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茶多酚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茶多酚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茶多酚的药理学研究概况--纯文字版面

茶多酚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单位:广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广州510310

关键词: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是从天然植物茶叶中分离提纯出来的多酚类化合物的复合体。它大约占茶叶干重的25%左右,它包括有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四大物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产茶的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印度等,以及一些欧美国家都对这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复合体开展了大量的药理学研究和试验。在大量的研究中表明,茶多酚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和药理效应,如抗菌、抗病毒、抗毒素、防癌、抗癌、抗突变、降血脂、降血糖、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保护肝脏、抗衰老、抗龋齿、抗过敏等,此外对于免疫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也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由此可见,茶多酚作为一种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天然药物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本文将对茶多酚的多种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介绍一下它已知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1、抗菌作用

茶多酚作为一种广谱、强效、低毒的抗菌药物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所公认。在众多的抗菌试验中,人们发现它对普通变形杆菌、金葡球菌[1]、表皮葡萄球菌[2]、变形链球菌[3]、肉毒杆菌[4]、乳酸杆菌[5]、霍乱弧菌、黄色弧菌、副溶血弧菌、蜡状芽胞杆菌、嗜水气单胞嗜水亚种、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6]、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黄色溶血性葡萄球菌、金黄色链球菌[7]等等许多致病菌,尤其是对肠道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伤作用。同时它还能有效地防止耐抗生素的葡萄球菌感染,对于溶血素,ECG与EGCG也具有抑制活性[1]。除此以外,茶多酚对能引起人体皮肤病的病原真菌,如头部白癣、斑状水泡白癣、汗状泡白癣和顽癣等寄生性真菌也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6]。

虽然茶多酚对肠道内的细菌有十分强大的杀伤和抑制作用,但是它对于肠道内的有益菌却起着保护作用,如它能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改善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结构,提高肠道的免疫功能,对增进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7]。

从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报道中看,对茶多酚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茶素类(EC,ECG,EGC,EGCG)及黄酮类两种成分中,尤其是对儿茶素类成分的研究最多,涉及的方面最广,研究得最深入、最透彻。

2、抗病毒作用

茶多酚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较广谱的抗菌药物,同时对病毒也具有较强的对抗作用。

日本的岛村忠藤[8]发现,绿茶和红茶的提取物具有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作用。这两种病毒是利用其表面的突起潜入到动物的细胞内进行感染,在细胞内繁殖。岛村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了茶提取物对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是:流感病毒一般是分散聚集,比病毒更小的EGCG与免疫反应抗体一样粘附在突起的表面上,和病毒相粘连,而且EGCG还能粘附于动物的细胞壁上,完全抑制感染的编码。瑞士也有研究表明儿茶素对人体呼吸系统合孢体病毒(RSV)有抑制作用,其EC50为28uM[9]。除此之外,茶多酚对于胃肠炎病毒[10]、A型肝炎病毒[11]、植物病毒[12]也有较强的对抗抑制作用。

近年来,许多国家如英、美、日、中等对茶多酚类物质抑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1逆转录酶鸟成髓细胞血症病毒逆转录酶[13]、DNA、RNA聚合酶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日本学者Nakane,Hideo等经试验研究证实茶多酚确是一种新型人体免疫缺陷病毒逆转录酶的强烈抑制剂。我国学者陶佩珍等经研究印证,儿茶素衍生物对HIV-1 RT及DNA聚合酶具有抑制作用,并指出EGCG的抑制作用比叠氮胸苷三磷酸(AZT)的作用还要强。经动力学研究发现,EGCG是HIV-1RT底物脱氧胸苷三磷酸(dTTP)的非竞争性抑制剂,是模板多聚(rA)、寡聚(dT)12~18的混合型抑制剂,与Nakane报道相似。从构效关系上讲,ECG比EC活性提高86倍,而EGCG比ECG活性又高出12倍。这对于今后对艾滋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3、抗癌、抗突变作用

对茶叶能防癌、抗癌、抗突变的研究在国内外许多国家都有报道。大量的研究证实茶叶不仅可以抑制多种化学致癌物(苯并芘、黄曲霉素、亚硝基甲脲(NMU)、乙酰基氨基(AAF),3-甲基胆蒽(3-Mea)、二甲基苯并蒽(DMBA)、12-O-十四烷酰附邦醇-B-醋酸酯(TPA)、乙基亚硝胺(DENA)、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MNG)、亚硝酸钠、甲基苯甲胺等)诱致的突变,还能够抑制一些混合致癌物(烟草雾浓缩

物、煤焦油、熏鱼提取物、X射线)的致突变作用[14]。因此茶叶对于食道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皮肤癌、乳腺癌、克隆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是对消化系统的胃癌、肝癌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15]。赵泽贞、黄民提等依据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原理,采用诱变及抗诱变同步的试验方法,检测了茶叶对癌症的诱变性及六种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C(MMC)、平阳霉素、氟脲嘧啶、顺氨氯铂、阿糖胞苷、盐酸氮芥)诱变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证明:茶叶对癌症无诱变作用,而有抗诱变作用,对六种抗癌药物的诱变毒性也有抑制作用[16]。

