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 环境有害因素致突变作用

毒理学 环境有害因素致突变作用
毒理学 环境有害因素致突变作用

第六章环境有害因素致突变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和类型

一、基本概念

生物的个体和各代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我们通常称之为变异(variation )。基于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异才能够遗传,而遗传变异称为突变(mutation)。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就是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突变可分为自发突变(natural或sporadic 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各物种的自发突变频率较低, 而诱发突变比较常见, 诱发突变指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突变。至今, 已发现相当数量的外源化学物能损伤遗传物质,从而诱发突变,这些物质称为致突变物或诱变剂(mutagen),也称为遗传毒物(genotoxic agent)。

二、突变的类型

按作用后果或遗传物质损伤的性质等可将诱发突变分类。一般根据遗传物质的损伤能否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分为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和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两类:染色体损伤大于或等于0.2微米时,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称为染色体畸变;若小于这一下限,不能在镜下直接观察到,要依靠对其后代的生理、生化、结构等表型变化判断突变的发生,称为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亦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

(一)基因突变

分子水平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碱基置换(base substitution)、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s)和大段损伤。

1、碱基置换

碱基置换是首先在DNA复制时由于互补链的相应配位点配上一个错误的碱基,而这一错误的碱基在下一次DNA复制时发生错误配对(mispairing),错误的碱基对置换了原来的碱基对,亦即产生最终的碱基对置换(base-pair substitution)或称碱基置换。它包括转换和颠换两种情况:原来的嘌呤被另一嘌呤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另一嘧啶置换,我们称之为转换(transition);若原来的嘌呤被嘧啶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嘌呤置换,我们则称之为颠换(transversion)。无论是转换还是颠换都只涉及一对碱基,其结果可造成一个三联体密码子的改变, 可能出现同义密码、错义密码和终止密码。由于错义密码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同,表达的蛋白质可能发生改变;如果错义密码为终止密码,可使所编码的蛋白质的肽链缩短。

2、移码突变

移码突变是DNA中增加或减少不为3的倍数的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碱基序列三联体密码子相互间并无标点符号。移码突变能使密码子的框架改变,从原始损伤的密码子开始一直到信息末端的核酸序列完全改变,也可能使读码框架改变其中某一点形成无义密码,于是产生一个无功能的肽链片段。如果增加或减少的碱基对为3的倍数,则使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肽链增加或减少一些氨基酸。由于移码可以产生无功能肽链,故其易成为致死性突变。

3、大段损伤

大片段损伤是指DNA链大段缺失或插入。这种损伤有时可跨越两个或数个基因,但所缺失的片段仍远小于光镜下所能观察到的染色体变化,故又可称为小缺失。

(二)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的畸变包括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和数目改变。其在丝裂期的中期才能观察到,对于精子细胞的某种特定畸变则须在减数分裂期的中期Ⅰ期进行观察。

1、染色体结构异常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受损而发生断裂,且断段不发生重接或虽重接却不在原处;这种作用的发生及其过程称为断裂作用(clastogenesis)。使其断裂的物质称为断裂剂(clastogen);可分为两种,大多数如紫外线,只能诱发DNA单链断裂,故称为拟紫外线断裂剂,这种断裂必须经过S期的复制,才能在中期相细胞出现染色单体型畸变,故又称为S期依赖断裂剂(S-dependent slastogen);少数像电离辐射一样,可诱发DNA双链断裂,我们称之为拟放射性断裂。其可在G0期和G1期作用,经S期复制,在中期呈现染色体型畸变,故我们称之为S期不依赖断裂剂(S-independent clastogen)。但是,任何情况下的染色单体型畸变都会在下一次细胞分裂时转变为染色体型畸变。

染色体型畸变(chromatid-type aberration)是染色体中两条染色单体同一位点受损后所产生的结构异常,有多种类型:

(1)裂隙和断裂(gap and brake):都是指染色体上狭窄的非染色带,其所分割的两个节段保持线状连接为裂隙,否则为断裂。

(2)无着丝粒断片和缺失(acentric fragment and deletion):一个染色体发生一次或多次断裂而不重接,且这些断裂的节段远远分开会出现一个或多个无着丝粒断片和一个缺失了部分染色质并带有丝粒的异常染色体。细胞再次分裂时会形成微核或微小体。

(3)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染色体两臂各发生一次断裂,其带有着丝粒的节段的两断端连接成一个环,称之为环状染色体。

(4)倒位(inversion):当染色体发生两次不同部位断裂时,中间节段倒转1800再重接,为倒位。

(5)插入和重复(insertion and duplication):当一个染色体发生三处断裂,带有两断段的断片插入到另一臂的断裂处或另一染色体的断裂处重接称为插入,若缺失的染色体和插入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且各有一处断裂发生于同一位点,则出现两段相同节段,称为重复。

(6)易位(translocation):从某个染色体断下的节段连接到另一个染色体上称为易位。两染色体各发生一次断裂,只一个节段连到另一染色体上为单方易位,相互重接为相互易位,若发生3处以上的断裂,其交换重接称为复杂易位。

染色单体型畸变(chromosome-type aberration)指某一位点的损伤只涉及姐妹染色单体中的一条,它也有裂隙、断裂和缺失;此外,还有染色单体的交换(chromatid exchange),是两条或多条染色单体断裂后变位重接的结果,分为内换和互换。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则是指某一染色体在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同源节段的互换,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都会出现深浅相同的染色(而正常的则是一深一浅),但同源节段仍是一深一浅,这种现象就是SCE。

