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实验五-图

数据结构-实验五-图
数据结构-实验五-图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验报告实验五:图的相关算法应用

姓名:cll

班级:

学号:

【程序运行效果】

一、实验内容:

求有向网络中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

实验目的:

掌握图和网络的定义,掌握图的邻接矩阵、邻接表和十字链表等存储表示。掌握图的深度和广度遍历算法,掌握求网络的最短路的标号法和floyd算法。

二、问题描述:

对于下面一张若干个城市以及城市间距离的地图,从地图中所有可能的路径中求出任意两个城市间的最短距离及路径,给出任意两个城市间的最短距离值及途径的各个城市。

三、问题的实现:

3.1数据类型的定义

#define MAXVEX 50 //最大的顶点个数

#define MAX 100000

typedef struct{

char name[5]; //城市的名称

}DataType; //数据结构类型

typedef struct{

int arcs[MAXVEX][MAXVEX]; //临接矩阵

DataType data[MAXVEX]; //顶点信息

int vexs; //顶点数

}MGraph,*AdjMetrix; //邻接矩阵表示图

3.2主要的实现思路:

用邻接矩阵的方法表示各城市直接路线的图,之后用Floyd算法求解两点直接的最短距离,并用递归的方法求出途经的城市。

主要源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VEX 50

#define MAX 100000

typedef struct{

char name[5]; //城市的名称

}DataType; //数据结构类型

typedef struct{

int arcs[MAXVEX][MAXVEX]; //临接矩阵

DataType data[MAXVEX]; //顶点信息

int vexs; //顶点数

}MGraph,*AdjMetrix;

//创建临接矩阵

void CreatGraph(AdjMetrix g,int m[][MAXVEX],DataType d[],int n){

/*g表示邻接矩阵,m[][MAXVEX]表示输入的邻接矩阵,d[]表示各城市的名称,n表示城市数目*/

int i,j;

g->vexs = n;

for(i=0;i < g->vexs;i++){

g->data[i] = d[i];

for(j=0;jvexs;j++){

g->arcs[i][j] = m[i][j];

}

}

}

//求最短路径

void Floyd(AdjMetrix g,int F[][10],int path[][10]){

int i,j,k;

for(i=0;ivexs;i++){

for(j=0;jvexs;j++){

F[i][j] = g->arcs[i][j]; //初始化最短路径

path[i][j] = -1; //初始化路径为-1

}

}

//递推过程

for(k=0;kvexs;k++){

for(i=0;ivexs;i++){

for(j=0;jvexs;j++){

if(F[i][j] > F[i][k]+F[k][j]){

F[i][j] = F[i][k] + F[k][j]; //更新最短距离的大小

path[i][j]=k;//保存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经过的点

}

}

}

}

}

//递归实现最短路径途经的各个城市打印

void out(int a,int b,int path[][10],AdjMetrix g){

/*a表示起点城市,b表示终点城市,g表示邻接矩阵*/

if(path[a][b] == -1){

return; //说明该两点直接无途经的城市

}

out(a,path[a][b],path,g);

printf("%s->",g->data[path[a][b]].name);

out(path[a][b],b,path,g);

}

//主函数

void main(){

MGraph gg;

AdjMetrix g = ≫

DataType d[10] ={{0,"郑州"},{1,"北京"},{2,"天津"},{3,"南昌"},{4,"上海"},{5,"贵阳"},{6,"株洲"},{7,"广州"},{8,"兰州"},{9,"西宁"}};

int m[][MAXVEX] = {

{0,45,35,50,MAX,MAX,40,MAX,MAX,MAX},

{45,0,20,MAX,MAX,90,MAX,MAX,70,MAX},

{35,20,0,MAX,50,MAX,MAX,MAX,MAX,MAX},

{50,MAX,MAX,0,50,MAX,40,MAX,MAX,MAX},

{MAX,MAX,50,50,0,MAX,MAX,MAX,MAX,MAX},

{MAX,50,MAX,MAX,MAX,0,20,50,50,MAX},

{40,MAX,MAX,40,MAX,20,0,MAX,MAX,MAX},

{MAX,MAX,MAX,MAX,MAX,MAX,50,0,MAX,MAX},

{MAX,70,MAX,MAX,MAX,50,MAX,MAX,0,35},

{MAX,MAX,MAX,MAX,MAX,MAX,MAX,MAX,35,0},

};

