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中日两国作为当代东亚地区的两个关键性大国,其相互关系对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作为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国家,中日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日关系也是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柯林武德曾经说过:“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依然存在,它并没有死去。”只通过对昔日中日关系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今日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日关系

1.历史回顾

(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

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传说中的徐福东渡就是这个时期,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

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

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由于中日之间的交往密切,所以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受中国影响很。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这段时期可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5)屈辱清朝(鱼肉和倭刀)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

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攫取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等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年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1910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鲜,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首先是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1927年,日本军阀炮制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扬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后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并向太平洋扩张,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与全世界人民为敌,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2.特点分析

通过对从东汉时期开始至二战后中日历史关系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虽然其间也出现了一些有损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但毕竟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此,保留了大量

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日本则看上了由腐败清政府统治着的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的一炮巨响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国门,也将中日曾经友好的友国关系毁于一旦。

(二)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民间要求对华友好、开展贸易的呼声很高,日本成立了日中友协等一大批友好组织。毛主席决定对日本采取“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的战略思想,周恩来总理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并亲自出面做了大量日本各界人士的工作。这成为新中国对日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1952年3月,日本帆足计等三位前国会议员不顾美国禁运和日本政府阻挠,绕道来到中国,双方签订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金额3000万英镑,打开了中日交往的大门。1972年9月25日-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我国访问。毛主席会见了田中总理大臣,进行了认真、友好的谈话。中日两国总理和外长始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会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双方于9月29日发表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中日两国之间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状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之间战争状态的结束,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在1978年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1998年就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应该说,不论是复交前还是复交后,战后日本各届首相和内阁中的大部分人对中国都是友好或比较友好的。

此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中日关系的现状:

(一)融冰之旅

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中日关系在90年代前半期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转折期,经过1997年以来的重新趋稳期,1998年11月江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确定了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框架,即双方就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一致,中日关系进入了实现这一目标、落实诸项合作内容的新阶段。近两年来,中日关系基本上在这一轨道上出现了良性发展势头。安倍晋三首相访华标志着中日政治关系僵冷局面被打破,堪称是一次“破冰之旅”。故此温总理把他这次访日喻为“融冰之旅”,希望能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二)暖春之旅

2008年5月6日,当地时间下午1点45分左右,中国国家主席乘专机抵达日本羽田机场,开始对其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

这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十年后再次访日。胡主席在机场的书面讲话中表示,中日都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规划未来,同日方一道努力,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新局面。

近一个时期以来,受日本国民对华印象的改变、极右势力的猖獗、政治家急于为日本谋求新的出路和中日在亚太地区竞争关系的形成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政府对华政策日趋强硬,在历史认识、台湾、安全、领土、经援等问题上不断触犯两国共识和中国利益,严重恶化了中日关系。而若考察上述导致日本对华政策发生变化的诸因素的产生,则不难于其中发现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日本国民在经济领域与中国相比优越感的消失和中国威胁论的盛行,是近年来日本民众厌华情绪不断增长的一个深层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民众十分关心中国经济的成长。1995年《读卖新闻》亚洲舆论调查表明,日本人对变化中的中国非常关注,其中,关注急速经济增长的占43.7%。1997年,自民党在其关于亚太地区的第一个长期外交政策的纲领中预测,中国极有可能在2010年前后在经济上超过日本。战后经济重新崛起带来的对华优越感开始消失,历史上形成的对华自卑感开始复苏,在两种情感消长交织与纠缠中,一种新的情绪即厌华情绪悄然而生。

近年来中日关系出现的困难局面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国际关系和国内经济社会生活深刻变化之间存在关联性。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我国顺利完成经济过渡期和社会转型期,也有利于为我国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周边环境。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方依然需要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尽量把日本变成一个有利于中国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

中日关系的未来:

中日间各项潜在矛盾因素还没有得到消除,有的摩擦隐患甚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仍需中日双方共同做出很大努力来防止这些矛盾与摩擦破坏两国关系稳定

发展的大局。未来中日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中日两国相互间能否结束以“中国威胁论”和“日本威胁论”为表现的相互戒备的恶性循环,能否增进相互信任,促进共同利益,建立起稳固的双边机制。

