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根据测区地质、地理条件等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常用的化探方法有:岩石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

一、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一般在露岩较好地区进行详查,查证异常,钻孔原生晕等。

1、采样布局:

面积性测量布设:应根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可以采用剖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剖面布设: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2、采样定点:通常使用仪器布设测网或采用GPS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

3、采样方法:

⑴、面积性测量:要求采组合样,可按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通常采样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组合范围在5~10m或1/10点距的范围内。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

⑵、剖面测量:按以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⑶、钻孔原生晕采样:钻孔岩心取样是沿着钻孔岩心,自上而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拣块或间断拣块。必要时取地质副样。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通常对脉型

矿或断裂构造型矿化,含矿层可以3~5米。甚至1~2米间距取样。对无矿化、厚度大的岩层,岩性变化不大时,点距可以放稀到5~10米。在确定的间距内均匀地敲下5~7小块,直径小于20mm左右的碎块组成样品。一般样重量为200~300克。对均匀性差的矿化,样量可适当加大。对不同岩、矿心要分别取样,近矿部位要加大取样密度。取样中应严格防止引入沾污物,如泥浆、油漆以及岩心表面的污染物等。

4、背景样品的采样:为获得测区内不同时代地层或岩浆岩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可在测区内或在邻区和测区外围相同地层和岩浆岩体中进行采样,每一统计单元样品数最低为30件。

5、岩屑地球化学测量采样:在测距范围内采用多点收集粒径为2~20mm的岩石碎块或岩屑。当有局部基岩露头出现时,则以岩石碎块取样为主,组合成重量为250~300克的样品,取样物质不那么单一,野外应尽量记录清楚组成样品的岩屑成分、粒度大小等特征。

6、样品性质与重量:根据任务需要,应对样品物质有所选择。通常可作为样品的物质有新鲜基岩、矿石、矿化蚀变岩石、裂隙细脉、风化基岩、脉岩、岩屑、母质岩、断层泥、铁帽、特征矿物等,样品的重量一般取200~300克。

7、采样编录:应由地质、化探人员或具一定地质、化探专业知识的人员承担。要求图件标记清晰,须绘制采样点线分布图。内容描述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对采样点的地质、构造特点等进行认真的观察,全面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点线号、坐标、袋号、样品位置、地层层位、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和风化程度、蚀变类型和特征、矿化及控矿构造特征等。有可能时对典型控矿构造等作地质素描,拍照。记录内容要求真实、正确、齐全、字迹工整清晰,可以划去重写,但是不准重抄和涂改。并将取样点位和编号标注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

钻孔采样编录:要求仔细观察所采岩心地质特点,注意收集与异常发育有关的物质,要及时将取样位置标绘在钻孔剖面(或柱状图)上。主要内容有孔号、点线(工程)号、样品号及取样位置、孔深、间距等。地质描述包括岩、矿石名称,结构构造,矿化和蚀变特点、构造破碎、裂隙发育程度、矿石物质、次生变化等。每一岩样的记录应注意突出重点。

8、工作质量:

方法技术的工作质量检查:检查人员深入现场,检查野外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要求。抽查采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介质、记录内容等。室内抽查总工作量3%~10%,主要核对采样点位图,野外记录质量和样品介质及样量。

重复取样:进行适当重复取样,以检查采样质量。重取样可与面积采样同步进行,亦可在面积性测量完成之后,选定采样单元另行布采。工作量控制在总样品数3%~5%。但检查员必须由不同人担任。

9、资料录入:每天工作结束后,核对无误后将坐标、点线号和航迹录入到计算机内,以备检查。

二、水系沉积物测量

水系沉积物测量,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山区,是目前各种化探方法中成本最低、工作效率最高、效果较好的普查(1:5万)找矿方法。

(一)、野外采样

1、采样密度:一般可在4个点/km2~8个点/km2之间选择。我国南方雨量充沛,水流速度中等山区,4个点/km2的密度已经足够。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山区,元素分散距离较短,采祥密度应适当加密。在一些陡峻山区由于水流湍急,矿化物质遭到冲刷,采样密度也应增加。

2、采样物质及粒级:一般常以淤泥和粉砂为主,一般要求取-0.216 mm (60目)或-0.172 mm(8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也可根据找矿目的、矿种另行试验确定。为减少在一个测区内元素含量的跳动,采样物质一定要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在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半干早地区(如内蒙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甘肃北山地区等),由于普遍发育风成砂,采取常规的-0.216 mm(60目)或-0.172 mm(80目)的水系沉积物,不能获得明显的异常显示。在这类地区的采样应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区采用不同的取样粒级,水系发育的中山区取样粒级为-2 mm(10目),水系不发育的残山丘陵区为-4.69 mm (4目)~+0.995 mm(20目)和-0.108 mm(140目)混合粒级。无论采用哪种过筛粒度,都要保证过筛后的样品重量不少于120g,如样品需作金的测定,则应不少于150g。

3、采样部位:水系沉积物的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

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为了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沿水系上下20~30 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4、定点及编号:一般可用1:5万地形图定点,在地形图上框出计划要进行工作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划出长宽各为0.5 km的方格网。以四个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大格的编号顺序自左而右再自上而下。每个大格中有四个面积为0.25 km2的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号a,b,c,d。在每一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为1,第二号样品标号为2。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如在某1:5万测区内编号为3的采样大格中各采样点的编号如(图1)所示。采样点可预先设计并标绘在地形图上。在采样过程中允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置标定在图上。在野外实际采样点的定位,可根据地物、地貌标志确定或用GPS定位。定位误差在图上不大于2.5 mm。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标明采样点编号。记录内容要求真实、正确、齐全、字迹工整清晰,可以划去重写,但是不准重抄和涂改。

图1

5、采样点布设:采样点要求在全测区分布比较均匀。要尽量使绝大多数(90%以上)的采样格(大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使其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空白小格。当采用4个样/km2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2个,采用8个点/km2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4个。要求采用分布均匀并不是要求

把所有采样点都布置在采样格子的中央,而是要求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因此采样点应尽量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出来的最小水系(大于300 m)—即一级水系的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如果水系较长还应在水系的中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的面积大致在0.25~0.125 km2之间,大于0.25 km2的应增加采样点,小于0.125 km2的可减少采样点。

6、采样小组使用的1:5万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 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并编上样品号。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应小于0.5 mm。

7、资料录入: 每天工作结束后,核对无误后将坐标、采样点编号和航迹录入到计算机内,以备检查。

(二)、野外样品加工

1、采集样品要防止沾污。装样品的布袋,无论是新的或是已使用过的旧样品袋都要经过洗涤后才能使用。如果样品是在水中采集的水系沉积物,则当样品装入布袋后,应用手挤干,以避免样品中元素以液相相互渗透造成样品污染。

2、装在布袋中的样品一般应在野外驻地晒干,有条件的也可在自动温度控制的电烘箱内烘干。但箱内温度不能超过60°C,不论哪一种干操方法,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样品,以免土质结块。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锤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的颗粒解体。

3、样品干燥后,按设计规定的粒度在野外驻地进行过筛。过筛处理后的样品应采用对角线折叠法混均,然后放人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应不小于120g。如果需要测定金或被测元素较多时,重量应不小于150g。

