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壮介

藤本壮介
藤本壮介

本文译自el croquis 151,自英文粗粗译出,个别地方参照西班牙文。仅供网友学习参考,请勿转载,万勿商用,谢谢。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告知。图版请参阅原文。

【巢还是洞?】

巢和洞都是原始的建筑形式,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对立的。巢是为了居住的人(或动物)而安排周到的“功能性的场所”。相反,洞脱离人类自主存在,它是作为自然现象而出现的场所,与是否便利居于其中者无关。然而,当质疑洞穴的非适居性时,会发现这样的臆断是不真实的。在一个洞穴里,有各种半凹半凸的表面,预料不到的扩展和收缩。进入洞穴,人类可以从那些地貌特征中重新发现生活方式。逐渐地,他们开始使自己的生活适应这种地貌,诸如:这些压低处似乎适合睡觉;这儿的高度适宜进餐;或者,这些凹处可以作为小的私人空间。换句话说,洞穴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启发性的。它作为场所的姿态是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使之变得容易,而非专制的功能主义。在那里,人们将在生活常态中发现新的用途。

如此,巢和洞也许显得相像但实际上却是完全相对的概念。一个是为人而建的功能性场所,另一个则比人类出现得还早,对人来说是“别的”场所。然而,正因为它是一个客观物,意外发现的可能性弥漫在整个场所。进而,它不必为了被称为洞穴而显得像一个洞穴。我们反而能想象一个可被称为透明洞穴的洞穴,在那里洞穴的特性展现在一个纯形式里。

建筑的未来,我相信,必定是类似于洞而不是巢。我认为这更加丰富。然而,问题是洞穴本身是自然形成的地貌,作为人类的外在物有被发现的希望。在“人造建筑”中“人工洞穴”是否可获得?这是个很大的谜,它关乎我们主动地去创造缺乏甚至超越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东西的能力。只有人工的和透明的洞穴才是明天的建筑的可能形式。

【渐变(gradation)】

渐变将成为建筑的未来的关键词。比如,在黑白之间有无限的色阶,在1和0之间有无数的数值。常规的建筑以“功能主义”之名把我们的世界系统化,就好像不是黑就是白。可是我们的当代生活是由巨量的处于它们之间的不可预料的行动所维持。不像互联网,空间不能瞬间地从0切换到1。相反,空间的魅力必定存在于在现实中实现在0和1之间的渐变的可能性的能力。

渐变在各个不同的场所蛰伏着。它们可以在内与外、建筑与都市、家具与建筑、私人与公共、剧场与博物馆、住宅与街道、物质与空间、早晨与夜晚、可理解性与不可理解性、动态与静止之间被发现。在大量的概念之间,我们应该能够发现意料之外的渐变并给它们提供新的形式。渐变的想法将宣告建筑的巨大的可能性。

【没有五线谱的音符——新的几何学】

在五线谱音符系统里,旋律符号置于像格栅的五线谱上,旋律线指示出“同质的时间”。这个手段类似于现代建筑:元素的排列是基于笛卡尔坐标系统的“同质空间”。因此,没有任何写入的五线谱必定就是密斯的建筑,密斯宣称建筑(=音乐)就是五线谱本身,而不在于记在那些五线谱上的音调里。他能够预见建筑学的根基。

拿掉五线谱,只画上记录声音漂浮的音符。这样会混乱吗?并非如此。这里,联系出现在音符之间。无数的音符在巨大的互相联系的网中彼此交织。这里存在着一种由局部的联系产生的动态的温和的秩序。这个由音符显示的秩序就是21世纪建筑的秩序。

【内变成外/外变成内(inside out/outside in)】

内和外是建筑学永恒的主题。当内与外进行反转或积聚时,就产生了充满更多潜力的建筑。在他的称为“罐装的宇宙”(Uchu no Kanzume)的作品中,日本艺术家赤瀬川原平(Genp ei Akasegawa)提出了最非同寻常的内外反转的概念:他把通常贴在外面的标签贴到了内表面。结果,整个宇宙,包括我们,就被容纳在那个反转的罐子里。

【城市作为住宅—住宅作为城市】

建筑和城市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是同一个现象的不同的显现。一座城市并不是建筑的集合,而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建筑。建筑不是城市性的一部分,而是城市里的一个小宇宙。这里,部分并不是整体的一个成分,整体也不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和整体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着。有时,组件与整体竞争并吞没整体。

比如,东京是所大宅子。住在东京,走出房子(=房间)一小步,就到了一条小巷子,为精巧尺度的东西围绕,感觉就像是房子的一个舒适的延伸。因此,当它们逐渐彼此渗透,宅子和城市就熔合为一。住在东京就是住在一所房子里,同时地也是住在一所巨大的房子里,这个巨大的房子就是城市本身。从小尺度到大尺度,当它们逐渐地变化时,所有东西都关联起来了。一个曾经是个人的场所变成为巨大的城市景观的连续性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小房子当做一个城市来分析,就会看到无限复杂性的令人愉快的轨迹。另一方面,当一个城市被当做一所巨大的房子来分析,或许一种新的敏感性就会出现:建筑空间可以在一个巨大的尺度上被体验。比如,让我们想象一个城市空间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一百万平方米的房间。这是与我们熟知的城市不同的崭新的城市性。

【森林的意义】

森林是透明性和不透明性的共生的场所。它是分节和整体共存的场所。它是既有又没有外部的界面的场所。对于人类来说森林这个外在物又是令人欣慰的。类似森林的建筑是理想建筑的图景之一。

【单个房间】

所有建筑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单间。一个空间变形、波动、搏动,创造无数场所。你甚至可以想象城市是一个吞没了城和它的建筑的巨大的房间。这里,作为一个单间,内和外不是完全不同的元素,而只是暂时给予那种内和外既联结又时刻转变的状态的一个别名。

【区分之前】

当你去伦敦的约翰?索恩(John Soane)博物馆,无数的小物件以小间隔排列着。因为这个,你能体会到神秘的倒置:无法分清到底这些小物件产生了空间还是这些小物件是由空间产生的。这整体的场所是空间和物件的难分因果的集成。

绕着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漫步,在我们眼前的无疑是个有着巨大存在感的建筑。然而同时,这个巨大的存在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身处一个“剩余的”空间,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周围环境的产物。在法国南部的多罗内(Thoronet)修道院内,光线从其石结构的缝隙照耀进来,这些异常清晰的光线的纯然体量混淆了谁先存在的顺序:光还是石头。这肯定是区分光和物质之前的状态的图景。

生产建筑或许类同于生成一个原始的统一的连续体:就在区别光和物质、空间和体量、自然和人工、内和外、城市和房子、微小和巨大之前的连续体。要做到这个就是要同时既原始又复杂,既令人信服又完全深不可测。

【风景的意义】

生成建筑类同于创造令人难忘的风景。

【东京】

我出生在日本北部一个叫北海道的地方并在那里长大。那是一个融在大自然中的农业区,夏天舒适,但冬天很冷经常达到摄氏零下三十度以下,雪也下得很多。在那种环境下,房子就要把人从周边环境中保护起来。室内要加热达到舒适的程度以便于居住,室外则是冷酷的苛刻的自然。在那里,自然和人工是敌对的,室内与室外是对立面。

然后我去东京上大学。在某种意义上,东京和北海道是极端的对比。每次我从我东京的仅有一个房间的小公寓里迈出一步,甚至在冬天,室外都感觉温和。我会穿过我的公寓楼的狭窄走道并下楼梯。进入楼前的仅两米宽的小巷,一点也没有进入空旷室外的感觉。反而,就好像你的房子慢慢扩展延伸随着你从房子进入城市。这些小巷绕着房子弯曲蔓延,两边是颓败的煤渣砌块的墙和两层的木屋。除此,还有无数的电线盘旋在头顶上就像一个保护蓬一样。因此,一个小房子和一条窄巷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连续而扩展的。内和外无定形地互相联系并愈益相互转化。自然风在外面吹拂,但不再可怕而是显得温和轻柔。人工和自然的现象慢慢轻轻地聚合。因此,住在东京并漫步于窄街和矮楼间很令人愉悦。