从政治多极化潮流和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中日两国既有利害冲突,也有共同利益;从总体上说,求同存异、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对日政策的基点应放在致力于防止战略对抗、增进安全信赖、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有利的周边环境方面。与此同时,近年来因台湾问题的新局面而出现的中日间安全困境已成为两国间最突出的问题,急待双方共同努力予以妥善解决。

近年来中日两国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中的相互排斥情绪十分高涨,这与近年来中日关系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这种舆论环境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严重束缚着两国政府推动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进程。对这种局面,中日两国政府和各界应予以足够重视,妥善引导,共同改善两国的相互舆论环境。

未来的中日关系要想保持继续稳定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1.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中日间历史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一小撮右翼势力不断否认侵华历史的丑行不断伤害着中国人民的感情、迫使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得不做出正当反应的问题。为了否定曾经的罪恶史,日本采用的篡改伎俩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种种卑鄙手法在新历史教科书中随处可见。篡改后的历史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思想文化上毒害人民。日本和德国之所以对二战的反省态度截然相反,除了美国的政策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的“皇国史观”文化在作祟,它使许多日本人不愿意进行“自我虐待和否定”。新历史教科书再次大肆宣扬“皇室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基因”。对于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的一系列铁证如山的惨案,在很难进行“遮羞”的情况下,日本右翼分子采取了“改不起,躲的起”的做法,竟然将其全部隐去,避而不谈。比如“南京大屠杀”以及“慰安妇”等问题,都将脱离使用该教科书孩子们的视线。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中方历来主张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发展中日关系。日方也曾在“村山谈话”中表明愿

对那场侵略战争进行深刻反省。江泽民主席1998年访日时与小渊首相就历史问题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共同确认“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建设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但此次日本政府在教科书问题上显然违背了上述精神,这必将对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的教义,源于日本民间的“御灵信仰”,即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但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靖国神社的性质已由安魂变为表彰效忠天皇的所谓“忠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靖国神社既是国家宗教设施,也是军事设施,它从一开始就与军队和军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虽然在神道教中有人死了以后皆为神的传统,但靖国神社里的祭神,是有严格限制的,即只限于为天皇效忠的阵亡者。由此可见,靖国神社与其他神社有着极大差别,是一种军队的宗教设施。关于这一点,靖国神社所供奉的对象便是最好的说明。

据统计,靖国神社里供奉的灵位中有80%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靖国神社供奉有日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桥本左内、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等人的灵位,同时也供奉了一些不仅在日本历史上,而且在人类历史上也可算作恶贯满盈、臭名昭著的人物。那些被供奉的所谓“英灵”中有被判处死刑的甲级战犯7人,他们是侵苏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东条英机;窃取同盟国各国军事和经济情报的间谍头目,策划伪满洲国的首要分子土肥原贤二;南京大屠杀首恶罪犯松井石根;太平洋战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木村兵太郎;以及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武藤章。另外,还有被押期间因病死去的甲级战犯松冈洋右、永野修身;有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白鸟敏夫、平沼骐一郎、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还有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的东乡茂德。他们均犯有破坏和平罪、违反战争法规惯例及违反人道罪,是双手沾满了亚洲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另外,在甲午战争后侵略台湾战争中死的北白川亲王和侵华战争中死于内蒙的北白川宫永久的灵位也于1959年10月被安放了进去。这些人以及原先就祭祀在靖国神社的乙级、丙级战犯,合计1000余人。

正是由于靖国神社的军国主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占领军总司令部在1945年12月15日发出“神道指令”,切断了靖国神社与国家的特殊关系。

