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阅读,分析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优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主要存在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大;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化问题突出等问题。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城乡政策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增长,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科学规划城市,合理布局产业。

关键词:关中地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资源

1引言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用永恒主题[1-2]。李振泉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其中" 人" 是指社会性的人," 地" 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3]而王黎明则将人地关系概括为,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也有学者把人地关系定义为,人地资源及其相互关系[5],人地关系是人类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6]。而更多的学者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称为人地关系。[7-8]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随着人们对于关中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关中地区的资源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

2.1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十五”与“十一五”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稳定、持续的增长势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到达4314.63亿元,占全省的62.98%。人均GDP为18778.53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323.96亿元。与2000年相比,总GDP/人均GDP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加了2倍多,而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4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增加了6.5倍。

2.2关中水资源概况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有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灞河、黑河等,关中地区大多属于黄河流域。区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135条,其中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在陕西段河床长502km,流于面积3.32km2,横贯整个关中平原市关中地区的主要地表水源。

2.3关中地区土地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生存和生产的场所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关中地区总面积5.55km2,约占全省的27%。

而且关中地区又称渭河平原,全区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耕种条件优越。[11] 2.4矿产资源概况

关中地区是陕西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在矿产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该地区因地质构造复杂和成矿期次多,而形成种类多样的成矿区块。其中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关中北部的铜川/渭南等地区,其保有储量约为180.6亿吨。关中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特别是优质煤炭/天然气/石油/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加上临近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十分丰富的晋蒙和陕北地区,为区域矿产

资源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5生态环境资源概况

关中地区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错地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和暖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关中地区有种子植物2300种,其中经济植物15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区内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在渭河南部的水资源丰沛地区部分种植水稻,而在渭北台塬区农作物以谷子、高梁等秋杂粮为主。

3.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中的几点矛盾

3.1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大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2008年底全区有人口2297.64万,占陕西省人口总数的61%,而土地面积5.55万km2,约占全省的26.96%;人均土地0.0024km2,不足全省的一半。区内各地区的人均国土面积也相差悬殊,按人均国土面积的多少将各市进行排位,一次是宝鸡/铜川/渭南/咸阳和西安。西安的人均国土面积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8.06%。关中地区是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全省前三大城市都聚集在此,城市数量多,经济实力强劲,城市用地扩张迅速。[12]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被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为西

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经济区关中和陕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得到加速发展,城市建设日益繁荣,城市用地快速扩张,使得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异速生长系数不断上升。而且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势必使土地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土地供需矛盾加剧。

3.2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关中地区分布有大量的塬地,人们不能因地制宜进行开发,植被破坏严重,造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关中地区在水资源利用上一直重地下水,轻地表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区域性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过度采取地下水破坏了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引起城市地面沉降/地缝活跃等一些列环境地质

灾害。而且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对浅层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

污染。由于采伐过量的各种原因,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区内河流含沙量高/输沙

量大。土地资源污染破坏严重,工业“三废”污染相当严重。对于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开发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对资源所在区域的土地污染严重。

3.3城市化问题突出

关中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虽在陕西乃至整个西部都处于较高水平,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市化规模等级不合理,按照我国对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将城市化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朝特大城市5类。根据2009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按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在关中地区,

西安是我唯一的超大型城市,没有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两个(宝鸡和咸阳),中等城市两个(渭南和铜川),小城市3个(兴平/韩城和华阴)。平且关中地区从人口/经济/产业等方面地区差异性显著,城镇空间分布不均。关中地区的城镇集中分布在关中的中部地区,盐陇海铁路沿线成串珠状分布,而关中中部以南,以北城镇分布稀疏。这种城镇分布格局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削弱了中心城市对区域整体经济的恶带动作用,对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4.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影响因素

4.1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自然条件和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经济发展往往较快;相反,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短缺、区位优势缺乏的地区,经济发展往往较慢。关中地区冬季多西北风,干燥寒冷,雨雪稀少,易造成春旱。夏季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易形成大面积的降水。区内降水总的分布趋势是山区向平原河谷递减,由关中东部递减,形成明显的带状分布。这都造成了在农业发展方面关中地区所存在的差异。

该区在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建设中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液、废渣等污染物未经充分处理任意排放,造成区内环境不断恶化。据不完全统计,渭河极其支流每年接纳工业污水为3.37亿t,工业废水4.5亿t,且80%以上属于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这都给区内的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13]

