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15课导学案)

职业生涯规划(15课导学案)
职业生涯规划(15课导学案)

第一课时

课题:第一单元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

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职业、职业的特点,职业对我们的作用

2、了解职业生涯的含义及发展的阶段

3、理解职业生涯的特点

4、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热爱劳动的观念

5、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为人生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重点】:

职业与职业生涯的特点

【学习难点】:

职业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看书P8案例故事——执着的追求,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分小组讨论:1、小陈是怎样设计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

2、小陈为什么能当上项目经理?

二、自主学习

一、职业与职业生涯

1、职业与民生之本

思考:人为什么要找一份职业?什么是职业?

⑴职业是的舞台,也是

的手段。

⑵职业的特点:

①按时间先后和学习内容与职业的关系,从业准备可以细为、

、、四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交融的阶段。

②是人生的主要阶段。职业与人生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

二是

思考:老人退休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来源?

二、职业生涯的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是指

的实现过程。

P11查一查先进工作者事迹,归纳一下他们职业生涯的特点。

1、职业生涯的特点

、、、、、

2、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

的前提。

思考:书P12问题聚焦,回忆一下,自己在中考报名时有过类似的想法吗?现在是否有了新的想法?

讨论:要想成为成功人士为什么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三、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课堂练习】:

书P16学以致用——看图思考

【要点归纳】:

1、职业是的舞台,也是

、职业生涯是指

的实现过程。

4、职业生涯的特点

、、、、、

5、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拓展训练】:

书16页学以致用——思考人生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第一单元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

课题:职业理想的作用

【学习目标】:

1、明确掌握职业理想的特点和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作用

2、明确掌握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如何实现职业理想

3、培养比较与鉴别、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学会结合个人分析自己职业理想的缺失或存在问题

5、感悟确立职业理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6、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学习重点】:

1.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2.职业理想的实现

【学习难点】:

1、职业理想的特点

2、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写一写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职业理想并相互交流。

1.相互交流并说出自己建立职业理想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每个人的特点讨论分析谁的职业理想实现的可能性更大?

二、自主学习

讨论书P17心海导航问题

1、“铆工大王”杨建华如何创造了近百个压缩机“中国第一”的奇迹?

2、在普通工人的岗位上,他创造了哪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职业理想与人生发展的作用

1、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1﹚理想是的想象和希望。

﹙2﹚职业理想是的动力。

思考:理想和空想、妄想的区别?

﹙3﹚职业理想的特点:、、、。

想一想:①计算机的诞生,从而演绎出与计算机相关的哪些职业?

②孩提时代,想当一名警察,长大后却成了一名教师的事实就说明了职

业理想的什么特点?

2、作为奋斗动力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指路明灯、方向标、努力目标、动力来源、一种信仰、一种支柱、力量的源泉等等。

看书归纳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二、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

2、

⑴社会理想指

的希望和憧憬。

⑵看书讨论P21,4、5自然段讨论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的关系?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

1、务实的规划才能把理想变成现实

树立职业理想后,怎样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2、规划的过程是提高自己的过程

【课堂练习】:

书P24表格

【要点归纳】:

提问

1.什么是职业理想,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2.职业理想的特点?你的职业理想如何体现这些特点。

3.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结合自己从正反两方面试着总结归纳。【拓展训练】:

书P19找一找

【总结反思】:

第三课时

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课题: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专业起步

【学习目标】:

1、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对应职业群和相关行业,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2、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树立行行出状元、中职生能成长的信念,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4、增强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舞台上有所成就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分析本人发展条件,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要,挖掘自己与职业要求相符的长处,找到存在的差距

6、能够举例说明所学专业可以取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

【学习重点】:

1、中职生面对的两个职业群

2、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3、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学习难点】:

1、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2、中职生怎样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及其标准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让学生分析案例:以花为伴——小于的花样年华

问题:

1.小于的经历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2.在小于的经历中,有哪些属于园艺专业毕业生横向发展即转岗的职业,有哪些属于园艺专业毕业生纵向发展,即晋升的职业?

