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整式得运算

1、同底数幂乘法得运算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 ﹒a n =a m+n 。逆用,即:a m+n = a m ﹒a n 。

2、幂得乘方运算法则:幂得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 m )n =a mn 。逆用,即:a mn =(a m )n =(a n )m 。

3、积得乘方运算法则:积得乘方,等于把积中得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得幂相乘。即(ab )n =a n b n 。逆用,即:a n b n =(ab )n 。

4、同底数幂得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 m ÷a n =a m-n (a ≠0)。逆用,即:a m-n = a m ÷a n (a ≠0)。

5、零指数幂:任何不等于0得数得0次幂都等于1,即:a 0=1(a ≠0)。

6、负指数幂:任何不等于零得数得―p 次幂,等于这个数得p 次幂得倒数,即:1(0)p p a a a -=≠

7、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得系数、相同字母得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得指数不变,作为积得因式。

8、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得每一项,再把所得得积相加。即:m(a+b+c)=ma+mb+mc 。

(注意)运算时注意积得符号,多项式得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得符号。

9、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得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得每一项,再把所得得积相加。即:(m+n)(a+b)=ma+mb+na+nb 。

(注意)多项式得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得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得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10、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得一次项系数就是1得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得公式简化运算:(x+a)(x+b)=x 2+(a+b)x+ab 。

11、平方差公式(a+b )(a-b)=a 2-b 2,即:两数与与这两数差得积,等于它们得平方之差。逆用,即:a 2-b 2=(a+b )(a-b)。

关键找准a 与b 。符号相同得就是a 。符号不同得就是b

简算118×122=(120-2)(120+2)=1202-22

=14400-4=14396

12、完全平方公式222222()2,()2,a b a ab b a b a ab b +=++-=-+即:两数与(或差)得平方,等于它们得平方与,加上(或减去)它们得积得2倍。

简算1992=(200-1)2=2002-2×200×1+12=40000-400+1=39601

***掌握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得变形公式:

(1)2222221

2()2()2[()()]a b a b ab a b ab a b a b +=+-=-+=++-

(2)22

()()4a b a b ab +=-+

(3)221

4[()()]ab a b a b =+-- 完全平方式:我们把形如:2222

2,2,a ab b a ab b ++-+得二次三项式称作完全平方式。 完全平方公式可以逆用,即:2222222(),2().a ab b a b a ab b a b ++=+-+=-

13、整式得除法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得法则: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得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得字母,则连同它得指数一起作为商得一个因式。 (注意)单项式相除与单项式相乘计算方法类似,也就是分成系数、相同字母与不相同字母三部分分别进行考虑。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得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得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得商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 b c m a m b m c m ++÷=÷+÷+÷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注意多项式各项都包括前面得符号。

14、瞧到2n 想到偶数,瞧到2n+1或2n-1想到奇数

15、(x-y )n 如果n 为偶数可颠倒x 与y 得位置即(x-y )2=(y-x )2、如果n 为奇数颠倒x 与y 得位置后,要在括号前添负号,即(x-y )3=-(y-x)3

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

1、余角 ;如果两个角得与就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为互余。

2、补角:如果两个角得与就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为互补。

3、余角与补角得性质:同角或等角得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得补角相等。

4、余角与补角得性质用数学语言可表示为:

(1)00001290(180),1390(180),∠+∠=∠+∠=则23∠=∠(同角得余角(或补角)相等)。

(2)00001290(180),3490(180),∠+∠=∠+∠=且14,∠=∠则23∠=∠(等角得余角(或补角)相等)。

5、对顶角:一个角得两边分别就是另一个角得两边得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6、对顶角得性质:对顶角相等。

7、对顶角就是从位置上定义得,对顶角一定相等,但相等得角不一定就是对顶角。

8、垂直:直线AB ,CD 互相垂直,记作“AB ⊥CD ”(或“CD ⊥AB ”),读作“AB 垂直于CD ”(或“CD 垂直于AB ”)。

9、垂线得性质:

性质1: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得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10、点到直线得距离:点到直线得垂线段得长度

1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得位置关系:相交(垂直)或平行。

1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8个角。

同位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得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得同旁,这样得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得两旁,这样得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得同旁,这样得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12、平行线: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得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注意:

