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大气的运动

专题3大气的运动
专题3大气的运动

潍坊滨海中学高三二轮复习地理学案

专题三——大气的运动与天气、气候2009.4.14

1、温室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除一小部分被大气辐射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

量进行补偿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

在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

分投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

射,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

的热量,起到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状况

以太阳辐射能的传播与

转化为中心,表现为气温的

变化分布,它是引起大气运

动,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本

因素,也是地球上各种自然

过程的能量来源。(参考右

图)

三、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

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

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

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

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

有很多种:

1、地面辐射冷却。在

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

面辐射冷却快,贴近地面的

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

近,降温愈快,因此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

逆温(如下图)。这种逆温在大陆上常年都

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2、空气平流。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

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

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于是产生逆温

现象。

3、锋面因素。在锋面上,如果冷暖

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而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如右图。

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四、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①城市风②海陆风③山谷风

④焚风

空气越过山脉后,沿坡下降,空气绝热增温,使背风坡空气温度比迎风坡高,这种现象叫焚风。

五、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一)分析气压带及其性质

1.由热力作用而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由气流相对运动而形成的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3.低气压带为上升气流均有利于成云致雨: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4.有下沉气流的气压带气候干燥: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5.对比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异同:

相同的是二者都是高气压带,均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不同的是二者成因不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暖空气被迫下沉,极地高气压带是冷空气凝重下沉。

(二)风带

分析六个风带的性质: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不利于降雨,较干燥: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东北极风、东南极风。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有利于降雨,较湿润:中纬西风。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这种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六、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分布

1、气候形成的主导因子

气候形成的因子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由纬度位置影响的太阳辐射(主要影响气温);

二是大气环流(是气压带、风带控制或交替控制下,还是季风环流等的大气运动的影响降水和气温);

三是下垫面(水陆的差异、海拔的差异、植被的差异、洋流、反射率的差异等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四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影响。

对于各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可按主导因素分为:(1)纬度位置: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亚寒带气候、极地气候。(2)气压带、风带单一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4)季风: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5)海陆位置: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6)地形:高山、高原气候。

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而在具体区域导致了洋流对于特殊气候特征的形成往往起到促进作用。(1)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的分布区在欧洲西部,因为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2)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大陆西岸分布区的纬度较高,在大陆东岸分布区的纬度较低,因为中高纬地区大陆的西岸受暖流影响,大陆的东岸受寒流影响。(3)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一直延续到赤道附近,因为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同理,热带沙漠气候在西海岸也向南延伸,此外在澳大利亚西部,寒流也促进了干旱气候的形成。

3、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在掌握了一般规律之后,对于特殊地区的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掌握要联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因此这往往成为难点中的难点,需要逐个理解并记忆,这也是二轮复习气候方面的重点内容。)

(1)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地区最典型,除一般原因外,其特殊的位置和地形:赤道附近,向东形成的喇叭形开口的地形,使其东南信风、东北信风深入后受到阻挡形成降雨,加剧了湿热环境的形成。而在非洲几内亚湾,热带雨林气候的范围可延伸到北纬10度左右,主

要是由于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形成了地形雨。

其他四处特殊位置——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然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丰富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这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多的热带草原气候。

(3)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这里雨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4)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分布规律是纬度在40-60度的大陆西岸,在除亚洲、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但在欧洲其范围最广,最典型,主要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导致其纬度可达北极圈;而由于欧洲的地形地势(低平原、主要为东西向的山脉)、以及大陆轮廓(海岸线破碎)从而导致其向东延伸范围大。

(5)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在各大洲(除南极洲外)均有分布,而在欧洲南部最典型。这儿的特殊纬度分布可达北纬45度左右。而在南部非洲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只达到南纬35度左右,主要是由于大陆轮廓的限制。

(6)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热力的性质差异而导致的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分布地区是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仅有云南南部、海南岛南部区域受到影响。

(7)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分布在亚洲东部,此外在南北美洲相应的纬度范围都有分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我国从海南岛北部到淮河的沿海区域(虽有部分区域在北回归线以南),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此外在日本本州岛南部,虽然其属于温带范围,但由于海洋性特征,其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8)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种气候这些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海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点,其原因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各气候不能向东深入,局限于沿海一带,从而形成了上述分布特点。

(9)高山或高原气候青藏高原、

七、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定

1、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

判定气候类型的关键点是8个字“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即主要根据气温特征判断是热带、亚热带、温带还是寒带的气候,再根据降水特征判定具体是哪种气候类型。