我们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学校设置了哪些专业(学生回答),你目前所学的专业是什么?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呢?你认为学习这个专业将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学生回答)

【查一查】

上图书馆找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彔,查一查你所学专业属哪个大类,有哪些专门化,相关专业有哪些?

二、自主学习

一、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群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1﹚专业的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是根据所分成的学业门类。

﹙2﹚专业设置的分类,从宽到窄有三级:

、、。

﹙3﹚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专业和职业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

2、中职生面对的两类职业群

对于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说,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有两类:

和。

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

职业素质是指:。

职业素质主要包括、、、。

1、思想道德素质

⑴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

⑵职业道德素质的重点是、。

2、科学文化素质

⑴科学文化素质是指。

⑵中职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

的科学精神上。

3、专业素质

⑴专业素质是指的状况和水平。

⑵是职业素质构成中的重点。

4、身体心理素质

⑴身体心理素质是指的状态和水平,

具体表现为。

⑵健康的体魄主要表现为。

健全的心理主要表现为。

职业素质是一个统一整体。其中,是灵魂,是基础,是重点,是载体。

三、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生涯发展

1、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节首案例中,小于取得过哪些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对她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2、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

思考: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与中职生就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与中职生就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三大系列:

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1、中职生能成才

人才观是的基本观点。

2、各行各业里人才辈出

小组成员讲述了解的职业明星并谈谈体会

【课堂练习】:

中职生在纵向发展中应做好哪些准备?

【要点归纳】:

提问

1.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有哪些?

2.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发展有什么作用?

3.中职生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拓展训练】:

根据自已所学专业和求职意向,填写下表

【总结反思】:

第四课时

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课题: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

【学习目标】:

1、了解兴趣、职业兴趣的概念和内涵

2、能够认识个人兴趣和所从事的职业的内在关联

3、能够识别和判断个人的兴趣特征

4、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理解“兴趣能培养”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

5、性格与职业性格的涵义;性格与职业性格的类型。

6、职业对从业者性格的要求;职业性格是可以调适的。

7、了解能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了解所学专业对能力的要求;

8、了解什么是职业价值取向以及13种职业价值取向的表现,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重点】:

1、职业对从业者兴趣的要求

2、性格是稳定的,但又是可以调适的

3、能力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

4、中职生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原因

【学习难点】:

1、兴趣的培养

2、职业对从业者性格的要求

3、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并能扬长避短,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

4、中职生要树立既能满足本人需求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请小组成员起来回答各自的兴趣,为什么会有这些兴趣?

讨论:什么是兴趣?有什么特征?

二、自主学习

一、兴趣及其培养

1、兴趣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1﹚兴趣是。

﹙2﹚兴趣的特征:、、。

2、职业兴趣

⑴职业兴趣。

⑵看P44 十种职业兴趣类型,看看自己属于哪类

3、兴趣需要培养

阅读单元案例故事,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①小丽从小的爱好是什么?

②小丽如今的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③痴迷于舞蹈的“舞蹈仙子”小丽,为什么转修美术?

④小丽为什么能成为小有名气的“画师”?

⑴人们对某种职业往往需要一个、、、和的过程

⑵怎样了解即将从事的职业

首先。

其次。

再次。

讨论:怎样拓展兴趣范围?

二、性格及其调适

1、性格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⑴性格的涵义

提问: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人们经常评价某些人“认真”、“开朗”、“热情”,有时又评价某些人“马虎”、“粗暴”、“自私”等等,这些评价反映的是人们个性中的什么特征?

性格是。提问:性格和前一节我们所学的兴趣有什么区别?二者又有什么联系?

⑵性格的类型

性格分为、、三类。

讨论:三种性格的优点、不足之处和适合的职业类型?并相互谈谈自己的性格类型以及各自的长处及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

2、职业性格

提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大家都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把林黛玉与张飞的位置换一下,让林黛玉带兵上阵持矛打仗,要张飞穿针引线去学刺绣,大家说可不可以?

⑴职业性格的涵义

教师在工作中形成了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心理品质;公安干警在执法中形成了疾恶如仇、不循私情、秉公执法的心理品质;营业员在工作中形成了热情周到、文明服务、笑脸相迎、百问不厌的心理品质……

是的,各行各业的人们日复一年、年复一日始终如一地默默工作着、奉献着,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性格。

提问:同学们能否从以上几类从业者身上归纳出什么是职业性格?