2、染色体数目异常

以动物正常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为标准,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表现为整倍性畸变(euploidy aberration)和非整倍性畸变(aeuploidy aberration)。前者即出现单倍体或多倍体;而后者指比二倍体多或少一条或多条染色体,例如,缺体(nullisome)是指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而单体或三体则是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应地少或多一个。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由于染色体行态异常或复制异常,其原因有四方面:(1)不分离:(nondisjunction)指在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某一对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同时进入一个子细胞核为不分离; (2)染色体遗失(chromosome loss): 在细胞分裂的中后期,如果一个染色体未能进入下一个子细胞核,使子细胞缺少一个染色体;(3)染色体桥(chromosome bridge)的影响:染色体畸变中出现的双着丝粒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如不能被拉断,就会在两核之间形成染色体桥,它使细胞不能分裂,出现四倍体。(4)核内再复制(endoreduplication):四倍体的细胞核进入下一个分裂周期,恢复正常复制与分离,出现四条染色单体排列的现象,称为核内再复制。

表6-1染色体

畸变描述方式

描述方式含义

-1 丢失一个1号染色体

+7 获得额外的一个7号染色体

2q-或de/2q 2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

4p 4号染色体短臂增加遗传物质

t(9;22) (q34;q11) 9号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断裂

点在9号染色体长臂第3区第4带

和11号染色体长臂第1区第1带

iso(6p) 等臂染色体,其两臂来源为6号

染色体的短臂

inv(16) (p13q22) 16号染色体长臂第1区第3带至

第2区第2带间倒位

第二节致突变的分子机制

无论化学或物理、生物因素都有致突变作用,我们以化学因素为例进行阐述。

一、DNA的损伤

目前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有两种:一是以DNA为靶,直接诱变,另一则是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

1、直接以DNA为靶的诱变

(1) 碱基类似物的(base analogue)取代有些化学物的结构与碱基非常相似,它能在S期与天然碱基竞争并取代其位置。取代后的碱基类似物出现异构互变(tautomerism),发生错误配对而造成碱基置换。

(2)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的影响烷化剂是对DNA和蛋白质都具有强烈烷化作用的物质,除连接戊糖的氮原子外,其对于多核苷酸链全部氧和氮原子,都能在中性环境中产生烷化作用。目前认为,最常发生烷化作用的是鸟嘌呤的

N-7位,其次是O-6位。而腺嘌呤的N-1、N-3和N-7也易烷化。在烷化作用时,烷化基团甚至整个烷化剂分子可与碱基发生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鸟嘌呤发生烷化后可从DNA上脱落,出现空缺,导致移码突变;亦可随机在互补位置上配任一碱基,使碱基置换。有的烷化剂可同时提供两个或三个烷基,称为双功能或多功能烷化剂。这些多功能的烷化剂常使DNA链内、链间或DNA与蛋白质之间发生交联(cross linkage)也常发生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并易发生致死性突变。

(3)致突变改变或破坏碱基的化学结构有些化学物可对碱基产生氧化作用,从而破坏碱基的结构,有时还可引起链断裂。还有些物质可在体内形成有机氧化物或自由基,可间接使嘌呤的化学结构破坏,容易出现DNA链断裂。

(4)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有些大分子能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DNA单链的碱基之间或DNA双螺旋结构的相邻多核苷酸链之间,称为嵌入剂(intercalating agent)。它们多数是多环的平面结构,恰好是DNA单链相邻碱基距离的两倍。如果嵌入到新合成的互补链上。就会缺失一个碱基;如果嵌入到两模板链的碱基之间,就会使互补链插入一个碱基,造成移码突变。

2、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

化学物的间接诱变作用可能是通过对纺锤体作用或干扰与DNA合成和修复

有关酶系统造成的。

表6-2 直接以DNA为靶的各种致突变物及其诱发的损伤和突变类型

致突变物种类DNA损伤类型

降低碱基结合力破坏碱基碱基错配交联嵌入

烷化剂

单功能 + + +

双功能 + + +

多功能 + +

错配剂

Brdu + +

2-AP +

亚硝酸根 + +

羟胺 +

有机过氧化物和自由基形成

甲醛 +

乌拉坦 +

乙氧咖啡 +

嵌入剂

吖啶 +

菲啶 +

多环烃类

+

无鸟嘌呤裂隙

链断裂

突变类型单链式双链断裂点突变

染色体畸变移码

染色体畸变

(1)纺锤体抑制一些化学物作用于纺锤体、中心粒或其它核内细胞器,从而干扰有丝分裂过程。对纺锤体作用的分子机理大致分为如下几点:Ⅰ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防

碍微管的正确组装,引起细胞分裂完全抑制。Ⅱ与微管上的巯基结合,这种结合有明显的化学结构特异性,可引起多种后果,但常不至使细胞分裂完全抑制。Ⅲ 破坏已组装完成的微管,不同的物质对微管的作用方式不同,秋水仙碱直接使之解体,而灰黄霉素破坏其聚-解动态平衡,有些物质则通过蛋白质变性作用破坏微管,但其结果都是使对于组装微管极为重要的β微管蛋白与其它组装成分之间的关键反应受到影响。此外,氨基甲酸酯类使微管失去定向能力,其机制尚不清楚。Ⅳ 防碍中心粒移动,秋水仙碱能防碍分裂早期两队中心粒的分离和移向两极。Ⅴ 其它作用,N2O亦可产生与秋水仙碱同样的后果,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2)对酶促过程的作用对DNA合成和复制有关的酶系统作用也可间接影响遗传物质。例如,一些氨基酸类似物可使与DNA合成有关的酶系统遭受破坏而诱发突变;铍和锰除可直接作用于DNA外,还可与酶促防错修复系统相作用而诱发突变。

二、DNA损伤的修复

遗传信息之所以能长期保持高度保真(fidelity)即重现精度,是由于细胞能够①通过对DNA损伤的修复以保护亲代DNA链,使之避免由于外来因素的作用而发生改变;②执行高度保真的复制,即对复制中发生的错误及时修复以达到高度