具体步骤是:

(1)判断所属南北半球: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七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北半球;一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南半球。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季降水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冬雨型:冬季降水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较少。

(特殊性:日本为季风气候,其西部沿海地区(日本海沿岸)冬季降水较多。)

2.根据地理位置、景观等判断

如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的大陆东岸为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根据主要的植被、动物、土壤,甚至主要农作物等,也可以反过来推定是哪种气候。

八、专题内易混淆的难点内容:

1、概念上的——气候要素和气候因子

气候要素是指用来描述气候特征的若干方面,主要有:气温、降水、光照、云量、风等气候因子是指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2、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二轮复习中的难点)

(1)热带草原与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与热带季风气候很相似,两者终年高温,最冷月均温大于20℃,最热月都在雨季来临前的一个月;降水量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之处表现在:

从雨季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为6—9月;热带草原气候偏长,为5—10月。

从降水过程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过程具有突变特点;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过程具有渐变特点。

从成因上看: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冬季受信风带的影响。

从分布上看:热带季风分布在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亚洲南部,以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

从景观上看:热带草原气候在旱季时草原一片枯黄,热带季风气候在旱季时仍有一些常绿植物存在。

(2)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均温都小于0℃,不同之处表现在:

从全年降水量看: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

从雨季上看: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干旱。

从成因上看:温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是身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的影响。

从分布上看: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北纬35°—5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3)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可通过分布地区来判定:如果分布在亚洲东部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以外的地区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4)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主要包括它们的分布位置、成因、基本特征及对区域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知识,是历年高考试卷常涉及的重要内容,借此考查考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比较等方面的能力。复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分布位置:东亚季风主要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包括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南亚季风主要在我国西南地区和印度附近。

成因区别:东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南亚季风除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外,主要还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

风向及源地:东亚:冬季,偏北、西北风,亚欧大陆内部;夏季,偏南、东南风,太平洋。南亚:冬季,东北风,亚欧大陆;夏季,西南风,印度洋。

复习中要紧密联系北印度洋流向,以及季风气候区的人类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作物类型。

九、气候特征的比较和描述

关于任何气候的描述或比较,主要关键点抓住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气温: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降水: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还是夏雨型、冬雨型);

在进行两种气候数值的比较时,得分点主要在以上这六个方面。在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比较时,尤其要抓住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的特征。而关于气候特征的描述,往往针对特殊区域还要抓住另外一些气候要素:还有光照(太阳辐射)、风、云等。如在描述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时,抓住“高寒”这个关键词,具体描述为:终年气温低、降水少、太阳辐射强。如在描述南极洲的气候特征时,抓住的三个核心词是:严寒、干燥、烈风。

十、气候与人类

具体为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农业、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旅游等方面的利用。

沙尘暴)和大气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的趋利避害,即了解危害是什么,如何预防,有哪些措施等。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2008年广东卷)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A.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80°附近

(2008年上海卷)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3.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4.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5.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2008年江苏卷)图6为“某月沿0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6.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7.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8.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9.(2008年广东卷)2008年奥运圣火首次照亮世界之

巅。综合考虑各自然因素,适宜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季

节是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2008年江苏卷)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图9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11.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

示时期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12.(2008年广东卷)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

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分局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共8分)

资料一: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资料二:辐射雾与平流雾的比较

(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__________雾。(1分) (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的洋面上,一般形成__________雾。(1分)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__________雾。(1分)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5分)

13.(2008江苏卷)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3分)

高考题回放答案:

1、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到的房屋的主要功能是保暖。

答案:B

2、解析:风是指空气的水平运动,无风带主要是盛行上升或下沉气流的地区。南北纬40°附近受西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南北纬60°附近地区主要盛行西风;南北纬80°附近地区主要盛行极地东风。

答案:A

3~5解析:第4题主要要弄清海陆间循环和夏季风环流之间在环流形式上有什么区别;第5题:根据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推知该大陆位于南半球,判断月份则主要根据: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缘故,一月份,无论南半球和北半球,大陆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等温线都向北凸出;七月份则相反。

答案:3D 4C 5A

6~8解析:第6题:从图中看出赤道低气压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30o-40oN,南半球则主要分布在20o-30oS,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应该是北半球的夏季。

第7题:甲地位于10oS附近,7月份,该地受东南信风控制。

第8题:乙地位于30o-40oN之间,属于地中海式气候,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