4、在野外加工处理样品时,防止样品间的相互污染。因此,每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凡是和上一个样品接触过的筛子、台秤等物都要清理干净,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加工处理,每一个样品的编号、登记、填写送样单等工作要做得准确无误。应明确,野外样品加工工作是整个化探野外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化探成果反映。因此,应和采样工作一样,每天工作完毕后要有专人进行质量检查,其质量评定标准由大队自定。

(三)、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1、采样小组的日常自检。小组长应对当天所采的样品、采样记录卡(本)和

采样点位图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应作阶段性检查,全面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记录卡(本)、点位图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2、大组(或工区)检查。大组(或工区)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质量检查。

⑴、方法技术检查: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全面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检查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还应深入样品加工组,全面考查样品加工过程.了解样品有无沾污和编号混乱现象。

⑵、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与野外检查。室内检查的工作量应大于总工作量的10%,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记录卡(本)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应占总工作量的5%。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记录内容等。

上述室内、野外检查结果,要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记载下来供资料验收时参考。

3、分队要定期抽查大组(或工区)的野外工作质量,其中包括对大组检查的内容作适量(10%)的抽查。

4、大队负责技术质量的核实性检查和原始资料的审查验收。

三、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也可用于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等。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的地区进行。

(一)、测区部署原则:

1、测线方向应尽量垂直被探查地质体的走向(控矿构造的方向或已知矿体或蚀变带的走向方向),并尽可能与已知地质剖面或物探测线一致。

2、测网可根据被探测物的规模、产状和工作性质,分规则测网和不规则测网(非网格化测网)。

①、规则测网有矩形与正方形网格。矩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较大的目标物;正方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不大、或心态复杂的目标物。

②、非网格采样适用于中、小比例尺或地形恶劣、施工条件差,正规网格布

设难度大的地区。

3、不同勘查阶段有不同的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密度,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关系见表1。详查工作中若以土壤测量资料确定测区,线距与点距可根据资料中的异常大小而定,选择表4中合适的比例尺和网度。一般情况下,线距应小于有意义异常长度的1/2,点距应小于异常宽度的1/3。由其他资料确定的详查区可参照表1执行,应保证至少有3条测线控制探测物。

4、剖面的布设:对于狭长的异常可以垂直走向布置2~3条剖面;对于等轴状或不规则的异常,可沿长轴和短轴方向布置互相垂直的十字形剖面(具体布设及位置可以视地质构造、矿体及蚀变带等特征而定)。

(二)、野外工作

1、定点:测地及采样点的定位工作按ZBD/0002<<物化探测地规范》要求执行。而面积性工作采用随机采样方法的,野外定点时必须用相同或大于其工作比例尺的地形图。点位误差要求:普查、详查工作≤2mm。

野外采样定点,采用GPS航迹监控技术、结合地形图进行综合定点。主要选用手持式GPS对野外全部采样点进行标定;对当天的采样点及航迹均当天下载到计算机内,打印出航迹图做为原始记录检查的内容,并逐个进行检查。并按图幅(或工作区)、采样小组及采样日期,分别保留全部采样过程的航迹电子文件(主要包括采样点编号、坐标、日期、时间和行走轨迹等内容)。

2、建立标志:每一个采样点均应有明显的标志,应使用红布条或红纸条标志在采样点处或附近,必须醒目和尽量牢固,便于查证时找点。并在编录表中注

明。检查样点位也是要标绘地形图上。并在实地显眼处作标记。

3、资料录入:每天采样后采样班、组长应将采样编录资料整理完善、检查校对无误后,特别是GPS中的每点坐标和记录卡上的要一致,将坐标录入计算机。整理出Excel表格式的采样点坐标成果。将GPS中的航迹信息输入计算机中,作为采样点坐标成果和质量监控的依据。工区技术负责人应抽查采样组提交的资料。

4、采样工作

⑴、详查在测定的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1/10范围内采样,样品可由一处组成或由数处组成,区调或普查,由3~5点采样组合成一样。采样应避免各种污染,遇有岩石露头、废石堆、沼泽、崩积物、河床堆积、水田等不能取样时可弃点,但在记录中应注明。

⑵、一个地区的工作应尽量采自同一介质、同一层位物质,样品一般采集在距地表20~50cm,最大采样深度80cm±;在部分砂化严重地区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如果存在钙质淀积层,应穿透钙质淀积层取样;厚覆盖区域采样深度一般在50—80cm,要满足粒度要求。应采取土壤的B层(淋积层)或C层(母质层)中的细粒级物质。取样重量根据测试项目多少而确定,以保证过筛后送测试的单个样品重量满足分析要求为准。过筛后送化验室单个样品不少于120g,进行痕金测定的单个样品,过筛后的重量应不少于150g。

⑶、在特殊地貌区应根据不同自然地理条件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

①、在土壤成层不完善的山区。应采集植物根以下的残、坡积土,尽量不要带入腐植质和碎石;

②、在我国南方湿热气候地貌区,发育有较厚层残积土壤。当金属硫化物在地表可能遭到强烈淋失时。应在距地表50cm以下深处土壤中取样;

③、在我国北方干旱或半干旱风成砂堆积地貌区,应透过风成砂土层,采集基岩上的残积物质并筛取+0.45~-5mm粗粒级部分;

④、在一些冲积物、风成土、冰积物、融岩堆积物、钙质土、耕植土或其他外来搬运物所覆盖的地区,通常应穿过这些覆盖物,在原地的残、坡积层中采样。

⑷、重复采样:重复样采样要求由不同的人、不同日期或由野外质量检查人员进行重复取样。不允许用同时在同一点采双样来代替重采样。重复取样应布设在可能出现地球化学异常地段及可疑地段,已发现的矿化及找矿标志的部位,也可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均匀布设。重复取样数量占总样品数量的5%。样品以密码形式插入每一批样品中。

5、采样编录

⑴、采样编号必须统一要求,逐点认真做好编录。

⑵、编录内容包括:工区名称、编号(图幅号)、点线号、横、纵坐标、样品号、取样层位、采样位置、覆盖层、样品颜色、土壤层性质、弃点原因、采样日期、采样员姓名等。大于1:10 000以上的比例尺找矿详查工作还应描述矿体、矿化、蚀变、污染等有关地质、地球化学现象等。

⑶、使用统一化探采样记录表(卡),用中硬强度的铅笔填写;记录表填写的内容要求真实、正确、齐全、字迹工整清晰,可以划去重写,但是不准重抄和涂改。

⑷、每天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落到测区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上,以直径2mm的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写上样品号,同时将手图内容转绘到采样点位实际材料图上,转点误差小于0.5mm,保持图面清洁完整。最终要编制一张实际采样点位图,即采样实际材料图。图面基本要素要全(图名、图例、比例尺、技术说明、图签等)。

6、野外样品加工及管理

样品管理是化探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从样品采集到送样分析,要经过野外搬运、凉晒、过筛、缩分、称重、装袋、装箱、填写送样单、运输、实验室样品加工处理等一系列工序。

⑴、野外采样人员每日采样结束,整理填写好送样单将样品送交加工人员验收登记。加工人员检查发现错号、漏采和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应及时纠正或重采。

