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膏药制作


黑膏药的民间熬制方法


第一步.炒黄丹 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 注意.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丹炒过头膏药则老.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 第二步 炼油 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开始油水之气会直向上升,再过一时则气体会向锅周旋升,急用竹筷点油滴入凉 水上,成珠不散,为炼油已成 注意,香油即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吾习惯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掺碱.不但溢锅,而且膏药不粘. 第三步 火上下丹 这时继续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缓缓放入沸油内,用槐木或柳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则急用竹筷点油滴 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 注意;万万不可用铁器搅拌,此时铁器与锅底相碰,一锅膏药起火而毁. 个人体会;火上下丹比之离火下丹则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药不痒. 第四步;加入药面 离火候油稍凉.药面则缓缓加入其中.急用木棍搅拌.侯其油平.则再加贵细药面, 注意;热油加凉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点点加入药面,急搅拌则无事,不然一锅膏药溢出而废. 第五步;摊膏药 急把尚未冷凉的膏药.用竹筷团起,随布大小,以竹筷点布之中心.作顺时针摊一周,则为膏药已成 注意;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温的稀面糊中,趁热混和揉均.搭与高处晒干,此为浆布已成,膏药则不渗,不痒,贴七天无事. 第六步;贴膏药 贴前需用生姜切片檫洗皮肤.遇高度过敏者,膏药上撒点薄荷冰. 放酒精灯上烤软,既可摊贴
黑膏药的一般制法


膏药的种类有多种,以油与黄丹为基质的为黑膏药;以油与宫粉为基质的为白膏药;以橡胶为主要基质的为橡皮膏;以松香等为基质的为松香膏药。最常用的是黑膏药。 对膏药的质量要求如下: 1.老嫩应适宜,贴于皮肤上要有适宜的粘性及不移动位置。 2.外观应油润细腻,对皮肤应无刺激性。 3.同种膏药的摊涂量应一致,其重量差异限度不超过±5%(指除去裱背材料的纯膏药重量)。 4.在常温下保存,两年内不变质,不失去粘性。 炼制膏药,需有麻油浸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药枯过滤→药油滴水成珠→下黄丹→加香药或贵重药或胶体性药物→去火毒→涂布冷却→烘化贴用等程序。 下面以黑膏药的熬制进行介绍: 第一步 炸药 先将油料加热,倒入药料,文火再炸,并不断搅动,使药物受热均匀,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为止(如变黄,炸焦黄,炸枯黑等)。去渣滤净,即为膏油。 注意:1.有时未炸前,往往需将药料在油内浸泡一定

时间,经验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说。2.药料倒入前须酌予碎断,太粗则不易炸出药内有效成分,太细则易于沉积锅底,不易滤净。3.入药顺序依药料性质不同,一般有先炸、后炸之分。肉质药及鲜药宜先炸,如甲鱼、鲜苋菜之类;质地坚实的药物也应先炸,如介壳、树根之类。而质地疏松或形体细小的药物,宜待先炸药物已枯黄时在下锅,如花叶和种子类。 第二步 炒丹 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 注意: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丹炒过头膏药则老。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 第三步 炼油 药油可选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则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开始油水之气会直向上升,再过一时则气体会向锅周旋升,急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上,成珠不散,为炼油已成。 注意:1.香油即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习惯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掺碱,不但溢锅,而且膏药不粘。2.炼油之火不易过猛,如已着火,用铁锅盖将火压灭。药油将炼成时,撩油速度要快,但应避免触及锅底,以防着火。 第四步 下丹 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铅丹195克计算,并注意季节(夏季铅丹可用至240克,冬季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为宜)。经验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两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离火下丹两种情况。前者继续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缓缓放入沸油内,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则急用竹筷点油滴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或把锅抬离火炉,继续搅拌候其凉。离火下丹即将炼好的药油离开火炉后方下丹。 注意:1.万万不可用铁器搅拌,此时铁器与锅底相碰,一锅膏药起火而毁。2.一般多采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离火下丹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药不痒。3.下丹时应一人搅拌,一人下丹,利于操作。4.锅内油量不能超过锅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则易溢出。5.此节是熬制膏药的关键,必须掌握好药油离火的时刻,以保证成膏的质量。常用以下标准来判断炼油程度:①油烟:始为淡青色,渐转浓黑,进为白色浓烟,撩油时烟更明显,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准;②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待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准;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许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为准。6.“膏药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搅。”下丹时撒

