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姆的人性异化论来看格里高尔的异化

从弗洛姆的人性异化论来看格里高尔的异化
从弗洛姆的人性异化论来看格里高尔的异化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尔库塞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单向度理论,深刻地揭露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探索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马尔库塞;人的异化;单向度;和谐社会 一、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有疏远、转让、脱离等意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提出“人的异化”理论,他从客观精神论出发,认为异化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异化是作为经济学概念出现,用以表现异化劳动的经济事实。弗洛伊德强调现代文明中人类爱欲受到压抑的普遍现实,在此基础上,指出异化主要体现于人类本能的受抑和丧失。 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作了尝试性的融合,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走向全面异化的过程,表明人的异化主要体现为人作为主体的完整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功能的丧失。马尔库塞用“单向度”(One-dimension)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的不知不觉的异化作用。他认为,正常社会中的人有两个“向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而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已蜕变成了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它成功地压制了人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是新的极权主义社会,虽然它们总是打着“自由”的旗号,但“自由”只是资产阶级的一个具有诱惑力的欺骗性统治工具而已。马尔库塞尖锐指出,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就并不意味着自由。个人自发地重复所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志自由,而只能证明控制的有效性。人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去选择,只能是社会提供什么,就选择什么。人处于虚假之中,但又没有意识到虚假,自然而然地认可与肯定了虚假,从而认可了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而不再去反抗。“异化了的主体被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1] 马尔库塞提出,真正的需要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最显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2]因此,“单向度的人”就是指当代工业社会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统治的需要,通过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手段,制造并满足人们的虚假需要,从而使人们进入并依附于现有制度。人丧失了内在的批评性和超越性,成了“工业文明的奴隶”,沉溺于虚假的需要和虚假的幸福之中,只有对现存秩序的无

弗洛姆异化理论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 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

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在异化状态下,人的生存依靠的不再是自己,而是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人已经不再是他应该成为的、潜在的那个样子,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已相分离。弗洛姆认为异化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获得最高利润。工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劳动愈来愈单调机械,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被否定。在消费领域中,现代西方人的消费欲望已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异化为工业和其他行业为了投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需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以快乐,而是单纯的为消费而消费。消费本身成了目的,消费只是为了拥有,至于使用时得到的享受、满足却成了次要的了。“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摘要: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分。 从历史和心理两个维度,探索自由问题的根源和脉络。由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弗洛姆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给出了解救的方案,即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爱去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分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能够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 弗洛姆在分析人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以及人性及其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具体阐述了自由的主体、自由的视域、自由的悖论,进而阐释实现自由的途径。 一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点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综合,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机械组合。弗洛姆对二者进行了深度分析、思考、糅合、看到人的存在本身的矛盾性。这个矛盾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生存的二分律和历史的二分律。 所谓生存二分律是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其根源。这也是人性分裂而不得解脱的内在矛盾。例如,生与死人的潜能与时空限制,人内心孤独与外世界的相关性等等。所谓历史二分律是指,人在历史条件下,外部的人为设定的合理性与人的自我表现的局限矛盾。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矛盾是“占有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的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占有的生存方式”本质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强烈的占有欲望为特征,将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占有物。而“存在的生存方式”是一种非占有性的关系。 总之,弗洛姆对人的存在于生存方式的考察,表现出了自由诉求即外部世界对个人的塑造要求和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实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这正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一个基点。人性及其异化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另一个基点。弗洛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理论前提。同时发挥弗洛伊德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当包含多种因素。例如:人作为生物人天生固有的本质和欲望,情感、性格等心理,理性的意识,自由自觉的行动。同样,弗洛姆的异化观也是从人类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出发进行阐释。认为,异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他说“现代人异化于自己,异化于同类,异化于自然,人变成了商品,其生命变成了投资,以便获得在现存市场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最大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不过是已经异化为自动机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 自由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的人。弗洛姆曾经断言说,自由的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人的本质中。弗洛姆自由思想把“自由”和“历史中的人”结合在一起。自由就是人们在历史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生产劳动和积极实践达到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自我。弗洛姆把人的主体创造性与自由思想结合,并紧紧联系人的自我实现,从而在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历史维度和心理学维度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两个主要视域。弗洛姆从历史延展的角度考察自由,并将自由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社会生活状态;二是个体精神状态;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弗洛姆将人类历史分为自由之前和自由之后。通过对自由之前后社会生活状态,个体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发展动力和方向的纵向比较,从而得出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阐释了这种自由思想的转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 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 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 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弗洛姆异化理论研究

