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1知识点总结

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2.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3.肺脓肿: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部化脓坏死性炎症,其早期为肺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继而坏死、液化,由肉芽组织包裹形成脓肿。临床特点为高热、胸痛、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4.慢性肺脓肿:急性肺脓肿患者感染迁延3个月以上,临床上出现咳嗽,脓痰,反复咯血,不规则发热等症状时,即形成慢性肺脓肿。

5.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导致支气管壁受损使其呈现不可逆的扩张与变形。临床变现为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与感染。

6.中叶综合征:右肺中叶支气管细长,周围有多处淋巴结,常因非特异性或结核性淋巴结炎,压迫支气管,引起右中叶不张,称为中叶综合征。

7.Kartagener综合征:因软骨发育不全或弹性纤维不足,导致局部管壁薄弱或弹性较差(常伴有鼻窦炎及右位心)被称为Kartagener综合征。

8.干性支气管扩张:部分支气管扩张患者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平时无咳嗽、咳脓痰等症状。

9.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

10.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喘息或咳嗽等症状。

1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一类心脏疾病。

12.隐性肺动脉高压:如在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20mmHg,而运动后肺动脉平均压>30 mmHg时,为隐性肺动脉高压。

13.肺性脑病:是一种因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的潴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综合征。

14.干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亦称纤维素性胸膜炎,见于胸膜炎的早期,此时胸膜除一般炎症变化外,其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沉积,使之增厚,粗糙。临床上表现为患侧胸痛,呼吸受限,可听到胸膜摩擦音。

15.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癌侵犯纵隔,压迫上腔静脉时,上腔静脉回流受阻,产生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及胸前部淤血

和静脉曲张的症状并可引起头痛和眩晕。

16.Horner 综合征:常由于肺尖部肿瘤引起。位于肺尖部的肺癌,可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无汗或少汗,称为Horner综合征。

17.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储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呼衰的诊断标准:在海平面大气压下,于静息状态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性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后,PaO2<60mmHg或伴有PaCO2>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1.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疾患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损害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导致心排出量降低,静脉压升高,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2.心室重构是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几何形态,心肌细胞及其间质成分,心肌细胞的表型发生一系列改变的病理现象。

3.窦性停搏:(或称窦性静止)是指窦房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能产生激动,使心脏暂时停搏,或由下一级起搏点(如房室交界处或心室)发放激动控制心律。

4.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同一导联内,室性期前收缩如有形态不同,又和前一次心动之间的距离(配对间期)不固定,称为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5.室性并行心律:如果心室的异位起搏点独立地规律发放激动,并能防止窦性激动侵入,则形成室性并行心律。其心电图表现为:①配对间期不恒定;②长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期,是最短的两个异位搏动间期的整倍数;③可产生室性融合波。

6.室性融合波:如室性期前收缩发生较晚,于是心室一方面接受窦房结的下传激动,一方面又受室性期前收缩的兴奋,QRS波群形态介乎窦性和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形态之间,形成室性融合波,其前存在窦性P波。

7.心脏骤停:系指心脏泵功能突然停止,脑血流中止致突然意识丧失为特征,在立即干预下或可逆转,否则引起死亡,很少自发逆转,干预成功可能性与停博机制以及临床状态有关。

8. 起搏器综合症:长期心室起搏(VVI)因房室收缩不同步,可引起部分患者肺毛细血管压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心排血量下降,引起心悸、气短、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低血压和心力衰竭,称之为起搏器综合征。

9. 高血压急症:高血压急症是指高血压患者,血压在短时间内(数小时或数天)显著的急骤升高,收缩压>200mmHg和(或)舒张压>130mmHg,同时伴有心、

脑、肾、视网膜等重要的靶器官功能损害的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

10. 恶性高血压:发病较急剧,舒张压持续≥130mmHg,伴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持续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肾衰竭等肾脏损害表现。病理上以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为突出特征。进展迅速,如不给予及时治疗,预后不佳,可死于肾衰竭、脑卒中或心力衰竭。

11.高血压脑病:指在血压升高,同时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症象。发生机制可能为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管的自身调节机制,导致脑灌注过多致脑水肿。临床表现有严重头痛、呕吐、神志改变,较轻者可仅有烦躁、意识模糊,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

12.高血压危象:是指高血压患者在短期内,由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周围血管阻力的突然上升,血压明显升高,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症象。

1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其共同病理变化为在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基础上,伴有继发病理性改变,如斑块内出血使斑块短时间内增大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伴有血管痉挛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综合征。

14.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0%。可反复出现于心肌梗死后数周或数月内,表现为心包积液、胸膜积液或肺炎,有发热和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目前被认为是心肌和心包损伤后继发的自身免疫性变化。

15.Graham Steell杂音:二尖瓣狭窄时,肺动脉瓣区可有递减型吹风样或叹气样舒张中期杂音,称Graham Steell杂音,此杂音沿胸骨左缘向三尖瓣区传导,于吸气末增强。

16.Austin Flint杂音: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在心尖部可闻及柔和、低调、递增型舒张早中期的Austin Flint杂音,须注意与二尖瓣狭窄鉴别。

