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人力资源-三级

劳动关系人力资源-三级
劳动关系人力资源-三级

劳动关系人力资源-三级

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含义

1.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

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关系的分离为其条

件的。

3.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特定的,劳动关系是劳动者

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因就业或雇用而产生的关系,即忽略个体间的具体差异的雇主与雇员的关系。

4.工资作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是

连接雇主与雇员两者的桥梁。劳动关系所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劳动给付与工资的交换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

含义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体现了国家意志。

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

1.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

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1.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

2.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二次调整: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后,若其运行出现障碍,如违约行为,

侵权行为出现,则劳动法将对劳动法律关系继续进行调整。

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1.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2.国家强制力是否立即发挥作用,取决于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行为的性质。

●强行性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受国家法律强制力的直接保障;

●任意性规范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当其受到危害时,则需经权利主体请求后,国家强制力才会

出现。

构成要素

1、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与雇

员。

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法律把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16、18)

●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包括四层含义:

●A:他是被录用(雇佣)的人员;

B:他是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

C:他是以工资为劳动收入的人员;

D:特定的某种或者某几种人员不属于劳动者(如国家公务人员、军事人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等)。

总之,劳动者就是由用人单位所录用(雇佣)并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人员在劳动关系缔结之前,双方是平等主体,而劳动法律关系缔结就转变为隶属型主体

了。

各类用工单位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有三类用人单位直接适用《劳动合同法》:

其一,企业;

其二,个体经济组织;

其三,民办非企业单位,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图书馆等。

当然,不局限于上述三种,注意"等组织"的表述。

2、内容: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种类

劳动合同关系(主要形态)

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事实

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分类

1、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

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2、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依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等。

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变

从利益一体型向利益协调型转变

1、主体明确化(发展最突出,变化最大的)

2、关系多元化

3、利益复杂化

4、动态多变化

5、利益协调机制法制化

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原则

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

1.劳动法律法规

基本特点为体现了国家意志,为原则性规范和最低标准。

2.劳动合同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基本特点是体现了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意志。

3.集体合同

(一)概念:

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由工会代表职工或职工代表与企业签订。

(二)特征:

1.集体合同是规定劳动关系的协议

2.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职工一方与企业签订

3.集体合同是定期的书面合同,其生效需经特定程序

(三)集体合同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

2.加强企业民主管理

3.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弥补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

(四)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1.主体不同:企业与工会或者员工代表

2.内容不同:全体劳动者的共同权利和义务

3.功能不同:做为单个合同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4.法律效力不同:为最低的劳动标准,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五)订立集体合同应遵循的原则

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

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

4.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5.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六)集体合同的形式与内容

1、形式:应以书面形式订立,形式上分为主件(综合性集体合同),和附件(专项集体合

同)。

2、期限:1~3年

3、内容:

1)劳动条件标准部分(核心地位):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

等。这些可以直接作为劳动合同内容,上述标准不得低于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标准。

2)一般性规定:规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的有关规则。包括集体合同的有效期限、解释、变更、解

除等。

3)过渡性规定: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

4)其他规定:一般作为劳动条件标准部分的补充条款,规定在集体合同的有效期间应当达到的具体目

标和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

(七)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

1、确定集体合同的主体

基层工会委员会(或得到半数以上职工同意的民主推荐的企业职工)和用人单位的法定代

表人(或下一级、子公司负责人)

2、协商集体合同(20日书面回应集体协商要求)

1)协商准备(人数对等,至少3名)

2)协商会议(应2/3以上职工或职工代表出席,并经由半数以上同意)

3)合同草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后,由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签字。

3、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核

一式三份、签订后10天内报送,收到合同内15天行政部门送达审核意见书

4、集体合同的公布

(八)集体合同的履行、监督检查和责任

1、履行:已经生效的集体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集体合同当事人和关系人应该履行集体合同所规定的义务

2、履行的监督检查:集体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企业工会应承担更多的监督检查的责任,也可以与企业协

商,建立集体合同履行的联合监督检查制度

3、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企业违反,应承担法律责任;个别劳动者不履行义务,则按合同相关规定承担

相应责任。

4.民主管理制度(1、2为基本形式)

1.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2.平等协商制度

平等协商制度与集体协商制度的区别:

1.主体不同

2.目的不同

3.程序不同

4.内容不同

5.法律效力不同

6.法律依据不同

3.信息沟通制度

●纵向信息沟通

● 1.下向沟通

● 2.上向沟通

●横向信息沟通

●建立标准信息载体

● 1.制定标准劳动管理表单

● 2.汇总报表

● 3.正式通报、组织刊物

● 4.例会制度

●降低沟通障碍和干扰

1.员工沟通不能独立于员工性格特点而孤立存在,员工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交往习惯等多种人格特