职业性格是。

⑵职业性格类型

看书P47问题聚焦请回答职业性格有哪些类型?分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提问:我们的职业性格与职业不相适应怎么办?

3、性格可以调适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

一个女生在校时,是全班有名的“东方女性代表”,深沉、文静、少言寡语。毕业后,在一次同学聚会时,同学们惊诧不已,差点不敢认她。昔日的“薛宝钗”变成了“王熙凤”,显得精明、干练、泼辣、能言、善辩。她从事营销工作,对外商业应酬磨练了她,使她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性格,适应了职业的需要。提问:

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从自己的亲友、熟人中,找一找性格可以调适的实例。并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取得成功的职业生涯与性格调适的关系。

三、能力及其提高

1、能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⑴能力指。

2、职业能力

⑴职业能力是指。

⑵专业能力是指。

看书P50回答:能力有哪些类型?

3、能力可以提高

思考:怎样提高能力?

四、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

1、形形色色的职业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取向是

的驱动力。

【课堂练习】:

【要点归纳】:

提问

【拓展训练】:

完成本单元后面的“学以致用”:

①看看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职业性格)要求要点有哪些?

②自测自己的“职业性格”,自测结果怎样,有哪些相符之处,找出主要差距,采取哪些措施来调适?

③制定出相应的职业性格调适计划。

【总结反思】:

第五课时

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课题:发展职业生涯要善于把握机遇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家庭状态对自身就业的重要性

2、并学会分析经济与行业发展

【学习重点】:

行业发展动向分析

【学习难点】:

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分析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为什么要选择本专业?

2.本专业毕业后可对应哪些公司或工作岗位?

二、自主学习

一、家庭状况变化与职业生涯发展

教师提问:

1.小陈的家庭状况(家庭出身、父母情况、家庭收入、成长环境)。

2.小陈的职业目标。

3.小陈为实现目标了解哪些知识?

4.小陈所在区域的特点有哪些?(气候环境、经济环境)

二、区域经济发展动向与职业生涯发展

1、家乡及周边地区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讨论:说说家乡经济的发展状况,观察一下家乡人民所从事的职业?

2、关注区域经济发展

应从两方面关注区域经济:一是;二是。

三、行业发展动向与职业生涯发展

1、行业发展动向与职业生涯发展

为提供机会,促进。

2、关注行业发展动向

课堂讨论:课本案例“仗犬势”成功的小磊

提问:(1)小磊从事什么行业?

(2)这类行业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知识?

(3)对从事这类行业人员有哪些要求?

(4)小磊利用了什么机会致富?

通过四个招聘启示,进行信息分析训练:

招聘1:工程部经理:1人

任职条件:男,4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建筑工程专业高级职称,具备10年以上建筑工企业工作经验,熟悉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有独立主持并完成地产工程项目的经历,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及综合管理能力。

招聘2;专柜业务经理:2人

任职条件:35岁以下,中专以上学历,有零售业务1年以上工作经验,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有驾驶执照者优者。

招聘3:财务部经理:1人

任职条件:男女有限,4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财会专业中级以上职称,5年以上财务管理工作经验,3年以上流通企业财务工作经验,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及财务软件。

招聘4:焊工:5人

任职条件:35岁以下,中技以上学历,中级以下《职业资格证书》,具有5年以上生产实践经验,有解决本工种关键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业绩者优先。

提问:从以上四则招聘启示,你可以找出哪些就业信息?

【课堂练习】:

讨论:中职生应从哪些方面了解自己以后所要想要从事的行业发展状况?