答案:6C 7A 8D

9、解析:攀登珠穆朗玛峰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包括气候(气温、降雪、风等)、地质、冰雪分布状况。每年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运动相对平稳,尤其是在印度雨季来临之前,此时该地降水少,大风日数少,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季节。夏季气候最高,可有效避免冻伤。

答案:AC

10、解析: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5oN时,时间是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此时正值梅雨季节;或者处于雨带南移的9、10月份。

11、解析6月份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时节,而9、10月份又被许多文人墨客描绘成“雨滴梧桐秋夜长”,A、D选项则分别描绘的是春季和冬季,该题有很多学生容易将雨带南移漏选。

答案:10BD 11BC

12、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现场学习能力和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根据提供的资料和对地理知识的融合起来,具体每一种雾的了解和掌握,生成自己的知识能力,就能很容易地解决地理问题。

答案:(1)辐射雾(2)平流雾(3)辐射雾(4)辐射雾

成因:①位于我国的湿润地区(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②夜晚地面辐射强(夜晚温度低或夜晚降温快);③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近地面水汽积存);④城市附近尘埃多,凝结核多。

13、解析:东亚和南亚都属于季风气候,但东亚重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两地季风成因、风向、降水量和降水时间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两地都因为降水集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

答案: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达标检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下图,完成下题。 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完成下题。 2.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远近 B.地形条件 C.局地水域 D.植被分布 3.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德班气候资料(测站:29°50'S,31°2'E海拔5米)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气温(℃)23.524.523.522.019.016.516.517.019.020.021.522.5降水量(mm)11812811391593626396385121124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读下面某低空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4.图中箭头指示风向,该天气系统所在位置及名称为() A.南半球、气旋 B.南半球、反气旋 C.北半球、反气旋 D.北半球、气旋 5.如果该天气系统东部影响南京,则南京最可能吹()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平缓 7.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读亚洲部分地区四个季度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回答下面两题。

第四章 大气的运动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研究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形式、状况和大气环流。大气运动是气压分布的不均匀所造成的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重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气压带、全球的行星风带、平均经圈环流、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大气活动中心构成了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名词解释] 静力方程、气压场、等压线、等压面、位势高度、位势米、低压槽、高压脊、气压系统、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地转风、梯度风、旋衡风、大气活动中心、哈德莱环流圈、费雷尔环流圈、极地环流圈、沃克环流圈、急流、环流指数 1.静力方程:–dP=ρgdZ,方程说明,气压随高度递减的快慢取决于空气密度(ρ)和 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 2.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3.等压线: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4.等压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点组成的面。 5.位势高度: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Z高度时,克服重力所 作的功,又称重力势能,单位是位势米。 6.位势米:在SI制中,1位势米定义为1kg空气上升1m时,克服重力作了9.8J的功, 也就是获得9.8J/kg的位势能,即1位势米=9.8J/kg. 7.低压槽:简称槽,是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槽附近的空间等压面类似地形中狭长 的山谷,呈下凹形。 8.高压脊:简称脊,是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脊附近空间等压面类似地形中狭长山 脊。 9.气压系统:由于各地气柱质量不同,气压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气压场呈现出各种不同 的气压形式,这些不同的气压形势称为气压系统。 10.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 等压面间的气压差(ΔP)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ΔN),用下式表达: 11.地转偏向力: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 12.惯性离心力:惯性离心力是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 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这个力是物体为保持沿惯性方向运动而产生的,因而称惯性离心力。 13.地转风: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其式为: 14.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三个力达 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5.旋衡风:在低纬度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 偏向力很小时,也可能出现旋衡风。 16.大气活动中心:冬、夏两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 心。 17.哈德莱环流圈:低纬环流圈,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 18.费雷尔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是间接热力环流圈。 19.极地环流圈:高纬环流圈,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是三个环流圈中强度最弱的一个。 20.沃克环流圈:赤道地区的东西方向上,存在着几个纬向热力直接环流圈。