4、抗氧化

人在正常的生命活动中,体内会因代谢而不断地产生有害自由基(free radical),自由基的性质活泼,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可以诱发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产生过氧化脂质(lipid peroxidn LPO)。LPO在体内不断地产生和积累,就会削弱和破坏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促发肝炎、癌症、衰老及心血管等诸多方面的疾患。因此清除机体内有害自由基,对于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茶多酚是一类含有多酚羟基的化学物质,极易被氧化成为醌类而提供质子H+,故具有显著的抗氧化特点。正是由于茶多酚这种强的供氢能力,使其能够明显地清除体内的有害自由基。有试验证明,在刺激人多形核白细胞体系(PMIV)中,茶多酚对活性氧自由基(OFR)有很强烈的清除作用,而且其清除能力也大大超过了目前已知的抗氧剂VE和VC。有具体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氧能力是VE的18倍,是VC的3~10倍[17]。利用茶多酚的这种强氧化能力,在机体内清除自由基,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抑制脂氧合酶的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作用[18],使其在防癌、抗癌、抗突变、抗衰老、防治心血管疾病、治疗肝炎等诸多方面体现出优越的治疗功效。
美国的Katiyar Santosh.K等人在对绿茶的研究中为儿茶素(EC)及其衍生物(ECDS)的抗氧强度提供了直接依据,并揭示绿茶对于癌症,特别是皮肤癌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19]。日本的Osawa.T等的研究表明,在对绿茶和黑茶中提取出来的儿茶素和茶黄素有强烈的抑制脂质过氧化和DNA因氧化而被破坏的功能[20],此外,还能够调动和激活体内的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提高SOD等酶类的活性,促使血浆LPO含量下降,达到保护机体的功能[21]。

茶多酚在抑制氧自由基,抑制因体内组织中自由基代谢平衡紊乱所致过氧化脂质的损害作用的同时,抗氧化成分还能够防止和抑制毒化细胞及细胞间的传染作用。因此还具有保护肝脏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22]。

5、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最为常见的疾病,也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它的发病很高,特别是在中老年人当中尤为明显。这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开始减退,胆固醇开始在体内堆积,血液中脂质含量上升,血粘度升高,流动性下降,极易形成血检,使得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管壁的韧性变小,脆性增大,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患,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高脂血症等。近年来,国内外大批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了茶多酚类物质具有抗凝、促纤溶、抗血小板凝集、降血压、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等功效。

翁品光等[23]用实验犬在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的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茶多酚对冠状窦静脉血中血清MDA浓度和SOD及CPK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茶多酚具有较好的清除和抑制氧自由基,减轻心肌损伤的作用。

有人用茶多酚喂饲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六周后,大鼠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就明显地低于高脂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明显高于高脂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效应关系。提示人们茶多酚能防治高脂血症[24]。动脉粥样硬化(As)是诱发人类心血管的主要因素。日本有专利报导用茶儿茶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25],在我国利用茶多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也已经进入了临床阶段。

日本的并木和子[26]提出茶热水浸出液中的EC,EGC,EGCG对胶原和ADP诱导的血小板凝聚都具有抑制用。Sagesaka.Y等用雄性日本白兔血浆离心制得的实验用血小板作了EGCG与阿斯匹林抗凝效果的对照实验,证明EGCG在0.2mg/ml时就能完全抑制胶原引起的血小板凝聚,从IC50值比较其效果与阿斯匹林效果相当。有人用茶多酚喂饲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六周后,体外血检形成,红细胞变形能力、血浆纤维蛋白原含等多项指标也显示了茶多酚动物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降压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Yokozawa等[27]用腺膘呤诱致大鼠做成高血压和肾衰模型,然后用绿茶中提取的

tannin进行治疗,在治疗中发现大鼠收缩期和舒张期的血压均有下降,尿中血管舒缓素、前列腺素E2及钠的含量增高,但血浆中肾素活性没有明显的改变,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也没有改变。据报道茶多酚能够改善肾功能[28],治疗肾衰竭[29]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抑制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治疗原发性及肾性高血压。

6、抗过敏及消炎作用

茶多酚具有抗过敏作用,在以往对其抗过敏作用的研究中,OheuHirobum等[30]经实验证实,由茶叶中分离提取出来的四种儿茶素类成分:EC、EGC、EGCG和ECG能够抑制由化合物48/80诱导的大鼠外周胎大细胞的组胺释放。其中EGC、EGCG和ECG对组胺释放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Sugiyama K等[31]也作了同样的实验,表明60%抑制浓度的ECG、EGC、EGCG比目前的抗过敏药Tranilast的抑制效果分别强2倍、8倍和10倍。

Yumie,M等[32]和Hara,Massahilo[33]研究结果发现,茶多酚对透明质酸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茶黄素双没食子酸的抑制活性达99.1%。儿茶素主要抑制快速过敏反应,而对迟发性的过敏反应作用不大[34]。

此外,有动物实验表明:(-)-epicatechin还具有消炎抗感染活性,它可以有效地抑制角叉素诱导产生的大鼠的足部水肿。并且还对囊液的蓄积,内芽组织的生成及慢性关节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35]。