⑵、采集的样品要防止沾污。装样品的布袋无论是新的或是已使用过的旧样品袋都要经过洗涤后才能使用。

⑶、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应在日光下晒干,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样品,以免土质结块,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槌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的颗粒解体。

⑷、样品干燥后,按设计规定的加工方案用不锈钢筛进行过筛。过筛后的样品应采用对角线折迭法混匀,然后放入纸袋中,其重量按设计书要求确定。在野外加工处理样品时应防止样品间相互污染。因此,每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凡是和上一个样品接触过的筛子,台称等物都要清理干净,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加工处理。

⑸、装入纸袋的每个样品应标明工区、样品号、日期、加工员。填写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加工号码表后妥善保管。每天加工完毕后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加工处理准确无误。

⑹、野外样品加工完毕后,按顺序装箱打包,层间用纸隔开,防止磨损。箱上要粘贴注明项目名称、工作方法、样品起止号、数量及送样单位。同时填写一式三份的分析样品清单,一份随样品装箱,一份随样品送实验室,一份项目留存。

⑺、送样:加工过的样品经检查无误后,填好送样单(分析元素依设计而定)直接送入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

7、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为确保化探工作的高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野外采样工作质量检查制度和室内资料验收制度。

⑴、自检、互检:采样小组的日常自检,小组间的日常互检应对当天所采的样品、采样记录卡(本)和采样点位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留有自检、互检记录。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全面检查本阶段工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日常验收:经自检、互检后的样品、采样记录卡(本)和采样点位图报室内管理人员进行日常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填写日常检查验收记录。

⑵、方法技术检查: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进行抽查,全面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检查其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样品加工是否严格按规定及工作设计执行,了解样品有无沾污和编号混乱现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⑶、阶段性检查: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作阶段性检查,到各采样组、样品加工组、室内组及野外全面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记录卡(本)、点位图、野外工作方法技术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总结前阶段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要留有阶段性检查意见。

⑷、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与野外检查两项。室内检查的工作量应大于总工作量的10%,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记录卡(本)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应占总工作量的 5%,抽取

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标记、记录内容及重采样检查等。

⑸、各类检查结果要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记载下来,供工作质量评定时参考。

⑹、野外质量验收标准可参照下表:

矿产地球化学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评分表

四、提交成果资料

1、各种原始记录(采样记录本(卡)装订成册、分析数据报告、测地工作的各种记录),原始草图及野外实际材料图和质量检查、验收的记录与文据。航迹

图及电子版的资料

2、报告及附图:实际材料图、原始数据图、单元素异常图、地球化学图、组合异常图、综合异常图、综合剖面图、异常推断解释性图件等。

附件:异常登记卡、异常剖析图册。

附表:误差计算表、单元素异常统计表、组合异常统计表及重要异常评序表等。

原始记录和资料整理形成光盘。

附:采样层位和加工粒度试验

1、采样层位(深度)试验

确定采样最佳层位(深度)、首先应区分疏松覆盖物性质<原地风化或外来的),利用已知矿体或矿化地段的探槽或浅井,进行槽(井)壁取样试验:当为原地风化形成的残坡积物时,从地表至深部依次取A层(腐殖层)、B层(淋积层)、C层(母质层)若干个剖面,若A、B、C层不清晰时,可按不同深度取若干个剖面。当为外来物(如冲洪积物、水积物、风积物、耕地或其它外来搬运物)时,通常应穿过这些覆盖物,在原地的残坡积层中取样,只有当经过试验,确认采集外来覆盖物可取得同样地质效果时,才可在外来覆盖物的合适深度采样。具体做法是:a.在工程的一壁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几条垂向采样线(探槽壁需选择三条以上,可视探槽大小而增减)。

b.在取样线上自地表向下分层(或按不同深度)确定取样点,点距应视各层位的厚度而定。如疏松层较厚、点距可大些。

c.逐点取样、样品重量应大于200g。如同时做粒度试验或测定金等样品时,应酌情增加重量。

d.将所采样品均通过某种有效孔径筛(或与确定有效过筛孔同时进行),选择异常清晰明显,既能保证地质效果、又经济,取样方便的层位及深度作为较佳层位及深度。

2、加工粒度试验

用一套20目至160目的样筛由上而下依次叠放,将所研究样品放入最上一层样筛(20目)内,然后将叠筛放入水中,充分摇荡,使样品中的粘土团粒化开洗去,使各种小于一定粒度的样品全部(占样品中该粒度成分总量的95%以上)通过相应筛孔,干燥后用相同方法分析各粒级样品,根据分析结果,指示元素含量高,异常清晰的粒级区间即是该元素的富集粒级。在实际工作中常不用水洗,是直接将干燥的样品揉碎后按上述办法过筛分析,以所得指示元素含量高,异常明显的粒级区间作为样品中该元素的富集粒级。

附表:

1、野外常用表格

引用标准

地球化学勘查符号(GB/T 14839-93)

1:200000地球化学勘查术语(GB/T 14496-93)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 0075-9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

1:50000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 0011--91)

1:20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 0167-1995)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 0248-2006)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作业指导书》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地质, 野外, 要点 地质工作包括: 1、基础性地质调查(测量),诸如:1:20万、1:5万区调-矿调,区域物、化探测量,区域水文测量等。 目的:具战略意义,提高研究程度。为开展进一步普查找矿工作和其它有关的地质工作提供依据。即总结规律、优选(缩小)靶区。 2、矿产勘查:包括特定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地下水资源勘查等。 3、矿山生产勘探。等等。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 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方法 1、系统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根据目的任务制定“方案”编写“设计”。 2、地质测量(填图)—剖面测制,最直接的找矿方法。通过地质填图,工作区内自燃地理条件、景观,成矿地质背

景、有利地段、可能的成矿类型、地表蚀变带(构造带)、矿化带、矿体地表直接露头(铁锰冒、碎石或转石等),主成(控)矿构造及产状、规模等基本摸清,为下一步部署工作提供充分依据。如:重点工作区、采用何种方法及范围、网度、方向等。 3、化探测量:水系沉积物、土壤测量方法为主,还有水化学、汞气、植物等。包括地表面积(自由网和规则网)和剖面及钻孔原生晕等形式。关键是采样介质和层位,“代表性”和“有效性”,该加密的必须加密、该放稀的一定放稀、无意义的样不取,不做无用功。尤其大比例尺化探测量若地质人员亲自做,那更应该得心应手。最间接的找矿方法。缩小靶区,为下一步部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如:槽探(异常带、高值点等),物探范围、网度、方法、测向等。大比例尺规则网及剖面一定要注意测线方向。 4、物探测量:常规高精磁、激电中梯方法为主,还有重力、放射性及瞬变电磁、SIP、V8等。注重“适用性”和“有效性”及“多解性”(每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最有力的辅助找矿方法。只有在与化探异常、矿化蚀变带、成矿有利地区(段)密切相关的物探异常才有找矿意义。注意测线方向-垂直目的体,一般要求上测量,若物化探工作只给一次工作量,一定要用到此处,化探可用GPS。