保真性。现已证明突变频率与各种酶性DNA修复和防错系统的效率呈负性相关。但也有一些是易错(error-prone)修复系统。

1、复制前的修复

(1)光复活(photoreactivation)这是一种修复紫外线损伤所产生的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功能。波长200-300nm的短波紫外线,特别是260nm,能使DNA的碱基形成二聚体,嘧啶对紫外线的损伤要比嘌呤易感10倍,最常见的紫外线对DNA 损伤是相邻两个嘧啶形成的二聚体。在大肠杆菌中,光复活是通过phr基因所编码的光裂合酶(photolyase)利用长波紫外线或短波可见光线的能量对嘧啶二聚体进行单体化,从而达到修复作用。光复活是一步完成的,光裂合酶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但光裂合酶并非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细胞中,生物进化程度越高,这种修复能力似乎越弱。

(2)“适应性”反应这是另一种一步完成的修复系统。研究发现,对DNA

的烷化作用可以诱导一种具有专一作用的蛋白质的合成。这种蛋白质称为烷基转移酶或烷基受体蛋白质。该蛋白能将O6-烷基鸟嘌呤的烷基转移至酶本身半胱氨酸上的巯基,从而恢复鸟嘌呤的本来结构。最新研究认为有可能存在对不同位置烷化作用有专一性的转移酶或受体。在多种细胞中,包括哺乳动物细胞,都发现“适应性”的反应活性。

(3)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切除修复是一个多步骤修复过程。70年代末,有人将其分为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认为两者涉及的酶系统有差异,目前看区别不明显。

第一步参与修复的酶是转葡萄糖基酶或称为N-糖基化酶。该酶能识别异常碱基,并使异常嘌呤的N9和异常嘧啶的N3与脱氧核糖之间的键发生水解,于是,DNA链上形成无嘌呤或无嘧啶位点;二者可统称为无嘌呤嘧啶位点,在大肠杆菌中发现最少有7种转葡萄糖基酶,每一种都能特异地识别一种或少数几种异常碱基。

切除一个异常碱基后,可能有两种方法完成修复。一种是由插入酶(insertase)将正确的碱基插入AP位点,另一种办法是由AP核酸内切酶(Apendonuclease) 在AP位点或其旁边的5′端将DNA切开一个缺口,使一端成为5′-磷酸基,另一端成为3′-OH基,随之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切除一些碱基,再由多聚酶(polymerase)重新合成正确的碱基,最后由连接酶(ligase)

将其连接。

除AP内切核酸酶外,还发现对某些DNA损伤有着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其中比较特殊的是UV核酸内切酶切除紫外线产生的嘧啶二聚体的情况。该酶可作出两个切口,一个在二聚体5′侧的第8个磷酸二酯键,一个在二聚体3′侧的第4或第5个磷酸二酯键。表明该酶不仅能内切,还能外切。UV核酸内切酶不仅能作用于嘧啶二聚体,还能作用于许多较大的螺旋扭曲变形损伤。由于该酶还有外切作用,有时称之为“切除核酸酶”(excinuclease)。

2、与复制有关的修复

复制前的修复绝大多数准确无误,故有人称为复制前错误改正。如果损伤保留至复制时才修复,则可能有多种方式发生错误,因而产生突变。产生错误的方式与损伤的特点有关。例如甲基化的碱基能诱发在其对面插入错误的碱基,从而导致碱基置换。一般认为在切除修复中这种烷基化的碱基很易修复,即使不是完全无误修复,其发生错误的机会也较保留至复制时才修复大为减少。

有些物质,特别是诱发移码的物质ICR191和单功能烷化剂甲基-N′-硝基

-N-亚硝基胍(MNNG)对大肠杆菌在对数生长期中的作用主要是在复制叉附近引起的损伤。这种损伤可长期保留至复制时才可被修复,从而发生错误。

在大肠杆菌中有一个错配修复系统能在复制时改正错误。该系统有一种由dam基因编码的酶使GATC序列的腺嘌呤6位甲基化。在该酶完成甲基化之前,DNA处于低甲基化状态。此时有几个mut基因编码的错配修复系统能从新合成的DNA链上切除错配的碱基,并以正确配对的碱基替代之。dam基因的突变体缺乏6-嘌呤甲基化酶,比野生型产生更多的错误,认为是由于不能有效地识别新链和旧链而无法排除错配。

在复制过程中多聚酶起重要作用。其中Pol I的三种活性,特别是矫正读码功能的3′→5′核酸外切酶的的活性,对确保无误修复非常重要。他能识别刚刚错配的碱基,在多聚酶向前移动和核酸链继续延长之前,立即将之切除,以确保新的正确插入。多聚酶属于含Zn2+酶类,而且需要有Mg2+存在,才能顺利完成其催化任务,因此当Zn2+或Mg2+被Be2+、Mn2+、Co2+等二价金属置换上时,复制的正确性就会降低,这一点很可能金属在体内诱变的机理。

3、SOS修复

在修复前有几种修复系统能正确排除损伤予以修复。如果损伤保留至复制时,仍有一些与复制有关的系统可将一部分损伤消除。此外,60年代末期有人提出还有一套复制后修复的系统。这是指模板链上的非编码损伤导致DNA互补链向前延长受阻时,在排除这种损伤时,可通过两条子链间的重组性交换来填补所留下的空隙。对大肠杆菌的研究表明这种修复系统尚未查清,仅假设为一种延迟的“旁路”修复。