征都可能形成沟通障碍

2.注意沟通语言的选择

●借助专家、相关团体实现沟通

1.劳动关系管理事务十分复杂,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心理等各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借助企业

组织外部的专家实现沟通,可以有效地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的效率

2.充分利用工会及其他团体组织在员工沟通中的作用

4.员工满意度调查

内容

薪酬

工作

晋升

管理

环境

目的

1.诊断公司潜在的问题

2.找出本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3.评估组织变化和企业政策对员工的影响

4.促进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5.增强企业凝聚力

流程

1.确定调查对象

2.确定满意度调查指向(调查项目)

3.确定调查方法

4. 1.目标型调查法

5. 2.描述型调查方法

6.确定调查组织

7.调查结果分析

5.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一)含义

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在本单位实施的,为协调劳动关系,并使之稳定运行,合理组织劳动,进行劳动管理而制定的办法,规定的总称。是雇主意志的体现。

(二)特点

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只在本单位适用。

2.企业和劳动者共同的行为规范

3.企业经营权与职工民主管理权相结合的产物

(三)内容: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关系管理案例

案例 1 背景描述: 王晓文为上海某日资公司部门经理,考虑到公司的发展和王晓文一贯的工作表现,公司于2000年6月24日送王晓文赴日参加业务培训,为期10个月,公司为其支付培训等相关费用9万元人民币。 在王晓文赴日参加培训前,公司与王晓文经友好协商,双方签订了培训协议书,并经公证部门公证。根据双方的约定,王晓文参加培训后必须为公司服务满3年。 然而,王晓文在回单位工作4个月,未经原单位同意,便“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继续从事与原公司工作内容完全相同的工作。 问题:如果你做为这家日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你会如何处理此事?(20分) 案例1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你可以先同王晓文进行沟通,将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解释。(4分)王晓文未履行劳动合同擅自“跳槽”,属于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对此,《劳动法》第31条、102条分

别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此外,《劳动法》第99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6分)2、希望王晓文主动合作,要么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要么按照与公司的约定支付违约金。 (4分)。违约金=[90000÷(12×3) ]×(12×3-3)=82500元 3、如果王晓文一意孤行,那么你应该代表所在公司尽快在劳动仲裁的有效仲裁期限60天内,向劳动争议仲裁部门提出仲裁申请,可以要求王某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如王某不履行劳动合同,要承担赔偿 案例 2 背景描述: 张小姐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经理,全同期限自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为期3年,月薪8000元。 2002年3月11日,张小姐突然接到公司人力资

