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挫折及其应对策略

大学生常见挫折及其应对策略
大学生常见挫折及其应对策略

大学生常见挫折及其应对

策略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大学生常见挫折及其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常见挫折及特点

(一)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二)挫折的性质及其转化

消极性 vs 积极性

挫折的消极性和积极性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挫折的转化是指当人们遇到挫折时,以积极的态度向挫折学习,将挫折变为动力,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奋斗,或重新调整目标,从而使需要或动机获得新的满足的心理过程和实践过程,即减少挫折的消极因素,积极寻找挫折积极的一面,促使挫折产生的消极因素向积极方面转化。

(三)挫折阀限和挫折承受力

1. 挫折阀限是指引起人们产生挫折感的最小刺激量。

2. 挫折承受力是指人们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忍受和排解挫折的程度,也就是人们适应挫折、抵抗和应对挫折的一种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方面。

(四)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构成挫折的外界因素: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

构成挫折的个人因素

1)心有余力不足(期望太高、太多)

2)脆弱,敏感,感情易受伤害

3)不合理的信念与心理反应模式

-绝对化:就要这样!没有通融余地。

-至善主义:要完美无缺,无可挑剔;要得到所有人的好评。

-以偏概全:;一点不行,全面完了;一步不行,全局完了;一时不行,永远完了。

动机冲突

挫折三要素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

1、挫折情境

C、趋避冲突(正负冲突):指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会满足某些需要,同时又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产生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矛盾心境,如某个同学既想谈恋爱,去感受爱情,又害怕会因此影响学习等。

d 、双重趋避冲突:指两个目标均有利弊,希望取两者利而避其弊。如某大四学生,成绩中上。系里拟推荐他免试攻读研究生,条件是毕业以后留系任教至少七年。他既想读研深造,又怕自己考不上;既想得到免试上研的机会,又不想做教师;既想本科毕业就去工作有收入,又怕这样失去了提高学历的机会。

(3)能力与期望的矛盾:这是指个体的期望值太高,但能力有限而导致的挫折。比如一个人因过于自信,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向自己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设定无法达到的目标或计划。结果这些目标和计划因能力所限实现不了,对此又缺乏正确认识,从而产生挫折感。

1、挫折情境

挫折情景:指使需要不能满足,目标无法实现的内外障碍和干扰的状态和条件。这是产生挫折心理的客观原因。包括:外部原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原因:生理条件、动机冲突、能力与期望的矛盾。

(1)生理条件

(2)动机冲突

A、双趋冲突(正冲突):即两个目标都是个体所追求的,但两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得到,这时人们往往处于矛盾状态,这也是一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冲突心境。

B、双避冲突(负冲突):指个体同时遇到两个可能对个人具有威胁性的、不利的事件想躲避,但条件所限,只能避开一件,接受一件,从而产生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可谓前有狼,后有虎--

2、挫折认知

挫折反应是指伴随着挫折认知,对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挫折反应也可称为挫折感。通常有两种情形:

(1)不同的人对同一挫折的感受不同

(2)同一个人对不同的挫折反应不同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自尊与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满足感和挫折感是不同的。马斯洛称在生理和安全需要领域的需要为低级需要;在归属与

爱、尊重等领域的需要为高级需要;在自我实现领域的需要为超级需要aa 如抱怨正义不行于世、美德得不到报偿--

1、生活挫折:

广义的生活挫折泛指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挫折;狭义的生活挫折主要是指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和不适应。挫折越大,对人的打击就越大。

2、学习挫折:

指学习上产生各种困难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如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都面临着学习的重新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同学因不适应大学的学习而产生挫折感,如学习抓不着头绪,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会安排学习时间,不想学习、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有困难等。一些同学因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理想目标而感到失落。

3、交往挫折:

主要表现为交往不顺或人际冲突。

(1)交往不顺表现在:想结交一些朋友,但不知道如何去结交;或者因性格内向、孤僻而无法和别人沟通;或者因自卑、胆小而不敢与别人交往;或者在交往中过分挑剔别人,感到找不到知音而陷入孤芳自赏境地。

(2)人际冲突是指在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由于脾气不好、性格不良或缺乏同情心、责任心,凡事不会为别人着想、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等而容易与他人产生摩擦,发生

4、情感挫折

主要表现为:

友情:与朋友产生误解、朋友关系疏远、交不到知己等;

亲情:自己的做法得不到亲人的理解、失去亲人等;

恋情:这是最主要的情感挫折。表现为:失恋、单恋、多角恋。

5、择业挫折:

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阻力。如一些学生开始时雄心勃勃,几经碰壁后竟是无奈至听天由命。一些在大学期间不好好读书,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更是悔之晚矣。寻找工作的不易,使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害怕毕业,畏惧走上社会。有条件的一些学生转而加入考研大军,被认为是°退而织网±的°缓兵±之计。

6、社会认知挫折:

社会认知是指对社会的认识与评价。社会认知挫折是指由于对社会的评价与社会期望产生矛盾所导致的挫折。从中学走进大学,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与了解日益增多,也逐步有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与评价。对于对社会怀着美好憧憬并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大学生来说,当前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弊端会影响大家对社会的认同,并妨碍大家对社会作出正确评价。当大学生更多地看到社会丑恶的一面的时候,就会因理想的破灭,而感到失望和沮丧,因而产生挫折感。