4.2城乡政策差异

城乡之间不合理的政策和发展思路导致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阻碍农民向城市合理流动,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使不少农民安于贫困;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向发达地区倾斜的投资政策,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被投入到了主要的大中型城市,削弱了农村地区获取资金的渠道,致使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资金短缺;不合理的价格政策,造成农民收益受损,利益流失,削弱农村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农民收入低下。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由于市场、自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农民的收入不稳定;不合理的税收政策,造成农村低收入高税收,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发展和社会福利政策不完善,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城镇的医疗、社保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分灶吃饭的财政政策,导致广大农村地区财政紧张,投入不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4.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关中地区主要城市眼陇海线、渭河流域成带状分布,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这造成了区内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铁路沿线城市发展迅速,偏远城市发展缓慢,制约了整个关中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关中地区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最优区位,依托各种资源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区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以2008年为例,西安市GDP总额达到了2190.05亿元,占到了关中地区GDP总额的50.76%,西安市一家就占去了关中地区的经济总额的一半,居于第二位的是咸阳市GDP总额为764.56,占到了关中地区GDP总额的17.72%,其中最少的为铜川市GDP总额为128.65亿元,占关中地区GDP总额的2.98%。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地区发展不平衡,从而影响到了城市的整体发展。

5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调整与优化

5.1控制人口增长,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人的生存与发展以资源、环境为依托,人口增长作为分享资源消耗的很强的“分母加权效应”,将会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14]过快人口数量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加重了家庭的负担,从而降低了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也不利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因此, 要关中地区农村人口增长速度,控制人口适度规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方面,首先要结合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引进农业增产技术,提高人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其次,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针对特困户可以安排一定的专项养老资金,消除他们对养老的担忧,进而减少“多生”现象。

5.2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以过度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因此必须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要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再次要通过对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大力提倡绿色的生活方式,培养其适度消费、节俭生活的绿色环保生活观念。

5.3科学规划城市,合理布局产业

由于受到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制约,城市的人口和规模及其用地就不能漫无止境的增长,因此城市的规模就一定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禀赋、环境容量、深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规模收益等因素。要从城镇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合理的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分布,因地制宜的推进适度规模的城市化合发展模式。

据此,在以后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中,需要努力控制西安、咸阳等一些大城市建设用地的蔓延,注意其城市用地的扩张规模,城市用地扩张迅速,快于城市人口增长产生的需求。陕西省在未来的区域城市规划中,一方面应当严格控制关中地区城市用地的扩张,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2].

强化“关中都市圈”理念,建设中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领先地区,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按照“一核、一轴、一环、三走廊”格局构筑都市圈空间骨架,建设以西咸大都市为核心,以大中城市为之体,带动大批中小城市和城镇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体系。[15]

强化“制造关中”理念,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以金融、物流、旅游、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资源型”产业向“制造业”发展,加快构建以金加工为主体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长产业链、清洁环保的农产品加工制造和能源化工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和落后产能淘汰。

6总结

关中地区在陕西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中也至关重要,我们要正视关中地区发展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促进关中地区经济的腾。协调区际关系,提高人们的而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全面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的关键。[16]对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研究对关中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友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 地理研究,2002,21(2): 135-139.

[2]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调控//陆大道. 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北京: 科学

出版社,1999: 87-90.

[3]李小建.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三个新观点[J]. 河南大学学报,

2001,31(4): 56-58

[4]李振泉.人地关系论[A].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论丛[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37-46.

[5]王黎明.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M].

[6]成岳冲.历史时期宁绍地区人地关系的紧张与调适- 兼论宁绍区域个性形成的

客观基础[J].中国农史,1994,13(2):8-18.

[7]陈印军.四川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及对策[J]. 自然资源学报,1995,

10(4):380-388.

[8]蔡运龙.科学技术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2): 17-22.

[9]吕拉昌.地理学人地关系的新探讨[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10(2): 51-58.

[10]Arvill,R.Man and Environment[M].Harmondsworth:Penguin,1967.1-14.

[11]李剑.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机制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陕西,西安:29-35.

[12]郑银龙,南灵.陕西省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异速生长关系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3):370-373

[13]巩琳琳。西部大开发中的陕西省水资源问题及利用对策[J].陕西水电水利技术,2002,(2).

[14]姜巍,张雷.21世纪初西北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J].资源科学,2005,27(3):26-32.

