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数组

第六章数组
第六章数组

第6章数组

6.1 问题导引与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接触的变量类型(除文件类型外)为简单数据类型,其特点是对单一的变量进行数据处理和操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如对1000个学生的成绩排序、对一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等问题,如果用简单变量来存储这些数据,要用到大量的简单变量,无论从存储还是处理都很不现实。Pascal语言引入了数组类型,能方便地解决批量数据处理问题。

数组是程序设计中最常用的结构数据类型,用来描述由固定数目的同一类型的元素组成的数据结构。

从形式上看,Pascal语言数组元素书写格式为:变量名[下标1,下标2,下标3,……],数组的每个元素和下标相关联,根据下标指示数组的元素。

只有一个下标的变量集合称为一维数组。

如:a[1],a[2],a[3],a[4],a[5],……,俗称a数组。

使用数组的方便之处在于数组的下标可以用变量来表示,如上述的a数组元素可以写成a[i]形式,通过灵活控制下标变量i,达到对数组元素进行批量处理和操作的目的。

6.1.1 问题导引

问题6.1 选票统计(Votes)

【问题描述】

国际运动协会组织了一个评选N佳运动员的活动,评选方式很特殊,先由网民投票选举,各国的网民可以任选自己喜爱的运动员,然后从中选出得票高于100万张的运动员N个,对他们用1到N进行编号,重新投票,根据不同的得票值,颁发不同的奖项,现在组织者想知道重新投票后,这N个运动员的票数,请你帮他完成。

【输入格式】

第一行,一个数,表示N个运动员;(1≤N≤1000)

第二行开始为一组以空格隔开的选票,选票值为1到N间的数,以-1为数据结束标志。选票数量不超出长型范围。

【输出格式】

按编号顺序输出编号和票数。

【输入样例】

3

3 1 2 3 2 1 2 3 1 2 2 1 3 3 1 2 3 3 -1

【输出样例】

1 5

2 6

3 7

问题6.2 质数(prime.pas)

【问题描述】

求1到N间的质数。

【输入格式】

一个数N。(1

【输出格式】

以空格隔开的质数。

【输入样例】

10

【输出样例】

2 3 5 7

问题6.3 查找(Find)

【问题描述】

中考成绩出来了,许多考生想知道自己成绩排名情况,于是考试委员会找到了你,让你帮助完成一个成绩查找程序,考生只要输入成绩,即可知道其排名及同名次的人有多少。

【输入格式】

第一行一个数N;

第二行一个数K;

第三行开始N个以空格隔开的从大到小排列的所有学生中考成绩。接着K个待查找的考生成绩。

【输出格式】

K行,每行为一个待查找的考生的名次、同名次的人数、比考生高分的人数。查找不到输出“fail!”。

【输入样例】

10

2

580 570 565 564 564 534 534 534 520 520

564 520

【输出样例】

4 2 3

6 2 8

6.1.2 问题分析

分析问题6.1

对于选票统计问题,如果用人工来统计会是如何统计呢?通常的一种方法是,先写上每个人选的标识符,如:本题中用编号标识,然后一边唱票,一边在对应人的标识符

的下方打上增加票数的标志,如:用“正”字,每增加一票,增加“正”字的一个笔划,当唱票完毕,统计一下每个人选得到的“正”字的笔划数即为每个人选的票数。然而,本题中,N值可以达到1000,且每人的得票值很大,人工完成统计是不可能的,但人工的统计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将人工的统计方法转换为算法,描述如下。

算法描述:

1.开辟每个人选的票数值存放空间;

2.读入参选人数N值;

3.读入第一张投票号X;

4.当X<>-1时,即读票未结束,反复执行下列操作:

(1)对应X号人选的票数加1;

(2)读入下一张投票号X;

5.当读完投票,输出参选人的票数。

分析问题6.2

关于质数判断问题,在第四章的例4.4中做过讨论。其算法思想基于数学对质数的定义,因此,在例4.4基础上,我们比较容易得到求1~N之间的质数的一种算法,描述如下。

1.读入N;

2.输出质数2;

3.对3~N间的每个数进行质数判定,为质数的输出。

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当N比较大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出解。

变换角度分析,2是质数,2的倍数一定不是质数,这些数就无需进行质数判定,同理,3是质数,3的倍数一定不是质数,……。于是,先把N个自然数按次序排列起来,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要划去。第二个数2是质数留下来,而把2后面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都划去。2后面第一个没划去的数是3,把3留下,再把3后面所有能被3整除的数都划去。3后面第一个没划去的数是5,把5留下,再把5后面所有能被5整除的数都划去。这样一直做下去,就会把不超过N的全部合数都筛掉,留下的就是不超过N的全部质数。

这种按顺序输出质数的同时,将质数的倍数筛去的算法,称为筛法。用筛法求质数是一种比较快的算法,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2)。

这里用到一个名词:算法复杂度。算法复杂度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指执行算法所需的时间(执行多少次赋值、比较等操作),空间复杂度指执行算法需要消耗多少存储空间。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是算法设计和选择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参数。

分析问题6.3

由于给出的原始数据是有序的,在读入数据过程中可以得到的有效信息有:

1.当读入数与前一个数不同时,名次增1;

2.当读入数与前一个数相同时,相同分数人数增1,累计到当前的人数增1。

因此,为了方便后面的查找,先进行预处理,扫描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记下每个不同数据的名次、相同人数、累计人数。在经过预处理后的有序数据中实现查找并输出。

最简单的查找方式为,按顺序查找,找到相同的成绩或找不到后输出。这种查找方式称之为顺序查找,显然,在数据量比较大的情况下,顺序查找的效率是比较低的。

寻求提高效率算法的突破口之一,充分利用问题给予的条件,本问题中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数据是有序的。这里引入如何在有序数中快速查找数据的算法----二分查找法。

二分查找算法思想:将N个元素分别分成个数大致相同的两半,取中间数a[n/2],如果x=a[n/2],则找到x,算法终止,如果xa[n/2],则在a[n]的右半部分继续查找,接下去查找的数据范围为上一次数据范围的一半,继续执行此算法。

例:在有序序列[05 13 19 21 37 56 64 75 80 88 92]

中查找数据21和85。

[05 13 19 21 37 56 64 75 80 88 92]

[05 13 21 37] 56 64 75 80 88 92

05 13 19 [21 37] 56 64 75 80 88 92

查找K=21的过程(查找成功)

[05 13 19 21 37 64 75 80 88 92]

05 13 19 21 37 56 [64 75 80 88 92]

05 13 19 21 37 56 64 75 80 [88 92]

05 13 19 21 37 56 64 75 80 [88 92]

查找K=85的过程(查找失败)

二分查找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2(N))。

6.1.3 解决方案

为实现问题6.1、问题6.2和问题6.3的算法,需要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定义和存储批量数据;

2.如何根据需要直接找到批量数据中的某一个数据。

通过对数组的学习和灵活使用,将有效解决批量数据处理等问题。

6.2 一维数组

6.2.1 一维数组的定义

当数组中每一个元素只带有一个下标时,称为一维数组。

PASCAL语言中,定义数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在说明部分的TYPE区中定义数组类型,然后再在VAR区中说明数组,形式如下:

TYPE

数组类型标识符=array [下标类型] of 元素类型;

下标类型必须是一个顺序类型,其作用是指定数组下标的编制方式和下标取值范围。

基类型规定了数组元素的类型和性质,可以是integer,char,real,boolean等。

例如:

TYPE

sample=array [1..10]of integer;{有10个元素的一维数组}

VAR

a,b: sample;

在说明部分的TYPE区中,由用户定义了一个名为sample的数组类型,在VAR区部分说明了a和b为sample类型的数组。

2.直接在VAR区中定义数组

VAR

数组名:array [下标类型] of 元素类型;

例如:

VAR

a,b: array [1..10]of integer;

3.数组的常量定义

CONST

数组名:array [下标类型] of 元素类型=(逗号隔开的数据);

逗号隔开的数据个数要与下标类型定义数组元素个数相一致。数据类型和元素类型相一致.