进而,根据宪法的政教分离的原则,1952年9月,靖国神社改为独立的宗教法人,渐次失去昔日的显赫地位。

根据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政府首脑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是违宪的,但长期以来保守势力处心积虑要冲破禁区。1951年10月,在旧金山条约签字后,在举行大祭当天,首相吉田茂率阁僚及众参两院议长正式参拜了靖国神社。自那以后,几乎每届首相都到靖国神社参拜,尽管明目张胆地在8月15日(战败日)以首相身份参拜的为数极少。问题还不限于如此,战后,在靖国神社里不仅依然保存着以往战争亡灵的灵牌,而且军国主义势力一直伺机将甲级战犯的亡灵“魂归靖国”。趁1978年举行秋祭的机会,终于把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亡灵,以“昭和殉难者”的名义偷偷弄进靖国神社。这表明,靖国神社完全继承了战前的性质。即便这样,日本的一些政要仍置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和日本本国国民的抗议之不顾,公然前去参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3.台湾钓鱼岛问题

从十四世纪的明洪武、永乐年代开始,直到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为止,钓鱼岛一直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钓鱼岛群岛由位于台湾东北方的八个小岛组成,最大的钓鱼岛距台湾基隆仅一百海里,历来上是中国渔民作业的海域。这一个无人常年居住(仅有渔民季节性居住)的岛屿随着海权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采,地位变得十分重要。在经济上,由于位在中国大陆架的边缘,是东海石油富藏的一部分;是近海和远海渔业资源的交会处;在地缘政治上,钓鱼岛是外海进入东中国的跳板。1885年,日本开始起觊觎钓鱼台之心,1970年,日本从美国手中接下了对钓鱼台岛的管辖权从而再度引发了中日双方对钓鱼岛的主权之争。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1978年,中日签订和约,双方重提搁置钓鱼台问题之议。签约后不久,日方立即违约。日本右派在钓鱼岛上设置灯塔,日本政府不加阻止。中国方面发出了口头抗议,但并未不坚持日方必须拆除灯塔。日本从此开始执行其“实效占领的策略。之后,日方建机场,开跑道,时有行动。”搁置“成了中国的单方面态度。1988年,日本右派“日本青年社”再登钓鱼岛换新灯塔。1990年,日本巡逻艇在钓鱼岛海域驱赶台湾渔民。日方的行动已经从民间的右派活动升级为官方将钓鱼岛附近视为领海。钓鱼

岛争端又起。日方的“实效占领”从领土扩及领海。

此后,钓鱼岛引发的争端依然时有发生。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基本考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安全利益。日本强调台湾海峡是其海外运输线的重要通道,以此为由在其所谓“周边事态”是否包括台湾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模糊战术。(2)“台湾情结”。这种情结包括日本对其对台殖民统治时期的留恋和近年来台湾亲日派媚日做法的一拍即合、近来日台间人际交往的急剧增加、以及对台湾经济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认同。(3)“中国威胁论”。日本一些势力企图阻挠中国在顺利实现统一的前提下快速崛起的进程。

4.关于双边经济合作问题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与技术的最主要对象之一,加上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联系,其重要地位是美国和欧盟所无法替代的,这种情况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日本经济在经过90年代升级转型的“阵痛”之后有望重新恢复元气,届时日本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急剧增大。

日本朝野和政、官、财三界都十分重视中国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日本政府正以民间企业投标和政府援助资金配套方式全力以赴地争取得到这个项目。从纯技术角度看,日本的新干线技术以及日本各先进企业的相关技术最适合于目前我国的铁路需求。

近20年来日本的对华ODA资金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中国在中西部开发、环保、扶贫等领域对条件优惠的日本ODA资金仍有很大需求,但中国将难以接受日本一些势力试图在ODA上附加政治条件的做法。

日本在2010年以后仍可能对中国提供包括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在内的政府开发援助(ODA)资金,但将更多地把此作为对我施加政治影响的手段,并在资金构成、援建项目、效果评估、内外宣传方面进行较大幅度的政策调整。

鉴于日本财政困难等情况,在ODA项目的选定和实施方式上,中方不妨采纳日方的一些意见,如考虑提高日本企业在ODA项目中的中标率,更多地采取

日本政府ODA资金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项目相结合的方式等等。

5.中日与东亚合作问题

日本在安全上的对美依赖,是其在外交上难以改变随美路线的最主要原因。而在经济领域,日本则不断尝试着走出一条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渐进“脱美”路线。从客观效果看,日本可以在推动东亚地区合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可以在东亚经济合作方面支持日本的这一努力,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加强中日在地区经济合作中的密切合作,进而借此增进两国在政治、安全领域的相互信任。

