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教版 必修二 伴性遗传 教案

最新 人教版  必修二 伴性遗传  教案
最新 人教版  必修二 伴性遗传  教案

第3节伴性遗传

[学习目标] 1.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特点。(重点)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重、难点)3.明确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遗传特点。

知识点1伴性遗传的概念及人类红绿色盲症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3~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

(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常见实例: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2.人类红绿色盲症

(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

①显隐性: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②位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2)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3)红绿色盲的主要遗传方式

①方式一

由图解分析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②方式二

由图解分析可知: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③方式三

由图解分析可知: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④方式四

由图解分析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4)遗传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具有交叉遗传现象,即男性色盲的基因来源于母亲,且只能传给女儿。

③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该特点在遗传系谱图中,判断遗传方式时有应用)。

知识点2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Y遗传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抗维生素D佝偻病

(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

①显隐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显性基因。

②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遗传特点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③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2.伴Y遗传病

下面为人类外耳道多毛症患者的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归纳:

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性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简记为“男全患病,女全正常”。

知识点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37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的应用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

2.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1)根据生物性状判断生物性别

已知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芦花鸡羽毛和非芦花鸡羽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

①请写出下列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

②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

(2)优生指导

有一位女性血友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和正常男性结婚,建议他们生女孩;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和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男孩。

要点一性别决定1.染色体类型

(1)按形态不同划分: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2)按功能不同划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第23号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雌雄个体中相同的染色体,如人类的第1~22号染色体。

2.人类的染色体组成

人的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是常染色体,有两条是性染色体(如图所示)。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和Y两条形态、大小不同的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是两条形态、大小相同的X染色体。

3.性染色体的起源与进化

性染色体是由常染色体进化而来的,随着进化的深入,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会越来越少,Y染色体逐渐缩短,并可能最后消失,如蝗虫中雄蝗2N=23(XO),雌蝗2N=24(XX),因此X和Y染色体越原始,二者的同源区段就越长。根据X、Y染色体的形态差异,可将其分为X、Y同源区段(Ⅰ),X非同源区段(Ⅱ-2),Y非同源区段(Ⅱ-1)三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4.性别决定

(1)性别决定常见方式

生物界中很多生物都有性别差异,雌雄异体的生物,其性别主要由性染色体决定。根据生物体中性染色体差异,生物中主要存在XY 型和ZW型两种性别决定类型。

[特别提醒]性别决定只出现在雌雄异体的生物中,雌雄同体的生物不存在性别决定问题。

(2)性别决定时期: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结合时。

(3)性别决定的剖析

①只有雌雄异体的生物才有性染色体,雌雄同株的植物无性染色体。②性染色体决定型是性别决定的主要方式,此外,有些生物的性别决定还与受精与否、基因的差别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等有密切关系。如:a.蜜蜂的未受精的卵发育成雄蜂,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幼虫,若以蜂王浆为食,就发育成蜂王,若以花蜜为食就发育成工蜂。b.温度影响性别分化,如蛙的发育,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蝌蚪,温度为20 ℃时发育为雌蛙,温度为30 ℃时发育为雄蛙。c.日照长短对性别分化的影响,如大麻,在短日照、温室内,雌性逐渐转化为雄性。

③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既存在于体细胞中,也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典例1】下列有关人类性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B.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C.精子中都含有一条Y染色体

D.女儿的性染色体有一条来自父亲

[解析]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在男性的体细胞中有一对异型性染色体XY,在女性的体细胞中有一对同型性染色体X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含X染色体和含Y染色体两种类型;女儿的两条性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答案] C

[针对训练1]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B.一般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解析]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有的生物Y染色体比X染色体短小,如人,有的生物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如果蝇,A错误;一般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儿子,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B正确;含X染色体的配子既有雌配子也有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只能是雄配子,C错误;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没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如豌豆,D错误。

[答案] B

要点二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1)实例:人类红绿色盲(B、b)的婚配组合及后代性状表现

(2)典型系谱图

(3)遗传特点

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例如人类的红绿色盲(B、b),女性只有X b X b才表现为色盲,而X B X b表现为正常;而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所以人群中红绿色盲男性患者约7%,而女性只有0.5%。

②具有隔代遗传现象:从典型的红绿色盲家系系谱图可以看出:第一代有患者,第二代没有出现患者,而在第三代又出现了患者。

③具有交叉遗传现象:男性的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得到,以后又只能传给自己的女儿。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1)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D、d)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2)典型系谱图