(1)const

a:array[1..3] of integer=(3,4,5);

(2)const

Hexadecimal : array[0..15] of char =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或者:

Hexadecimal : array[0..15] of char = ‘0123456789ABCDEF’;

当在说明部分定义了一个数组之后,PASCAL编译程序为所定义的数组在内存空间开辟一串连续的存储单元。

例如:

TYPE

color=(red,yellow,blue,while,black);

rowtype=array[1..8] of real;

coltype=array[‘A’..’E’] of integer;

colortype=array[color] of CHAR;

VAR

a: rowtype;

b: coltype;

c: colortype;

以上程序段定义了a、b、c三个数组,它们在内存中的排列如下图示意。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数组的存储结构

b[‘A’] b[‘B’] b[‘C’] b[‘D’] b[‘E’]

b数组的存储结构

c[red] c[yellow] c[blue] c[while] c[black]

c数组的存储结构

6.2.2一维数组的引用

当定义了一个数组,数组中的各个元素就共享一个数组名(即为数组变量名),元素之间通过不同的下标进行区别。对数组的操作归根到底就是对数组元素的操作。

一维数组元素的引用格式为:

数组名[下标表达式]

(1)下标表达式值的类型,必须与数组类型定义中的下标类型完全一致,并且不允许超越所定义的下标上界和下界。

(2)数组是一个整体,数组名是一个整体的标识,对数组进行操作,即对其元素操作。数组元素可以像同类型的普通变量那样使用。

例如:

a[3]:=34; 对数组a中下标值为3的下标变量赋以34的值。

read(a[4]); 读入一个数存储到下标变量a[4]元素中。

(3)特殊地,如果两个数组类型一致,它们之间可以整个数组元素进行赋值。

例如:

VAR

a,b,c:array[1..100] of integer;

begin

……

c:=a;a:=b;b:=c;

……

end.

在上面程序中,a,b,c三个数组类型完全一致,c:=a;a:=b;b:=c实现了a,b两个数组所有元素的交换。

例6.1 按顺序从键盘输入50个整数,将这50个数逆序输出,并求位于读入顺序为偶数位上的整数之和。

问题分析:

本题所做的事就是能够按需求自由地输出和处理输入的数据,由于数据元素个数比较多,为了方便灵活使用数据,设计一个数组存放输入的数据,每个数据按读入顺序保存在对应数组元素的下标变量中,这样,将这50个数逆序输出问题就转化为控制数组下标值从50变化到1的问题,求位于读入顺序为偶数位上的整数之和就转化为求数组元素下标值为偶数的问题。

算法描述:

1.定义一个下标范围为[1..50]的数组;

2.按顺序读入数据,存放在相应的数组下标变量中;

3.利用循环语句控制数组下标值从50变化到1,输出数组元素;

4.利用循环语句控制数组下标值从1变化到50,累加下标值为偶数的元素和;

5.输出累加和。

程序设计:

program exam6_1;

var

a:array [1..50] of integer;

i:integer;

s:longint;

begin

for i:=1 to 50 do read(a[i]); //读入数据存放在数组中

for i:=50 downto 1 do write(a[i],' '); //逆序输出数组元素值

writeln;

s:=0;

for i:=1 to 50 do

if I mod 2=0 then s:=s+a[I]; //求数组偶数位上的元素值和

writeln('s=',s);

end.

针对具体的问题,可以给数组下标变量赋予定的物理意义,方便算法的设计和实现。如:例6.1中,数组下标变量表示第几位上的数组元素,利用循环变量有序地控制下标变量的变化,达到自如选择数组元素解决问题的目的。

6.2.3一维数组的应用

例6.2实现问题6.1算法程序。

设a数组用于存放每个运动员的票数,由于参选运动员最多1000,因此,a数组元素个数设计为1000个。

赋予数组下标变量物理意义为动员编号标识符。

即a[x]表示编号为X运动员的票数。

当读入数X,则X运动员票数加1,表示为a[x]:=a[x]+1,程序实现如下。

Program votes;

var a:array[1..1000] of longint;

n,x:longint;

begin

assign(input,'votes.in');

reset(input);

assign(output,'votes.out');

rewrite(output);

fillchar(a,sizeof(a),0); //表示将数组a的所有元素数赋为0

readln(n); {读入参选人数}

read(x); {读入第一张票}

while x<>-1 do

begin

inc(a[x]); {编号为X的运动员票数加1}

read(x); {读入选票}

end;

for i:=1 to n do

writeln(i, ' ', a[i]); {按编号顺序输出每个参选运动员有编号和选票} close(input);

close(output);

end.

例6.3实现问题6.2程序设计。

使用筛法思想求质数算法描述如下:

1.定义布尔型数组a,数组元质a[i]表示数i是否为质数,由于FreePascal布尔型数组默认的初值为false,设当i为合数时,a[i]值为true;

2.读入数据范围n;

3.循环控制数组下标值i从2变化到sqrt(n),实现下列操作:

如果当前i的数组元素为质数,从数组中筛去该元素的所有倍数的元素,即a[i*j]:=true;

4.取出未被筛去的a数组元素存放入p数组中;

5.输出p数组元素。

程序设计:

Program prime;

var a:array[0..1000000]of boolean;//质数标志数组

p:array[0..500000]of longint; //用于记录质数

pn,n,i,j:longint;

begin

assign(input,'prime.in');

reset(input);

assign(output,'prime.out');

rewrite(output);

readln(n);

for i:=2 to trunc(sqrt(n)) do //将sqrt(n)内的质数的倍数筛去

begin

if not a[i] then

for j:=2 to n div i do

a[i*j]:=true;

end;

for i:=2 to n do //将未被筛去的数存入p数组中

if not a[i] then

begin

inc(pn);

p[pn]:=i;

end;

for i:=1 to pn-1 do //输出质数

write(p[i], ' ');

writeln(p[pn]);

close(input);

close(output);

end.

在上述算法程序实现中,每次筛去当前获取的质数的倍数,可能存在某些数被重复筛的现象。如:N=25时,6数字即被2筛去也被3重复筛。如何做到不重复筛呢?筛数的原则是筛去质数的连续倍数,在扫描i是否为质数过程中,i是连续数,程序实现方式可充分利用i,每次筛去已生成的质数i的倍数,直到i扫描完。

Program prime;

var a:array[0..1000000]of boolean;

p:array[0..500000]of longint;

pn,n,i,j:longint;

begin

assign(input,'prime.in');

reset(input);

assign(output,'prime.out');

rewrite(output);

readln(n);

for i:=2 to n do

begin

if not a[i] then //当前数为质数,记录质数

begin

inc(pn);

p[pn]:=i;

end;

for j:=1 to pn do //筛去p数组中质数和当前i组成的倍数的数

begin

if i*p[j]>n then break; //倍数>n 跳出循环

a[i*p[j]]:=true; //倍数为合数标志

if i mod p[j]=0 then break; //如果i 是某个质数的倍数,则跳出循环end;

end;

for i:=1 to pn-1 do

write(p[i], ' ');

writeln(p[pn]);

close(input);

close(output);

end.