70年代中期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假说。其根据是大肠杆菌如经轻度紫外线照射,并将照射的λ噬菌体传染(transfection)λ菌,则λ噬菌体存活率大为提高。如大肠杆菌未经照射,就没有这种效果。认为对大肠杆菌的轻度照射使整个细胞处于一种危害状态,诱发了一系列的修复活动,故按当时国际通用的呼救密码SOS,称为SOS 修复系统。这一修复系统必须在损伤因素的诱导下才能发生,而且修复虽可使生物体从致死效应中解除,却容易出错。所以是一种易错修复(error-prone repair),该系统能在复制前的切除修复中起作用,但主要是在复制时起作用。该系统是由recA和lexA两个基因调节控制,整个SOS修复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1)诱导前期细胞在DNA受损前lexA基因处于较高活动水平,其基因产物lexA蛋白质是对lexA基因座本身、recA基因座、umuDC操纵子,以及包括uvrA、

uvrB和uvrC在内的其他8个基因座的抑制物(repressor)。因此这些基因的产物通常都处于低水平。

(2)致突变因素作用期致突变因素作用于DNA所产生的某些损伤可作为致突变因素的第二信使,诱导SOS修复系统的反应。能够作为第二信使的损伤有

N-3-烷化腺嘌呤,寡核苷酸,裂隙DNA,单链DNA片段以及可能尚未阐明的损伤。

(3)诱导过程在第二信使和和ATP同时存在下,RecA蛋白质可被活化为蛋白酶,具有裂解LexA蛋白质的能力。一旦LexA蛋白质被裂解,所有参与SOS

反应的基因都将充分表达。可以想象recA、uvrA、uvrB和uvrC基因充分表达对SOS修复中可能需要的重组、切除修复等作用都将更为有效。其中recA的表达将产生更多的RecA蛋白质,只要第二信使依然存在,RecA蛋白质作为蛋白酶的作用就会持续下去,直至修复完成。

(4)SOS终止随着第二信使被排除,RecA蛋白质的诱导信号亦同时解除,LexA蛋白质水平又再度上升,并作为阻抑物与操纵基因结合,关闭操纵子,终止SOS过程。

总之,任何DNA损伤,只要修复无误,突变就不会发生;如果修复错误或未经修复,损伤就得以固定(fixed)下来,于是发生突变。因此诱发突变是一个受控制的过程,失控才真正发生突变。一般来说从DNA损伤到损伤固定需要几次细胞分裂周期才能形成。

第三节突变的后果

致突变物对机体的作用是通过靶细胞实现的。当靶细胞是体细胞而不是生殖细胞时,其影响仅能在直接接触该物质的亲代身上表现出来,而不可能遗传到子代;只有靶细胞为生殖细胞时,其影响才有可能遗传到子代(图6-1)。

一、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体细胞突变的后果中最受注意的是致癌问题,将在下一节叙述。其次,胚胎体细胞突变可能导致畸胎,当然,畸胎的发生还与亲代的生殖细胞突变有关。据报道人类妊娠最初3个月流产中有60%有染色体畸变,在一定程度上这是致突变物透过胎盘作用于胚胎体细胞所致,而不完全是亲代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体细胞突变也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症有关。因为对于正常动脉壁细胞中的葡糖-6-磷酸脱氢酶有两种变异体,而从动脉粥样硬化症同一斑块取下的细胞在电泳中只表现为同一种变异体,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单克隆来源。

体外培养的人类非恶性转化细胞,其寿命都有限。这些细胞在传代过程中,细胞遗传学异常率逐渐增高,而有丝分裂逐渐下降,因此可以推测,体细胞突变是衰老的起因,最低限度在体外如此。另外,DNA修复能力缺陷与成熟的早衰老综合征也有一定关系。

二、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如果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无论其发生在任何阶段,都存在对后代影响的可能性,其影响后果可分为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两种。致死性影响可能是显性致死和隐性致死。显性致死即突变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在着床前或着床后的早期胚胎死亡。隐性致死要纯合子或半合子才能出现死亡效应。

如果生殖细胞突变为非致死性,则可能出现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包括先天性畸形。在遗传性疾病频率与种类增多时,突变基因及染色体损伤,将使基因库负荷增加。基因库(gene pool)是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生殖细胞内具有的、并能传给后代的基因总和。遗传负荷(genetic load)系一种物种群体中每一个体携带的可遗传给后代的有害基因的水平。

第四节致突变性评价方法

检测外来化学物的致突变性一般通过致突变实验来进行。其目的主要有两点:①检测外源化学物的致突变性,预测其对哺乳动物和人的致癌性;②检测外源化学物对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遗传毒性,预测其对人体的遗传危害性。实验方法的研究很快,原有方法日益完善,新方法也不断建立,对每个实验所反映的事件的认识不断深化。目前,已有致突变实验两百余种,但常用的较重要的仅十余种。

一、遗传学终点和实验配套

有许多致突变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并不能反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而

仅仅能反映诱发突变过程中的其它现象。因而,我们常将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事件,称为遗传学终点(genetic end point)。1979年,国际环境致突变物致癌物防护委员会(ICPEMC)将遗传学终点分为四类:①基因突变,②染色体畸变,③不分离,④原发性DNA损伤;1983年又把遗传学终点分为①DNA完整性的改变,②DNA重排或交换,③DNA碱基序列改变,④染色体完整性改变,⑤染色体分离改变。对于一种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仅用一种试验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不能肯定的,因此,对于化学物的致突变试验要用多种实验配套。目前,人们对配套试验有多种认识,如有人提出包括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等。按照ICPEMC的观点就是配套应当包括反映5 种遗传学终点(图6-2)。为此,选择4 种试验即可满足要求;如Ames试验、微核试验、枯草杆菌DNA修复试验和SCE试验。而生殖细胞致突变在遗传危害评价时,才会考虑。此外,为了将试验结果外推于人,我们还应尽可能选用真核细胞作体内试验。

正常DNA

细胞屏障

接触环境有害因素 DNA损伤①无误

修复

DNA修复过程①

易错未修复的

修复 DNA

细胞分裂

损伤表达染色体

分离异常

重组④②断裂的②

事件 DNA分子

SCE 染色体④基因③细胞非整倍体⑤有丝分裂性交换结构异常突变死亡多倍体

注:图中所示数字为遗传学终点

图6-2突变发生过程中的事件及遗传学终点的关系

二、重要的致突变试验

1、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简称细菌回变试验,使用鼠沙门氏伤寒杆菌或大肠杆菌进行,分别称为Ames试验和大肠杆菌回变试验,这两种细