[15]樊瑛华,李振平.陕西关中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与发展理念[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9,39(3):69-71.

[16]卓玛措.人地关系协调理论与区域开发[J].青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24-27.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考试论文 姓名:常青 学号:320910020301 班级:会计0903班 2010年6月

目录 1 引言 (3) 2 企业可持续发展论述 (3) 3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5) 3.1 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5) 3.2 注重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6) 3.3 企业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6) 3.4 通过绿色营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7) 4 结论 (8) 参考文献: (10)

浅析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非常繁杂,但是众多理论都是从企业内部某一方面的特性来论述的。比如文化说,要素说,核心竞争力说和制度说等等。 关键词: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创新 1 引言 研究背景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可持续性发展提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第一批“政策型、暴发型”企业发展的日趋平静,而且很多企业都成了“流星”,现存的公司利润很难在有大的发展,企业发展面临新的“瓶颈”期。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持续性发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流星”企业都是产品成功型企业,也就是凭借企业家的胆略和敏锐,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机遇、某个产品、某个项目、某种稀缺资源使企业迅速做大,但这种成功并不等于企业的成功,更谈不上企业的持续成功。而一些目前“如日中天”的企业是否在激荡的环境中仍然保持自己的发展速度,是不是也会迎来自己的“滑铁卢”?企业如何使自己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摆在了所有企业的面前。 2 企业可持续发展论述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概要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5、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规划理念的创新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近代以来,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意义重大。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2.1 史前阶段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使人类在自然面前甚为被动。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人类都只能归因于自然界或某种超自然因素的力量,对它们人类除了深感神秘莫测,只有崇拜,而这种崇拜实际上就是乞求。但初民并不甘心做自然的奴隶,幻想中的超人应运而生,他们在神话传说中不仅超脱了自然的束缚,而且束缚了为难人类的自然事物。 2.2农业文明时代(文明之初到公元16世纪初)人类逐渐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走上了能动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的道路。社