(完整版)劳动关系管理试题

燕京理工学院 Yanch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结业作业 姓名:专业: 班级:学号: 学院: 指导教师: 2013年12月26日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结业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关系。 2、劳动合同: 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3、专项协议: 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为明确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协议。 4、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5、医疗期: 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 二、判断题 1、保姆、军人、公务员不是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2、企业可以先与员工签试用期合同,转正后再签正式劳动合同。(×) 3、服务期可以长于劳动合同期限也可以短于劳动合同期限。(√) 4、非全日制用工也必须订立书面协议,不可以只订立口头协议。(×) 5、上岗前的培训和日常业务培训不属于专业技术培训。(√) 6、专项协议具有劳动合同的属性,属于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是对劳动合同的补充,但不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医疗期的长短只与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有关,与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无关。(×) 8、劳动规章制度只在本单位范围内适用。(√) 9、债务人在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债权人可直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0、加班应支付加班费,如不予支付的,用人单位除要支付加班费外,还要按应付费用的200%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关系问题与调整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关系问题与调整 发表时间:2019-12-12T14:14:16.75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5期作者:王朴安普布邓珠 [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而劳动就业机制也让每一个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而劳动就业机制也让每一个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内部机制中最牢固、最基础、最根本的关系,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的发展阶段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面对劳动市场劳动力竞争激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如何缓解劳动力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利益,成为了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对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进行浅析从而对劳动关系的管理进行有效的探究。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 1、人力资源管理及劳动关系管理概述 1.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个企业内,人员自身所携带而来的各种素质、能力和水平。这些员工所具备的才能作为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被该企业所运用,换言之,其内涵是员工把自身所擅长的且能带到企业中为实现价值而付出的各种水平能力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一个企事业单位通过各种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并且使企业的暂定目标尽快实现,使企业与人力资源都快速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 1.2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一个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根据法律要求确定的在劳动的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的关系。劳动关系管理,简单来说就是指传统的签合同、解决劳动纠纷等内容。它是一种管理关系,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的对象即为企业所需人力。企业通过这种管理来完善其内部经营,并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关系管理的意义 劳动关系管理切实来说,就是对人力的管理,就是上级对下级制定一定的规范并要求其执行的模式。正如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企业的和平安定和企业管理者对于劳动关系的不断优化调整有着极为重大的关系。一个具有规范性和制度性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使企业和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还可以使一个企业的经济产业和文化内涵得到保障,这样一来,企业实现和谐稳定并促成较为合理的劳动关系的目标便可以快速达成,也使其可以在市场经济之中平稳运行。 3、引发劳动争议的成因 3.1来自企业一方的原因 多数情况下,掌握资金、资源的雇佣者往往是拥有更大掌控权的强势方。企业作为雇佣者无论是资金背景、资源实力以及信息掌握等各方面均会明显较以个体身份存在的劳动力更具优势。正因如此,不少企业在面对个体劳动者时往往存有显而易见的主导思维,当涉及利益划分等敏感问题时,企业极易采取损害弱势一方权益而维护已方利益的抉择。例如一些企业在市场环境日益恶化的状态下,为了尽可能降低劳动力成本,不惜采取拒签劳动合同、违法延长试用期等方式损害员工正当权益。这也是企业出现劳动争议最为常见的情况。 3.2来自员工一方的原因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最难招工季”和“最难就业季”的叠加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即,用工市场强烈渴求的高技术工人数量明显匮乏,而缺乏一技之长的低端劳动力数量则供过于求。高端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能够与雇主一方讨价还价;低端劳动力则相反,基本处于任人挑选的不利境地。因此,一些具备优势的劳动者可能就会在自身利益选择过程中缺乏诚信意识,出现损害雇主利益的行为,比如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等,由此导致劳动争议发生。而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则因合法权益被侵害而与雇主产生矛盾导致劳动争议产生。 4、劳动关系管理具体运行措施研究。 国家要建立健全有关劳动关系方面的相关法律条文,保障企业所有人及员工的权益。要让劳动关系合同的签订成为一个员工走入企业,和企业在招聘员工过程中的一个常态。要让劳动关系合同内容的设计更全面,一来可以保障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正常运作和企业盈利效果为市场经济做贡献,二来可以让员工自身权利得到保障,使社会中由劳动关系产生的纠纷案件不断减少。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对于不履行劳动关系合同的企业和员工进行依法处罚和管理,使企业发展与员工就业同时得到长足发展。企业内部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应做到一下几点; 4.1完善沟通机制,建立积极劳动关系。 沟通是人类交流最有益的方式方法,沟通作为心与心相通的新颖途径,越来越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沟通是正确管理劳动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沟通是人与人建立联系的桥梁,当因为误会而使得一件事情一筹莫展停滞不前之时,沟通便是化解这些问题的冬日暖阳;当因为能力不足而造成一项工作不能够完美的完成,而心有余悸之时,沟通又是解决问题的法宝,使问题迎刃而解。对一个企业来说,良好的沟通机制不仅可以使员工认清形势明晰目标,还可以使企业的决策更加有理有效。员工在遇到问题之后,可以把自己所想所感和应对的方案更及时的传递到企业中心,使企业内部工作的效率不断提高。从而让员工感觉到自己肩上所保有的责任感,从而感受到企业对个人的尊重和重视,更加有干劲。由此可见,完善沟通机制,对正确处理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不可小觑,值得施行和延伸下去。 4.2重视公平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以满足双方需求平衡。 市场经济之中,劳资矛盾和纠纷早已成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侧面标志”,即使没有发生劳资矛盾也并不代表着劳动关系就是完美和谐的,究其根源,是由于劳动关系所涉及的企业和员工双方都具有自身所不能忽视的利益。由此,企业要在日常的运行中重视把握需求平衡和公平效力,在让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追求“以人为本”的工作立场,不断把员工的权益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以保障企业内部员工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复习 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招聘、培训、任用和奖励等措施对组织内外能够推动组织发展的成员的管理和有效运用,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2、信息:就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资源和知识,这种资源和知识必须是在传播之前不为人所知的,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被接收者所理解的,并最终影响到接收者的意识和行为。 3、信息管理:就是对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搜集、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配置及完全利用。 4、EHRM:是“Electron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的缩写,即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5、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1、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联接的部件的集合,它可以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以支持一个组织的决策制定和控制。信息系统包含组织或环境中的主要人员、地点和事件的信息。 2、系统: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集成:是为了达到系统的目标将可利用的资源有效的组织起来的过程和结果。