菌的野生型即原养型能自行合成组氨酸或色氨酸和乳糖,其突变体则缺乏这些能力,在相应的营养缺乏培养基中不能生长,若在受试物的作用下,能生长成菌株,则说明受试物使之发生了回变。

2、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通过对哺乳动物细胞体外培养试验的研究,已发现有十几个基因座(locus)可出现各种突变类型的突变体(mutant),但常利用抗药性的出现作为突变试验的观察点。由于抗药性是对正常基因座诱发的突变性状,故称为正向突变试验(forward mutation test)。最常用的基因座有hprt 基因座、tk基因座和oua r基因座三种,其中最常用的是hprt基因座,因其有关结构基因或调节基因发生碱基置换、移码、小缺失甚至X染色体重排,都能引起嘌呤类似物抗性。但是,乌本苷抗性的表达需要该蛋白质的质量完整,因此碱基置换以外的严重损伤都将导致细胞死亡,而不是突变体细胞的出现。

3、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SLRL)所用的果蝇是黑腹果蝇。SLRL能检出各类点突变,其原理是利用隐性基因在伴性遗传中的交叉特征,由于X染色体的隐性突变基因在F1代雌蝇为杂合体,不能表达,而在F2代雄蝇为半合体,能表达出来,如果雄蝇接触受试物后X染色体出现隐性致死性突变,结果其F2代雄蝇数目较雌蝇少一半。

4、小鼠特异基因座试验特异基因座试验(SLT)是利用两种品系的小鼠,一种为T型,其有几个与毛色、眼色和耳型有关的隐性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另一种为3H1或C57BL系,不具有这些基因的野生型,使后一种小鼠接触受试物,使之与T系交配。如果受试物未能使相应位点发生突变,则杂交一代为杂合子,T系的隐性基因不能表达,如果发生了突变,则相应的隐性基因可于出生时或断乳时表达。因此,本试验又称多隐性突变试验。但本试验耗费极大,目前尚未展开。

5、染色体分析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变化称为染色体分析。在国外常称为细胞遗传学试验(cytogenetic assay),广义包括微核试验和SCE试验。主要观察染色体的结构畸变(裂隙、断裂、断片、微小体、染色体环、粉碎、双着丝粒染色体和射体、缺失和易位)和数目畸变。体细胞的染色体分析可作体内和体外试验,体内试验多观察骨髓细胞,体外试验常用中国仓鼠肺细胞(CHL)、卵巢细胞(CHO)及V79等细胞系。如进行染色体数目观察,要考虑使用原代或早代细胞,如人外周淋巴细胞。

6、微核试验细胞质中的微核来源有二:一是断片或无着丝粒染色体环在细胞分裂后期不能定向移动,遗留在细胞质中;二是有丝分裂的作用使个别染色体或带着丝粒的染色体环和断片在细胞分裂后期被留在细胞质中。因此微核试验即能检出断裂剂又能检出有丝分裂毒物。由于微核观察技术简单而省时,近年大有取代染色体分析之势。传统的微核试验是体内试验,对多红细胞进行观察,方法是多次染毒后,观察细胞质中的微核情况。也可用CHL等细胞系或外周淋巴细胞进行体外试验。

7、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这一现象最初是通过用3H—胸苷标记染色体所发现,后来建立了简易可行的姐妹染色单体差示染色法,使得SCE能作为致突变试验的一个观察指标,并利于试验推广。这种差示染色法的基本原理是使细胞在低浓度的Brdu中生长2个周期。由于Brdu是嘧啶类

似物,可于合成期中掺入DNA互补链,所以在下一个中期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各有一条互补链掺入了Brdu,于是Brdu对两姐妹单体染色造成同等的干扰,其染色并无区别。但到了第二个周期的中期相,每个染色体中只有一个染色单体保留了原来不带Brdu的模板链,而另一条染色单体则是上一周期带Brdu的互补链成为模板链。于是经两个周期的Brdu掺入互补链可使两姐妹染色单体所含Brdu量不相等,从而也现染色差别。如果Brdlt仅在第1周期掺入。第2周期不掺入,则第2中期似可见姐妹染色单体染色有差别。如果DNA单链发生了断裂,而且在修复过程中发生重排,就在第2周期可见到姐妹染色单传同位节段的相互交换。

由于有些化学物既可引起染色体结构畸变,又可引起SCE,特别是发现SCE 有时发生于染色体断裂部位,因此曾认为SCE也是染色体断裂所产生的现象。但是,目前已有充分地证据表明,SCE并非起源于染色体断裂。在一些以染色体断裂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中,有些表现为SCE正常,而且SCE与染色体畸变在细胞中的分布也不一致。然而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的SCE,只能认为是染色体完整性受损,而SCE反映DNA交换或重排则仅为推测。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差示染色法可准确判断每一个见到的中期相细胞是第1,第2或第3周期的,因此有人将SCE 试验和染色体分析合并进行。

8、显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dominant lethal test, DlT)是使雄性大鼠或小鼠接触受试物,然后使之与未接触该物的雌性大鼠或小鼠交配,观察胚胎死亡情况。一般认为染色体断裂是显性死亡的原因,因为这将导致缺失,或者同时还发生染色体重排或不分开,从而引起染色体不平衡的分离,其结果是形成单体型或三体型,但本试验往往漏检三体型。至于着床前死亡,则认为是精细胞DNA受到多处损伤的结果。阳性结果显示受检物可通过血—睾屏障并使生殖细胞发生突变,显然胚胎死亡这一结果并不表示下一代的基因库受影响,但其出现表示存活的胚胎可能同时有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9、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heritable translocation test,HTT)是对雄小鼠染毒,使之与未染毒的雌鼠交配,检查F1代雄小鼠生殖细胞相互易位的存在。由于在相互易位过程中,并无遗传物质丢失。胚胎也不至死亡,并成为易位的携带者。对非同源染色体的相互易位可观察初级精母细胞以检出单倍体、三倍体或四倍体。当两个以上染色体发生相互易位时,还可检出六倍体、八倍体和十倍体。

