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I制作应用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MIDI制作应用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MIDI制作应用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题目:《MIDI制作的应用》

一、设计背景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了,到1948年,计算机应用于音乐的分析,研究中。通过音乐家与计算机专家的实践,证明了计算机的分析音乐的风格、调性与和声结构等方面是十分有用的。1957年,美国作曲家理查伦?希勒尔和数学家伦纳德?艾萨克合作首次制作出真正的“计算机音乐”。70年达中期到80年代初期,电子工业飞速发展,计算机又笨重的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跃入了微处理器时代,世界第一台个人电脑ALTAIR8800与1975年问世了,在1976年和1981年,奠定当今世界的电脑两大支流的APPLE和IBM PC也相继问世。

音乐天才们也没有坐失良机,他们抓住了每一个机会:几乎每一种新的电脑推出,他们都很快被应用到音乐方面来,一些音乐家不满足于普通微机提供的音乐功能,他们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制出了专业的音乐电脑,如Atari和Amiga音乐电脑就是很好的例子。与此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以日本的喜多郎、法国的雅尔、美国的迪尤特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电脑音乐家,他们用电脑音乐系统创作和演奏的和多乐曲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很多音乐爱好者在第一次听了它们的音乐后,说什么也不敢相信这竟是靠一个人在电脑音乐系统制作出来的。

80年代初,电脑音乐经历了一次真正的革命-----MIDI。对于MIDI这个词大多数人并不陌生:MIDI不就是电脑音乐的意思吗?其实,MIDI不过是一种接口,或者说是一种通讯协议,但由于它对电脑音乐产生了太大的影响,一直人们把他做为电脑音乐的代名词了。包括电子音乐爱好者的许多人,甚至一些搞专业音乐的人都随着惯性误以为电脑音乐就等于MIDI了。误区主要是在音乐概念方面,把技术标准误作为音乐形式。MIDI是Music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的英文缩写,最简单明了的意思是-----“音乐设备(乐器)的数字化接口,它既不是一个音乐品种,也不是某一类音乐形式,而是一种电子音乐的制作设备(乐器)之间数字化连接的标准和电子音乐众多制作技术手段的一个新环节。所以,在音乐形式层面与”交响音乐“、“流行音乐”等相提并论的只能是电脑音乐(或电子音乐)而不是MIDI。MIDI作为电子音乐的一种技术标准为我们创作电子音乐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通道,了解和掌握MIDI原理及操作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知道,早期的电子合成器是没有同统一标准的,各生产厂家都按照自己的规格生产电子乐器。电子乐器之间和电子乐器与电脑之间,都没有固定的通讯协议。所以,如果您只使用同一厂家的两件电子乐器,问题就不大,可是当您同时使用几家公司的设备构成一个电脑音乐系统的时候,麻烦就来了,您怎么能使一台美国E-MU的音源发出您在日本ROLAND 键盘上弹奏的一个标准A呢?您怎么让您的电脑知道您在合成器上弹了些什么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的十几家厂商于1982年通过了美国SEQUENTIAL CIRCUITS公司的大卫?史密斯提出的“通用合成器接口”的方案,并改名为“乐器数字接口”即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其缩写为“MIDI”并公布于世。1983年MIDI协议1.0版正式制定出来。此后,所有的商业用电子乐器的背后都出现了几个五孔MIDI插座,并通过MIDI专用电缆的连接,把各种电子乐器同装上MIDI接口电脑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电脑音乐系统。MIDI标准的制定十个电子乐器生产厂商以空前的热情生产出各种电子乐器,由键盘式的(合成器、主控键盘)、弦孔式的(MIDI吉他,MIDI小提琴)、

敲击式的(鼓机)甚至还有吹奏式的(呼吸控制器)。除此之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音源模块(就是没有键盘的合成器)供人选购。如此一来,电脑音乐工作者人数激增,并制作出相当一批惊人之作。我们现在所听到的磁带、CD和电影电视剧中的配乐,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不是由乐队演奏,而是由电脑音乐系统制作出来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贯彻实施,基础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对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琴课作为我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调整教学体系,探索新的钢琴教学模式,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

二、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开发具有师范大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目标

1、MIDI技术应用在高师钢琴集体课教学中不仅把深奥的知识通俗化、难把握的技术简单化,同时对开拓同学视野,提高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电脑多媒体技术空前发展,音乐学科是电脑多媒体技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由于应用软件的开发,可以使其作用于音乐专业和声课的教学中,它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视听问题,增强学生识记能力和对和声的感受能力;使教学难点简单化;可以录入范例和学生习作及视听音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充分演示键盘和声音型的演变过程,也可帮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和声分析。