系统集成的结果是将部件或小系统连成大系统。 4、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5、结构化开发方法:又叫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瀑布法等,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而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是结构化方法的精髓所在。 6、面向对象方法:是从对象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基于所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空间进行自然分割,识别其中的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建立问题空间的信息模型,然后根据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使之能够映射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模型和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 7、项目管理:是关于营造一个环境或条件,使得定义的目标或目的能以一组人以受控的方式得以实现。 8、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实际可运行的存储、维护和应用系统提供数据的软件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数据库系统一般由硬件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9、概念数据模型:也称为信息模型,它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实现数据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转换。 10、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三级模式结构,这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的结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构成。 11、信息系统规划:又称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或者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是将组织目标、支持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信息、提供这些必需信息的信息系统,以及这些信息系统的实施等诸要素集成的信息系统方案,是面向组织中信息系统发展远景的系统开发计划。 12、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是一种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结构化方法,BSP方法主要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是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的全过程。BSP方法所支持的目标是企业各层次的目标,实现这种支持需要许多子系统。BSP方法从企业目标开始,规定其处理方法,自上而下地推导出信息需求。 13、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在每一个企业中都存在着对该企业成功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称为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总是与那些能确保企业具有竞争能力的方面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与企业战略规划密切相关。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帮助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的方法,它在确定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和信息系统关键成功因素方面都收到了较好效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一、李某2000年被甲公司雇佣,并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其工作岗位是在产生大量粉尘的生产车间,李某上班后,要求发给劳动保护用品,被公司以资金短缺为由拒绝。李某于2006年初生病住院。2006年3月,经承担职业病鉴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诊断,李某被确诊患有尘肺病。出院时职业病鉴定机构提出李某不应再从事原岗位工作。李某返回公司后.要求调到无粉尘环境的岗位工作,井对其尘肺病进行疗养和治疗.但公司3个月后仍没有为其更换工作岗位.也未对其病进行治疗当李某再次催促公司领导调动工作岗位时,公司以各岗位满员.不好安排别的工作为由,让其继续从事原工作,李某无奈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用人单位为其更换工作岗位,对其尘肺病进行疗养和治疗,并承担治疗和疗养的费用。请分析本题指出甲公司的做法违背了哪些劳动法律法规?应该如何正确解决?(07.5) (1)本案例是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规,不对职工实施劳动安全保护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 (2)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保护的权利。公司没有为李某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违反了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公司必须发给李某劳动保护用品。 (3)劳动者因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期间为停工留薪。劳动者在评定伤残等级后,劳动者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4)本案中李某被职业病鉴定机构确诊为尘肺病,患有尘肺病的劳动者有权享受职业病待遇。李某在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期间,公司应给予李某停工留薪待遇。同时,在医疗期终结后,公司依据劳动鉴定委员会的伤残鉴定等级,支付李某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5)本案中李某被确诊为职业病后,即向公司提出调离岗位的请求。李某的要求是正当合理的。本案中公司在李某提出调离要求3个月后,仍不调换李某的工作岗位,这是违法的。公司应为李某调换工作岗位,并承担在此期间的治疗费用。 二、2006年3月10日振兴公司与公司工会推选出的协商代表经过集体协商,签订了一份集体合同草案,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后,该草案经五分之四的职工代表通过。其中,关于工资和劳动时间条款规定:公司所有员工每月工资不得低于1300元,每天工作用8小时。同年3月17日振兴公司将集体合同将集体合同文本及说明材料报送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登记、审查、备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15日内未提出异议。所以,2006年4月2日,振兴公司和工会以适当的方式向各自代表的成员公布了集体合同。 2006年5月,刘某应聘于振兴公司,公司于当年5月18日与刘某签订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合同规定其每月工资1000元,每天只需工作6小时。1个多月后,刘某在与同事聊天时偶然得知公司与工会签订了集体合同,约定员工每月工资不得低于1300元。刘某认为自己的工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约定,于是与公司交涉,要示提高工资,但公司始终不同意,刘某不服,于2006年7月中旬,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要示振兴公司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月工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第二节劳动关系理念溯源 第三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 第四节成熟的劳动关系 第五节新的矛盾和问题 第六节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四章管理方 第一节谁是管理方 第二节管理方的角色理论 第三节管理模式和实践 第五章工会 第一节工会的概念 第二节为什么及如何组建工会 第三节工会的职能与行为方式 第四节工会的组织结构 第五节劳资合作策略 第六章政府 第一节政府的角色 第二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 第三节政府劳动关系策略的实践 第七章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第一节劳动法与劳动关系 第二节工资的法律保障 第三节工作时间和加班的加点 第四节工作场所的规则 第八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第一节劳动合同法概述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节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节劳务派遣制度 第六节法律责任 第九章工业民主:员工参与管理 第一节员工参与管理的实施第二节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 第十章惩处与申诉 第一节如何实施惩处 第二节申诉 第十一章集体谈判 第一节集体谈判概述 第二节集体谈判的法律的调整 第三节集体谈判的结构、进程和结果 第四节我国的集体协商制度 第十二章产业行动 第十三章集体协议 第十四章三方协商机制 第十五章劳动争议处理 第十六章 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和问题 ?劳动关系具体表现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之间发生的关系。 ?国际劳动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 ?劳动法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会会审议通过。 ?对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职工,《劳动法》的实施范围仅限于和这些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劳动就业权)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 ?(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方面一律平等,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工作)之后所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 ?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公司的劳动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从(年满16周岁开始的。) ?关于劳动者的义务,《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具体而言是共同指向的劳动活动. ?法律事实,根据它是否包含当事人的意志,分为(事件和行为)