在东盟加中日韩会议、中日韩对话、亚欧会议、东亚货币与金融合作等业已出现的旨在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的对话与协商机制中,中国可以支持日本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二)解决方法

中日历史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日本对历史认识的改善。而我们见到的却是日本政要正在力促靖国神社的参拜制度化和经常化。只有日本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真正明白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历史及其罪恶性质,遏止参拜战争罪犯,为侵略历史翻案的行经,中日之间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两国人民才能共同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一再发生的事实也在向我们证明,中日间的互助互利,友好发展,才是民心所向。就拿这次发生在我国汶川县的特大地震来说,日本政府就派出了救援队前来帮助我国救助伤员。得到了广大国民和日本民众的热烈反响。

俗话说的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日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顺利完成经济过度期和社会转型,也有利于为我国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方依然需要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尽量把日本变成一个有利于中国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双方只有通过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互通有无才能实现彼此间的双赢甚至是多赢。

国家利益所在决定了我对日关系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一切以有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为出发点,以发展一个好的中日关系为出发点,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我们希望日本能够更加客观、理智地判断中国的发展趋势,

以更加积极、肯定的姿态推动对华关系的健康发展,并致力于增进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虽然这是一个不高的要求,但处于目前状态下的日本恐怕也很难做到。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双方发展友好关系的空间十分有限。尽管如此,虽然在任何时候,在对日关系上,我们都不能放弃原则立场,但在任何时候,由都不应该放弃改善中日关系的努力。

首先,一定要排除来自日本的干扰,尽力把日本变成一个有利于中国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

其次,要充分认识中国日益强大对国际关系格局和周边国家心理状态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学习和习惯做一个正在成长和壮大中的国家,正确、妥善对待相关国家的各种反应。

再次,努力扩大中日两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

最后,明石康曾说:“在亚洲,存在一种权威更重于平等的国际秩序。比如,在日中关系的历史上,双方总是一方处于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日中两国国民正由于其接近而相互以一种复杂的心理看待对方。”因此,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我方应该致力于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日本,建立平等互利的中日关系。

积极发展中日关系的意义:

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10-20年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过渡期和社会转型期。所谓经济过度期,大体上相当于罗斯托所说的经济起飞阶段,其基本特征是“稳定增长的障碍和阻力得以最终克服,促进经济进步的力量扩大了并且开始支配整个社会。增长成为正常状态。”在这个阶段,“社会和它的经济的先前发展引起一种积极的、持久的和不断自行加强的反应”。起飞阶段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时期。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完成了为起飞创造了前提条件的阶段,但却因在起飞阶段遭受挫折最后导致现代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日本经济在中国经济起飞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中国要顺利完成经济起飞阶段需要一个好的或较好的中日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相互贸易和投资的深化以及多种合作形式的开展,中国与日本日益形成荣辱与共的经济共同体。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主要是由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推动的。而日本企业来华投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经济利益。在垂直分工型的中日经济结构中,日本企业到

中国投资更能获得高额利润。而且,迄今为止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大部分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非高科技中小企业。但这一切并不能否认下述事实:在日本对华投资的拉动下,两国之间在生产、贸易等方面的联系日趋紧密,在经济上已经步入相互渗透、横向联合、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阶段,相互间的贸易多具有“产品内分工”和“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性质。考虑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尽管中日双边经贸往来的结果是双赢,但我国的相对收益要大些;虽然未来日本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经济,日方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甚至会与日俱增,但相对而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日本。如果中日关系出现的波动伤害了双边经贸关系,虽然害在双方,但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起飞阶段,而日本早已进入到经济增长与现代化的最后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因此相对而言,我方蒙受的损失要严重。此外,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开展。日本是东亚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东亚惟一一个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国家。如果中日关系进入僵局,东亚合作也难以得到真正推进。

