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04-都市性

合集下载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6.凯文林奇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

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

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

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

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

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1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研究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的研究。

首先,城市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迅速推进,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都市人口。

这种城市化进程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拥堵、居住问题、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人口集中所带来的资源分配问题。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其次,城市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从个体层面来看,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城市化的机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找到工作、提高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城市也导致了农村资源的带离和农村空心化。

这种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之一。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考虑到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发展,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减缓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此外,城市化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关系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打破,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虚拟和分散。

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薄弱,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

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也使得城市化社会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率的上升、家庭稳定性的下降等。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从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和谐和稳定的社会关系,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最后,城市化还对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被现代化的价值取代,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劳动关系的紧张、人际关系的问题等。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与都市生活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而都市生活是指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社会学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城市化对都市生活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化对都市生活的影响及其社会学意义。

一、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定义及特点对于理解都市生活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并随之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包括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的改变、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等。

城市的特点使其区别于农村,包括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多元文化、资源聚集等。

城市化带来了人口聚集、资源利用、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城市化对都市生活的影响1. 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农村,人们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而在城市,人们更加注重职业发展、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城市化使得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2. 社会关系的转变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涣散和社会联系的减少。

在农村社会中,人际关系较为密切,人们之间的互助和联系更为紧密。

而在城市,人际关系相对疏离,人们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

因此,城市化对人们的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城市化使得资源在城市中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导致城市贫富分化。

一方面,大城市资源相对集中,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使得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人们面临着狭隘的发展机会。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影响了都市生活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三、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社会学意义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互动关系对于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城市化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转型,加剧了社会分工与社会流动。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聚集了各种社会资源和机会,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化。

都市社会学

都市社会学

主要流派
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
①都市化派。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他 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亚社会派。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 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都市社会组织。都市社会组织十分复杂,大体可分为经济类、行政类、文化类、政治类、社区类、家庭类 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诸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构成许多不同的络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都市 社会的发展。都市社会学着重研究都市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
⑤都市生活方式。包括都市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影响都市生活方式变革的社会因素等。
③生存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 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④经济学派。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动的重新组合, 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谢谢观看
正式创建
20世纪 20年代。系统地研究都市社会学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R.E.帕克、E.W.伯吉斯、R.D.麦肯 齐和L.沃思等人,通称他们为芝加哥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和都市高速发展,各地的移民大量涌 入都市。芝加哥的发展则具有代表性。1803年芝加哥建立要塞后,在四周建立了若干居民点,至19世纪末,人口 达到110万。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拥有300万人口。由于拥有地理、资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芝 加哥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特大都市之一。居民中四分之三以上是从欧洲各国移入的。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 不同,风俗习惯各异,贫富悬殊惊人,社会问题较多,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妇 女节”均源于芝加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芝加哥学派以芝加哥城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都市现象展开了全面的、 系统的研究。他们走上街头,对都市进行实地调查,突破了主要从理论上研究都市的欧洲社会学传统。1916年,帕 克发表《对都市环境中人类行为进行考察的建议》一文,从都市社会学的角度对都市建设和都市发展提出了建设 性的意见:都市要把它的人口和机构安排成一种井然有秩的和谐图,要按商业、工业、交通和住宅划分区域,并 按种族、社会和文化的不同自然地分区居住。帕克重视对都市的实地调查,他对都市的产业工人、官员、季节工、 无业游民、流浪艺人、娼妓和舞厅职员等各部分社会成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还对都市的劳动分工、组织结构、 传播媒介、心理因素作了仔细的考察。伯吉斯也对都市社会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和帕克于1925年合编了 《都市》一书,这是一本都市社会学的论文荟萃。1926年伯吉斯又编纂《都市社区》一书,作为《都市》的补充 本。这两本书是最早系统研究都市社会学的著作。美国社会学学会1926年年会确定以都市社会学为研究的重点。 伯吉斯在古典都市区位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都市内部结构的同心圈假设。麦肯齐是芝加哥学派的又一位重要 社会学家。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6.凯文林奇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

