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材生产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铝材生产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铝材生产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铝材生产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铝材加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探讨

【第一章】中信渤铝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理论

【第三章】中信渤铝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及问题

【4.1】信息系统网络基础设施设计

【4.2 4.3】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预算投入及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铝材生产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研究,提出构建中信渤铝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的设计方案。文中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归纳总结了相关理论,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以中信渤铝公司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公司当前的各个应用系统模块、企业信息门户以及内联网平台中存在的重大漏洞,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和相关关系,提出逐步建立中信渤铝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的方案和实施策略,并提出了信息系统整合投入预算和保障措施。

综上所述,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指出了中信渤铝的各项业务子系统没有与财务系统形成良好的对接等重大问题。详细研究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知识后,以中信渤铝公司为研究案例,分析了该公司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的现实情况,并提出在应用系统模块以及内联网平台建设等工作中存在着网络基础平台建设不完善,信息系统整合投入资金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水平的提高。

(2)本文制定了中信渤铝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的设计方案及实施路径。该方案的设计是以完善铝型材业务ERP 系统建设,全面整合企业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规范化,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总目标。在保留原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基础上,进行数据资源规划,实现以财务为核心的全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管理以及管理类应用系统、统计查询与决策分析系统和企业信息门户等的集成与共享。

为企业实现高效、稳定、安全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提出了中信渤铝公司的信息系统整合投入预算和保障措施。本文从加强基础网络及硬件平台投入、应用系统建设投入、内联网平台投入以及软件正版化的投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加强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切实做好信息化培训等方面做出规划。

(4)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提出了中信渤铝公司的业务与财务流程一体化整合模式。通过对中信渤铝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及

整合,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信息集成与共享,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对业务与财务流程的改造和整合,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5)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由于时间和条件的关系,加之资料搜集以及实地调研的水平有限,本文的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信息系统整合与全面质量管理结合以及如何将系统整合与企业战略具体进行结合方面尚未做到系统全面。

由于信息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本文中所设计的整合方案还需要与企业具体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并不断改进,待今后在实践中继续进行探索,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Lee.J, Kim.S.h.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dural of Moralization in MIS Development and MIS Success [J].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1992(22):689-692.

[2] Christopher, 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J]. Great Britain,1998(17):129-131

[3] Zamir. Clustering Web Doeuments: A Phras-Based Method for Grouping Seareh Engine Results[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99(10):356-359.

[4] J.Talim,.Liu,P.Nain and E.Coffman. Optimizing the Number of Robots for Web Seareh Engines[J]. Tele eommunieation Systems Journal,2001(38):238-240.

[5] R.R. Sharma, O.N. Singh, P.R. Raha , Optimal Installation Policies of Additional Water Supply Facilities for a Growing Popul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54(1):468-470.

[6] Shang Chunming, Wang Yaowu, Liu Hongyu. Study on the Standard System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4(7):136-138.

[7] Ron Carbtree. Lean and 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lemma – The Loss of Corporate Consciousness [J]. ERP Research Center, 2005(9):367-369.

[8] Herman Bisschoff. Partnering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jects in South Africa [J]. South Africa(c),2008(11):114-118.

[9] Haoyun WU, Saixing ZENG, Xundi DIAO. Evaluating Economic Benefits of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for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 Case Study [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1(1):486-488.

[10] X.S Qin, Y. Xu. Analyzing Urban Water Supply Through an Acceptability-Index-Based Interval Approach [J]. Advances in WaterResources, 2011,34(7):259-262.

[11] S. B, J. Grabis. Knowledge Reuse in Configur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A Change Management Case Study [J]. IN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Systems,2012(25):147-151.

[12] Aabha Sargaonkar, Swapnil Kamble, Ravindar Rao. Model Study for Rehabilitation Planning of Water Supply Network [J].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12,23(15):237-239.

[13] Jianjian Bao, Zhenmin Su, Shaojun Jin. Building and Operation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2014(2):467-470.

[14] Patrick Albert Chikumba, Auxilia Nyaukaya Kaund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s a Tool for Integration of District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 and Drug 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 Malawi [J]. Computer Sciences,2013(92):126-129.

[15] Matloob Khushi, Georgina Edwards, Diego Alonso Marcos. Research 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J]. Computer Sciences,2014(8):653-657.

[16] Beatriz Minguela-Rata, Daniel Arias-Aranda. Processes Integration and E-Busines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Handbook of Strategic E-Business Management,2014(13):238-240.

[17] 邵培基。AHP 方法综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10):163-165.

[18] 张玲玲,终仁城。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4(8):147-150.