(3)遗传特点

①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②连续遗传。

③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④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正常的。

3.伴Y染色体遗传

(1)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2)典型系谱图

(3)遗传特点

①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正常。因为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性之分。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即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也称为限雄遗传。

【典例2】果蝇的红眼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解析]A组合子代中雌果蝇都是红眼,雄果蝇有红眼也有白眼,无法通过眼色分辨雌雄;C组合子代雌雄个体均有红眼和白眼,也无法通过眼色分辨雌雄;D组合子代雌雄个体都表现为白眼,不能分辨雌雄;只有B组合子代中雌果蝇都是红眼,雄果蝇都是白眼,故B

正确。

[答案] B

[针对训练2]下列有关红绿色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父亲正常,儿子一定正常

B.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C.母亲正常,儿子和女儿正常

D.女儿色盲,母亲一定色盲

[解析]儿子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与父亲无关,A错误;女儿色盲,基因型为X b X b,一个X b来自母亲,一个X b来自于父亲,则父亲的基因型为X b Y,所以父亲一定色盲,B正确;母亲正常,基因型为X B X b或X B X B,若为X B X b,则可能生出色盲儿子,如果其父亲色盲,则也可能生出色盲女儿,C错误;女儿色盲,基因型为X b X b,一个X b来自母亲,母亲可能为X B X b或X b X b,则母亲不一定色盲,D错误。

[答案] B

要点三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遗传方式的常规解题思路:在分析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时,先确定是否为细胞质遗传→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确定显隐性→确定是伴X染色体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

1.确定是否为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

若系谱图中子女的表现型总与母亲相同,则为母系遗传;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正常,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的情况,则不是母系遗传。典型母系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

2.确定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

若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都正常,即“父病子病女不病”或“传男不传女”,则为伴Y染色体遗传。典型伴Y染色体遗传病系谱图如下图所示。

3.确定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

(1)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即“无中生有”,一定是隐性遗传病(图1)。

(2)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出现无病的,即“有中生无”,一定是显性遗传病(图2)。

4.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1)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①若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即“女病父必病”或“母病子必病”,则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

②若双亲正常女儿患病,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且有病女”,系谱图如下图所示。

(2)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①若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即“子病母必病”或“父病女必病”,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

②若双亲患病女儿正常,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有中生无,且无病女”,系谱图如下图所示。

5.不能确定的遗传类型

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面推测。

【典例3】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四种遗传病系谱图,■和●分别表示男、女患者,□和○分别表示男、女正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系谱图甲、乙所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一定相同

B.肯定不属于白化病遗传的系谱图是丁

C.系谱图丁中的夫妇再生—个正常小孩的概率为1/4

D.可能的遗传方式最多的系谱图是丙

[解析]系谱图甲所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图乙所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系谱图丁所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假设控制系谱图丁中性状的基因为A和a,则系谱图丁中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小孩(aa)的概率为1/4;系谱图丙所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有3种,分别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 A

[针对训练3]如图是一个家族的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家系中患者都是男性,但是该遗传病一定不是伴Y染色体遗

传病

B.分析系谱图,能够确定的是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

C.若Ⅱ-6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则该病一定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则Ⅲ-7和Ⅲ-8婚后所生男孩

的患病概率是1 4

[解析]家系中患者都是男性,但是Ⅲ-9患病而Ⅱ-6正常,所以该遗传病一定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A正确;分析系谱图,儿子患病而其父母正常,所以能够确定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B正确;若Ⅱ-6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说明Ⅲ-9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5,又因Ⅲ-8不患病,可判断该病一定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则Ⅲ-7和Ⅲ-8婚后所

生男孩的患病概率是2

3×1

2=1

3

,D错误。

[答案] D

要点四人类遗传病的概率计算1.常染色体遗传

(1)男孩患病:常染色体遗传与性别无关,故计算时不考虑性别,所得群体发病率即为男孩患病的概率,如:

(2)患病男孩:这种情况下,首先计算群体发病概率,再计算患者中男孩占患病者的比例。因为患者中也是男女各半,所以只要将群体发病概率乘1/2,就是患病男孩的概率,即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

孩概率=1/2×患病孩子概率。如:

2.伴性遗传

(1)男孩患病

(2)患病男孩

在F1性别不确定时,其为X b Y(患病男孩)的可能性为1/4,因此出现“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