在北海道,自然和人工,内和外是对立的。但在东京,自然和人工融合了,室内外形成连续体。这两种环境构成了我的建筑的基本背景。

【图解的意义:甚至儿童都能画的图】

我想要创造甚至儿童也能画出来的建筑。这是我对清晰的渴望。但同时,我要这个让人信服的建筑包涵深不可测的巨大的多重性。

人们会为树的复杂和多样所惊叹,但同时却能立刻想象出一棵“树”,并用简单的草图或图解捕捉住它。

为了产生可理解性和不可理解性的双重性,我使用“图解”。在图解中捕捉住本质的能力通向方法论的主要源泉。

【“之间”的建筑】

我一直在思考“之间”的建筑。比如,“之间”这个词毫不含糊地表示当有人说“在一个城市和一所房子之间”时所有人都不怎么知道的东西。然而,在“之间”里并没有有形的东西。“之间”状态总是透明的,即使那些构成两极的东西是实在的。

在自然和建筑之间/在内和外之间/在城市和房子之间/在家具和建筑之间/在物和眼之间/在此与彼之间/在大地和天空之间/在这一页和下一页之间/在洞和巢之间/在空和稠密之间/在空间和光之间。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说终极建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之间”的建筑?建筑学无休止地困扰于笨拙的无可避免的形式主义、不透明性和限制。但是,让我们想象这样一种建筑:“之间”的所有东西无重力地发生,那些最精华的,而剩余的粗粝的沉积物则沉没无闻。我们可以想象“之间”的建筑是完全由那些“之间”的状态构成的场所。这是梦的建筑。

【作为云的建筑】

在传统的日本屏风上描绘的画里,不同的风景可以通过翻腾的云浪的缝隙观察到。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不同尺度的人共存于其中。也许N宅中嵌套的盒子的叠置就是这些屏风里的云的三维展示。这些云不停地后退到背景里,并作为交联各种在其轮廓之间展现的情境的透明的框架。换句话说,一个不明确的元素可能变得与整体一致同时又保持其暧昧性。这些构成了概念的云。

【嵌套】

理想建筑类似于“星云状的领域”。它是一个内和外融合的场所。建筑学的创新和挑战在于把这种无定形的领域实在化,成为有形的有意义的建筑存在。一个恰当的例子是,我对嵌套的构造感兴趣。

通过一个多层嵌套的结构,由带有开口的盒子构成,一种有形的同时又是星云状的领域出现了。一个盒子套在另一个里,无限地,产生了变化多样的渐变。首先,嵌套没有尺度。嵌套贯穿尺度的所有渐变的层级:从手里的小盒子;到包容它的一所房子;到一个城市;到地球;到宇宙。因为,嵌套是相对论的一种形式,只能由“内和外”的手段来调控。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秩序,只能由本地化的关系来调控。进而,嵌套是一种灵活的构成。嵌套建筑的外壳本身永远是背景,在它们之间我们日常生活和用品的无级递减,昭示着被允许生存的我们当代世界的多样性。一个盒子在另一个中直到无限,就是一个保持内在统一性又可灵活感知的构成,它使不确定性和递减成为可能。

【花园】

一个花园是原初的建筑形式。它是人类操控的自然,或者它是受自然影响的人工产物。在花园里,存在着场所,透视法和多样性。当小尺度与大尺度交互联系时不同的尺度显现出来。

“我爱花园。因为花园从不抛弃人。在那里我们可以自由地散步或站立不动。我们既可静观整个花园,又能凝视一棵树。植物、石头和砂、都展现出许多变化。它们永远在变。”

——武满彻《从音乐的空白处》

【一座森林:建筑作为信息的场所的可能性】

在某种意义上,森林是人们与信息交互作用的一个场所。这里,信息不能被限定为标准的“信息”,而是包括无所不在地围绕我们的任何东西。在森林里,不同种类的信息相互关联共生共存:从第一眼看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从人的视角自然不可感知的踪迹;相反因尺度太大而无法感知的东西;既无用又有用的;到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人类建造的建筑总是试图组

织这个信息的等级制(试图强加一种秩序)。然而,如果我们要一个场所类同于森林,那么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个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里面交互作用的场所,将包括那些第一眼看起来琐碎的、无足轻重的和无意义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其外形要模仿森林,也不靠单纯用网格来积聚物体来达到这个效果。场所施加一种秩序,它同时协商、激发、催化各种不同的交互作用并增强信息的多样性。这些信息不仅只是存在而且激发人们,一旦掌握后将引向更深的真实的发现。这将激发各种“人与信息的交互作用”,使我们永远对新的联系打开视野。这样的场所必定是像森林一样的。在那里,我们可以发现日益增长的丰富发展的潜力,这种潜力由真实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共时性作用而成为可能。

【外部的意义】

我认为建筑在于对其外部的营建中。然而,我讲的外部并不仅仅意味着营造外部体量和立面。我说的外部是指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界限的内部结构。外部始于内部空间结束处。外部空间结束处,外部开始。典型地,外部本身是内外交互作用的物质实现。

在足球里,存在球场的之外的空间。一部小说有书的外部空间。计算机终端是互联网的外部。换句话说,世上的大部分事物都有外部来调和其内在与外在现实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或者作为它们的一个外壳来标示在世界上的存在。歌剧有其舞台,舞台内部的结构框架成为歌剧的外部。现代艺术的外部是被称为展厅的地方(尽管你可以声称不需要展厅)。存在着一种文化的传统使我们把它组织为艺术。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没有外部化的表现形式的外部。例如,拉面的外部是碗,但一个饭团的外部只是它自己。因此,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两个没有外部化的表现形式的外部;换句话说,内在本身就是与外在现实的联系的展示。一个例子是饭团,另一个是俄罗斯套娃。

【房子的意义】

当把房子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考虑时,我们对它作为一个对象的总体理解只是感知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超越一所房子的个别性,我把它看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交往作用的场所的整体。

或许,比如说一所房子是类似于一座小山的东西。让我们想象某人拥有一座山。在那山上,主人有所像是住宅的建筑物,有农田,一处原始森林,一条小溪,库房,家畜棚,步行约二十分钟有另一处房子作为分开的书房。此外,在山的另一边也许有小村子。其他的人可能住在在那里的废墟,半建成的房子和一个图书馆里。在那座山上,有一个古老的山洞,人们可以探险。对这些住在山里的人来说,他们的房子的概念一定会延伸到作为所有的现象的整体的整个山。如果我们把这个整体当做一所房子考虑,那么它必然是个内与外、自然与人工、房子和城市累积聚合的场所。

【含糊(ambiguity)的意义】

建筑必定不能含糊,当人们与建筑交互作用时可能出现一种主动的含糊。含糊性由建筑实现,这是令人信服的东西。含糊性相当于差异性、多样性,并萃取出人类的精华。

【山一样的建筑】

东京有许多山丘,有较大的自由延展的山丘,也散布着无数蜿蜒的小丘。甚而,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少量台阶连接那些算不上山丘的不同的斜坡。根本上,可以说我们称为城市的特征是由地貌环境形成的地景的表现形式,这些地貌环境形成于建筑物等人工环境(它们构成城市组织)之前很久。

如果我们要评估建筑和城市,不是作为不同的现象,而是作为彼此联系的,那么建筑可以有更多的山丘。换句话说,迄今为止的建筑都是通过堆积水平的楼板形成的,但如果我们把建筑作为一个城市来想象的话,我们就能把建筑作为更刺激的景观来感知。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方法。另一方面,甚至不常出现的斜坡也不再是个能够打破惯常的、不灵活的建筑经验的元素。必须出现一种建筑样式,它们能唤起类似于在东京市的许多不同的小山丘上旅行的体验。这是山一样的建筑,这种形态能获得一种超越老一套的效率和便利的品质吗?

