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特征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特征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特征

[摘要] 用叙事学方法,从“叙事结构”、“叙事语法”、“叙事策略”三十层面对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的守望者》这个叙事文本中曾被忽视和屏蔽的某些叙事机密进行解码。由此体味塞林格这位“当代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为艺术长廊所创造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学;叙事结构;叙事策略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被称为美国当代文坛的“现代经典”,享誉世界。研究者多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法去透视、解读、评析这一伟大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意蓝、文化内涵。事实上.这部伟大作品的永恒光彩还得益于它独特、复杂、高超的叙事艺术。因而.把<麦田里的守望者》置于叙事学视野中观照与解读,我们可以细致地解码这个叙事文本中曾被忽视和屏蔽的某些叙事机密,由此体味塞林格这位。当代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为艺术长廊所创造的重要价值。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动机和主旨。

一、叙事结构:追求与失落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一个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处于十七岁青春期的少年霍尔顿的人生历程。作者正是通过追求与失落这两项叙事功能的对立构成了整部小说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从最初的追求到失落再到追求再到失落,这样不断反复的运行方式和操作方式,就从结构上完成叙述.并支撑起全文的整体框架。

人们从母亲黑暗的子宫中脱离,呱呱坠地于人世间,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失去了温暖有力的庇护与依靠.就不可避免地感到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孤独、失落与无能为力。如何才能找到自我的本真状态,如何与同胞、自然、世界台为一体,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这可以说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霍尔顿作为一个“具有糟深的才智、丰富的想象力、探索未知的热情和对理解与爱的强烈渴望虻”的青年。他在一个充斥着丑恶和虚伪的世界中寻求自我与自然、人类的和谐之美,渴望达到一种真、普、美的境界,但是他的追求总与失落相伴相随。第一次追求是霍尔顿从几个学校里被开除,来到了被称为是“培养精英人士”的潘西。霍尔顿来到潘西是希望自我能找到与社会和谐的一面,希望找到真理、正义、价值之所在。但是,现实的环境让他沮丧、惊恐、绝望。他的同学们就如赫特拉德莱塔一样.外表英俊,举止儒雅,但内心却自私自利、冷澳无情、荒淫无耻。而他的师长们,一个个是趋炎附势的小人。霍尔顿因而对整个的教育制度发出了愤怒的声讨:。??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对这些“假模假式的伪君子和“阴森可怕的学校”厌烦与失望,就决定离开学校.走上纽约,去寻求灵魂的归依。

霍尔顿来到纽约,他试图寻找真、善、美的所在,试图找到与社会的契台点。在第九章开篇写到“我下车进了潘恩车站,头一件事就是进电话问打电话。我报想跟什么人通通话。”文中的这句话把霍尔顿掩藏在内心的真实想法暴露无遗。他的纽约之行,就是又一次追寻爱与理解的过程。但是,物化的社会中,人们把目光过多地投注于金钱、地位、名誉带来的享乐与刺激,而对于精神的交流、灵魂的思考不屑一顾。他与身边的朋友如“天底下最最假模很式的女子”萨丽·海斯进行对话时,他发现这个已经非常“成人化”的女子只是感兴趣穿着超短捃来炫耀遴人的身材,对于他是魂深处的忧伤无暇顾及。他与家里的父母亲的交流同样非常困难。他的父亲对他接二连三的被学校开除,恼火地想。要他的命”,他的母亲对于他不可救药的“懒惰”只有流泪。

正是因为周围的成人世界一片虚伪、肮脏,他把目光投注到儿童世界,他谒望在这片翡翠般晶莹劓透的世界中寻找温暖与真情。这次寻找的确给予霍尔顿如同一桌人生盛宴的回报。他年仅十岁的妹妹菲比就是他心目中的天使。这个可爱、聪明、灵气通人的小姑娘内心非常的善良和真诚。她耐心地倾听哥哥的内心苦闷,在哥哥困难的时候能倾囊救助。她的美好人性耀然闪烁在玲漠、自私、虚伪的社会环境中。正如R.G.雅各布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儿童

“才能够真诚相爱,而当人们进人成年,开始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同他人的利害关系时.他们便变得…假模假式?,变得有心计了。因此当他们爱一个人的时候t他们爰的并不是这个人的本身,而是他们之所以爱他的那些理由。町23霍尔顿似乎在儿童的世界中得到了心灵的慰籍,他渴望自己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能站在现实社会的边缘t维护那种儿童般天真、单纯、真诚、无私的人性美。但是他的理想主义却在严酷的现实中如肥皂泡般破灭。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在儿童的话动场所墙壁上看到“×你”的下流字眼t他感到“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你或许以为有这样的地方,可你到了那儿。只要一不注意.就会有人偷偷地溜进来,就在你的鼻子底下写了…×你?字样。”这一肮脏的意象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隐啸.象征着生活本身的无所不在的猥亵与肮脏。因而,文中的翟尔顿期图寻找的自我、人类、自然和谐统一的真、善、美人生境界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只能带着一颗破碎、伤痛、绝望的心逃避.隐遁于精神病院,冷眼观看人生。