例6.4实现问题6.3程序设计。

利用二分查找法实现成绩查找算法描述如下:

1.设数组a用于存放不同的分数值,b用于存放相同分数的人数,s用于存放高于此分数的人数。数组下标表示名次。

2.预处理,从高到低读入分数,统计相同分数的人数和高于本分数的人数,统计不同分人数p;

3.读入需要查找的成绩x,二分查找成绩;

4.设变量l、r、mid表示指针,分别指向左端、右端和中间数据,初值为l:=1; r:=p; mid:=(l + r) div 2;

5.如果r>l反复执行下列操作:

(1)如果a[mid]=x,退出循环,执行输出;

(2)如果a[mid]>x,说明x值位于mid到r之间,改变左指针为l:=mid+1;

(3)如果a[mid]

(4)继续二分,让mid:=(l+r) div 2;

6.判断退出循环时,a[mid]的值是否为查找值,是,输出名次、相同分数的人数和高于本分数的人数,不是,输出查找不到该分数。

程序设计:

Program Find;

var a,b,s:array[0..100000]of longint;

n,k,i,l,r,mid,p,x:longint;

begin

assign(input,'find.in');

reset(input);

assign(output,'find.out');

rewrite(output);

readln(n);

readln(k);

for i:=1 to n do

begin

read(x);

if a[p]=x then {读入数与前一个数相同,相同分数人数加1,大等于本分数的人数1 }

begin

inc(b[p]);

inc(s[p]);

end

else

begin //读入数与前一个数相同

inc(p); //名次加1

a[p]:=x; //存储分数

b[p]:=1; //同分人数初值为1

s[p]:=s[p-1]+1; //大等于本分数的人数初值为前一分数统计值加1 end;

end;

for i:=1 to k do //二分查找

begin

read(x);

l:=1; r:=p; mid:=(l + r) div 2; //左、右和中间指针赋初值

while r>l do //当右指针值不大于左指针值时退出

begin

if a[mid]=x then break //查找到退出

else if a[mid]>x then l:=mid+1{若mid指针指向的值大于查找值,则查找值落在右边值赋域,改变左指针位置}

else r:=mid-1; {若mid指针指向的值不大于查找值,则查找值落在左边值赋域,改变右指针位置}

mid:=(l+r) div 2; //继续二分

end;

if a[mid]<>x then writeln(‘fail!’)

else writeln(mid,' ',b[mid],' ',s[mid-1]);

end;

close(input);

close(output);

end.

例 6.5 对于任意给定的一组数据,将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顺序进行排列称为排序。排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排序问题,有各种各样实现排序的方法,请你例举出你遇到的排序问题和你采用的解决方法,设计实现排序的不同算法和程序。这是一道开放型的问题,你可以对输入和输出增加限制条件。希望先自行思考实现后再看下面的分析。

问题分析:

在第三章中,我们曾经遇到三个数的排序问题,可以获得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实现排序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然而,当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排序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1.如何存储数据;

2.如何设计能够收敛的算法,即使问题的规模不断减小不直至解决;

3.考虑算法时间复杂度。

下面将介绍五种排序算法的分析和实现过程。希望通过本问题的分析和实现,除了掌握数组的灵活应用外,更重要的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下算法和程序实现默认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先来看一个有限制条件的排序问题:

输入N个数,第一行是N,之后每行一个数.输出N行,为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序的结果.每个数都是1,000,000以内的正整数。

该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需要排序的数为0~1,000,000以内整数。如何用上这个条件呢?设数组下标表示每个数,数组元素内容用于存放对应下标数据的个数,如此,当统计好每个数的个数时,数据自然在数组中形成有序的排列了。

算法:

1、开一个0..1,000,000的数组a;

2、对于每个输入的数,对应的数组下标的值增加1;

3、按数组下标i从小到大的顺序,判断数组元素值,如果不为0,输出a[i]个下标值i。

这种不用比较的排序算法称为计数排序。由于只用一重循环就能实现数据的排序,所以,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

程序设计:

Program Counting_Sort;

Var

A:array[0..1000000]of longint;//开一个足够大的数组

I,j,n,m:longint;

Begin

Readln(n);//读入N

For i:=1 to n do

Begin

Readln(m);//读入数据

a[m]:=a[m]+1;//将数据对应下标的数组值+1

end;

for i:=0 to 1000000 do

for j:=1 to a[i] do

writeln(i);//输出数据

end.

计数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但是它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制,即具体数据的范围不能超过数组大小承受能力的极限。

现在讨论一般的排序问题:

输入N个数,第一行是N,之后每行一个数,输出N行,为这些数从小到大排

序的结果。

分析1:原始想法

以站队为例,将无序的一个队列,按身高从低到高的顺列。一种比较简单的做法:从队列中找最矮的人组成新的队列,接着从原队列中再找最矮的人接在新队列的后面,每次从原队列中找最矮的人接在新队列的后面,直到原队列空了为止。则新队列就是有序的队列。

算法描述为:

1.设a数组存放原始数据,b数据组存放排序后的数据,t布尔数组标志a数组中对应的元素是否被取走;

2.将所有的元素设为未标志;

3.循环N次,重复下列操作:

遍历一次a数组,找出其中未被标志的元素中最小的一个,对它打上标志,取出,放在另外的数组b中;

4.按顺序输出b数组元素。

这是一种朴素的算法,也是比较容易想到的算法。

问题与改进:

上述算法花费了三个数组来实现排序,造成了空间上的极大浪费。有没有可以直接将结果保存在本身数组内的算法呢?

(1) 引入交换思想:既然要将元素从小到大排列,那么每当找到一个逆序对(所谓逆序对指I,j两个位置上元素a[i]和a[j],当ia[j]),交换它们的位置,使得这两个数有序,直到不存在逆序对为止,则序列为有序的序列。

(2)新的问题:如何寻找逆序对呢?因为不同的查找方式和顺序有可能导致算法的效率不同,必须有规律地查找。

引出两个本质相同但寻找逆序对方法不同的排序算法:冒泡排序与选择排序。

分析2:冒泡排序的思想

以n个人站队为例,从第1个开始,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人是否逆序对(高在前矮在后),若逆序就交换这两人,即第1个和第2个比,若逆序,交换两人,接着第2个和第3个比,若逆序,交换两人,接着第3个和第4个比,若逆序,交换两人,……,直到n-1和n比较,经过一轮比较后,则把最高的人排到最后,即将最高的人像冒泡一样逐步冒到相应的位置。原n个人的排序问题,转换为n-1个人的排序问题。第二轮从第1个开始,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人是否逆序对,若逆序就交换这两人,直到n-2和n-1比较。……,如此,进行n-1轮后,队列为有序的队列。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每进行一轮的比较之后,n个数的排序规模就转化为了n-1个数的排序规模,体现了算法的收敛性。

算法描述为:

1.设a数组存放数据;

2.对尚未排序的各元素从头到尾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是否逆序(与欲排

顺序相反),若逆序就交换这两元素;

3.经过第一轮比较后便可把最大(或最小)的元素排好;

4.用同样的方法把剩下的元素逐个进行比较,如果有n 个元素,那么一共要进行n-1 轮比较,就得到了所需要的排序。

程序实现方法:用两重循环完成算法,外重循环i控制每轮要进行多少次的比较,第一轮比较n-1次,第2轮n-2,……,最后一轮比较1次。内重循环j控制每轮i次比较相邻两个元素是否逆序,若逆序就交换这两元素。

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2)。

程序设计:

Program Bubble_Sort;

Var

A:array[0..1000]of longint;//开一个和数据个数一样多的数组

I,j,n,m:longint;

Begin

Readln(n);//读入N

For i:=1 to n do readln(a[i]);//读入数据

For i:=n-1 downto 1 do //进行n-1轮冒泡

For j:=1 to i do //每轮进行i次的比较

If a[j]>a[j+1] then//相邻元素进行比较,如果大的在前面,则交换

Begin

M:=a[j];

A[j]:=a[j+1];

A[j+1]:=m;

End;

For i:=1 to n do writeln(a[i]);//输出排序结果

End.

分析3:选择排序的思想

以n个人站队为例,第一次,从队列中选择最矮的一个人与站在第一个位置上的人交换位置,则第一位置上的人为最矮,n个人的队列排序问题转换为n-1个人的队列排序问题,第二次,从2~n中队列中选择最矮的一个人与站在第二个位置上的人交换位置,n-1个人的队列排序问题转换为n-2个人的队列排序问题,……,第n-1个和第n个人进行比较、交换。经过n-1次选择、交换后,原队列就形成了有序的队列。

算法描述为:

1.设a数组存放数据;

2.在1~n中选择值最小的元素,与第1位置元素交换,则把最小元素放入第1个位置;

3.在2~n中选择值最小的元素,与第2位置元素交换,……;

4.直到第n-1元素与第n个元素比较排序为止。

程序实现方法:用两重循环完成算法,外重循环i控制当前序列最小值存放的数组位置,内循环j控制从i+1到n序列中选择最小的元素所在位置k。

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2)。

程序设计:

PROCEDURE selection_Sort;

VAR

A:array[0..1000]of longint; //开一个和数据个数一样多的数组

I,J,K,t:LONGINT;

BEGIN

Readln(n);//读入N

For i:=1 to n do readln(a[i]);//读入数据

FOR I:=1 TO N-1 DO //进行n-1次选择

K:=I; //最小元素位置初值

FOR J:=I+1 TO N DO //从i+1到n序列中选择最小元素,记下位置

IF A[k]>A[J] THEN k:=j;

t:=A[i]; //将最小元素与第i元素交换

A[i]:=A[k];

A[k]:=t;

FOR I:=1 TO N DO WRITE(A[I],' ');//输出排序结果

WRITELN;

END.