由于,易位杂合体的携带者可能出现不育或半不育,因而在观察前先将F1代雄小鼠与正常生育的雌小鼠交配,以选出可疑的易位携带者来进行染色体分析,从而减少染色体分析的工作量。

10、细菌DNA修复试验细菌DNA修复试验是使野生型及其相应修复缺陷突变型菌株同时接触受试物。如果发生DNA损伤,则修复缺陷突变型细菌较野生型易于死亡。观察终点是两种菌株在受试物的存在下生长受抑的差异,并以此来推断为DNA完整性受损。如果生长受抑是DNA损伤以外的毒物所致,则两菌株受抑程度一致。常用的菌株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沙门氏菌,其中枯草杆菌在我国应用较其他菌株普遍。由于枯草杆菌在本试验中涉及重组修复基因,因此试验结果显示了受试物可为重组修复所矫正,故又称为重组试验(Rec-assay)。本试验

对检测能与DNA形成加合物或嵌入作用的化学物较为敏感;对于阻滞DNA促旋酶(gyrase);诱发DNA与蛋白质交联、碱基置换和移码的化学物也可检出。

11、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基本方法是测定S期以外3H-胸苷掺入胞核的量,这一掺入量可反映DNA损伤后修复合成的量。由于此种合成发生在DNA正常复制合成主要时期以外,故称为程序外DNA合成(unschedule DNA synthesis,UDS)试验或DNA修复合成试验。一般用人淋巴细始胞或啮齿动物肝细胞等不处于正在增殖的细胞较为方便,否则就需要人为地将细胞阻断于G l期,使增殖同步化。然后在药物的抑制下使残存的半保留DNA复制降低到最低限度,才能避免掺入水平很高的半保留复制对掺入水平很低的程序外DNA合成的观察。

12、精子畸形试验本试验检查精子头部和尾部的形态异常。精于的成熟和正常形态发育受多基因控制。这些基因的任一个发生突变都会导致精子畸形率增高。某些特殊染色体发生重排,如性—常染色体易位,是化学物诱发精子畸形的主要机理。但是变态反应、缺血、体温升高、感染等其它因素也可导致精子畸形。因此染毒后发现精子畸形率增高并非一定意味着受试物诱发了精细胞发生突变,但精子畸形率增高本身具有生殖毒理学意义。

三、致突变试验中的一些问题

1、体外试验中受试物的活化有些致突变物是需要经过生物转化使之活化才能呈现致突变作用,为避免因体外和体内活化能力的差异而出现假阴性结果,体外试验常需加入下列模拟代谢系统:

(1)无细胞系统,可分为三种,常用的是大鼠肝S9、肝微粒体组分、纯化的酶,是使细胞活化不可缺少的组分,但各有缺点。

(2)哺乳动物细胞,使用完整的细胞,例如大鼠肝原代细胞,与测试细胞或细菌一起培养。其优越性是细胞结构完整,各种酶和内源性辅助因子都较完整,由此发生的代谢过程与体内更为相似。缺点是技术难度较大。

(3)宿主介导试验,受试物和测试细胞或细菌同时输入动物体内,可使生物转化和突变都在体内进行。受试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毒物动力学参数都是体内真实情况。缺点是作为宿主的动物可能作用于测试细胞或细菌,而且技术难度超过上述两类试验系统,灵敏度也差,因此国内尚未见使用。

以上模拟代谢系统和体内试验一样,都存在物种间酶活性的差异,而且除宿主介导试验外,还有一个组织间酶活性和酶种类的差异问题,因为受试物的靶器官不一定是肝脏,而无细胞系统或哺乳动物细胞系统都仅涉及肝脏。

2、试验结果的评定各种致突变试验都有其特定的观察终点,但实验结束后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所取得的数据表示阳性结果或表示阴性结果。在评定阳性或阴性之前,应首先检查实验的质量控制情况。

阳性结果应当具有剂量-反应关系,即剂量越高,致突变效果越明显,并在观察值与阴性对照之间有显著差异。阳性结果的判定条件是:①最高剂量应包括

受试物溶解度许可或灌胃量许可的最大剂量。如该剂量毒性很大,则体内试验和细菌试验应为最大耐受量,使用哺乳动物细胞进行体外试验,常选LD50或LD80为最大剂量。溶解度大,毒性低的化学物,在细菌试验中往往以5000μg/皿作为最高剂量。②各剂量的组间差距不应过大,以防漏检仅在非常狭窄范围内才有突变能力的某些外源化学物。