【同时既分开又连接】

建筑要产生“接近性”。然而,建筑也同时要产生“连接性”。相互联系的矩阵可以通过想象连续和不连续之间的接近的无限的光谱来设计。可是,这些不是固执的格子框架。如果能产生一种同时既疏离又联系的动态秩序,那么我们就能够实现丰富的建筑体验。如此,所有的建筑都可以被认为是“单一房间”。所有空间同时既分开又连接。

【窗】

建筑是空间的窗。想象一个窗不是一个内与外之间的开口,而是一个由一定深度的领域的叠置,一个为人们活动提供催化剂的场所的叠置。在内与外、城市与住宅、自然与人工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层级。所有这些种类的深度都可以在一个窗子上完美体现。想象我们在这些与场所联系的窗子里的活动。把建筑重新考虑为空间的窗是要认识到内和外并不只是被一堵墙或框架隔开,如此,无数的领域,尺度,连续和不连续,之间的透明与不透明可以被整合起来。不同的建筑概念会应运而生。

【成形(formulation)和互动(interactivity)】

建筑由两种物质构成:成形和互动。成形字面上是指一个结构或场所如何被建构,经常是指结构的和空间的,同时也是概念的、几何的和哲学的。另一方面,建筑的互动意味着人们如何与作为与上述的建构的结果的场所相联系;它显示人们如何以某种方式理解空间并与之互动,这些方式可以从功能的到最奇特的用途。

成形和互动看起来似乎是互不兼容的。然而,不正是这两个元素的互相作用产生了有活力的建筑?一种新的建筑概念既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成形的表示,也非单指互动。如果有一个新的构成形态的空间但人们还是继续用往常的方式与之互动,那是不够的。反之亦然,如果一个有着新的互动可能性的空间但其构成形态仍然是传统的,那也是不足取的。新的构成形态产生新的互动行为,进而,新的互动应该将新的现实投射进新的构成形态中。当成形和互动得新样式能够紧密地互相关联达到不可分割时,我们可以说这就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新建筑。

【二元性(duality)不必是两个对立面面对面共存。

它意指那两个极端之间的渐变的可能性。】

【和服和身体】

在欧洲,衣服是三维裁制以适合人体。另一方面,日本和服基本上是一个平面。当穿着和服时平面的布料和三维的身体互相作用,一种形式出现了。进而,人的身体是富有活力的,随着身体的每一个运动,衣和身之间的互动时刻调整,表现出一系列的形式。日本和服并不追随人体的外形,而是追随人的运动的多样性。要不然,可以说是设计围绕人体的空气,换句话说,它是在设计身体和和服之间的互动。

人体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持续不断地在摇动、移动和变形。身上穿的衣服要容纳这些运动并在大量的交互作用和滑动中展示体形。人们的生活也不是一陈不变的,而是持续不断地在摇摆、移动和变形。因此,人们生活的场所也应该容纳这些运动,并时时激发出建立在大量差异和互动的网络上的生动的场景。

在三宅一生的作品里,材料、制作方法、形状、与人的关系、功能、美、运动、变形、循环利用、技术、惊奇的元素、传统、未来、以及一切之上的愉悦,都结晶为一个整体。与一个生态系统类似,这种合而为一是一个强有力的各方交互作用并开始彼此界定的网络的结果。创造单个物体的行为与重新想象整个世界的行为相联系。

【相对论/量子力学】

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的振荡。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星云状领域的可能性。

【伊东丰雄和仙台媒体中心】

伊东的仙台媒体中心向我们揭示了三个主要的可能性。一个是在常规建筑中通常认为是“物”的东西里发现空间的可能性,就像仙台媒体中心里著名的“管子”所表明的。以前尽管在形式、厚薄以及构成方面提出过无数的变化,但柱子仍然是柱子。超越“物”的新“空间”是由伊东丰雄发现的。他的提案拒绝成为单纯的新结构系统。建筑是由实体构成的。所有那些实体都隐藏着转化为空间的潜能。因此,媒体中心本身展示了那种可能性。我的项目,叫做“原始的未来住宅”,也是这种可能性的一个开发。楼面、柱子、家具和建筑都一起构成一种实体与空间之间的胚胎般的环境。

媒体中心向我们揭示的另一个可能性是这样的想法:“由波动的空间激发,人们将开始新的

多样的活动。”媒体中心的平面很简单:方形之上有一些像漂浮的泡泡的圆。乍一看,好像

没有反映任何功能,也不像是一个建筑平面。但是,由这些管柱组成的圆圈引发的空间的波动暗示了什么是“为人类的新场所”。没有确定的房间和功能,它只创造新空间的波动。这些波动被严格而又松散地界定,可用于大大方便我们那些多样化的而又组织严密的行为,这些行为充满了日常活动中的各种意外发现。正是建筑将会颠覆平面和规划的概念。但是,这种可能性仍然有待充分挖掘。

第三个可能性是给予我们在当下甚至在未来构想新建筑的勇气。

【材料性】

材料必须能够不时激发新的建筑概念,即使那些物质仅覆盖建筑表面。

【时间的维度:人类中心说和无意义】

带有时间浸淫的光泽的物体有着关于它们的独特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历史短暂的物体所没有的。甚至人造物在经过几十几百年后也开始向自然一边轻微倾斜,或者开始呈现介于自然和人工之间的存在性。或者像以前的村子一样,那些随着时间慢慢磨砺的东西开始获得某种自然的品质。伯纳德?鲁多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称之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新造的物体没有可能获得那种只有时间才能给予的品质吗?当代的东西要花上五十年才能

获得这样的品质?这就要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复制这种时间的维度。我相信这并非不可能。这不是对时间感的单纯模仿。不能把时间性包含进建筑的形态构成里吗?由无比复杂而又具

有令人信服的形式创造的建筑能否达到内在于那些村子的时间感?由复杂性和简洁性创造的计算机能否在一瞬间捕捉住时间的连续性?那将是在人类中心说和无意义之间的世界的广阔天地。

【建筑是引发意外发现的精巧过程】

150年前,达尔文证明了意外事件和逻辑是并存的。他论证了在自然中发现的多样性是源于意外事件。或许可以构想能激发意外发现的精巧过程来减小自然与人造物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新的存在,同时拥有自然的多样性和人工的清晰性。