【要点归纳】:

提问

【拓展训练】: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制定近期目标,完成自我SWOT量表。

要求:

1.树立短期的学习或就业目标;

2.根据目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进行运用;

3.SWOT量表中的四个内容必须是符合学生自身实际。

根据完成自我SWOT量表,为实现目标制定自己的改善计划。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SWOT量表的完成,必然会发现目标与现状是存在差距,为了达到制定的目标,看清自身的“劣势”与“威胁”,发扬“优点”,把握“机会”。因此,为了实现目标,必须改善自我,制定出改善计划。

活动说明:你可以在你的计划的标题下填入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做到的事情,并在计划时期结束后检查自己的行为。

比如,你可以在你的计划中写上:

1、改掉这些习惯(举例说明)

(1)不按时完成各种事情;

(2)消极性的话语;

(3)看电视超过60分钟;

(4)无意义的闲聊。

2、养成这些习惯(举例说明)

(1)每天早上出门前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

(2)每一天的工作都在前一天的晚上就计划好;

(3)任何场合尽量赞美别人。

3、用这些方法来增加学习效率

(1)尽量发掘自己的工作潜力;

(2)进一步学习各方面知识;

(3)提出三项改善自我的建议。

4、用这些方法来增进和谐

(1)对父母为你做的小事表示更大的谢意,不可像往常一样认为理所当然;

(2)每周一次与朋友作有意义的活动;

(3)每天固定安排1小时和家人相处在一起。

5、用下面的方法来修养个性

(1)每周花两个小时阅读自己本专业的杂志;

(2)阅读1本励志书籍;

(3)结交4个新朋友;

(4)每天静静思考30分钟

【总结反思】: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 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 谚语(yàn) 急促(cù) 颦( pín) 心旷神怡(yí) 易错警示 “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形近字 笼(lòng)笼罩峨(é)峨眉 笼(lóng)葱茏峨(é)巍峨 记忆方法 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3、重点词

(完整版)15.《枣儿》导学案含答案

15.《枣儿》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学习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自主预习案: 1、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竹匾掸去囫囵咀嚼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 踌躇:犹豫不决 蹑手蹑脚: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 3、词语积累。 喃喃自语蹑手蹑脚蓦然踌躇雕塑 4、本文的作者是孙鸿,体裁是戏剧。 课内探究案: 一、理解探究我能行 1、老人为什么留着这些“枣儿”? 老人留着这些枣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吃。 2、孩子为什么怀揣这一个“枣儿”? 孩子怀揣枣是为了给自己的爸爸吃。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 4、“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吗?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二、合作释疑我展示 1、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老人有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老人对男孩始终是十分疼爱的。老人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想念,反映了他对儿子的至爱亲情。他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子的亲情。 2、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北师大版四年级英语下册第十五课导学案

董家河乡双冢中心小学_四英__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授课年级四年 级 学科英语课型 问题生成 解决课 授课教 师 王婷 课题Lesson 15 Are you ready for a Quiz? 课时 一课 时 授课时间 教材 分析 本课主要主要是一个检测,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分析 学生能听懂老师的课堂用语并做出相应反应,喜欢并愿意做简单的角色表演,在老师的调动下,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 设计理念 先学后导,旨在让学生学会结构化预习、在小组学习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进一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的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听懂、会写一年中十二个月份的单词,表天气的单词,以及表示 “第……”的序数词。 2 能听懂会说询问日期、星期、天气、时间的对话,并能在日常生活中 灵活正确的运用。 3 朗读要求读应正确,语言、语调自然流畅畅。书写规范、美观。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领读课文——小组交流导读单——全班展演——质疑、释疑——小结,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能听懂、会写一年中十二个月份的单词,表天气的单词,以及表示 “第……”的序数词。 2 能听懂会说询问日期、星期、天气、时间的对话,并能在日常生活中 灵活正确的运用。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交流、朗读、巩固关键问题学生在课前要认真做好结构化预习 教学准备一案两单,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设计第___一____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 安排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 期望的 学生表现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 钟 谈话导入,激发兴 趣 教师用激昂的 语言和饱满的 精神带动学生 热情高涨,精神饱满 自主阅读,初步感知5分 钟 能听懂、会写一年 中十二个月份的单 词,表天气的单词, 以及表示 “第……”的序 数词。 教师巡视检查 学生的学习情 况 人人动手动笔自主学 习 深度预习,同伴交流15 分钟 能听懂会说询问日 期、星期、天气、 时间的对话,并能 在日常生活中灵活 正确的运用 巡回指导,多鼓 励学生 用心读文,做好课文 理解记载 小组学习,合作讨论10 分钟 对照导读单中的题 目讨论学习,质疑 释疑 巡回指导,多鼓 励学生 积极发言,未汇报 的学生仔细听,及时 补充 问题训练,小组评价8分 钟 发放《拓展训练单》 小组完成并评价 教师巡视检查 学生的学习情 况 认真完成训练,并及 时评价 板书 设计 Lesson 15 Are you ready for a Quiz? 教学 反思