二、叙事语法:悲剧命运和恶化趋势

通过以上的论述.并参照法国叙事学家布雷蒙的“叙事序列”模式,我们可以看到文本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有着不可避免的悲剧色彩和不可抗拒的恶化趋势。下面我们还可结合法国叙事学家格雷马斯提出的一个叙事语法概念“角色模式”来作进一步分析。格雷马斯借鉴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的语言学模式提出了一个角色关系模式:

支使者承受者

、/主角一一对象,\

助手对头

在这里,“支使者引发主角的行动,主角的行动指向一定的对象,在此过程中主角往往遭到对头的阻挠.通过助手的帮助.主角终于克服困难,获得对象.并授予承受者(主角往往也是承受者。)”L30

从这一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主角(subect)一对象(Object)的对立处于核心对立位置。许多的叙事文本中,如果主角(行动主人公)在他的行动历程中不管经历了何种艰险和困难,造成了何种悲剧与不幸,只要能最终获得他所追求的对象,叙事文本就会以大团圆的结局给人以喜剧性的效果。而如果主角所追求的对象落空或者最终无法获得,结局就必然产生悲剧性的意蕴。塞林格的这部小说为何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也是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艟。如第一部分所述.他给读者展现了主人公霍尔顿在追寻对象,即他所梦寐以求的“自我与自然、人类的和谐统一”的悲剧过程。文中充斥着的悲剧感和崇高感表现在这个青年,在内在心灵对美好价值求索的动力驱使下,投有任何的助手,甚至连他的妈妈也对他的生存境遇无动于衷,如文中的一句震撼心是的话语“亲爱的妈妈.把你的手给我吧。你干吗不把你的手给我呢J”但是他却勇敢地踏上了寻求真、善、美的道路+但是他在追求的过程中却遭到了厚重如山、密集如网的具体与无形的对头的阻扰。如“假模假式的伪君干和“阴森可怕的学校”及“肮脏虚伪的纽约”。作为一个十几岁的青年,他柔弱的肩头要承担如此的重压,本身就已让人感到同情与感动。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并不仅仅是寻求自我心灵的超脱,关心个人的恩怨,他寻求对象的承受者是整个人类。他“不仅作为一个受害者深受社会罪恶之苦,而且作为这十社会良心的见证人而为此罪恶受苦。“”他渴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渴望人类能恢复童年时期那种和谐相处,仁爱宽厚的人际关系,因而他对人类充满了同情与宽容,热爱与真诚。正如他对安东里尼说的:“你说的关于痛恨的那番话并不正确??。你真的说得不芷确。我痛恨的人并不多。有些人我也许能痛恨那么一会儿??选点我承认一可我的意思是说我痛恨的时向并不长。我要是有一阵子不见他们,要是他们不到我房里来??我反倒有点儿想念他们。我是说我反倒有点儿想念他们。”

塞林格正是运用这种复杂多方的觳事语法,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在追求理想途中不断恶化的悲剧命运.使人们能由此感同身受地体味霍尔顿的孤独、悲伤、绝望t并B}起人们

的思索。的确,这部小说在二战后的美国出版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美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探讨,并从人性、文化、政治、教育等各个角度展开反省与批评。如评论家I.哈桑就曾说过:“对童年的眷念不单单是一种逃避;它同时也是一种批评.一种对我们不管怎样仍然珍爱的价值的肯定}而青少年与社会的疏远,他们的拒绝成长,则说明了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美国的现实。

三、叙事策略:人称机制与时空机制

帕西·卢伯克曾声称:“在小说技巧中.我把视角问题叙事者和故事之间的关系看作最复杂的方法同题。”众所周知,传统的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而主宰着叙述的整个过程.虽然作品中的叙述者与作者可能并非楣等.但大多是从无所不知的视角来观察,述说故事的。传统小说所采用的这种垒知视角叙事方式.叙事者即使在叙事过程中展开对于社会的揭露与批判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普遍化的社会价值标准。正如华莱士·马丁所说的:。叙事在传统上一直提供对社会价值标准的肯定。

