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比较阅读整理模板

古诗词比较阅读整理模板
古诗词比较阅读整理模板

2016古诗词比较阅读整理

(A)

【甲】观沧海【乙】望岳

三国曹操唐杜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组】

1、从体裁看,《观沧海》是一首,而《望岳》是一首。

2、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

A.甲诗以“观”字总领全篇,气势磅礴,乙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处处写“望”,体现了蓬勃的朝气。B.这两首诗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雄浑。

C.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在人生得意之时的豪迈之情和远大的理想。

D.这两首诗通过大胆想象,运用了夸张等表现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第二组】

1、以上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主人公和的情感。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

A.两首诗都景中含情,蕴含了主人公远大的抱负、志向。

B.两首诗歌都登临山上,望景而抒发诗人自身情感。

C.两首诗歌的格律相同。D.两首诗都是作者得胜归来写下的诗篇。

【第三组】

1、“东临碣石”中的“临”的意思是

2、“竦峙”的意思是

3、对诗句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望岳》中“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山东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中来到山东时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B.《观沧海》中诗人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动景。C.《望岳》中“造化钟神秀”一句中“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观沧海》中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又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抱负。【第四组】

1、解释词语

萧瑟:钟:

2、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3、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B.两首诗都由近而远,多角度进行描写。

C.两首诗都由实景产生想象。

D.两首诗都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B)

【甲】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乙】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

【丙】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

1、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首句,都写出了景色的特点,这些景色的特点分别是:

甲句:郁郁苍苍的泰山无边无际。

乙句:丙句:

2、下列对这三句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都点明了描写的地点。

B.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C.都与诗人的经历有关

D.都直接抒发诗人情感。

(C)

【甲】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乙】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以上三句诗都是写景句,都表达了诗人一定的感情。请分别写出表达的感情。(2分)

甲句:表达诗人得胜归来后的壮志豪情。

乙句:。丙句:。

2、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A.三句诗都是在描写萧瑟的秋景。

B.三句诗表达的情感都与诗人的经历相关。

C.三句诗的作者分别是曹操、崔颢、王维。

D.三句诗都运用了对偶修辞。

3、三首诗的作者与另外两位作者不是同时代的是时期的。(2分)

(D)

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

水光潋滟晴方好,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山色空蒙雨亦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欲把西湖比西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潋滟”的意思是

2、对于两首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B.《钱塘湖春行》中颔联中诗人抓住“争”、“啄”两个字,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

态画面。

C.因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西湖有了“西子湖”的别称。

D.《钱塘湖春行》中尾联“不足”二字最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E)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第一组】

1、这两首诗都写景物,但季节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时的景物,张养浩写的是时的景物。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钱塘湖春行》的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水仙子》“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描绘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

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

C.《钱塘湖春行》的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

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

【第二组】

1、甲乙两文描写了水景,【甲】写出湖景特点,【乙】写出江景特点。

2、下列对【甲】【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都描绘江南的春日景物。

B.都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

C.都展现江南的艳丽奢华。

D.都含蓄抒发了喜爱之情。

(F)

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破山寺后禅院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空蒙”的意思是;“万籁”的意思是。

2、下列对以上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律诗,前者是七言律诗,后者是五言律诗。

B.这两首诗都运用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C.这两首诗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

D.这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G)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断肠人”意思是;从这首小令的意境看,“断肠人”是指。

2. 上两首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之情,两首曲也都把情融入景中;相较之下,《黄鹤楼》选景起到___________之效果。

(H)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第一组】

1、请分别写出两首诗作者的姓名:前者是,后者是。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者描绘了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后者抒写的是清晨古寺的幽美绝世之美。

B.前者表现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后者表现诗人领略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C.前诗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后诗颔联写寺院的幽景,颈联写诗人在寺院所见。

D.两诗都勾画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幽雅宁静的画面。

【第二组】

1、两首诗中“空”字含义有别,前者的意思是,后者是。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都借助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静的环境。

B.都是山水田园诗,且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都歌咏了隐逸的情趣,有一种悠闲的情调。

D.都表达诗人希望早日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思想。

【第三组】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派)中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情怀。

2、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

A.两首诗描绘了山间美丽的秋景,一早一晚,给人以清新明丽的感受。

B.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C.甲诗“空山新雨后”与乙诗“潭影空人心”中的“空”字都表明了眼前美好的景色能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D.甲诗画面感极强,很好地体现了苏轼对于作者的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第四组】

1、甲诗中的“王孙”是指,甲诗题目中的“暝”的意思是。

2、下列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属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名篇。