劳动关系人力资源-三级

劳动关系人力资源-三级

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含义 1.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 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关系的分离为其条 件的。 3.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特定的,劳动关系是劳动者 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因就业或雇用而产生的关系,即忽略个体间的具体差异的雇主与雇员的关系。 4.工资作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是 连接雇主与雇员两者的桥梁。劳动关系所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劳动给付与工资的交换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 含义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体现了国家意志。

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 1.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 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1.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 2.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二次调整: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后,若其运行出现障碍,如违约行为, 侵权行为出现,则劳动法将对劳动法律关系继续进行调整。 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1.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2.国家强制力是否立即发挥作用,取决于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行为的性质。 ●强行性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受国家法律强制力的直接保障; ●任意性规范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当其受到危害时,则需经权利主体请求后,国家强制力才会 出现。 构成要素 1、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与雇 员。 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法律把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16、18) ●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包括四层含义: ●A:他是被录用(雇佣)的人员; B:他是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 C:他是以工资为劳动收入的人员; D:特定的某种或者某几种人员不属于劳动者(如国家公务人员、军事人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等)。 总之,劳动者就是由用人单位所录用(雇佣)并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人员在劳动关系缔结之前,双方是平等主体,而劳动法律关系缔结就转变为隶属型主体 了。 各类用工单位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有三类用人单位直接适用《劳动合同法》: 其一,企业; 其二,个体经济组织; 其三,民办非企业单位,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图书馆等。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单选试题及答案:劳动关系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单选试题及答案:劳动关系管理一、单项选择 1.受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 A双务关系B双方行为 C劳动关系D生产关系 2.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主要针对劳动者的是() A社会保险B社会优抚 C社会救济D社会救助 3.下面()不属于信息沟通制度。 A纵向信息沟通B横向信息沟通 C混合信息沟通D建立标准信息载体 4.职工的保险福利是在集体合同的()中约定的。 A劳动条件标准部分B一般性规定 C过渡性规定D其他规定 5.根据劳动关系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特征,劳动法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应当是() A偏重、平等、全面和最基本的保护B偏重、平等、全面和基本的保护 C偏重、平等、客观和基本的保护D偏重、平等、客观和最基本的保护 6.提出劳动合同续订要求的一方应在合同到期前()书面通知对

A6个月B3个月 C1个月D半个月 7.职工王某1988年4月1日在甲公司参加工作,2000年4月1日调入乙公司工作;2001年5月1日王某患重病须住院治疗,他的医疗期应该是() A3个月B4个月 C5个月D6个月 8.集体劳动合同体制以()为主导体制。 A基层集体合同B行业集体合同 C集团集体合同D地区集中合同 9.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是职工和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的() A行为守则B行动守则 C行为规则D行为规范 10.关于集体合同,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劳动立法规定集体合同的期限为1~5年 B集体合同以双方代表的签字日期为生效日期 C我国的集体合同以行业集体合同为主导体制 D集体合同协商代表双方人数对等,各方为3~10名,并确定一名首席代表 11.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的续订与变更,表述错误的是() A提出劳动合同续订要求的一方应在合同到期前15日书面通知对