中国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需要一个健康稳定发展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关系不同,对日关系的处理本身具有容易引发中国国内矛盾与分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地理毗邻、历史多有恩怨、同为亚洲大国等因素,决定了中日关系在两国民众心里有着特殊的含义与分量,并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矛盾社会和问题的高发期,如果中日关系失去控制,相互攻讦、甚至敌视状态继续恶性发展,就容易由一个国际问题转化为一个国内问题,如引发国内对日态度的对立和分歧,引起民众对政府政策和措施的不理解、不满乃至对立,甚至存在诱致其他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的可能性。鉴于中日关系的恶化容易影响国内的稳定发展,损害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百年大业,虽然与中国的稳定发展相比,中日关系是一个次要的问题,但必须对这个次要的问题以重要问题加以看待。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秩序,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也是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对亚洲和世界和平所负有的重大责任,要求两国之间必须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日交恶,不仅会直接影响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会损害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环境。丹尼?罗伊断言:“如果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经济实力继续迅速增长,中日之间肯定会产生严重的政治紧张局势,有可能产生军事冲突。”

这样的预言虽然不无道理,但客观地说,未来中日两国间缺乏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中国一向主张和平发展,日本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再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如果两国相当大量的民众之间的互厌和敌意继续恶性发展,两国间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仅会严重伤害两国的安全感,也容易由第三方引发相互冲突。对于中日关系本身具有的这一特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为当时美国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所认识。这位曾在美国政府制定新的对日政策中扮演主角的人物在1995年日本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明确指出:“日美关系最为重要,但如何与中国交往将决定这个地区将来的发展方向”。“敌视中国将要冒阻碍建立地区安全保障体系的危险。”[16]此外,“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目前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强调“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同时,周边国家也希望中国和日本能够在地区扮演积极角色。

从长远的角度看,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在未来一个时期依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就越会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日关系论文1500字左右

论中日关系发展 在21世纪,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7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回顾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为标志,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虽出现过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还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82年,中国总理访问日本,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三原则”; 1987年9月日本众参两院通过《进一步增进日中友好关系的决议案》。当然,80年代中日之间也存在摩擦: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院选举公约。80年代以来,中日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有所增多,但两国政府为了两国的长远利益,多次表示重视发展中日关系。 二、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 1.历史认识问题是处理中日关系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战后日本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足, 导致中日政治关系的反复, 不利于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2.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对台湾实行过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至今仍有着浓重的“台湾情结”。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日美同盟的巩固,日本出于战略现实利益的考虑,对台湾问题越来越关切,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有日益突出之势。台湾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3.近几年,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争执。去年,两国因钓鱼岛归属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军事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也引起两国以及世界人民的关注。中国境内频繁出现抵制日货的行为,两国关系也仿佛到了冰点。 以上三个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贸摩擦问题、经援政治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日本自身。希望日本政府能够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真正放弃否认和歪曲历史的企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对中日关系展望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摘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在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果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日关系的当前局面对两国的发展都十分不利,所以改善中日关系成为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问题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一)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两国不断深入地交往中,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对经济关系,尤其是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分歧,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潜在对手,日本的思路也与之合拍。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启动了“重新定义”进程,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形成了战略压力,特别是对中国的台湾问题构成了军事干预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在 1991 年后陷于长期萧条,中国则于九十年代进入了经济腾飞期。同期,日本决策层借美国的“压力”突破“和平宪法”体系的动向日趋明显,其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意愿日趋强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日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戒备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领导层的对日政策日趋稳定和积极。日本政界却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各主要政党在强化日美同盟、修宪及海外派兵等方面日益趋同,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维护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意识变得淡薄。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 (一)教科书问题 从历史进程来看,教科书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政府长期纵容、支持右翼势力的必然结果。对于教科书的审定,日本政府一再声明表示“不介入”,但右翼教科书在国内外舆论的抗议声中两次获得通过,日本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科书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归根结底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反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为了追求政治大国目标,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今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先说说近期看的书《菊花与刀》吧,之前我也是对日本咬牙切齿,觉得他们犯了滔天罪行,不管什么样都不能得到原谅,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对日本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此作者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的评价是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但是从长期看,两国的未来是以共取双赢为目标,世界正向着多极化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虽然中日两国现状并不十分和谐,但随着领导人的协调,中日还是会走向合作。 要合理的分析复杂的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中日关系的三个时期看,即200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近代以来的165年和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3年。其中,2000年的主要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友好历史,165年里有侵华战争的历史伤害,33年是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从最初我们互相学习到互相伤害再到共同进步的过程,漫长而又充满了伤害,现在好不容易发展平衡了些,双方的关系也有了缓和,都是双方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努力换取来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和平的时光,不应总是把过去血腥的历史拿出来时刻想着要报复。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中日两国尽管相隔很近,交流却远远的大于着我们的距离,不管是文化还是娱乐,日本和我们的交流甚至不及韩国的十分之一。而且由于彼此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在不断出现,日本开始出现大量误解中国的说法。因此,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钓鱼岛碰船事件是日本“不光彩的阴谋”,也是日本处理日中关系的严重误区,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日本也不敢随随便便的像从前一样宰割中国,但是这些累积的各种问题,再次加深了中日矛盾。 但是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