会组织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在自然面前不再仅仅是乞求和幻想,人类正逐步克服地理环境的阻滞、利用自然界为自己服务。但是发展在起步阶段仍相对缓慢,人类还不能跨越或打破自然环境造成的阻隔,减少或消除其对文化发展的不利影响。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空间的活动也尚未全面地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地理环境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时期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自然观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暂时的平衡,但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预示着人地关系的天平将进一步向人的一方倾斜。 2.3近代工业文明(1)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人类世界相互交流的新渠道,人类的足迹开始踏谝地球的各个角落,整个世界不可避免地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实现了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又一次飞跃,人地关系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当人类用三百年时间经历了巨大社会变革和观念更新之后,工业革命发生了。正如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所述,它产生了底特律郊外的大汽车厂,而且还使拖拉机在农田上奔跑,办公室里有了打字机,厨房里有了电器冰箱。它产生了新闻日报和电影、地下铁路和DC-3型飞机……。这一切都表现出人类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潜能。终于,人类实现了摆脱自然束缚的梦想,开始沉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之中。 2.3近代工业文明(2)此后的二百年,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继续飞速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仿佛大大超过了自然控制人类的能力,自然在依附于人类。不幸终于降临了,人类的观念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变化,相当多的人自觉不自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理论和唯物史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特征现状启示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逐渐激化,于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一个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维护其与自然的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态恶化的困境,寻求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透过理论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它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协凋,以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种思想。它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鼓励.对不利的应予摒弃。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征及现状 与传统的发展观念相比,可持续发展观具有整体性、有机协调性和以人为本性。整体性是指可持续发展观在空间维度上体现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着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在文化维度上,体现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优化。追求的是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纵向关系上注重把持续的和长远的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所以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效益,而是整体的、长远的效益。有机协调性是指它把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各种要素有机组成的密不可分的巨系统,各部分是相互规定、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强调各部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保持整体稳定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注意发展的极限,遵循适度的原则。该理论实际上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一是自然的可持续性;二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三是社会的可持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摘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以来,我国从学术界到社会各界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为了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加大了对可更新资源保护的力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布局、区域综合减灾规划制定与工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国家有关资源、环境、灾害管理等职能部门,从制定可持续发展途径出发,开展了大量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些工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论建设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案例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搜索引擎工具,检索并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近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的模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可持续发展过程与机理研究、尺度问题、区域要素和地域结构的整合、区域综合集成以及区域要素变化、区域整体关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知网平台;GOOGLE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20)03-0122-07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议程》从中国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出发,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1994年7月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通知指出:《议程》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件的原则立场和实际行动。此后到目前为止的10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由此本文总结和分析我国近10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做出分析。 1 资料来源和方法本研究采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网络搜索引擎检索的资料,包括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见表1)。资料年限从1987~2020年以公开发表为准。实际上知网平台提供的资料年限,除了期刊全文资料是该时段外,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是1999-2020年,报纸资料从2000-2020年。以上资料分别以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以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关键词为关键字段,分别以“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阅读,分析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优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主要存在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大;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化问题突出等问题。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城乡政策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增长,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科学规划城市,合理布局产业。 关键词:关中地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资源 1引言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用永恒主题[1-2]。李振泉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其中" 人" 是指社会性的人," 地" 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3]而王黎明则将人地关系概括为,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也有学者把人地关系定义为,人地资源及其相互关系[5],人地关系是人类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6]。而更多的学者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称为人地关系。[7-8]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随着人们对于关中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关中地区的资源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 2.1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十五”与“十一五”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稳定、持续的增长势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到达4314.63亿元,占全省的62.98%。人均GDP为18778.53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323.96亿元。与2000年相比,总GDP/人均GDP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加了2倍多,而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4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增加了6.5倍。 2.2关中水资源概况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有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灞河、黑河等,关中地区大多属于黄河流域。区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135条,其中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在陕西段河床长502km,流于面积3.32km2,横贯整个关中平原市关中地区的主要地表水源。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 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 2.2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地关系自人类产生起便随着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地关系逐渐显现出巨大的矛盾,本文回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人地关系的特征,并针对目前的人地关系的现状和前景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对人地关系的前景提出展望和建议。【1】 关键词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内涵协调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人地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1.1人地关系的内涵 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利用土地中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的实质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主体,为土地利用与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这种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可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在人利用土地生产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衍生关系称为简介的人地关系。 2人地关系的特征【1】 2.1客观性人地关系是从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优化,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但人来要处理好人地关系。 系统性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子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 2.2人地关系的地域性 由于组成人地关系系统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包括水,土,气生物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类型的地域上不尽相同,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研究人地关系要区域化。 2.3人地关系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人地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长河中,人地关系是不断演变的,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个关系发生变化,今天的人地关系是历史上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 2.4人地关系的可调控性 在人地关系协调中,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为一端,自然资源为宜端,双方之间存在着多种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人们可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各种技术,为人地关系的优化调控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3人地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3.1现状 人地关系的一个最常用的衡量办法是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呈现史无前例的高峰状态。人口剧增对自然环境的压力,首先表现为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量的剧增,其次是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世界人均耕地日益减少导致食物供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作者:————————————————————————————————日期: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电子商务论文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文/栾贵勤王壹慎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为例,以区域旅游系统理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上海在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寻找解决的对策,以促进上海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上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落实到具体区域层面,必然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其他产业间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融合,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区域发展实现更加紧密地结合。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区域旅游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运用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它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主张通过抓住事物的主要功能和结构来提示事物的动态特征,从而预测事物的演变方向与强度。因此,运用系统论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世界旅游组织给予的定义是:旅游的可持续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旅游的可持续含义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1.公平性,公平分配有限的和不可更新的旅游资源。2.持续性,适当开发旅游资源与发展旅游业,保证可更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同时使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最小化。3.共同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总目标必须依靠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反对狭隘的政治观、区域发展观。 3、上海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概述 2014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榜单中,上海位列第二。据上海市旅游局统计,截止至2014年12月底,上海市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791.3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523.34万人次,增长2.4%;香港同胞49.06万人次,增长17.09%;澳门同胞1.9万人次,增长14.85%;台湾同胞65.3万人次,增长9.85%。 国际入境游客数量的上升,拉动了国际旅游入境过夜人数的同步增长。外国游客入境过夜人数达到了254.94万人次,增长4.9%;港澳同胞26.05万人次,增长33.2%;台胞30.65万人次,增长14.9%。(见表1) 2010年由于世博效应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360.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0%;2011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411.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4%;2012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497.6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 学号:2010551129 班级:计二姓名:方维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一国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相联。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蕴涵的循环和节约经济思想、适度人口思想、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适度和绿色消费思想,是指导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和消费 “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同时,我们看到,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伴随当今世界的经济日益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当今世界的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除中国之外的世界赤贫人口还在继续增加,全球失业人口居高不下,劳动人口的人均工作时间减少徘徊不前、甚至变相增加。全球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还不断地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和扩大生产规模,以更快的速度耗尽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不断地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害物质。以追求享乐和功利为时尚的现代人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还在不断地挖掘人的消费潜能和刺激人的消费欲望,并不断向自然界遗弃更大规模的生活垃圾。现代工业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超过自然本身的吸收能力、补偿能力、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这不仅导致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处于危险之中,人类正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一、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论 与社会革命理论相比,社会建设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也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中轴线"理论和"历史合力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以"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

