性科学”,主张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理解人的社会行为,

从根本上说明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所以把自己的社会举称为“理解社会学”。

这一阶段社会学真正从学科意义上得以形成,较明确地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

范围;

(三)发展时期(19世纪70代年至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传入美国,在美国兴

起了众多代表人物和理论,如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等,从而使整个社会学

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美国。在美国,社会学开始注重理论与经验结合,积极研究现

实问题,促进社会学向应用方向发展;

(四)当代社会学(20世纪70年代至今)——社会学在美国及欧洲和其他地区蓬勃发展,学派林立,理论众多,70年代以后面对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社会学界开始以新的解释模式,新的概念话语讨论更深层次的关乎人类社会未来的新问题,形成了多元化的理论氛围。

四、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上世纪末、本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时期,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企图在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库中寻找改造旧中国的真理。从此,“西学”开始涌入中国。社会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入中国的。把社会学首先引入到中国的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严复等。

社会学传入中国时,最初以“群学”命名,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以《群学肄言》的书名正式出版。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30年代,社会学在中国基本上处在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知识的阶段。30年代以后,社会学由纯粹介绍转向中国化亦即本土化的轨道。一是在理论上出现了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社会学专著与杂志,创办了社会学会和社会学系;二是在实践上对中国实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社会学被取消,直到1979年才得以恢复。迄今为止,社会学的重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从研究机构的数量、教学科研人员的素质和人数、社会学普及的程度等方面来看,都超过了旧中国50年的发展。社会学的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被引入决策过程。为提高政府部门对社会发展的重视程度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界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几乎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有多少社会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说法。

一、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种种说法

1、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10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

(2)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形式的;

(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

(4)社会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

(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进步的;

(6)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

(7)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互动的;

(8)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的;

(9)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

(10)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秩序的;

2、我国社会学界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6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1) 认为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

(2)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

(3)认为社会学是以“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研究对象的;

(4)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5)认为社会学是“以社会生活的结构和关系为对象,寻求社会生活的系统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6)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及相互关系”;

上述种种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表达了对社会研究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旨趣。事实上,社会学是以整个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包罗万象,而是以独特的方法和独特的视角即宏观与微观的视角、静态分析与动态规律把握来研究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宏观的视角”如制度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等等;“微观的视角”如社会角色的角度、家庭的角度等等;“静态的分析”如社会构成要素的分析、社会制度的分析等;“动态的分析”如社会变迁的分析等等。

在本教材中,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做出如下界定。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并由此入手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和发展过程及规律的社会科学。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社会学研究的特点表现为视角上的整体性与综

合性、变动性与现实性,方法上的规范性与表意性(定量与定性)。

三、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

1. “理论社会学”与“应用社会学”。

——理论社会学探讨社会生活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应用社会学是把理论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实际。

2.“一般社会学”、“部门社会学”与“方法社会学”

——一般社会学即社会学基本理论。本书即属于这一层次;

——部门社会学亦即应用社会学,是用一般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考察某一类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部门社会学最能体现社会学的实际效用,是社会学的价值之所在。目前部门社会学已达100种以上。我国有学者将其划分为:(1)概括自然、社会、思维的一切现象或认识的社会学,如知识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等;(2)同自然科学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如环境社会学(或生态社会学)、地理社会学、生物社会学、医学社会学等;(3)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如如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法律社会学、都市社会学、乡村社会学、劳动社会学、体育社会学、老年社会学、妇女社会学、青年社会学等;(4)关于艺术、技术与社会整体关系的社会学,如艺术社会学、技术社会学、工艺社会学等;(5)关于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如青少年犯罪问题、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移民问题等。

——方法社会学。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更为突出。常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有文献法、个案法、访谈法、观察法、测量法、实验法、抽样法等等。

四、本教材的框架体系

本教材按照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相交融的思路构架了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至第三章:是社会及其基本构成要素——文化