3.常染色体遗传和伴X染色体遗传相结合

既有常染色体遗传甲又有伴X染色体遗传乙的概率计算,只在伴性遗传中考虑性别,常染色体遗传中不再考虑(即求所有子代中的概率),然后两者相乘。男孩(或女孩)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概率=男孩(或女孩)患乙病概率×甲病概率;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男孩(或女孩)概率=所有子代中患乙病男孩(或女孩)概率×甲病概率。两种情况都

不需要另乘1/2。

【典例4】人类肤色正常与白化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夫妻肤色都正常,但都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请你预测,他们所生的儿子患白化病的概率和他们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各是()

A.1/4;3/4 B.1/4;3/8

C.1/8;3/4 D.1/8;3/8

[解析]根据题意,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基因型均为杂合子的夫妇,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他们的子女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4。所以,他们所生的儿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1/4;他们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3/4)×(1/2)=3/8,B正确。

[答案] B

[针对训练4]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出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结婚,生出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A.1/2 B.1/4 C.1/6 D.1/8

[解析]假设色盲由b基因控制,由于夫妇表现正常,其不完整的基因型是X B X-、X B Y,后代中有患色盲的儿子,所以亲本的基因型是X B X b、X B Y。他们所生女儿的基因型是1/2X B X B、1/2X B X b,当女儿为1/2X B X b时,与正常的男子(X B Y)结婚能够生出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其概率是1/2×1/4=1/8。

[答案] D

要点五伴性遗传中的致死效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化学必修二 乙醇教案 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 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 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整套教案

目录(人教版) 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 ... 20 第三节化学键 ....................................................................... ........... 33 39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 量 ........................................................................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

39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 55 6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 .........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 2 课时)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 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能与热能3

化学能与热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及结果分析获得正确的认识。 (2).通过逐步深入的讨论交流建立知识结构。 (3).通过实际应用检验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践中获得学习成果,体验科学认知过程。 (2).共享信息,形成互助的学习氛围,提高个体学习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意义。 难点:从本质(微观结构角度)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24 实验内容现象结论 CaO与H2O Zn与盐酸 Ba(OH)2·8H2O与NH4Cl NaOH溶液与盐酸 【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能变化。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吸热,而有的化学反应放热? 第二阶段:预测分析 1、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不同的物质储存的化学能不同。 ..........................看书33页图示: 当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为反应; 当反应物总能量 < 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为反应。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E反)、生成物总能量(E生)、放出的能量(E)之间的关系:放热反应中: 吸热反应中: 练习:H2和Cl2反应生成HCl是放热反应,比较反应物H2和Cl2的总能量(E反)与生成物HCl 的总能量(E生)大小关系: 2、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实质是H++OH-=H2O,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酸与碱发生 生成称为中和热。 3、大胆预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从哪里来? ............. 请你以H2和Cl2化合生成HCl的反应为例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其中的能量变化。 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拆开化学键需要的总能量(E拆)、形成化学键的总能量(E成)与放出的能量(E)之间的关系:。 第三阶段:实际应用 【思考】:阅读课本34~36页,人类如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 第四阶段:一试身手 1、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颜色(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B.状态(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C.化学键(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D.原子核(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开始时都需要吸收能量 C.E(拆键)< E(成键),则反应放热 D.可逆反应若正向放热,则逆向一定吸热 3、资料:拆开1molH2吸热436kJ,拆开1molCl2吸热243kJ,形成1molHCl放热431kJ。请你算一算“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反应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简单说说你的依据。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 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 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 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 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 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 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 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 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 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 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 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 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 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 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 服务。