国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题目:可持续发展国外研究现状 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生:蒋奇杰 【摘要】: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成效,世界人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出现了资源“透支”、能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一些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也不利于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在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护好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如何实现两者兼得呢?世界范围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过漫长的定性研究现已经进入了定量方面的研究。就国外来看,主要是从城市、农村和企业三个方面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定量研究,这对于我国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tudent: Jiang Qijie Abstract : The economic of our world has obtained a huge growth and a fast speed since three “Industry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third one. And much improvement we have had about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human. But meanwhile lists of environment problems come out: shortage of energy,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tc. And these factors are threatening our health and impacting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us. So we must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our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while maintain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both of them? The world ha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e have entered the quantitative studies after a long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eign countries research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ly from the city, country and enterprise three aspects. And we can obtain some reference value from these researches. Key Words: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ry””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of enterprise”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001-08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韩增林,狄乾斌,刘桂春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 116029)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 2008年3月Vol.17,No.1 Mar.,2008 收稿日期:2007-05-12;修订日期:2007-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52);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L06CJL020)。 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hzl@lnnu.edu. 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各方面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也在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表现在地理学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 方法支撑等。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 普遍关注与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人 地关系及其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与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资源环境承载 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本文从地理学视角探讨了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领域与贡献,并提出未来地理学应该适应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地理综合集 成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地理学;视角与贡献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目前正朝着在数量化和理论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理论与应用并举的方向发展[1],通过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和地球信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地区是人类活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2]。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理论模型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1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1.1人地(海)关系及其优化研究 地理学被公认是一门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3]。现代人地关系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现代人地关系问题即是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发展)(devel-opment)的问题,即PRED问题,协调人地关系的本质就是协调PRED问题[4]。现代地理学正致力于通过对人地关系的研究,认识和寻求人地关系的整体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

江苏省盐城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33: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盐城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33: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4分) 1. (2分)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①经济高增长 ②发展清洁生产 ③倡导循环经济 ④减少资源开发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2. (2分)图所示人类采取的行为() A . 是工厂实现清洁生产的一种措施 B . 只适宜在城市中实行 C . 属于生产减量化中的“再利用”形式

D . 反映出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3. (2分)当前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你认为主要的原因是() A . 厄尔尼诺现象肆虐 B . 拉尼娜现象频发 C . 大地震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 D . 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环境采取掠夺式的使用 4. (2分)战国时期盂轲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其体现的思想是() A . 人定胜天 B . 天人相关论 C . 可持续发展 D . 地理环境决定论 5. (2分) (2017高一下·菏泽期末) 目前我国的农业是小农经济,现代化的农业水平不高,推动生态大循环农业势在必行,循环大农业能实现产出高效扣资源集约利用,可以实现天清、地灵、人善的好环境,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生态大循环农业的生产流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流程() A . 主要关注社会经济效益 B . 利用了许多高新技术 C . 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D . 改善了农田施肥结构

(2)该流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 . 持续性原则 B . 共同性原则 C . 公平性原则 D . 整体性原则 6. (2分)关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展中国家应将经济发展放在优先地位 ②发达国家应停止过度消费 ③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忽视环境保护 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具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A . 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③④ 7. (2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清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

[易误辨析] 1.原始文明时期,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物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地矛盾突出。 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始文明时期,人口数量少,人们的生产活动规模较小,影响强度不大,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 2.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的进步。 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的。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知识清单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转变观念 (1)需要转变的观念 消费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 (2)意义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深刻的,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 2.调整行为 (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2)市场行为: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应调整传统的商品模式,尽可能地满足绿色发展需要。 (3)公众行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应注重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3.发展绿色科技: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

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历程。拓展释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事实上,中国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为代价的,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必须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必须建立一整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利用国家、市场、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四方面具体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丰富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可持续发展的丰富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