B.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解释是一样的。

C.两首诗都表露了作者渴望远离官场、脱离尘世的思想。

D.两首诗描写的首联描绘了清新幽静之景。

(I)

【甲】送友人【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两首诗都在标题中点明了该诗的体裁。“送”点明了甲诗是一首诗,“酬”以及“见赠”点明了乙诗是一首诗。

2、对两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都表现了友人之间深厚的交情和真挚的友情。

B.都通过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

C.都在诗歌中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D.都在第三联中运用了对仗工整优美的对偶句。

(J)

【甲】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乙】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第一组】

1、【甲】作品中,“孤蓬”在作品中指;【乙】作品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2、对两首作品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

A.【甲】表达了作者与好友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

B.【乙】表达了作者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C.两首作品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D.两首作品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3、对两首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甲】诗中,颔联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

B.【甲】诗中尾联以“班马”喻友人,情真意切。

C.【乙】描写了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子。

D.【乙】曲中,“拂”字流露出女子想见爱人的急切心理。【第二组】

1、这两首诗歌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情绪。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四块玉别情》中“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 《四块玉别情》中两处“又”强调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C.《送友人》首联中“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D.《送友人》尾联不仅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还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第三组】

1、以上两首词曲,主要内容都围绕展开。

2、下面对两首词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词曲都含蓄地表达了离别之情。

B.两首词曲都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或意中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C.两首词曲都以环境来渲染气氛,衬托情感。

D.两首词曲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来喻指友人或意中人。

(K)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两首词的作者分别是:和。

2、对两首宋词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宋词都出自豪放派词人。

B.两首词作都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C.两首宋词都运用了典故。

D.两首词作者都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3、对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抒发了词人渴望为国效力边疆、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

B.【甲】词中“酒酣”三句刻画了作者怀才不遇,借酒消愁的愤懑委屈。

C.【乙】词中大量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战争生活的喜爱之情。

D.【乙】词抒发了词人建功立业、实现宏伟抱负的一腔豪情。

(L)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从《如梦令》的“”和《四块玉·别情》的“”,可知两首作品描绘了暮春景象。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首作品的主人公是女子。 B.两首作品都是伤春之作。

C.两首作品不是同一文学形式。D.“四块玉”的内容时间跨度更大。

(M)

【甲】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乙】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第一组】

1、甲、乙两诗中“阑”的意思:

2、“蝶恋花”是甲的;“四块玉”是乙的

3、以下对于甲、乙两个作品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甲的上阕情景交融,写出孤单凄凉之感。

B.乙的景中含情,委婉地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C.甲、乙描绘的都是春景,也都含有作者对于爱人的缠绵相思之意。

D.甲中借春草表达倦游思归和怀念亲爱的人,乙中“凭阑”一句则表现了女子内心的急切。

【第二组】

1、乙的作者是,与马致远、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首作品都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怀念亲爱的人。

B.两首作品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C.两首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独上高楼,极目远眺,遥寄相思。

D.两首作品中的“春愁”和“杨花雪”都点明了时令。

(N)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以上选文的作者都是(朝代)的派代表人物。(2分)

2、下列对以上两首词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蝶恋花”“如梦令”都是词牌名。B.两首词都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发淡淡的“春愁”。C.其中伊指深爱的女子,也指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

D.“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O)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一组】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诉衷情》只有正标题,《破阵子》还有一个副标题。

B.“梦断”、“梦回”两句都是回顾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

C.前者为“觅封侯”,后者为“赢得生前身后名”,全诗为了个人博取功名。D.“泪空流”、“可怜白发生”两句,抒发的都是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

2、两首词都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3、对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诉衷情”与“破阵子”分别是两首词的词牌名。

B.两首词都在对比中突出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

C.两首词都借用一定的典故来增加表达的内涵。

D.两首词都上阙写当年的战争生活,下阙直抒胸臆。

【第二组】

1、两首诗的作者均为_____________(朝代)词人。

2、《诉衷情》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两首诗的共同之处是()。A.“匹马戍梁州”与“马作的卢飞快”中的“马”都是指一种烈性的快马。

B. “关河梦断何处”与“梦回吹角连营”都表达了词人对能回到战场满怀信心。

C.“尘暗旧貂裘”与“可怜白发生”都流露了词人消极颓废的情绪。

D.两首词都写出了词人当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下列对词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内容都和题目有直接关联。

B. 【甲】【乙】的词风不同。

C. 【甲】【乙】都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D. 【甲】【乙】都使用了典故。

(P)

【甲】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诉衷情》)

【乙】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丙】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蝶恋花》)