7、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日本的Mizoguchi, Yasuhiro等人[36],通过研究发现Cianidanol能够促进人体外周血液中单核细胞的淋巴转化,刺激巨噬细胞激活因子,使巨噬细胞活性增加。同时引起白细胞介素1分泌增强,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他们又经过一系列的体外试验,如淋巴转化、巨噬细胞活性、T细胞E花环的形成以及抗原反应后指出Cianidanol可以作为一种免疫刺激性药物被应用[37]。

有趣的是,匈牙利Feher,J等[38]在对慢性肝炎、肝损伤的研究中还指出Cianidanol在某些试验中表现出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而在其它一些试验中又显示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茶多酚在免疫功能上的调节作用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8、其它

茶多酚不仅具有以上几方面的药理作用,而且还具有胃肠保护功能,对降血糖、治疗糖尿病也有一定的功效。此外,还有零星的报道表明茶多酚可用于抗龋齿、消除口臭、减肥、美容等。

综上所述,已有国内外众多的学者报道了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诸多的作用。茶多酚的抗癌、抗衰老、降血脂、防治动脉硬化、保肝护肝等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清除机体内有害自由基的作用有关。目前,茶多酚已被批准作为一种食品抗氧剂应用。在匈牙利,儿茶素作为保肝药物已经上市。在国内,茶多酚也已作为心血管治疗药物投入生产。但是,茶多酚其它方面的药理作用还只停留在试验阶段,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使其能尽早地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作用。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简称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2、治疗药物监测(TDM,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临床药动学监测CPM):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3、治疗指数(TI):药物LD50/KD50之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TI越大,药物越安全。安全指数相等,不代表安全性相等,还需考虑安全范围。若某药LD50与ED50两条曲线首尾重叠,还必须参考LD1/ED99或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 4、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有些药物内在活性弱,当无其他强大受体激动药存在时,可与受体结合激发弱的生理效应,起到激动药的作用;但在别的强激动药存在情况下,这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5、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包括国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国外已上市但未在我国境内上市,新的复方制剂,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包括: ①中药天然药物②化学药品③生物制剂

6、药品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ction):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 7、药品不良事件(ADE,adverse drug event):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包括ADR、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失误和药物滥用。 ADE的实际意义:①ADE与用药的因果关联性常不能马上确定 ②对ADE“可疑即报”最大限度降低人群用药风险 ③ADE包括了伪劣药、误用、事故等造成的损害,可揭示不合理用药及医疗系统存在的缺陷,是药物警戒关注的对象。 8、药源性疾病(DID,drug 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不仅包括药物在正常用法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包括由于超量、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而引起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9、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PV):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对没有充分科学根据而不被认可的适应证的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评

循证药学 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循证药学:(作为循证医学在药学领域的延伸,其意义为以证据为基础的药学,即遵循证据的药学,是贯穿药学研究和实践决策方法之一,核心是如何寻找证据)是指临床药师通过系统地搜集文献、评价药物研究证据(文献),获得药物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评估其在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作出临床药物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和过程 循证药学的核心内容:如何寻找证据,分析证据和运用证据,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用药 循证药学的应用领域: 1.新药准入:循证的系统评价可以评价药品研发背景,优化药物剂量研究的流程,对于早期药物研究中下一阶段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是否为最佳非常必要。 2.药物疗效评价:药物疗效分析往往需要大样本试验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系统评价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综合大量小样本的 RCT,得出高效的统计结果。 3.合理用药:运用循证方法不仅可以干预不合理用药,判定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分析多种药物的联用对某种疾病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药物的疗效。应用循证药学评价方法进行药物应用评价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4.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 ADR:循证药学的系统评价综合分析上市后药物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大样本多中心 RCT 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其结果被公认为药物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最佳证据。5 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经济学把用药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放在等同的地位,循证药学要求临床治疗应考虑成本—效果的证据,为临床治疗决策科学化提供证据,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出成本效果和最小的经济负担。 学习循证药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能排斥传统医学2.不能使用陈旧过期的证据3.不是一门难以实践的医学4.不是“食谱”医学5.不仅限于 RCT 和 Meta 分析6.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循证医学(EBM)(就是慎重、准确、合理地使用当今最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临床医生面对着具体的病人,在收集病史、体检以及必要的试验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分析与找出病人的主要临床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康复等),并进一步检索、评价当前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其最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与临床医疗的具体环境作出科学、适用的诊治决策,在病人的配合下付诸实施,最后分析与评价效果。 循证医学的核心: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实践、患者价值观的结合 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科学的最佳证据 最佳证据:双盲的随机对照研究 RCT 作为“金标准” 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基础:医生(循证医学实践的主体)病人(循证医学实践服务的主体)最佳证据(实践循证医学的,“武器” 来源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医疗环境(循证医学实践都要在具体的医疗环境下推行) 四大最好的证据来源:1.循证医学杂志 2.Clinical Evidence 3.Cochrance Library4.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发表的 ACPJC 副刊