CreatGraph(g,m,d,10); //创建临接矩阵

int F[10][10];

int path[10][10];

Floyd(g,F,path); //求最短路径

printf("******欢迎查询最短路径*****\n");

int choice=0;

while(choice == 0){

printf("请输入起点的名称:\n");

int b=-1;

char begin[5];

do{

scanf("%s",&begin);

int i;

for(i=0;i<10;i++){

if(!strcmp(begin,d[i].name)){

b = i;

}

}

if(b==-1){

printf("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起点:\n");

}

}while(b==-1);

printf("请输入终点的名称:\n");

int L=-1;

char Last[5];

do{

scanf("%s",&Last);

int i;

for(i=0;i<10;i++){

if(!strcmp(Last,d[i].name)){

L = i;

}

}

if(L==-1){

printf("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终点:\n");

}

}while(L==-1);

printf("\t%s到%s的最短距离为%d\t\n",begin,Last,F[b][L]);

printf("\t最短路径是:%s->",gg.data[b].name);

out(b,L,path,g);

printf("%s\n",gg.data[L].name);

printf("是否继续查询:0.查询;1.退出:\t");

scanf("%d",&choice) ;

}

}

总结:

1、Floyd求解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间复杂度为O(n^3)。

2、算法中F[][]用于保存最短距离,F[][]初始时为两点间的直接距离

3、path[][]用于保存路径,若等于-1 则说明两点间的最短路径不经过其他点。

4、当图的边数远远小于图的顶点数的时候,邻接矩阵就变成了稀疏矩阵,此时邻接矩阵存储图就会浪费大量存储空间。

注:源程序见附件1.

数据结构实验

实验2 查找算法的实现和应用?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静态查找表的查找方法; 2. 熟练掌握动态查找表的查找方法; 3. 掌握hash表的技术. ?实验内容 1.用二分查找法对查找表进行查找; 2.建立二叉排序树并对该树进行查找; 3.确定hash函数及冲突处理方法,建立一个hash表并实现查找。 程序代码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arraay[10]={1,2,3,4,5,6,7,8,9,10}; int binary_search(int a[10],int t); cout<<"Enter the target:"; int target; cin>>target; binary_search(arraay,target); return 0; } int binary_search(int a[10],int t) { int bottom=0,top=9; while(bottom

cout<<"Not present!"; } return 0; } 结果 二叉排序树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int keyType; typedef struct Node { keyType key; struct Node* left; struct Node* right; struct Node* parent; }Node,*PNode; void inseart(PNode* root, keyType key) { PNode p = (PNode)malloc(sizeof(Node)); p -> key = key;

数据结构实验十一:图实验

一,实验题目 实验十一:图实验 采用邻接表存储有向图,设计算法判断任意两个顶点间手否存在路径。 二,问题分析 本程序要求采用邻接表存储有向图,设计算法判断任意两个顶点间手否存在路径,完成这些操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用邻接表的形式存储有向图并输出该邻接表。用一个函数实现判断任意两点间是否存在路径。 1,数据的输入形式和输入值的范围:输入的图的结点均为整型。 2,结果的输出形式:输出的是两结点间是否存在路径的情况。 3,测试数据:输入的图的结点个数为:4 输入的图的边得个数为:3 边的信息为:1 2,2 3,3 1 三,概要设计 (1)为了实现上述程序的功能,需要: A,用邻接表的方式构建图 B,深度优先遍历该图的结点 C,判断任意两结点间是否存在路径 (2)本程序包含6个函数: a,主函数main() b,用邻接表建立图函数create_adjlistgraph() c,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函数dfs() d,初始化遍历数组并判断有无通路函数dfs_trave() e,输出邻接表函数print() f,释放邻接表结点空间函数freealgraph() 各函数间关系如右图所示: 四,详细设计 (1)邻接表中的结点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arcnode{ int adjvex; arcnode *nextarc; }arcnode; (2)邻接表中头结点的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char vexdata; arcnode *firstarc; }adjlist; (3)邻接表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adjlist vextices[max]; int vexnum,arcnum; }algraph; (4)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函数伪代码: int dfs(algraph *alg,int i,int n){ arcnode *p; visited[i]=1; p=alg->vextices[i].firstarc; while(p!=NULL) { if(visited[p->adjvex]==0){ if(p->adjvex==n) {flag=1; } dfs(alg,p->adjvex,n); if(flag==1) return 1; } p=p->nextarc; } return 0; } (5)初始化遍历数组并判断有无通路函数伪代码: void dfs_trave(algraph *alg,int x,int y){ int i; for(i=0;i<=alg->vexnum;i++) visited[i]=0; dfs(alg,x,y); } 五,源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malloc.h" #define max 100 typedef struct arcnode{ //定义邻接表中的结点类型 int adjvex; //定点信息 arcnode *nextarc; //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nextarc }arcnode; typedef struct{ //定义邻接表中头结点的类型 char vexdata; //头结点的序号 arcnode *firstarc; //定义一个arcnode型指针指向头结点所对应的下一个结点}adjlist; typedef struct{ //定义邻接表类型 adjlist vextices[max]; //定义表头结点数组