(二)大学生常见挫折

7.大学生自身的身心限制与需求冲突

(1)自豪与自卑的冲突

(2)独立与依赖的冲突

(3)自由与自律的冲突

(4)强烈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冲突

(三)大学生的挫折反应特点

1. 情绪性反应

人们在受到挫折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所做出的反应,可能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也可能表现为特定的表情或行为反应。情绪性反应多为消极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冷漠、退化、幻想、逃避、固执、攻击、自杀等。

2. 理智性反应

人们受到挫折后,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在理智的控制下所做出的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受挫折后都会出现紧张状态,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做出某种情绪性反应,其中,有些人始终被情绪所控制不能摆脱,而有些人则能够及时调整,保持冷静,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挫折。

3. 个性的变化

挫折对个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挫折的适应情况,一般是在人们连续经历挫折,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或者遭受特别重大挫折的情况下产生的。由于导致挫折的情境和条件相对稳定并长期持续,由此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挫折反应就会反复出现,久而久之这些反应方式就会逐渐固定下来,使受挫者形成了习惯和一些突出的个性特点。

1.积极的行为反应

(1)认同 (2)升华 (3)补偿 (4)幽默

挫折后的反应

2.消极的行为反应

(1)攻击 (2)倒退 (3)轻生 (4)固执 (5)反向

(6)逃避 (7)压抑 (9)冷漠 (10)文饰 (11)投射

二、挫折应对的策略与方式

(一)挫折防卫机制

(二)挫折防卫机制的合理运用

(三)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一)挫折防卫机制

升华补偿认同

抵消幽默文饰(合理化)压抑

(二)挫折防卫机制的合理运用

(三)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人生在世,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挫折,不是这种不幸,就是那种厄运,没有大坎坷,也有小麻烦。一帆风顺是相对而言的。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一面。它既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也能让人从中得到锻炼,使人奋起、成熟。

正确的态度:战略上藐视它。要敢于直面挫折以及挫折带来的后果,不要被挫折所击倒;战术上重视它。正确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克服挫折的办法,努力去战胜挫折。

2、提高挫折承受力

要有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挫折不可避免,应该随时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勇敢地面对挫折,积极地寻找克服挫折的方法:

(1)进行正确归因。这是指要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目的是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或者是内、外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如果是后者,到底内在因素是主要的,还是外在因素是主要的。正确的分析和归因,是应付和解决挫折情境的必要前提。片面的客观归因容易导致推卸责任,片面的主观归因则容易使自己丧失自信心,因而都是不可取的。

(2)坦然地面对挫折,寻我积极的解决办法:有些挫折一经产生,就无法消除或短期内无法改变,那么就应学会坦然地面对挫折,一方面通过自我调节和寻求他人帮助来减轻挫折所引起的痛苦,另一方面应积极寻找应对挫折的办法,使自己走出心理挫折的阴影。

3、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锻炼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1)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情境: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某种挫折或逆境时,不要害怕,不要退缩,而是把它作为磨砺自己意志,锻炼坚韧不拔精神的激励机制,培养自已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挫折承受力。

(2)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就是使自己经受一些磨难,或者自找苦吃,自寻麻烦,对自已进行意志力、耐受力的训练,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西方社会有一种专门为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青少年开设的°磨难教育±,即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让

青少年在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中学会生存,锻炼意志和耐力,锻炼吃苦精神和合作精神,也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

4、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心理调节,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后自觉地对自已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自我心理调节是一种积极的调控活动,它能在挫折产生后积被主动地化解挫折对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恢复心理平衡,寻找战胜挫折的方法:

(1)正确运用心理防卫机制减轻挫折压力:挫折心理防卫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应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来化解内心冲突,克服挫折。比如,在比赛中失败了,可以用°胜败乃兵家常事±来安慰自己,从而使自已不至于太难过。失恋了,把时间、精力用于学习,通过事业的成功冲淡失恋的痛苦。

4、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2)通过调整抱负水平化解动机冲突:比如,当你想同时追求两个目标,但实际上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就要权衡利弊,分出轻重,追求更有价值的目标。

(3)通过激励机制解脱自我挫败:自我挫败是指个体追求一个目标或做某件事情之前,就设想了种种困难和障碍,感到无法克服,难以成功而放弃目标追求或做某事。自我挫败实际上是缺乏自信,因此应通过自我激励和获得社会激励来增强自已的信心,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勇敢地付诸行动。

5、挫折的应对

(1)准备:正视其必然性,认识其积极面

(2)承受:首先要挺住,然后才能解决问题

(3)归因:以便对症下药,寻找对策。

(4)应对:走出困境:

-忍耐,但防积郁成疾

-适度宣泄,但防造成伤害

-调节情绪,改变想法

-求助:向亲人、好友、心理医生等

给心理补充营养

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是爱。爱能伴随人的一生。

第二,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适当的宣泄和疏导可吹散盘旋在心头的不健康的浊气。

第三,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但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也很重要。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

第五,宽容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宽容是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自己不和自己过不去。面对不顺心、不如意的人和事,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