烫伤药

烫伤药有很多种,有膏状、液体状、粉沫状,最好的是液体状,主要特点是上药换药无痛苦。烧烫伤药产品功效:祛腐排脓、修复组织、生肌敛口、增强免疫、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适用范围:各类烧烫伤、褥疮、老烂腿、糖尿病溃疡等肌肤慢性溃疡、脓疮(疖子) 特点:上药无痛苦、快速止痛、愈合速度快、愈后不留疤痕、免植皮 使用方法:外用涂于患处,每日3~4次 性状规格:乳白色或淡黄色油剂,30ml/瓶(长时间静置会沉淀) 贮藏方式: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 成分:紫草、黄连、地榆,对于降低色素沉着方面,白芷、白蔹的地位也很重要 烧烫伤容易感染,注意用药,粉剂药物容易结痂,结痂易感染,选用中药膏剂保湿疗法 皮肤破溃的药用烫伤喷雾剂没有出现皮肤破溃的用烫伤膏,美宝湿润烫伤膏京万红烫伤药膏适用1:适用于各种类型各种程度的烧烫伤。比如:开水烫伤、蒸汽烫伤、明火炭火烧伤、液化气烧伤、汽油柴油烧伤、摩托车排气管烫伤、烙铁烫伤、电弧灼伤、石灰水烫伤。适用2:适用于各种溃烂伤口、慢性溃疡,比如:术后溃烂、褥疮、老烂腿等等。适用3:适用于因上火引起的青春痘、脓疮(裕称疖子),能快速拔脓;各种毒气(如草毒、水毒)及有毒化学药物引起的伤口红肿溃烂。 一度烧烫伤:1、使用前充分摇匀,均匀涂于患处,每日3~4次二度烧烫伤:1、如果水泡较大,先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泡皮保留,待渗液流尽后摇匀本品,均匀涂于患处,每日3~4次。2、已破皮的烧烫伤,或之前使用过其它治疗药物,首次换用前先水清洗伤口,然后再涂烫伤膏。3、二度烧烫伤伤口应暴露治疗,尽量不要包扎,暴露疗法能使伤口快速愈合。4、伤口不要接触生冷水,否则可能引起热毒内侵,导致伤口感染发炎,溃烂,极易留疤。5、每天早晚用大米第二道淘米水清洗伤口。三度烧烫伤:1、三度烧烫伤已经伤及真

茶多酚研究

期末论文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的研究进展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development 院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目录 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2) 1.2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2) 【1】物理性质 (2) 【2】化学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生理功能 (3) 二提取工艺 (5) 2.1 溶剂提取法 (5) 2.2离子沉淀法 (5) 2.3 柱分离制备法 (5) 三新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6) 四就业思考与展望 (6) 五参考文献 (8)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 摘要: 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般特效、生理功能。探讨其在社会生活成产中作为添加剂在食品、药品等众多生活用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简单说明茶多酚的几种工艺,溶剂提取法、离子沉降法、柱分离制备法等。阐述茶多酚作为油脂类食品抗氧化添加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医药美容等领域所获得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提取工艺社会前景 一、概述 1、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茶多酚属于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①。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1] 2、理化性质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

(医疗药品)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复习题覃

一、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D A、作用强弱; B、吸收快慢;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消除速度; E、以上都不是 2.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A A、药物吸收缓慢: B、药物分布减小: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D、代谢无变化 3.决定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参数是C ACmax;BTmax;CAUC:DCl;ET1/2 4.Fisg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随机; B.对照; C.盲法; D.重复 5.II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D)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E.合理性 6.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指标不包括:(B) A.CmaxB.T1/2C.AUCD.Tmax 7.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 E.SOP+GCP. 8.下列关于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B.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C.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下降D.肝微粒体酶活性变化不大

9.妊娠期内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是:(B) A.妊娠半个月以内B.妊娠3周至12周 C.妊娠4~9个月D.妊娠9个月以后 10.按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的为:(C) A.A类B.B类C.C类D.X类 11.下列不属于乳母禁用的药物是:(D) A.甲硝唑B.甲氨蝶呤C.环磷酰胺D.头孢菌素类 12.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方案是:(C) A、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B、氨茶碱+麻黄碱: C、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 13.沙丁胺醇目前推荐给药方式:(A) A、气雾吸入: B、口服: C、静注: D、静滴 14.下列关于药物相互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B) A.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有益的治疗作用 B.药物相互作用只会导致有害的不良反应 C.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动学环节 D.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效学环节 15.以下哪种药物对胎儿致畸作用,不表现在新生儿期,而是在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B)。 A.氯霉素; B.已烯雌酚; C.卡那霉素; D.苯妥英钠 16.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B)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郑婧、李昌洋、张海洋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V甲班考的) ※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的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V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V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的阴性对照物。 V 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 序列多态性,是人类 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多态性的90%以上 V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的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的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信息。 TDM :治疗药物监测,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 TI :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 的比值叫做该药的治疗指数,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指标。 V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其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 ※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与亲和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的效应,在有其他强的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的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的作用。 A 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 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 2.药动学研究 3.毒理学研究 4.临床试验 5.药物相互作用 V新药的临床分期 1.I 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的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 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 期临床试验:II 期临床试验的延续,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 4.IV 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的不良反应。 ※ TDM 的临床指征 1.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7.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