(1)平行线就是无限延伸得,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得就是线段、射线所在得直线平行。

13、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补充平行线得判定方法: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得两直线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得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得定义。

14、平行线得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15、平行线得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6、平行线得判定与性质具备互逆得特征,其关系如下:

17、尺规作线段与角:在几何里,只用没有刻度得直尺与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

18、尺规作图得关键:取半径相等得弧,取弧得宽度相等。不要忘记答。(。。。就就是所求得。。。)

第三章三角形

1、三角形概念: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得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得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

顶点A所对得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来表示;

2、三角形中三边得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两边之差< 第三边<两边之与

3、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当两条较短线段之与大于最长线段时,则可以组成三角形。

4、三角形内角与定理:三角形得三个内角得与等于1800。

5、三角形按内角得大小可分为三类:

(1)锐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就是直角得三角形,我们通常用“RtΔ”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C所对得边AB称为直角三角表得斜边,夹直角得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得直角边。

注:直角三角形得性质:直角三角形得两个锐角互余。

(3)钝角三角形

6、直角三角形得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得一半。

7、三角形得角平分线:

(1)三角形得一个内角得平分线与这个角得对边相交,这个角得顶点与交点之间得线段叫做三角形得角平分线。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8、三角形得中线:

(1)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得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得中线。(2)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9、三角形得高线:

(1)从三角形得一个顶点向它得对边所在得直线做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得线段叫做三角形得高线,简称为三角形得高。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线,它们所在得直线相交于一点。

10、全等图形:两个能够重合得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全等图形得性质:全等图形得形状与大小都相同。

全等图形得面积或周长均相等。

11、全等三角形:能够重合得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连接,读作“全等于”。用“≌”连接得两个全等三角形,表示对应顶点得字母写在对应得位置上。12、全等三角形得性质:全等三角形得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就是今后证明边、角相等得重要依据。

13、全等三角形得判定

(1)、三边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两角与它们得夹边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3)、两角与其中一角得对边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4)、两边与它们得夹角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14、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15、作三角形:熟练以下三种三角形得作法及依据。

(1)已知三角形得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得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3)已知三角形得三边,作三角形。

16、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实际上就是利用已有得全等三角形,或构造出全等三角形,运用全等三角形得性质(对应边相等),

、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得步骤:

17、直角三角形全等得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得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注意:书写时要规范,即在三角形前面必须加上“Rt”字样。

第四章变量之间得关系

1、表示变量间得关系得方法(1)表格(2)关系式(3)图象

2、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得量叫做变量。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得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得确定:

(1)自变量就是先发生变化得量;因变量就是后发生变化得量。

(2)自变量就是主动发生变化得量,因变量就是随着自变量得变化而发生变化得量。(3)常量(不发生变化得量)

(4)在一个变化得关系式中只有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且因变量需要写在等号左边。

4、图像法。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得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得数轴(又称横轴)上得

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得数轴(又称纵轴)上得点表示因变量。

5、速度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就是纵轴)表示速度,哪一条轴(通常就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得线所表示得意义:

(1)上升得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得线,其代表速度增加;

(2)水平得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得线,其代表匀速行驶或静止;

(3)下降得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得线,其代表速度减小。

6、路程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就是纵轴)表示路程,哪一条轴(通常就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得线所表示得意义:

(1)上升得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得线,其代表匀速远离起点(或已知定点);(2)水平得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得线,其代表静止;

(3)下降得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得线,其代表反向运动返回起点(或已知定点)。

表达方法特点

表格法多个变量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张表格中

关系式法准确地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得数值关系

图象法直观、形象地给出了因变量随自变量得变化趋势

第五章生活中得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得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线段、角、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三角形、圆都就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就是直线而不就是线段;

2、轴对称: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两个

轴对称图形轴对称

区别就是一个图形自身得对称特性就是两个图形之间得对称关系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对称轴只有一条

共同点沿某条直线对折后都能够互相重合

如果轴对称得两个图形瞧作一个整体,那么它就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形分成两部分(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关于这条对称轴成轴对称。

3、角平分线得性质

(1)、角平分线所在得直线就是该角得对称轴。

(2)、性质:角平分线上得点到这个角得两边得距离相等。(距离强调垂直)