15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编号:015

探究一:航海壮举,友好往来 材料一:[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来源:学科网]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二: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敕郑和)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1)材料一“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探究二:抗击倭寇捍卫主权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1)从材料中可感受到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 (2)简述其主要事迹. 【当堂达标】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原因是() ①人数众多,组织严密②船舶种类齐全③装备先进④指南针的帮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历史人物中,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A 、郑和 B、岳飞 C、文天祥 D、戚继光 4、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6、“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习题选练 1.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与这段话描述的史实相符的是(A)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导学案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 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 首先自读课文,感知这封信的内容,思考:这个孩子是谁?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感情朗读、思考、交流等手段感受作者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课前准备: ①、课下搜集关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充分自读课文,争取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且很好的完成下列任务:①、我能把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并组词。 zh k k w m 卓.越蓝盔.,凯.旋手腕.弥.漫 11

x zh 威胁.驻.军●对()个,错()个 ②、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xīshēng) (kǎi xuán)(zhēng fú) (ā yí) (jīng jì (gòng xiàn) (shén shèng)(zuìè)(jiàn kāng) (yǒng zhù rén jiān) (zhí xíng) ③、我理解并批注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如:“蓝盔、征衣、军事观察员……”这些词我通过上网查找理解的,有 ;向老师请教的,有;查字典的,有 2、我会听写“牺牲、罪恶、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经济、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健康、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3、通过自读课文,我知道这篇文章是写给的一封信。信的正文首先写了,接着写了 ,最后呼吁 。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我还知道了是在呼吁,他发出呼吁,他因为 呼吁。 4、我把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准备课堂交流: 5、我要记住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22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五章分式导学案教材

15.1.1 从分数到分式 学教目标:1、了解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与整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3、以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背景,体会分式是刻画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一类 代数式。 学教重点: 分式的概念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学教过程: 学教难点: 分式的特点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一、 温故知新: 1、 什么是整式? ,整式中如有分母, 分母中 (含、不含)字母 2、 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两者有什么区别? a 2 1;2x+y ; 2y x - ;a 1 ;x y x 2- ;3a ;5 . 3、 阅读“引言”, “引言”中出现的式子是整式吗? 4、 自主探究:完成p127的“思考”,通过探究发现, a s 、s V 、 v +20100、v -2060 与分数一样, 都是 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 与分母B 都是 ,并且B 中都含有 。 5、 归纳:分式的意义: 。 代数式 a 1 、x y x 2-、a s 、s V 、 v +20100、v -2060 都是 。分数有意义的条件 是 。那么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 。 二、 学教互动: 例1、在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5x-7 (2)3x 2-1 (3) 123+-a b (4)7 ) (p n m + (5)—5 (6) 1 22 2-+-x y xy x (7) 72 (8)c b +54 例2、p 128的“例1”填空: (1)当x 时,分式 x 32有意义 (2)当x 时,分式1-x x 有意义 (3)当b 时,分式b 351 -有意义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内容标准: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 预习指导:通读课本,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1)明朝建立的概况(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改革行政机构、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3)靖难之役的背景、斗争双方、结果(4) 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迁都北京、削藩、设立东厂。 【知识梳理】(15分钟独立完成) 一、明朝的建立 1、社会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引发大规农民起义。 2、明朝建立: 年初, 以应天为都城,改称 ,称皇帝,建立明朝,他就 是 。 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1、改革行政机构:(1)措施:①地方:废除 ,设立直属中央的 ,分管民 政、邢狱和军政。②中央:废除 ,撤销 ,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 负责。 (2)作用:全国 ,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2、设立特务机构—— 。 (1)职责:兼管对臣民的 。(2)地位:由 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 约束。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1)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命题:只在 范围内命题。 (3)答题:①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 。②答卷的文体必须 使用“ ”。 三、靖难之役 1、背景:(1)明太祖分封的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2)建文帝下令削藩。 2、概况:燕王朱棣打出“ ”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 3、结果:燕王朱棣胜利后称帝,他就是 。 四、明成祖加强集权 (1)迁都 ,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继续执行 ,进一步强化君权。 (3)增设特务机构 ,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的 设置,是明朝 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学习探索】(深入学习,学以致用)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明成祖 材料二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探究思考】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初采取的哪些措施?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篇一:第15课心声导学案第15课《心声》学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教师寄语:放开包袱,展现心灵。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xK b1.C om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展示自己的个性,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方法⒈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小说内容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3.合作交流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自己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自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二、生生互动小组讨论,深入探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所体现的主题。⒈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⒉主要描写了哪几人?⒊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⒋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三、深入体会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1、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想朗读课文)2、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提示:为什么凡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时涌出了泪水。3、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提示:模仿赵小桢的读法、学学李京京的朗读〈课文第56自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识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到达地区等相关史实,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意义。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认识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4.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究导学】 【基础梳理】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 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威 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 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 (1)起止时间:从1405年到1433年。 (2)远航次数:________次。 (3)到达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 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装载物品:_________、瓷器、________、________、金银货币等。 (5)物品用途: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6)双方互动:郑和及随行人员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 4.地位:________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合作探究】(1)上图是我国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发行的纪念邮票。你知道是哪位皇帝开始派郑和下西洋的吗?其目的是什么? (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郑和远航了几次。郑和率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3)郑和远航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及历史意义;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会评价戚继光。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1、郑和下西洋 (1)背景(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2)明成祖称帝后,派率领船队出使。 (3)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从____ __年到年,________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船队从出发,先后到达和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和沿岸,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5)地位: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6)意义:增进了中国同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____________和奸商。 (2)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