高中生物必修二伴性遗传+遗传病练习题(含答案)54661

1、右图为某族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 病的系谱,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Ⅱ6的基因型为BbX A X a B.Ⅱ7和Ⅱ8如果生男孩,则表现完全正常 C.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红绿色盲症 D.Ⅲ11和Ⅲ12婚配其后代发病率高达2/3 2、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Ⅱ-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Ⅱ-5和II-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D.Ⅲ-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3、下图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有关该遗传病的分析错误的是( ) A.Ⅲ1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下一个患该病男孩的概率是1/3 B.若Ⅲ2与Ⅲ4结婚,后代患该遗传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C.从优生的角度出发,建议Ⅲ5在怀孕期间进行胎儿的基因诊断 D.Ⅲ5一定不是纯合子 4、下图为某家族中单基因遗传病的传递情况,若③号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3,则该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染色体隐性遗传 D、X染色体显性遗传 5、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遗传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庭调查的方式了解发病情况 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③单基因遗传病是指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 、a )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 、b )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甲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乙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Ⅱ2的基因型为 ,Ⅲ3的基因型 。 (3)Ⅲ3和Ⅲ4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 (4)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 。 7、(12分)在一个远离大陆且交通不便的海岛上,居民中有66%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 、a )致病基因携带者。岛上某家族系谱中,除患甲病外,还患有乙病(基因为B 、b ),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请据图回答问题: (1) 病为血友病,另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 染色体上,为 性遗传病。 (2)Ⅲ—13在形成配子时,在相关的基因传递中,遵循的遗传规律是: 。 (3)若Ⅲ—11与该岛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其孩子中患甲病的概率为 。 (4)Ⅱ—6的基因型为 ,Ⅲ—13的基因型为 。 (5)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若Ⅲ—11与Ⅲ—13婚配,则其孩子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 ;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为 。 8、30.(16分)遗传性胰腺炎是人类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某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图是某家族患遗传性胰腺炎病和某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遗传系谱图。________________

最新 人教版 必修二 伴性遗传 教案

第3节伴性遗传 [学习目标] 1.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特点。(重点)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重、难点)3.明确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遗传特点。 知识点1伴性遗传的概念及人类红绿色盲症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3~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 (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常见实例: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2.人类红绿色盲症 (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 ①显隐性: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②位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2)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3)红绿色盲的主要遗传方式 ①方式一

由图解分析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②方式二 由图解分析可知: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③方式三

由图解分析可知: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④方式四 由图解分析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4)遗传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具有交叉遗传现象,即男性色盲的基因来源于母亲,且只能传给女儿。 ③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该特点在遗传系谱图中,判断遗传方式时有应用)。 知识点2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Y遗传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抗维生素D佝偻病 (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 ①显隐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显性基因。 ②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遗传特点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③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2.伴Y遗传病 下面为人类外耳道多毛症患者的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归纳: 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性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简记为“男全患病,女全正常”。 知识点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请仔细阅读教材第36~37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伴性遗传的应用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2.2.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设计

第3单元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

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见PPT2)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见PPT3、4、5)[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见PPT6)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2)优质教案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点燃 点燃 过渡元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版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 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讲解】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如126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的碳原子 原子 A Z X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3、阳离子 a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二.核素、同位素 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H的原子有以下三种 氢元素原子核原子名称元素符号 (A Z X) 质子数(Z)中子数(N) 1 0 氕11H 1 1 氘21H 1 2 氚31H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 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横行,18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已知碳元素、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原子核 核外电子 中子(A-Z)个 Z个 质子Z个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伴性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与常染色体遗传相比,伴性遗传的特点是() ①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②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相同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或女性患者多于男性④可代代遗传或隔代遗传 A.③④B.①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往往与性别相关联,再加上有些基因在一对性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不一样,所以伴性遗传表现出和常染色体上的遗传不一样的特点,如正、反交结果不同,与性别有关等。常染色体遗传中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相同。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中都会出现代代遗传或隔代遗传。 答案: C 2.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答案: B 3.下列关于遗传方式及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遗传方式遗传特点 A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常表现交叉遗传 B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代代相传 C 伴Y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当,有明显的显隐性 D 常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当,有明显的显隐性 能发病,所以也就无显隐性关系。 答案: C 4.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由此可以推测()