第四章至第六章:微观和静态的分析。包括个体如何成为社会人(第四章社会化)、如何进入社会成为社会成员扮演社会角色(第五章社会角色)、个体行动与人类行为的本质和意义(第六章社会互动)

第七章至第八章:微观和静态的分析。包括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社会群体(第七章社会群体和第八章家庭)

第九章至第十一章:宏观和静态的分析。包括宏观的社会组织(第九章社会组织)、宏观的社会生活单位(第十章社区)和从宏观综合的意义上来讲,可以体现社会学研究视角的“制度视角”(第十一章社会制度)

第十二章:宏观和静态的分析。本章的分析仍然是宏观的结构分析,但与前面不同,主要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即社会的不平等结构(第十二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宏观和动态的分析。本章从社会发展变迁的原因、规律等入手,对社会进行动态研究分析(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存在于三个层面: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技术手段

一、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即探讨为什么用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所需

坚持的原则是什么。在方法论方面,有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两种方法论。

1.实证主义:以法国的孔德、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为代表。是早期社会学崇尚自然科学,移植其方法的理论主张和结果。基本观点:(1)只有经验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2)只有经验知识才是唯一可靠的知识,因而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知识才是科学的

知识,否则只能是假设;(3)社会科学所面对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一样,都是纯客观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因而象自然科学家面对事实敢于说真话一样,社会学家或者说社会学也要客观地面对社会事实,敢于说真话,所以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地描述事实,揭示事实真相;做为一门科学,社会学应当象自然科学只回答真与假、是与否的问题,而不回答善与恶、是与非,即严守价值中立;

2.反实证主义:也可被称作人本主义社会学,以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为代表。是反对实证主义,主张价值关联的一派。与实证主义构成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另一大传统。基本观点:(1)强调在自然客体和社会现象之间作出区分,突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要求社会学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2)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3)主张借助价值关联,理解人的主观意义在社会认识上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认识上要求对社会事实和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做出分别处理。

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各有其合理性。实证主义倡导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精神、科学精神,这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分强调实证方法甚至机械地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无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则是不可取的。反实证主义看到实证主义主义的这一缺陷,正视社会学研究对象及社会科学研究无可避免的主观性和价值关联,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事实研究和价值判断方面做出区别,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尤其是让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发挥出它的科学价值和作用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二、具体研究方法

1.研究步骤:社会学要体现其科学性,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步骤。这一步骤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十分相似,体现了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如教材中所介绍的,包含七个基本步骤,但我们也可以简化为三个阶段:(1)提出假说(2)搜集资料以证明假说(3)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

(1)个案法:是把调查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给予详细描绘与分析,从而获得能反映某一调查对象的全部现象一般过程及其各种各样的内部联系与文化背景的第一手资料。(2)访谈法,是一种访问者和被访问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通过谈话,以寻求研究资料的方法。(3)观察法:是调查研究者凭借直接的感知接触研究对象,并直接记录与被研究者有关系和从研究目的来看有用的事实材料。

(4)问卷法:是研究者将想要收集的材料,以问题的形式写出.并编成表格,用邮寄或由某些人分发给调查对象填写,再由调查者收取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5)测量法:是按照一个有系统的步骤,用一套已设计好的表格作为刺激物,来测定受试者的反应,从反应中得知受试者的社会心理状态。

(6)实验法:是指通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或操纵一定的条件,制造出一种研究所需要的情境。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观察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的变化,从而揭示某种事实。

(7)统计调查法:即抽样统计调查从将要调查的总体中抽出一部分单位来进行调查。被抽出的调查单位,是总体的代表,因此叫样本。抽样是要从样本调查中获得可以代表总体的资料和依据。

三、技术手段

1.在实验中采用各种仪器设备

2.在观察、访问中采用录音、记录

3.抽样技术

四、研究方法遇到的问题

1.对象的不可控性:由于研究对象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所以在观察、实验研究中对研究对