4、线段得垂直平分线: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得直线叫做这条线段得垂直平分线,又叫线段得中垂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得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得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除外),其底边上得高或顶角得平分线,或底边上得中线所在得直线都就是它得对称轴。

6、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得高,底边上得中线,顶角得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7、等腰三角形得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8、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就是指三边都相等得三角形,又称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三角形得高、角平分线与中线所在得直线都就是它得对称轴。

图形定义性质

等腰三角形有两边

相等得

三角形

1、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2、顶角=1800-2×底角。底角=

(1800-顶角)/2。

3、顶角得平分线、底边上得中

线与高“三线合一”。

4、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

角形(又叫正三角形)三边都

相等得

三角形

1、三边都相等,三内角相等,

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0。

2、具有等腰三角形得所有性

质。

3、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10、轴对称得性质:(1)对应点所连得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那么对应线段(3)对应角都相等。

11、全等得图形不一定轴对称,但轴对称得图形一定全等。

12、频数:事物出现得次数

频率:频数/总次数

第六章概率

必然事件(一定会发生)

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一定不会发生)

1、事件

不确定事件(也称随机事件)

2、概率:就是反映事件发生得可能性得大小得量,它就是一个比例数,一般用P来表示,P(A)=事件A可能出现得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得结果数。

必然事件发生得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

不可能事件发生得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

不确定事件发生得概率在0∽1之间,记作0

3、概率得计算:

(1)直接数数法:即直接数出所有可能出现得结果得总数n,再数出事件A可能出现

P A 直接得出事件A得概率。

得结果数m,利用概率公式()m

n

(2)对于较复杂得题目,我们可采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

四、几何概率:事件A发生得概率等于此事件A发生得可能结果所组成得面积(用S A 表示)除以所有可能结果组成图形得面积(用S全表示),所以几何概率公式可表示为P (A)=S A/S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试卷

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达标检测题一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 ) A.=÷5 5b a 5)(b a B. 24 46a a a =? C. 4 4 4 )(b a b a +=+ D. (x 3)3=x 6 2.4 )2(xy -的计算结果是( ) A.-2x 4y 4 B. 8x 4y 4 C.16x 4y 4 D. 16xy 4 3.下列算式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2a +b )(2b -a ) B.)12 1 )(121(-- +x x C.(3x -y )(-3x +y ) D.(-m -n )(-m +n ) 4. 数学课上,老师讲了多项式的加减,放学后,小明回到家拿出课堂笔记,认真的复习老师课上讲的内容,他突然发现一道题:(-x 2+3xy- 21y 2)-(-21x 2+4xy-23y 2)= -2 1 x 2_____+y 2空格的地方被钢笔水弄污了,那么空格中的一项是( ) A .-7xy B.7xy C.-xy D.xy 5.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 A .05 5 =÷a a B .()()b a a b b a -=-÷--3 4 C .()() 23 24 3 x x x -=-÷ D .() 442 2 2y x y x -=- 6. 三个连续奇数,若中间的一个为n ,则它们的积为( ) A .6n 3-6n B .4n 3-n C .n 3-4n D .n 3-n 7. 已知:∣x ∣=1,∣y ∣= 2 1 ,则(x 20)3-x 3y 2的值等于( ) A. -43或-45 B. 43或45 C. 43 D. -4 5 8. 3(22+1)(24+1(28+1)……(232+1)+1的个位数是( ) A . 4 B . 5 C. 6 D. 8 9.有若干张如图所示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表中所列四种方案能拼成边长为(a+b )的正方形的是 ( ) b a b a ⑴ ⑵ 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

1.1整式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能求出整式的次数。 教学重点: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次数。 教学难点:整式的次数。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常用的教学教具 活动准备:1、分别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 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2、代数式的系数、项的回顾: (1)代数式b a 23 1的系数是 代数式-24mn 的系数是 (2)代数式4 2b a -的系数是 代数式543 st 的系数是 (3)代数式c b a ab 423-共有 项,它们的系数分别是 、 , 项是________________. (4)代数式z x xy y x 23274 1-+-共有 项,它们的系数分别是 、 、 教学过程: 1. 课前复习1的基础上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一个塑料三角尺如图所示,阴影部分所占的面积是_______ 2.小红、小兰和小明的房间的窗户从左到右如下图所示, 其上方的装饰(它们的半径相同) (1) 装饰物所占的面积分别是_____ ______ _______ (2) 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

