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

工笔画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著名的工笔画家有张萱、王维、赵佶等等。

目录

释义 解释
基本解释
基本概念
绘画步骤
关于用白的问题:
传统国画颜色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
用胶技法
工笔画近现代名家
工笔画作品赏析 刘大为《晚风》
唐秀玲《金沙滩》
顾正主《和平》
赵新建《荷塘月色》
展开 释义 解释
基本解释
基本概念
绘画步骤
关于用白的问题:
传统国画颜色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
用胶技法
工笔画近现代名家
工笔画作品赏析 刘大为《晚风》
唐秀玲《金沙滩》
顾正主《和平》
赵新建《荷塘月色》
展开 编辑本段释义
解释
词目:工笔 拼音:gōngbǐ 词义:简单点说工笔就是细致写实。
基本解释

[traditional Chinese realistic painting]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区别于“写意”) 这是一幅很出色的工笔画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李晓明工笔《牡丹》
工笔画的技法有,描,分,染,罩, 所谓描指的是白描,画者分别用浓磨,淡磨描出底稿,分是指用磨色上色,用清水分蕴开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染和分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用的不再是磨色,而用彩色来分蕴画面,罩色指的是整体上色,比如整片叶子上的绿色。 传统认为颜色应薄上,但是要表现出厚重的感觉,往往一遍遍用较薄的颜色反复上色,最终形成一种多层叠加的厚重效果。薄上色法可以说最好是把握在用绢画时,手放于绢面之上抚摸画面不觉有色的粗糙感,而还能清晰地感觉到绢丝的经纬。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古画上,都有着细腻而厚重的色彩,颜色的质地很细。其实这里还要说明一点,重彩中的重,是厚重的意思,而不是厚厚的颜色。所以不是画的颜色越多,越是符合重彩的需要。今天随着岩彩画的兴起,有些画家追求色彩的厚画法,向油画一样的做肌理,这又是另一种手法,但是这仅限于岩彩画使用较多。在今天大部分绘画中,还应该是厚薄结合比较好,在我的画中就是尽力在尝试厚涂与薄画结合使用。
编辑本段绘画步骤
一般工笔画需要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一、草稿:使用铅笔打草稿,纸张不要求。 彭连熙工笔《红叶题诗》
二、过稿:将草稿放置在拷贝

台上,上面覆一层熟宣,使用勾线笔(花枝俏、小叶筋等均可)将画稿勾在宣纸上,这样的做品称为白描。 三、渲:在画好的草稿上用墨来表现画面的明暗,方法是:使用两支较大的笔(一般为大白云)一支蘸墨,一支蘸水,先点墨,在墨没干之前用水渲开,造成一个自然的过渡。 四、染:方法和渲的步骤差不多,不过使用的是国画颜料,这一步较为麻烦。为了让色彩更加均匀厚实,一般要进行多次,有“三矾九染”之说。 五、勾线:在渲和染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原来的线条被色彩覆盖,要重新勾一次线。 用墨技巧:墨分五色,干黑浓淡湿。古人说运墨而五色具矣。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如图:山石凹凸树远近 干湿浓淡是有韵 干黑浓淡湿
工笔画的过程和技法非常复杂多样,这只是基本的过程。
编辑本段关于用白的问题:
在国画中,特别是工笔画中,白色使用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它并不是为了增加厚重感。白色可以用于画领口、袖口;衣服上的图案;土裙(就是仕女最下面穿的裙子);以及和其它颜色混合出的肤色等等…… 厚重感在前面已经提到,它是多层叠加出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加白达到的,国画中的白要小心使用,锌钛白(锡管装的)中的胶性很大,一旦画上就不好去掉,所以要十分慎重。特别是蛤粉(粉末状),这种颜色在使用中十分不稳定。在加胶时,只要蛤粉一湿立刻变得十分透明,但是在颜色完全干透以后又显得特别的白,在染时要全凭经验十分不易。因为白色是覆盖性色彩,所以在使用时多使用勾填法,留出墨线贴着线的边缘完成涂色,要做到色不压线、色不离线。在画一些工笔的白花时,有时需要用薄涂法淡淡的罩几遍白色,然后在用曙红或豆绿分染,就形成了白花洁白、明亮的效果。用化学合成的颜色会有许多杂渣,大家可以先用少量水把色调开,过几分后倒上面的颜色用,这样颜料中的渣就没有了。画工笔时最好少调色,几种色调在一起,颜色也会灰,尽量用原色。用花青色时最好加点墨,可以去火气。画白色时,可以加入少量珍珠粉〔最好过期的,要不费用太高〕,这样的白色很白,有光泽。
编辑本段传统国画颜色介绍:
石色(不透明色): 王叔晖工笔人物画《西厢记》
石色即是矿物质颜色,石色除了使用在绘画中,还应用于壁画、建筑彩绘等地方。在我国古代,画家们有一套十分系统而完整的使用石色的方法,但随着明、清画家对工笔绘画的认识逐渐淡薄,所以,传统制造石色的方法几近失传。今