劳动关系管理练习题

《劳动关系管理》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基本观点正确,所用理论恰当,案例分析清楚者,评卷者可参考标准答案,酌情给分。) 一、李某与广州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为期5年。该合同规定,李某无权组 织或加入工会,无权参加企业决策;企业有权依照公司的经营状况决定是否为其支付劳动报酬和福利,有权单方面变更和解除劳动法律关系。 请对上述案例提出你的分析意见。 二、因企业无法安排工作引发的劳动争议 周某与企业订立8年期劳动合同,应于2000年6月30日到期。1999年7月5日周某休息日外出会友时摔伤腰部,遂住院治疗,两个月后出院,企业指定医院证明:“可以上班,两个月内避免腰部剧烈活动,两个月后来院复查。”周某的身体状况不能适应原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适当调整工作岗位,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待两个月后医院复查结果再定工作岗位。企业表示既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而企业无法为其安排别的工作,同意周某某在家休息1个月,休假期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病假津贴;随后于1999年10月6日以“非因工负伤,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为由,解除了与周某的劳动合同。周某不服,申诉到当地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请求维持原劳动关系。 请对本案提出你的分析意见。 三、劳动合同的解除 到2000年5月15日,孙名在慧达公司工作就有3年6个月了,工作岗位是包装工。该年3月1日企业引进包装流水线装置投产,孙名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经过10天培训,孙仍不能胜任工作。4月15日企业与其谈话,调整他的工作岗位为车间清洁员,被孙名拒绝后,企业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面交给他,并说,如果接受企业变更工作岗位的建议,企业将维持劳动合同期限届满。1个月后,孙名仍不接受企业的建议。慧达公司遂于2000年5月15日,在支付孙名3个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后解除了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孙名不接受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申诉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请求维持原劳动关系。请对上述案例提出你的意见。 四.国营某市轧钢厂发生下列纠纷:(1)工人赵某因身体有病被辞退,与厂方发生争议;(2)技术员钱某因未被允许参加全省轧钢行业技术员培训与厂方发生争议;(3)助理工程师孙某因未晋升工程师职务与厂方发生争议;(4)副总工程师李某因工资调整与厂方发生争议。赵、钱、孙、李四人与厂方的争议经几次协商交涉均未能解决。 现问: 1.赵某、钱某、孙某、李某中哪几个人与厂方发生的争议属于《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所规定的劳动争议? 2.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解决?在运用这几种方式解决问题时,不同方式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3.解决劳动争议的各种方式的法律效力如何? 五.叶某,女20岁,高中文化程度。1994年8月,某公司向社会公开招聘员工,其中办公室打字员2名,要求女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视力(裸眼)1.0以上。 叶某前往应聘,在体检时,叶某怕自己视力不好(左眼0.7,右眼0.5)不能通过,让其孪生妹妹代做视力检查。叶某与某公司订立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3

【人力资源】劳动关系案例分析(HR)精编版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1: 下面是星云公司(甲方)和员工张云(乙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内容: 1.乙方的职务为内部网络维护工程师,主要负责公司内部网数据规划和建设;负责内部网的安全和维护。 2.乙方的正常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 3.甲方根据工作需要要求乙方加班时,乙方除不可抗拒的原因外,应予配合。 4.乙方需遵守《员工手册》中规定的各项劳动纪律。 5.甲方应按月支付乙方报酬,乙方的工资待遇为2000元/月。 6.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章后于2003年8月1日起生效。7.本合同为长期合同,甲、乙双方若不特别声明,本合同持续有效。 8.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的过程中发生争议,同意以劳动局为第一审理机关。 问题:请指出以上条款中缺少哪些法定条款。 案例2: 邓某等15人系某住宅总公司建筑工程队工人,月工资标准为750元。1996年9月,该公司决定建筑工程队实行日工资制,公司以月工资750元除以每月日历天数30天,得出日工资25元。小时工资用日工资25元除以8小时得出3.13元。10月份发工资时,邓某等人实得工资529元,比过去少了221元。邓某等人找到公司,提出日工资标准太低,要求改正。公司以日工资是由原月工资标准换算而来为由,不予改正。为此,邢某等人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 问题:该公司的决定有没有错误,错在哪里? 案例3: 1996年9月,北京某食品公司因赶制中秋月饼,连续三天每日延长职工工作时间2小时,一谢某日工资标准为20元,小时工资标准为2. 5元,企业每天支付给谢莱加班工资2.5元,三天共计7.5元。谢某认为企业付给自己的加班工资不对,要求按不低于150%的工资报酬发给加班工资,而企业劳资科则认为,三天共发给谢某⒎5元加点工资是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其计算办法为2. 5元×2小时×150%=7. 5元∫扣除已发给谢某2小时的标准工资5元外,每天应发给谢某2. 5元的加班工资。对此,双方意见不一。 问题:该公司劳资科这样的计算对不对?为什么? 案例4∶ 周某系某大型机床厂职工,1995年3月作为富余人员被安排到该厂劳动服务公司批发部工作。厂里给批发部拨款l0000元作为扶持经费。1995年5月,该批发部由陈某承包经营,陈某与劳动服务公司签订了承包经营协议。协议约定,批发部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自付人员工资。但陈某从1995年8月至11月末向周某支付工资。在此以后,该劳动服务公司发现陈某在经营中有违法行为,即从1996年1月令其停业整顿。周某自1995年8月整顿期间一直领不到工资,多次向劳动服务公司反映均得不到解决,便向劳动仲裁机关提出申诉。仲裁机关受案后,对周某的工资裁决为由机床厂支付。但是在处理此案时,对周某的工资由谁支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拖欠周某的工资应由承包人陈某负责支付,因为陈某在承包经营时与劳动服务公司签有协议,协议约定由陈某支付员工工资。另一种意见认为拖欠周某的工资应由劳动服务公司支付,因为批发部作为劳动服务公司的一个业务部门没有自主用人权利,且承包人陈某违法经营,是由劳动服务公司责令其停产整顿的。 闷烟:本本所拖欠的工资应该由谁来支付?为什么? 案例5: 职工桂某1977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某市运输公司、邮电局等单位任职,1994年8月调