象及环境的控制成为使用这些方法的局限因素。案例详见教材。

2.伦理问题:由于研究对象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所以有些方法的使用就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案例详见教材。

第四节,社会学的功能与地位

一、社会学的功能

社会学的功能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两大功能,即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其中认识功能即通常所说的三大功能。

(一)认识功能

1.描述功能:指社会学应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搜集和整理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信息。社会学所传输的社会信息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其描述社会的信息资料具有量化性、代表性等特征。详见教材。

2.解释功能:指社会学通过对事实资料的研究,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其解释过程具有因果分析、理解分析等特征。详见教材。

3.预测功能:描述与解释功能使社会学掌握了各变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关程度,在此基础上,社会学可展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和预测。详见教材。

(二)实践功能

所谓实践功能是指社会学使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使自己的研究指向也始终面对社会现实问题。

二、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1、社会学学科地位:社会学家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等的认识也是随着社会学的发展而变化的,有以下几种看法:

(1)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综合各门社会科学成果并从社会整体角度加以分析的学科。

(2)总和说——认为社会学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普遍说——认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社会学研究一般的普遍的现象,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具体特殊的社会现象,所以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4)平等说——认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是研究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与其他科学是平等的。

(5)共通说——认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是相通的,各门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具体行为在社会学的视野中都是社会行为,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6)特殊说——把社会科学分为三个层次,如图所示:

2.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社会学是整体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而政治学、经济学等是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某一领域进行具体的研究,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领域。

(2)社会学与整体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历史学最大特点是研究人类社会以往所经历的活动和事件,是过去的学科;而社会学则面向现在和将来。其次,历史学社会的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而社会学尽管也研究社会的纵剖面,但主要是一种横向学科。

本章思考题(不少于6道):

问题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是什么?

答案参考要点:1社会学是以整个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包罗万象,而是以独特的方法和独特的视角即宏观与微观的视角、静态结构分析与动态规律把握来研究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2社会学研究的特点表现为视角上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变动性与现实性,方法上的规范性与表意性(定量与定性)。

问题2: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

答案参考要点: 1.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是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相对立的两种观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知识才是科学。②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纯粹客观的,同时社会现象背后也一样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所以③做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因此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反实证主义则是与实证主义相反的方法论和理论观点,反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①社会现象在本质上与自然现象无法等同,社会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可重复性,因此社会学应当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②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③既然社会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有意识的和不可重复的能动性主体,所以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无视人的主观意识并要求社会学家排除主观立场和价值判断,仅仅做纯粹客观的事实研究,这将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主张对社会事实和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作出分别处理。 3.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在对社会研究方面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实证主义倡导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精神、科学精神,这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分强调实证方法甚至机械地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无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则是不可取的。反实证主义看到实证主义主义的这一缺陷,正视社会学研究对象及社会科学研究无可避免的主观性和价值关联,具有积极的意义。

问题3: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几个层次?

答案参考要点 1.方法论层次2.具体研究方法层次 3.技术手段层次

问题4:社会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案参考要点 1.认识功能。包括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2.实践功能收集资料验证假设。

问题5: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何在

1.研究对象的不可控性

2.研究方法遇到的伦理性难题

问题6:如何社会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答案参考要点 1.社会学是整体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而政治学、经济学等是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某一领域进行具体的研究,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领域。 2.社会学与整体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历史学最大特点是研究人类社会以往所经历的活动和事件,是过去的学科;而社会学则面向现在和将来。其次,历史学社会的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而社会学尽管也研究社会的纵剖面,但主要是一种横向学科。

……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二章社会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全面掌握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及相关的各种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人类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各种社会类型及其特征的介绍,使学生的“社会”概念得以在理论层面上形成。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1.社会的概念

2.社会结构的概念

3.社会类型的概念

4.转型社会及其特征

难点:社会结构概念在学术界是一个尚未定论的问题,学员在理解方面也会产生困难。希望引起注意。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