天有许多学者到日本学来了当年日本人从我国学去的制颜色方法,才有现在较为丰富的品种供画家使用。 石色主要包括:朱砂、朱磦、石青、石绿、雄黄、雌黄、石黄、黑石脂、云母粉、蛤粉、赭石、土黄、珊瑚粉和其他宝石类颜料粉以及新研制出的高温结晶颜料等。 需要说明的是:石青与石绿一般分类较细:分成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头青色最重,四青色最浅,石绿同理。 水色(透明色):水色主要是由一些天然植物为主材料,配以少量动物质材料、矿物质细粉颜料组成。石色与水色一般是相互结合着使用于国画中,已达到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丰富效果。 水色主要包括:朱磦、胭脂、西洋红、藤黄、赭石、花青、水彩色与丙烯色等。
编辑本段需要说明的是:
1、朱磦是朱砂最细的形态,所以有些画家在使用时以薄涂法来形成水色透明的颜色效果。 2、西洋红:在国画色中的名目较多,又叫做曙红、牡丹红等。 金属颜料:画家使用金属颜料由来已久,最早是在唐朝。金属颜料主要是金箔、金粉;银箔银粉。金箔一方面使用在背景上,另一方面主要是使用在局部贴金。 金箔有四个品种: 紫赤金(略带红色):主要贴寺庙中的佛像。 库金(足金金箔):绘画中常用,往往是98%的纯金和2%的纯银合成。 大赤金(略带黄色的金):又称冷金,70%的纯金,相当于18K金。 田赤金(呈淡黄色):相当于14K的金。 银色相比之下不是太常用,故不细说。 1、画黑的颜色有几种办法,一种是用淡墨一遍一遍的上,直到达到黑的效果为止。画时注意,要是想达到黑色偏暖的话就用油烟墨;想要发冷的黑的话用松烟墨。另一种是厚涂法,用国画色(上海马利牌颜料)中的黑色,涂几遍就能达到很黑的效果。在绢上尤其明显。(这可是秘密噢) 2、现在许多画家抱怨赭石色不好用,与墨或花青调好后会形成沉淀,几乎每一种赭石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这样的现象。其实不是颜色的问题,而是对颜料性能不了解,赭石基本上其中的矿物质还是较多的,这和植物色的花青是无法调和的,两者不容;同理,赭石与墨也就不可能调和了,这不是颜料的问题。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把颜色分开使用就会自然调和,即先上赭石,再等干了往上叠加其他的颜色,这样就不会出现“出渣子”的现象了。 3、从我的经验上看,水彩颜色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要注意要用性能较稳定的水彩颜色,比如日本的、英国的,如果怕在装裱时“跑”可以在水彩色中稍加一些胶就可以了。另外还可以用丙烯颜色,性能