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规律 [高考研析] 高频考点考题统计(课标卷) 命题感悟 大气热力作用 2015课标Ⅱ,5题,4分; 2013课标Ⅰ,36题,22分 1.命题规律:全国卷近五年对本讲内容侧重 考查大气运动原理、气候要素及类型判读、 天气现象分析等,分值12分左右。选择题、 综合题并重。 2.命题趋势:以示意图、等值线图、气候 要素图、区域图及表格、材料为切入点, 考查大气运动原理、气候要素及类型判读、 天气现象分析等。 大气运动 2013课标Ⅰ,9题,4分; 2013课标Ⅱ,7题,4分 常见的天气系 统 2015课标Ⅱ,4~5题,8分; 2013课标Ⅰ,10题,4分 气候 2016全国乙卷,37(1)题,6分 2015课标Ⅱ,36(3),6分; 2014课标Ⅱ,10题,4分; 2013课标Ⅰ,4题,4分; 2013课标Ⅱ,10~11题,8分 知识清单 一、大气受热过程 二、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三、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1.冷锋与天气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4.气旋(低压系统)、反气旋(高压系统)与天气 四、气候类型判读 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命题角度1大气受热过程 1.(2015·高考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题技巧] 审题干 (1)题干关键词“地表”温度下降,“火山爆发”导致。 (2)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尝试解答] D 命题角度2等温线的判断及气温影响因素 2.(2013·高考课标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1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2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解题技巧] 1.审题干 (1)关注的是冬季,冬季冷空气南下影响南方的气温。 (2)同区域相比较,突出攀枝花的高温。(3)纬度低,冬季太阳高度角大。(4)注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2.析图表[尝试解答](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2016·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 3.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解题技巧] 1.审题干(1)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 (2)一年中每天的逐时气温(℃)变化图。 2.析图表

2020届 二轮 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专题练

专题练(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高考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B.正午 C.日落前后D.午夜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积云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因此,积云的外形特征与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紧密相关。由于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分布,气流上升地方的高空形成积云,气流下沉地方的水汽不易凝结,高空无积云,故积云常出现间隔团块状。C对。连续层片状、鱼鳞状和条带状的云,都在空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不符合空气对流运动下积云的特点。A、B、D错。第2题,积云是下垫面受热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形成的,热带雨林地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最显著,因而积云出现频率最高。D对。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分布纬度较高,主要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弱。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主要受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空气对流运动较弱。B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虽然气温较高,但空气对流运动比热带雨林地带弱。C错。第3题,一天中日出前后地面温度最低,近地面气温最低,导致空气对流运动最弱,上升气流到达的高度最低,因此积云的云底高度最低。A对。正午、午夜和日落前后的温度一般要高于日出前后,因而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其形成积云的云底高度也相对较高。B、C、D错。 答案:1.C 2.D 3.A (2019·辽宁抚顺一模)下图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关于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3个气压带和4个盛行风带 B. b带盛行西南风 C.①②气压带影响下多雨,③④气压带影响下少雨 D. a为东北信风带,c为西风带 2.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气压带是高空气流堆积下沉形成的 B. a风带的形成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C.③气压带是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上升形成的 D.②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1题,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其中①是赤道低压带,②是副热带高压带,③是副极地低压带,④是极地高压带;a是东北信风带,b是盛行西风带,c是极地东风带。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盛行西南风。第2题,①气压带是空气膨胀上升形成的;a风带的风在近地面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②气压带是高空空气堆积下沉形成的。 2.C 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D.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4.图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 A.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3月份 B.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C.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D.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9月份 3题,根据纬度位置和盛行风向,风从M气压带向两侧吹,且风向向右偏,则可以推断M 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D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M气压带向南移动,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可能为1月份的图。N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向北移动,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可能为7月份的图,C项正确。 4.C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第5~7题。 5.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2018届高三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二)大气运动规律

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二) 大气运动规律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2016年某季节,L市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用水,向水库投放了9 600万个直径约为10 cm的黑色塑料球,使水库表面完全被黑球覆盖(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推断L市投放黑色塑料球的季节及原因( ) A. 春季受陆地冷高压控制,降水少,气候干旱 B.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 C. 秋季受西风影响,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 D. 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水库泥沙含量多 3.4.水库中投放黑色塑料球后( )

A. 水库中藻类的数量减少 B. 水库水质显著上升 C. 水库地区的水循环活跃 D. 水库水温明显下降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嵩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查地理试卷 【答案】 1.2.B 3.4.A 【解析】 1.2.根据图示信息,该地为美国的加州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材料中有“L市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用水”的字样,最可能是为了防旱保水采取的措施。当地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气温高,球体黑色塑料漂浮在水库表面,可有效拦阻太阳辐射,从而减少湖水蒸发量达到保水抗旱的目的,据此选B。 3.4.水库中投放黑色塑料球后,黑色塑料漂浮在水库表面,可有效拦阻太阳辐射,由于光照条件变差,水体活力不足会导致水库中藻类的数量减少;水库水质会变差;水库地区的水循环会变弱;水库水温因遮挡光照,会下降,据此选A。