第2卷 第5期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Vo l.2 N o.5 2008年09月JOURNA L OF CENT RAL SOUT H UNIVERSITY OF F OREST RY&T ECHNOL OGY(Social Sci ences)Sep.2008  弗洛姆异化理论研究X 胡 志,何秋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湖南长沙410004) [摘 要] 弗洛姆以“异化”为中心概念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存在的两 歧”,在于资本主义。为了消除异化,必须进行心理革命,对社会进行整体改革。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体现了强烈 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给我们以借鉴和启示,但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其社会改革具有乌托邦性质。 [关键词] 弗洛姆;异化;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 B0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272(2008)05-0009-03 A research on 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HU Zhi,HE Qiu-ying (min istry of publicity,the cen tr al s ou th un ivers ity of fores try and tech nology,Changsh a410004,Hun an,Chin a) Abstract:Fromm u ses alien ation as a central concept to criticize th e capitalism.He thinks the causes of alienation lie in dichotom y of bein g and con temporary capitalis t s ociety.In order to rem ove alienation,we shou ld hold a psychological revolution and a total social revolution.Fromm’s theor y of alienation is critical realistic and gives us reference and revelation.On the other h and,his th eory has in ner logical paradox and his s ocial r evolution is utopian. Key words:Fromm;alienation;M arx “异化”是弗洛姆用来分析和描绘当代人的社会性格的一个中心概念。在他看来,这个概念触及了现代人最本质的东西。他说:“为了分析和描绘当代人的社会性格,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在下面的分析中,我选择了异化的概念作为中心点,从这一点出发阐述我的关于当代社会性格的分析。”[1]弗洛姆正是从社会性格入手,通过资本主义对人性格的影响——异化现象,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探讨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试图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 一、异化的表现 什么是异化?弗洛姆的定义是:“所谓异化就是一种认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把自己看作一个陌生人。”[1],即是说,异化主要是心理学问题,是一种心理体验,而心理体验无处不在,所以全面异化就成了他理论的必然结论。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不断发展同时又不断异化的历史,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异化才变得更为普遍,更为深刻。具体讲来,异化主要表现如下: 1.生产过程中的异化 首先是工人被异化。在工业中,工人变成了一个随着原子管理的步调起舞的经济原子,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面对自己的产品,他体会不到自己作为创造者的乐趣。其次是经理的作用也被异化,经理也像工人和所有人一样,被庞大的竞争企业、庞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所控制,也有一种无能为力感,感觉不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再次是资本家也被异化,尤其是大公司的“老板”对他的财产的态度是一种“几乎完全的异化”——他的所有权就是一张代表不断变化的一定数量的金钱的纸,他对企业不负责任,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具体的联系。股东不能也没有兴趣去控制、管理自己的企业,对自己的企业有一种无能为力之感。 2.消费方面的异化 首先,是人们获得物品的方式被异化,或者说是 9 X[收稿日期]2008-07-20 [作者简介]胡 志(1971-),男,湖南桃江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哲学研究。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 张璐约5238 字 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 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 ,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 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 :生 与死之间的“两歧” ;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 歧”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 ,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面对人的软 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 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在异化状态下,人的生存依靠的不再是自己,而是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人已经不再是他应该成为的、潜在的那个样子,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已相分离。弗洛姆认为异化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获得最高利润。工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劳动愈来愈单调机械,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被否定。在消费领域中,现代西方人的消费欲望已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异化为工业和其他行业为了投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需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以快乐,而是单纯的为消费而消费。消费本身成了目的,消费只是为了拥有,至于使用时得到的享受、满足却成了次要的了。“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 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 在人际关系领域中,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丧失了那种坦率的、符合人性的特征,而蜕变成了“一种两个抽象的、两个活机器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 。雇主与雇员、商人与顾客、每个人彼此之间 都成了赤裸裸的相互利用、相互倾轧关系,都把对方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不仅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和理解,人也无法体验到真正的自我,人与自身已相分离。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人已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成为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这样他必定丧失自我意识,完全以市场价格来衡量自身的价值,人自己不能决定自己,而要由外物、由市场来裁决。他的人格塑造,学习内容,努力方向等完全取决于市场风向。人只是一味的适应外界需要,而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我只是你所需要的没有自我的物品。 “他的声望、地位、成就,以及在他人眼里他所是的那个样子,替代了真正的同一感。这种情况使他完全依赖于别人对其看法,并使之继续扮演曾经使他获得成功的那个角色。假如我和我的力量被互相分离了,那我的自我确实已由我所能卖到的价格构成了。 弗洛姆对西方工业社会人的全面异化的描述,使他感叹到:“ 19 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 20 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二、人与自身相统一的未来设想:健全的人格及健全的社会弗洛姆不单单揭露和批判病态的社会