而塞林格则对传统叙事手=i击进行了全新的超越与刨造。他在文中设置了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霍尔顿作为叙事者,通过他的琨精来观察世界,通过他的内心栝动来体验生命,以这样一种第一人称限制性的视角来消解权力话语,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因为通过这个正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少年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与杜会普遍价值观相背离的世界。读者通过这个叙事者的视野去观察世界,就会下意识地被叙述者的态度所吸引,从审美感官上产生对于自我熟知的现实世界陌生化的效果。正如华莱士·马丁所说的;“无论我们决定将叙述者所写的东西如何分类,我们都依靠叙述者的肯定加以判断,叙述者代表判断事物的准则。呲”如文本中潘西学校在人们的眼里是把“孩子们栽培戒优秀的、有头脑的年轻人”的摇篮,但在霍尔顿的限里却是滋长罪恶与虚伪的温床。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空机制来进行多样化的叙事。这部自传性的小说,它改变了传统小说在时间运用上的单维向度,即不是按照时间先后的线性发展顺序流水帐式地叙事.而是把故事时间的复杂与多样性进行了剪裁与布置。文本开篇第一章就有这样的话语:“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仟么地方出生??可我老实告诉休,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栝,后来我的身体整个垮了.不得不离家到这儿来修养一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倒叙的手法,意图提醒读者这个少年的精神状态.此外,在叙述这个少年在去年圣诞节前夕从星期六到下个星期三的时问中所发生的事情时,基本上是采取了顺叙的手法.但是在故事叙述中.文本还屡屡出现了另一种时同状态——静止,即叙事推进了一定阶段时,时间速度趋向于“零”,主人公的行动暂时停止,并进入对于往事的回想之中.这种叙事手法在霍尔顿回忆自己短哲的三天生活中随处可见。文本结尾最后一章又转人对当前事态的叙述中。文本中不同的时间状态的交错、叠搬运用,能更好地向读者展现主人公全方位的生活状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还有一个显著的文本叙事策略是该小说空间形式的重要地位。人们一直认为时问才是小说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这部小说中空间也承担着多层次的叙事功能。文本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一出场便出现在精神病院,随后通过他的回忆.他的活动空间由潘西学校转向纽约+到纽约以后,又在不同的场所展开故事的叙述。基本上每一章节都是在一个地点来叙述霍尔顿的所见所感,如爱德蒙旅馆、夜总会、百老汇、榴冰场、小学校、自己的家、历史博物馆等等。每一个空问的变换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情节的发展,引起主人公内心的情绪波动,对于主题的阚发和揭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简介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他一看到妓女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另外五块钱。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浅谈中国纪录片叙事故事化的形式(一)

浅谈中国纪录片叙事故事化的形式(一) 论文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艺术形式 论文摘要:纪录片应该是一种叙事艺术,纪录片中采用故事化叙述故事,但是纪录片的故事并不等同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中的故事,它从本质上排斥虚构,更接近生活、历史的原生态,这是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内在约束与限度。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违背纪录片特有的真实性。无论是从受众接受方面,还是从纪录片的生存空间、国际接轨等角度来看,都可看出中国纪录片故事化的必然,本文将探讨中国纪录片故事化的形式表现的方面。 纪录片要求以现实素材来结构影片,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为拍摄对象,整理现实生活,对杂乱的生活发表个人的诠释、个人观点,也就是必须创作者作出自己的艺术处理,从而达到创作者的艺术要求与审美要求,这正是叙事艺术的“叙事”“故事”“叙述”的要求。事件是叙事成立的前提,是叙事的讲述对象。一个事件或长或短,或平实或曲折,创作者把情节通过媒介载体讲述,呈现给受众,受众通过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理解创作者的讲述,从而建构故事。叙事不是故事的一种静态呈现和反映的过程,而是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故事文本与故事接受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交流过程。可见,叙事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行为,这一行为是以事件、叙述者、接受者为主要要素的,文本是叙述的结果。在目前的文化语境中,由于纪录片创作者考虑观众的收视率这一因素,纪录片创作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故事化、戏剧化叙述的倾向,使一些原本故事性不是很强的题材,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也喜欢用故事来表现。 所以说,纪录片应该是一种叙事艺术。 纪录片中采用故事化叙述影片,但是纪录片的故事并不等同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中的故事,它从本质上排斥虚构,更接近生活、历史的原生态,这是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内在约束与限度,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违背纪录片特有的真实性。 一、欲望对象 尹鸿定义欲望对象是“观众欲望投射的对象,是观众关怀、期待、注视的对象,是观众爱与恨、同情或仰慕的对象,是观众欣赏兴趣的直接因素”。 在欲望对象中,必须有观众的梦想、审美、价值在里面,或是观众的一种白日梦,即实现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想。后结构主义的电影理论在“重新阐释”精神分析学的主体与客体同化理论时提出了“镜像阶段论”,这一论述认为,婴儿在第六至第十八个月期间,开始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这时婴儿虽然自己不能行动,但通过镜子能确认自身,确认自己与自己的镜像同一,确认自己与镜中和人的区别。这就是主体对自我镜像的第一次认同,这种镜中幼儿的情境与电视观众的情境具有类似性,尽管荧幕形象不同于镜子对人像的反映,但由于纪实电影及其逼真地表现人的本貌,观众也愿意像婴儿向自己的景影像认同那样,向电影画面认同,并通过镜头录制的形象认识自我、关照自我、意识自我,使自己看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如《龙脊》中的小学生潘能高对学习的渴望,山村困难的生活环境,乡村教师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很多所谓的城市人来说有不少相似,因为在中国,很多城市人的根都在乡村,都曾有过潘能高一样的渴望,都曾经经历过像潘能高一样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情景,因此这些相似的境遇,使人们看到自己的过去,为自己在城市生活中迷失的自我找回奋斗之根。 对纪录片而言,欲望客体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东西。欲望对象以人物为多,如孟京福、潘能高等等,那这些人物具有什么特征才能更充分的体现纪录片的故事化呢? 第一,纪录片的人物必须具有人情味,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特征。所谓人情味就是指人的行为(包括名人和普通人)引起的兴味,使观众产生感情认同的因素之一。人情味来源于观众对他人行为的天然的好奇心,这些行为中包括他们的问题、他们的反映和使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人们的一定的伦理特征也是激发观众情感的因素之一,伦理特征较容易唤起观众的情感投入。但是需要讲究策略,即编导与人物之间在感情上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把自己对人物的审美与价值判断隐藏的深一点,一切都让人物自行呈现,这样观众会比较容易得就接受人物。此外,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共7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共7篇) 本文是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共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篇一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一本薄薄的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主角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篇二 守望本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待。 然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将这份守望演绎到另一个极端——是叛逆,却又有着一种混沌中的清醒与孤独,乃至无助。当然,所说的是主人公霍尔顿,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三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三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下面是橙子给大家介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欢迎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 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

