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如何在习作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主题研讨会总结2013年12月4日,我校召开了“如何在习作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主题研讨会,通过全体语文教师的集中研讨,大家对“如何在习作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总结了如下经验与方法:

一、生活——习作素材的源泉

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尤其是习作教学,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因此,以生活为课堂,走开放作文之路,是一条科学之路,是一条轻松之路,是一条有效之路。

(一)亲近生活,言之有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是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但一个对生活十分冷淡、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他对生活的感受是单调、枯燥无味的。写作时依然会感到无话可说。相反,一个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人,他对生活感受得深,观察得细。在家庭、学校、社会,处处都会发现时代的浪花在迸溅,新的生活在闪光。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新鲜的写作材料。所以,语文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1、走向大自然,索取习作素材。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课堂,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是我们习作的源泉。每年春夏秋冬四

个季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赏景物、动植物等。学生投身于大自然,在拥抱大自然时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必定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这些会为习作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

2、融入社会,丰富习作内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放飞孩子”,把生活引向课堂,把课堂引向社会。社会生活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目光投入到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去关注和捕捉生活中有意义有情趣的事,去发现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人物、场景,引导学生去感受、分析、理解、积累,在脑海中形成作文材料库。如:游览当地名胜古迹、采访名人轶事、参观访问、环保调查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爱他人,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使他们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积累丰富的社会生活素材。

(二)参与生活,言之有据。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和提高作文能力的源头活水。

1、参与家务事,做写结合。我们针对孩子们那由于长期应试教育而变得单调、乏味的生活现状,经常布置一些切合学生实际能力、与教材紧密相关的生活作业,如让学生学做“布置卧室、整理书房”、

“叠被子、钉纽扣”、“养花草、洗衣物”、“煮饭烧菜”等这些看似平常但做起来挺不容易的,而孩子们又非常乐意做的事,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做的过程,自己的感受感悟及家长的反应等如实地写下来。

2、参与班队活动,动写结合。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也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3、参与游戏,玩写结合。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尽情地玩,再让学生自由地写,会使学生平添许多写作趣味。利用自习课、体育活动课、作文课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有趣的游戏活动或小魔术、猜谜、成语接龙等游戏活动。在全体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游戏的同时,老师适时用简洁的语言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游戏中人(包括参与者与观众)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然后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最吸引人、最快乐的场面进行描述;最后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素材,获得真实的体验。

(三)观察生活,言之有序。

1、观察要带着多种感官。观察,不是一般的浏览,必须调动多种感官功能。这样,观察到的东西才是立体的,多角度的,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提醒他们做到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各个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接触、去感知,积极地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那我们的观察就会逐渐变得细致、有效起来。

2、观察要带着一双亮眼。告诉学生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特点。要注意抓住人、事或物的不同特点,去寻找,去发现事物的差异之处。

3、观察要带着一颗心。留心观察,则事事有门道,即所谓“俯

仰皆知识,进退尽文章”。不留心观察,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鲁迅先生说过:“社会上和自然界,包罗万象,任你选择,只要你们多去看看,不要看了就写,观察又观察,研究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要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观察还要选择好具体事物,不能随心所欲。心中无数,走马观花式的观察,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偏离中心,影响文章表达的效果。

(四)思考生活,言之有异。

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是发展个性和养成创造精神、创新精神的前提。“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它也形象说明了文章要写得有新意,要有时代气息,不能总是老调重谈,老题重写。也就是说,要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作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要鼓励学生在思想内容上进行创新思维。学生作文是他们思想认识水平的物化形态。目前好多学生作文缺乏新意,其中相当部分表现在思想内容的类同上,还有的学生只会套作、搬作。例如:我们这次毕业考试的批阅中,发现有的教师考前过多地强调“搬写过的作文或套用优秀例文”,因而很多文章有“搬作”“套作”的感觉,有的千篇一律,选材不新,语言平乏,构思格式化,写作模式化。因此,我们教师平时习作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写作有个性,有创新。

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品质。首先要鼓励学生在思维形式上由“求同”趋向“发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

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让学生获得多种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生命深处的创新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其次,要启发学生通过相关的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