2016年10月自学考试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卷 (课程代码06089)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1页至第4页,共4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 按要求填涂,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第5页,共1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现代社会,使得劳动关系成为经济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由于劳动社会形式的 A.差异性 B.同一性 C.趋同性 D.对立性 2.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市场状况和技术状况等因素,其中对劳动关系影响最为直接的经济因素是 A.劳动力市场状况 B.国际环境和失业状况 C.技术状况 D.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状况 3.劳动关系运行当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因是 A.市场需求 B.国家政策 C.人的需要和利益 D.人的理想和信念 4.被视为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是 A.法国1791年《夏勃里埃法》 B.英国1799年《结社法》 C.英国1802年《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D.英国1875年《企业主和工人法》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卷第1页(共5页) 5.指出“在劳动关系系统中,行为主体、环境、意识形态以及规则网是构成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要素”的学者是 A.马克斯.韦伯 B.邓洛普 C.桑德沃 D.安德森 6.1974年,哈里.布雷弗曼在其论著《劳动与垄断资本》中首次阐述的理论是 A.变权管理理论 B.劳动过程理论 C.利益相关者理论 D.决策过程理论 7.最早的工会组织形式是 A.同行工会 B.半技术与非技术工人工会 C.白领工会 D.行业工会 8.新保守主义中最有影响力的政府理论是 A.管理主义理论 B.公共选择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点(四级)第6章 劳动关系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考点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1.劳动关系的定义 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2. 劳动关系定义的几个要点: 1.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来实现的。 2.劳动关系领域中,劳动者通常被表述为雇员,用人单位被表述为雇主。 3.劳动关系所反映的是劳动给付与工资的交换关系。 3.判断一个劳动者是否属于雇员的标准: 1.劳动受约束(时间地点、数量质量等); 2.主要劳动条件由他人提供; 3.从事的劳动在雇主的业务范围之内; 4.工作履行与绩效受到控制与评价。 4.劳动关系有如下特征: 1.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 2.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的特点; 3.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点。 5.劳动法律关系 (一)定义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特点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有: 1.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3.是一种双务关系; 4.具有国家强制性。 6.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依据调节手段的不同分为7种: 1.劳动法律、法规; 2.劳动合同规范; 3.集体合同规范; 4.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 5.企业内部劳动规则(规章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国家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各种调节手段要点如下: (一)劳动法律、法规 1.是调整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的原则性规范、最低标准