数据结构实验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一、实验学时 4学时 二、背景知识:顺序表的插入、删除及应用。 三、目的要求: 1.掌握顺序存储结构的特点。 2.掌握顺序存储结构的常见算法。 四、实验内容 1.从键盘随机输入一组整型元素序列,建立顺序表。(注意:不可将元素个数和元素值写死在程序中) 2.实现该顺序表的遍历(也即依次打印出每个数据元素的值)。 3.在该顺序表中顺序查找某一元素,如果查找成功返回1,否则返回0。 4.实现把该表中某个数据元素删除。 5.实现在该表中插入某个数据元素。 6.实现两个线性表的归并(仿照课本上P26 算法2.7)。 7. 编写一个主函数,调试上述6个算法。 五、实现提示 1.存储定义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SIZE 100 //表中元素的最大个数

typedef int ElemType;//元素类型 typedef struct list{ ElemType *elem;//静态线性表 int length; //表的实际长度 int listsize; //表的存储容量 }SqList;//顺序表的类型名 2.建立顺序表时可利用随机函数自动产生数据。 3.为每个算法功能建立相应的函数分别调试,最后在主函数中调用它们。 六、注意问题 插入、删除元素时对于元素合法位置的判断。 七、测试过程 1.先从键盘输入元素个数,假设为6。 2.从键盘依次输入6个元素的值(注意:最好给出输入每个元素的提示,否则除了你自己知道之外,别人只见光标在闪却不知道要干什么),假设是:10,3,8,39,48,2。 3.遍历该顺序表。 4.输入待查元素的值例如39(而不是待查元素的位置)进行查找,因为它在表中所以返回1。假如要查找15,因为它不存在,所以返回0。 5.输入待删元素的位置将其从表中删掉。此处需要注意判断删位置是否合法,若表中有n个元素,则合法的删除位

数据结构实验答案1

重庆文理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实验报告册 专业:_____软件工程__ _ 班级:_____软件工程2班__ _ 学号:_____201258014054 ___ 姓名:_____周贵宇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 数据结构 _ 指导教师:_____胡章平__________ 2013年 06 月 25 日

实验序号 1 实验名称实验一线性表基本操作实验地点S-C1303 实验日期2013年04月22日 实验内容1.编程实现在顺序存储的有序表中插入一个元素(数据类型为整型)。 2.编程实现把顺序表中从i个元素开始的k个元素删除(数据类型为整型)。 3.编程序实现将单链表的数据逆置,即将原表的数据(a1,a2….an)变成 (an,…..a2,a1)。(单链表的数据域数据类型为一结构体,包括学生的部分信息:学号,姓名,年龄) 实验过程及步骤1.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ElemType int #define MAXSIZE 100 /*此处的宏定义常量表示线性表可能达到的最大长度*/ 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elem[MAXSIZE]; /*线性表占用的数组空间*/ int last; /*记录线性表中最后一个元素在数组elem[ ]中的位置(下标值),空表置为-1*/ }SeqList; #include "common.h" #include "seqlist.h" void px(SeqList *A,int j); void main() { SeqList *l; int p,q,r; int i; l=(SeqList*)malloc(sizeof(SeqList)); printf("请输入线性表的长度:"); scanf("%d",&r); l->last = r-1; printf("请输入线性表的各元素值:\n"); for(i=0; i<=l->last; i++) { scanf("%d",&l->elem[i]); } px(l,i); printf("请输入要插入的值:\n");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图实验一,邻接矩阵的实现 1.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 2.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 3.设计与编码 MGraph.h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MGraph.cpp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MGraph.h"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for(k = 0; k < arcNum; k++) {