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 《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名已久,我却今天才看完。比起我的晚还有人都没有办法读完呢。真是能理解,这样一本啰啰嗦嗦、没有情节的书,读完是需要十分的耐心的。 还好,最近我在挑战自己,耐心暂时战胜了反感和放弃。我看完了最后一个标点。 十四五岁的少年,用叛逆、厌恶、拒绝鄙夷的看待身边的世界,他吸烟、喝酒、想找女人、逃学总之这个年龄里不进监狱的坏事他都干了,理所当然的任坏脾气潮水一样蔓延。听着他嘴里、心里嘟嘟囔囔的发牢骚,感觉他的世界太灰暗了,他真颓废。可跳出书外,他的世界真是单纯:讨厌几个同学,考试不及格、想着去做所有大人做的事情、虚妄的幻想未来。谁都经历过,形式不同罢了。 他是那么的可爱,评价他的哥哥、思念他的弟弟、宠爱他的妹妹、

浅析观念式纪录片

|RADIO &TV JOURNAL 2018.05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让历史告诉未来》《河殇》《话说长江》等一系列大型纪录片和政论片在中国社会形成热潮,当时的中国纪录片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之后随着精英话语的异军突起及后来居上的大众话语,官方话语下的纪录片一度沉寂。然而纵观近十年中国官方主流媒体拍摄的精品纪录片,如《复兴之路》《再说长江》《舌尖上的中国》等,不难发现,中国纪录片一改旧态,沉寂之后重整上路,取百家之长避一家之短,中国纪录片转变出一种新的风格。 一、观念式纪录片的兴起背景 以往的中国纪录片可以说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主流 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从国内来看,主流文化的纪录片基本处于弱势,民众响应程度非常低;而独立纪录片只在圈内流传,大众文化也只是民间的自发,毫无规律性,质量良莠不齐。所以,中国的纪录片整体处于一种散沙状态。与此同时,国外例如国家地理、英国的BBC、日本的NHK等的纪录片发展得非常迅速,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有的划分为艺术纪录片,也有给大众看的科普型、人文型的纪录片。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国纪录片开始发生变化,主流文化的纪录片人提出了要在纪录片中体现独立纪录片的一些拍摄思路,同时又提出了大众文化中的平民路线,三种文化开始有融合的趋势,赋予纪录片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内涵,使得纪录片在普通百姓和圈子精英中做到有效延伸。同时中国纪录片人借鉴国外纪录片成功的地方,结合中国纪录片自身的情况,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方向。而这也是观念式纪录片诞生的背景。 二、观念式纪录片的界定 笔者认为, 观念式纪录片是一种带有主观意识的纪录片,通常平凡而普通的事物或者人物是主要拍摄题材,通过故事化的叙事、多样的拍摄手法、人性化的主题来表达出宏大的主流价值观。 通过对近十年中国纪录片和相关文献研究,不难发现近十年的新风格纪录片仍是“观念先行”的方式,也就是先有观念之后再进行拍摄。观念式纪录片本身就带有编导或者其他学者对社会人文上的思考。观念式纪录片的内容题材、选取普通小人物、普通小家庭,以人为本,以人为主要题材来表达主流价值观的主题。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小见大,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把不同的“节点”连成整体的“大网”,以拍摄个体从侧面展示出社会乃至国家这一整体。 从纪录片类型来说,观念式纪录片制作模式是工业 型;从拍摄风格来说,观念式纪录片是审美型;从其实质内 涵来说则是宣教型。在文化特征方面,观念式纪录片则兼具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三位一体。 三、观念式纪录片的风格与特征 (一)题材多元化:大社会,小视角 2006年至2009年这一阶段的纪录片题材开始有所丰富,但大部分还是以国家事件为主,例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筑梦2008》《望长安》等,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是纪录片观念的改变,拍摄视角开始着眼于通过平凡人物事物来展现社会大局。2010年至2012年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题材开始真正变得多元,有宏大的主题,如《中国股市记忆》《华尔街》《大市中国》;同样也关注微观话题,如《人民币》《中国名街》《汉字五千年》,2012年大火的《舌尖上的中国》证明了小视角表现大主题的可行性和可发展性。在这之后的《万象,一片茶叶的故事》《诗词中国》《家具里的中国》《一壶春秋》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主题人性化:大背景,小人物 观念式纪录片的主题主要体现为平民化,展示社会小人物的生活状态、情感生活、生存状态等等。在全球化发展如此迅猛、社会变迁如此之快的大背景下,每一个人都是这个转型期的遭遇者,而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也就格外值得关注,同时他们也是最有话语权、最能解释这个社会变化的人群。 社会人文类纪录片最能体现这一点。典型的例子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美食背后都联系着一种情谊或者是一个家庭,并且由于都是一些普通的小人物,观众非常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在既能欣赏到美食,享受着荧幕饕餮,又能感受到中国各地每家每户的情谊,体味到一些人生哲理,真正实现了人情“味”。但与此同时,在表现小人物的生活时,也将大背景与小人物联系在一起,表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 (三)叙事情节化:轻说教,重故事 我们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能够发现叙事故事化的大量运用,成为观念式纪录片的主要叙事方法,让观众在观看其他人的生活故事时,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发,感悟到纪录片中所传递出的主流价值观。例如在第一集中,拍摄的美食是松茸,是以一个采松茸为生的家庭为拍摄主线,就如陈晓卿所言:“讲的是中国人的故事,美食只是一个切口。”片子中的解说词大部分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不再是说教词。叙事的故事化更加吸引观众,在主题的传播上能得到更多的认同与接受。 (四)手法多样化:重技术, 多表达 视听研究 浅析观念式纪录片 □方子娴 摘要: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呈现出一种新的风格趋向,在主题、题材、叙事、手法和风格上都呈现出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 变化,然而目前学界对这种新风格纪录片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描述。本文基于以上背景进行研究,提出观念式纪录片这一新的概念,并进行定义和阐述,从题材、主题、叙事、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对观念式纪录片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风格;观念式纪录片;发展;趋势 40 DOI:10.19395/https://www.360docs.net/doc/3618197340.html,ki.1674-246x.2018.05.019