[19] 赵红军。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议[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13-116.

[20] 张芹,南建设。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体系工程方法研究与应用[J]. 电讯技术,2012(7):126-129.

[21] 王曦钊。发电生产信息系统整合关键技术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7):105-108.

[22] 姜喆。长春水务集团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3:64-68.

[23] 徐勤兰。企业信息系统整合中的流程变革问题分析[J]. 管理观察,2013(8):150-153.

[24] 贾丽飞。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12(4):160-163.

[25] 赵文丽。企业建设和实施ERP 系统的重要性[J]. 科技与企业,2014(3):79-81.

[26] 李守兴。工程建设企业ERP 建设与应用探析[J]. 会计师,2015(4):203-206.

[27] 晁玉忠。基于SOA 的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探索与实践[J]. 现代商业,2013(4):94-95.

[28] 邹玲枫,曾子澜。关于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的难点和方向[J]. 企业导报,2013(5):235-237.

[29] 崔敏,宋建毅。分析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管理方案[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1):49.

[30] Harold .J. Levitt. Management Psychology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574-576.

[31] Gary Nutt. Operating system [M].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1983:368-370.

[32] Namje Park, Marie Kim. Implementation of Loa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ystem using Smart Grid Privacypolicy in Energy Management Service Environment [J]. Cluster Computing ,2014(34):521-524.

[33] 仇方。关于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分析的探讨[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3(5):145-149.

[34] 刘振东。浅谈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J]. 民营科技,2012(12):72-73.

[35] 吴胜利。ERP 系统实施与应用风险分析[J]. 江苏航空,2013(11):146-148.

[36] Kristian Beckers, Isabelle C?té,Stephan Fa?bender. Erratum to: A Pattern-base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Cloud-specific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J].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2013,26(6):477-479.

[37] Sajjad Karim, Mona SZ Al-Kharraz, Abdelbaset S Buhmeida, et al. BioSearch: an In-house Developed Lab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Center of Excellence in Genomic Medicine Research [J]. BMC Genomics ,2014(12):793-795.

[38] 常雪枫。完善企业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 中国投资,2013(9):214-216.

[39] 李秀田, 李智莹, 刘洁. 论ERP 系统在物资管理中的意义[J].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3,6(5):319-322.

[40] 袁光辉,樊重俊,熊红林。基于贝叶斯方法的信息系统整合风险评估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4(02):188-189.

[41] 肖伟。山东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3:46-49.

[42] Luiza-Elena Cojocaru, George Burlac. Farm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s Ontological Level in a Digital Business Ecosystem [J]. Service Orientation in Holonic,2014,35(4):532-535.

[43] Antonis C. Stylianou, Stephanie S, Robbins, et al. Corporate Mergers and the Problems of IS Integration [J].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1996(12):209-212.

[44] Zhi-cong Zhu, Xiao-fei Yang, Cheng-gang Cui.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Based on Cyber-Physical System [J].Low-carbon City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2015(6):258-262.

[45] 王连泽。基于信息安全技术的信息系统集成框架与实现[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3):127-129.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赛迪顾问-大型企业并购重组信息化整合方案

本期主题:大型企业并购重组信息化整合方案 第一章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目标及原则 1.1 总体目标 在央企集团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以坚持央企集团信息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原则为前提,以最大化的保护利用并购企业现有IT资产为核心,以并购企业现有系统改造、网络对接集成、信息资源整合、IT组织优化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的将新并购企业能够平滑的并入央企集团信息化体系中。 1.2 具体目标 1、“1+1>2”的韦斯顿协同效应实现,重构统一的信息化体系,努力营造央企集团与并购企业IT资产深度“融合”的技术环境,信息系统间实现功能联动、数据资源实现统一标准应用、通讯网络实现数据无障碍传输,最终达到目的。 2、IT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实现,在新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过程中,充分复制央企集团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妥善应用央企集团成熟的信息系统。以快速提高并购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并购企业与央企集团现有企业间的IT技术应用差距。 1.3 整合原则 1、总部主导原则 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工作必须在央企总部信息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稳步推进,按照央企集团制定的重组整合方案开展技术实施,央企集团信息部门对并购企业信息化建设负有“指导建设、监督管理”的责任。 2、规范遵照原则