分析4:插入排序思想:

回忆一下打牌时抓牌的情景:为了方便打牌,抓牌时一般一边抓牌一边按花色和大小插入恰当的位置,当抓完所有的牌时,手中的牌是有序的。这能不能应用到排序呢?

运用类比的思想,当读入一个元素时,在已经排序好的序列中,搜寻它正确的位置,再放入读入的元素。但不该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插入这个元素前,应当先将它后面的所有元素后移一位,以保证前面处理过的元素不致被覆盖。

算法描述为:

1.设a数组存放数据;

2.从第2个数开始,取出当前数作为待排序数,逐个与前面的数比较,若小于前面数,则前面数后移,当大等于前面数时,插入当前空出的位置;

3.直到第n个数插入正确位置为止。

程序实现方法:用两重循环完成算法,外重循环i控制待排序的数,从第2个数到第n个数,内重循环j控制寻找插入的位置,j值从i-1开始向前扫描,边扫描边将数据后移,寻找到位置,插入当前值。

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2)。

PROCEDURE Insertion_Sort;

VAR

A:array[0..1000]of longint; //开一个和数据个数一样多的数组

I,J:LONGINT;

Begin

Readln(n);//读入N

For i:=1 to n do readln(a[i]);//读入数据

For i:=2 to n do

Begin

A[0]:=a[i];j:=i-1;//用a[0]寄存待插入的数

While a[0]

a[j+1]:=a[j];//当前数后移

j:=j-1; //继续向前

end;

a[j+1]:=a[0];//找到合适的位置,插入

end;

For i:=1 to n do writeln(a[i]);//输出排序结果

End.

分析5:基数排序

“基数排序法”是属于“分配式排序”,基数排序法又称“桶子法”,顾名思义,它是透过数值中的部份信息,将要排序的元素分配至某些“桶”中,藉以达到排序的作用,基数排序法是属于稳定性的排序,其时间复杂度为O (nlog(r)m),其中r为所采取的基数,而m为堆数,在某些时候,基数排序法的效率高于其它的比较性排序法。

基数排序的方式可以采用LSD(Least significant digital)或MSD(Most significant digital),LSD的排序方式由数值的最右边开始,而MSD则相反,由数值的最左边开始。

以LSD为例,假设原来有一串数值如下所示:

73, 22, 93, 43, 55, 14, 28, 65, 39, 81

首先根据个位数的数值,在走访数值时将它们分配至编号0到9的桶子中:

桶子数据

1 81

2 22

3 73 93 43

4 14

5 55 65

6

7

8 28

9 39

接下来将这些桶子中的数值重新串接起来,成为以下的数列:

81, 22, 73, 93, 43, 14, 55, 65, 28, 39

接着再进行一次分配,这次是根据十位数来分配:

桶子数据

1 14

2 22 28

3 39

4 43

5 55

6 65

7 73

8 81

9 93

接下来将这些桶子中的数值重新串接起来,成为以下的数列:

14, 22, 28, 39, 43, 55, 65, 73, 81, 93

这时候整个数列已经排序完毕。如果排序的对象有三位数以上,则持续进行以上的动作直至最高位数为止。

LSD的基数排序适用于位数小的数列,如果位数比较多,使用MSD的效率会比较好,MSD的方式恰与LSD相反,是由高位数为基底开始进行分配,其他的演算方式则都相同。

基数排序算法适用于整数序列,如果非整数序列的类似算法为桶子排序法。请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在本例子中给出了多种排序算法,请大家进一步思考这些算法思想的异同点,它们各自利用了问题和数据中哪些性质实现排序,设计多种数据测试各种排序算法在不同数据情况下的时间效率,并分析原因。

可能,有同学认为掌握并能运用一种排序方法即可。但作为一种经典算法,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其算法的分析思想而不是最终结论,通过不同方法的问题解决过程逐步建立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性质有效地分析问题的意识,建立算法效率意识,通过一题多解,完善测试数据等方面提高算法效率和程序设计能力。

6..3 多维数组

6.3.1 多维数组的定义

一维数组在编程中多数用于描述线性的关系:如一组数;一组成绩;一组解答等。数组元素只有一个下标,表示该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

二维数组在编程中多数用于描述二维的关系:如地图、棋盘、城市街道、迷宫等。

二维数组元素有两个下标:第一个下标一般表示该元素在第几行,第二个下标一般表示在第几列。

为了描述更加复杂的关系,比如,平面上的若干个点或空间中的若干个点等等,Pascal 语言提供了多维数组。

多维数组类型定义如下:

TYPE

数组类型标识符=array [<下标类型1>,…, <下标类型n>] of 元素类型;

例如,要定义一个二维数组,如下:

type

sample2=array[1..3,1..5] of real;

var a: sample2;

相当于定义了一个二维表格,每个表格对应于一个实型变量,下标变化如下:

使用二维数组要注意:

1. 数组元素的名称:数组名[i,j],表示第i行、第j列元素。如:a[3,4],表示第3行、第4列的元素。

对某一行进行处理,如:累加第4行的第1~5列元素数据,则固定行号为4,语句实现:

for i:=1 to 5 do s:=s+a[4,i];

对某一列进行处理,如:累加第4列的第1~10行元素数据,则固定列号为4,语句实现:

for i:=1 to 10 do s:=s+a[i,4];

2. 二维数组的输入输出要用双重循环来控制:

输入示例:

for i:=1 to 10 do {控制行数}

for j:=1 to 5 do read(a[i,j]) {读入每行的5个元素}

输出示例:

for i:=1 to 10 do

begin

for j:=1 to 5 do write(a[i,j]:4);

writeln;

end;

多维数组的使用与二维数组类似,下面重点学习二维数组的应用。

6.3.2 二维数组的应用

例6.6 杨辉三角形(YHTriangle)

【问题描述】

杨辉三角是一个由数字排列成的三角形数表,一般形式如下: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1 7 21 35 35 21 7 1

【输入数据】

一个正整数n,表示三角形的行数

【输出数据】

n行杨辉三角形

问题分析:

观察杨辉三角形不难看出,数字是有规律的,从第3行开始,每行第1个和最后一个值为1,其他值为上方和左上方数字和。

设二维数组c[i,j]存储行坐标为i、列坐标为j位置上元素值,则

c[i,j]= c (i-1,j-1)+ c (i-1,j)

每个元素值由其左上方和上方元素求和得到,因此,可以一行地求得元素值。

算法描述:

1.定义二维数组C存放杨辉三角形的值;

2.赋初值:c[1,1]:=1; c[2,1]:=1;c[2,2]:=1;

3.用二重循环控制二维数组下标的变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求元素值;

4.输出杨辉三角形。

程序设计:

program YHtriangle;

const

n = 20; //输出行数

var

c:array[0..n,0..n]of longint;

i,j,m:longint;

begin

c[1,1]:=1; //赋初值

c[2,1]:=1;c[2,2]:=1;

for i:=3 to n do //从第3~ n行

begin

使用Arrays类操作Java中的数组

使用Arrays类操作Java中的数组 Arrays 类是 Java 中提供的一个工具类,在 java.util 包中。该类中包含了一些方法用来直接操作数组,比如可直接实现数组的排序、搜索等(关于类和方法的相关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讲解滴~~)。Arrays 中常用的方法: 1、排序 语法:Arrays.sort(数组名); 可以使用 sort( ) 方法实现对数组的排序,只要将数组名放在 sor t( ) 方法的括号中,就可以完成对该数组的排序(按升序排列),如:

运行结果: 2、将数组转换为字符串 语法:Arrays.toString(数组名); 可以使用 toString( ) 方法将一个数组转换成字符串,该方法按顺序把多个数组元素连接在一起,多个元素之间使用逗号和空格隔开,如: 运行结果为: 输出数组nums中的元素:[25,7,126,53,14,86] Arrays 类还提供了许多其他方法来操作数组此处就不一一列举啦,各位小伙伴们可以在 wiki 查阅更多信息 任务

亲, Arrays 类的使用您掌握了嘛,让我们来检验一下吧。 在编辑器中定义了一个数组 hobbies,请在第2、11、14 行中将代码填写完整,实现使用 Arrays 类对数组进行排序并转换输出。运行结果为:[ game , movie , sports ] ?不会了怎么办 1. 导入 Arrays 类使用 import java.util.Arrays; 2. 使用 Arrays 类的 sort( ) 方法排序Arrays.sort(hobby s); 3. 使用 Arrays 类的 toString( ) 方法将数组转换为字符串 Ar rays.toString(hobbys);

VB数组的基本操作专项

数组的基本操作专项 1.下列VB程序功能为:根据文本框Text1中各字符的大小关系,计算各字符升序排列的序号,并将序号保存在数组y中。如文本框内容为“2011”,程序运行后y(1)~ y(4)各元素的值分别为“4,1,2,3”。 s = Text1.Text:n = Len(s) For i = 1 To n y(i) = 1 Next i For i = 1 To (1) For j = (2) To n If (3) Then y(j) = y(j) + 1 Else y(i) = y(i) + 1 End If Next j Next i 上述程序段3各方框处的表达式分别为() A. (1)n (2)1 (3)Mid(s, j, 1) >= Mid(s, i, 1) B. (1)n (2)1 (3)Mid(s, j, 1) > Mid(s, i, 1) C. (1)n-1 (2)i+1 (3)Mid(s, j, 1) >= Mid(s, i, 1) D. (1)n-1 (2)i+1 (3)Mid(s, j, 1) > Mid(s, i, 1) 2. 有如下VB程序段: inS = Text1.Text n = 0 For i = 1 To Len(inS) m=0 c = Mid(inS, i, 1) If c >= "a" And c <= "z" Then m = 1 ElseIf c >= "A" And c <= "Z" Then m = 2 ElseIf c >= "0" And c <= "9" Then m = 3 End If b(m) = b(m) + 1 If b(m) = 2 Then n = n + 1 Next i 已知数组b各元素初始值都为0,文本框Text1中的内容为“Welcome,2019!”,执行该程序段后,变量n的值为 A.0 B.1 C.2 D.3 3. 有如下 VB 程序段: For i = 2 To 8 For j = 1 To 8 - i If d(j) > d(j + 2) Then temp = d(j): d(j) = d(j + 2): d(j + 2) = temp Next j Next i 数组元素d(1)到d(8)的值依次为“71,54,58,29,31,78,2,77”,经过该程序段

C语言一维数组的基本操作

一.插入:C语言数组怎么插入一个元素#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 40 void insert(int*p,int n,int m) { int i,k; for(i=0;i=m) { k=i; break; } for(i=n-1;i>=k;i--) p[i+1]=p[i]; printf("%d\n",k); p[k]=m; } void sort(int*p,int n) { int i,j; for(i=1;ip[j+1]) { int t; t=p[j+1]; p[j+1]=p[j]; p[j]=t; } } void main() { int a[MAX]; int n,i,m,d; printf("输入数据个数(n<40):"); d=scanf("%d",&n); while(d!=1&&n>=40) { system("cls"); f flush(stdin); printf("请重新输入:"); scanf("%d",&n); } printf("请输入数组元素:");

for(i=0;i #define N 10 void main( ) { int a[N] , num ,i , *p , n=N; int j; /*输入N个数到数组a中;*/ for(i=0;i

MATLAB数组基本操作

1、向量的创建 1)直接输入: 行向量:a=[1,2,3,4,5] 列向量:a=[1;2;3;4;5] 2)用“:”生成向量 a=J:K 生成的行向量是a=*J,J+1,…,K+ a=J:D:K 生成行向量a=*J,J+D,…,J+m*D+,m=fix((K-J)/D) 3)函数linspace 用来生成数据按等差形式排列的行向量 x=linspace(X1,X2):在X1和X2间生成100个线性分布的数据,相邻的两个数据的差保持不变。构成等差数列。 x=linspace(X1,X2,n): 在X1和X2间生成n个线性分布的数据,相邻的两个数据的差保持不变。构成等差数列。 4)函数logspace用来生成等比形式排列的行向量 X=logspace(x1,x2) 在x1和x2之间生成50个对数等分数据的行向量。构成等比数列,数列的第一项x(1)=10x1,x(50)=10x2 X=logspace(x1,x2,n) 在x1和x2之间生成n 个对数等分数据的行向量。构成等比数列,数 列的第一项x(1)=10x1,x(n)=10x2 注:向量的的转置:x=(0,5)’ 2、矩阵的创建 1)直接输入:将数据括在[]中,同一行的元素 用空格或逗号隔开,每一行可以用回车或是 分号结束 如:a=[1,2,3;3,4,5],运行后: a = 1 2 3 3 4 5

2)函数eye,生成单位矩阵 eye(n) :生成n*n阶单位E eye(m,n):生成m*n的矩阵E,对角线元素为1,其他为0 eye(size(A)):生成一个矩阵A大小相同的单位矩阵 eye(m,n,classname):对角线上生成的元素是1,数据类型用classname指定。其数据类型可以是:duoble、single、int8、uint8、int16、uint16、int32、uint32 。 3)函数ones 用ones生成全1的矩阵ones(n) : 生成n*n的全1矩阵 ones(m,n) : 生成m*n的全1矩阵 ones(size(A)) : 生成与矩阵A大小相同的全1矩阵 ones(m,n,p,…)生成m*n*p*….的全1的多维矩阵 ones(m,n,…,classname)制定数据类型为 classname 4)函数zeros 函数zeros生成全0矩阵zeros(n):生成n*n的全0矩阵 zeros(m,n:)生成m*n的全0矩阵 zeros(size(A)): 生成与矩阵A大小相同的全0矩阵 zeros (m,n,p,…)生成m*n*p*….的全0的多维矩阵 zeros (m,n,…,classname)指定数据类型为 classname

C语言算法锦集(六) 数组常用操作

数组常用算法: 查找: /*线性查找*/ int find(int num,int x[],int key) { int i,m=-1; for(i=0;ikey) high=mid-1; else low=mid+1; } return m; } /*折半查找(递归)*/ int b_search(int x[ ],int low,int high,int key) { int mid; mid=(low+high)/2; if(x[mid]==key) return mid; if(low>=high) return -1; else if(key

k++; return -1; } 分词: /*方法一*/ void fen(char s[][10],char str) { int i,j,k; for(i=0,j=0,k=0;str[i]!=0;i++) if(isalpha(a[i])) s[j][k++]=str[i]; else { s[j][k]=0; k=0; j++; } } } /*方法二*/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 int i=0,n=0;char s[80],*p; strcpy(s,"It is a book."); for(p=s;p!='\0';p++) if(*p=='') i=0; else if(i==0) {n++;i=1;} printf("%d\n",n); getch(); } 排序: /*插入法排序*/ void sort(int a[],int n) { int i,j,t; for(i=1;i=0&&t