1.2整式的加减(2) 教学目标:1.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 其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探索规律的问题,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发展符号感,发 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猜想。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活动准备:计算: (1)(-x +2x 2+5)+(-3+4x 2-6x ) (2)求下列整式的值:(-3a 2-ab +7)-(-3a 2-ab +9),其中a =2 1,b =3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 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 枚棋子,摆第3个需 要 枚棋子。 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 (1)摆第10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 枚棋子 (2)摆第n 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你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用不 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 二、例题讲解: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11x 3-2x 2)+2(x 3-x 2) (2)(3a 2+2a -6)-3(a 2-1) (3)x -(1-2x +x 2)+(-1-x 2) (4)(8xy -3x 2)-5xy -2(3xy -2x 2)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科教学计划 梁施丽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4)班数学教学,该班有学生49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有14个同学及格,最高分91,最低分10分,平均分49,学生基础中等,整体水平稍微偏低,两极分化有点严重,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牢固。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的章节: 有《整式的乘除》、《相交线与平行线》、《变量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生活中的轴对称》、《概率初步》。 各章教学内容概述如下: 《整式的乘除》: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是探索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推导乘法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整式运算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确地运用乘法公式。 《相交线与平行线》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平行线的讨论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习了代数式求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进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教材提供许多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使他们通过探索和交流发现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积累数学经验的可能,建立推理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推理过程。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分类。难点是能进行简单的说理。 《生活中的轴对称》: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 图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可以看成反射变换,也是一种几何变换。事实上,平移和旋转可以经过两次反射变换得到,因此它更基本。重点是研究轴对称及轴对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轴对称的过程。 《概率初步》一章,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难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了解一些普通的法律知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详细预计,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

【最新】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全套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全套及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单元测试题 一、精心选一选(每小题3分,共21分) 8923 3 4 +-+xy y x xy 1.多项式的次数是 ( ) A. 3 B. 4 C. 5 D. 6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 8421262x x x =?()() m m m y y y =÷34 ()222 y x y x +=+3422=-a a A. B. C. D. ()()b a b a +-+3.计算的结果是 ( ) 22a b -22b a -222b ab a +--222b ab a ++-A. B. C. D. 1532+-a a 4322---a a 4. 与的和为 ( ) 3252--a a 382--a a 532---a a 582+-a a A. B. C. D. 5.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 9 1312 -=?? ? ??-0590=?()17530 =-.8123-=-A. B. C. D. () 682 b a b a n m =n m 22-6. 若,那么的值是 ( ) A. 10 B. 52 C. 20 D. 32 2 2 259y x +7.要使式子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则需加上 ( ) xy 15xy 15±xy 30xy 30±A. B. C. D. 二、耐心填一填(第1~4题每空1分,第5、6题每空2分,共28分) 2 3xy m 362+-a a 1222514xy yz x -ab 32 1.在代数式 , , , , , 中,单项式有 个,多项式有 个。 z y x 42 5-2.单项式的系数是 ,次数是 。 5 1 34+ -ab ab 3.多项式有 项,它们分别是 。 =?52x x () =4 3 y 4. ⑴ 。 ⑵ 。

(完整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一、整式 1、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另外规定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注意系数包括前面的符号,系数是 1 时通常省 略,是系数,-2xyz 的系数是- 2 7 7 单项式的次数是指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几次几项式) 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注意项包括前面的符号。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项的次数是几就叫做几次项,其中不含 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最明显的特征:分母中不含字母) 4、排列多项式:①按某一个字母降幂排列:某一个字母的指数由大到小排列; ②按某一个字母升幂排列:某一个字母的指数由小到大排列。 二、整式的加减:①先去括号;(注意括号前有数字因数) ②再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指数不变) 三、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 n ?a m =a n +m 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 n)m=a nm 3、积的乘方:把积中的每一个因式各自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ab)n =a n b n 4、零指数幂:任何一个不等于 0 的数的 0 次幂等于 1。 a 0=1(a ≠ 0 )注意 00没有意义。 5、负整数指数幂: a -p = 1 a p (p 正整数,a ≠ 0 ) 6、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a n ÷a m =a n-m 注意:以上公式的正反两方面的应用。