瑞典地质雷达验证方法

瑞典地质雷达验证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新购、使用中以及检修后的地质雷达仪器的效验,目的是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测试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一、验证方法 1 外观检查。 2 使用高频天线实测空气电磁波速度值与空气电磁波速度标准值对比。 3 使用低频天线实测空气电磁波速度值与空气电磁波速度标准值对比。 二、仪器组成 主机、笔记本电脑、100MHz、800MHz屏蔽天线。 三、技术要求 1 外观应清洁无损伤,仪器各部件能正常连通工作。 2 使用高频天线实测空气电磁波速度值Cc1与空气电磁波速度标准值Co之间的相对误差值β1≤±5%。 3 使用低频天线实测空气电磁波速度值Cc2与空气电磁波速度标准值Co之间的相对误差值β2≤±5%。 四、验证流程 1 连接地质雷达仪器各部件,开机检查各部件是否工作正常。 2 使用高频天线实测空气电磁波速度值与空气电磁波速度标准值对比 2.1 选择一处空旷的地方,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应无金属导线、块体等良导体类物质,选一较平整的地面水平放置一块面积为0.5m×0.5m、厚度为5cm的正方形金属铁板。 2.2 在金属铁板中心正上方d1=20cm距离处水平架放800MHz屏蔽天线。 2.3 观测并记录电磁波通过空气遇金属铁板后反射的雷达波形图。 2.4 由原始记录的雷达波形图,读取金属铁板反射的双程历时t1,进而计算 空气电磁波传播速度Cc1,见下式(1)。 Cc1=2×d1/t1(1) 2.5根据空气电磁波速度标准值(Co=0.3m/ns),按下式(2)计算使用高频天线实测空气电磁波速度值Cc1与空气电磁波速度标准值Co之间的相对误差值

β1。β1= (Cc1-Co)/ Co×100% (2) 2.6 若β1≤±5%,即认为合格,反之则认为不合格。 3 使用低频天实测空气电磁波速度值与空气电磁波速度标准值对比 3.1 选择一处空旷的地方,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应无金属导线、块体等良导体类物质,选一较平整的地面水平放置一块面积为2m×2m、厚度为5cm的正方形金属铁板。 3.2 在金属铁板中心正上方d2=3m距离处水平架放100MHz屏蔽天线。 3.3 观测并记录电磁波通过空气遇金属铁板后反射的雷达波形图。 3.4 由原始记录的雷达波形图,读取金属铁板反射的双程历时t2,进而计算空气电磁波传播速度Cc2,见下式(3)。 Cc2=2×d2/t2 (3) 3.5 根据空气电磁波速度标准值(Co=0.3m/ns),按下式(4)计算使用低频天线实测空气电磁波速度值Cc2与空气电磁波速度标准值Co之间的相对误差值β2。 β2= (Cc2-Co)/ Co×100% (4) 3.6 若β2≤±5%,即认为合格,反之则认为不合格。 五、验证结果处理 全部满足上述3个技术要求则评定该仪器验证结果为合格。 六、验证周期、记录与证书 验证周期为12个月,或使用前验证。验证记录格式见下表。 地质雷达验证记录 管理编号:编号:

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模板(1)

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模板 Field geological work practice report template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模板 前言:工作报告是指党的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机关或法定对象汇报工作,汇报的内容包括近一段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段工作部署。本文档根据工作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对于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总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体会。最真实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那一份对地质工作者对于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经过这次实习,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 的艰辛,这份艰辛并不是我们坐在教室便能体会的,这份艰辛是用我们的汗水去把它浇灌出来的鲜艳之花。这花的明艳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来自于那一份对于地质工作者应该收获的喜悦与丰收。但这份喜悦来得并不易,因为这许多的成果来自于我们的双脚,每天长途的跋涉换来的也许只有那几页纸的微小成果。但是我们却倍加珍惜这几页小小的纸,因为它承载着地质工作者的一个伟大蓝图目标。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这许许多多的野外记录一次次的拼接起来,从而在一张看似不大的地形图上将其逐一呈现,使其变成一张地质

图。在地质图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说是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脚印。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座汕头的具体出露情况,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满路荆棘;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个地层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但却看不到寻找地质界线路上的满地汗水;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条山脉的清晰走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在山脚小路上的满目杂草。。。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变的是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每一个地区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质工作者的开垦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秘,并将它的胸怀敞开去拥抱它自身的价值。我们在巢湖实习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对前人工作的学习与认知,这个过程便是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每一代地质工作者都没有对其厌倦与抛弃,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青春,也许某一天,你的成绩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向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谈了这么多关于地质工作者的精神的话题,也该说说这次巢湖实习的具体收获了。这便是我们以后为地质工作发光发热的必备工具吧。首先,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地质调查的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首先学习的便是“兵马未动,粮草

物探电法野外工作方法

第一章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3.1频率域激电工作程序 3.1.1 踏勘 根据地质任务在选择测区时,应组织力量进行踏勘,踏勘的目的在于了解测区的地质特点和地球物理前提以及接地条件、干扰水平、生活驻地、交通运输等情况。 3.1.2试验工作 对新的工作测区,在编写设计时应在典型的地质剖面上或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做一定数量的试验工作,具体实验工作量以能对测区的地球物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为宜。 3.1.3草查与普查 对于1:5万~1:2.5万的大面积草查与普查时,其工作方法的选择以偶极法或近场源法(AMBN)为宜。就某一具体测区而言,应根据地质任务,通过分析所掌握的地质及以往的物化探资料或通过试验,确定一个适当的极距进行面积性的工作,以迅速得到面积性的资料,达到发现异常的目的。 3.1.4 详查 在普查所发现异常的基础上,开展1:1万~1:2千的详查工作,这时可用中梯装置扫面。建议采用一线供电多线测量的工作方式,以便在短时间内圈出异常的形态、做出成果的解释推断以及对异常进行轻型山地工程揭露。 对精测剖面,可采用偶极装置,根据不同极距(一般4-6个)

的观测结果勾绘出断面图,以判断矿体的埋深、倾向和形态,然后根据综合解释结果建议施钻验证,进而达到对异常的再解释。 在上述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岩矿石物性测定和幅频特性的研究。 一、联合剖面法 图2-10 联合和剖面装置 如图2-10所示,装置系数计算方法和三极装置相同 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排列AMN∞和MNB∞的联合。所谓三极排列是指供电电极之一位于无穷远的排列。采用联合剖面装置时,可以用A电极,也可以用B电极供电,而A和B有一个共同的无穷远电极C。也就是当A或B供电时,供电迴路中另一电极C位于无穷远。如果以O表示测量电极M和N的中点,则在联合剖面装置时,四个电极A、M、N和B极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测线),且AO=BO。无穷远极C一般铺设在测线的中垂线上,与测线之间的距离大于AO的五倍(CO>5AO) 工作中将AMNB四个电极沿测线一起转动,并保持各电极间距离不变,中点O就作为测点的位置。在每个测点上分别测出AMN∞排列和MNB∞排列Fs、ρs。对于同一极化体,AMN、BMN的测量结果将在极化体上方形成交点。利用这种交点性质和曲线的不对称性可判断极化体的产状、形态。