2014年,巴西圣保罗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科学家认为,一种叫做“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改变了南美洲风的正常路径。下图为大气运动受阻塞前后正常路径与大气阻塞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6.当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控制巴西东南部的天气系统为( ) A. 高压系统 B. 低压系统 C. 冷锋 D. 暖锋 7.8.关于“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以及对南美洲造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 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上空的大气有着不同的运动规律,它们有的称为季风带,有的称为大气环流,它们按照不同的时间和形式影响着大气的表现。以下是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4.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

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热状况(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③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活动 2”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第三部分“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②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 ③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活动”是风形成的具体知识应用。 我们打开窗户,有时会感受到一阵阵风吹来,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大气运动是怎样发生和进行的?大气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二 大气运动

专题二大气运动 强化练 时间:45分钟分数:90分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北京丰台区二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时节,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B.我国江南地区草长莺飞 C.“雪龙号”科考船前往南极考察D.美国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 2.“夜来霜”的形成原因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2019·北京海淀区查漏补缺]读图,回答3~4题。

3.如果图中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在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下会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4.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丁两地中,丁地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候温暖湿润 [2019·北京卷]下图为北半球某日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推断,()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6.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 [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模拟]下图为某地某一时刻气压场

分布与天气系统剖面图(仅考虑大气状况)。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示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暖气团在此天气系统形成过程中占主导 B.①处的气压高于②处 C.此时③处多阴雨天气 D.④处此时吹偏北风 8.控制以下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与上图可能相似的是() A.春季华北的沙尘暴天气B.夏季浙江的台风 C.我国北方地区秋高气爽的天气D.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2019·泄露天机押题卷]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读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单位:℃)示意图,完成9~11题。 9.图中气温垂直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越高,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 B.海拔越高,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C.纬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D.纬度越高,受冷空气影响越强 10.导致甲处等温线凸向低纬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D.距海远近 11.下列城市中,逆温层厚度最大的是()

第4章 第3节 大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第三节、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要求: ● 1.熟练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地转风、梯度风的形成及风压定律;热成风。 ● 2.掌握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一、促使空气运动的力: ●(一)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气压梯度: ●(1)定义: ●垂直等压线方向,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量,即作用于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压强。既有方向,又有大小。 一、促使空气运动的力: ●(2)方向:垂直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3)大小:-dp/dN ●(4)单位:hPa/赤道度(1赤道度=111公里) ●(5)特点:当两个等压线间的压差一定时,气压梯度与两个等压线间的垂直距离成反比。 一、促使空气运动的力: ●(6)气压梯度力 ●在气象上讨论空气水平运动时,通常取单位质量的空气作为讨论对象,并把在气压梯度存在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气压梯度力。 G=-△P/△Nρ 一、促使空气运动的力: ●2、水平气压梯度力: ●当水平气压梯度存在时,在水平方向上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

●G =-dp/ρdn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意义: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空气运动的原始动力,是实力。一、促使空气运动的力: ●(二)水平地转偏向力: ●1、定义: ●空气是在转动的地球上运动的,由于地球的转动而产生作用于空气的惯性力。它是使空气运动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主要原因。一、促使空气运动的力: ●2、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形成: ●如图: 一、促使空气运动的力: ●3、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大小: ●OA=Vt ∠A′OA=ωt ●A′A=OA∠A′OA=Vωt2 ●S ≈A′A ●S=1/2×at2 ●Vωt2=1/2×at2 ●a=2Vω ●F=ma=2mVω 一、促使空气运动的力: ●单位质量空气受到的地转偏向力是A=2 Vω ●北极:地平面轴与地轴相重合,则A=2 Vω ●赤道:地平面轴与地轴垂直,ω=0,则A=0 ●任一纬度:自转轴与地轴交角大于零小于90o,则ω′=ωsinΦ ●a =2 VωsinΦ

2020届 高考地理 大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二轮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2019·天津市七校期末)“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现象。左图是我国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右图示意穿堂风的形成。据此完成1~2题。 1.“穿堂风”形成的原理和右图近地面气流运动的方向是( ) A.热力环流原理由北向南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由南向北 C.热力环流原理由南向北 D.温室效应原理由东向西 2.为了使房屋背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最适宜栽植的地带性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D.针阔叶混交林 答案 1.A 2.C 解析第1题,由题中材料可知,因堂屋北侧的山林和南侧的石质地面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受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白天,南侧的石质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山林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故选A。第2题,落叶阔叶林冬季已落叶,挡风作用弱,A不符合题意;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我国不存在地中海气候,B不符合题意;针阔叶混交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D不符合题意;四川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叶终年不落,树冠茂密,能起到夏遮荫、