JS数组操作

JavaScript数组操作 数组对象的8个分类及多个方法 1.数组的创建 var arrayObj = new Array();//创建一个默认数组,长度是0 var arrayObj = new Array(size);//创建一个size长度的数组,注意Array的长度是可变的,所以不是上限,是长度 var arrayObj = new Array(item1,item2,);//创建一个数组并赋初值 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二种方法创建数组指定了长度,但实际上所有情况下数组都是变长的,也就是说即使指定了长度为5,仍然可以将元素存储在规定长度以外的,注意:这时长度会随之改变。 2、数组的元素的访问 var ArrayItemValue=arrayObj[1]; //获取数组的元素值 arrayObj[1]= "要赋予新值"; //给数组元素赋予新的值 3、数组元素的添加 arrayObj.push(item1,item2,...); // 将参数添加到数组结尾,并返回数组新长度 例: var a = [1,2,3,4,5]; a.push(6,7); //a结果就是:[1,2,3,4,5,6,7] arrayObj.unshift(item1,item2,...); // 将参数添加到数组开始,数组中的元素自动后移,返回数组新长度 例: var a = [1,2,3,4,5]; a.unshift(-2,-1); //a结果就是:[-2,-1,1,2,3,4,5] arrayObj.splice(start,deleteCount,item1,item2,...); //从下标start位置开始删除deleteCount个元素,并从该位置起插入item1,item2,...,插入位置及之后的元素自动后移,方法返回被删除的项。 例: var a = [1,2,3,4,5];

C#数组的基本操作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namespace ConsoleApplication1 {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1 = new int[] { 0, 1, 2, 3 }; Console.WriteLine("The first Arry:\n"); foreach (int i in A1) Console.WriteLine(i.ToString() + " "); Console.WriteLine(); int []A2 = new int[] { 4, 5, 6, 7 }; Console.WriteLine("The Second Arry:\n"); foreach (int j in A2) Console.WriteLine(j+ " "); Console.WriteLine(); int[] A = new int[A1.Length + A2.Length]; Array.Copy(A1, A, 4); Array.Copy(A2, 0, A, 4, 4);//参数为别为(原数组,原数组起始位置,目标数组,目标数组起始位置,复制个数) Console.WriteLine("The Destination Array:\n"); foreach (int k in A) Console.WriteLine(k + " "); Console.WriteLine(); Array.Clear(A, 0, A.Length); foreach (int c1 in A) Console.WriteLine(c1 + " "); Console.WriteLine(); int []C1={0,1,2,3,4,5,6,7,8,9}; Array.Clear(C1, 1, 3); foreach(int c2 in C1) Console.WriteLine(c2+" "); Console.WriteLine(); int f = 2; int loca1 = Array.BinarySearch(A1, f); if (loca1 < 0) Console.WriteLine("不存在此元素\n");

Matlab的基本操作及变量、数组及其答案

实验一Matlab的基本操作及变量、数组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Matlab的开发环境,基本类型的Matlab窗口、工作空间和如何获得在线帮助。 2. 熟悉和掌握Matlab变量和数组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内容: 1. Matlab的基本操作 1.3 先自定义一个变量,然后分别用8种不同的数字显示格式显示查看。 >> format compact >> a=3.14159265358979 a = 3.14159265358979 >> format long >> a a = 3.141592653589790 >> format short e >> a a = 3.1416e+000 >> format long e >> a a = 3.141592653589790e+000 >> format hex >> a a = 400921fb54442d11 >> format bank >> a a = 3.14 >> format + >> a a = + >> format rat >> a a = 355/113 >> format short >> a a = 3.1416 1.4 下面的语句用于画出函数()0.2 2x y x e- =在[0,10]区间的值 x = 0:0.1:10; y = 2*exp(-0.2*x); plot(x,y) 用Matlab编辑器创建一个m文件,把上述语句写入这个m文件并命名为“test1.m”,保存在当前路径中,然后在命令窗中键入test1,观察结果和运行程序后工作空间的变化.

如何清空工作区间数据? 键入 clear ; 如何关闭图像窗口? 键入close ; 除了在命令窗输入文件名,还可以怎样运行一个m 文件程序? 点击file ,打开m 文件,点击Run 按钮,运行m 文件程序。 如果希望在命令窗中显示x 和y 的所有取值,应对程序做出怎么样的修改? x = 0:0.1:10; y = 2*exp(-0.2*x); plot(x,y); x,y 1.5 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得到关于exp 函数的帮助: (1) 在命令窗中输入help exp 命令; (2) 运用帮助空间窗口。思考,用什么指令可以直接打开帮助空间中关于exp 函数的说明? 键入doc exp ;或者点击help ,再点击product help ,键入exp 搜索. 1.6 假设x =3,y = 4,用Matlab 计算下列表达式: (1) () 23 2 x y x y - (2) 43x y (3) 24x x π- (4) 3 3x x x y - >> format compact >> x=3,y=4 x = 3 y = 4 >> x^2*(y^3)/(x-y)^2 ans = 576 >> 4*x/(3*y) ans = 1 >> 4/x*(pi*x^(-2)) ans = 0.4654 >> x^3/(x^3-y^x) ans = -0.7297 1.7 在当前目录下创建一个m 文件, 键入以下程序并保存,先把文件保存为“2.m ”,运行后观察结果,总结m 文件的文件名(包括Matlab 标识符)命名规则。对该文件重新命名后运行,保存运行结果。 t = -2*pi:pi/10:2*pi; y = abs(sin(t)); plot(t,y) >> 2 ans = 2 重新命名m 文件后运行的结果:

矩阵和数组的操作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MATLAB上机实验实验项目:矩阵和数组的操作 实验地点: 专业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二矩阵和数组的操作 一.实验环境 计算机 MATLAB软件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矩阵和数组的一般操作,包括创建、保存、修改和调用等。 2.学习矩阵和数组的加减运算与乘法。 3.掌握对数组元素的寻访与赋值,会对数组进行一般的操作。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用三种方法创建一个3×3矩阵,然后利用矩阵编辑器,将其扩充为4×5矩阵,并保存,试着调用它。 2.建立一个等差数列,然后由它产生一个对角阵。 3.利用MATLAB的函数inv(A)求方阵的逆矩阵。 解:1. (1) >> A=[3,2,1;4,5,6;7,8,9] A = 3 2 1 4 5 6 7 8 9 (2) A=rand(3,3) A = 0.9501 0.4860 0.4565 0.2311 0.8913 0.0185 0.6068 0.7621 0.8214 2. > a=linspace(0.1,5,5) a = 0 0.3750 0.7500 1.1250 1.5000

>> B=diag(a) B = 0 0 0 0 0 0 0.3750 0 0 0 0 0 0.7500 0 0 0 0 0 1.1250 0 0 0 0 0 1.5000 3. >> A=[1,2;5,6] A = 1 2 5 6 >> B=inv(A) B = -1.5000 0.5000 1.2500 -0.2500 四.练习题 1.创建一个5×5矩阵,提取主对角线以上的部分。 >> A=rand(5,5) A = 0.4447 0.1763 0.8936 0.1389 0.1988 0.6154 0.4057 0.0579 0.2028 0.0153 0.7919 0.9355 0.3529 0.1987 0.7468 0.9218 0.9169 0.8132 0.6038 0.4451 0.7382 0.4103 0.0099 0.2722 0.9318 >> B=triu(A) B = 0.4447 0.1763 0.8936 0.1389 0.1988 0 0.4057 0.0579 0.2028 0.0153 0 0 0.3529 0.1987 0.7468 0 0 0 0.6038 0.4451 0 0 0 0 0.9318

FoxPro数组操作

FoxPro数组操作 2007-07-26 23:12 FoxPro数组操作 数组在FoxPro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用它来构造和显示菜单、存储和显示数据库记录等。FoxPro支持一维和二维数组,允许数组元素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数组使用前必须先定义,定义数组用DIMENSION或DECLARE命令。 数组的定义 格式1:DIMENSION <数组名1>(<数值表达式1>[,<数值表达式2>])[,<数组名2>(<数值表达式3>[,<数值表达式4>])]… 格式2:DECLARE <数组名1>(<数值表达式1>[,<数值表达式2>])[,<数组名2>(<数值表达式3>[,<数值表达式4>])]… 说明: 1、两个命令功能相同,都是用来定义数组。 2、一维数组数据个数由数值表达式1的值确定。例如DIMENSION a1(10)定义了一个含有10个元素的名为a1的一维数组。通过下标可以确定各个特定的数组元素,下标从1开始,各元素是顺序排列的。 3、二维数组中的数据按行序排列。行数由数值表达式1的值确定,列数由数值表达式2的值确定。例如DIMENSION a2(2,3)定义了一个含有6个元素的名为a2的二维数组,其数组排列顺序如下表: 4、数组定义以后系统为每个数组元素自动赋予逻辑假值F。 数组元素的赋值 可以用赋值命令对数组元素赋值,也可对整个数组赋值。 格式1:STORE <表达式> TO <数组> 格式2:<数组>=<表达式>