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

野外作业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不伤害”:一做到不伤害自己;二做到不伤害他人;三不要让他人伤害自己。 槽探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一、槽探布设、 1、槽探的布设在满足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尽量远离当地原建筑(民居、水渠、坟地、果园等),避免与老乡发生纠纷,制造不和谐因素。如槽探位置不能变更,应提前与所属地拥有者联系沟通,消除纠纷隐患,确保槽探施工顺利。 2、探槽布设后,尽量由所属地拥有者担任施工方,由探槽施工引起的青苗补偿、林木赔偿等费用可一并商谈解决; 3、因探槽施工发生的费用标准应在施工前商定,并确定相关探槽参数及施工日期,避免扯皮,拖沓。 4、当确定下施工人员后,应对其讲明相关探槽施工的安全注意事项,必要情况下,应签署安全合同。 二、槽探施工 1、探槽施工时应有我方人员现场指导、监督。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解决,确保验收合格。 2、探槽施工过程中,爆破器材的准备、装药、引爆等均由我方专业人员实施。 3、清理探槽碎石、泥土时确保下方不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 4、使用爆破器材时,严格依据相关规程规范操作,确保安全第一。 三、探槽验收 1、及时验收、编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挖或返工。 2、验收时,测量的土石方结果要造册,要有施工方的签字,作为最终结款时的凭据。 野外跑地质线、化探、物探安全注意事项 一、物资准备 1、生产物资:相关生产物资要齐全,最好在人员分配好后、第二天上山前应全部准备好。 2、生活物资:主要包括相关安全防护器具(手套、安全帽等)、防护药品(风油精、创可贴、蛇药等)、足够的饮水、食物等。 二、上山时注意事项 1、严禁单人野外作业。 2、严禁食用野外不能识别的野果、野菜等。 3、野外作业时注意保持联系。 4、必须穿越密林、茂密灌木丛等植被覆盖较厚地区时,要“一看二慢三通过”。一看指:注意多观察,看有无毒蛇、毒虫(葫芦蜂、地窝蜂、蚂蝗、蜘蛛、洋揦子等),猛兽、毒草(蝎子草)等,如无法驱赶,尽量绕道而行。二慢指:密林中行进忌急冲猛赶,遇突发情况不易躲闪、处理。在前面的基础上才能通过。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一、罗盘的使用方法 罗盘在野外工作中主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测方位 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在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 测量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岩层倾向是岩层面上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倾角是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见图1,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之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180°。 图1 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 测量岩层的倾向时,罗盘如图1放置,将罗盘南端(标有S)的一条棱紧靠岩层面,这时长瞄准器指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当罗盘水平、磁针不摆动时,就可读数。如图1放置罗盘,应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当测量完倾向后,不要让罗盘离开岩层面,马上把罗盘转90°,(罗盘直立),如图1放置,使罗盘的长边紧靠岩层面,并与倾斜线重合,然后转动罗盘底面的手把,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 在测量地层产状时,一般只需测量地层的倾向和倾角,而走向可通过倾向的数字加或减90°得到测量倾向和倾角时,必须先测倾向,后测倾角。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便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层出露很不完整时,这时要找岩层的断面,找到属于同一层面的三个点(一般在两个相交的断面易找到),再用记录本把这三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记录本的平面即可。 二、野外地质记录 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 、野外地质记录要求 ?详细记录: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即看到什么记什么,如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或缩小或歪曲。但是,允许在记录上表示出作者对地质现象的分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篇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一、为搞好野外验收工作,提高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的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二、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专业的地质调查项目执行本要求。 三、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工作应在野外工作现场进行,其依据是项目设计书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四、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组织,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组织;大地区地调中心派人参加,重要项目的野外验收地调局派人参加。 五、承担单位在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一个月,向实施单位提出项目野外验收申请(格式见附件7-1)。 六、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三)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四)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工作总结。 七、实施单位在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野外验收组织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八、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九、项目提供野外验收的资料包括: (一)全部野外实际资料 1.野外原始图件; 2.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等; 3.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4.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 5.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野外岩芯地质编录工作

中国西部科技
2009年6月(中旬)第08卷第17期总 第178期
野外岩芯地质编录工作
张 希
(新疆煤田地质局156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9) 摘 要:岩芯地质编录是收集和观察研究岩芯中所赋存的各种地质信息和地质现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地质工作。本文 根据具体实践经验,简要介绍了岩芯地质编录工作的3个阶段以及贯穿于编录工作始终的取样工作。 关键词:岩芯;地质编录;取样 Core Recording of Geological Field Work ZHANG Xi (156 Prospecting Team of Bureau of Coalfield Geology,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Urumqi,830009) Abstract:Core recording of geological field work is a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geological work as it collects,observes and studies the ge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phenomena that included in cores.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s,three stages of core recording and the sampling throughout are introduced briefly. Key words:Core;Core recording;Sampling
对寻找埋藏于地下的煤炭资源来说,钻探是比较有效 的找煤手段,它开辟了采集各类岩石、煤等物性参数的直 接通道,并取出大量岩、煤芯,为确定煤层空间分布位置 和收集地质信息提供了保障。地质编录是把从钻孔中提取 出来的岩芯所赋存的各种地质信息和地质现象经过现场观 察和研究,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录下来。地质编录工作 可分为编录前准备工作、现场地质编录工作、编录资料的 整理工作3个阶段,取样工作贯穿于编录工作的始终。 1 编录前准备工作 1.1 地质材料的准备 在进行地质编录前,要由地质部门准备好足够适合岩 芯钻探、地质的各种空白表格、编录纸、预想柱状图、钻 孔资料袋、送样清单、取样标签及样品袋等材料。并给编 录人员配备以下6类工具:①地质锤;②编录刀;③放大 镜;④钢卷尺;⑤带量角器的三角板、36色彩色铅笔、2H- 4H 的铅笔、橡皮等文具;⑥编录夹。 1.2 编录人员的准备 分队配备编录人员要以技术熟练、业务水平高为标 准。对一些新手要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由老技术人员带领 编录至少1~2个钻孔后,才可让其独自承担野外地质编录 任务。为了统一认识,统一标准,必须在野外工作开展前 对分队所有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认真学习现行的有关 煤炭行业工作的规范、规程、编录指南、技术要求及有关 煤炭找矿理论等,并组织编录人员进行观摩、熟悉编录方 法,强化认识,使地质编录工作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1.3 工作方法及工作标准的准备 在全面执行有关规程、规范的基础上,分队要以大队 制定的全面系统的岩芯分地质层技术工作要求为标准,工 作中至少要做到以下四个统一:①大队编制一套统一工作 施工程序。②统一颜色命名方法。③结合标本统一认识岩
收稿日期:2009-05-13 修回日期:2009-06-10
性命名方法,单一组分的岩石按粒度划分,非单一组分应 按3级分类命名原则,以含量大于50%的粒级为主岩,含量 在25%~50%的粒级以“××质”放在主岩之前;若含量在5 %~25%的粒级则以“含××质”放在主岩前面命名。④统 一认识岩石胶结程度划分,有极松散、松散、中等、致 密、坚硬5级。 1.4 钻孔开孔前技术工作的准备 (1)由地质技术人员给出钻孔孔位,野外实地定位。 (2)编制钻孔地质设计书。钻孔开孔前,按照项目设 计和施工设计方案,参照设计剖面由地质专业人员编制出 施工钻孔的地质设计图。其内容包括:地层柱状图、简单 的文字说明,岩、煤芯采取率要求、水文地质要求,钻孔 的各项技术要求,初步确定的封孔段距和封孔材料、必须 明确提示的各种注意事项等。 (3)填发钻孔施工通知书。所有施工条件均具备后, 要给钻探部门填发施工钻孔的开钻通知书,通知书由项目 负责签字后,和钻孔设计指示书一同送交施工钻机。 (4)钻孔开工设计会。在上述工作完成后,由地质、 钻探、水文各专业的人员对将要施工的钻机其全体钻探施 工人员进行钻孔设计技术要求的宣读,加强技术、质量、 安全方面的条例细则说明。 (5)建立钻孔资料档案。在开展上述工作时,同时建 立钻孔资料档案。档案资料袋表面统一印制勘查区名称、 勘探线号、孔号、施工日期、钻孔深度、施工单位等项 目,也可把所需资料名称都印在上面。所有填发给钻探部 门的文件或表格至少一式一份,待钻探技术员、机长填写 完备并签字后存档。 2 现场地质编录工作 现场地质编录工作是直接采集原始地质数据和进行地 质现象描述的手段,这项工作进行得好坏直接影响钻孔资
作者简介:张希(1967-),男,汉族,河南沁阳籍,地质工程师,从事煤田地质勘查工作。
20