数据结构实验五-查找与排序的实现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实验名称查找与排序的实现 系别专业班级指导教师11 学号实验日期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交换排序算法(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 (2)掌握交换排序算法(冒泡排序)的实现方法; (3)掌握折半查找算法的基本思想; (4)掌握折半查找算法的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对同一组数据分别进行冒泡排序,输出排序结果。要求: 1)设计三种输入数据序列:正序、反序、无序 2)修改程序: a)将序列采用手工输入的方式输入 b)增加记录比较次数、移动次数的变量并输出其值,分析三种序列状态的算法时间复杂 性 2.对给定的有序查找集合,通过折半查找与给定值k相等的元素。 3.在冒泡算法中若设置一个变量lastExchangeIndex来标记每趟排序时经过交换的最后位置, 算法如何改进? 三、设计与编码 1.本实验用到的理论知识 2.算法设计

3.编码 package sort_search;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Sort_Search { //冒泡排序算法 public void BubbleSort(int r[]){ int temp; int count=0,move=0; boolean flag=true; for(int i=1;ir[j+1]){ temp=r[j]; r[j]=r[j+1]; r[j+1]=temp; move++; flag=true; } } } System.out.println("排序后的数组为:"); for(int i=0;i

数据结构_实验六_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六图的应用及其实现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功固图常用的存储结构。 2.熟练掌握在图的邻接表实现图的基本操作。 3.理解掌握AOV网、AOE网在邻接表上的实现以及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实验内容 一>.基础题目:(本类题目属于验证性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一]:从键盘上输入AOV网的顶点和有向边的信息,建立其邻接表存储结构,然后对该图拓扑排序,并输出拓扑序列. 试设计程序实现上述AOV网 的类型定义和基本操作,完成上述功能。 [题目二]:从键盘上输入AOE网的顶点和有向边的信息,建立其邻接表存储结构,输出其关键路径和关键路径长度。试设计程序实现上述AOE网类型定义和基本操作,完成上述功能。 测试数据:教材图7.29 【题目五】连通OR 不连通 描述:给定一个无向图,一共n个点,请编写一个程序实现两种操作: D x y 从原图中删除连接x,y节点的边。 Q x y 询问x,y节点是否连通 输入 第一行两个数n,m(5<=n<=40000,1<=m<=100000) 接下来m行,每行一对整数 x y (x,y<=n),表示x,y之间有边相连。保证没有重复的边。 接下来一行一个整数 q(q<=100000) 以下q行每行一种操作,保证不会有非法删除。 输出 按询问次序输出所有Q操作的回答,连通的回答C,不连通的回答D 样例输入

3 3 1 2 1 3 2 3 5 Q 1 2 D 1 2 Q 1 2 D 3 2 Q 1 2 样例输出 C C D 【题目六】 Sort Problem An ascending sorted sequence of distinct values is one in which some form of a less-than operator is used to order the elements from smallest to largest. For example, the sorted sequence A, B, C, D implies that A < B, B < C and C < D. in this problem, we will give you a set of relations of the form A < B and ask you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orted order has been specified or not. 【Input】 Input consists of multiple problem instances. Each instance starts with a line containing two positive integers n and m. the first value indicated the number of objects to sort, where 2 <= n<= 26. The objects to be sorted will be the first n characters of the uppercase alphabet. The second value m indicates the number of relations of the form A < B which will be given in this problem instance. 1 <= m <= 100. Next will be m lines, each containing one such relation consisting of three characters: an uppercase letter, the character "<" and a second uppercase letter. No letter will be outside the range of the first n letters of the alphabet. Values of n = m = 0 indicate end of input. 【Output】 For each problem instance, output consists of one line. This line should be one of the following three: Sorted sequence determined: y y y… y. Sorted sequence cannot be determined. Inconsistency found.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邻接矩阵的实现 1. 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2. 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3.设计与编码MGraph.h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MGraph.cpp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MGraph.h"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for(k = 0; k < arcNum; k++) { cout << "Please enter two vertexs number of edge: " cin >> i >> j; arc[i][j] = 1; arc[j][i] = 1; } }