3、MIDI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现在只需要一台普通的电脑,加上一张专业声卡及几个音乐制作软件,就能制作出高品质的音乐作品。杨臣刚、香香、庞龙等网络音乐人通过网络传播其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现今主流的音频制作软件有MIDI标准,MIDI信号,音色,CakeWalkPro9使用,Sonar4和Cubase3的MIDI编辑功能,MIDI 乐器法,扒歌实践。熟练制作MIDI音乐,为制作电脑音乐打下坚实基础。可以制作手机铃声,和手机游戏音乐,以及利用MIDI进行编曲工作,为师范学生的就业拓展了空间。

四、课程门类:音乐

五、课程内容:

(1)MIDI技术应用在高师钢琴集体课中的可行性分析

1、关于MIDI软件。相关的音乐教育教学软件如同一家公司Sibelius在NAMM 2004推出的Compass,它是一个交互式的作曲教学软件,针对高中或大学水平的学生设计,涵盖了作曲的各项规则,用户可以进行作曲练习并试听自己的作品;同是交互式的乐器百科全书Sibelius Instrument、音符教育工具Sibelius Notes、练耳及听觉测试的系统软件Aurelia、以及音乐理论训练、测试软件Musition等。另外还有学习四部和声的软件Ra-ton5.0,乐谱制作如作曲大师、TT作曲家等软件,而其他众多的MIDI软件不仅有专业的音乐制作功能,而且其良好的易操作性与友好的界面对音乐教学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软件应用于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我们新课标要力求创新的精神。

2、掌握MIDI软件。近年来,由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广大教师中的培训和提高,相信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对电脑不再陌生,经过短时间的培训,他们同样可以掌握一些入门级的MIDI软件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3、利用MIDI文件。网络资源提供了大量的关于钢琴曲的MIDI文件比如车尔尼的599、849、299等作品,巴赫的创意曲集等不胜枚举。当然,有些钢琴曲还需要老师自己去搜集、制作或异地交流。

4、建立MIDI环境。除了可以保持原来高师钢琴集体课中的硬件设施与连接之外,学生机位仅增加一台配置不一定太高的电脑与两根MIDI连接线而已,为了增强MIDI技术在其他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我们也可以选用带有MIDI接口的比如创新声卡、MAYA声卡等。教师机位要有较为专业的近场监听音箱与专业的声卡,这样能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效果。另外,以上在教学或创作中所使用的音源不再是以前的硬件音源,仅仅用采样率稍高的软音源就可以完成工作.

(2)MIDI环境下的高师钢琴集体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研究

① MIDI软件的操控能力

②音频的简单处理能力

③音乐编创能力

(3)MIDI技术在高师钢琴集体课中的应用初探

①织体分析②理论知识分析③解决难点④自查自纠⑤钢琴小品创作

(4)MIDI技术的发展对高师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影响研究

六、实施具体步骤:

以一个学期为例,一周一个课时,共24个课时。

1、钢琴教学示范演奏先从整曲示范演奏、局部示范演奏、技术难点示范演奏和乐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示范演奏入手,使学生获得乐曲完整的视听直觉印象、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和发展学生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情趣。练习曲的选择要全面。练习曲是为训练技术服务的。技术,当然是越全面越好。通常使用“拜厄”、“车尔尼599、849、718”、莱蒙、克拉莫等人的练习曲,以及巴赫的复调练习曲等,使技术训练更趋全面。教师按学生的音乐专业为其选择练习的曲子,练习占用四个课时,为MIDI制作打好扎实的基础。课下除学生自主练习外,课上采取学生pk弹奏的方式。也就是先由一个学生弹奏,其他学生可以随意向他挑战。最后留下的胜利者,可以去学校的录音棚录制自己的音乐。这样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态度与进取精神。(共4个课时)

2、中外乐曲中,重视中国作品。应当承认,在钢琴教学当中,经典性的外国文献是不可缺少的。在此前提下,我们强调重视中国作品的学习。中国作品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掌握中国音乐的民族风格、色彩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外国作品所不具备的优势。选取《黄河组曲》第一部分进行练习,占用2个课时。课上采取领奏,合奏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共2个课时)

3、精选奏鸣曲,注重风格表现。选学若干经典性的奏鸣曲,是全面提高技术与艺术表现能力,以及掌握弹奏较大型、复杂作品能力所必须的。例如,莫扎特的作品旋律优美、精致灵巧,多为明朗、欢快的情绪。和声比较单纯、朴素,结构严谨,内涵丰富。学习莫扎特的奏鸣曲,训练学生精致、精巧、讲究、微妙、典雅的技术能力和表现能力。而学习贝多芬的奏鸣曲,则能训练学生学会表现音乐深刻的戏剧性,多种音乐形象的鲜明对比和发挥音乐巨大的感染力。占用1个课时对《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进行讲解,并作为课下作业进行课下联系,第2个课时采取小组晋级制。小组成员互相协作进行比试。最后获胜的小组可以在学院音乐会中演奏自己的奏鸣曲。这样更好的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共2个课时)