地质雷达在工程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工程中的应用 李勃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0八队,沈阳 110121) 摘 要:探地雷达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物探新技术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及在岩溶地质勘探、地下管线探测、高速公路检测中应用的实例分析,重点阐述了雷达图像的推断解释,同时表明地质雷达具有快速经济、灵活方便、剖面直观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关 键 词:地质雷达 实例分析 实用性 1 前 言 地质雷达,全称地质勘探雷达系统(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简称GPR)。它是通过向所探测地面下方发射高频电磁波束、并接受来自地下的介质界面的反射波来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其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快速经济、灵活方便、剖面直观、实时图像显示等优点,备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工程质量无损检测、矿产资源研究、生态环境检测、城市地下管网普查等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探测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本文以三个实例,说明探地雷达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2 基本原理 地质雷达是一种使用高频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非破坏性探测仪器。它 通过剖面扫描的方式获得地下剖面的扫描图像(图1)。雷达通过在地面上移动的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 电图1 地质雷达探测工作 图2 雷达波形记录示意图 天线天线 地面基岩面溶洞 点位(m) 12345670 双 程 时 间 (ns)

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电磁波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质及几何形态而变化。因此,根据接收到波的旅行时间(亦称双程走时)、幅度与波形资料,可推断介质的结构。雷达图形常以脉冲反射波的波形形式记录,波形的正负峰分别以黑、白表示,或者以灰度或彩色表示。这样同相轴以等灰度、等色线即可形象地表征出地下反射面。图2为波形记录的示意图,图上对照一个简单的地质模型,画出了波形的记录,在波形记录图上各测点均以测线的铅垂方向记录波形,构成雷达时间剖面,通过对雷达图像的判读,可确定地下界面或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及结构。 3 工程实例 3.1 岩溶地质勘探 本次工作任务是探测挖掘坑深部15米内有无岩溶洞穴、溶槽溶沟、溶蚀裂隙。挖掘坑为一溶洞,根据钻探资料可知,上面为洞穴堆积物,下面基岩层为灰岩。 地质雷达的观测方法采用剖面法。根据所揭示的地层分布特征,覆盖层的电 磁波平均速度一般为0.06~0.08 m/ns , 下伏灰岩电磁波平均速度一般为0.09~ 0.12m/ns;考虑雷达波的穿透能力,采用 100Mhz 天线,设定探测窗口为500ns , 采样点为1024,采取连续观测采集数据。 在隐伏基岩为灰岩的地区,溶蚀破碎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质现象,一般情况下,致密的灰岩雷达波相特征是非常弱的反射或无反射,其周期较上覆黏土层应明显增加。而当致密的灰岩层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蚀后,首先是以细微裂隙形式存在,且伴随溶蚀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扩大,当这些细小的裂隙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常常会上下,左右连通,致使周围岩石破碎,进而形成溶蚀破碎结构。由于这些破碎的裂隙空间常常被空气、水以及黏土等物质所充填,进而使得裂隙与围岩之间接触面两侧的波阻抗存在差异,因此,当雷达波运行到这些波阻抗存在差异的接触面时,将会发生反射、折射和绕射,形成杂乱的强波阻抗反射特征。 当溶蚀裂隙扩展到一定程度,便发育成溶洞。溶洞雷达图像的特点是被溶图3 溶蚀破碎带雷达变面积曲线图 破碎

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

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 野外作业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不伤害”:一做到不伤害自己;二做到不伤害他人;三不要让他人伤害自己。 槽探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一、槽探布设、 1、槽探的布设在满足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尽量远离当地原建筑(民居、水渠、坟地、果园等),避免与老乡发生纠纷,制造不和谐因素.如槽探位置不能变更,应提前与所属地拥有者联系沟通,消除纠纷隐患,确保槽探施工顺利。 2、探槽布设后,尽量由所属地拥有者担任施工方,由探槽施工引起的青苗补偿、林木赔偿等费用可一并商谈解决; 3、因探槽施工发生的费用标准应在施工前商定,并确定相关探槽参数及施工日期,避免扯皮,拖沓。 4、当确定下施工人员后,应对其讲明相关探槽施工的安全注意事项,必要情况下,应签署安全合同。 二、槽探施工 1、探槽施工时应有我方人员现场指导、监督.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解决,确保验收合格。 2、探槽施工过程中,爆破器材的准备、装药、引爆等均由我方专业人员实施。 3、清理探槽碎石、泥土时确保下方不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 4、使用爆破器材时,严格依据相关规程规范操作,确保安全第一。 三、探槽验收

1、及时验收、编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挖或返工。 2、验收时,测量的土石方结果要造册,要有施工方的签字,作为最终结款时的凭据。 野外跑地质线、化探、物探安全注意事项 一、物资准备 1、生产物资:相关生产物资要齐全,最好在人员分配好后、第二天上山前应全部准备好。 2、生活物资:主要包括相关安全防护器具(手套、安全帽等)、防护药品(风油精、创可贴、蛇药等)、足够的饮水、食物等。 二、上山时注意事项 1、严禁单人野外作业。 2、严禁食用野外不能识别的野果、野菜等。 3、野外作业时注意保持联系。 4、必须穿越密林、茂密灌木丛等植被覆盖较厚地区时,要“一看二慢三通过”.一看指:注意多观察,看有无毒蛇、毒虫(葫芦蜂、地窝蜂、蚂蝗、蜘蛛、洋揦子等),猛兽、毒草(蝎子草)等,如无法驱赶,尽量绕道而行。二慢指:密林中行进忌急冲猛赶,遇突发情况不易躲闪、处理。在前面的基础上才能通过。 5、尽量不要踩踏老乡农田,不要随意采食老乡蔬菜、果子。 6、在老乡家歇脚时尽量不要吃、喝老乡家的饭、水。尤其在有传染病疫区中. 7、有老乡参与的野外作业时,在尽量挖掘其劳动力的同时,要确保其安全。 8、遇陡崖必须通过时,注意保持协作,确保安全。