1、从词源上看“社会”

社会一词在英语中意为伙伴。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演绎有三层含意:第一是表示在一定地方,人们相会而举行祭神活动;第二个含义是指志趣相投者结合的团体,如结社集会。上述两重含义可以说是指有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第三个含义是指地方行政单位,如“乡民社会”,“村闾社会”。

2、社会学的解释在西方社会学中,许多社会学者曾对社会这一概念作过解释,提出了众多的社会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社会不过是各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因而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实际上也就是认识个人。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韦伯、法国的塔德和美国的吉丁斯等;

(2)社会唯实论:又称为社会实体论。社会唯实论者认为,社会并不仅仅是个名称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它由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是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先于个人而存在,虽然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但并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个人相加起来的整体已不是个人所能代表的,其性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唯名论和唯实论对社会的看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它们都有看到了个人和社会的不同。但它们又各执一端,有失偏颇。比如唯名论重视个人的存在,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一点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但唯名论用个人的存在代替社会的存在进而否认社会的真实存在,这是错误的,我们说个人无法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存在,个人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处在社会中并无时不在受着社会的制约,唯实论者肯定社会的真实外在于个人的存在,这一点是对的。但是唯实论者只看到社会的独立性而没有看到社会也是离不开个人的,社会也是由一个个能动的具有主观意识的个人所维系、所创造、所建构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3)马克思对社会的解释: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

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正是在人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中构建起来的。当然进一步地说,他认为在所有的相互作用中,最重要的活动、最重要的关系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其他一切都是建筑其上的,包括国家。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本质的思想,我们可以简要地对社会作如下定义:社会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有机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认识既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又说明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他通过阐述人

与社会关系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在这里,他既是一个唯实论者,也是一个唯名论者。

现在我们撇开各种各样关于社会的解说,看到在关于“社会是怎能样生成”的这个问题上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社会首先是群体生活但不是随意的群体生活,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成逐渐形成的一个生活共同体,人们之所以要在这个共同体中生活,是因为它带来秩序,带来规范,带来个人向往但又力不能及的东西,它通过确立规范和执行规范的权威来保证这个共同体的运行,由此我们得出社会的属性如下。

二、社会的特征

我们可以把社会特征归结为群体性、规范性、系统性、能动性。

1、群体性:是社会的一个最基础的特征。社会最原始的意义就是群体性。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但组成社会的人并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而是马克思认为是靠在生产中的分工关系结成,每个人通过不同的关系结成不同的群体,从而建成构出社会,这一点表现了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不同。

2、制度规范性:群体生活决定了制度规范出现的必然。行为规范和制度以约束人的行为为基本目的,而它的真正用意和效能在于协调群体生活。维护群体生活的秩序,保证群体生活的正常运行,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又都具有“成本最低效用”,因为只有制度下的生活才是损耗最小、成本最低、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制度的区别大概就是它的精细性、创新性。

3、系统性:表明了人类社会在构成上的复杂性。人类社会是由许多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如生产技术系统、经济关系系统、政治系统、思想文化系统等。同时构成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部分和子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例如生产系统以向社会提供物质资料为功能,政治系统则发挥它维护社会重要利益集团、保证社会生活的秩序、协调各部分关系的功能等,所以正是这种系统性,才使人类社会不同于其之社会,能够有效地存在发展下去。

4、能动性:应当说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一个重要特性,它表现为人类及其社会能够不断地发明并调整社会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改造社会使之更趋于合理。

三、社会的功能

社会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具有哪些功能?