冬挡风的作用,C正确。故选C。 (2019·天津市七校期末)2018年1月3日,名为格雷森的“炸弹气旋”袭击了美国东部。“炸弹气旋”是在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气旋,其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超过24百帕。该类气旋爆发强、发展快,会带来强烈的暴风雪和降温,威力如同炸弹,故被称作“炸弹气旋”。下图为“美国东部1月3日降雪量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降雪量( ) A.最低值出现在伊利湖东南岸 B.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向两侧递减 C.最大值出现在东北沿海 D.布法罗少于亚特兰大 4.“炸弹气旋”格雷森( ) A.生成于热带洋面B.属于温带气旋 C.中心盛行下沉气流D.东南侧盛行偏北风 答案 3.C 4.B 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伊利湖东南岸降雪量大于6英寸,不是最低值,A错误;该区域的降雪量最大值并非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也没有呈现出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向两侧递减的特点,B错误;图示降雪量最大值出现在东北沿海,C正确;图中的布法罗降雪量介于3~6英寸之间,亚特兰大的降雪量小于1英寸,因此布法罗多于亚特兰大,D错误。故答案选C 项。第4题,由材料分析可知,“炸弹气旋”是在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气旋,由其所在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天气系统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洋面上,由于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

地理知识清单-专题02 大气的运动规律(原卷+解析版)

专题02大气的运动规律专练 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及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城市天气现象(白天/夜间)最高温/最低温 北京28℃/18℃ 上海25℃/19℃ 哈尔滨24℃/11℃ 西宁22℃/3℃ 1.表中温差最小的城市,其日温差小的原因与图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②④B.②③ C.③④D.①③ 2.该日() A.上海一定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降水较多 B.北京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C.寒潮降温使哈尔滨形成大雾天气 D.西宁昼夜温差与昼夜长短有直接关系 3.表中哈尔滨与上海最高气温相差较小,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天气状况D.海陆位置 某国棉花生产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图示意该国棉花生产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该棉花产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5.该棉花产区最可能位于() A.乌兹别克斯坦B.埃及 C.巴西D.阿根廷 6.该地区气候特征对棉花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A.全年高温,蒸发旺盛 B.风调雨顺,不受旱涝灾害影响 C.盛夏时光热充足,利于采摘 D.棉花生长期高温多雨,利于棉花生长 把地面及大气看成一个整体,称为地气系统。该系统的热量收支差额称为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其中收入部分是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部分为发送到宇宙空间中的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读非洲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量(单位:卡/厘米2·分钟)统计图,完成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长波辐射的收入主要来自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的支出多少主要取决于地表植被状况 C.云层越厚,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 D.地面温度越高,地面长波辐射越强 8.造成甲、乙两地年辐射差额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天气状况 C.海拔D.沿岸洋流性质 下垫面因素、人为热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因素。同一城市,晴朗、无风时热岛效应非常明显,大风条件下热岛效应微弱。下表为我国某特大城市市区某年各月平均风速和平均云量统计表。据此回答9~10题。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风 3.2 2.9 4.2 3.7 3.9 3.2 3.7 4.1 3.1 2.9 2.4 2.1 速 (m/s) 平均云 4.77.38.47.58.48.89.4 5.6 5.7 4.1 4.1 5.0 量 注:云量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全天无云,云量记为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云量记为10。 9.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该城市市区和郊区温差最大的时段是() A.冬末春初(2~3月)B.春末夏初(5~6月) C.夏末秋初(8~9月)D.秋末冬初(11~12月) 10.6、7月该城市云量较多,导致() A.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 B.大气昼夜温差增大 C.地面昼夜温差减小 D.大气保温作用减弱 农用地膜是指直接覆盖于栽培畦或近地面的薄型农膜。由于不同颜色的地膜对光谱的吸收和反射率不同,对农作物生长及杂草、病虫害、地温的影响也不一样。据此回答11~13题。 地膜类型透光率 无色透明地膜90%以上 银色地膜60%左右

专题二 大气及其运动

专题二大气及其运动 [2018全国Ⅲ卷]澳大利亚(左图)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右图)。据此完成9~11题。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所示的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 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B.方便通信C.增加采光D.通风换气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②冬暖夏凉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18全国Ⅱ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图8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分)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4分)