500M地质雷达仪器自校方法

瑞典X3M地质雷达自检报告 2016年3月1日我单位按照规定对地质雷达瑞典X3M型(编 号:29455)进行了自检,其目地是对雷达仪器的准确性及稳定性进行确认。 一、自校方法 1.1外观检查。 1.2使用高频天线实测混凝土物件电磁波速度值与混凝土电磁波速度标准值对比。 二、仪器组成 2.1主机、笔记本电脑、500MHz屏蔽天线。 三、技术要求 3.1外观应清洁无损伤,仪器各部件能正常连通工作。 3.2使用高频天线实测混凝土物件电磁波速度值Cc1与混凝土电磁波速度标准值Co之间的相对误差值β1≤±5%。 四、自校流程 4.1连接地质雷达仪器各部件,开机检查各部件是否工作正常; 4.2使用高频天线实测混凝土物件电磁波速度值与混凝土电磁波速度标准值对比; 4.2.1选择一处空旷的地方,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应无金属导线、块体等良导体类物质,选一较平整的地面水平放置一块面积为 0.5m×0.5m、厚度为5cm的正方形金属铁板。 4.2.2在金属铁板中心正上方放置厚度为50cm的混凝土物件,在上表面上架放500MHz屏蔽天线。 4.2.3观测并记录电磁波通过混凝土物件遇金属铁板后反射的雷达波形图。 4.2.4由原始记录的雷达波形图,读取金属铁板反射的双程历时 t1,进而计算混凝土物件电磁波传播速度Cc1,见下式(1)。 Cc1=2×d1/t1 (1) 4.2.5根据混凝土电磁波速度标准值(Co=0.1m/ns),按下式(2)计算使用高频天线实测混凝土物件电磁波速度值Cc1与混凝土电磁波速度标准值Co之间的相对误差值β1。 β1= (Cc1-Co)/ Co×100% (2) 4.2.6 若β1≤±5%,即认为合格,反之则认为不合格。 五、自校结果处理 全部满足上述2个技术要求则评定该仪器自校结果为合格。

野外地质作业安全要求

野外地质作业安全要求(提纲) 一、野外作业前准备 野外地质作业出队前应了解地质工作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交通、治安、人文和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行传染病种、疫情传染源等情况。对于工作目的地的信息,了解越多越好,如河流走向和水流流速、水的落差、当地海拔高度、山的坡度和植被、当地气温、日夜温差、社会治安和当地民俗、民风、交通条件状况等,并将地质工作区域有关安全信息向全体野外人员进行告知。 在疫源地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接种疫苗;在传染病流行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采取注射预防针剂或其他防疫措施。 ●野外地质勘探施工应收集历年山洪和最高洪水水位资料,并采取防洪措施。 二、野外地质作业 禁止单人进行野外地质勘探作业,禁止食用不能识别的动植物,禁止饮用未经检验合格的新水源泉和未经消毒处理的水。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时间和路线返回约定的营地。 在悬崖、陡坡进行地质勘探作业应消除上部浮石,一般情况下,不得进行两层或多层同时作业;确需进行两层或多层同时作业,上下层间应有安全防护措施。2m以上的高处作业应系安全带。

●野外地质勘探临时用电电力线路应采用电缆。电气设备应安装在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处;电气设备熔断丝规格应与设备功率相匹配。 ?野外电、气焊作业应及时清除火星、焊渣等火源;电、气焊工作点与易燃、易爆物品存放点间距离应大于10m。 ?雷雨天气时,作业人员不得在孤立的大树下、山顶避雨。 ?坑、井、易滑坡地段或其他可能危及作业人员或他人人身安全的野外地质勘探作业应设置安全标志。 ?在电网密集地区测量作业应避开变压器、高压输电线等危险区,并禁止使用金属标尺。 三、特种区域野外地质作业 山区(雪地)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1.每日出发前了解气候、行进路线、路况、作业区地形地貌、地 表覆盖等情况。 2.作业人员应当掌握在冰川、雪地等危险地段的行走方法。 3.在大于30度的坡道或者垂直高度超过2m的边坡上作业应当使 用带有保险绳的安全带,保险绳一端应固定牢固。 4.上或下陡坡、悬崖、峭壁应当采取长距离的“之”字型路线行 进。 5.两人以上行走时应规定联络信号并应在视线之内。 6.进入易雪崩的地区,行进中应系紧腰带并放长雪崩绳,各行进 小组应保持5人以内。

c GSSI软件RADAN地质雷达处理步骤

地质雷达软件RADAN用户手册美国地球物理测量系统公司 美国劳雷工业公司 2010年10月

RADAN处理软件安装 安装采集软件RADAN66和RADAN5,并且激活采集软件 输入软件序列号serialnumber 输入处理软件产品ID代码:radan 计算获取软件激活码 Windows7系统安装radan5 安装radan程序,找到setup.exe鼠标右键要求以系统管理员身份运行; RADAN软件第一次运行要以系统管理员身份打开。 Windows7系统调整显示效果 选择控制面板->所有控制面板项->显示->更改配色方案->windows经典->高级,对话框如下: 选择颜色 项目->桌面->颜色->设置红绿蓝

资料整理 1打测量,布置网格和测线,数据采集 2数据拷贝与备份: 从地质雷达主机把数据复制在个人电脑上,并利用2种以上存储介质对原始数据进行备份。 3野外记录整理: 整理野外记录本(包括各种参数,利用数码相机或者扫描仪 对原始纪录扫描拍照,并制作成PDF格式文件便于日后随时查看野外现场原始资料),工作照片,收集的各种第三方资料(设计图纸、设计厚度、第三方检测资料),现场钻孔资料(里程桩号、芯样实物和照片、长度)。 利用钻孔资料反算电磁波传播速度或者材料介电常数。 4数据编辑与初步整理RADAN 5资料处理RADAN 6资料解释 7图片制作 8探测报告编写

IGSSI地质雷达探测资料处理流程图数据备份,资料整理,资料处理,资料解释

IIGSSI处理软件功能模块介绍 基本工具 打开数据文件,显示雷达数据剖面。 保存数据文件,保存雷达剖面。 选择数据块,选择目标数据剖面。 剪切数据块,切除多余数据剖面。 保存数据块,单独保存雷达数据剖面。 复制剖面图像至剪贴板,地质雷达剖面制作图片。 编辑数据文件头,输入相关参数:标记间隔、扫描数、介电常数、信号位置; 编辑标记信息、补充漏打的标记、删除多余标记信息。 线扫描显示方式、以灰阶图或者彩色图形式显示雷达剖面。 波形加变面积显示方式、以波列图形式显示雷达剖面。 线扫描+波形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方式,以波形方式显示雷达剖面,做频谱分析,显示雷达工作频段。 三维数据体显示 时间切片显示方式 多通道显示方式、多个雷达剖面做比对处理和信息显示。 交互式解释、进行地质解释,绘制地质剖面图、给出钢筋位置。 调整显示参数,设置各种显示参数,保存、调用显示参数文件,设置长标记。 打印雷达剖面 关于RADAN程序版本信息 命令参数按钮

