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有理数的乘方 教案设计(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

1.5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3 问题1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说明

“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乘方》的第一课时内容,为更好地把握这一课时内容,对本课时教案予以说明: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

有理数乘方的产生背景与记数发展有关。相对于学生以前学习过的一些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概念,乘方记法是新颖而又独特的。乘方源于现实生活,又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从数学的视角,求底数是负数或底数是分数的乘方容易出错。一般地,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是乘数相同的乘法的缩写。这一课内容实际上是对前面小学学习的深化,又是为后面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开方等作准备、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数学思考: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通过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意义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4、情感态度: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故事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本课时内容在数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位: 1、前两个学段内容分析:

第一学段即三年级,初步感受乘方这种简记方法(

)2

a

a a =?

第二学段即四年级,进一步感受乘方这种简记方法()3

a

a a a =??

通过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对乘方的初步认识,本课时正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总结,为进一步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开方、指数函数奠定了基础。

虽然有了前两个学段的知识作基础,但本课时内容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小学阶

段是较为直观、表面化的认识,而乘方才真正定义具体化,乘方是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开方知识的基石,是接通小学和高中指数函数知识的桥梁。

四、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在物理学、密码学、医学等很多学科中,乘方知识都体现了它的重要作用。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细菌每半小时分裂一次(一个分裂成两个),经过两个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分裂成几个? (2)一根长1米的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剪下去,第六次剪后剩下的...。同时,这些学科中及生活中俯拾皆是的事件为理解本课时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五、教学诊断分析:

有前两学段的乘方知识作为基础,加之本课时通过细胞分裂情境,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乘方这一重要概念的本质,感受乘方带来的数学的简捷美。由故事“棋盘上的学问”,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由厚0.1毫米的纸,通过折叠能否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的思考,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但对于

4

2-容易误认为()4

2-,对于523-容易误认为352??? ??-或3

52??

?

??-。

六、教学方法特点: 1、情境式教学法:

课的开头引入部分,通过细胞分裂问题情境化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求知的欲望。 2、自学法:乘方的概念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接受。

3、讨论式教学法: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体现

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多媒体呈现丰富多彩的操作素材,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层层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个性化地、愉快地参与探究;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七、预期效果分析

有以前乘方知识作基础,以及本节课的自学、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为手段,乘方的定义应该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有部分学生易受课堂上大活动的开展而分散注意力,从而影响其对知识的更深层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活动时,要注意组织和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