说明:第一个命令是对整个数组赋值,第二个命令是对数组元素赋值。 数组与数据库文件记录间的数据交换 1、数据库文件记录值传送到数组 格式:SCATTER[FIELDS <字段表>] TO <数组> [BLANK]|MEMVAR[BLANK] 功能:把数据库文件当前记录中的数据传送到数组或一组内存变量中。 说明: ①将当前记录字段表中指定字段变量的值,按先后顺序传送给数组的各个元素,数组元素的类型根据记录的字段值决定;若无可选项FIELDS<字段表>,则传送所有字段。 ②如数组元素的个数多于字段变量的个数,则剩余那些数组元素的值不受影响;否则系统自动扩大数组的数组的个数。 ③若选用TO <数组> BLANK短语,则会自动生成一个数组,其中各个元素与当前数据库文件相应字段的类型和长度完全相同,但数组是空的。 ④若选用TO MEMVAR短语,则将当前记录传送到一组内存变量中,这些变量不仅与数据库文件相应字段同名,且类型与长度也相同。 ⑤若选用TO MEMVAR BLANK短语,将建立一组具有空值的内存变量。 2、数组中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库文件 格式:GATHER FROM <数组> | MEMVAR [FIELDS <字段表>] 功能:把数组或内存变量中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库文件当前记录中。 说明: ①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顺序地将其传送到所指定的字段。要求数组元素的类型符合各字段变量的类型。 ②如果数组元素的个数少于字段数,则当前记录中其余字段的值不受影响,反之则不考虑其余的那些数组元素。 ③如果选用MEMVAR短语,则将若干与字段名相同的内存变量的数据传送到当前的记录中。

实验4:串和数组的基本操作

实验4:串和数组的基本运算 实验名称:串和数组的基本运算成绩: 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报告日期: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串的逻辑结构及顺序存储结构。 2、熟练掌握串的一些基本运算。 3、熟悉串类型的实现方法和文本模式匹配方法 4、掌握数组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5、掌握稀疏矩阵的存储结构及一些运算的实现 二、实验内容 模式匹配 1、①若串t是串s的子串,则函数值为s中第一个这样的子串在主串中的位置,否则函数值为-1。 ②串t非空。 2、如果用三元组形式表示稀疏矩阵A和B,试编写一个求解A+B的算法。 三、实验要求 1、认真复习教材中与串和数组相关的算法。 2、完成本实验要求的各个程序。 3、结合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分析。 4、思考从s串中删除一个子串t的算法,子串由起始位置start和长度len决定。 四、实验步骤、过程 1、头文件与类型定义: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LEN 40 typedef struct { /*串结构定义*/

char ch[MAXLEN]; int len; }SString; 2、创建字符串函数 void createstring(SString *s) { int i,j; char c; printf("请输入要建立的串的长度:"); scanf("%d",&j); for(i=0; ich[i] = c; } s->len = j; } 3、字符串模式匹配函数

操作 numpy 数组的常用函数

操作numpy 数组的常用函数 操作numpy 数组的常用函数 where 使用where 函数能将索引掩码转换成索引位置:indices = where(mask) indices => (array([11, 12, 13, 14]),) x[indices] # this indexing is equivalent to the fancy indexing x[mask] => array([ 5.5, 6. , 6.5, 7. ])diag 使用diag 函数能够提取出数组的对角线: diag(A) => array([ 0, 11, 22, 33, 44]) diag(A, -1)array([10, 21, 32, 43])take take 函数与高级索引(fancy indexing)用法相似: v2 = arange(-3,3)

v2 => array([-3, -2, -1, 0, 1, 2]) row_indices = [1, 3, 5] v2[row_indices] # fancy indexing => array([-2, 0, 2]) v2.take(row_indices) => array([-2, 0, 2])但是take 也可以用在list 和其它对象上: take([-3, -2, -1, 0, 1, 2], row_indices) => array([-2, 0, 2])choose 选取多个数组的部分组成新的数组: which = [1, 0, 1, 0] choices = [[-2,-2,-2,-2], [5,5,5,5]] choose(which, choices) => array([ 5, -2, 5, -2])线性代数 矢量化是用Python/Numpy 编写高效数值计算代码的关键,

数组的定义及使用

1、课程名称:数组的定义及使用 2、知识点 2.1、上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1、类与对象的组成以及加强; 2、简单Java类开发。

2.2、本次预计讲解的知识点 1、数组的基本定义; 2、数组的使用; 3、数组与方法间的互操作; 4、数组有关的操作类库支持。 3、具体内容(★★★★☆) 所有的开发之中都一定要使用到数组,但是数组没有讲解的这么复杂。之所以本次要讲解的比较多,主要是为了防止笔试中出现的问题。 3.1、数组的基本概念 数组指的是一组相关变量的集合。如果说现在要求你定义100个整型变量,那么按照最原始的方式则肯定这样定义: 这种操作可以实现要求,但是这些变量的关联实在是太麻烦了。为此在开发之中可以利用数组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Java中数组属于引用数据类型,既然是引用数据类型就牵扯到内存的关系。对于数组的定义语法有以下两种形式:·声明并开辟数组:数据类型数组名称[] = new 数据类型[长度]; 数据类型[] 数组名称= new 数据类型[长度]; ·分步完成: |- 声明数组:数据类型数组名称[] = null;数据类型[] 数组名称= null; |- 开辟数组:数组名称= new 数据类型[长度]; 当数组开辟空间之后那么就可以采用“数组[索引]”的形式进行数组的访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现在数组的长度为3,那么索引的范围:0 ~ 2(一共3个元素)。如果操作中超过了数组的允许索引范围,则程序在运行过程之中会出现“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数组索引超出绑定异常,数组越界)。 以上的操作属于数组的动态初始化,动态初始化的特点,是数组开辟空间之后,数组中每个元素的内容都是其对应数据类型的默认值。 范例:定义数组

php常用操作数组的函数

Current(数组的名称);得到目前位置指针内容 $arr=array(“one”,”two”,”three”,1,35,5,6,”four”) $a=$current($arr); $b=$current($arr); V ar_dump($a); //返回one V ar_dump($b); //返回还是one key(数组的名称);读取目标指针所指向的数组的索引的值 $arr=array(“one”,”two”,”three”,1,35,5,6,”four”) $a=$key($arr); V ar_dump($a); //返回0即下标【0】 Next(数组名称);往下移动一个 $arr=array(“one”,”two”,”three”,1,35,5,6,”four”) Echo ($a); //返回one Next($arr); Echo ($a); //返回two prev(数组名称); 往前移动一个 … end(数组名称);移动到结尾 …….. reset(数组名称);重新回到第一个位置 …… Count(数组名称),sizeof();求数组长度 Array_change_key_case(目标数组,形态常数(CASE_UPPER CASE_LOWER));将字符串索引中的所有英文字母转化为大写或者小写 $arr=array(“one”=>”one”,”WWW”=>”two”,”three”,1,35,5,6,”four”) $newarr=Array_change_key_case($arr,CASE_UPPER); Print_r($newarr); Array_chunk(目标数组,分解的索引个数,【布尔值】);将目标数组的资料内容,指定的索引个数,分解成多个小数组,布尔值表示是否保持以前数组的索引 $arr=array(“one”=>”one”,”WWW”=>”two”,”three”,1,35,5,6,”four”) $newarr=Array_chunk($arr,2); //分解为了二维数组,每个数组里有两个元 Print_r($newarr);