3、遗传危害评价对化学物进行遗传危害评价时,应在常规致突变性测试中任一试验出现阳性结果后,再进行标准试验,以评价是否真正具有遗传危害。1983年,ICPEMC将小鼠特异基因座试验、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和显性致死试验列为哺乳动物遗传危害标准试验。我国目前常用显性致死试验、精母细胞MI期或精原细胞染色体分析、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近年来,人们注意到人类有些遗传性疾病与染色体非整倍性有关,因此,专门检出染色体非整倍性的新方法或原有方发的改进纷纷出现,但其可靠性有待验证。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环境基因组:人类对环境因子易感基因非常多,总称为环境基因组。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初级分布取决于血流量,再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填空) 排泄是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其主要途径是:①经肾随尿液排泄(机理: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球重吸收和主动转运);②随胆汁进入小肠的环境化学物有两种去路: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进入肠肝循环。(填空) 毒物动力学: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分为线性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生理性毒理动力学模型。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合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代谢饱和:机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浓度的增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所形成的产物量也增大,但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致死剂量:指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半效应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联合作用的类型及评定方法: 作用类型: 相加作用:多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是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半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拮抗作用:两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这种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毒性作用,对此称为独立作用。 评定方法: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污染与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 中国及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 中国和全球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的比值,及中国和全球面积的比值基本接近,但稍低,陆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较多。 环境生态学第七章环境污染的检测及评价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环境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 !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环境毒物: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效应 重金属毒作用的特性:重金属和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重金属的有机化,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的蓄积作用是重金属毒性作用的特性。 毒性原因:重金属及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和大分子物质的作用可能是大多数金属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混合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总和。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及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及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 (1)经消化道吸收,主要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被吸收。(浓度愈高吸收愈多。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的物质不易吸收。) (2)经呼吸道吸收,经肺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全身。在呼吸道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3)经皮肤吸收,如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机体中毒。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包括对有害物质的生物解毒作用和毒性强化的生物活化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体内的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酶催化下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亦称为生物代谢转化。 1.降解反应

(完整版)《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78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 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 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三)课后练习 什么叫环境毒理学? 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 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转运 1.主要内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 化学物的排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3.问题与应用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生物转化 1.主要内容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3.问题与应用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 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毒理学主要任务是什么?p284-11w3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有三点:1、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不断不要对现有物质进行研究,而且还必须对所有新的化学物质,在普遍应用之前,予以检测。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用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环境毒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p298-12.1 第二章 1简述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p241-08j2 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污染物的转化。根据其转化形式可以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一种或几种物理过程实现的转化;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2什么是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研究生物性迁移?p271-10w2

环境毒理学题库

一、填空题 1.接触频率与期限:分为三种,即。 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处置包括_____、_ ___、 _和_____四个过程。 3.毒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和__ _。 4.机体最重要是排泄器官是: 5.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6.有机酸主要在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被吸收。 34.凡是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滤过 35.凡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需要载体能量,脂溶性大分子量的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 方式 36.凡是脂/水分配系数大,非离子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方式 37.凡是水溶性的化合物,分子量大的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通过 生物膜方式 38.凡是液滴或大颗粒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39.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再进入神经组织,一系列通过 生物膜的方式 40.铅、锰、镉、砷、铊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营养物质通过的方式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大部分环境化学物透过胎盘的方式是。 9.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5.化学致癌的三阶段论中的三阶段是指: 3.根据致癌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分为 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基因主要有___和____。 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土壤污染的特点是隐蔽性、蓄积性、恢复难。 血液是金属元素在体内转运的主要介质。 体内的铅90%以上存在于骨骼内。 二、选择题 1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A:皮下注射B皮肤涂布C:经口摄入D:腹腔注射 2.一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A:氟B:铅C:锶D:Hg 3.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 A.心脏 B.肾脏 C.肝脏 D.肠胃 4.以下可通过钙转运系统吸收的是() A.铅 B.铬 C.锰 D.铁 5.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 ) A:7天B:14天C:30天 6.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湖大环境工程环境毒理学考研真题简答题整理(2002-2014)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基础。 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包括医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 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 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简述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研究意义。 答: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 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Ⅰ机械性迁移,包括气的机械性迁移、水的机械性迁移和重力机械性迁移。 Ⅱ物理-化学性迁移:①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素离子。②溶解挥发作用;③酸碱作用;④络合作用;⑤吸附作用;⑥氧化-还原作用。 Ⅲ生物性迁移①生物浓缩:指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富集。②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

环境毒理学资料情况总结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 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 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 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 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 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 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 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 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暴露: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称为毒物的暴露。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空间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过程.(P14) 3. 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使岩石矿物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4. 生物性迁移:通过营养级在生物间迁移,并通过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随着生物体的迁移而迁移。 5.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的现象; 6. 生物积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污染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污染物的积蓄随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7.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

环境毒理学选择题

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A A.有机污染物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C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D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 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D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D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D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D A.N一氧化.苯胺 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 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D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D 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 C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 D.滤过 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 A.肝 B.肾 C.肺 D.小肠 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 1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 A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作者:————————————————————————————————日期:

一、名词解释 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 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研究环境有毒有害因子对生态系统内的非人类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污染物经生物体或其酶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或价态变化的过程。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 超量积累(Hyper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极限值与其吸收量和清除半衰期成正比,即吸收量越大,清除半衰期越长,则其积累极限值越高。 超量积累者(Hyperaccumulator):生物能够异常高含量积累外源化学物的现象称为超量积累现象,这种能力的生物成为超量积累者。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蓝藻和绿藻,有鱼腥藻属、微囊藻属、颤藻等)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旺盛增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用于监测和评价能够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的化学污染物。活性氧(Activiated Oxygen或Oxyradicals):指在生物体内与氧代谢有关的含氧自由基和易形成自由基的过氧化物的总称。 自由基(Free radical): 又称游离基,是具有非偶电子的基团或原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SOD):是一种能够催化超氧化物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的酶。 过氧化氢酶(Catalases,Ct):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氧和水的酶,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体内 三磷酸腺苷酶(ATPase):ATP酶,又称为三磷酸腺苷酶,是一类能将三磷酸腺苷(ATP)催化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根离子的酶,这是一个释放能量的反应。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高,选择性水解Ach的必需酶,能使乙酰胆碱(ACh)水解成胆碱和乙酸。 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指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以及脂肪酸等。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由由微生物和植物产生的金属结合蛋白,富含半胱氨酸的短肽,对多种重金属有高度亲和性 DNA加合物(DNA Addcuts): 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的亲电活性产物与DNA链特异位点上的共价结合物. 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 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或超氧化物能使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非酶性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的过程。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ers 、EEDs):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 水华(Water bloom): 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耐污种(Tolerant species):是指只有在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敏感种(Sensitive species):是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耐污值(Tolerance value,TV):是指生物对污染因子的忍耐力。 生物测试(Bioassay):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