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展望

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展望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我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二十六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台湾问题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和南沙诸岛的争端,众所周知,台湾及南沙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三)钓鱼岛问题 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

2017年中考历史 中日关系史复习教案

中日关系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生自主复习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的基本史实;分析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的原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用历史的思维观察、思考现实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表格等资料,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自主判断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3、采用历史内外迁移教学法,通过中国、日本发展的的联系、比较,获得新知,推导结论。注重挖掘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养成学生的历史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直观得感受到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维护中日关系发展的的时代责任感。通过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史实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才能建立健康的中日关系,培养学生树立起为人类的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局势进行客观的分析,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采取正确的措施避免战争,珍爱和平。 【重点】 1、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2、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和中日关系的主流; 3、如何在专题复习中把握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整体脉络,并在其中感悟与反思历史,迁移知识,以史为鉴。 【难点】中日关系变化多端的原因,如何看待现在日本的行为。 【教学方法】内外迁移复习法、主题式复习法、点线结合复习法、纲要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关于日本外务省发布的2015新版《外交蓝皮书》的新闻视频,老师分析概述,导入本课复习内容。

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并展望未来的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并展望未来的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 1,鸦片战争至明治维新前,日本也遭受列强侵略,中日同病相怜。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叩关,日本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他列强接踵而来。 2,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家也开始对外扩张。1874年,进攻台湾,被击败。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击败清朝,获得列强地位,割占台湾、澎湖列岛,辽宁、福建成为其势力范围,获得2亿两白银赔款;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在东北和中朝沿海发生战争,清政府宣布中立,日本胜,大国地位进一步提升。 3,辛亥革命爆发后,支持袁世凯对付南方革命势力。后以支持袁称帝为条件,要求与中国签订全面控制渗透中国的二十一条,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未遂;袁死后,支持皖系军阀段祺瑞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后支持二者抵抗北伐。将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完全纳为殖民地。1927年因与张作霖矛盾加剧,制造皇姑屯事件将其炸死,这将张学良推向了蒋介石一边,1928年,东北易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其后,日本在东北与张学良摩擦不断。日本早已制定逐步侵占中国的计划,第一步就是占领东北。1931年,制造918事件,吞并东北,次年,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侵占热河,1935年策划华北五省自治,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南北两个方向侵入中国,国民政府宣布全民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 4,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针锋相对;日本当时政治军事外交各个方面均唯美国马首是瞻,在朝鲜战争期间又是美军的后勤基地,采取了与美国一样的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但本着着眼长远的考虑,中国领导人采取对日既斗争又争取的方针,不禁不要日本的战争赔款,还全部释放日本战犯,遣返遗落在华的日本移民;1960年代,日本官方和中国没有什么交往,但民间交流很多;1972年,基于拉拢中国对抗苏联及结束越南战争的考虑,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结束敌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国与很多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国家的关系的改善,包括日本,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日本也开始向中国提供无息贷款,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当然也存在政治冷经济热,官方冷民间热的局面,双方因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等,官方的关系始终处于冷淡、偶有对话的波浪状发展状态,但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交流一直稳步发展,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日关系的核心利益在台湾问题,只要日本不触及这个红线,中国对日态度不会太差,日本对中国的核心利益在中国的军事强劲但在日方看来不透明的发展问题上。但总体来看,中日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差也差不到哪里,只要双方解决好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博弈,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也不会发生新的更大的冲突和民族情绪。 展望未来的关系: 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 中日关系最新动态备受关注。中国出现反日活动 而日本也出现反华现象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 多家华侨学校受到恐吓。在日方放还中国渔船船长后 更