实验一 数值数组基本操作

软件学院 MATLAB软件应用课程实验报告201 ~201 学年第学期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实验一数值数组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数值数组的创建 2.学会数值数组的操作 3.熟悉MATLAB工作环境 二、实验内容 1.熟悉MATLAB工作环境 2. 创建数值数组 3. 数组元素访问 三、实验环境 1.工具软件:MATLAB2012b或2015 四、实验步骤 1. 熟悉MATLAB工作环境 (1)命令窗口的使用 例y=2*sin(0.3*pi)/(1+sqrt(5)); 例radius=5.2, area=pi*5.2^2; circle_len = 2*pi*5.2; 例aa = abs(-2.13) (2)命令who,whos, clc ,clear,help的使用 help abs help roots (3)MATLAB示例 % 注释 例 p = [2,0,-3,71,-9,13];%建立多项式系数向量 x = roots(p);%求根 x 2. 创建数值数组

(1)创建一维数组(Vector),行向量 第一种方法:使用方括号“[ ]”操作符 例2-1 a=[1 3 pi 3+5*i] aa = [1,3,pi,3+5*i] 第二种方法:使用冒号“:”操作符 例2-3 b=1:2:10 bb = 1:0.5:10 第三种方法:利用函数linspace x= linspace(x1, x2, n) 第四种方法:利用函数logspace Y=logspace(X1, X2, N) % 10^X1 到 10^X2之间的N个点 例 logspace(1,2,5) (2)列向量的创建,使用分号“;”间隔 例2-5 x= [1 1;2 2;3 3] (3)创建二维数组(矩阵,Matrix) 第一种方法:使用方括号“[ ]”操作符,行用空格或者逗号,列之间用分号间隔例3-1 a2=[1 2 3;4 5 6;7 8 9] aa2 = [3,2,1; 6,5,4; 9,8,7] 第二种方法:函数方法 函数ones,zeros,eye,magic,reshape,randn的操作 A = ones(2,4) B = zeros(3,2) C = eye(4) D = magic(6) %相等的行、列和对角线元素和,从1到N的平方 D11 = reshape(D,4,9) E = randn(2,3) 3. 数组元素访问 (1)全下标(index)”标识 a2=[1 2 3;4 5 6;7 8 9]; a2(2,2) (2)“单下标”(linear index)标识 例4-3 一维数组元素与子数组的寻访与赋值 (3)numel、size、length函数的操作 (4)选取对角线元素或创建矩阵 Data = [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初始化一个数组,实现数组元素的插入和删除操作

实验1.1 初始化一个数组,实现数组元素的插入和删除操作 #include #define NUM 200 void inseart(int a[],int n,int x[],int m,int s); void Delete(int a[],int n,int r); main() { int a[NUM],x[NUM],i,n,m,b,s,r; printf("please enter array1 numbers:"); scanf("%d",&n); printf("please enter array a[]:\n"); for(i=0;i

数组的基本操作及应用

数组的基本操作及应用 一、数组的基本操作 1.查找 【问题描述】 有10个同学的学号及成绩如下表所示: 要求:输入一个学号,输出该学号同学的成绩。 【分析】 用数组A和B分别存放同学的学号和成绩; 当输入一个学号后,只要在数组A中搜索一下X的位置,再输出该位置的数组B中的 元素即可; 注意,输入的学号可能不存在。 【参考程序】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a[10+1]={0,23,12,38,25,9,36,10,16,33,28}, b[10+1], i, f, x; // cin >> n; int a[n+1]; int main() { for (i=1; i<=10; i++) // 读入每位同学的学号及成绩 cin >> a[i] >> b[i]; // scanf(“%d%d”, &a[i], &b[i]); f = 0; // f为查找标记 cin >> x; // 输入学号: x=16 for(i=1; i<=10; i++) // 查找 if (x==a[i]) { cout << a[i] << ”--” << b[i] << endl; f = 1; break; } if (f==0) cout << “Not found!” return 0; }

//data 23, 89, 12, 96, 38, 75, 25, 88, 9, 69 //data 36, 100, 56, 16, 98, 33, 74, 28, 90 2.删除、移动 【问题描述】 有10个大小不同的数,次序凌乱地放在A数组中,请找出其中的最大数以及最大数所在的位置,并将该数删除,它后面的元素依次前移。{或仅打标记} 【参考程序】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a[11], i, max, t; for (i=1; i<=10; i++) cin >> a[i]; max = a[1]; // 假设第一个元素是最大数 t = 1; for (i=2; i<=10; i++) // 找最大数 if (a[i] > max) { max = a[i]; t = i; } cout << “max=” << max << ”wei zhi:” << t << endl; for (i=t; i<=9; i++) // 删除最大数后,后面的数依次前移 a[i] = a[i+1]; for (i=1; i<=9; i++) cout << a[i] << " "; cout << endl; return 0; }

很全的PHP数组操作方法

很全的php数组操作方法 一、数组操作的基本函数 数组的键名和值 array_values($arr);获得数组的值 array_keys($arr);获得数组的键名 array_flip($arr);数组中的值与键名互换(如果有重复前面的会被后面的覆盖) in_array("apple",$arr);在数组中检索apple array_search("apple",$arr);在数组中检索apple,如果存在返回键名 array_key_exists("apple",$arr);检索给定的键名是否存在数组中 isset($arr[apple]):检索给定的键名是否存在数组中 数组的内部指针 current($arr);返回数组中的当前单元 pos($arr);返回数组中的当前单元 key($arr);返回数组中当前单元的键名 prev($arr);将数组中的内部指针倒回一位 next($arr);将数组中的内部指针向前移动一位 end($arr);将数组中的内部指针指向最后一个单元 reset($arr;将数组中的内部指针指向第一个单元 each($arr);将返回数组当前元素的一个键名/值的构造数组,并使数组指针向前移动一位list($key,$value)=each($arr);获得数组当前元素的键名和值 数组和变量之间的转换 extract($arr);用于把数组中的元素转换成变量导入到当前文件中,键名当作变量名,值作为变量值 注:(第二个参数很重要,可以看手册使用)使用方法echo$a; compact(var1,var2,var3);用给定的变量名创建一个数组 二、数组的分段和填充 数组的分段 array_slice($arr,0,3);可以将数组中的一段取出,此函数忽略键名 array_splice($arr,0,3,array("black","maroon"));可以将数组中的一段取出,与上个函数不同在于返回的序列从原数组中删除

array apv配置操作手册基本配置

A r r a y A P V工程安装配置手册 基本功能配置 一、A rray APV产品系列及外观功能介绍 1.1 APV系列端口介绍 APV系列产品采用的是APE架构。 APV系列产品的端口在外观上有明显的命名标记,如指定某接口为Outside,某接口为Inside。通常在串连连接方式时,Outside端口用来连接外网设备(如防火墙),Inside端口用来连接内网设备(如内网交换机,内网交换机负责连接包括服务器在内的所有设备)。在旁路连接方式时,通常只需要一个端口旁路连接在内网交换设备上,此时可以用Outside接口进行连接,也可以使用Inside 口进行连接。 1.2 APV系列产品外观指示灯介绍 在APV系列产品的前面板中具有显示设备运行状态的指示灯,指示灯分为以下三种: ●Power: 表示系统是否处在加电运行状态 ●Run: 表示系统运行负载情况,当此灯经常闪烁时,表示系统负载较高。 ●Fault: 表示设备是否发生故障,当此灯始终亮时,表示设备硬件故障。 具体状态指示灯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二、A rray APV系列产品网络接入及基本功能配置 旁路连接方式和串连连接方式的APV产品基本功能配置方式相同,现以旁路连接方式为例说明,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使用一根5类线连接APV系列的一个端口(Inside,Outside均可)到交换机上即可。 出厂的APV系列产品默认没有IP地址、路由等配置。需要首先启动电源,通过应用随设备附带的连接线(console线),一端连接PC机的Console口,一端连接APV系列的管理控制口。 然后使用PC机的超级终端或其它配置工具进行管理配置。 超级终端配置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