伊春概况

伊春市概况 城市概况 伊春市地处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松花江、黑龙江两大水系之间,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恐龙家园”之美誉。行政区划面积3.3万平方公里。1 948年开发建设,1958年建市,现在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即伊春市人民政府和伊春林业管理局合一,辖1市(县级)、1县、15个区、17个林业局,总人口132万。伊春是东北主要森林生态旅游区,森林、冰雪、河流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由于远离喧嚣的大都市,这里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静谧,是回归大自然进行森林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 伊春是座美丽的林业城市,是国家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这里因盛产珍贵珍树“红松”,被誉为“红松故乡”、“祖国林都”。在伊春市的嘉荫县,曾挖掘出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被称为“神洲第一龙”的黑龙江满洲龙,在其附近又新发现了隐藏量巨大的鸭嘴龙、霸王龙、虚骨龙和甲龙的化石群。因而伊春又被称为“恐龙故乡”。这里山清水秀,林茂石美,四季风光如画。初春,冰雪动融、杜鹃盛开;盛夏,千山盎然、百水争秀;仲秋,层林尽染、姹紫嫣红;深冬,银装素裹、雪玉冰清。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以其原始、自然、粗犷、神奇而闻名遐迩。2000年,伊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伊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号称为“天然氧吧”。被誉为“祖国林都”、“红松故乡”。 伊春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2.2 %,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五营丰林自然保护区和带岭凉水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已被评为国家AAAA 级旅游区。在小兴安岭林海中,生物群落丰富多样,分布1000 多种野生动植物,并在桃山林业局建有全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野生动物饲养狩猎场。伊春地文景观奇特,小兴安岭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在大森林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奇岩怪石,汤旺河林海奇石、朗乡石林、嘉荫茅兰沟、南岔仙翁山是中国北方罕见的地质奇观。伊春水域风光秀丽,境内沟谷密布,水系发达,共有大小河流7 02 条,河水清澈见底,两岸山秀树奇,适宜开展各种漂流旅游。伊春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受小气候影响,降雪量大,雪质好,雪期长,是黑龙江省重点开发的三大冰雪旅游线之一。伊春空气清新,大森林每年可吐出大量氧气,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和植物芳香气,被誉为“天然氧吧”。伊春四季分明,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初春观花、盛夏避暑、仲秋赏叶、深冬玩雪的好地方。伊春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资源馆、木雕园、石苑、恒山古墓群、抗联遗址以及少数民族风情园等景点,享誉省内外。 伊春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和公路连接全省,纵贯全境。伊春距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350 公里,距佳木斯蒙古力机场150 公里。游客可借助这两个机场非常方便到伊春旅游。伊春,是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到了冬季,银装素裹的世界定会让您感到不虚此行。至于吃住,您就更不用担心,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一定会让您大饱口福,星级宾馆的豪华、家庭旅馆的实惠、森林小木屋的温馨,让您回味长久。另外,到伊春旅游,带回一些山特产品和木制工艺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2000 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位置:伊春地处北纬46°28′至49°21′,东经127°42′至130°14′,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的汤旺河流域,东临鹤岗、汤原,西接庆安、绥棱,南邻依兰、通河,北接逊克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气候:伊春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严寒、干燥而漫长;夏季温热而暂短。最热为7月份,气温20℃至21℃,极端最高气温为35℃。无霜期90天至120天。年平均日照数2,355小时至2,40 0小时。年降雨量550毫米至670毫米,降雨集中在夏季。 面积:总面积32759平方公里。