1、整合功能:因为有了社会,个人才可以被联系起来,被组织起来,个人潜能才能得以更好发挥,使人类作为一个群体超越个体的局限,创造出个人所不能创造的奇迹。

2、导向功能:

3、继承和发展功能

4、交流功能

四、社会学研究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等。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如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等等。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社会制度的角度: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与宏观社会、微观社会一样,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分。

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这种

关系常常是非正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更没有通过法律、法规、规则、规章等形式固定下来。因而它常常是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

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与

个人关系相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它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

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社会制度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只有研究社会制度,我们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住一个社会的基本关系。

3、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1、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相同的。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其地位相当重要。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与减弱。

2、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3、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真正独立的业缘关系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所谓社会的构成要素是指人类社会赖于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对于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学界尚无统一的认识。中国早期社会学家对本文曾提出“四要素说”,认为地理要素(气候和地形)、生物要素(人口的数量和品质)、心理要素(社会态度和它的机械)、文化要素(文化物质和模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性构成要素,目前中国社会学界普遍提供“三要素”即环境、人口与文化。

一、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必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且永远也摆脱不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我们通过以下四点来说明这个问题。

1、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方式,从而也决定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产活动也就是一个加工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草原适宜于放牧,平原适宜于耕种,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仅在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代,人们对环境的依赖和环境对人的制约是巨大的,即使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活动也会以环境条件为前提,遵循环境规律。

2、自然界环境影响人们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进行影响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类思想史上著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诸多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在《论法的精神》中,孟详尽而系统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理论,论述了地理条件如气候、土壤、甚至国地面积的大小即幅员如何影响各地区各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民族性格、进而影响到各国的经济,政治及至法律制度。

3、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都有是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的地方。开发较早和发展较快的地区总是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

4、人类对环境的依赖还表现为人类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否则就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的开发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也与日俱增,从而带给人严峻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对自己过去行为的一个反省。

二、人口

人口是特定地域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前提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人口的对生产,对消费的作用和影响,人口不是和人口过制都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当人口与生产发展水平不相应时,人们就必须采取干予

人口的政策,鼓励人口增长亦或是抑制人口的增长。

三、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归结为是文化,文化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根本所在。文化对于社会的基础性意义表明了人类的生存就是文化状态的生存,表明了文化之于人的重要性,所以关于文化的详细内容我们将在第三章详细展开。

第三节,社会结构与类型

一、社会结构

所有承认社会客观存在性的社会学家也都有会承认社会是有结构的,但是怎么解释社会的结构,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意见。

(1)孔德——认为社会有着一定的有规律的结构,并且该结构与生物有机体有极大的相似性;

(2)斯宾塞——认为社会是由生产、分配、调节三大系统组成的结构。更接近生物有机体论。区分了结构与功能,或者说在结构分析中引入了功能需求的概念。

(3)马克思的结构思路则是——社会结构就是人们在行动中结成的关系结构。,所有的关系结构中生产关系结构是最基础的结构,其它的结构都有是建筑其上的,如一个社会的思想结构、精神结构、意识结构,同时马克思也承认社会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其变化的动力源来自种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4)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从功能分化的角度建构和说明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在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社会体系》一书中他提出所谓社会结构是具有不同功能的、多层面的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

总之,在西方社会学家的理论著作中,社会结构是一个有着多种涵义的概念,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社会结构的内容,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主体——人及其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现为人群组合结构、社会地位结构、生存地域空间结构、社会行为规范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五个层面。

1.人群组合组合结构:又称社会实体结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的构成方式。

2.社会地位结构:又称人们的活动位置结构,它是由于人们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异同而形成的彼此类比和彼此区别的活动集团的构成方式。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结构主要表现为阶级结构。

3.生存地域空间结构: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组织起来的,具有同质人口特征的各种地域生活共同体的构成方式,如农村社区的构成方式、城市社区的构成方式等。

4.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结构:即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循的各种规范和准则的构成方式。如习俗、道德、宗教、纪律、法律、制度等的结构和构成方式。

5.社会关系结构: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相互关系的构成情况。

二、社会类型

我们都能感觉到具体的社会与社会是不同的,即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社会与社会的不同会表现在许多方面,有习俗、价值观的不同,有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有经济关系的不同,有政治组织方式的不同。这些不同就是一种结构性的不同,社会学家认为,人类社会及其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推演而动态地演变着的,因此社会结构尤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向人们演示了不同的形态——即我们所说的社会类型。