17.周围血管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病变导致动脉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和脉压增宽,同时体检可在大动脉扪及水冲脉,闻及枪击音和杜柔氏音。轻压手指甲可见指甲床红白交替的毛细血管搏动。

18.Roth斑:为视网膜的中心发白的卵圆形出血斑,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9.Osler:结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0.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的出血红斑,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1.心肌疾病:指除心瓣膜病、冠心病、高心病、

肺心病、先心病和甲亢性心脏病以外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其中的心肌病是指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以往被定义为“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以区别于原因明确的特异性心肌病。

22.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常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特性的心肌病。

23.Kussmaul:征吸气时颈静脉充盈更加明显。

24.奇脉:肥厚型心肌病吸气时动脉收缩压下降超过10mmHg,伴有脉搏减弱或消失,又称吸停脉。

25. 艾森曼格综合征:是指各种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的肺血管阻力升高,使肺动脉压达到或超过体循环压力,导致血液通过心内或心外异常通路产生双向或右向左分流而出现发绀的一种病理生理综合征。

26. 法洛四联症:是成人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肺动脉口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大等四种畸形或病变。

1.肝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HRS)是慢性肝病患者出现进展性肝衰竭和门静脉高压时,以肾功能不全、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和动脉循环血液动力学改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肝肾综合征的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功能性病变。

2.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由于急、慢性肝病或各种原因的门-体分流所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方面的异常。临床表现可以是仅仅用智力测验或电生理检测方法才能检测到的轻微异常,也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3.胃泌素瘤:胃泌素瘤是一种少见的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以难治性、反复发作的消化性溃疡和高胃酸分泌为特征。

4.胰性脑病:急性胰腺炎病人出现的精神状态异常。将发生于胰腺炎的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激动伴妄想及幻觉等症状称为胰性脑病。

5. Grey-Turner征:急性胰腺炎的腹壁表现,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在临床上可见到腹壁水肿,压痛,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体征;在CT片上亦可见到脂肪密度增高,坏死,肿胀等征象。

6.中毒性巨结肠:中毒性巨结肠是炎症性肠病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于全结肠溃疡的病人。主要见于暴发型和重型患者。其临床特征是严重的中毒症状及节段性或全结肠扩张,腹部明显胀气,最明显的扩张部位在横结肠。

7.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假性囊肿是因急性胰腺炎或胰腺损伤,胰管破裂后胰液流出,聚积在网膜囊内,周围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后形成。

1.肺炎球菌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治疗原则?
答:①扩容。②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③控制感染。④糖皮质激素

的应用。⑤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⑥预防心功能不全。

2.如何诊断肺炎球菌肺炎?
答:根据①典型症状:寒战,高热,咳嗽,咳铁锈色痰,胸痛。②肺实变体征。③ 胸片可见肺部有片状密度增高阴影,沿肺段或肺叶分布。④确诊依靠病原体检测。
3.克雷白杆菌肺炎抗菌治疗原则?
答:首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重病者加用头孢菌素或氧哌嗪青霉素,疗程10~14天。

4.肺脓肿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答:突发畏寒、高热、咳嗽、咳粘痰或粘液脓性痰,伴全身中毒症状;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X线胸片显示大片状浓密影,内伴空腔及液平;痰液检查可找到致病菌;血源性肺脓肿患者往往有皮肤或其它部位的化脓性感染灶。

5.简述肺脓肿的治疗。
答:急性肺脓肿治疗原则是抗菌和痰液引流。抗菌:首选青霉素,疗程8-12周,加用甲硝唑。当疗效不佳时,要根据细菌培养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体位引流:脓肿处于最高位置,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手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肺脓肿,并有反复感染、大咯血经内科治疗无效;伴有支气管胸膜瘘或脓胸经抽吸冲洗脓液疗效不佳。

6.临床上COPD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其鉴别要点有哪些?
答:(1)支气管哮喘 ①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②一般无慢性咳嗽、咳痰史,而有反复喘息发作史,以凌晨和夜间多见;③发作时两肺闻及广泛的哮鸣音;④常伴过敏体质、过敏性鼻炎和 (或)湿疹等,部分患者有哮喘家族史;⑤哮喘气流受限多为可逆性。必要时作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和(或)PEF昼夜变异率来进行鉴别。在少部分患者中,两种疾病可重叠存在。(2)支气管扩张症:①合并感染时咳大量脓痰;②常反复咯血;③肺部听诊闻及“固定性”湿罗音;④可有杵状指(趾);⑤X线可见肺纹理粗乱,呈卷发样或蜂窝状。支气管造影和高分辨率CT可明确诊断。(3)肺结核 ①常有结核中毒症状;②常有干咳、咯血;③胸部X线有助于诊断;④痰结核菌阳性可确诊本病。(4)肺癌 ①常有刺激性咳嗽和持续痰中带血;②可有胸痛、消瘦等症状;③胸部X线可见团块状或结节状阴影,或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的改变;④痰脱落细胞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可明确诊断。 (5)其它引起劳力性气促的疾病(6)其它原因所致的呼吸气腔扩大

7.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答:(1)发作时有胸闷、咳嗽、呼气性呼吸困难,多与接触变应原、刺激性气体、上感、运动有关;(2)两肺有哮鸣音;(3)可自行或用支扩剂缓解;(4)对不典型者,如符合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