2.基本特点:体现国家意志 (二)劳动合同规范 1.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基本特点:体现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意志 (三)集体合同规范 1.集体合同——集体双方代表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2.集体合同由工会(没工会的由职工代表)代表全体职工与企业签订。 3.集体协商比个别协商更为必要的原因: (1)企业中有很多“公共事务”,对每个雇员都有影响; (2)雇员个人不可能与雇主保持在力量上的均衡。 (四)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 1.我国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主要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平等协商制度 2.特点是劳动者意志对企业意志的渗透和影响。 3.雇员参与管理的要点: (1)以被管理者的身份进行参与 (2)参与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事务 (3)参与形式多种多样(组织、代表、岗位、个人) (五)企业内部劳动规则(规章制度); 1.调整对象:劳动过程中的企业和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相互之间的关系。 2.制定主体:企业(虽有劳动者参与,但属单方法律行为) 3.表现形式:企业公开、正式的行政文件 4.适用范围:本企业 5.特点:体现企业(雇主)的意志 (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下,经劳动关系当事人请求,由依法建立的处理机构——调解机构、仲裁机构依法进行调查、协调和处理的程序性规范。是对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调整。 1.调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职工、用人单位、工会代表) (1)群众性;(2)自治性;(3)非强制性(自愿原则) 2.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行政部门、同级工会、用人单位代表) 是兼有司法性特征的劳动行政执法行为。 (七)国家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1.实施主体: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各级工会 2.是为了保证劳动法的贯彻执行,是关于法定监督检查主体的职权、监督检查的范围、监督检查的程序以及纠偏和处罚的行为规范 3.具有保证劳动法体系全面实施的功能 7.劳动合同的含义 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3.劳动合同的条款分为法定条款和协商条款: 法定条款: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协商约定的条款 协商条款:根据岗位特点双方选择约定的条款 8.专项协议——劳动关系当事人为明确劳动关系中特定权利义务,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契约。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案例分析题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案例分析题 一、李某2000年被甲公司雇佣,并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其工作岗位是在产生大量粉尘的生产车间,李某上班后,要求发给劳动保护用品,被公司以资金短缺为由拒绝。李某于2006年初生病住院。2006年3月,经承担职业病鉴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诊断,李某被确诊患有尘肺病。出院时职业病鉴定机构提出李某不应再从事原岗位工作。李某返回公司后.要求调到无粉尘环境的岗位工作,井对其尘肺病进行疗养和治疗.但公司3个月后仍没有为其更换工作岗位.也未对其病进行治疗当李某再次催促公司领导调动工作岗位时,公司以各岗位满员.不好安排别的工作为由,让其继续从事原工作,李某无奈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用人单位为其更换工作岗位,对其尘肺病进行疗养和治疗,并承担治疗和疗养的费用。请分析本题指出甲公司的做法违背了哪些劳动法律法规?应该如何正确解决?(07.5) 二、2006年3月10日振兴公司与公司工会推选出的协商代表经过集体协商,签订了一份集体合同草案,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后,该草案经五分之四的职工代表通过。其中,关于工资和劳动时间条款规定:公司所有员工每月工资不得低于1300元,每天工作用8小时。同年3月17日振兴公司将集体合同将集体合同文本及说明材料报送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登记、审查、备案,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15日内未提出异议。所以,2006年4月2日,振兴公司和工会以适当的方式向各自代表的成员公布了集体合同。 2006年5月,刘某应聘于振兴公司,公司于当年5月18日与刘某签订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合同规定其每月工资1000元,每天只需工作6小时。1个多月后,刘某在与同事聊天时偶然得知公司与工会签订了集体合同,约定员工每月工资不得低于1300元。刘某认为自己的工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约定,于是与公司交涉,要示提高工资,但公司始终不同意,刘某不服,于2006年7月中旬,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要示振兴公司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月工资标准1300元履行劳动合同,并补足2006年5月至2006年7月低于集体合同约定的月工资标准部分的劳动报酬。(08.5) 如果您是当地劳动争议仲裁人员,您如何进行裁决?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填空选择 1、“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在(欧美国家)使用最早、最为广泛。 2、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的相互交织。 3、双方对你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尤其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4、劳动关系的主体有(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5、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有以下四种:一、(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三、(公共部门的雇主),四、(有效服务的提供者)。 6、冲突的根本根源有(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 7、罢工是冲突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以你为罢工是双方都要付出成本,所以单纯从经济学角度讲,罢工是(非理性)的行为。 8、技术环境包括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方式)。 9、在诸多政策环境中,(就业政策)对于劳动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直接。 10、(法律)和(制度)是政府调整劳动关系的最基本形式。 11、新保守派主要关注的问题是(效率最大化),对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影响评价是(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12、(新保守派)认为,理想的劳动法应该是工人难以组织工会,或者即使有工会,其权利也很小。 13、(管理主义学派)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劳资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始终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 14、(正统多元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公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15、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 16(瑞典模式)是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最具代表性的实例。 17、(激进派)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18、(韦伯)认为工人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 19、协约自治模式具体分为两种形式:(劳资抗衡模式)和(劳资制衡模式。) 20、美国着名劳动关系学者邓洛普最早以统筹模式对劳、资、政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 21、对产业关系系统的改进模型是(冈德森模型)。 22、统合模式具体分为(国家统合)、(社会统合)和(经营者统合)三类。 23、着名的(瑞典模式)是社会统合模式的代表。 24、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 25、1802年英国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被视为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 26、(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 27、1935年罗斯福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制度相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 28、(劳动关系制度化)时期,三方性原则开始出现。 29、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像英国,瑞典这样的福利国家。 30、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彼得·鲁德克)。 31、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中相对重要的学派有(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泉边理论学派) 32、解决劳资矛盾、劳资争端的途径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结构通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设一体化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各地及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形成统一的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满足信息系统内数据的采集和共享,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本通则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遵循代码等长、有规律和易于扩充的原则,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类数据库(表)及其所管理指标的构成规则、信息分类、指标编码、数据库和字段名的命名规则等作出规定。 第三条本通则适用于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所建设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 第四条本通则所涉及的指标及指标代码优先采用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制定。 第二章业务类指标体系 第五条业务类指标是信息系统中反映信息主体(如单位、个人等)的属性和度量的原始指标。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名称、编

码、类型、长度、数值单位、检索项标识和指标解释。 第六条指标名称采用国际、国内已有的标准名称,或使用通用、明确的词语。 第七条指标的编码采用四层六位字符形式表示,反映指标的定义级别、所属业务类别、信息主体类型特征和顺序号等。表示形式如下: ××××××第一层定义级别 第二层业务类别 第三层信息主体类型 第四层顺序号 第一层指标的定义级别用一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其中:A—部级:部级指标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制定,在全国范围使用。 B—省级:省级及省级以下级别的指标,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自行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使用。 C—市级 D—县级 第二层指标所属的业务类别用一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按A—Z顺序排列,其中: A—综合类:两项及两项以上业务共用具有相同含义(如单位基本信息、人员基本信息等)的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