A.Ⅱ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 B.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 C.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女性 D.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Ⅲ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应高于女性;由于Ⅲ片段为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所以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尽管Ⅱ片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但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与常染色体遗传并不相同,而是与性别有关,有时男性患病率并不等于女性,如①X a X a×X A Y a后代中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性均为男性; ②X a X a×X a Y A后代中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 答案: B 5.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图),其中一种属于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Ⅱ3个体的两种致病基因分别来自Ⅰ1和Ⅰ2个体 B.Ⅲ5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C.若Ⅲ4与Ⅲ6结婚,生育一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4 D.若Ⅲ3与Ⅲ7结婚,则后代不会出现患病的孩子 解析:由Ⅱ4和Ⅱ5婚配生下Ⅲ7,Ⅲ7为女性且表现正常,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伴性遗传病。Ⅱ3个体患两种病,其甲病的显性致病基因来自Ⅰ2个体,伴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来自Ⅰ1个体,A正确;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Ⅲ5的基因型可能有两种,即AAX b Y或AaX b Y,Ⅲ8的基因型可能有四种,即AAX B X b或AAX B X B 或AaX B X b或AaX B X B,B正确;Ⅲ4的基因型是AaX B X b,Ⅲ6的基因型是aaX b Y,二者婚配生育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2aa×1/2X B_=1/4aaX B_,C正确;Ⅲ3的基因型为aaX B Y,Ⅲ7的基因型为aaX B X b或aaX B X B,则Ⅲ7为aaX B X b时和Ⅲ3婚配后代可能患乙病,D错误。 答案: D 6.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B.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解析:果蝇中Y染色体比X染色体大,A错误;若不发生基因突变,父亲正常,女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docx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第3节化学键2课时本章复习2课时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2、自主探究:探究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1、周期表的结构;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完整word版)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 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横行,18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已知碳元素、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短周期1 H—He 2 1 2 Li—Ne 8 2 3 Na—Ar 8 3 长周期4 K—Kr 18 4 5 Rb—Xe 18 5 6 Cs—Rn 32 6 不完全周期7 Fr—112号26 7 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2、族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第Ⅷ族有几个纵行?(3个)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X位于第四周期、第一主族;Y位于第五周期、第七主族。 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元素吗?可对照元素周期表。X为钾元素,Y为碘元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伴性遗传教案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高二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及重难点的确定 本节教材的核心内容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通过对人的染色体分组图和性别决定图解的介绍,得出XY型性别决定方式。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不是难点。 详细介绍了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基因型和表现型、婚配图解及其主要特点,体现出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教学中要重点落实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重点落实让学生理解色盲遗传的规律,对其它伴性遗传方式的分析和理解要进行难点突破。 在第六章中,该节内容若只研究XY染色体的遗传,属于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若同时研究XY染色体与另外一对常染色体的遗传,则属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综合常染色体分析实际问题时,教学中应进行难点突破。 本节内容与细胞分裂、受精作用、生殖发育等其它章节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2、学情分析及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已经会认识染色体结构,就能看懂染色体分组图,并分析出男女之间性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进而理解人的XY型性别决定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和书写性别决定图解,就能掌握性别决定这部分重点知识。 学生有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基础,知道了红绿色盲症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隐性)控制,就能正确书写基因型和表现型;通过对性别决定图解的书写和分析,就能看懂红绿色盲症的婚配图解,并通过书写6种婚配图解和分析其特点,就能总结出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所以,教学中通过学生介绍,启疑看书,规范书写,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循序渐进的进行重点落实。 学生能理解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就能分析其他伴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所以,教学中可以通过启疑,让学生课后先书写、先分析,第二课时再归纳总结。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本身就是学生的难点,具体应用于解决伴性遗传问题时,对学生来说就更加困难了,如果再融入遗传系谱图综合分析,就成了高中生物学中最难的内容之一了。所以,教学中应遵循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先解决分离定律的应用,再突破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最后才是遗传系谱图的综合应用;还要通过精选例题、讲清思路、重在过手和检测反馈来进行难点突破。(第二课时完成)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2优质课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电,进一步学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应,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化学电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应。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和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 1号和5号干电池大家熟悉吗?它的内部构造大家清楚吗?它的放电原理是什么? [观察] 1号和5号干电池的外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 干电池的构造:石墨棒、MO2糊、NH4C糊、锌筒。

[板书]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 1、干电池 最早使用的,大家熟悉的干电池——锌锰电池。它是一 种一次性电池,放电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 不可逆的)。 电池反应:正极:MO2 + H2O +2-→ MO(OH) + OH- 负极:Z - 2- → Z2+ Z + 2NH4C - 2- → Z(NH3)2C2 + H+ 总反应:Z + MO2 + 2NH4C →MO(OH) + Z(NH3)2C2 缺点:锌皮被腐蚀而穿导致电解液外溢。生活中的1号或5号电池。改进:外壳套上金属筒或塑料筒的方法改成了防漏电池;将糊状NH4C 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进,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广泛用于卡式录音机、闪光灯、电动玩具、袖珍电视机等。 [思考与交流] 在购买、保存和使用干电池方面你有何经验和建议?[问题] 汽车用的电瓶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学电? [板书] 2、充电电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教案《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F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