【2018全国卷III)】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分)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8分)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分)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4分) 【2017全国卷I】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10.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11.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情报告]高考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一是利用具体生产生活现象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利用相关等温线图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高考对热力环流的考查,常结合自然或社会环境变化,以示意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大气环流及其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20·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间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 C.7~8月D.10~11月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2)A(3)C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如图所示: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气温及气温日变化的因素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② ③ ④洋流→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的气温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2)影响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高考地理热点专题复习第一篇高频考点聚焦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

【考点精要】 1. 逆温现象及影响 逆温与生活中许多天气现象密切相关, 如大雾天气的产生、灰霾的加重等,在城市及工 业区上空,甚至会造成光化学烟雾等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解答逆温问题时,要抓住“逆”这个关键字眼,从对大气运动影响入手分析。对流层的 温度一般上冷下热,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或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 0.6 C,即高空的实际温度大于或等于理论温度, 这就是逆温现象。其存在会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 大气层稳定,阻碍空气垂直运动 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不易扩散,出现大雾、灰霾等天气。 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实践与生活中的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常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如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节能减排;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 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增加昼夜温差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对大气受热的原 理(有关辐射与波长等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其次,要结合“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对其中 每一个环节的具体产生机理与作用、每个环节的先后顺序有深入掌握,如下图所示: 3. 热力环流解题技巧 应对热力环流考点的考查, 需建立近地面气温、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分布、 等压面的凹凸 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及天气状况等这五大要素的对应关系, 做到已知其中任一要素的具体 情况,会推导出其他各要素的具体状况。 女口:近地面气温高T 近地面气压低T 近地面等压面 下凹T 气流上升T 天气阴。 4. 大气环流的基本规律 (1) 气流方向与冷暖性质:气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则性质暖湿(例如:中纬西风 性质暖湿,受其影响,大陆西岸气候温和湿润) ;气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性质一般较干 (例如:极地东风冷干,低纬信风热干。但在大陆东岸,由于是迎风海岸,会带来降水) 。 (2) 低压带上降水多,高压带上降水较少。 (3)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气压带,稳定;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 动力气压带,不稳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夏季大陆上形成的热力低压中心切断了副 热带高压带;冬季大陆上形成的热力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 (4) 季风影响的范围内,季风取代了原有的风带。 (5) 严格来讲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6) 大气环流是由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两大部分组成。它对近地面的影响,主要是通 过地面七个气压 带、六个风带和季风来影响的。因此,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带内气 流状况,掌握季风成因、分布及特点,是运用大气环流规律分析气候成因的关键。 5. 常见天气系统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1) 常见天气系统相关知识的内容可通过对气团、气压、气旋、锋面、季风之间的关 系进行分析来加 以掌握。 (2) 判断锋前和锋后,要以锋线所在位置为参照点,结合锋面的移动方向来确定。 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2020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2019·高考江苏卷)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 ) A .①增大 B .②增大 C .③减小 D .④减小 解析:第1题,三峡库区的云海是由水面上大气上升,气温降低,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结合选项中大气运动方向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故选AD 。第2题,大气中的云层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大气中的云层还可以增

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图2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故选BC。 答案:1.AD 2.BC 掌握“大气受热状况应用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掌握“气温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掌握等温线弯曲成因分析的三大技巧 (1)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2)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3)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闭合等温线(高、低温中心)的成因分析 (1)低温中心:地势较高的山地一般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往