临床药理试题

《临床药理学》期末考试参考试题 一、择题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阿司匹林过量中毒时,加用碳酸氢钠的目的是() A.增强疗效 B.加快药物吸收速度 C.防止过敏反应 D.防止药物排泄过快而影响疗效 E.碱化血液和尿液,加速药物排泄 2.药物通过生物转化,产生多种变化,但不包括() A.转化成无活性物质 B.改变药物的消除动力学过程 C.将活性药物转化为其它活性物质 D.产生有毒物质 E.使原来的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 3.西米替丁与华法林合用时可能会() A.增加自发性出血的危险 B.增加肾毒性的危险 C. 增加心脏毒性的危险 D.增加胃炎的危险 E.增加过敏反应的危险 4.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主要的目的是() A. 对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的药物进行监测,从而获得最佳治疗剂量,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B. 处理不良反应 C. 进行新药药动学参数计算 D. 进行药效学的探讨 E. 评价新药的安全性 5.新药Ⅰ期临床试验的目的是() A.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B.确定临床给药方案 C.观察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D.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以及新药在人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 E.研究动物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以及新药在机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 6.A型不良反应不包括() A.过敏反应 B.副作用 C.毒性作用 D.停药反应 E.后遗效应 7.药物相互作用的理想结果是() A.药效和副作用同时加强 B.疗效和毒性同时增加 C.疗效和毒性同时下降 D.药效增加和副作用减轻 E.药效降低和副作用增加 8.对新药Ⅱ期临床试验的描述,正确项是() A.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和毒副反应 B.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疗效的评价 C.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安全性评价 D.也称为补充临床试验 E.针对小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进行特殊临床试验 9.下列哪项不属于药源性疾病( ) A.四环素引起牙釉质发育不全 B.红霉素引起肝损害 C.链霉素引起的耳聋 D.阿托品解痉时引起的口干 E.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10.分娩时宫缩无力应选用()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水溶性物质,是茶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多分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消除体内超氧阴离子的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优异功能。研究表明:茶多酚卓越的抗氧化性,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分解。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是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的4——6倍,是Ve 的6——7倍,Vc的5——10倍,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已开始专项研究,现在此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确定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现今茶多酚的功能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成为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竞争目标和研究开发热点。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提取、功能 正文:1.茶多酚的研究 茶多酚可分为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分中,以黄烷醇类为主,而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茶多酚是酚类衍生物, 呈弱酸性(pH≈6),能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还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清除人体自由基、降低血糖血脂等一系列重要药理功能(1)。近年来, 茶多酚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日用化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因此,有效地提取茶多酚,实现茶多酚的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茶多酚外观为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的粉末,易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味苦涩,在pH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一个半小时内,可达250。C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2.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2.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方法, 该法利用茶多酚易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醚、乙酸乙酯等溶剂而不溶于氯仿的性质, 将其从茶叶中分离出来。溶剂萃取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水提取法〔2〕,简称水法 以水为溶剂, 采用水浴加热提取多次, 合并提取液后用氯仿萃取, 分出氯仿相后改用乙酸乙酯多次萃取,合并乙酸乙酯相并减压蒸馏浓缩近干, 将其干燥后用去离子水重结晶即得产品。工艺流程为:水提-减压浓缩-溶剂萃取精制-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小,但是排污量巨大,单位产值能耗大。 2.12 提膜浓缩萃取法,简称膜法 它是在水法基础上升级工艺,降低了环保成本。工艺流程为:水提-膜过滤-膜浓缩-溶剂萃取精制--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和膜运行成本大,能耗和排污较水法大幅降低。 2.13 有机溶剂萃取法〔3〕 工艺流程:茶叶--有机溶剂浸提--减压蒸馏浓缩--水+氯仿萃取--水层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含有茶多酚的乙酸乙酯溶液---浓缩、干燥---茶多酚粗品。该法的优点是茶多酚提取率相应提高,色素、咖啡因分别脱除,便于对茶叶进行综合利用。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 生产成本高;所用有机溶剂多,且溶剂回收、溶液浓缩能耗大,茶多酚氧化变质,产品纯度通常只能达到50%~70%〔4〕。 2.2 相转移提取法,简称酯法 工艺流程为:酯水相转移提取-浓缩-精制转相-BVD真空带式干燥机干燥。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污;收率高;整条工艺线路完全符合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政策。 2.3 树脂吸附法 树脂法是利用树脂具有吸附-解吸作用的特性来分离提纯茶叶中的茶多酚。根据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吸附柱分离法、离子交换柱分离法和凝胶柱分离法三种。工艺流程为:水提-树脂吸附-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较大,需要乙醇精馏装置,溶剂消耗成本较高,排污量大〔5〕 2.4 超临界萃取法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归纳 6

中成药配伍(新增内容)注意实例 (二)内容(注意病例) 1. 功似配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以增强药效。病证单一,症状较重多用功似配伍。 (1)同为内服的如治中风后遗症,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颗粒+活血通脉的愈风宁心片或银杏叶片等.又如治高血压,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丸或平肝清肝息风的羚羊角胶囊等, (2).同为外用的如治混合痔,复方荆芥熏洗剂,或痔疮外洗药熏洗;然后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塞入或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涂。 (3).内服与外用并施的如治不孕,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或妇科万应膏。治瘰疬痰核,内服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西黄丸和夏枯草膏;外贴化核膏。治痔疮肿痛,内服槐角丸;局部外敷九华软膏。治筋骨折伤,内服跌打丸;外敷七厘散或正骨水。治咽喉肿痛,内服六神丸或喉症丸;外用冰硼散 2. 功异配伍:功效相异的中成药同用。多种病证,病情复杂多用功异配伍。 (1)同为内服: 如某男,年过不惑,既溏泻、脱肛,又阳瘘、肢冷,证属中气下陷兼肾阳虚,可将补中益气丸与金匮肾气丸同用,以收补气升阳与温助肾阳之效。 又如某女,年过天命,既面色萎黄、乏力多汗,又带下黄臭,证属气血双亏兼湿热下注,可将八珍益母颗粒与白带丸同用,以收补气养血、清热燥湿止带之效。 再如某男,四十有五,平素便秘,近日又因交通事故致左腿骨折、瘀肿疼痛,且口干、口渴、尿黄、大便两日未行,.脉弦滑有力,舌红苔黄,证属跌打伤损、