1、下列对于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甲句的作者是宋朝的陆游。

B. 乙句中的卢是指一种性烈的快马。

C. 丙句中“危楼”是高楼的意思。

D. 以上三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请概括以上三句诗词的内容

甲句:回忆了作者年轻时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乙句:。

丙句:。

(Q)

【甲】《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甲文围绕“”展开,尾句抒发了的情感;乙文围绕“秋思”展开,尾句抒发了的情感。

2、下列对于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甲段上阕后两句借春景写出词人的无奈和凄凉。

B. 甲段下阕后两句表现词人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C. 乙段“小桥流水人家”与作者追求安适悠闲的士大夫生活相映。

D. 甲乙两段都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R)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柳永,原名三变,字;辛弃疾,字幼安,号。(2分)

2、下列对两首词的比较,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词作者都是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B.两首词都言“愁”,都用了对比手法。

C.《蝶恋花》中“愁”是相思之愁,《丑奴儿》是无病呻吟、报国无门之愁。

D.两首词写作时间都是春天,都写了“春愁”。

(S)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一组】

1、“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和()

A.两首诗的作者均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B.两首诗所描写的景致都是作者所见之景。

C.“孤村落日残霞”与“枯藤老树昏鸦”都展现了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瑟景象。

D.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第二组】

1、下列对两首词的比较,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散曲都是小令。

B.两首散曲都展现了背井离乡、思想念亲的游子形象。

C.两首散曲中“飞鸿”指天空中的鸿雁,“昏鸦”指树上的乌鸦。

D.两首散曲写都写了萧瑟的秋景,使读者感受到了沉闷压抑的情感。

2、两首元曲的共同点是。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天净沙·秋思》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

C、“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于是秋景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展现了一种鲜活的生气。

D、《天净沙·秋》的作者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志远

(T)

【甲】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天净沙·秋》)

【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1、【甲】【乙】的作者都是代的,【丙】的作者是(人名)。

2、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丙】都写了典型的秋日景色。

B.【甲】【乙】【丙】都表现了诗人同样的心境。

C.【甲】【乙】【丙】都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D.【甲】【乙】【丙】都是相同的体裁。

(U)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一组】

1.《黄鹤楼》中表现诗人悲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中与之意境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黄鹤楼》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黄鹤楼》首联写远景,颔联写近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C.《天净沙秋思》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为了衬人。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眼中所见,“古道西风瘦马”则是游子自身写照。

【第二组】

1.这两首的体裁分别是和。

2.选择下列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两首都是借景抒情。

B.这两首观察的视角都是俯视。

C.这两首都有以乐景写哀情。

D.这两首都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V)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第一组】

1、请分别写出两首诗作者的姓名:前者是,后者是。

2、下列对两首曲子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曲都表达了开朗积极、赏心悦目的主旋律。

B.“一点飞鸿”极富动感,给人以恬静美好之感;“看沙鸥舞再三”亦是动态的景物描写,平添闲适自得之韵味。

C.《秋》结尾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咏江南》结尾则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强烈的喜爱。

D.《秋》末两句和《咏江南》前五句句子写景均从高到低、由远及近、从大到小写出明朗清丽之秋景景。【第二组】

1.以上两首曲所写景象的时节是_____________。

2.下面对两首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曲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景物不再单调。

B.这两首曲都从远处到近处来描写景物,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

C.这两首曲的情调都开朗平和,最后没有一点消极之感。

D.这两首曲都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江南的美景的喜爱。

【第三组】

1、从“”和“”可以看出甲、乙描绘的都是秋景

2、解释词语:飞鸿:()晴岚:()

3、以下对于甲、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甲、乙都选取秋季、江南的特有景象,由近及远,动静结合地描绘出秋景、江南风景。

B.甲前两句撷取六种自然景物及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渲染出寂寥萧瑟的气氛。

C.乙中“酒旗儿”句生动地写出了江南酒家的热情好客。

D.甲最后两句以色彩绘秋日美丽之景,洋溢积极的情意;乙以数词表现江南风物的清丽、明快之景,增强节奏感、韵律感

【第四组】

1、以上两首都是元曲中的名篇,其中“天净沙”、“水仙子”都是。

2、以上两首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乙:。

3、下面对两首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作品都有描写江南水乡萧瑟的秋景。

B、两首作品都通过对比,突出了他们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C、两首作品写景都是由远而近,层次感分明。

D、两首作品点明所写季节的句子分别是“白草红叶黄花”、“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W)

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碟恋花》)

乙: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四块玉·别情》)

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1、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把感情推向了高潮。请分别写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怀。甲句:对恋人坚定、执着的情思