也很好,但是要注意丙烯色中的胶性较大,如果颜色画错了,颜色干后就无法洗掉了。
编辑本段用胶技法
矿物色、新岩、水干的使用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兑上胶液即可作画。 (一)胶的溶化:胶的溶化是“岩彩”画中的第一步,也是主要的一步。它的浓和淡直接影响画面着色的效果。浓了易开裂,淡了易剥落,只有恰到好处。你的画也就成功了一半。 (1)明胶的溶化方法:将所需用量的明胶倒入小碗,先加入4倍凉水泡5分钟后再加入五倍的70OC热水,用筷子充分搅拌开胶粉。如果有疙瘩,说明未完全溶化胶粉,需继续搅拌直至疙瘩全部溶化。 ※因明胶是由动物生皮熬制而成,未去掉其骨胶原以外的蛋白质和脂肪这些成份,所以在低室温状态下使用时会出现疙瘩,即原已溶化了的胶液加热。 ※溶化后的胶液保质期限:用完后放入冰箱夏天约3~5天,冬季约一至二星期。 ※另一种颗粒状的“骨胶”比明胶的接着力要强,且不易凝固,但需熬制。 ※绘画用的日本鹿胶分三千本胶、干燥鹿胶、软韧鹿胶、特殊鹿胶。它们有固体的,也有液体的。它们是专门为绘画而研制的胶,去掉了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不易凝固和腐臭;尤其是液体的瓶装鹿胶随取随用使用方便,永不腐臭;固体鹿胶需熬制。 (2)固体鹿胶的溶化方法:将三千本胶一根掰成几小段放入杯中注入300ml清水,再加入一粒方型的干燥鹿胶或软韧鹿胶,放置半小时。后用温水隔水蒸化即可。※加入方形鹿胶粒的目的是增加接着力和防腐臭。 (图片:李晓明工笔《牡丹》[1]、彭连熙工笔《红叶题诗》[2]、王叔晖工笔人物画《西厢记》[3])
编辑本段工笔画近现代名家
仇英、张大千、潘洁玆、沈铨、王维、赵佶、于非闇、王淑晖、何家英、郝大欣、吕思明、王美芳、张东林、周以鸿、黄东雷
编辑本段工笔画作品赏析
刘大为《晚风》
刘大为《晚风》
1991年纪念党的诞辰70周年美展,刘大为推出力作《晚风》,吸引了大量观众,博得一致好评。作品表现我们敬爱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安详地坐在自家院中。作品成功地刻画了老人的沉思所包涵的巨大的勇敢智慧与坚定的力量。一位伟人经历世纪风雨,终于引导占世界四分之一人民的古国,走向通往下世纪繁荣昌盛之路。《晚风》的成功,在于它的朴素风格,摒弃了传统表现伟人领袖包括西方传统在内常用的有意的夸饰、强化、烘托、美化等手法。观众在画前油然而生一种平和、亲切、仰慕的情感,也同样会进入沉思。作品构思的成功决非偶然,作者显然是做过多种选择,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晚风》在表现技巧上,标志着中国人物画的新的高度。 《晚风》创作完之后,刘大为认真地介绍说:“表现邓小平同志的作品《晚风》是为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创作的。为创作我曾经两次找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林征求意见。当时我曾设想过几种方案,例如:画战争年代太行山时期穿军装的邓小平,当年的环境和服装都很入画,但又考虑到表现那个时期的小平同志不能完全刻画出他不朽的功勋和改革开放总工程师的伟大形象。在与邓林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小平同志在操劳一天后吃饭总是到院子里散步休息,我就问了院子里的环境,邓林说:‘有几棵很漂亮的大树,有几把藤椅,累了后总坐下来看看报纸,喝点茶。’这一描述,使我马上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构思。后来我又觉得用工笔来创作更深刻更精到,坏境的处理更写实且又富于装饰味,用大树、藤椅等道具来衬托能更好地突出小平同志的形象。在创作上又吸收了古典油画、素描的手法,克服了传统中国画较“平”的不足,使形象更加丰满、深刻。这也是工笔人物画技法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因为工笔国画创作领袖形象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课题。所以这幅画在内容和技法也算是进行了新的尝试。作品面世后,得到了专家和各界的好评,获得了大奖而且得了第一个关山月创作奖,这也是艺术界给我的殊荣。” 作者简介 刘大为,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受教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吴作人、黄胄等中国著名画家,基本功扎实,并刻意求新,工、写皆精。作品严谨深刻并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作品以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活风情以及重大历史题材著称于世。 刘大为是全能型画家,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兼精。他的工笔人物画造型严谨,刻画入微线条流畅,刚健爽朗,风格清闲,完全摆脱了旧人物仕女画柔靡琐细的积习。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更是继承了近代自任伯年以来包括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黄胄等大师的优秀传统,其特点就是热爱人民、贴近生活、造型生动、神态逼真、笔墨潇洒、清新流畅。在他画的草原风情组画中,这些特点充分流露出来。近几十年来,大量作品在中国及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出,获奖三十多次,是获奖最多的画家之一。是中国当前艺术成就突出,影响较大的中国画家。1998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2007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唐秀玲《金沙滩》
唐秀玲《金沙滩》
《金沙滩》是唐秀玲在第4届工笔画展上的作品 ,由于恰当的运用了多