破坏,时称“”。 (3)经过:________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________九战九捷,后又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1、读图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能够实现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抗倭的地点在哪里?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2、材料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材料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知识建构:

导学案答案

23《雨的四季》答案 1 mìmiǎo duōguǎng sèmài lì2高邈:高而远。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3刘湛秋诗人4示例:刘湛秋的散文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文字自然、亲切、优美,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他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5总——分——总以对雨的爱恋为线索。春雨夏雨秋雨冬雨6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7围绕课文内容描述,并结合实际加以适当想象。8温柔、娇媚;热烈而粗犷;端庄而沉思;自然而平静9例: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水”写成“少女的眼泪”,并以“娇媚”饰之,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怜惜之情。10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都表达了对雨的爱恋之情,点明了文章中心。11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言之成理即可。12示例:汪汪一碧的水面上浮着五六朵白花花的睡莲。她们纯洁、高雅、安闲……清澈的水,碧绿的叶,如果从水底看蓝天,睡莲的倩影就像天空中飘浮着的一片片白云。“白云”轻轻地投放在柔柔的波心里,让人看了,感到何等惬意,何等舒适!莲拥着叶,叶拥着水,水拥着莲。婀娜多姿,仪态万方,就像舞台上精彩的舞蹈造型。造型中心亮相的是一位袅娜地斜躺着的白天鹅,叫人不禁想起俄罗斯芭蕾舞《天鹅湖》……一束阳光照过来,睡莲静静地躺在柔软的水床上。几片莲叶遮住了半个脸,使她们显得格外含蓄,更加迷人。一阵微风拂过,她们睁了睁惺忪的睡眼,又睡着了,而且越睡越香。可能是她在梦境中遇到了什么喜事,不然,为什么颤抖着腰肢,笑得这样甜呢?13 D 14(1)比喻(2)拟人、比喻(3)拟人(4)排比15C16 CE点拨:C、“托物言志”、“古朴典雅”不妥,应为“写景抒情”和“优美活泼”。E、文中没有这层意思,有点牵强附会之感。17(1)作者将春雨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相比,渲染出春雨的无比娇美。(2)作者将雪中的静物比作木刻画,表现了血的自然、平静。18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无限爱恋。19端庄而沉思20秋天不经常下雨21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22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23炎热、渴盼24雨的到来25银箭,形象生动的描写了雨的形态,写出它闪亮、快速的特点;疾射,生动形象地写出雨的急、快。26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夏雨来的急,大27荷香幽远,浸浸漫漫笼罩着一方水塘。盛妆的荷犹缀着浑圆的雨珠。天边的虹折射在雨珠上,幻化出不可思议的宁谧、沁凉。28借夏雨的来去匆匆感叹人生的易逝,暗示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心里要少装一些物欲的要求,这样才能享受诗意的人生。29雨前、雨中、雨后