布要匀,并不停地顺一个方向搅拌,以防沉聚。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锅,且膏药质地不匀;太慢时,则离火下丹的药油温度下降,影响效果。8.如下丹时着火,应熄灭后再下,否则易引起爆炸。9.膏药应老、嫩适宜。如偏老,即兑入较嫩的膏药油;偏嫩,则再加热。一般宜嫩些,因摊膏时仍需加热。 第五步 去火毒 膏成后,用冷水喷洒于膏药锅内,即有黑烟冒出,然后将膏药拧成小坨,浸于冷水中3~10日,每日换水1~2次。亦有成膏后直接“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 加细药 将方中的贵重细药,如冰片、麝香等研细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药内搅拌。 注意:热油加凉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点点加入药面,急搅拌则无事,不然一锅膏药溢出而废。 第七步 摊膏药 急把尚未冷凉的膏药,用竹筷团起,随纸布大小,以竹筷点纸布之中心作顺时针摊一周,则为膏药已成。 注意: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温的稀面糊中,趁热混和揉均,搭与高处晒干,此为浆布已成。膏药则不渗、不痒,贴七天无事。2.摊膏时,涂的面积一般圆形的占膏药褙的1/3,长方形的约占2/5。用于治表的膏药,宜涂薄些;治里的膏药,宜涂厚些。勤换的膏药宜薄,久贴的膏药宜厚。 第八步 贴膏药 先将膏药放热水壶或酒精灯、蜡烛等物微火上加热烤软熔化,使温度适宜,即可摊贴。 注意:1.贴前先将患处用温水擦净,或用生姜切片檫洗皮肤,或患部用酒精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贴。皮肤有汗或有水汽时不能贴,因这样贴不紧。若气候寒冷粘贴不紧,可在膏药贴上后再热敷一下。2.按时换膏药,防止膏中铅化物对皮肤的刺激。3.贴膏药后过敏,局部发痒较甚或发生水泡、溃烂时当取下,用酒精消毒或搽龙胆紫药水,待不痒和伤口愈合后再贴。或采用贴前膏药上撒点薄荷冰等预防措施。重者禁用。4.不可将膏药在煤炉上烘烤帖敷,因为煤炉燃烧时产生的致癌物质及有害气体会被膏药基质及水分所吸收,并经皮肤渗入人体,危害健康。5.皮肤表面有外伤或有糜烂感染,局部有破损者,不宜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6.凡是含有麝香、乳没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慎用。尤其孕妇的腰、腹部(特别是下腹部气海、关元穴处)、肚脐以及下肢三阴交等穴位处,不能贴敷,以防发生流产等意外。7.一般一张膏药的药效可维持1~2天,黑膏药的药效较长,一般可连续贴用1周以上再揭下,所以不宜换得过勤或过少。8.膏药撕揭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撕裂皮肤。对粘在皮肤上的部分药膏,可用纱布蘸汽油擦净,然后再用酒精消毒


黑膏药制作心得


1.先说炒丹:炒丹的目的不是改变药性,主要是去除丹里的潮气,便于过细.把炒好的丹放于地面的纸上,待冷却后用细箩过一遍,过细以后的丹就不要再动它,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避免再次形成结块. 2.用油,很多人的介绍中,包括过去的书籍记载都是用麻油,即小磨香油.实际上用现在的桶装油,如花生油,调和油.大豆油均可.但土法轧的油不行,否则入药或入丹即溢. 3炸药:我一般是油热后再入药,个人觉得先下后下关系不大. 4.关于滴水成珠.:初学者很容易理解为油到水里成为圆珠样,其实不然,是将熬成的油取一点滴到水面上,油聚成一个点,久久不散,是为成珠.初学者可在熬油的不同阶段滴水试验,体会一下. 5.下丹:我一般捞出药物以后,再加热一段时间,保持较高的油温是离火下丹,比较安全,最好是两人操作,一人下丹,一人不断搅动.防止结底,同时备一点冷水,如果油锅将溢即用口喷水成雾状,可消除油沫.
中国膏药的基本制法