种材料与技法,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美感。 由材料带来的画面肌理的变化,使画面产生了新的审美样式,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他的材质是温州皮纸 使用的是水彩和矿物质颜料 ,先做好底色,再过稿勾线 做底色时多次使用了滚、喷、刷、拍等的技法 。做好底色后在托一张皮纸,然后裱在画板上,等干后再刷一层淡胶水,趁湿把金箔和云母撒上。画面人物五官、手、脚都是用底色制作完成的 这样做画面比较协调,制作上比较省力 。脸手脚使用了水干色的栗茶、焦茶去刻画,比较浅的地方是用的水彩的混合色 。处理左边两个人物的衣服花纹使用了石色上的粗细颗粒的搭配及精粗对比的手法。裤子的花纹使用了天然石色栗茶加水干色 。中间人物的衣服花纹用较细的天然石色驼红、岩金茶、岩岱赭多次渲染而成 。画如果要表达一种思想就不要被形束缚。唐秀玲一直走在中国工笔画创作的最前沿,是工笔画界代表人物。 作者简介 唐秀玲 (1956.1—)女,1956年生于山东淄博, 山东莱芜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199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班,1998年结业于文化部重彩画高研班。历任山东省轻工美校教师、山东淄博书画院副院长,淄博学院美术系教授,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中国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海协书画院院长,教育部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淄博市文联副主席,淄博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淄博书画院副院长、 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首批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萍工作室客座教授,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
顾正主《和平》
顾正主《和平》
顾正主 的《和平》传神写照、立意高致,画面虚实结合,并以工笔来表现写意的传神,从而丰富视觉感受和作品内在思想。该作品以满构图来充盈一种全世界人民强烈呼唤的和平气息,以工笔的工整严谨来表现这一严肃性主题题材,以洁白为主色调来突出强调这一世界性的纯洁美好的思想,以铺天盖地处于飞翔的动态之中的和平鸽子来生动寓意这一世界性的主流情感,以一位双手舒展高举、仰望蓝天的表情祥和肃穆的中国女军人的形象来展示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祝福世界的朴素美好的心愿及追求幸福、争取自由的理想境界。该画以圣洁的白色为主基调,对蓝色的背景进行了虚化处理,以强调和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集中表现人物内心的高尚情思。画面的经营上,和平鸽的表现采用虚写与实写相结合的手法,处于

画面中心位置中国女兵头顶上空的鸽子以白色的光晕来虚化处理,以求涨满图式的激情蕴含中有空灵的表现和旷远深邃的思想传达,从而,更为集中强烈地衬托反映出中国女兵内心中对世界的美好祝福。画面的女兵和蔼、青春、美丽、健康、内在丰富,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民高尚热烈的追求与期盼。画面色彩红与白对比强烈,画面鸽子咀部和爪部的红色似点点繁星,有热烈、呼唤、燃烧的主观情调,中国女兵军帽上国徽的红星和红色横条,衣服上红色的肩标和红色的领带,在表意上与画面的主题遥相互应,使作品内在思想传达产生了鲜明强烈的活力与精神内蕴。 作者简介 顾正主,生于1962年7月,江苏盐城人。擅长中国画。1981年任部队放映员、班长。1992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1993年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留校任军务处副处长,院务部副部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解放军艺术学院院务部副部长,美术系副主任,上校军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总政干管局副政委.总政老干部学院副院长,大校军衔,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入伍以来,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八次。其作品多以表现军旅题材为主,大量作品被国家级报刊杂志选登,在国内外各项展览中展出并多次获奖。作品《豆蔻年华》参加全国第八届美展,《大山的儿子》参加第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白鸽》、《大参军》参加全军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和平》获迎澳门回归全国美展银奖,《秋韵》入选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展获得铜奖。《重归沂山》获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展银奖;《决口》获“抗洪精神赞”全军美术展作品优秀奖;《献身》获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全国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大展铜奖;《和平》获迎澳门回归全国书画大展银奖;《荷花清风》参加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特邀作品。其业绩被收编于《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世纪珍藏版)》等。
赵新建《荷塘月色》
赵新建《荷塘月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周敦颐的名句诞生以来,荷花便有“花中君子”之雅称。历代文人墨客以荷花为题材的诗词画作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佳作名篇。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广为传颂。 赵新建(当代画家,工于绘画,刻瓷亦绝,曾为国家领导人及各界名流刻制肖像,深受好评,多年来潜心中国画、刻瓷的创作。)的工笔画作品《荷塘月色》展现的是盛夏的月下荷塘。整幅画面以蓝色为基调,画面安详沉静,两只白鹭栖息于荷塘深处,它们仿

佛被莫名的声响惊动,向远处张望着。画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繁茂的荷叶丛中点缀着些许芦苇,在荷叶的掩映下,顾盼生姿,令人触景生情。与朱自清先生怀着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的文章不同的是,赵新建先生画笔下的荷塘一片繁茂盛景,显现出新时代环境下文人画家的盛世情怀。 整幅画作远观布局合理,气韵生动,近看则见刻画的细致入微,两只白鹭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成为画作的点睛之笔。画家采用满景式的构图,凸显了当代大花鸟画的风范。画面不足之处是稍显沉闷,但是瑕不掩瑜,《荷塘月色》不失为一幅以荷塘为题材的典范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