数据结构实验

实验1 (C语言补充实验) 有顺序表A和B,其元素值均按从小到大的升序排列,要求将它们合并成一 个顺序表C,且C的元素也是从小到大的升序排列。 #include main() { intn,m,i=0,j=0,k=0,a[5],b[5],c[10];/* 必须设个m做为数组的输入的计数器,不能用i ,不然进行到while 时i 直接为5*/ for(m=0;m<=4;m++)scanf("%d",&a[m]);// 输入数组a for(m=0;m<=4;m++)scanf("%d",&b[m]);// 输入数组b while(i<5&&j<5) {if(a[i]b[j]){c[k]=b[j];k++;j++;} else{c[k]=a[i];k++;i++;j++;}// 使输入的两组数组中相同的数只输出一 个 } if(i<5) for(n=i;n<5;n++) {c[k]=a[n];k++;} elseif(j<5) for(n=j;n<5;n++) {c[k]=b[n];k++;} for(i=0;i

求A QB #include main() { inti,j,k=0,a[5],b[5],c[5];//A=a[5],B=b[5],A n B=c[5] for(i=0;i<5;i++)scanf("%d",&a[i]);// 输入a 数组 for(i=0;i<5;i++)scanf("%d",&b[i]);〃输入b 数组 for(i=0;i<5;i++) {for(j=0;j<5;j++) if(a[i]==b[j]){c[k]=a[i];k++;}// 当有元素重复时,只取一个放入 c 中} for(i=0;i #defineN4 main() { inti,j,m,k,a[N+1];//k 为最后输出数组的长度变量

数据结构实验五

1. 实验步骤: 先定义顺序表的结点: typedef struct { KeyType key; InfoType otherinfo;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R; int length; }SqList; 然后定义一个随机取数的函数,存到顺序表中: void CreateList(SqList &L,int n) 然后定义一个显示顺序表的函数,将顺序表中的数据显示出来: void ListTraverse(SqList L) 然后通过排序函数,将所有的数据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void BubbleSort(SqList &L) 实验结果: 测试数据: 38 86 9 88 29 18 58 27 排序后: 9 18 27 29 38 58 86 88 BubbleSort排序方法中数据的比较次数为:27 疑难小结: 这个程序的难点在于排序函数,总是把从第几个数开始排序以及怎样循环弄错。 源代码: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typedef int KeyType; typedef char * InfoType; typedef struct { KeyType key; InfoType otherinfo;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R; int length; }SqList; int CmpNum; void CreateList(SqList &L,int n) { int i;

数据结构第六章实验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unsigned int weight; unsigned int parent,lchild,rchild; }HTNode,*HuffmanTree; typedef char * *HuffmanCode; /*void Select(HuffmanTree &HT,int n,int &s1,int &s2) { s1=1;int j; for(j=1;j<=n;j++) { while(HT[j].parent==0) { if(HT[s1].weight>HT[j].weight) s1=j; } } HT[s1].parent=1; if(s1!=1)s2=1;else s2=2; for( j=1;j<=n;j++) { while(HT[j].parent==0) { if(HT[s2].weight>HT[j].weight) s2=j; } } }错误,未查出原因*/ int min(HuffmanTree t,int i) { int j,flag; unsigned int k; for(j=1;j<=i;j++) if(t[j].weight

数据结构实验六

洛阳理工学院实验报告

附: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ENDKEY -1 #define NULL 0 #define OK 1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key; struct node *lchild,*rchild; }BSTNode, *BSTree; int InsertBST(BSTree *bst,int key) //插入函数{ BSTree s; if (*bst==NULL) { s=(BSTree)malloc(sizeof(BSTNode)); s->key=key; s->lchild=NULL; s->rchild=NULL; *bst=s; return OK; } else if(key<=(*bst)->key)