常见的错误: a 2?a3=a 6,(a 2)3=a5,(ab)3=ab3,a 6÷a 2=a3,a2+a2= 2a4 四、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系数相乘,相同的字母相乘,只在一个因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五、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运用乘法的分配率,把这个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 六、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连同各项的符号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a +b)(m +n)=am +an +bm +bn 七、平方差公式 两数的和乘以这两数的差,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即:一项符号相同,另一项符号相反,等于符号相同的平方减去符号相反的平方。 (a +b)(a -b)=a 2-b 2 八、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两数积的 2 倍。 (a +b)2 =a 2+b 2+ 2ab 常见错误:(a +b)2 =a2+b2(a -b)2 =a 2+b 2- 2ab (a -b)2 =a2-b2 九、单项除以单项式:把单项式的系数相除,相同的字母相除,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十、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连同各项的符号,把多项式的各项都除以单项式。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互余、互补、对顶角 1、相加等于90°的两个角称这两个角互余。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相加等于180°的两个角称这两个角互补。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或者一个角的反相延长线与这个角是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相邻且互补) 二、三线八角: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 考试卷及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质量检测 七年级数学试题 2017-03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 共36分) 1. 2 3-等于( ) A 、9 B 、9 1- C 、91 D 、-9 2.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 、()5 3 2 a a = B 、2 a a a =+ C 、624 a a a =+ D 、22243a a a =+ 3. ()a a a ÷÷3 4 2等于( ) A 、5a B 、4a C 、3a D 、2a 4.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b a b a a 34326-=-- B 、() 63 2 ab ab = C 、5 2 3 632x x x =? D 、()()22 4 c c c -=-÷- 5.要使等式4523)(2 ++=-++x x b x a x x 成立,则,a b 的值分别是( ) A 、2,2-=-=b a B 、2,2==b a C 、2,2-==b a D 、2,2-==b a 6.若()0 1 22,1,21?? ? ??-=-=??? ??=--πc b a ,则的大小关系是( ) A 、c b a >> B 、b c a >> C 、b a c >> D 、a b c >> 7.计算()()222 b a b a b a a +-+的结果是( ) A 、4a B 、6a C 、2 2 b a D 、2 2b a - 8.下列各式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 、()()3223--a a B 、??? ??--??? ??+214214a a C 、()()3223---a a D 、?? ? ??--??? ? ?+ -21421a a 9.一个多项式减去x 3-的差是4324 --x x ,则这个多项式是( ) A 、4624--x x B 、424+-x C 、424-x D 、4622 ++-x x 10.如果()()52-+x m x 展开后的结果中不含有x 的一次项,那么m 等于(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整式运算 知识点(一)概念应用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单项式有三种:单独的字母(a,-w 等);单独的数字(125,73- ,3.25,-14562等); 数字与字母乘积的一般形式(-2s, a 32-,π x 5等)。 2、 单项式的系数是指数字部分,如abc π23-的系数是π23- (注意系数部分应包含π,因为π是常数);单项式的次数是它所有字母的指数和(记住不包括数字和π的指数),如53256y x π次数是8。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4、多项式的特殊形式:2 b a +等。 5、 一个多项式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如123 12-+y y x 是3次3项式。 6、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知识点(二)公式应用 1 、n m n m a a a +=? (m,n 都是正整数)如523b b b -=?-。 拓展运用n m n m a a a ?=+ 如已知m a =2, n a =8,求n m a +。 解:n m n m a a a ?=+=2×8=16. 2 、mn n m a a =)( (m,n 都是正整数) 如12436243622)()(2a a a a a =-=-?? 拓展应用m n n m m n a a a )()(==。 若2=n a ,则42)(222===n n a a 。 3、n n n b a ab =)((n 是正整数) 拓展运用n n n ab b a )(=。 4、n m n m a a a -=÷(a 不为0,m,n 都为正整数,且m 大于n)。 拓展应用n m n m a a a ÷=- 如若9=m a ,3=n a ,则339=÷=÷=-n m n m a a a 。 5、)0(10≠=a a ;0(1≠=-a a a p p ,是正整数)。 如81) 2(1)2(33-=-=-- 6、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 a 为相同项,b 为相反项。 如22224)2()2)(2(n m n m n m n m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2012版)