浅谈《麦田里的守望者》对现代青年的启示意义(1)

浅谈《麦田里的守望者》对现代青年的启示意义 “青年”是中国青年,美国青年?估计是前者吧,表达清楚,缩小范围才好写。 更大的问题,此题标示着这篇文章约60%篇幅应在谈论启示意义,需要结合相关内容谈有什么启示。 而目前的文章,几乎不见启示,而是性格分析。关于那些,前人说了太多,没必要再写了。如若必要,顶多三五百字概括提炼,选取那些对启示探讨有密切关联的性格面。 最后,如果我所说的意思可以明白,但做不到,忘掉这个论题,重新来过。但我要提醒的是,任何论题要过关,都得狠下一番功夫! 加油! 如有困难,可以电话联系。 摘要: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性格的分析和探索,反映出霍尔顿成长受挫的原因.这对当代青年的成长起到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成长永恒青年 1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 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他的性格和行动使得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无路可走。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经历矛盾、抗争,最终回到社会。尽管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崩溃,但他最终认清了人生成长的历程,适应了社会。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性格的分析,反映出霍尔顿成长受挫的因素.这对我们当代青年成长有着重要意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_600字【11篇】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_600字【11篇】 导读: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以下是由J.L为您整理推荐的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_6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因5门功课中的4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由于某些原因,他也不能直接回家,于是不得不在外漂泊流浪了两个多星期,原本,他是打算到西部去的,天天不遂人愿,却因妹妹菲芘的跟随而打消了这个念头。 后来,他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够是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就能保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悬崖去,但最终,他在大病了一场之后不得不再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大病也就意味着霍尔顿的大彻大悟,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最终要与现实接轨,意味着我们的叛逆是错误的。 主人公身上充满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课、吸烟、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征,他厌恶学校,以及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等一切的人和事,他总是希望逃离现实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却又一次一次被现实打击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着他,理想与现实之间是