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管理(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管理(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023-47 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 管理(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安全篇 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树立“安全为工作服务”的思想。 1、合理安排工作,不得抢进度,违章冒险或单人作业。协调好上、下相邻的工作,并按约定时间和路线返回约定的营地。 2、地质勘探野外工作车辆,应具有良好越野性能,并在野外作业出队前进行车辆性能检测。野外工作车辆驾驶员,应具有10万公里以上安全行车经历。 3、每日出发前,应了解气候、进行路线、路况、作业区地形地貌。 4、采样人员必须严格听从地质技术人员指挥。任何时候,绝不允许没有地质技术人员带路单独行动。

项目负责人每天在收队后晚饭前必须清点人数,确保若有人没按时回营地时,能及时组织救援。 5、夜晚时间,严禁任何人离开营地。确需上厕所等原因需出野外时,确保有两人同行,并带手电筒。离开营地的距离不能超过10米。 6、若万一出现人员走撒情况时,走撒人员严禁私自盲目乱找路。任何人一旦发现走撒,立刻在原地停止活动,等待搜寻人员救援。 7、在野外作业时,两人间距离应不超出视线,在大于30°的陡坡或者垂直的悬崖峭壁上作业,应清楚上部浮石。 8、禁止采、食不识别的野菜、野果,禁止未经检验饮用新发现水源水和未经消毒处理水。 9、要严格生活卫生管理,防止食物中毒,不得食用霉变食物。戈壁滩上的水严禁饮用。 10、若天气寒冷,人又疲劳,应边休息边活动身体,雷雨时不要到高地、树木下和水边,不要将金属用具扛在肩上。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论文提要 根据近三年对地震勘探的学习和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总结出对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方法。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础任务是采集各种地震资料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地震勘探的精度和效果,所以对地震法的野外工作必须要十分重视。 野外工作方法,因各探区具体条件的不同会有较大的差别。本论文就是介绍不同的野外环境所使用得不同勘探方法。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其中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方法包括:勘探前期的测量工作、勘探中的钻井工作、各种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地震波的接收。二维勘探设计及测线部署包括:勘探阶段的划分、地震测线部署、地震勘探设计。三维勘探的运用和与二维的区别包括:三维勘探与二维的区别、高精度三维勘探的运用、地震数据野外采集、地震数据室内处理、地震资料的解释 正文 一、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引起地壳振动,如利用炸药爆炸产生人工地震,再用精密仪器记录下爆炸后地面上各点的震动情况。利用记录下来的资料,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那么人工地震为什么能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呢?我们知道,当投一块石头到平静的水池里,平静的水面就会出现一圈圈的波纹,向四面八方传播,形成了"水波"。"水波"传到水池边或遇到障碍物时还会返回来,发生所谓的"波的反射"。地震勘探的原理与此十分类似,在地面上某点打井放炮后,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向下传播。地震波遇到地层(速度与密度的乘积有差异)的分界面时,通常会发生反射;同时另一部分地震波还会继续向下传播,碰到相似的地层界面后还会产生反射和透射,即一部分地震波的能量反射回地面,另一部分继续向下传播。与此同时,地面上精密的仪器把来自各个地层分界面的反射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根据地震波从地面开始向下传播的时刻和地层分界面反射波到达地面的时刻,得出地震波从地面向下传播到达地层分界面,又反射回地面的总时间,再用别的方法测定出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速度,最后就可得到地层分界面的埋藏深度了。 1、勘探前期的测量工作 工程内容:测量是指将勘探部署图上点、线、网按要求运用测量的方法放样到实地,为地震勘探施工、资料处理、资料解释提供符合要求的测量成果及图件等。 工程目的:为后续工序施工及成果图指明确切位置 测量分类:分常规测量、实时差分测量二种方法

探地雷达毕业报告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 毕业实习报告 题目:探地雷达实习报告 姓名:胡浩 班级:061071-22 学号:20071002609 指导教师:邓世坤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前言 探地雷达是利用超高频脉冲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实践证明,它可以分辨地下1m尺度的介质分布,因此探地雷达方法以其特有的高分辨率在浅层于超浅层地质调查中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探地雷达利用一个天线发射高频宽带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来自地下介质界面的反射波。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质及几何形态而变化。因此,根据接收到的波的旅行时间、幅度、与波形资料,可推断介质的结构。 第一章探地雷达的探测原理 探地雷达探测是一种快速、连续、非接触电磁波探测技术,具有采集速度快、分辨率高的特点。探地雷达向地下发送脉冲形式的高频宽带电磁波,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传播的过程中,当遇到存在电性目标体时,如空洞、分界面时,电磁波便会发生反射,返回到地面时由接收天线所接收;对接收到的电磁波进行信号处理与分析,根据信号波形、强度、双程走时等参数来推断地下目标体的空间位置、结构、电性及几何形态,从而达到对地下隐蔽目标体的探测。 如图A所示,由发射天线向地下介质中发射一定中心频率的电磁脉冲波,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遇到介质中的电磁性(电阻率、介电率及磁导率)差异分界面发生反射和透射等现象;被反射的电磁波传回地表,由接收天线接收;通过电脑进行操作和控制;接收天线所接收的地下反射回波信号经由光纤传输到仪器控制台,转换成时间序列信号;这种时间序列即构成每一测点上的雷达波形记录道,它包含该测点处所接收到的雷达波的幅度、相位及旅行时间等信息。由电脑收集并存储每一测点上雷达波形序列,形成一个由若干记录道构成的雷达剖面(见图B)。通过对地质雷达剖面进行处理与推断解释,便可获得探测剖面线下方有关的地质特征与信息(或地下目标体的内部结构特征信息)。

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doc

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 对于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总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体会。最真实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那一份对地质工作者对于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经过这次实习,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这份艰辛并不是我们坐在教室便能体会的,这份艰辛是用我们的汗水去把它浇灌出来的鲜艳之花。这花的明艳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来自于那一份对于地质工作者应该收获的喜悦与丰收。但这份喜悦来得并不易,因为这许多的成果来自于我们的双脚,每天长途的跋涉换来的也许只有那几页纸的微小成果。但是我们却倍加珍惜这几页小小的纸,因为它承载着地质工作者的一个伟大蓝图目标。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这许许多多的野外记录一次次的拼接起来,从而在一张看似不大的地形图上将其逐一呈现,使其变成一张地质图。在地质图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说是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脚印。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座汕头的具体出露情况,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满路荆棘;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个地层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但却看不到寻找地质界线路上的满地汗水;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条山脉的清晰走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

在山脚小路上的满目杂草。。。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变的是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每一个地区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质工作者的开垦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秘,并将它的胸怀敞开去拥抱它自身的价值。我们在巢湖实习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对前人工作的学习与认知,这个过程便是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每一代地质工作者都没有对其厌倦与抛弃,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青春,也许某一天,你的成绩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向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谈了这么多关于地质工作者的精神的话题,也该说说这次巢湖实习的具体收获了。这便是我们以后为地质工作发光发热的必备工具吧。首先,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地质调查的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首先学习的便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经典。这个过程是我们大体了解工作区域的各方面情况,有助于以后工作的良好发展。其次便是到达工作区后的工作了。在工作区的基本流程分为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每一流程的先后顺序基本不颠倒,在此我便不再赘述原因。其中最艰苦的要算地质投图了,因为基本脱离指导老师的帮助,完全自己把握,这便给了大家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不管如何,大家也坚持了下来,把工作完成了,虽然质量与精度都有待提高,但是那种拼搏精神是值得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