社会学家主要依据社会结构的不同来划分社会类型,首先大学家熟知的有马克思的五分法(详见教材)。

当代社会学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二分法。由于早期的社会学家们亲身经历了发生在欧洲社会的巨大的社会变革,在理论上做出了不同的总结。如迪尔凯姆的“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腾尼斯的“共同社会与利益社会”、韦伯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等等(详见教材)。当代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等用“传统”和“现代”这两个概念把礼俗社会、共同社会等称为传统社会,把有机团结的社会、法理社会等称为现代社会,形成了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流行的划分。

三、转型社会

1、转型社会与社会转型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象一架复杂的机器,从一种社会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需要一部分一部分的来完成,这个完成的过程是漫长的。这个漫长的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既不同于旧时期,也不是真正的新时期,新旧混杂,交相冲突,使处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具有一系列特点。为了把握和说明这一社会状况,社会学提出“转型社会”这个概念,特指发生结构性调整转变的特定状态下的社会。转型社会则是一个发生社会转型的社会。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由一种结构方式向另一种结构方式转变的过程,它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内容是社会的分化与社会整合整合,基本特征是社会的冲突性与不稳定性。

2、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转型中的社会分化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到重任,最终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和现象。与社会结构的构成相适应,分化的基本形式也有两种:一是群体类别增多,导致社会异质性增加,二是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拉大,不平等状况发生变化。详见教材。

有分化就有整合,所谓社会整合是针对社会分化产生的异质性超越原有规范而提出的一个与社会分化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结构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功能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高整个人类社会一体化制度的过程。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与整合是转型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动力。

本章思考题(不少于6道):

问题1:什么是社会?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参考要点: 1.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有机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2.群体性。是社会的一个最基础的特征。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但组成社会的人并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3.制度规范性。以约束人的行为为基本目的,维护群体生活的秩序,保证群体生活的正常运行;4.系统性。表明了人类社会在构成上的复杂性,人类社会是由许多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如生产技术系统、经济关系系统、政治系统、思想文化系统等。同时构成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部分和子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5.能动性。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一个重要特性,它表现为人类及其社会能够不断地发明并调整社会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改造社会使之更趋于合理。

问题2:什么社会唯名论?什么是社会唯实论?并分析评判二者

答案参考要点:1.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分别站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而对社会的两种不同看法。2.唯名论认为所谓社会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社会。实际存在的是个人,社会则是各个个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相对。认为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3.两者都有其合理性。一个看到了个人在塑造建构社会中的重要性,一个看到了社会对个人的外在独立性和制约性。

问题3:什么是转型社会?

答案参考要点:1.转型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处在转变过程中的社会状态。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变是一个复杂和历时的过程,因此在经历转变过程中的社会会呈现出一种与“稳定”时期所不同的特殊的状态,具备一系列相应的特征。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活、从制度结构到价值观念与标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旧并存、新旧交替,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社会问题异常增多,社会整合度降低、社会失范现象加重。2.转型社会也是一个最为呈现活跃状态和最具创造活力的社会。

问题4:什么是社会分化?什么是社会整合?

答案参考要点:1.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和现象。2.社会整合是针对社会分化产生的异质性超越原有规范而提出的一个与社会分化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结构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功能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高整个人类社会一体化制度的过程。问题5:为什么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性条件?

答案参考要点:1、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方式,从而也决定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2、自然界环境影响人们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进行影响的社会组织形式。3、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4、人类对环境的依赖还表现为人类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否则就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6:如何理解社会结构?

答案参考要点:1.对社会的结构的理解,不同的社会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意见。2.社会结构的内容,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主体——人及其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现为人群组合结构、社会地位结构、生存地域空间结构、社会行为规范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五个层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