具有差距的。 的确是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却又渴望得到的东西,现实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实现。小说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朴素,但对于他来说,依然是很难实现的。 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说的最后,也许正因为作者认识到理想的不切实际,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学校。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尔顿有着一样的叛逆,总想着脱离社会规则而按照自己一个人的意愿去生活,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存有差距,人本来就是群体动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完全独立的一个人存在,更何况是还没有自立能力的我们呢?但也不要否认理想的存在,正因为有正确的理想鼓励我们,引导我们,我们才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承认现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基础,而美好的理想又是鞭策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只有正确的把握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现实为基础,以理想为目标,脚踏实地,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10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1000字(一) 说起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结缘,是在高中的时候,因为《青年文摘》对塞林格的简介,让我有了想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想法。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大二才得以如愿,看完了之后,脑海里冒出了一个想法,守望的内涵是什么?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岁的霍尔顿说的一段话。他说他真正喜欢干的就是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所以上面的一段话都只是他的想象,或者说梦想。让我们来看看他在现实中都干了些什么。霍尔顿出身于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 到他第四次被开除出校时,他不敢贸然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地与虚荣庸俗但颇具美色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彷徨,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诚的经历和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看吧,这就是他的人生。他的现实和梦想之间有着多么远的差别啊。他想做的是捉住孩子的守望者,但他自己就是一个四处狂奔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跑的孩子,可是又有谁来守望他捉住他不让他跌入生活和精神的悬崖呢? 守望显然带有挽救人生挽救灵魂的意义,也就是看护心灵的迷途者,避免其掉入精神的悬崖。这也就是霍尔顿梦想中的"守望".只要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守望这个动词在书中的施者(霍尔顿)和受者(四处狂奔的孩子),就会明白它近似于一种利他主义,也就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助人为乐的利他主义也就是佛陀和基督仁慈伦理中的"善".但是守望究竟算不算一种美德呢?斯宾诺沙给美德下了这么一个定义:美德就是某种行动的力量,一个人越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存在并获得对他有益的东西,他美德的力量就越大。 这么说来,守望这种行动的力量似乎很小,守望便该排除在美德之外。但是实际上,霍尔顿的守望让他得到精神上的宽慰和自豪,这种精神的满足更能让他认识到自身人格的存在,因而也更能维护他肉体和精神双方面的生存。所以,守望可算是最大的美德之一,即使他的现实是混帐的,是非守望的;但是,他的梦想是美好的,是守望。因此,不管怎样,守望,它都象征着一种理性,一种追求幸福的愿望。而这,正是守望的内涵和核心所在。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1000字(二) 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我最近想看些叛逆少年的故事,那种邪恶的、叛逆的、无所谓的男孩子,内心空洞的、无助的、脆弱的抗争着,最好还有好看的外貌,同学推荐《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感触的背后,我觉得和叛逆、邪恶完全扯不上边,或许有些颓废,但相信我,小说中的这个男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是我看过的最善良的小说人物——嘿,真的,我不开玩笑。 他是彻彻底底的善良,以至于彻彻底底的脆弱,以至于不能融入这个邪恶的社会,他的

老师读书笔记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老师读书笔记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感 善是隐藏人心底的美好愿望——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如果迷惘是成长的必经路口,你的善良会不会消失殆尽;如果尘圜中人人醉生梦死,你的坚持会不会慢慢被侵染;如果这个世界渐渐变得你不太懂,你的耐心会不会变得冷淡澌灭。“麦田里的守望者,”曾几何时,这是一个让我憧憬的书名,我会想象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里立着一个稻草人,不管风吹雨打,它也不会倒下。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它却是另外一番样子,与我的想象截然不同。《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初读这部书,我会给霍尔顿贴上“叛逆、”“放荡、”“不羁”的标签,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像青春期里的绝大部分男孩一样,玩世不恭,桀骜不驯,满嘴脏话。然而当我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站在霍尔顿的角度去思考时,我突然就原宥了这个孩子。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

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出现了“垮掉分子。”而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中产阶级子弟有着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这个少年的心是孤独的,他所心心向往的却与现实背道而驰,但为了存活,他只能无奈的选择放弃,但他又是那么的不甘心,于是,他选择自暴自弃,蹉跎岁月,虚度光阴,让活着比不活着还痛苦。我想到在青春里走过的他们,他们伊始应该是有着明媚的笑脸亦或远大的理想,但是跨过青春期的大门,这一切慢慢地就改变了。他们渐渐变得不学无术,成了老师眼中的差生,最后一排成了上学期间的归宿,网吧成经常出入的场所。厕所成了抽烟的隐藏地,寝室成了喝酒的密室。在不懂爱情的年纪,因着面子和好奇而去谈一个个女朋友,不爱父母,不理解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但是我们不应该完全否定他们,就像霍尔顿一样: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对妹妹真诚爱护;为了孩子渴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们也一样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和美好而纯真的理想。也许就如《圣经》罗马书上所言:“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来却由不得我。”因为现实所迫,而变得冷淡麻木。从小便背过《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母亲曾对我说,一个坐过几年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6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6篇 麦田的守护者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下面整理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6篇,欢迎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一) 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着中挑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 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 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 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她的心肠软得就跟他妈的狼差不离。那些在电影里看到什么假模假式的玩艺儿会把他 们的混帐眼珠儿哭出来的人,他们十有九个在心底里都是卑鄙的杂种。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 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 始向往平庸。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 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 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 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 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0字(二) 暑假,我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正如其名,有一个17岁的男孩,厌恶世俗的纷纷扰扰,梦想有一个孩童的世界,没 有城市的纷扰和成人的虚伪。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 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

最新单位有关的散文随笔

单位有关的散文随笔 内容简介:张晓风曾问:“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是分数,是学位,还是人民币?她的回答是:“我是我,不以公斤,不以...如果觉得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欢迎大家阅读《单位有关的散文随笔》,此文由随笔网小编推荐,大家多多指教! 第一篇:生命的计数单位 张晓风曾问:“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是分数,是学位,还是人民币?她的回答是:“我是我,不以公斤,不以公分,不以智商计量,我,不纳入计量单位。” 可是没有单位的生命是多么孤单,而又令我们多么彷徨。于是,我们将时间与生命划上了等号,用“年”来成其单位,用数字来提醒我们生命的流逝。 一个人,一段生命,也就不过十个十年吧。“十”多么广阔的数字啊。“十年寒窗”又是多么的艰辛;“十万火急”竟有着如此大的紧迫感;“十拿九稳”充溢着自信的风采;而“十全十美”那是一种极度的完美。 第一个十年,十万火急。 呱呱坠地,我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存在,用啼哭破开了这时空属于我的那片空地。每费力睁开那迷蒙的双眼,我都急切地探寻这世界。等我可以自由地用小脚踏触坚实的地面,我兴奋地舞蹈,用热烈的怀抱迎接大地,用热泪润湿这片神奇的土地,用稚