七年级数学(下)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 一、概念 1、代数式: 2、单项式:由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不含加减运算,分母中不含字母。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含加减运算。 4、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二、公式、法则: (1)同底数幂的乘法:a m ﹒a n =a m+n (同底,幂乘,指加) 逆用: a m+n =a m ﹒a n (指加,幂乘,同底) (2)同底数幂的除法:a m ÷a n =a m-n (a ≠0)。(同底,幂除,指减) 逆用:a m-n = a m ÷a n (a ≠0)(指减,幂除,同底) (3)幂的乘方:(a m )n =a mn (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逆用:a mn =(a m )n (4)积的乘方:(ab )n =a n b n 推广: 逆用, a n b n =(ab )n (当ab=1或-1时常逆用) (5)零指数幂:a 0=1(注意考底数范围a ≠0)。 (6)负指数幂:1 1()(0)p p p a a a a -==≠(底倒,指反) (7)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m(a+b+c)=ma+mb+mc 。 (8)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m+n)(a+b)=ma+mb+na+nb 。 (9)平方差公式:(a+b )(a-b)=a 2-b 2 (10)完全平方公式: 222222()2,()2,a b a ab b a b a ab b +=++-=-+ 逆用:2222222(),2().a ab b a b a ab b a b ++=+-+=-

完全平方公式变形(知二求一): 222()2a b a b ab +=-+ 222()2a b a b ab +=+- 22221 2[()()]a b a b a b +=++-22222212 ()2()2[()()]a b a b ab a b ab a b a b +=+-=-+=++-22()()4a b a b ab +=-+ 221 4 [()()]ab a b a b =+-- 例如:22 9x +mxy+4y 是一个完全平方和公式,则m = ;是一个完全平方差公式,则m = ;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则m = ; (1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a b c m a m b m c m ++÷=÷+÷+÷ (12)常用变形:221((n n x y x y +--2n 2n+1)=(y-x), )=-(y-x)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余角与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为互余,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 的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为互补,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 的补角。 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二、对顶角 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8个角。 2、同位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 做同位角。 3、内错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 内错角。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 任课教师:学科:数学年(班)级: 本学期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力争取得一个比较优异的学习成绩 教研组长签字: 说明:此表一式两份,一份作为教案附件之一粘贴在教案本上,一份上交教务处。

同底数幕的乘法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幕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幕的运算性 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 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二、温故: —I.乘方的意义’求n个相同因数啲积的运算叫乘方,即込r——a = 其中逗叫喊'叫抬数,屮陳方的结杲)叫爲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 3 4;(2)a3;(3)(a+b) 2; (4)(-2) 3; (5)-2 3. 其中,(-2) 3与-2 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 4与-24 呢? 三、知新: 1. 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x 102. 解:103x 102=(10 x 10X 10) X (10 X 10)(幕的意义) =10X 10X 10X 10X 10 (乘法的结合律)

=105. 2. 引导学生建立幕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 a2= (aaa) ? (aa) =aaaaa =a5, 即a3? a2=a5=a3+2. 用字母m n表示正整数,则有 包ML?■屮二财… ? aa > > > a a =a.a -■自 h --- 7—2 —^Kl+Xl ] 即a m- a n二a m+n 3. 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 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 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 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 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 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幕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幕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注意:强调幕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巩固: 例1计算: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单项式 整 式 多项式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幂运算 同底数幂的除法 零指数幂 负指数幂 整式的加减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运算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整式的除法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整 式 的 运 算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 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 相乘,记作a n ,读作a 的n 次方(幂),其中a 为底数,n 为指数,a n 的结果 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 ﹒a n =a m+n 。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 a m ﹒a n 。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 m )n 表示n 个a m 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 m )n =a mn 。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a m )n =(a n )m 。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 )n =a n b n 。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n b n =(ab )n 。 八、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九、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 m ÷a n =a m-n (a ≠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 a m ÷a n (a ≠0)。 十、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 0=1(a ≠0)。 十一、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 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 次幂的倒数,即: 1(0)p p a a a -=≠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