情感异化研究综述1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人的情感异化问题研究综述把情感异化问题作为我的论文选题,既感惊喜又迷茫。惊喜是因为,国内外至今还没有对情感异化做系统的研究,在涉猎诸多文章之后发现,有关该方向的研究只是轻描淡写般呈现,有似乎发现新大陆之感;迷茫是因为,有关情感异化该如何界定的问题、有价值的文献相对较少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对此,在尽量搜集更多资料的基础上,对文献做必要的综述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希望以此可以作为对后续的研究提供些许启发和参考。针对该选题主要考察的是情感异化问题,是作为情感和异化两方面内容的复合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情感、异化及情感异化分别做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情感异化的研究现状 首先,国外对情感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关于情感论的研究相对较丰富深刻,包括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各个方面。主要的理论和观点有:(1)詹姆士——兰格的情感理论;(2)拉扎罗斯等人的近代心理学理论;(3)肯珀、霍克希尔德等人的近代社会学理论与马克思、韦伯、德克海默即西美尔的较为古典的社会学理论;(4)弗洛伊德的情感模型;(5)拉康关于他人、谈话、欲望及历史的精神分析理论;(6)谢弗的情感宣泄理论;(7)萨特的情感理论等。以上从不同角度对情感的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国外关于情感异化的理论研究至今无法找到。但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成果颇多,特别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他们继

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如卢卡奇从商品拜物教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从人性异化的角度具体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哈贝马斯从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的异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等等,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二、国内对情感异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首先,国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国内关于异化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国外异化理论的重要文献进行翻译和研究,它们大多来自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弗洛姆等人的思想和著作的研究。国内最先系统研究这些思想的专家和学者有徐崇温,他著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另有复旦大学的陈学明,其成果颇丰,著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爱是一门艺术——弗洛姆、马尔库塞论爱情》、《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等,其中特别对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颇多。近些年来对国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研究的博士和硕士论文层出不穷,它们大多将马克思异化理论与消费异化问题、科技异化问题、新闻异化问题等当今社会面临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有关研究使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具时代感、更加具体化,构成了我们窥探当今社会问题的理论和精神来源。 其次,国内对情感异化的研究。国内关于情感异化的从哲学角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 论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弗洛姆_异化的消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 VERSITY (H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8年第53卷第5期(总第220期) 2008 V ol.53 N o.5(G eneral N o.220) 弗洛姆:异化的消费 3 李 辉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深受异化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异化消费的概念。弗洛姆看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社会中,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反而更加扭曲。消费让人异化,成为消费的机器。他提出,人应该走向人道而健康的消费之路。 关键词: 弗洛姆;异化消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8)05-0035-06 3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李辉(1976—  ),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得力干将之一。他与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一道对发达资本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社会批判。但弗洛姆的社会批判理论还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他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而且还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堡垒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在他看来,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所说的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失,反而更加严重了;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反而更加扭曲。马克思所说异化已经从原来的生产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就连消费也难以逃脱被异化的命运。工业社会正把人变成贪婪的消费机器,消费成为人们躲避痛苦的避难所。在消费的天堂中,人们并没有得到消费所许诺的快乐,抓在手中的只不过是幸福的泡沫。他认为,人不应该以对商品的占有来显示自身,而是应该以自身的存在来显示其生命的魅力,人类应该养成健康而人道的消费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 一、消费者:异化消费的消费机器 弗洛姆敏锐地意识到,异化不仅存在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领域,而且攻城掠地,继续扩散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之中。与生产领域中那种显而易见的强制性异化相比,消费领域的异化更加深入且不露痕迹。 它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人所创造的世界成了人的主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在逐渐地增强,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控自然,为自己所用。“人不能真正地控制他所制造的这一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恰恰相反,这一人所创造的世界却成了人的主宰者。在它面前,人俯首帖耳。他竭尽全力地安抚它,巴结它。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了他的上帝。” [1](P159) 人类并没有成为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主 人,并没有完全控制世界,而是被自己亲手所缔造的世界控制在魔掌中,这是人类的悲剧。人自身不再是自我的,而是成为自己的工具。在强大的物质世界面前,人类显得异常渺小。人类并不比自己的祖先强到哪里去,依然匍匐在强大的物质世界下。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我们被消费物品所包围,但它们的性质和来源我们是一无所知” [2](P134) 。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创造出了大量的产品,但对于这些完全自动化、体现人类智慧的产品,我们并不熟悉。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依据何种原理而被制造,不知道它内在的结构,也不知道它的性能。人与物的感情不再是亲密的,而是冷冰冰的。人成了物的奴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从他自身中异化出来,并在他双手创造的产品面前卑躬屈膝,在国家和他自 5 3