【废墟】

废墟是建筑的尽头,同时也是建筑的起源。废墟是包容了意外事件的不完美物,正由于此,能够转形为人工的洞穴。建筑就是要小心翼翼地设计废墟。

从螺旋形空间看藤本壮介的设计策略

122世界建筑2013/03 1 引言 藤本壮介(Sou Fujimoto)是近年来在建筑界冉冉 升起的一位新星,他在设计实践和理论思考中都赋有独 到的创见。面对日益走向困境的当代建筑,藤本继承了 前代日本建筑师对于信息时代特点的清醒认知,在实验 性的设计实践中不断反思,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设计 策略。在开业至今的12年间,他以自己对空间的独到 理解,颠覆了传统的功能设计和空间组织方式。 藤本壮介一贯反对以功能为先导的传统空间设计 方法,而是强调人与空间的互动以及人在空间中的体 验。2007年以来,由他主持设计的螺旋宅、武藏野美 术大学图书馆扩建项目、“鄂尔多斯100”第9号项目 以及丹麦达拉那大学媒体馆,都采用螺旋形作为设计 概念和平面布局方式。然而,藤本的设计并没有因循 传统螺旋形空间设计对于历时性的强调,而是探讨了 空间共时性的可能,在强势的空间形态下为使用者提 供更多的“可选性”。在这4件作品的发展脉络中,螺 旋形空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弱化”趋势,而这种“弱 化”集中体现了藤本关于“弱建筑”的理论思考。 2 螺旋形空间的特征 2.1 旋转性与历时性 螺旋线是围绕一个固定的点(极点)向外逐圈旋 绕而形成的曲线,这种由旋转形成的视觉形象是其最 突出的特征。建筑师自古以来就将螺旋形视为理想的 空间原型,这种青睐一方面来自于螺旋线其严谨的数 理逻辑所形成的优美曲线形态,一方面也来自于其沿 极点展开的旋转性所带来的历时性特征。以螺旋形为 空间构型的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中记述的 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这座西方传说中的建 筑被想像成沿外墙盘旋而上的螺旋形形态,直达天际 (图1)。现存的伊拉克萨迈拉大清真寺宣礼塔(Spiral Minaret in Samarra,848-852)具有与之相似的设 计初衷。对于宗教空间而言,引入螺旋形来架构空间, 极大地延长了朝圣者的参观流线,为朝圣者的礼拜活 动做好充分的心理铺垫(图2)。崔愷设计的安阳殷墟 甲骨文博物馆也利用了螺旋形的这种特点,延长了入 口处引导坡道的长度,人为拉长了参观者进入馆内的 时间,使这段坡道颇具时间隧道的意味(图3)。 严谨的数理逻辑还为螺旋形提供了“无限生长” 的可能性,使其同时具有了向未来延展的历时性特征。 如何将螺旋形“无限生长”的特性表达出来,是柯布 西耶研究持续30余年的议题。1931年,柯布西耶以 “20世纪的博物馆”为题,提出了“无限生长的博物馆” 的概念。在他所描绘的建筑特征中,“博物馆可随意扩 展,其平面呈螺旋形——真正和谐而规则地生长”[1]。 柯布西耶选取方形作为空间的基本形,以适应他所追 求的构建标准化的需要,建筑屋顶的螺旋形与预留用 地上道路与绿化形态的螺旋形相互呼应,暗示了建筑 体“生长”的趋势。艾哈迈达巴德文化中心(Ahmadabad Cultural Centre,1957)正是基于这一概念的建成作品, 虽然,柯布西耶意识到“无限生长”或许只存在于概 念中的可能,但他依然为近2 500m2(49m×49m)的 馆体提供了拓展至7 000m2(84m×84m)的可能性。 2.1 放射性与共时性 螺旋线的绘制过程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它与圆 之间所存在着的某种关联,螺旋形也因而具有圆的部 分几何特征,例如圆的中心放射性。用九宫格来简化 螺旋形空间中旋转性与放射性的时间性,我们可以看 到以下两幅图解(图4)。在旋转性的图示中,时间沿 着螺旋线的方向线性发展,形成从1-9的级数发展 趋势,具有典型的历时性特征。而在放射性的图示中, 空间中心点与相邻任意一点是0与1的对立关系,即 除该点外的其他空间是均质的,呈现无先后关系的“静 止”状态,空间具有共时性的特点。 相对于历时性,关于螺旋形空间共时性体验的探 索是相对较少的。早在1929年,柯布西耶就曾经展示被“弱化”的螺旋——从螺旋形空间看藤本壮介的设计策略 The "Weaken" SpiRal: DeSign STRaTegy Of SpiRal SpaCe by SOu fujimOTO 邹颖,刘骞/ZOU Ying,LIU Qian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2013-01-15 摘要:在当代的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中,藤本壮介无疑是 一位引人瞩目的先锋人物。他对于空间与人体行为之间的 关系有着敏锐而独到的创见。本文选取了他在2007年以后 设计的4座螺旋形建筑,着重探讨了藤本在面对螺旋形这样 的强势空间形态时,所采取的“弱化”设计策略。对于功 能为先导的传统空间设计方法,藤本一直持批判态度,而 这种批判正是他“弱建筑”理论的基础。 Abstract: Sou Fujimoto is definitely an eye-catching pioneer both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practice. His unique theory roots in his sensitivity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human behavior. This artiche gives a survey of four spiral architecture which are designed and built after 2007, focusing on the "Weaken" design strategy of Fujimoto when he handling such a strong form. Fujimoto is always adopting a critical attitude towards the orthodox design method which emphasis on function. This attitude forms his "Weak Architecture" theory that can be found from these works. 关键词:藤本壮介,螺旋形空间,时间性,“弱建筑” Key words: Sou Fujimoto, Spiral space, Temporality, "Weak Architecture" 1 5 4 3 2 1 巴别塔(图片来源:pieter Bruegel de Oude(1526/1530-1569)绘) 2 萨迈拉大清真寺宣礼塔(图片来源:Jim Gordon摄) 3 安阳殷墟甲骨文博物馆(图片来源:《本土设计》) 4 关于螺旋形空间旋转性与放射性的时间图解(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5 20世纪博物馆概念模型(图片来源:《勒·柯布西耶全集》)

藤本壮介

本文译自el croquis 151,自英文粗粗译出,个别地方参照西班牙文。仅供网友学习参考,请勿转载,万勿商用,谢谢。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告知。图版请参阅原文。 【巢还是洞?】 巢和洞都是原始的建筑形式,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对立的。巢是为了居住的人(或动物)而安排周到的“功能性的场所”。相反,洞脱离人类自主存在,它是作为自然现象而出现的场所,与是否便利居于其中者无关。然而,当质疑洞穴的非适居性时,会发现这样的臆断是不真实的。在一个洞穴里,有各种半凹半凸的表面,预料不到的扩展和收缩。进入洞穴,人类可以从那些地貌特征中重新发现生活方式。逐渐地,他们开始使自己的生活适应这种地貌,诸如:这些压低处似乎适合睡觉;这儿的高度适宜进餐;或者,这些凹处可以作为小的私人空间。换句话说,洞穴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启发性的。它作为场所的姿态是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使之变得容易,而非专制的功能主义。在那里,人们将在生活常态中发现新的用途。 如此,巢和洞也许显得相像但实际上却是完全相对的概念。一个是为人而建的功能性场所,另一个则比人类出现得还早,对人来说是“别的”场所。然而,正因为它是一个客观物,意外发现的可能性弥漫在整个场所。进而,它不必为了被称为洞穴而显得像一个洞穴。我们反而能想象一个可被称为透明洞穴的洞穴,在那里洞穴的特性展现在一个纯形式里。 建筑的未来,我相信,必定是类似于洞而不是巢。我认为这更加丰富。然而,问题是洞穴本身是自然形成的地貌,作为人类的外在物有被发现的希望。在“人造建筑”中“人工洞穴”是否可获得?这是个很大的谜,它关乎我们主动地去创造缺乏甚至超越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东西的能力。只有人工的和透明的洞穴才是明天的建筑的可能形式。