1.1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二、温故: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 三、知新: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 =a5, 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即a m·an=a 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巩固: 例1计算: (1) (-3)7×(-3)6;(2)(1/111)3×(1/111). (3) -x3·x5 (4) b2m·b2m+1. .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米/秒,泰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大约需要5×102秒,地球距 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五、拓展: 1、计算:(1)105·106;(2)a7·a3;(3)y3·y2; (4)b5·b; (5)a6·a6;(6)x5·x5. 2、计算:(1)y12·y6;(2)x10·x;(3)x3·x9; (4)10·102·104;(5)y4·y3·y2·y;(6)x5·x6·x3. 六、课堂小结: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 4.-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 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1.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1、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 ﹒a n =a m+n 。逆用,即:a m+n = a m ﹒a n 。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 m )n =a mn 。逆用,即:a mn =(a m )n =(a n )m 。 3、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 )n =a n b n 。逆用,即:a n b n =(ab )n 。 4、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 m ÷a n =a m-n (a ≠0)。逆用,即:a m-n = a m ÷a n (a ≠0)。 5、零指数幂: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 0=1(a ≠0)。 6、负指数幂: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 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 次幂的倒数,即:1(0)p p a a a -=≠ 7、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8、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 (注意)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9、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n)(a+b)=ma+mb+na+nb 。 (注意)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10、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 2 +(a+b)x+ab 。 11、平方差公式(a+b )(a-b)=a 2-b 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逆用,即:a 2-b 2=(a+b )(a-b)。 关键找准a 和b 。符号相同的是a 。符号不同的是b 简算118×122=(120-2)(120+2)=1202-22=14400-4=14396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注意:凡分母含有字母代数式都不是整式。也不是单项式和多项式。 4、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n m n m a a a +=?(n m ,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注意:底数可以是多项式或单项式。 如:532)()()(b a b a b a +=+?+ 5、幂的乘方法则:mn n m a a =)((n m ,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如:10253)3(=- 幂的乘方法则可以逆用:即m n n m mn a a a )()(== 如:23326)4()4(4== 6、积的乘方法则:n n n b a ab =)((n 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乘方的积。 如:(523)2z y x -=5101555253532)()()2(z y x z y x -=???- 7、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n m n m a a a -=÷(n m a ,,0≠都是正整数,且)n m φ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如:3334)()()(b a ab ab ab ==÷ 8、零指数和负指数; 10=a ,(ɑ≠0)即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方等于1。 p p a a 1=-(p a ,0≠是正整数),即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 -次方等于这个数的p 次方的倒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

顺义区X---X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第1—10题均有四个选项,符合题意的选项只有..一个 1.以下问题,不适合用全面调查的是 A .旅客上飞机前的安检 B .学校招聘教师,对应聘人员的面试 C .了解全校学生的课外读书时间 D .了解全国中学生的用眼卫生情况 2.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236a a a ?= B. 2 22 ()ab a b = C. 23 5 ()a a = D.623 a a a ÷= 、 学校附近的商店经理根据统计表决定本月多进尺码为的女式运动鞋,商店经理的这一决定应用的统计量是 A .平均数 B .加权平均数 C .众数 D .中位数 4. 分解因式3 2 b b a - 结果正确的是 , A. ))((b a b a b -+ B. 2 )(b a b - C. )(22b a b - D. 2)(b a b + 5.若y x >,则下列式子中错误.. 的是 A .33->-y x B . 3 3y x > C .33+>+y x D .y x 33->- 6. 如图,直线a b ∥,点B 在直线b 上,且AB BC ⊥,155∠=, 则2∠的度数为 A.35 B.45 C.55 D.125 ( 7. 《九章算术》是我国东汉初年编订的一部数学经典著作.在它的“方程”一章里,一次方程组是由算筹布置而成的.《九章算术》中的算筹图是竖排的,现在我们把它改为横排,如图1、图2.图中各行从左到右列出的算筹数分别表示未知数x ,y 的系数与相应的常数项.把图1所示的算筹图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方程组形式表述出来,就是2327, 214. x y x y +=?? +=? B a b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单项式 整 式 多项式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幂运算 同底数幂的除法 零指数幂 负指数幂 整式的加减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运算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整式的除法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 任课教师:学科:数学年(班)级: 本学期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力争取得一个比较优异的学习成绩 教研组长签字: 说明:此表一式两份,一份作为教案附件之一粘贴在教案本上,一份上交教务处。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二、温故: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 呢? 三、知新: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 =a5, 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即a m·a n=a 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巩固:

(完整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几何专题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2013年元马中学春季学期七年级 (下)几何解答题专题 一、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1.如图, (1)∵∠A= _________ (已知) ∴AB ∥FD ( _________ ) (2)∵∠1= _________ (已知) ∴AC ∥ED ( _________ ) (3)∵∠A+ _________ =180°(已知) ∴AC ∥ED ( _________ ) (4)∵ ∥ ______ (已知) ∴∠2+∠AFD=180°( _________ ) (5)∵ ∥ _____ (已知) ∴∠2=∠4( _________ ) 2.根据下列证明过程填空。 (1)如图D-1甲所示,已知:AB ∥CD ,∠B=120°,CA 平分∠BCD ,求证:∠1=30° ∵AB ∥CD ( ) ∴∠B+∠BCD=__________( ) ∵∠B=_________( ) ∴∠BCD=__________,又CA 平分∠BCD ( ) ∴∠2=_________°( ) ∵AB ∥CD ( ) ∴∠1=__________=30°( ) (2)如图D-1乙所示,已知:AB ∥CD ,AD ∥BC ,求证:∠BAD=∠BCD 。 ∵AD ∥BC ( )∴∠4=∠3( ) ∵AB ∥CD ( )∴∠1=∠2( ) ∴∠1+∠3=∠2+∠4( ) 即∠BAD=∠BCD (3)如图D-1丙所示, 已知:∠ADE=∠B ,∠1=∠2,FG ⊥AB ,求证:CD ⊥AB 。 ∵∠ADE=∠B ( ) ∴DE ∥__________( ) ∴∠1=∠3( ) ∵∠1=∠2( ) ∴∠2=∠3( ) ∴GF ∥__________( ) 又 ∵AB ⊥FG ( ) ∴CD ⊥AB ( ) 3、已知,如图2-1,∠1=∠2,∠A =∠F 。求证:∠C =∠D 。 证明:∵∠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2=∠ ( ) ∴BD ∥ ( ) ∴∠FEM =∠D ,∠4=∠C ( ) 又∵∠A =∠F (已知) ∴AC ∥DF ( ) ∴∠C =∠FEM ( ) 又∵∠FEM =∠D (已证)∴∠C =∠D (等量 代换) 4.已知,AB ∥CD ,∠A=∠C ,求证:AD ∥BC . 5.如图,∠ABC=∠ADC ,BF 、DE 是∠ABC 、∠ADC 的角平分线,∠1=∠2,那么DC ∥AB 吗?说出你的理由. 图D —1 N M A B C D E F 4 3 2 1 (2-1)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巴棠外2017级初一第二学期数学科教学计划 杨德映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6)与(12)班数学教学,(6)班有学生34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有31个同学及格,最高分136,最低分61分,平均分115,学生基础中等,整体水平稍微偏低,两极分化有点严重,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牢固。(12)班有学生37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有31个同学及格,最高分144,最低分84分,平均分127,学生基础较好,整体水平稍中等,两极分化有点严重,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的章节: 有《整式的乘除》、《相交线与平行线》、《变量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生活中的轴对称》、《概率初步》。 各章教学内容概述如下: 《整式的乘除》: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是探索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推导乘法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整式运算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确地运用乘法公式。 《相交线与平行线》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平行线的讨论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 《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习了代数式求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进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教材提供许多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使他们通过探索和交流发现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积累数学经验的可能,建立推理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推理过程。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分类。难点是能进行简单的说理。 《生活中的轴对称》: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 图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可以看成反射变换,也是一种几何变换。事实上,平移和旋转可以经过两次反射变换得到,因此它更基本。重点是研究轴对称及轴对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轴对称的过程。 《概率初步》一章,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难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了解一些普通的法律知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具体措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