乙句:丙句:

2、下列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句诗都直抒胸臆,饱含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

B. 三句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作者自己。

C. 三句诗的内容都与题目有直接关联。

D. 三句诗都是写分别后的思念之情。

(二十四)

甲: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

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丙: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1、以上三首词都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以上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表现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B.都以鬓发的渐白衬托内心的悲叹。

C.都借用典故表露作者的豪情壮志。

D.都是豪放派爱国诗人的壮怀之词。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模式1:分析意境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 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模式2: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①无限情思寄楼台 《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古丘:古坟 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

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 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 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 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更有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②。 [注释]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②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诗词鉴赏] 这首绝句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前两句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对比阅读] 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时间:20分钟) 班级:姓名: 一、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2)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 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古诗词比较阅读整理

2016古诗词比较阅读整理 (A) 【甲】观沧海【乙】望岳 三国操唐杜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组】 1、从体裁看,《观沧海》是一首,而《望岳》是一首。 2、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 A.甲诗以“观”字总领全篇,气势磅礴,乙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处处写“望”,体现了蓬勃的朝气。B.这两首诗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雄浑。 C.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在人生得意之时的豪迈之情和远大的理想。 D.这两首诗通过大胆想象,运用了夸等表现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第二组】 1、以上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主人公和的情感。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 A.两首诗都景中含情,蕴含了主人公远大的抱负、志向。 B.两首诗歌都登临山上,望景而抒发诗人自身情感。 C.两首诗歌的格律相同。D.两首诗都是作者得胜归来写下的诗篇。 【第三组】 1、“东临碣石”中的“临”的意思是 2、“竦峙”的意思是 3、对诗句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望岳》中“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中来到时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B.《观沧海》中诗人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动景。C.《望岳》中“造化钟神秀”一句中“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观沧海》中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又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抱负。【第四组】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 (一)炼字型 (二)名句赏析型 (三)表达技巧型 (四)语言特色型 (五)情感赏析型 (六)分析意境型 ●答题技巧 ●题目形式 考查题型: 1.比较优劣型指定诗中一个字与别的字比较优劣; 2.征求意见型:指定诗中某字问好不好并说出理由; 3.指定赏析型:诗中某一字问好在何处; 4.寻找型:请找出诗中传神的字并分析理由。 ●答题步骤: 1、明确某个字用得好。 2、结合全诗语境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 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 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示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字更好。“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十篇古诗文比较阅读题集锦与答案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区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概写诗人谪守巴蜀、受尽劫难的经历。 B、《酬乐天咏老见示》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谁都会顾及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的现状,虽有惆怅之感,却暗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酬乐天咏老见示》借桑榆比喻自己年岁已高,霞满天却暗含希望。 D: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消极、失望、与世无争,想要安度晚年的愿望。 二、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媞啊漄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跃马:指公孙述。卧龙:指诸葛亮。公孙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望>颔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和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 B:《阁夜》颈联用野哭千家写出兵戈未息,战祸相残,痛苦不堪的情景。 C《春望》描写了京城破败萧条的景象,《阁夜》全诗写冬夜凄凉寒怆的景色。两首诗揭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痛苦,抒发忧国思乡、念家悲己之情。 D、这两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板-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板:古诗词鉴 赏答题模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诗歌大国,在高考语文考试中诗歌鉴 赏也是考试中的难点。因此考生需要掌握答题模板,规范答题。 下面WTT给大家带来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板,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 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 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 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 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古诗词比较阅读方法学习路线图

古诗词比较阅读方法学习路线图 (一)艺术手法(写景抒情诗里又叫写景方法)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艺术手法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先掌握常见的艺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相衬,化虚为实,以声衬静,侧面烘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修辞, (2)再分析各自的艺术手法。抒情方式也是艺术手法的一种,又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二)思想情感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内容和情感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思想即内容,这和一般记叙文没有区别(略)。 (2)先要了解古代诗歌抒发的常见情感: 田园诗和咏物诗一般抒发喜爱赞美乡村山水美景,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思乡诗一般抒发思乡怀亲,孤独惆怅之情; 送别诗一般抒发依依难舍,担忧、孤独惆怅之情; 边塞诗(战争题材)一般抒发建功报国,壮志难酬,思想怀亲之情; 咏史诗一般抒发借古讽今,表示对当朝统治者不满和警示;再据作品背景和内容做出比较。 (三)语言风格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语言风格(诗词风格)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语言风格即语言特点,每位诗人大致都形成了固有的语言特点,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岑参的悲壮,李贺奇诡,苏轼的豪放,辛弃疾雄浑,李清照的婉约,……当然,据诗人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也有例外。 (2)就内容而言,山水田园诗清新淡雅,边塞诗(战争诗)悲壮雄浑,送别诗和爱情诗缠绵悱恻。 (3)分析风格要和情感内容结合起来。还要主义四个大的诗歌流派:浪漫主义(豪放雄健),现实主义(沉郁顿挫),豪放派,婉约派。 (四)意境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意境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一般地山水田园诗意境清新自然优美,边塞诗雄奇悲壮,送别诗、爱情诗,思乡诗意境缠绵哀怨,惆怅孤寂;春天之景优美宜人,夏天之景火热明亮,秋冬之景衰败凄凉,寺庙山林之景清幽冷寂,天地黄河长江沙漠大河之景辽阔雄浑,古今之景悠远。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答题步骤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答题步骤 鉴赏四步法 一抓修辞 古诗词鉴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了。 1.比喻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到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古诗词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