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

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

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

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

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1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市性理论

城市性理论

四 文化的解释
甘斯对城市和郊区进行了对比,认为搬到郊区 的城市居民在行为上并没有变化。基于对城 市与郊区住民六点差别的否定,甘斯得出以 下结论:1)除老城部分工厂和办公室仍坐落 在街区外,许多城市和郊区一样是一个宿舍 区;2)郊区域中心商务区相距较远并不指来 回路上的时间,许多人较多利用工作地的设 施3)较多利用小汽车上下班多从高收入和原 教居民的出4)郊区社区较小源自行政边界的 划分5)郊区单和外城相比,人口同质性差别 不明显,而比城市整体更具同质性6)郊区单 和外城相比,人口学差异大为减小。 新的解释依据:特性
3 城市生活的描述 沃思主要从生态,组织和个性及态度的角度对城市生活进行了描述。 生态角度:即作为一种由人口基础,技术和生态秩序组成的物理结 构。包括:1)城市生活所产生的许多技术机构,技能和组织只 在需求极大地城市才能成长;2)城市多青壮年和移民,是文化 和人群的大染缸;3)城市人口生育率下降;4)以上特征和城市 生活模式相互影响。 组织角度:即作为一个涉及了社会结构的特点,一系列的社会机构 及社会联系的一个典型模式的社会组织系统。包括:1)首属交 往被次属交往代替,亲属关系减弱,家庭功能降低,邻里关系消 失以及社会整合的传统基础被破坏;2)高度专业化机构产生, 白领数量庞大;3)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成本均较高;4)个体与 自愿组织联系并不紧密。 个性及态度角度:即作为一组态度和观点以及牵涉到集体行为的典 型形式和服从于社会控制机制的个性组合。包括:1)根性紊乱 和精神崩溃;2)社会控制典型的通过正式的组织群体来进行, 人与人的沟通处于普遍和大众利益的基础上。
城市性理论
小白
一 早期社会学家对城市性的描述
涂尔干: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划分;
齐美尔:现代大都市人们精神生活的特点;

社会学的视角下的现代都市化问题

社会学的视角下的现代都市化问题

社会学的视角下的现代都市化问题现代都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城市化进程在世界各地迅速展开。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我们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现代都市化的问题。

一、都市化的概念与特点都市化是指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并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现代都市化的特点在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空间扩张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但是在不同地区却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二、都市化带来的挑战1. 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城市中的社会分层现象明显,贫富差距扩大。

在现代都市化过程中,社会阶层的差异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凸显,这给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2. 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土地利用率越来越高,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渐突出。

过度的城市扩张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3. 城市生活质量:现代都市化带来了便利和改善生活条件的机会,但同时也伴随着噪音、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社会学在现代都市化中的作用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问题的学科,对于现代都市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学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都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学家可以通过研究都市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揭示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问题的本质,为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2. 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都市化过程中,人们的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学可以通过对都市化背景下的群体行为和社交网络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社区的形成和运作,并提出改善社会互动的建议。

3. 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社会学对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提出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四、解决现代都市化问题的建议1. 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加强社会福利政策,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平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6)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都市与精 神生活》,1903)提出了“大都市的精神生活”——都市性
He considered importance of urban experience, i.e. chose to focus on urbanism (life within the city) rather tha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 由于大都市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神经刺激和独特的都市体验,与乡村和小镇 居民相比,都市居民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格特征: (Individual learns to discriminate, become rational and calculating, develops a blasé attitude– matter-of-fact, a social reserve, a detachment, respond with head rather than heart, don’t care and don’t get involved. )放射、 分拆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化的交换手段,是由经济分工带来的,表现出更强的理 性化。由于“货币经济”带来的强制性的交换作用,市民在孤独、冷漠、人 际关系淡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由和发展自我意志的机会 ——间接交往、社会 距离(原创概念)、金钱哲学 在都市大舞台上,个人的人格得以多面发展同时又变得商品化; 城市社会整体上也更具有理性、重视效率并强调自我利益; 城市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组织才能建立秩序和相互预期,才能更有效率; 都市的物理边界的扩展——人们的生活不受身体和直接行动的限制。
3