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集中论述消费异化,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消费异化的社会,人与物品失去了真实的直接的联系,走向抽象化;消费由手段变成了目的,人被消费所统治,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弗洛姆首先阐述了异化和消费异化的思想;其次,他对消费异化造成的结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克服异化的途径,他的消费异化理论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为我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消费问题提供了借鉴。 标签:弗洛姆;异化;消费异化 一、弗洛姆关于异化和消费异化的思想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异化被看作是一种生存状态,而在弗洛姆的理论里,他认为“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觉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种体验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是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而崇拜它们。”〔1〕120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存在于人与劳动、消费品、国家、同胞以及自身的各种关系中,消费异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弗洛姆消费异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人与消费品的关系相异化。一方面从物品的获取方式看,弗洛姆认为用金钱来获取物品是比较奇怪的方式,金钱代表的是抽象劳动,它不一定代表人们的具体劳动,因为我们可以通过遗产继承,欺骗,偷盗等方式获得。这样一来,只要一个人有钱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如果我有钱,即使我没有一点艺术鉴赏力,我也能买到珍贵的画:即使我没有欣赏音乐的情趣,我也可以买到最好的留声机;即使我为了卖弄才使用图书馆,我也可以买下一个图书馆;〔1〕131弗洛姆认为人们应该与所消费的物品处于一种真实的本质的联系中,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金钱的出现,人们获取物品的方式同使用物品的方式相脱节,从而导致人与物品的关系走向异化。从另一方面看,人们对所获得的物品的来源和性质一无所知,人们只知道使用它们,却不知道它们的构造和原理。比如说我们不知道面包是怎样做的,房子是怎么建的,汽车是怎么制造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消费品覆盖着的世界,但我们与物品的唯一联系就是如何使用和消费它们。 其次,人们对消费物品的使用,消费行为本身是异化的。在异化的消费中,人们无视物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只专注于满足占有物的欲望。因此有些人购买商品并不是使用它,而是为了自身的占有和显示其身份。这样一来,物品的真实用途便同人们使用消费品的方式异化了。消费活动本来是一种具体的人的活动,这一活动包含着我们的感觉,身体需要和审美眼光,它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具有创造性的独特体验。然而在现实社会,消费实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满足,是一种与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假体验。正如弗洛姆所说“我们吃一个无滋味无营养价值的面包,只是因为它又白又鲜而引起我们对财富和地位的幻