古诗词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 【考试要求】(《中考说明》P30页 1.考查范围由内逐渐向课处延伸。 2.由对识记性和理解的考查转向为重点的考查。 3.对古诗词的赏析,要注意创新的题型的解答。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 2.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概念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考查,早已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保留剧目”,而对比性阅读又是今年中考中很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新的考查形式,作为考生,对古诗的对比阅读应该有所准备。对于古诗的对比阅读,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说到“鉴赏”,它是一个双向性的要求。“鉴”就是鉴别、鉴定,也就是说对诗歌的内容作鉴定:其内容表述是否恰当,其思想是否积极,其情调是否健康。“赏”就是欣赏、品味:品味其形象生动在何处,品味其形式工巧在哪里,品味其遣词造句精妙在哪里。 二、命题角度 下面来谈在进行对比阅读时应当关注的一些对比热点,也就是说,命题人常常会在哪些方面设题来“比”。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概括地说,古诗的比较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出来的情感; ②诗句的意思和作用; ③诗作塑造的主要形象、创设的具体意境; ④遣词的生动、形象、精巧; ⑤诗句的前后勾联照应; ⑥修辞手法的功能、作用; ⑦诗作结构的总体安排等。还有一些典故的运用、反向衬托的作用等。

中考古诗词画面用典题整理

古诗词阅读描绘画面、用典、比较阅读 (一)描绘画面:放飞梦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下面诗句呈现的画面.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在层峦叠嶂之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缓缓落下的夕阳下,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镶嵌其中,禁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2、杨花落尽子规啼 答:南国的暮春三月,诗人举目四望,侧耳倾听,杨花纷纷飘坠,杜鹃声声悲啼,眼前是一派飘零孤苦的景色啊!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诗人在清脆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柳树成阴,繁花似锦,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喜形于色,兴奋异常。 4、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答: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一副茫然无助的神态。 5、天街小雨瑞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答: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答:辽阔无边的三秦之地,用它宽广的胸怀拱护着都城长安的城垣宫阙,风烟滚滚中,诗人站在高处,举目远望,希望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茫茫大漠,一眼望不到边际,满眼都是不尽的黄沙,远处一束烟雾直升云霄,还有横亘天际的黄河逶迤而来,那一轮红日正缓缓地落到长河的那边。 8、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答:夏天,在田野上,农民顶着炎炎的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脊背,被灼热的太阳光烘烤的得油黑闪亮。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五颜六色的野花慢慢的多了起来,渐渐地迷乱了游人的眼睛,花丛中浅浅的野草才能淹没马匹的蹄子。游人们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游山逛景,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_古诗文鉴赏答题模式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_古诗文鉴赏答题模式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其中一种题型,也是很多同学的弱项。那么如何提高古诗词鉴赏这一题型的得分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1、鉴赏高中古诗作品里的形象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高中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高中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 诗歌鉴赏的七种题型及答题模板 第一种是分析意象、意境型答题模板 古诗词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诗歌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是分析技巧型 古诗词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诗歌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类是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技巧 诗歌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古诗词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高中古诗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诗歌的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中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中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万能答题模板 修辞手法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描写手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公式】同上 抒情方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间接考查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思想感情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阅读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阅读整理 (一)《观沧海》曹操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与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格式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1)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2)形象蕴涵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1)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2)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 A、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B、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触景生情、乐景写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C、其他方法: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③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④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⑤远近结合;⑥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⑦褒贬结合(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话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分析意境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高分就是这样炼成的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完美整理版)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基础知识 0713 1701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 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 同中求异” 或“ 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 。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特定情感的产物。而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