瘀肿骨折,兼肠热便秘,可选用跌打丸与三黄片或麻仁润肠丸同用,以收活血散瘀止痛、清热通便之效。 (2)同为外用: 如某女,年过不惑,既患外痔肿痛瘙痒,又患冻疮,可嘱患者每日用能祛毒止痒、消肿止痛的痔疮外洗药熏洗肛门30分钟,再取能消肿止瘁的治冻灵软膏,按其使用说明涂抹冻疮。 又如某女,年过而立,脚气红肿疼痛数日,当日又不慎被开水烫伤手背,可嘱患者每曰外用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獾油,按其使用说明涂抹手背的烫伤处;再取能杀虫止痒的复方土槿皮酊,按其使用说明涂搽脚气。 (3)内服与外用并施: 如治脚气肿痛,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热燥湿的二妙丸或三妙丸,或能清热 利湿的四妙丸;选配外用药时,患处未溃烂者可外涂能杀虫止痒的 复方土槿皮酊,已溃烂者可外涂能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的脚气散。 治妇女带下黄臭,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湿热、止带下的白带丸:外用能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的治糜灵栓或治糜灵泡腾片,或能清热解毒、燥湿杀虫、去腐生肌、化瘀止痛的妇宁栓,等等。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摘要:茶多酚以其优异的生物、生理活性功能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与青睐.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含有众多的酚羟基,这既是其具有优异抗氧化作用的原因,也是其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油脂的原因。本文就是对茶多酚的改性进行各种方式的探究。 茶多酚: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物理性状: 1 外观:白色晶体。 2 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稳定性:在 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通过翻阅资料可以发现茶多酚改性的方法基本有以下几类:1溶剂法;2乳化法;3氧酰化法;4溶剂萃取法。 一.溶剂法:概述——溶剂法亦称共沉淀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共同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蒸去有机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即可得到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共沉淀物,经干燥即得。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氯仿、无水乙醇、95%乙醇、丙酮等。本法的优点为避免高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可选用能溶于水或多种有机溶剂、熔点高、对热不稳定的载体材料,如PVP类、半乳糖、甘露糖、胆酸类等。PVP熔化时易分解,采用溶剂法较好。但使用有机溶剂的用量较大,成本高,且有时有机溶剂难以完全除尽。残留的有机溶剂除对人体有危害外,还易引起药物重结晶而降低药物的分散度。不同有机溶剂所得的固体的分散体的分散度也不同,如螺内酯分别使用乙醇、乙腈和氯仿时,以乙醇所得的固体分散体的分散度最大,溶出速率也最高,而用氯仿所得的分散度最小,溶出速率也最低。 操作方法:1.煎煮法 该法特点是: (1)可以明火加热(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 (2)提取溶剂只能用水; (3)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含淀粉多的中药不宜用。 2.浸渍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2)适用于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提取; (3)提取效率低; (4)水提液容易霉变。 3.渗滤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1 / 1

临床药理学复习题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和研究。 二、简答题 1、简述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2章临床药动学 一、名词解释 首关效应 血浆蛋白结合率 酶抑制剂 酶诱导剂 半衰期 生物利用度 AUC 血浆清除率 表观分布容积 稳态血药浓度 二、填空题 1、把血管外途径给药时的AUC与静脉注射时的AUC进行比较,即为生物利用度,如果把同一给药途径的不同厂家制剂进行比较,就是生物利用度。 三、问答题

1、肾功能损害时,如何根据血清肌酐值调整给药方案 第三章临床药效学 一、名词解释 受体 二、填空题 1、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叫,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叫,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很弱的是。 第四章治疗药物监测 一、名词解释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谷浓度 二、填空题 1、测定药物浓度能更好地代表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但测定技术上存在困难,目前仍普遍以作为检测指标。 2、从药物遗传学的角度,个体的药物、转运体、靶蛋白或受体蛋白的是导致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的真正原因。 3、从药物遗传学的角度,药物在个体的代谢过程可以分为代谢型、代谢型、代谢型、代谢型。 4、利用稳态一点法调整血药浓度时,采血必须在血药浓度达到后进行,通常多在下一次给药前,所测即为浓度。 5、治疗药物监测的常用检测方法有法、法、法。 三、选择题 1、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标本采集时问一般选择在 A 任一次用药后1个半寿期时 B 血药浓度达稳态浓度后 C 药物分布相 D 药物消除相 E 随机取样 2、理想的TDM应测定 A 血中总药物浓度 B 血中游离药物浓度 c 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浓度

D 血中与有机酸盐结合的药物浓度 E 视要求不同而异 四、简答题 1、稳态一点法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五章遗传药理学 一、名词解释 基因多态性 二、填空题 1、遗传因素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表现为通过引起药物、转运体,以及药物结合蛋白等的表达或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发生改变,最终影响药物在作用部位的; 2、人类基因组多态性通常有、、三种形式。 3、不同个体服用华法林出现药物反应的差异性主要是与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有关,不同个体服用氯吡格雷出现药物反应的差异性主要是与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有关。 第六章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 一、名词解释 药物不良反应 副作用、 毒性作用、 停药反应、 药源性疾病 A型不良反应 B型不良反应 后遗效应

茶多酚的研究及新进展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华丹2007090306 ) 摘要: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 属于植物混合多羟基酚类,是儿茶素(黄烷醇类)、花色素类(花青素和花白素)、花黄素类(黄酮与黄酮醇类)和缩酸及缩酚酸类等集中于茶叶中的一群多酚复合物的总称。它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激素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经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茶多酚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除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外,还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遏细胞周期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本文就茶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特性以及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茶多酚防帕金森病糖尿病超氧化自由基提取纯化天然抗氧化剂抗肿瘤清除自由基降血糖抗氧化应用展望 一.茶多酚有防控帕金森综合症的作用 帕金森症是一种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疾病,是由产多巴胺脑细胞的异常损失引起的,目前尚无法治愈。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赵保路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发现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在6-羟多巴(6-OHDA)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和导致帕金森病起着重要作用[1]。他们系统研究了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研究了茶多酚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阐明了茶多酚通过清除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自由基预防帕金森症的分子机理和信号通路,并于2007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宣武医院正在进行临床实验。如果成功,这将是一个没有毒副作用的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给广大老年群体和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 二.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 茶多酚可以有效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防止血小板凝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与血浆脂质关系密切,低密度脂蛋白(LDL)可致AS,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起拮抗作用。载脂蛋白缺乏和异常可影响血脂的运输和代谢,LDL的氧化修饰可使血管内皮受损,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而发生AS。茶多酚能有效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茶多酚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LDL的含量,影响LDL的氧化修饰,提高HDL的含量。 在混合血浆中加入不同量的茶多酚后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凝固时间为192s,而添加茶多酚0.5mg的实验组4h后血浆仍未凝固,且随茶多酚添量的减少,凝固时间逐渐恢复常态。同时还发现醋酸纤维电泳纤蛋白原区带消失,这说明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凝和促纤作用[2]。姜玉如等[3]研究发现,茶多酚尤其是其中的儿茶素EC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可抑制动脉中膜胶原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助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药理学题库有答案