浅谈人的异化与发展

以前在我的印象当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强且枯燥乏味的课程。可是通过这一个学期在徐武生老师课堂上的学习,我发现了这门课的乐趣,也开始以新的角度来看带这门学科,更想要进一步的去探索它。老师不拘一格地开启了焕然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更是以自己对这门课的独特理解对教学内容做了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改革。由于大学生最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老师的教材实现了和我们现实生活最大限度的融合,同时力求抓住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的最核心部分:现实的人的历史性解放。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恰如其分的引用了一些文献资料和视频资料,让我们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小组讨论和整理笔记等活动都能够让我们对所学知识作出回顾和总结。 摈弃了以往课堂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教学方式,老师把时间很好还给学生,注重独立的思考过程,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之后较之前而言有很多收获,对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有了崭新的认识,可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是会觉得有些概念有些晦涩,自己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希望老师可以增多一些讨论课。 异化的概念是人所创造的东西与人对立,敌视人甚至奴役人,成为了支配人的力量。放眼当代都市,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人性异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异化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它几乎无孔不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无法逃离日常生活,也就是无法逃离异化本身。就比如现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常见的“过劳死”,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出现精过度疲劳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25岁女主播郭梦秋猝死”让人惊骇,让人惋惜,这是对 年轻人健康敲响的警钟,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事业多高才算高?金钱多多才算

人的异化问题

人的异化问题 本文作为结业论文无意有任何创新或精深研究,只是对异化问题进行历史知识型整理,并结合几个重要流派进行比较,以企更加理性地思考,得到提高。 异化是一个越来越流行的词了。经常会有人把异化放在嘴边。人被金钱异化了,大学生被文凭异化了,中学生被高考异化了,初中生被琼瑶金庸异化了,小学生被日本动漫异化了,时尚青年被时尚异化了,叛逆少年被叛逆异化了,当有人附在你耳边说你被CS异化了时,才真正明白为何有人要惊呼:“这是一个异化的时代。” 这是一个异化的时代。“上帝死了”,没有了标准,没有了本质,人第一次要真正对自己的心灵负责。极端的两物,在世上并存。在工具理性日益控制世界的同时,社会非理性也日益显现。经济进步并未导致民主和道德的同步发展。相反,资本市场专横于世,人被自己所创造的系统支配,成为无足轻重的螺丝钉。幸福变成了个人欲望的满足。与此同时,价值和意义逐渐丧失,信仰开始动摇。自我意识不再是自由理性,而是膨胀的欲望。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成为现代(至少是现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当人们从科技理性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的狂欢中逐渐冷静下来,惊恐的发现:资本和技术联姻统治了全人类,所有的挣扎反抗都显得苍白无力。潘多拉

的盒子又一次被我们心甘情愿地亲手打开了。 一、“异化”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异化”是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之“他物”相分离,以致“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 “异化”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创始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并随时代不断有所发展。异化的状态甚至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原罪说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卢梭的理论表明,自然状态的个人由于赞成公民的个人自由以进入社会状态而放弃天然自由。原罪和公民自由成为异化的雏形。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提出一个著名论点:“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之物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时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对他而言,绝对理念的发展是使理念异化或外化为自然,然后在更高阶段克服异化返回本身的过程。每个范畴均发展为其对立面,此对立面又包含于此大范畴之中。异化状态经过再次扬弃而达到统一。黑格尔的体系是“理念-自然-精神”。理念外化为自然,却采取了反精神的不自由的物质的形式。理念挣脱这一桎梏,成为自在自为自觉之真正理念,便是绝对理念(精神)。异化和扬弃异化乃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无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创造了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异化劳动理论,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其中第一个规定阐发的是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马克思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1卷第41页。)是一种异化关系,这种异化关系的表现是:工人生产的越多,他的产品的数量越大,自己占有的产品越少、就越贫困;工人创造的产品价值越高,他自己越成为廉价的商品。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产品成了自己的对立物,成了统治自己的力量,他们创造的产品的力量越大,统治自己的力量就越强,自己就越没有力量。在这种异化关系中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工人只有作为生产资料的奴隶,作为他产品的奴隶才能得到工作,以获得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因而工人为了生活,必须作为生产资料的奴隶才能实现自己的劳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遭到了双重的丧失,即劳动者自身肉体生存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者进行生产的生活资料。马克思说:“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上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1卷第42页。)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