藤本壮介的人生经历对他设计的影响

藤本壮介的人生经历对他设计的影响 摘要:深度地解读一个建筑师,我们不仅应从建筑的外部出发,更应该透过现 象观察本质。身为现代炽手可热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他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建 筑理念,他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师对自己更是 对社会历史负责。他通过自己对空间、材料与技术的不断探索,以建筑本身来作 为自己思想的载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整理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的研究方法,以 藤本壮介具体代表作品为实例,分析研究了藤本壮介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藤本壮介;森林;经历 1 北海道的森林 藤本壮介于1971年出生于北海道并在那里长大,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他在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团队由15位成员组成。由于北海道大部分位于地处 北纬度之间属寒温带气候,与地处北纬度左右的本州十分不同,其特点是四季变化不明显、 冬季较长。这也使得这里的植物、动物的分布十分不同。《北海道的秋天》一文的作者风卷 景次郎,作为一个移民深刻地感受到当时他所居住的北海道,其秋天是“生产性的”,它是那 样“充实”、“健康”、“新鲜”、是那样“充满活力”。这对藤本壮介之后的建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森林一样的建筑 藤本壮介在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以及对其他大师的研究发现,认为当代建筑设计虽然 越来越强调建筑的可控性,但自从建筑落成使用甚至设计结束之时,其就已经对之后由外界 而来的不可控要素失去了足够的包容性。这样的建筑太过于封闭,隔绝了环境以及人活动的 多样性,它们拒绝、不给机会,因而对于其将要存在若干年的未来而言是反动的。与此同时,森林的某些特质吸引了藤本壮介:那些“恰巧兼备了某种复杂性和单纯性,同时让人感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局限性和偶然性”给予了他启发。 他就此提出了未来的建筑应当是像“森林一样的建筑”,它涉及场所、局限性、无形化、 局部和间隔。这分别指涉了场所、局限性、无形、局部、空间。从这样的表述中,藤本壮介 隐约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类似森林般谦虚的、和谐的、对人与不可预知的行为保持开放的建筑 理想。然而在具体的设计案例中需要怎样的策略呢?——这有赖于更为细致的思考来指导他 的操作。 3 由“巢”回“穴”——居住的地形 在北海道成长的藤本壮介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思考。在那里无论是人还是建筑,都更多程 度地依托于自然而生存,因此也决定了与地形紧密相关的、因地制宜的居住方式。反观当今 的建筑学,将建筑高度地分门别类,然而被过度细分功能的建筑是否更好地适合了居住与生 活呢? 勒柯布西耶认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藤本壮介认为在这一理念下产生的是人工的“巢”,它从机能主义出发去照顾人的需求,相较之下“穴”则显得更为中立。而对人类的居住而言早 在巢出现之前就有了洞,它必然强调因地制宜,凹凸的形状与尺度提供人们依附其上的基础,它与地形绵延不断地衔接而没有明确的边界。 图1 图2 如何发展出像自然地形那样延绵的建筑呢?藤本壮介从两方面进行了尝试。一为竖向空间:在N-HOUSE(2001年)中建筑以0.35m的高差不断变化,模糊了一般建筑设计中“层”的 概念,突破了传统空间中的竖向界面。正如密斯对于传统平面的突破一样,楼板或者隔墙都 不应成为限制空间的边界。用以形成界面的板材可以是“桌椅、地面、屋檐、柜子、台阶、照明设备、结构物、门窗等敞开部分或庭院”(图1)。虽然停留在概念设计的阶段,但这成为 藤本壮介后续设计作品中的重要母题之一;2005年的Atelier/House in Hokkaido以更接近建造现实的方式重塑了这一“原始模型”(图2 );同一年设计的Final Wooden House,这一概念首次

解读藤本壮介与House N

建筑思潮报告 ——解读藤本壮介与 House N 日本建筑师在当今的建筑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不可小视的,从最早的建筑之父丹下健三到现在刚获得2013年普利兹克奖的伊东丰雄,建筑师在日本人才辈出。他们“新陈代谢”的思想影响和培养了许多人才,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也影响了一代代日本建筑师,他们认为,今天建筑的根本问题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传统西方世界,建筑强调人的理性,强调征服自然,而日本人自古强调“我”与“自然”的平等,其实更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由于这个思想,日本一代代建筑师都试图创造渗透和流通的空间,因为这样的空间能使室内外,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黑川纪章的“利休灰”思想,妹岛和世的“透明性建筑”还有隈研吾的“消隐性建筑”都是试图将建筑融入环境,融入自然的思想。作为日本建筑界的后起之秀—藤本壮介通过暧昧空间的创造,也试图将建筑融入城市,融入自然。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藤本壮介经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他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藤本壮介在建筑界主要的理论成就是他对于建筑产生本源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即原始的未来建筑,藤本壮介认为未来的建筑应该回到它产生的起点,即回到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上,需要从懂人的角度来进行对过去和未来进行自省,建设未来的时候需要考虑过去,这样才能创作与众不同的建筑。人类最早的居所是巢居和穴居,藤本认为巢居对于人们的居住来说具有很强的便利性,而穴居则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这些原始建筑中,里面没有建筑、家具之分,没有墙。这是受到类型学的思想,以古代“巢穴”为原型来创造建筑和空间。藤本壮介暧昧空间的处理方法也是基于这种原始建筑的思想。而且,藤本壮介本人也学习了柯布西耶的思想,对他很崇敬,所以他的建筑外立面也是使用最简洁原始的白色素混凝土,对这种原始不加修饰的材质也说明藤本壮介对“原始的未来建筑”的执着追求。 藤本的一系列作品也清楚地揭示了他在建筑创作领域中的崭新座标系,或说建筑的关键词: 1、暧昧的秩序 2、如同洞窟般、没有意图的场所 3、既分离又连结的空间—作为一种距离感的渐层场域 4、是住宅同时也像都市般的场域 5、当住宅与市街、森林还未分开之前的情境 6、居住在暧昧的领域当中 从藤本壮介创作的关键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藤本壮介的这些思想其实是对现代建筑或者是一般建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的否定,对于藤本壮介而言,House N可以延伸至一条街、一座城,甚至代表这个无限的世界,“因为整个世界本就是由无限的嵌套组成。在他的脑海里,城市与建筑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不同,它们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构成,或者说是对本质的不同表达——都代表一种人类居住生活的原始空间的一种状态。 其中“像住宅同时也像都市般的场域”这种模糊“建筑”与“城市”的思想跟罗西类型学中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思想有相通之处。罗西认为应抛开任何有关功能主义的浅薄幻想,使建筑回到建筑秩序的另一极形式,从而寻找一种形态学关系—所谓“建筑实际上是一座小城

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他的代表作品

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他的代表作品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他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他于1971年出生于北海道,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2009年,东京大学特任他为准教授。同时,他还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昭和女子大学的客座讲师。无论是房屋、临时装置还是医疗和文化设施,其先锋设计总能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掌声。 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由15位建筑师、设计师、工艺师和研究员组成。自创立以来获奖无数,包括连续3年夺得Architecture Review Award,包括《建筑评论》大奖,2008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等。 设计理念 藤本的设计理念是原始的未来建筑,这一理念探索一种原始的状态,与人类早期穴居的生活习性有关,而建筑则要在表现这一原始生活方式的同时,创造出一些属于将来的新东

西。他认为原始建筑代表了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我们需要懂人的角度来进行对过去和未来进行自省,建设未来的时候需要考虑过去,这样才能创作与众不同的建筑。 人类最早的居所是巢居(nest)和穴居(cave),藤本认为 巢居对于人们的居住来说具有很强的便利性,而穴居则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他的很多作品都能够体现巢居和穴居的影子。他在自己的设计研究中,强调空间的丰富多样,他模糊了地面、屋顶、楼梯和家俱的界限,并根据这一理念设计出了“终极木屋”项目。这个建筑由原木搭建而成,不同的层次能够作为不同的空间和家具使用。 藤本另一个关注的点是室内与室外、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他在houseN中,采用了多层的环作为设计的主要概念,从而将“内与外”严格对立的界限模糊,创造出层层递进、层层 深入的特殊的关系。建筑设计中,他也加入了自己的城市理解。 思想根源 在上大学之初,藤本原先更想成为爱因斯坦般的物理学者。由于爱因斯坦对于时间与空间有着异于常人的解读,也曾提