环境监测站招聘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站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入空格中,单项或多项)(每1小题2分,共30分) 1、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公害, B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保护自然资源B.保障人体健康C.保障国家安全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分为 C 级。 A.五B.四C.三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的类别标准,进行C 评价,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的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 A.多因子B.多因子和单因子相结合C.单因子 4、下列各论述正确的是C、D 。 A.pH值表示酸的浓度。 B.pH值越大,酸性越强。 C.pH值表示稀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D.pH值越小,酸性越强。 5、将下列各数字修约至小数后一位,结果错误的是 D 。 A.4.2468→4.2 B.23.4548→23.5 C.0.4643→0.5 D.1.0501→1.0

6、下列各项监测指标中,表征湖库富营养化的特定指标是B、D 。 A.挥发酚B.总磷C.氰化物D.叶绿素a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不适用于下面哪种水域 C 。 A.江河B.湖泊C.海洋D.水库 8、“三同时”制度中的三个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B、C、E 。 A.同时立项B.同时设计C.同时施工D.同时申报E.同时投产使用 9、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有A、B、C、E 。 A.进行仪器校准B.空白试验C.使用有证标准物质D.平行双样E.加标回收试验 10、噪声污染的特点是A、B、D 。 A.局部性B.感觉性C.持久性D.无残余性 11、由于金属以不同形态存在时其毒性大小不同,所以可以分别测定A、B、C 。 A.可过滤金属B.不可过滤金属C.金属总量 12、下列污染物属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的是C、 D 。 A.氰化物B.苯胺类C.六价铬D.总镉 13、光化学污染的表征是A、B、C、D 。 A.白色或淡棕色烟雾B.具有气味C.大气能见度降低

环境毒理学复习重点

1、一室模型:当毒物进入机体后立即均匀的分布到所有的组织器官,并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机体视为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二室模型将机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体内不能迅速分布而达到平衡的毒物,如苯、对溴磷等,迅速在中心室分布,然后经较长时间才在周边室达到平衡。 2、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循环过程中伴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散、富集和污染物的形态、化学组分的变化) 3、半数效应剂量 ED50:XB引起机体某项生物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4、酶的抑制与诱导: 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6、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外源化学物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所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其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7、半数耐受限量(TLm) TLm),也叫半数存活浓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单位为mg/L。 8、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level):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level):指XB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观察到机体开始出现某种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若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9、受体学说: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地与其结合的蛋白质,与外来化合物结合,进而引发一系列识别、换能和放大过程,最后导致生物学效应。 自由基学说: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可以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各种自由基中间体,导致脂质过氧化等反应,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 10、癌是指组织或细胞相对自主生长形成肿块并危害机体的新生物。化学致癌作用: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 致畸作用: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使胚胎细胞分化和器官的形成不能正常进行,而造成器官组织上的缺陷,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形态结构异常。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引起生物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叫诱变作用。 11、即发作用:毒物一经接触后,短期内引起的毒作用。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的急性中毒。迟发作用(delay effect):经长期接触或间隔一段时间后,才呈现的毒作用。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致敏作用所致,化合物作为一种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从而激发抗体,继而再次接触时将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存在阈剂量。 特异性反应:一般是指遗传所决定的特异体质对某种化学物的异常反应,又称特发性反应。 12、危险性(risk):也称危险度,是指某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13、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 第一章 1、试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2)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和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3)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进展。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1)体外试验: 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研究); 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2)体内试验: 急性毒性实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亚急性毒性实验(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一般认为1~3个月为宜,但具体实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慢性毒性实验(一般指六个月以上到终身染毒的毒性实验)。 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章 3、简述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膜是将细胞、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渗透性薄膜 质膜是包围在细胞外的膜 生物膜主要由液晶态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能保持细胞核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可选择性地允许某些物质透过以便吸收和排出一些物质,能传递信息,膜上的酶对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起催化作用,生物膜在物质转运、能量转

医学毒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现代毒理学: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管理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而且,管理毒理学支持标准方案和新测试方法的发展,改进决策程序的科学基础。 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发育毒理学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剂量)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剂量)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得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 剂量-效应关系,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现称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s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伤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危险度:也称危险性或风险度,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危险度可分为绝对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 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人或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 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 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 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

(完整word版)《环境材料概论》复习参考资料(答案)(1)

《环境材料概论》复习思考题 1-1.简述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看书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1、材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与能源、信息并列为现代高科技的三大支柱。 2、16实际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均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 3、21世纪的经济仍然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对材料及其产品的需求增长也更加迅猛。 1-2.用自己的理解给出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 答:1、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可接受的经济性能,并在其制备、使用及废弃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再生利用率较高的一类材料。(注意:环境、使用、经济三个性能) 2、生态环境材料实质上是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者那些直接具有净化和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 1-3.生态环境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答:从材料本身性质来看,主要特征是: 1、无毒无害、减少污染,包括避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2、全寿命过程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 3、可再生循环利用,容易回收。 4、材料的高使用效率等。 按照有关的研究报道和生态环境材料的要求,其特征有: 1、节约能源; 2、节约资源; 3、可重复使用; 4、可循环再生; 5、结构可靠性; 6、化学稳定性; 7、生物安全性; 8、有毒、有害替代; 9、舒适性;10、环境清洁、治理功能。1-4.你认为那些材料属于生态环境材料?举例说明。(举例之后还要简要说明一下) 答:比如:生态水泥、环保建材、降解树脂 环境工程材料 天然资源环境材料 电磁波防护类材料 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毒害元素替代材料 1-5.画出传统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材料—环境系统图并说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题目版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1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 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D A.有机污染物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名词解释】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问答题】 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P2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P3-5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P5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选择题】 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 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A.N一氧化.苯胺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 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小肠 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