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 “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战争结束后,中日关系僵硬,直至1972年9月25日,田角中荣首相访华,中日量过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华,对日本侵华历史表示反省和道歉。2007年12月,日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破冰”。2007年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关系“融冰”。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中日关系“迎春”。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专机抵达日本东京羽田机场,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 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 12月25日到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上任以来首次访华,距2012年还有短短数天,明年中日关系将正式进入不惑之年。《论语·为政》中说,“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孔子又说:“智者不惑。”未来中日关系发展要达到“不惑”,需要中日双方增进互信与沟通,并为之贡献更多智慧。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贸易总额从最初的年约11亿美元扩大到约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也从当时的年约1万人次增加到约540万人次,两国经贸往来、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依存度不断深化。然而,中日关系并非一直高歌猛进。尤其最近几年,中国崛起势头强劲,并在2010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终结了日本长达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日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去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致使中日关系跌入低谷。野田佳彦上台后深化美日同盟,极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3.对手阶段:由不死不休到竞争对手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袭来,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为了转嫁危机,以军部为首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如果说31年关东军擅自行动制造九一八事变,还不足以将中日带到完全的对立面的话,那么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完全成为了不死不休的对手抑或说敌人。45年抗战结束,战败的日本对美国马首是瞻,49年后完全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可是经济的往来、政治的互动仍然无法遮蔽双方为竞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恣意窜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等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将两国的关系推向深渊,而日本多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举动更是遭到了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现今中国外交事务上比较麻烦并且难以处理的问题。中日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这样的速度在继续发展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这让日本产生了不平衡感,由此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他们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有心存疑惧。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以达到阻碍中国超越日本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的解决 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

中日关系发展史

中日关系发展史 国家介绍: 中国: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拥有最多外汇储备;亦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过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也不平衡。 日本: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日古代交往史: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中日往来不断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

时事政治之 当今中日关系现状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学院: 管理学院 学期: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专业: 工商管理 大二 年级: 09 级 学生姓名: 美合日姑丽 学号:09051184 题目: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课程名称: 政治学 任课教师姓名: 彭庆军 2010 年 12 月 26 日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100年来的中日关系经历了空前的巨大变迁。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其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从9.18事变开始长达1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自不待言,对战后至今甚至今后一、二十年的中日关系,尤其是中国人的对日本的观念仍会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一下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

形势与政策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同属于亚洲,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就经济而言正处于无限蓬勃生机之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仅次于世界霸权国家美国,与欧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各国更积极探讨所处地区的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那么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甚至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形成较大的影响。 现状绝对不是简单的现在的综合,它是历史的沉淀与推进,也是未来发展的触点。在陈述中日关系现状之前,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中日关系的历史。 一、日本的崛起与近代侵略史 日本,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位于亚洲的东部,为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 在中国人的文字中对于日本国的建立曾有传说,华夏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原的秦始皇因求长生不老药方而派出童男童女各500名,因求方不果而流落岛屿并就此安家并得以衍续。在盛唐时期,有史料记载日本国派遣使臣来学习唐朝的经济管理方法,并且在文化上也对其形成深远的影响。日本文字就是出于汉字的发展,同时汉服发展为日本的和服,在餐饮文化方面都可追朔至中国唐朝的痕迹。 十九世纪中期之前,日本一直处于贫穷岛国的地位,同样经历过200多年的闭关自守时期。1854年,美国与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日本门户。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分界线。自此,日本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发动了“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率先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以低价、长期分期偿付的方式出售这些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十余年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已几乎席卷日本一切工业部门。 “文明开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为了实现国民的文明开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

逐渐形成了具 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 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 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 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然而,中日之间也面临领土争议、台湾问题、历史遗留等诸多问题;再加上近年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中日政治关系一再陷入迟滞。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就是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