《第15课 钢铁长城》教学设计(附学案)

第15课钢铁长城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 1.图片展示: 某重装陆军部队 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军的? 提示:1927年8月1日。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 1.播放2009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 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 提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 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 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5.教师提问:读材料和教材,说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陆续装备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 6.教师继续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 提示: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7.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我国也曾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请问这支海军是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提示: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15《孙权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15*孙权劝学 精彩开篇词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3.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ɡēnɡ)2.解释下面的成语。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2)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作者链接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4.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自以为/大有所益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聚焦】 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⒊《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 义。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走进作者】 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等,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5导学案样板(学生版)

第门课14避免革命的改革和15 决定美利 坚命运的 内战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理解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3、了解美国南北战争前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知道这是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4、了解《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法令,并能说出后者的主要内容。 5、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预习】 教材助读 1、从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序言,我能够知道从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圉内得以迅速扩展。 2、通过1861年和以后的改革,俄国废 除了_______________ ,使国家走上了 道路。但沙皇俄国的_________ 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3、______ 当选总统后,_____ 于4月发动叛乱,向北方发动军事进攻,美国内战由此爆发. 4、为了动员广大群众,特别是黑人参加到北方军队中来,林肯在1862年先后颁 布了《》和《_______ 》两个重要法令。 3、通过内战,美国废了________ ,使南 方与北方在—上得到了统一,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使美国更加快速地发展起来。 预习自测 1、俄国1861年改革的结果是() A.使俄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B.使俄国成为经济强国 C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的沙皇是 A查理一世B林肯 C.路易十六D亚历山大二世 3、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的战争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南北战 争 C.滑铁卢之战 D.克里木战争 3.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这样说,是因为林肯() A?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B.满足了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 C.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D.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4.南北战争的性质是() A.农民战争 B.无产阶级革 命 C.民族解放战争 D.资产阶级革命 【探究】 质疑探究 1、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目的、内容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1、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初一历史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范文整理

初一历史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造纸术的发明 _______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________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知识点2 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______________》,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________”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________”,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________”,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知识点3 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________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部________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________到________ 年的史事。3000时约.

知识点4 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________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________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________。创始人是 __________,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__________传入中国。东汉________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造纸术的发明 .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竹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 A.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 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昂贵,不能广泛采用D

第15课 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导学案 ——学习与探究之三 时间:_____周星期____;_____月_____日 班别______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_ 知能导航填一填,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要了解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可以通过方法展开活动,收集资料。 3.可以通过、、、等方式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学法导读看一看,名师教你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是一节“活动与探究”课,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和体会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激发我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活动过程中,建议围绕主题收集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照片、报刊、实物等,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展示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文字、图表展览,也可以是历史小报、历史小论文,还可以是演示、讲解、多媒体画面等。 通过活动要掌握收集资料的途径、社会调查的方式、表达历史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意义;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同步导练做一做,感受历史学习的奥妙 活动主题: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镜头一:休闲随意,引领时尚潮流;恒久魅力,你我共有;拉链衫;及膝裙;宽松裤;百褶裙;针织衫……。 镜头二:生态美食;膳食革命;科学饮食;菜篮子工程、清水工程;电磁灶……。镜头三:安居工程;经济用房;浪漫家具;聚焦民生……。 镜头四:

奶奶的扇子爸爸的电风扇我的空调镜头五:文化建设推进年;移风易俗;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爱心工程;希望工程……。 探究: (1上述五幕表演,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存状态在哪些方面的变化?假如在“行”方面进行表演,请你设计一段台词。 (2)镜头四再现了祖孙三代生活的变化,请你仿照例句,表达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衣: 食: 住: 行: (3)镜头五再现了中华大地的文明之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化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堂导测练一练,感受历史在生活中的意义 一、选择题 1.青年人最流行穿绿色的军便装,还要戴上红袖章,唱毛主席语录歌的时期是() A.土地改革 B.改革开放 C.加入WTO D.文化大革命 2.新中国成立后,哪项政策没有给农村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变化?() A.土地改革运动 B.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C.人民公社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过去人们是“攒钱买房”,现在大多是“贷款买房”。这主要反映了() A.物质产品的丰富 B.居民收入的减少 C.消费行为的差异 D.消费观念的变化 4. “吃的有油、穿的有绸、还有钱来搞旅游”,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在() A.土地改革后B.改革开放后C.加入WTO后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5.下面四幅图片,能够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状况的是

河北省石家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观沧海》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观沧海 课题观沧海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提升展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授课人 学 习目标1、记住文学常识,并能准确背诵诗歌 2、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环 节 预 设 1、导学2分钟 2、读学20分钟 3、研学10分钟 4、展学13分钟 读学一、知识链接 1、五步学诗法:即学习诗歌的几个主要步骤和方法,具体为诵诗文,解诗意,析诗境,赏佳句,悟诗情。 步骤一:能够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诗歌诵诗文 步骤二:能够解释诗的意思,知道每句都在写什么解诗意 步骤三:能够分析诗的意境,从大的方面把握诗的情境析诗境 步骤四:赏析佳句赏佳句 步骤五:能够结合背景,感悟诗的情感和主旨悟诗情 2、曹操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三曹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三人。 3、创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兵东征,打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取得了胜利,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曹操跃马扬鞭,登山临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 二、读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①东:名词做状语,向东。②以:连接动词“临”和“观”,表承接关系,可不译。③何:副词,其强调作用,可译成“多么”。④丛生、丰茂:都指长势旺盛。⑤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⑥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⑦歌:诗歌,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写诗歌。 诵诗文: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将重音和停顿标注在诗中。解诗意: 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15.2.1分式的乘除导学案③

15.2.1分式的乘除导学案③ 第五中学初二年级2013.11.27编制 一.明确目标,预习交流 【学习目标】 1.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能根据法则进行乘方运算,体会数式通性. 2.能根据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分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 【重、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预习导学】: 自学教材P138思考---139练习止,完成下列问题: 1.幂的有关运算公式:(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同底数幂的除法 (3)幂的乘方 (4)积的乘方 2. 计算(1)(x 4)3 ·x 7 (2) =?-+312 1)()(m m x x (3)(-6a 4b 2 )·(-2a )2 (4) =- ?-2 23 32 )5 2()5(xy y x 二.合作探究,生成总结 探讨1.计算:(1)33 2 )23( c b a - (2)2 2 32?? ? ??-c b a 归纳:分式的乘方为: 练一练: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23)2(a b =252a b (2)2)23(a b -=2249a b - (3)3)32(x y -= 33 98x y (4)2 )3(b x x -=2 2 29b x x - 2.计算2 2)2( b a mn - 探讨2.计算:(1)32 223)2()3(x ay xy a -÷ (2) 2 33 32 22?? ? ???÷??? ??-a c d a cd b a

归纳:分式的乘方、乘除混合运算 练一练: (1)(2b a )2÷(b a -)·(-34b a )3 (2)(2x y )2·(2y x )3÷(-y x )4 (3)(3x y z )2·(xz y )·(2yz x )3 (4) )()()(422xy x y y x -÷-?- 三、知识点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四.当堂检测,分层巩固 基础训练题:1.计算 (1) 212)(+-n b a (2) 3 32)2(a b - (3)232)23()23()2(ay x y x x y -÷-?- (4)4234223)()()(c a b a c b a c ÷÷ (5) )()()(223 2b a a b a ab b a -?--?- 适度拔高题 2. 计算2 22 2 2121221?? ? ??+÷-+-÷??? ??---x x x x x x x x 作业布置:必做题:教科书习题15.2第3题. 选做题:练习册对应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