中国膏药的基本制法: 1、膏滋:药物碎为粗末,用水或酒加热煮出,约2~3次,至药物中可溶性物质全部溶出为度;置火上徐徐蒸发浓缩,不加或加一定量的蔗糖、(冰糖、白糖、红糖、饴糖)或蜂蜜,浓缩至稠膏状。 举例:益母膏:取益母草5kg,加水煎煮3次,合并滤液,静置2~3h,使杂质沉淀并滤除,加热徐徐蒸发浓缩,并不绝搅拌,俟浓缩液比重1.25时,即得合格清膏;炒糖,将蔗糖加40~50%的水,煮沸,并不断搅拌炼至糖液呈金黄色,泡沫发亮光时即可;收膏:将清膏与炼糖或炼蜜混合,加热,至有大量气泡逸出时,减少火力,浓缩至比重1.365,包装即得。检查:按照《中国药典》煎膏剂项下有关规定检验合格。 2、软膏:①研合法:将药物细粉加少量基质或适宜液体研磨成糊状,再递加其余基质研匀即可。本法适用于主药不宜加热者或软膏基质稠度适中,在常温下即能与药物均匀混合者。如章丹膏。 ②溶合法:将软膏基质加热溶化,分次加入药物细粉,不断搅拌至冷凝即可。本法适用于主药可溶于基质者;或软膏中含有不同熔点的基质;或需用基质加热浸提药材有效成分者。若基质的熔点不同,通常将熔点较高点不基质如蜂蜡、石蜡等应先加热熔化,随后加入熔点较低的基质如凡士林、羊毛脂等熔融。若药材为不溶性的固体粉末,加入到熔融的基质中时,应不断搅拌至冷凝,否则因药粉下沉而致分散不匀。如紫草膏。 ③乳化法:将油溶性物质加热至约80℃熔融,再将水溶性物质溶于水,加热至约80℃,两相混合,不断搅拌至冷凝,即得。如徐长卿软膏。 举例:老鹳草膏:取老鹳草1kg,加水煎煮2次,

每次1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适当浓缩后加一倍量乙醇使沉淀,静置12~24h,滤取上清液,浓缩至比重为1.20,加对羟基苯甲酸乙脂、羊毛脂、凡士林,混匀,制成1kg,包装即得。检查:应符合药典有关规定。 3、铅膏药:铅膏药制作方法有三类:一是炸药法,即用植物油加热炸取药物成分,再经炼油至滴水成珠,加入干燥的丹或铅粉,去火毒,然后再熔融加入细料药,摊于动物皮、纸或布上即得。二法是掺药法:即把植物油与丹熬成清膏,再将药物粉末掺入熔溶的清膏中,摊贴即得。三法为混合法:即把上述二法结合操作应用。铅膏药治病虽有诸多优点,但有个别病人贴后皮肤瘙痒,发红,发小水泡,是其缺陷,为执此弊,可尽量不用轻粉等汞剂粉,亦可配入麻黄、冰片、苦参、徐长卿等药,既能开腠通窍,使药物易透入,又可止痒。随着人们对重金属为害意识的提高,将有更新膏药剂型取代铅膏药。 膏药的制法


现将制法介绍于下。 一般需经提取(浸泡)、烧油、下丹、去火毒,摊涂等过程。 一、提取:将所制膏药的多味药材饮片置植物油中,在室温条件下冷浸2~7天(浸渍时间根据气温高低而定,气温高时间短,气温低时间长),然后在铁锅中加热至沸提取,温度不超过240℃,直至药材内部焦黄,外部深褐色为度。滤去药渣,油备用。: 可溶性的或挥发性成分的精细药材以及贵重药材,多不经提取,而研成细末(过6~7号筛),在摊涂前直接加入(温度90℃以下)膏药中。C 二、烧油:将已滤去药渣的油置铁锅内直火熬炼,熬炼过程中应时时搅动。炼至取一滴油滴于冷水面上,成扁珠状而不散开,或取少许于置白磁板上,油呈棕褐色且较粘稠时即可(油温达320℃左右)。 炼油应适度,如油温过低,则炼的嫩,制成的膏药质软,贴于皮肤上易移动位置;相反,油温过高,则制成的膏药太硬,而且不易牢固地貼于皮肤上。 三、下丹:油炼好后,停止加热,趁热(温度270℃以上)加入黄丹的细粉(一般一斤油用丹150~210g,丹加得过多膏药则易老),边加丹边搅动,使油与丹均匀化合。在油丹化合过程中,油液剧烈沸腾,并产生大量刺激性浓烟,油丹化合后,油被氧化成褐黑色物质。 四、去火毒:将炼成的膏药稍稍放冷,以细流傾入盛有大量冷水的木质或金属容器中,冷却浸泡数日,以除去刺激皮肤成分的火毒。之后取出切块置阴凉处贮存。 五、摊涂:将适量的膏药用专门的膏药罐加热软化后,需加精料药材的也在此时加入适量并搅匀,根据需要取一定量摊于裱被材料(布、纸、皮均可)上,使之成一定大小和一定形状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