临床药理学试题 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E. 药物相互作用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药效学研究 B.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C. 毒理学研究 D. 临床试验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E. 以上都是 3. 临床药理学试验中必须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A.随机、对照、盲法B.重复、对照、盲法C.均衡、盲法、随机 D.均衡、对照、盲法E.重复、均衡、随机 4.正确的描述是() A. 安慰剂在临床药理研究中无实际的意义 B. 临床试验中应设立双盲法 C. 临床试验中的单盲法指对医生保密,对病人不保密 D. 安慰剂在试验中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E. 新药的随机对照试验都必须使用安慰剂 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是() A. 给药方案的调整及进行TDM B. 给药方案的设计及观察ADR C. 进行TDM和观察ADR D. 测定生物利用度及ADR E. 测定生物利用度,进行TDM和

观察ADR 6.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剂型改造 E. 药物相互作用 7.安慰剂可用于以下场合,但不包括( ) A. 用于某些作用较弱或专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的阴性对照药 B. 用于治疗轻度精神忧郁症,配合暗示,可获得疗效 C. 已证明有安慰剂效应的慢性疼痛病人,可作为间歇治疗期用药 D. 其它一些证实不需用药的病人,如坚持要求用药者 E. 危重、急性病人 8.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 A. 新药的毒副反应 B. 新药的疗效 C. 新药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D. 新药体内过程及给药方案 E.比较新药与已知药的疗效 9.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是() B. 病人的精神状态 C. 肝、肾功能状态 D. 药物血浆蛋白率高低 E. 肾小球滤过率高低 10.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常见外伤正确用药及家庭常备伤口处理药物

外科常见病很多,这里仅对常见的扭伤、挫伤、刀割伤、烧伤、烫伤以及创口感染等外科用药,谈几点处理时的注意事项。 1.对—般的软组织扭伤、挫伤,早期给予冷敷降温以减轻出血、肿胀、疼痛,大约1-2天后受伤部位伤口已经凝结,再改用热敷,以促进淤血吸收,加速其愈合。同时还可选外用膏药贴敷局部,也能帮助症状缓解。 2.对皮肤破损的出血性外伤,处理原则是快、早、彻底。一般的小伤口,无明显污染,立即用创可贴贴敷;若伤口较小时,用干净的布加压包扎好,以减少出血、防污染,立即到就近医院给予清创术,清创术一般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最好。 3.发生烧伤、烫伤怎么办?对浅表性烧、烫伤,如备有獾油、京万红、烫伤膏最好。如没有应及时取适量的豆油、香油、酱油、黄瓜汁等任何一种涂在患处,可防止创面起水泡和感染。如出现疼痛,可用米醋涂抹患处止痛。一旦出现水泡,当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水泡抽吸渗出液。一旦皮肤破溃可用紫药水外涂,以减少渗出预防感染。对面积较大或发生在面部的烧、烫伤,最好不要做任何处理,迅速到医院就诊,有烧伤科的医院最好。 4.对一般感染性创口的处理,除局部清创、消毒外,必要时口服抗菌素。 家庭应常备哪些伤口处理药物::: 创可贴:擦伤、割伤处先用碘酒及酒精迅速擦拭伤口,然后将创可贴无菌面朝向伤口进行粘贴。爱心提示:有毛发的地方、关节活动的地方不要使用创可贴;另外,炎热潮湿的夏季也不宜使用创可贴。 纱布:擦伤、割伤处先止住伤口出血,用碘酒或酒精清洁伤口,然后将大小合适、干净的纱布轻轻盖在伤口表面,贴上胶布固定。爱心提示:纱布包扎伤口不要过紧,弄脏要及时更换。 碘酒:擦伤、割伤及小脓疱,碘酒主要用来清洁伤口,小擦伤、割伤及皮肤小脓疱,可以用棉签或棉球蘸取少量碘酒涂在伤口表面,每日三到四次,每次要用酒精擦掉碘酒。爱心提示:面部皮肤及黏膜部位(唇、口腔黏膜及生殖器部位)绝对不能用碘酒;不要让碘酒在伤口处存留过久;对碘过敏时也不要使用。 酒精:擦伤、割伤高烧时物理降温,用酒精擦拭小伤口可以起到清洁和消毒作用。爱心提示:不过,黏膜部位(唇、口腔、生殖器部位)不能使用;对酒精过敏时也不要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