【藤本壮介】EL croquis 151 西泽立卫对藤本壮介的访谈

L croquis 151 西泽立卫对藤本壮介的访谈 EL croquis 无疑是世界上最有眼光的建筑杂志,创刊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双语刊(英语和西班牙语),向读者介绍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师,分析他们的设计和建筑。杂志创始人是两兄弟,都是建筑专业毕业,三十多年来,他们不仅是发行人,编辑,美术指导,同时也自己负责拍摄照片。他们以极端负责的态度详细的描述建筑作品,并具有与年代,潮流,环境无关的强烈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这两点使得该建筑出版物在建筑领域与优秀建筑作品一样拥有重要地位。 151期介绍的是大家为之熟悉的日本年轻建筑师藤本壮介。他只有39岁,做着日本国内常见的小型项目,却以极大的冲击,引起世界范围的回响。作品中别开生面的体验感以或真实或遥远,但一定强烈的共振力,引起了起人们惊叹,反思,争论,最后余味悠长,印刻在心。从这一点看,藤本壮介推动建筑向前迈了一步。 本次转载杂志的开篇访谈。 非常感谢译者:amigojeff 点击彩色链接,到豆瓣上了解译者更多~ --------------------------- EL croquis 151 / sou fujimoto / theory and intuition,framework and experience Conversation between ryue nishizawa and sou fujimoto 西泽立卫vs藤本壮介 ------------------ 西泽:我对你称之为“弱建筑”时期(早于2005年)之后的许多作品不太熟悉。但是,看过武藏野艺术大学图书馆和东京公寓(Tokyo Apartments)后,我有个印象:你的近作变得更多样性。我想就以我想到的这个主题做些讨论。 我也现场体验了终极木屋(Final Wooden House)和H宅,我感觉到在这些近作里有一种越来越主导的趋势。换句话说,我觉得在你的涉猎甚广的兴趣中,似乎有一个特别的部分正在压倒其他方面。 藤本:那么,你是不是说某个特别的部分被过度强调了?我很好奇地想知道你所指的我的日渐增长的偏好是什么。 西泽:我该从好的方面开始还是坏的方面? 藤本:同时吧。(笑) 西泽:我想在谈话中把它们混合起来比较好。长期以来,我相信你的建筑包涵了一个理论的层面。有种感觉就是逻辑参与了其创造,当我最近去看了一些项目后,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认识。你的建筑里有一些不同于“日本性”(Japan-ness)的东西,或许可以概括为‘国际的’。尽管我认为‘国际的’一词在这个语境里相当特别,也许我可以说,是你的内在的理论本质,以一种快速的直觉性(immediacy)生成了你的建筑。我能想象你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正被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 藤本:在某种意义上,我确实渴望加倍地表明上面提到的理论和直觉,以及结构和身体体验。但你刚才说的似乎在暗示,我强调理论甚于直觉,甚至取代了直觉。 西泽:当你给我看你最近的两个作品时,我就想到‘图解性’(diagrammaticity)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你的作品中越来越主导的某些东西。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这次对谈的问题之一,但在我们开始这个题目前,我想就早先提到的关于理论和直觉之间的来回摆动说一说。 比如,在东京公寓里,人们首先被一个叠一个的坡屋顶房子的图解式外观所震撼。我相信你更关注内在于那些形式

藤本壮介建筑新秩序

日本新世代建筑家系列之一 藤本壮介所提示的建筑新秩序 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助理教授 近年来日本建筑师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安藤与伊东的建筑风潮无疑已经席卷全球,不过更值得注意的会是逐渐展露头角而崛起的三十岁代年轻建筑师。这个新的建筑世代即便也受过建筑学院教育的洗礼,然而从他们的作品当中却能窥见另一种有别于过去重视都市涵构、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他们勇于搁置学院派教育的包袱、发明出过去所未曾存在的形式,并透过某种原理与规则来进行建筑创作上的探索。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藤本壮介、石上纯也,以及受邀参与台湾澳底大地建筑设计案的年轻新秀平田晃久。作为一系列的追踪报导,本篇首先以藤本壮介一连串惊为天人的创作来解读这个(从状况(context)迈向原理(theorem))的建筑新思维。 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的藤本壮介于1971年在北海道出生。2000年设立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以来已经获奖无数,包括连续3年夺得Architecture Review Award。代表作有(伊达的援护寮)(04年JIA新人赏)、(T House)(06年住宅建筑赏金赏)、(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中心)(08 JIA日本建筑大赏)等等,目前也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等建筑设计名门的兼任讲师。 在上大学之初,藤本原先更想成为爱因斯坦般的物理学者。由于爱因斯坦对于时间与空间有着异于常人的解读,也曾提到过空间与密度随着速度与时间因素而扭曲变形的论述,因此这份对于空间的特殊解读方式让藤本为之深深着迷。虽然藤本后来转为专攻建筑,不过这份深受物理学影响所产生的(空间思维)却早就已经体质化在藤本的身上。 另一个对藤本影响深远的是与东京这个高度复杂的复合性都市的接触。相对于藤本故乡北海道那片宽阔的大地,东京这个复杂纠葛的现实环境带给藤本决定性的震撼,同时也让他发觉都市所这个复杂体系中的无穷魅力。例如藤本在东京的住处周遭盖了一大堆房子,让来自北海道大自然当中的他感到无比新鲜,并觉得舒适而饶富趣味。这样的人工环境仿佛就像是自然形成的模样。 在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的空间缩与放的实际体验当中给予藤本许多启示,特别是对于(复杂体系)之逻辑的领悟。藤本指出(空间就是一种关系性),而空间/建筑不也可以看做是依循着局部的规则与秩序所(长)出来的结果吗。而藤本的一系列作品也清楚地揭示了他在建筑创作领域中的崭新座标系,或说建筑的关键字: 1.暧昧的秩序— Primitive Future House、Atelier House 2.如同洞窟般、没有意图的场所— Primitive Future House、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中心 3.既分离又连结的空间—作为一种距离感的渐层场域— T House、O House、Diagonal walls登别共同住宅

学问的三境界(5篇)

学习书法,须认识“三人”、明白“三法”。三人者,古人,今人,本人也。三法者,学法,化法、想法也。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⑵不要写成诗歌。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成功,不是“一步登天”式的(60) 育才中学 郑板桥的书法以其非隶非楷,非行非草而独树一帜,但“隶楷行草”又都融于其中。我想,这大概就是其受赞赏之处。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从“古人”,“今人”认识到“本人”;从“学法”,“化法”认识到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见,只有先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再添上自己的理解才能写出好书法。郑板桥也是由于先掌握了“隶楷行草”的功底之后,加上自己的创新从而才自成一派被大家赞赏。 没有深入了解前,总认为毕加索的成功来得太轻易。别人纤毫毕现勾勒出的人物形

象在他的画板上只是寥寥几笔,甚至让人感觉扭曲而丑陋。但在一次偶然之下我看到一个解说, 将毕加索抽象的过程逐一呈现了,才意识到他不是不会具体,而是通过自己将其抽象而希望给人以更多思考与想象空间,是另一种别样的美,因此,战栗了整个美术界。这是因为毕加索懂得“学法”“化法”,更懂得自己的“想法“。 而如今社会中,许多少年认为自己的“天才”写作能力不被老师赏识,认为别人都不理解他们,却不承认自己那些关于悲春伤秋的文字的矫揉造作。当被问起读了哪些名著时又往往哑口无言,因为他们的心中缺少了“古人”、“今人”。 作协主席铁凝,是读着前辈孙犁的书过来的,她怀着一颗谦虚而真诚的心阅读,甚至可以背诵出孙犁小说中的章节,她犹如海绵一般汲取着“今人”的知识,但也明确着自己的目标。我想,这些,自以为“天才”的少年们一定不知道。 但是,如果脑中只有“古人和今人”,“学