(1)这种思考模式在孔德对人类社会三阶段的划分(神学的、 形而上学的、实证的)之中就隐约可见。 (2)随后,斯宾塞的军事社会——工业社会的二分法则是明 显地以农业文明和工业化都市文明作为对比分析的基础。 ( 3 ) 藤 尼 斯 《 社 区 和 社 会 (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一书出版之后,这种以乡村 —— 都市作为一 维两极连续统的研究模式被真正提出来并得到了广泛认同。 ( 4 )与藤尼斯同时代的杜尔凯姆也提出了“机械团结”和 “有机团结”两个类型(《社会分工论》,1893);还提出了环 结 社 会 ( segmental society ) 和 组 织 社 会 ( organizational society)的类型。 (5)马克斯.韦伯(1864-1920): ( A )行动:价值合理、情感、传统的 —— 目的合理(回报)、 效率、理性的。 (B)统治权威:传统性(世袭)-感召型——合法性、法理型。 (C)合理性:实质的——形式的。

7

( 11 ) 雷 德 菲 尔 德 (R.Redfield) 提 出 了 “ 民 俗 (folk-公社的)”和“都市(urban-社会的)”两种人文类型 的划分(雷德菲尔德,《尤坎他的民间文化》,1947)。 雷德菲尔德 1956 年以在墨西哥尤坎他州所作的“不 变的封闭性同质社会”与“变动的开放性异质社会”的 比较研究基础,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大 传 统 ” (great tradition) 和 “ 小 传 统 ” (little tradition)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雷德菲尔德进一步提出了“乡村-都市 连续统” (folk-urban continuum)概念
(Redfield, R. , 1956 ,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8)霍华德.贝克尔提出了神圣的(不愿意改变-宗 教、正统、传统)和世俗(对改变的准备心理 - 新知识、 新规范、新生活)的概念,用以区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念和生活方式。

(9)迈因(Maine) 提出了“等级的(status)”和“契 约的 (contrast)” 两种社会控制和交往方式的类型划分。 ( 10 )库利 (Cooly) 提出了“首属群体”和“次属 群体”的社会群体类型划分。
(E. Wilma van der Veen, http://husky1.stmarys.ca/~evanderveen/wvdv/index.htm ) (许英,《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P.44-45)
5

(7)以罗伯特.帕克为创始人的芝加哥学派从美国工 业化早期芝加哥等城市的急剧增长和变迁中更是直接概 括出“都市-乡村”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人文生 态学(人文区位论)理论。 帕克以芝加哥城为经验性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系列关 于都市特性的观点,例如他认为人口数量等原因给都市 带来了许多通病和问题,这往往包括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冷漠的人际关系,因种族、阶层而不同而形成隔离,家 庭 组 织 及 观 念 弱 化 , 反 社 会 行 为 增 高 等 等 ( Park, 1916)。
第四讲 都市性与 都市生活方式
(Urbanism & Urban Lifestyles)
1
1. 类型学——社会学家 对都市性的描述



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迎来了工业化和 城市化的高潮,随之而来种种问题诸如城市规模和人口 迅速膨胀、就业不足、犯罪率升高、下层工人生活贫困、 自杀率增长、人情冷漠、功利思想蔓延、价值观受到改 变等等,促使社会学家们关注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并 对乡村社会和都市社会加以对照和类型学意义上的比较 分析。较早期西欧国家的社会学先驱者们面对工业化和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在深入思考的同时还伴随着怀 旧思古之情,甚至对都市采取了一种批判的态度。 二十世纪初叶,社会学从欧洲传入美国。“早期美 国社会学的历史,就是一部社区理论和研究的历史。以 藤尼斯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形式出现的社区理论,是 美国社会学中许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研究的基础”(何肇发, 《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