{ InsertBST(&((*bst)->lchild),key); return OK; } else if(key>(*bst)->key) { InsertBST(&((*bst)->rchild),key); return OK; } } void CreateBST(BSTree *bst) { int key; *bst=NULL; scanf("%d", &key); while (key!=ENDKEY) { InsertBST(bst, key); scanf("%d", &key); } } BSTree SearchBST(BSTree bst, int key) { if(!bst) return NULL; else if(bst->key==key) return bst; //查找成功 else if(bst->key>key) return SearchBST(bst->lchild,key); else return SearchBST(bst->rchild,key);

数据结构实验五A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实验报告书 学期:2014 - 2015 学年第 2 学期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班 学号: 1310030217 姓名:田洪斌 实验类别:(★)基础型()设计型 实验时间: 成绩: 信息管理系

一、实验内容 实现程序,按满二叉树给元素编号并输入的方式构造二叉树。 二、实验目的 1、掌握二叉树的静态及操作特点; 2、掌握二叉树的各种遍历方法; 3、掌握二叉树的存储、线索化等在C语言环境中的实现方法; 4、掌握哈夫曼树的构造方法及编码方法。 三、需求分析 用二叉树结构表示来完成输入、编辑、调试、运行的全过程。并规定: a.手动输入数字建立二叉树 b.程序可以输入、调试、运行、显示、遍历 c.测试数据:用户手动输入的数据 四、系统设计 1.数据结构设计 在本程序中对二叉树的存储主要用的是顺序存储结构,将二叉树存储在一个一维数组中。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采用整型数据进行。在主函数中只是定义数据类型,程序的实现功能化主要是在主函数中通过给要调用的函数参数来实现程序要求的功能。 2.程序结构设计 (1)程序中主要函数功能: main()/////////////////////////////////////////////主函数 menu()/////////////////////////////////////////////菜单 BiTree CreateBiTree()///////////////////////先序建立二叉树 (2)函数调用关系 见图4-1。

图4-1 函数关系图 五、 调试分析 1.算法和函数中出现了一些系统无法识别的变量,照成程序出现了错 误。原因是没有注意算法与源程序的区别。算法是简单的对源程序进行描述 的,是给人阅读的,所以有些变量没有定义我们就能看懂。而程序中的变量一定要先定义才能够被引用,才能被计算机识别。 2.在调试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利用C++程序进行调试的,找出错误并改正。 3.数据输出函数运行不正常,经检查程序,发现是定义错误,更改后错误排除; 六、 测试结果 1.运行时输入正确密码进入主界面,系统根据输入的数字选项来调用相应的函数。主要实现“功能选择”的界面,在这个界面里有显示系统的五大功能,根据每个功能前面的序号进行选择。以下为该界面: main BiTree CreateB iTree() meun()

数据结构实验六 图的应用及其实现

实验六图的应用及其实现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功固图常用的存储结构。 2.熟练掌握在图的邻接表实现图的基本操作。 3.理解掌握AOE网在邻接表上的实现及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实验内容 [题目]:从键盘上输入AOE网的顶点和有向边的信息,建立其邻接表存储结构,输出其关键路径和关键路径长度。试设计程序实现上述AOE网类型定义和基本操作,完成上述功能。 三、实验步骤 (一)、数据结构与核心算法的设计描述 本实验题目是基于图的基本操作以及邻接表的存储结构之上,着重拓扑排序算法的应用,做好本实验的关键在于理解拓扑排序算法的实质及其代码的实现。 (二)、函数调用及主函数设计 以下是头文件中数据结构的设计和相关函数的声明: typedef struct ArcNode // 弧结点 { int adjvex; struct ArcNode *nextarc; InfoType info; }Arc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 //表头结点 { VertexType vexdata; ArcNode *firstarc; }VNode,AdjList[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图的定义 { AdjList vertices; int vexnum,arcnum; int kind; }MGraph; typedef struct SqStack //栈的定义 { SElemType *base; SElemType *top; int stacksize;