(五)体验生活,言之有情。

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我们提倡无论是融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生亲自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人际交往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教学中老师要促使学生树立“为情造文”、“有情而感、因情而发”的写作观点。教育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话。让学生感受到作文与生活的一样,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点缀,鼓励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把教学生做人和教学生作文紧密地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吐真言,抒真情,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是写作的源泉。老舍先生说:“生活是一部活语汇”。让我们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这一切入点,进行习作教学。让每个学生愿写作文、乐写作文、会写作文。

让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使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让作文走进创造,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阅读——习作语言的渠道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关键,也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出口成章。但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课外阅读,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立足课内,着眼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带课内;课内要精取胜,课外要以博为佳;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课堂阅读教学──语言积累和习作练笔的“主阵地”

立足课堂,重视文本的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阵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确实,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许多课文,无论是在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还是在遣词造句、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能对学生的习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有层次、有步骤、有意识地读写结合、点化学法、以读导写、读中学写、仿中求新,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1、读懂文本的“亮点”,积累语言。

积累是小学生写作的第一步,没有语言的积累,就不能在习作中很好地表情达意。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好材料。教

师在教学中应具有“积累”意识,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亮点”,即文本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多读、多摘、多诵,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1)研读“课题”。很多文章题目特别吸引人,语言精炼,高度概括。因此,引导学生研读文章题目也是提炼语言能力的一条途径。有的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有的文题点明了文章中心,有的文题揭示了事物特征。如《黄山奇松》中的“奇”字,也是文眼,一字就突出黄山松的特征。引导学生读懂作者命题意图的同时提升了概括语言的能力,也积累了命题的方法。

(2)品读“句群”。句群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教材中又很多结构规范、句式整齐、语言优美的句群,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赏读这些句群,也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如《草原》中描写草原美景的语言,等等。

(3)诵读“语段”。教材中美文很多,脍炙人口的语段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段的意思,还要让学生品读、赏析、记忆、背诵,在此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模仿写作,真正做到积累运用。

(4)悟读“文本”。在教材中,有很多文本具有深度和内涵,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这样的文章才有嚼头,值得我们去阅读、感悟、积累。因为学生学写文章,仅仅考虑结构和语言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使文章有思想,即灵魂所在,因此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内涵,也是帮助学生积累表现文章主题的方法。

2、找准文本的“仿点”,读写结合。

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模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模仿的。人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模仿”。“仿”是一座通向“创”的桥梁。小学生学习写作模仿阶段必不可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例练笔,既可根据文中句式或片段进行仿写,也可根据篇章内容或结构进行仿写,(包括句式、句群、段落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详略安排、记叙描写、抒情联想等方面)。根据年级的高低不同,模仿的难易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模仿句子为主,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例句进行句式训练。中高年级学生以模仿段的训练和篇章表达方法为主。

(1)仿句段。即精心选择有明显特征的句段,让学生从句式表达,段落构成,抒怀联想等方面予以模仿,掌握不同的描写方法。

(2)仿篇章。教材里有很多的美文,短小精悍,文采飞扬,充满诗情画意。有的文章的结构章法、表达方法典型;有的文章内容可以触发联想。

(二)课外阅读延伸──语言积累和习作素材的“百宝箱”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言积累仅仅靠课内是不够的,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叶圣陶先生在50多年前就说过“但凭一部国文教材,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一点不

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知道:“读”是吸收,“写”是输出;“读”是“源”,“写”是“流”;“源”远方能“流”长。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1、教学生广泛阅读。给学生推选优秀阅读书目,明确具体阅读任务;一阶段后,还要让学生感受阅读反馈乐趣,再循序引导阅读深度;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专题拓展阅读。

2、教学生摘抄写笔记。用名著、名刊感染学生,使之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边读边思,归类摘抄,感受语言的生动优美,感悟篇章的布局谋篇;还可以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背一背、记一记自己喜欢的段落;还可以让学生在原文处做批注、谈感受,写评价。另外要求学生要经常翻阅,反复诵读,内化语言,积累素材。

3、教学生习作中运用素材。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积累了素材,写作时也就洋洋洒洒,挥笔成文。写作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用积累的素材。这种课外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和准备写作材料的过程。

课内和课外阅读积累两者结合是“统一训练”和“自由训练”的结合,是“举一”和“反三”的结合,是“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今后,我校将继续做好这方面的研讨交流活动,将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我校的作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