往成为低温中心;夏季湖泊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冬季也往往是低温中心。 (2)高温中心:地势较低的盆地一般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一般也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山地冬季风背风坡一般也是高温中心;冬季的湖泊一般为高温中心。 (2019·江苏五校联考)下图中的4条曲线反映R地某日近地面观测的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其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总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读图回答1~3题。 1.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高度②气候类型③地形特点④地表温度⑤云量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⑤D.②④⑤ 2.图中曲线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甲、丙、乙 3.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 A.西欧平原,3、4月份 B.撒哈拉沙漠,7、8月份 C.青藏高原,5、6月份 D.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 解析:第1题,太阳高度对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变化影响最大,①对;太阳总辐射强度影响当地的气温,进而影响当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反之,则因果颠倒,②错;世界时2:00 时,太阳总辐射强度直线上升,可能是因为该地东侧有高大地形阻挡致使日出推迟,日出时太阳高度已经比较大,太阳总辐射强度大,③对;地表温度主要受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影响,反之则因果颠倒,④错;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呈波动变化,说明该日云量变化也是引起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检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浙江十校联盟)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候鸟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起到降低北极气温的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与鸟粪降低北极地区气温相关的环节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 答案 D 解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选D项。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此地的()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项。 (2019·北京西城区一模)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城市()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D.④可能位于海岛 答案 D 解析图中四城市①的纬度高,气压年变化大,位于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A项错误。②位于盛行西风带,B项错误。③夏季气压较低,冬季气压较高,年变化幅度比②小,更接近沿海地区,C项错误。④气压年变化幅度很小,可能位于海岛,D项正确。 4.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结合纬度,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①,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A项正确。②地可能位于温带荒漠区,缺少植被,B项错误。③地可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多,C项错误。④地可能在热带的海岛上,年均降水量多,D项错误。 (2019·四川成都七中二诊)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5~7题。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综合练习题一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综合练习题一 下面左图为某岛屿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和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右图为左图所示岛屿的地形略图,其中M为1月份20℃等温线(虚线为可能) 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岛甲、乙两地 A.甲地1月牧草枯黄B.乙地有明显干湿两季 C.气温年较差较小D.7~12月降水量逐月增加 2.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但乙地比甲地降水量大得多,关于其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东南季风有关B.乙侧位于暖湿信风迎风坡 C.乙地海拔比甲地低D.甲地深居内陆,乙地临海 3.下列关于Ll、L2、L3、L4等温线弯曲合理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Ll符合实际,因为岛屿中部距海较远,气温较高 B.L2符合实际,因为该季节陆地温度高于海洋 C.L3符合实际,因为该季节海洋温度高于陆地 D.L4符合实际,因为沿岸有暖流流经 下图为加蓬共和国水文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4.加蓬每年有两个旱季,5月中旬到9月中旬 为大旱季,12月中旬到次年2月中句为小旱季。 其旱季的形成原因是() A.副高控制,气流下沉 B.信风影响,空气干燥

C.处于山地的背风地带 D.受寒流降温降湿影响 5.图中港口建港的优势气象条件是() A.淡水资源充足B.大气能见度高 C.全年风力微弱D.昼夜温差较小 6.下列关于图中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图中洋流的成因为风海流 ②将甲河泥沙带到港口沉积 ③使沿岸地区形成荒漠景观 ④寒暖流交汇容易形成渔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凉爽的气候条件是“数据中心”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贵州以其天然的优势吸引着众多世界级企业的数据中心在此布局。2014年富士康在贵州贵安新区兴建其世界首创的绿色隧道式数据中心(下图所示隧道呈南北走向,布局于两山之间的垭口,顶部覆土复植,隧道内置6000台服务器。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7.贵州气候凉爽主要因为 A.纬度较高B.海拔较高C.降水较多D.距海较近 8.该数据中心建筑高度约 A.10米B.20米C.30米D.40米 9.数据中心采用南北向隧道式建筑,利于

第一部分 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限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 (总分:90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山东青岛一模)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 30 C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 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1?2题。 1?“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2?“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S1 , S C 解析:第1题,气温是热量的体现,绿洲、湖泊气温低于周边沙漠戈壁,说明绿 洲、湖泊热量少于周边沙漠戈壁。第2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 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C图符合题意。 答案:1.B 2.C (2017长春质量监测二)2016年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一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进入白露后,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该日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3?4题。

3.“露从今夜白”这种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 A .北京 C . 西安东京 郑州 4.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 A .冬季风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 B. 天气晴好,夜晚地面辐射增强,一夜冷过一夜 C. 极地高压不断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显著 D .此季节多气旋活动,多降水天气,使气温不断降低 解析:第3题,“露从今夜白”说明从白露开始,夜晚气温降低,出现露水的现 象。图中北京处在低压槽位置,气压低,对流运动旺盛,地表水汽不易凝结,故 A 项错误;西安和东京位于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夜晚降温快,水汽易凝结, 但西安位于内陆地区,大陆性更强,夜晚气温下降更快,水汽更容易凝结,西安 比东京更容易出现 “露从今夜白”的现象,故B 项错误、C 项正确;此时郑州不 如西安昼夜温差大, 夜晚降温不如西安快,故 D 项错误。第4题,过了白露后, 我国开始进入秋季, 冬季风的势力开始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 故A 项正确;天气晴朗不一定会造成一夜比一夜冷的现象,故 B 项错误;我国 秋季气温降低主要受亚欧大陆高压影响,故 C 项错误;白露以后,我国降水量 逐渐减少,故D 项错误。 答案:3.C 4.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