}SqStack; int CreateGraph(MGraph &G);//AOE网的创建 int CriticalPath(MGraph &G);//输出关键路径 (三)、程序调试及运行结果分析 (四)、实验总结 在做本实验的过程中,拓扑排具体代码的实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反复的调试和测试占据着实验大量的时间,每次对错误的修改都加深了对实验和具体算法的理解,自己的查错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最终实验结果也符合实验的预期效果。 四、主要算法流程图及程序清单 1、主要算法流程图: 2、程序清单: 创建AOE网模块: int CreateGraph(MGraph &G) //创建有向网 { int i,j,k,Vi,Vj; ArcNode *p; cout<<"\n请输入顶点的数目、边的数目"<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

附录A 实验报告 课程:数据结构(c语言)实验名称:图的建立、基本操作以及遍历系别:数字媒体技术实验日期: 12月13号 12月20号 专业班级:媒体161 组别:无 姓名:学号: 实验报告内容 验证性实验 一、预习准备: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图的结构特性,熟悉图的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2、熟练掌握几种常见图的遍历方法及遍历算法; 实验环境:Widows操作系统、VC6.0 实验原理: 1.定义: 基本定义和术语 图(Graph)——图G是由两个集合V(G)和E(G)组成的,记为G=(V,E),其中:V(G)是顶点(V ertex)的非空有限集E(G)是边(Edge)的有限集合,边是顶点的无序对(即:无方向的,(v0,v2))或有序对(即:有方向的,)。 邻接矩阵——表示顶点间相联关系的矩阵 设G=(V,E) 是有n 1 个顶点的图,G 的邻接矩阵A 是具有以下性质的n 阶方阵特点: 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对称,可压缩存储;有n个顶点的无向图需存储空间为n(n+1)/2 有向图邻接矩阵不一定对称;有n个顶点的有向图需存储空间为n2 9

无向图中顶点V i的度TD(V i)是邻接矩阵A中第i行元素之和有向图中, 顶点V i的出度是A中第i行元素之和 顶点V i的入度是A中第i列元素之和 邻接表 实现:为图中每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第i个单链表中的结点表示依附于顶点Vi的边(有向图中指以Vi为尾的弧) 特点: 无向图中顶点Vi的度为第i个单链表中的结点数有向图中 顶点Vi的出度为第i个单链表中的结点个数 顶点Vi的入度为整个单链表中邻接点域值是i的结点个数 逆邻接表:有向图中对每个结点建立以Vi为头的弧的单链表。 图的遍历 从图中某个顶点出发访遍图中其余顶点,并且使图中的每个顶点仅被访问一次过程.。遍历图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边或弧对每个顶点查找其邻接点的过程,其耗费的时间取决于所采用的存储结构。图的遍历有两条路径: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当用邻接矩阵作图的存储结构时,查找每个顶点的邻接点所需要时间为O(n2),n为图中顶点数;而当以邻接表作图的存储结构时,找邻接点所需时间为O(e),e 为无向图中边的数或有向图中弧的数。 实验内容和要求: 选用任一种图的存储结构,建立如下图所示的带权有向图: 要求:1、建立边的条数为零的图;

数据结构-实验五-图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验报告实验五:图的相关算法应用 姓名:cll 班级: 学号:

【程序运行效果】 一、实验内容: 求有向网络中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 实验目的: 掌握图和网络的定义,掌握图的邻接矩阵、邻接表和十字链表等存储表示。掌握图的深度和广度遍历算法,掌握求网络的最短路的标号法和floyd算法。 二、问题描述: 对于下面一张若干个城市以及城市间距离的地图,从地图中所有可能的路径中求出任意两个城市间的最短距离及路径,给出任意两个城市间的最短距离值及途径的各个城市。 三、问题的实现: 3.1数据类型的定义 #define MAXVEX 50 //最大的顶点个数 #define MAX 100000 typedef struct{ char name[5]; //城市的名称