建筑界面纯净性的分析——以藤本壮介的建筑为例

Vol.43,N〇.9 (T l?i 第43卷第9 期Sep. ,20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 年9 月 建筑界面纯净性的分析 —以藤本壮介的建筑为例 梁芳芳 (重庆大学,重庆400030) 摘要:建筑界面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 分割要素,又是联系两侧内容的媒介。随着设计手段的丰富 以及空间体会能力的上升,设计师们对于建筑界面的理解愈 加深刻。虽然界面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界面的纯净性也是众 多建筑师的追求。文章以藤本壮介的建筑为例,从建筑界面 表达的主角(材料与表皮)、骨架(结构)、细节(节点的弱化 与隐藏)三个方面来阐述建筑界面纯净性的表现。 关键词:界面;纯净性;材料与表皮;结构;弱化与隐藏 中图分类号:T U- 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 4011 (2017)09 - 0064 - 02 DOI:10.3969/j.issn. 1672 -4011. 2017. 09. 031 〇前言 “界面”出现于建筑学中,相对于“围护结构”和“表皮”有更广泛的含义。维瑞里欧认为从第一次使用围墙开始,关 于边界的概念就一直在改变,最近的改变则是界面的出现[1]。有关表皮,泰勒指出“表皮与深度的极性和内部与外 部的极性是同构的,3深度被透明化则成了另一种表皮,就 如当内部被透明化则成了外部,当所有东西都变得透明时,深度和内部就消失了” 1,巾此,不难看出,泰勒认为,不能 把表皮理解为深度和内部的对立面,而应把表皮作为界面来 思考。当代建筑已经不可能被简单得划分为室内和室外,而 是可能由几种不同的空间质地构成,建筑界面则应该是指将 这些空间质地分隔的面的组合,包涵了实体和空间两方面 的属性m。建筑界面是指建筑的外W闱护体系,它不仅仅是 空间的限定要素,与自然环境以及城市景观有关,并且其形 态对建筑的整体形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界面形态的生成 不是一个纯形式的问题,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空 间、结构、材料、环境方面-4"1。 建筑形象应简涪、有序,避免过度装饰,在保证整体和谐 的同时,每一个细节尽量采用简诘的建筑语書来表现建筑的 纯粹。单纯性的优点是醒目而最能引人注意,且便于加工,结构简单而最易于识别与理解,具冇最经济特点,可以花最 少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效果。古代美学家认为:简单、肯定的 几何形状可以引起人的美感[5]?因此,象征完整、具有抽象 一致性的圆、球体等简单的几何体经常受到建筑师的青睐,勒?柯布西耶曾提出“原始体形是美的体形,因为它能使我 们清晰地辨认%其中,柯布所提到的原始的体形即正三角 形、正方体、圆等几何形状;“清晰地辨认”则是指几何形状本 身简洁、准确,且各个要素之间有着严格的相5:关系。 收稿日期=2017 -05 -25 作者简介:梁芳芳(1991 -),女,河南贌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建筑技术科学。1藤本壮介对建筑纯净性的追求 面对不同的建筑或者不同的材料,建筑的本源问题一宣 是藤本壮介思考的内容,从曾经的复杂到现在的单纯;而-1 些很单纯的却又变得复杂,他所提出的“原始的巢穴”“未来 的森林”,就是单纯的形式来与场所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完美 结合的演绎,与此同时创造出丫小富的空间体验。设计师要 做出好的建筑,离不开好的结构师,经常和藤本合作的结构 师佐藤纯曾说,“應管藤本说他不介意支撑外露,我们还是尽 可能多地隐藏它们。虽然它们不能被取消,但牢记做不好这 部分工作带来的后果是我的工作。如果我使用更多的支撑,建筑的概念性就会丧失% 2建筑界面纯净性的表现 在现代建筑中,简清、抽象的风格基本替代了繁琐、僵化 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历史潮流中,密斯与柯布西耶是纯净主 义的创始者,在表现形式和方法上,二者不尽相同,但表达的 目标是相同的。首先,“纯净”表现为单纯、简练的形式语言,试着去掉多余的装饰和线脚,密斯所谓的“少就是多”的理念 就是对“纯净”的最好总结。其次,“纯净”表现为对于纯粹 形式的关注。所谓“纯粹形式”也就是指各种形式元素以及 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在理性的指导下,这种纯粹形式只能 表现为一种抽象几何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6]。 2.1建筑界面表达的主角:材料与表皮 面对建筑材料的选择,藤本常用木、玻璃、石材、混凝土 和钢、铝等材料。有关材料,藤本壮介曾说:“材料必须能够 不时地激发新的建筑概念,即使那些物质仅覆盖建筑表面% 藤本的建筑表皮根据是否是_重结构可分为结构性表皮和 非结构性表皮,而结构性表皮和非结构性表皮各自又有轻表 皮種重表皮之分(见图1h 结构性表皮 j■重表皮(传统的石材和混凝土) (表皮即结构)i轻表皮(膜、玻璃、片木、铝和钢等材料) j.丨丨頷构性表皮表皮(传统的石树和混凝土) .(表皮非结构)i轻表皮(膜、玻璃、片木、招和钢等材料) 图1表皮的分类 2.1.1结构性重表皮-终极木屋 以“方木”为积木块,采用拼接、叠置的生成方式,藤本利 用长短不一、断面尺寸350 X350 (m m)的方木块,通过拼接、叠置,生成一种可立、可坐、可卧、可躺的满足基本活动需要 的适度空间(如终极木屋),且方木块与方木块之间通过钢筋 拉结,它模糊了家居墙壁、屋顶、窗户、大门等概念的区分 积木块既是受力结构,又是围护结构,同时又是地面、天棚、座椅、窗框的构成部分(见图2) # ? 64 ?

茶文化博物馆

贵州省湄潭县旅游展示策划 文化背景 湄潭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黔北小江南”。当年浙大师生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由天下第一壶、天壶茶廊、水上乐园、茶文化广场及茶文化古道五部分组成。公园以“秀甲天下茶品质、海纳天下茶文化、诚聚天下爱茶人”为主题,集茶文化特色旅游、茶文化特色酒店、茶知识科普、茶文化休闲、茶产品展示、书画欣赏及水上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虽然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资源优势丰富,在黔西区域内已经形成规模和档次,但再转化为旅游优势方面与国内著名景区存在不少的差距。近年来,在中共湄潭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强力推进“黔北民居”建设,全力打造“中国茶海、休闲湄潭”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和有计划地将湄潭茶文化推向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 区域位置 湄潭县地处云贵高原至湖南丘陵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972.7米,最高峰位于北部西河乡取笋坎,海拔1562米;最低处位于南部石莲乡芦塘河与乌江汇合处,海拔461米。湄潭地处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北北东向构造带和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带。县境地层构造跨越5个界8个系,其中寒武系分布最广,占全县总面积的52%,其次是奥陶系处。境内地质断层交错,折皱细密,构造复杂,地貌多样。按地层岩性分类,岩溶地貌占三分之二。由于长期侵蚀,县内地貌又演化变形为多种微地貌形态,可谓峰丛沟谷交错,坝地丘陵相镶,自然景观独特。

湄潭县重点景区景点简介 1、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集茶文化旅游、茶艺表演、茶博物馆、茶园观赏、茶产品展销、茶文化展示及水上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茶文化公园。“天下第一壶”是目前世界上最 大的茶壶实物造型,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藤本壮介:House_N

House N--藤本壮介 一个房子的N种可能 House N 通过一种方式,有效地区隔出住宅的功能区间,恰到好处地引入自然光线,在保证居住私密性的同时营造出外中有内、内中有外的意境,不仅如此,还要打破房子与街道之间的界限,丰富两者中间的层次与纹理,并由之完成对世界的定义……藤本壮介事务所成功地用极简的元素,通过城市中最小的单元创造出了这样“无限”的可能。 “罩”下的生活 深色的瓦,倾斜的屋顶,泛黄的墙,日本大分县的住宅区往往都是一派深沉的模样,似乎只有春天的新绿才能将这冷静描绘上一抹亮色。不过,不久前横空出世的一座“暴露”的白色建筑打破了这稳重的印象,带来一丝跳跃,三分惊喜,几许新奇,让人驻足。 这是两个人和一只狗的家。就在街道边上。透过四面八墙开着的“窗”,内里新栽树苗的绿意依稀透露出来,不时夹杂的是女主人唤狗的声音,或许偶尔还能发现女主人榻榻米上的慵懒时光……生活就这么随意地就暴露在了大庭广众之下!