嫩的双脚费劲地丈量它。等我牙牙学语,用模糊不清的语言表达我的思想,而我最爱说的便是:“这是什么呀?”“为什么呀?”小小的手指紧盯着那事物,迫不及待地了解它的一切,脸上布满的是慎重的云彩,就像进行庄严的讲话。我长高了,我变重了,我长大了。我用课本,透过老师的声音,通过宽大的黑板,明白的越来越多。我在十万火急的询问摸索中,度过了自己美好的时光。 第二个十年,十年寒窗。 我努力地学习,循规蹈矩地生活。但有人说:“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于是,释放自己的方法使我心慕手追,可许多人的评价却是不成熟。但又是否有人知道越是热闹的东西越是脆弱。而又有多少人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却又在虚度年华。很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一段话:“我想总有一天,你得找出你想要去的地方,随后你非开步走去不可。不过你最好马上开步走,你绝不能再浪费一分钟的时间了。”十年,我由懵懂的孩童,只会随意地奔跑,到今天,我为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行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却会被认为不成熟 张晓风曾说:“只因为年轻啊,以为爱的反面是恨,但爱和恨哪是那么容易说清的一个字;只因年轻啊,以一身光灿晶润的肌肤完整就害怕受创。”但我却认为,就是因为年轻,我们的爱便是喜欢,我愿意付出我所有的信任,所有的热情,所有的一切,用来维持你我间的情谊;只因为年轻,我害怕我付出的真心会被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现状与特征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8197340.html,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现状与特征浅析 作者:王博鹏王秀峰 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1期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作品已不局限于在电视和电影媒介播出, 新媒体平台成为重要的纪录片播出阵地。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从这一崭新的媒介下受众的欣赏习惯与媒介传播规律出发,来探讨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同时以优秀新媒体纪录片《遇见你》为例,来分析新媒体纪录片的特征,并指出新媒体纪录片与互联网思维的关系。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纪录片特征;网生纪录片;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98-02 新媒体纪录片,很多人认为是互联网平台上播出的纪录片而已,并不认为与传统的电视或电影等媒介上播出的纪录片存在显著区别,但是近几年随着新媒体平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播出的纪录片逐渐产生出异于普通纪录片的典型特征,新媒体纪录片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纪录片类型。 一、新媒体纪录片的概念 新媒体是指除了传统媒体之外的,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若我们将新媒体看作是平台,那么新媒体纪录片从简单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新媒体平台上播出的纪录片,但是这仅仅是新媒体与纪录片在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正如话剧在进入电视媒介之后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从而演变为适合电视媒介播出的电视剧一样,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两种艺术形式的堆砌,而是两种深层次的属性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新媒体纪录片也是如此,它是指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纯网生的纪录片类型。相对于传统纪录片而言,新媒体纪录片在内容、形式及传播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能够更加适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和欣赏习惯。 二、我国新媒体纪录片的现状 首先,依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末,我国网民规模为6.88亿,同比增长6.1%,互联网渗透率已达50%,网民数量稳居全球第一。另据CNNIC发布的《2015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76.7%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3.54亿,手机已经成为网络视频收看的第一终端[1]。我国的网民数量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互联网用户对于 纪录片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但是在国内较为著名的优酷土豆、爱奇艺PPS、腾讯视频三大主流视频门户网站可以看出,占据主流的是娱乐节目、电视剧和电影等,纪实性节目只占据很小一部分比重,而且更新速度和宣传推广方面远远不及娱乐节目、电视剧和电影等。