4、选择适当的伴奏曲目。学会弹奏歌曲伴奏,是高师钢琴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可以从系统的声乐教材中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伴奏谱,与钢琴独奏曲教材结合使用。同时,也可选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们学习伴奏的弹奏方

法,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学习歌曲伴奏的编配方法,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①首先,选择难道较低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先让教会学生怎么样将曲谱输入电脑;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曲谱进行视唱;最后由电脑将其正确的旋律播放出来,供学生参考、对照。另外,目前的一些音乐教学软件(如《作曲大师》)都具备播放速度的可调性和播放片断的选择性,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有重点地进行选择重播、变速重播供学生反复倾听,仔细揣摩。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不同音型和节奏型的认识。另外,歌曲《春天在哪里》表现的是一种欢快、明亮、热情的音乐情绪。可是,如果我们把它输入电脑,用慢速去播放,音乐情绪就会变得优雅、庄重;用快速去播放,音乐情绪就会变得明快、热烈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可以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从电脑提供的音色库中选择不同的音色去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进行影响,供学生去品味,去对比,以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而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利用电脑MIDI技术进行即兴伴奏教学,可以使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变得更具体、形象,为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的形象提供方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共2个课时。接下来,再利用4个课时,让学生自己来为《春天在哪里》做伴奏。开发学生的自我发散性。最后再利用2个课时,对全部学生的伴奏进行点评,选出大家认为最为优秀的前三名,将之作品在学校电台中进行广播,以示表彰。更为优秀者,推荐到各个比赛和电视台、电台中进行发表。(共8个课时)

②为交响乐《悲怆》进行配乐。

a.空间—立体感:电脑音乐创作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交出几页总谱纸,而是要完成最终的音乐音响,因此,我们在配器时就要建立“三维”的观念。纵,即高低,这是传统作曲家在总谱纸上必须考虑和安排、而由指挥家和演奏家在演奏的过程中调整和完成的;横,即左右,就是声像的关系,在传统音乐中不是很重要,一般由乐队的常规座位设置所决定,较少刻意安排,更少在音乐过程中着意变化;深,即前后,在传统音乐中基本上不予考虑,原则上是独奏、独唱在最前面,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在电脑音乐中,尤其是所谓“高保真”、“环绕声”的立体声技术高度发展以来,这“三维”都是必须要认真考虑和充分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段,这就是“空间-立体感”。好的电脑音乐,要有声象的疏密、对比和运动,要有宽度、高度和厚度,不能干瘪地挤成一堆。(2个课时)

b.清晰:由于电脑音乐完全依靠电声乐器,电脑音乐的最终结果本质上是一种音乐音响、也就是说音响技术深深地介入了电脑音乐创作过程,所以“清晰”的要求更加重要。电脑音乐的“清晰”包括:配器功能的清晰;声部和音色细节的清晰;织体的相对独立性和可分辨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配器功能的清晰。输入的每一个声部,究竟是旋律、副旋律还是低音、和声,必须非常清楚。这是基础。(2个课时)

C.均衡:1.配器功能的均衡即旋律、和声、低音、副旋律和打击乐相互之间的音量均衡。与传统乐队不同,电脑音乐的均衡完全是人为控制的,单旋律的几个音完全可以处理得比10个音的和弦声部更响。既然人为控制的能力大大加强了,那么人为控制所能造成的音响混乱也就更加严重了。所以,不象传统配器能有一个自然的大致比例关系,我们要从听觉出发,寻求各功能相互之间的动态均衡。只要能建立明晰的配器功能观念,这一点不难做到。2.空间-立体感的均衡电脑音乐空间-立体感的均衡,必须建立在“三维”观念的基础上。其中的关键是声像。简单地说,一是要把各声轨的声像摆开;二是要有意识地把声像作为增强配器功能对比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基本的声象分配主要是依照配器功能而不是依照乐器种类;三是要谨慎使用非常规的混响之类的音响效果,如果使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更要有节制。(2个课时)

最后利用2个课时进行分析、总结。为提升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教学能力和打开课题研究思路,为其推荐《PROTOOLS录音与混音必备手册》、《Cubase SX与Nuendo电脑音乐制作》、

《MIDI交响乐配器法》、《电脑音乐理论与应用》等众多专业书籍。(共8个课时)

七、学生评价:

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例如,每一次学生做出的作品选出好的可以拿到学院的音乐会上去给予发表,对于学生自创的歌曲也要给予最大的帮助,使其更好的自主发展。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八、结语

以电脑音乐课程为龙头,在师生中形成了一股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在促进和引导师生树立现代化教学意识、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更好地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师范院校的电脑音乐课程,必须体现师范性的特点,突出强调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的功能,教学中要尽量开发各种音乐软件辅助教学的功能,并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辅助教学技巧,不能与专业音乐院校的电脑音乐专业混为一谈。了解现代音乐特别是创作手段的发展状况,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会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的方法、原则,达到教学最优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