}DataType; //数据结构类型 typedef struct{ int arcs[MAXVEX][MAXVEX]; //临接矩阵 DataType data[MAXVEX]; //顶点信息 int vexs; //顶点数 }MGraph,*AdjMetrix; //邻接矩阵表示图 3.2主要的实现思路: 用邻接矩阵的方法表示各城市直接路线的图,之后用Floyd算法求解两点直接的最短距离,并用递归的方法求出途经的城市。 主要源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VEX 50 #define MAX 100000 typedef struct{ char name[5]; //城市的名称 }DataType; //数据结构类型 typedef struct{ int arcs[MAXVEX][MAXVEX]; //临接矩阵 DataType data[MAXVEX]; //顶点信息 int vexs; //顶点数 }MGraph,*AdjMetrix; //创建临接矩阵 void CreatGraph(AdjMetrix g,int m[][MAXVEX],DataType d[],int n){ /*g表示邻接矩阵,m[][MAXVEX]表示输入的邻接矩阵,d[]表示各城市的名称,n表示城市数目*/ int i,j; g->vexs = n; for(i=0;i < g->vexs;i++){ g->data[i] = d[i]; for(j=0;jvexs;j++){ g->arcs[i][j] = m[i][j]; } } } //求最短路径 void Floyd(AdjMetrix g,int F[][10],int path[][10]){ int i,j,k; for(i=0;ivexs;i++){ for(j=0;jvexs;j++){

数据结构图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教程 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七、图算法上机实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熟知图的定义和图的基本术语,掌握图的几种存储结构。 2.掌握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定义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解析掌握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类型定义。 3.掌握图的遍历的定义、复杂性分析及应用,并掌握图的遍历方法及其基本思想。 二、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 2.图的xx优先搜索 3.图的xx优先搜索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 1)源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SIZE 30 typedefstruct{charvertex[MAXSIZE];//顶点为字符型且顶点表的长度小于MAXSIZE intedges[MAXSIZE][MAXSIZE];//边为整形且edges为邻近矩阵

}MGraph;//MGraph为采用邻近矩阵存储的图类型 voidCreatMGraph(MGraph *g,inte,int n) {//建立无向图的邻近矩阵g->egdes,n为顶点个数,e为边数inti,j,k; printf("Input data of vertexs(0~n-1): \n"); for(i=0;ivertex[i]=i; //读入顶点信息 for(i=0;iedges[i][j]=0; //初始化邻接矩阵 for(k=1;k<=e;k++)//输入e条边{}printf("Input edges of(i,j): "); scanf("%d,%d",&i,&j); g->edges[i][j]=1; g->edges[j][i]=1;}void main(){inti,j,n,e; MGraph *g; //建立指向采用邻接矩阵存储图类型指针 g=(MGraph*)malloc(sizeof(MGraph));//生成采用邻接举证存储图类型的存储空间}2)运行结果: printf("Input size of MGraph: "); //输入邻接矩阵的大小scanf("%d",&n); printf("Input number of edge: "); //输入邻接矩阵的边数scanf("%d",&e);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3543435

合肥师范学院实验报告册 2013 / 2014 学年第2 学期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实验课程数据库原理 专业计算机软件 班级软件一班 姓名周锦 学号1210431081 指导教师潘洁珠

实验一——数据库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S SQL SERVER运行界面,掌握服务器的基本操作。 2.掌握界面操作方法完成用户数据库建立、备份和还原。 3.建立两个实验用的数据库,使用企业管理器和查询分析器对数据库和表进行基本操作。 二、实验预习内容 在认真阅读教材及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上机前请预习以下内容,并在空白处填写相应的步骤或命令。 1.熟悉SQL SERVER 2000 的运行环境,练习服务器基本操作:打开、停止、关闭。 2.使用SQL SERVER 2000 中的企业管理器完成以下任务。 数据库名称:STC 表:STU(sno char(9), sname varchar(50), ssex char(2) , sage int, sdept char(2) ); COUTSES(cno char(3), cname varchar(50), cpno char(3), credit int ); SC(sno char(9), cno char(3), grade int ); 说明:以上为表结构,以sno char(9)为例,说明sno属性设置为字符类型,宽度为9,int指整型数据。 1)建立数据库STC,分别建立以上三张表,并完成数据录入。(表结构及数据参见教材) 建立数据库:数据库→右击鼠标→新建数据库,出现如上图所示的框,然后填上所建数据库的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