细细研究这房子的构成,才发现它原来是由三层大小渐变的钢筋混凝土的“罩”组成,这三层“罩”上开了许多的“窗”,并由里到外将包括花园在内的空间统统包裹了进来——最外面的罩正好将整个地基笼罩了起来,由此创造出一个被罩着的、半室内的花园,因为“窗”的存在,让园中树木的生长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反而可能随着树木的越发茂密让建筑在未来变成一个巨大的树屋。第二层罩呈长方体,规划出卧室与榻榻米的区域,两者位于长方体长边的两端。而在这两个罩中间,花园背后的区域,则是浴室与厨房。内层罩是一个更小的空间,也是主人最为私密的生活场所。在每层罩的顶端,还有大开的天窗,这样的设计让躺在室内就可以领略满天星斗的美景,甚至能够让人生出以天为被地为席的豪情来。 行人的视野当然不可能遍及到这个房子的所有角落,设计师不仅将卧室、浴室等私密性的生活空间安排在了距离街道较深入的地方,同时对于墙体、屋顶窗户的位置与大小都进行了精确的安排,在保证光线充裕的前提下,让花园、休闲的榻榻米区域尽可能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而内里则一派“关起门过小日子”的作风。另外,也只有最外层的罩体完全开放,里面两层的窗户都被装上了隔热、隔冷效果良好的玻璃罩。再结合通体白色的墙,以及原木地板、家具散发出的自然感。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师成功继承传统的分析,透过笔者所看到的日本最普通的住家建筑中寻求日本建筑师是如何在建筑中体现传统体现人文关怀。以及这样的继承代表着什么。引发了笔者怎样的思考。 关键词:传统高级定制继承方式文脉 1、日本建筑师们 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关注日本建筑了,从黑川纪章,丹下建三,安腾忠雄,到现在的妹岛和世还有西泽立卫。这些日本明星建筑师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们的建筑没有矫情,更多的是原始的爆发力。最近还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总结世界上很少有一个国家, 能像日本那样, 同时有那么多的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 集体亮相在世界的建筑舞台上, 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也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每位建筑家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共筑着日本建筑界这个群体的特征和性格。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现状, 我把自60 年代以来, 日本建筑界出现的代表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大致罗列如下: 1960’s: 桢文彦、菊竹清训、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筱原一男等; 1970’s: 安藤忠雄、伊东丰雄、谷口吉生、坂本一成、长谷川逸子、石山修武等; 1980’s: 妹岛和世、坂茂、隈研吾、内藤广、北川原温等; 1990’s: 青木淳、西泽立卫、冢本由晴( At eli er One) 、手冢贵晴和手冢由比等; 2000’s: 藤本壮介、石上纯也、中村拓志、吉村靖孝等; 上世纪60年代出道的建筑家中, 除丹下健三和筱原一男外, 其他均是当时非常出名的日本新陈代谢派的成员。70年代中, 除伊东丰雄和长谷川逸子在菊竹清训事务所有过工作经历外, 其他的人和60 年代的建筑家没有传承关系, 犹如横空出世, 尤其像安藤忠雄。 80年代的建筑家中, 虽然妹岛和世出自伊东丰雄事务所, 但是在建筑上明显和伊东丰雄有很大的区别。90年代的建筑家中, 有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人明显增多, 各自的特征性较强。最近一代的建筑家中, 自己摸索的占很大的比例。 虽然日本建筑家之间的代际特征明显, 但是代际之间没有明显的延续关系, 各个不同代际的建筑家活跃在同一个时空轴, 他们在一起交织成一张密集而均质的网络, 构成了日本建筑界这一百花齐放现象。 2、日本建筑的“高级定制” 在中国我真的很少看到建筑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但很奇怪的是在日本很多建筑都让我觉得他们都有各自的性格表情。当然不只是这些明星建筑师们的建筑作品有这样的特点,很多普通的日本建筑师也让建筑便当非常人性化和精到。巴黎有高级成衣定制,那是为达官贵人,明星潮人们量身定制的高级成衣。而在日本我看到的是即便你是多么普通的人你有权利让建筑师为你做出家的“高级定制”。 如今的日本建筑或者时候是风格都放在深度革和创新之际。作为日本现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日本的建筑似乎一直处于传统和现代交融的境况中,但不可否认日本人在对待与处理其两者间的关系时通常会达到新的和谐。日本一直以来以一种近似乎于西方化的角度和视野出现在亚洲,不过这并不影响她对于国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这与《大国崛起》中的学者所言几乎一样,说日本的文化其实和洋葱是类似的,即她的文化本身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内核可寻找,她的文化和传统全部存在于洋葱的层层表皮里了。建筑,作为地域文化最

藤本壮介 简介及相关作品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他在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北海道Noborib所,团队由15位建筑师、设计师、工艺师和研究员组成,同时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昭和女子大学的客座讲师。不管是房屋、临时装置还是医疗和文化设施,他们的设计总是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掌声。先锋的设计给事务所带来了众多的奖项,包括《建筑评论》大奖,2008 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藤本壮介经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他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 藤本壮介微空间建筑设计的超级玩家(组图) 在日本设计界,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原研哉、深泽直人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在建筑界,除了安藤忠雄大师外,还有一位不得不能认识的新锐建筑师——藤本壮介。

藤本壮介 自2000年创立同名建筑师事务所以来,藤本壮介的团队不断扩大,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积累的设计作品从住宅到建模,从医疗到文化,屡获世界国际大奖。 藤本壮介通过一种方式,有效地区隔出住宅的功能区间,恰到好处地引入自然光线,在保证居住私密性的同时营造出外中有内、内中有外的意境,不仅如此,还要打破房子

与街道之间的界限,丰富两者中间的层次与纹理,并由之完成对世界的定义。 那他的作品优秀到什么地步?眼见为实,下面就来看看藤本壮介的四栋清新简约的住宅设计吧。 1、House N House N位于日本大分市的一个传统居民小区,简单来说,该建筑有三层墙体,外层将整个别墅和花园包裹其中,为了不影响花园的光照,墙体所有的面都开着大大的窗户,在降低街外日常生活的喧嚣之外,还不会跟外界产生隔阂。中层其实就是一个过道,也可以说是过渡空间。最里层就是主人生活所需的室内功能区域了。另外,无论是从室内室外

建筑新形式._现代建筑_日本住宅_日本街区_商业区_藤本壮介_西泽立卫_平田晃久

本科论文 题目:建筑新形式—生活方式·自然环境 姓名: 学院: 系:建筑系 专业:建筑学专业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校内):职称: 2013年03月29日

建筑新形势——生活方式·自然环境摘要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的方式也越来越对精神层面有更多的追求。对于建筑界来说,也是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本文将列举一些,在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上巧妙结合的实例,来展现当代建筑的风采,并且从这些案例中总结概括了当代建筑的发展形势,希望新一代的建筑师能从中找到可借鉴的地方,取其精华,使得今后的建筑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当代建筑,新形势,生活方式,建筑发展

目录 第1章引言 .......................................................................................................................... I 第2章城市中的新生活方式 (2) 2.1 GARDEN & HOUSE——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2) 2.2 日本NA住宅——藤本壮介SOU FUJIMOTO (3) 2.3 SARUGAKU猿乐SHOPPING CENTER——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 (4) 第3章总结 (5)

第1章引言 从二战前的现代主义建筑兴起,到二战后的后现代主义逐步发展,而后至今,已经有百十来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世界上的建筑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当代建筑界,后现代主义又延伸以及分支除了很多主义和派别,如解构主义,高技派,新现代主义,新都市主义,地方主义,生态建筑,新理性主义等等。因此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建筑的形式越来越多,人们在设计建筑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融入周围的环境以及城市文化,融入对某些事物的看法等,使得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遮蔽物,而是逐步成为了艺术品。 在这两年多学习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有很多建筑令我耳目一新并且印象深刻。其中,我认为住宅是最能体现出建筑师的特点以及思想的。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建筑大师们创造出了很多经典之作都属住宅范畴:瓦托的玛丽亚别墅;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柯布的萨伏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文丘里的母亲住宅……或许正是因为住宅是最能和人们的各种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具有私密性和开放性,而且建筑面积不是很大,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多,所以它便成了建筑师要表达什么的首选对象。然而在日益拥挤的城市中,想要建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住宅着实不易。因此,在本文的正文中,我将以住宅为主来介绍一些案例来进一步说明当代建筑的新形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