麦田里的守望者名句

篇一: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金典句子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金典句子: 1,让我真正喜欢的书是这种,当你读完,你希望这作者是你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如果你想,你可以随时给他打电话。(自己很喜欢这一句) 2,我一直在脑子里想像很多小孩在麦田地什么的玩游戏。有几千个小孩,没别的—没别的大人,我是说,除我之外。我就站在这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他们不看方向的话,我就得从哪出来把他们抓住。我就整天干这种事。我就当个麦田守望者得了吧。我知道这很疯,但这是唯一一件我想做的事了。我知道这很疯。(有点像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提出的那样,“救救孩子”的的想法) 3,女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提琴什么的,得有个出色的音乐家来演奏才行。 4,我经常要对别人说“很高兴见到你”,尽管我见到他们根本不高兴。 5,除非他们自己掌控局面,这些高智商的人都不想跟你进行高智商对话。 7,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思想) 8,如果一个漂亮女孩来见你,谁他妈关心她迟没迟到? 9,我向上帝发誓。如果我是个钢琴家或者演员或者什么别的,那些傻蛋又觉得我很厉害,我会痛恨这些的。我根本都不想让他们为我鼓掌。人们老是鼓错掌。如果我是个钢琴家,我会在他妈的柜子里弹。说起来还真有点可笑,他弹完之后我都有点为他感到遗憾。我都不觉得他对他自己弹的好不好有什么把握。这不能怪他,我觉得那帮拼命鼓掌的傻蛋才要负些责任——如果他们有机会,就能把所有人都毁掉。 10,我觉得我要做的是,我要假装是聋哑人。这样的话我就不用跟别人进行什么破对话了。如果别人想告诉我点事,他们就得写在一张纸上给我??我要赚钱建一个自己的小木屋,余生就在那度过??我要定个规矩,谁都不能在这做什么虚伪的事,谁要做谁就滚。 11,学校里全是伪君子,你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学有所成之后买辆他妈的凯迪拉克。然后他们让你觉得足球队输了你得表示伤心,你要做的就是整天聊女孩,酒还有性。每个人都在肮脏的小范围里天天混在一起。 12,当你无精打采的时候,人们总是会说到兴头上。 1. don’t ever tell anybody anything. if you do, you start missing everybody. 2.i dont even know 男人在结婚前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结婚后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多。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remember what should be remembered, and forget what should be forgotten. alter what is changeable, and accept what is mutable. 2.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apart from tears, only time could wear everything away. while feeling is being processed by time, conflicts would be reconciled as time goes by, just like a cup of tea that is being continuously diluted. 3.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4.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wisdom appears in contradiction to itself, which is a trick life plays on philosophy of life. 5.世上的姑娘总以为自己是骄傲的公主(除了少数极丑和少数极聪明的姑娘例外)

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想

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想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麦田里的守望者感想 守望本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待。 然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将这份守望演绎到另一个极端——是叛逆,却又有着一种混沌中的清醒与孤独,乃至无助。当然,所说的是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作者自己。因为这世界总不缺乏一种”明白人”:自己洞察世事,却以一种极端的偏执混沌浮游尘世,然自己也套上一件世俗的外衣,只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蹉跎。我想说的其实就是霍尔顿之类,以浊见清,以昏见明。然而霍尔顿本身又只是一个孩子,他必然有着对抗不合理现实世界的热情,也必然有着自以为是的偏激。也因此,此人物的设定就自然引起了读者的两种共鸣——其

一,为其反叛而叹;其二,为其幼稚而惜。为构建悲剧,全书又在结尾设置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妹妹结束了霍尔顿漂泊之旅——这部不仅仅是肉体之旅的结束,更暗示着精神的回归,即回归世俗。看罢不禁一心悲凉——出世是东方文化所盼,而又是这样一种心境却在萌芽阶段就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浸淫中化为死灰。 我无意于那些霍尔顿的模仿者,因为他们的意识里还未对霍尔顿有清晰完整的认识。但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并未接触过此书的青少年也在走着霍尔顿之路。不用多说就是所指是90后。诚然,当代中国的发展已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当年美国那一步。中国的新一代也面临着当年美国青年面对过的困惑。90后又将何去何从? 还是一片麦田,只不过位置已经跨越了一片太平洋。这里,谁又在守望? 孤独守望者的天堂--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惟一真正想当的。”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午后浊热餍腻的空气里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很明媚的鹅黄底色封面,涂着一绺绺橙红碧绿的火焰,一如青春本身给予人们的印象,但读后却被一种灰调子的情绪所笼罩,呼吸着逼仄的氧气,莫名的悲怆袭上了方寸灵台。 我不是乖巧如人们所想象那样的孩子,所以喜欢荒凉带有模糊恐怖《呼啸山庄》而不怎么看得上《简·爱》,也不喜欢用理性审慎的目光,尽在提manners 去解剖人的简·奥斯汀。喜欢那个写“犯忌”内容,大骂现代工业文明,愤世嫉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马玉仁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边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要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这个麦田的守望者” ————霍尔顿第一眼看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名字,我想“守望”多么美的字眼,我怀着青年浪漫美好的心境捧着这本书的时候,思绪可以很容易理清,想着应该是本不错的关于爱情的小说吧! 但是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喜欢他,同时,他也讨厌着所有人除了“菲比”……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霍尔顿霍尔顿,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带着满嘴的污言秽语走进了我的视线。他的愤世嫉俗思想引起了消极反抗,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最后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

的童心。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长大成人后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同时他还渴望,在他的生活里也有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把他这种绝望的消极的“悬崖”边捉住。总之,他是个孤傲挣扎的人,但他又是个要求世界完美的人而又无奈屈服于现实的人,这个矛盾着的人的那颗善良而又不现状的心在狂跳,在淌血,我的眼里贮满同情的目光。 霍尔顿的所作所为、言语行动竟然像是我们身边走过的“他”: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却又认真执着、充满爱心的愣小子,他时而独自胡言,时而大声发泄,他的那颗躁动着的青春气息的心。 他的讨厌周围肮脏的世界——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成绩自然会很差。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霍尔顿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很勇敢,但是实际却是他一直都很胆小,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可以把他打败,他连一个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况别人呢?他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一定要躲避着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却没有胆量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叛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