未来并购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央企集团颁布或新制定的各项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3、资产保护最大化原则 在并购企业信息化改造、整合过程中,在不违背央企集团总体信息化应用要求的前提下,要保证并购企业原有IT资产得以最大化的保护。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中,该技术不仅要满足企业并购期的业务支撑需求,而且要保证该技术能够适应未来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 5、业务、管理驱动原则 要充分调研并购业务、相关管控对IT技术(包括信息系统对接、网络集成等)的应用需求,在需求引导驱动下,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应用方式。 第二章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难点及风险 2.1并购重组后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1、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推广具有难度 被并购企业业务特点各不相同,其信息化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推广统一的信息化系统过程中,由于被并购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同,部署时可能出现资源浪费、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如果推广的速度过快,有可能造成相关经验得不到推广、知识得不到共享的情况。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模型,逐步探索逐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系统的统一规范,同时根据相应企业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保持系统可用性。这些探索、部署的过程是系统推广的难点所在。 2、规模化造成的管控能力降低 企业并购带来业务互补效应和集团规模化效应,对公司业务和市场扩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规模增大也会造成企业管控能力的降低。首先体现在业务控制能力的降低上,随着管理链条的延伸,公司管理层的业务压力逐渐增大,管控能力也逐渐弱化。同时,延伸的管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安元科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产品说明书 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

安元科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目录 1. 产品概述 (1) . 产品简介......................................................... (1) . 产品特性......................................................... (3) . 系统环境需求 (4) 网络版 (4) 单机版 (4) . 产品定位......................................................... (5) 2. 产品模块及功能介绍 (6) . 系统功能简介 (6) .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9) 用户登录及主程序界面 (9) “系统”菜单 (10) 安全基础信息 (12) 安全生产管理 (31) 安全教育与培训...................................................... (41) 防救灾应急预案 (44) 安全统计与分析...................................................... (45) 3. 客服信息 (49)

1. 产品概述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系列之一,旨在响应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对生产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号召,辅助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软件产品。产品采用主流的开发工具和数据库软件为企业量身打造,力求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较完善的功能。 产品开发采用两种基于用户选择的模式:通用产品开发和定制产品开发。其中通用产品开发完成的软件产品整合了企业生产中的共性的功能,而定制开发的软件系统则是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下面对“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等进行展开介绍。 . 产品简介 公司开发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软件。软件包括基础数据管理、事故隐患管理、设备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安全教育管理等功能模块。目前有单机版、网络版两个版本。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要,并且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模块配置,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差异化的需求。 产品能帮助企业掌握整体的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状况,对重大危险源信息实现动态管理、汇总分析,对事故隐患,及时地、科学地提出预防方案和整改措施,以更好地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和企业财产的安全。此产品能帮助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公司信息系统建设方案.docx

XXX 公司 文件编号:归档号: 版次: 拟制郜全育审核批准日期 信息(情报)系统建设方案 一、背景说明 1.目前公司体系内信息(情报)存在形式较为分散,没有总的归口端; 2.信息(情报)呈现状态处于基础形式,需要科学加工、分析处理,以提高信息(情报)的科学、有效、真实性和使用价值; 3.信息(情报)出入口及归档体系尚无,不便于信息快速分类查询、提供; 4.信息(情报)定期收集、归口分析、报告尚未形成常态机制,不便于早期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和机遇; 整体来说就是市场信息(情报)体系尚未成型,对我们市场运作、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的规划、战略布局、战术安排等的实施和决策都会产生较为被动的情况,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中与我们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不匹配。 二、建设目的 1.维护、开发、建设各种信息供应渠道和体系,保障情报信息来源及时、准确、有效; 2.梳理、整理各种情报信息种类,按类目、按用途整理归档,建立情报信息库,使能及时调阅; 3.建立信息采集、整理、归口分析、报告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常态化; 4.使分散的信息片段成为有价值情报,能为企业发展、高层决策、业务拓展、部门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真实、有参考价值的情报信息;

5.对政策环境、行业动向、竞争对手等进行监控和评估,对可能出现的机遇和危险提供早期预警。 三、系统构架 1.信息(情报)流程运作示意 销售市场 汇报 市场情报 信息提供情报分析 技术情报战略、战术、 专项等情报 决策层 汇报 技术研发 信息反馈决策

2.信息(情报)体系架构示意 网络查询行业协会 会议访谈记录各种实地调查 二手信息公司内部人士 情报合作伙伴 专业书刊外部各种形式 业务合作伙伴销售与市场 一手信息 外部 需求产生方 数据信息库 数据信息处理与分析端 内部 方案制定方读取权限控制 业务部门 读取权限控制 职能部门 决策层、管理层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目的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伴随企业现代化改造与市场环境需求而日趋完善和迫切,不间断的信息化投入使许多企业拥有了一定数量、不同目标的信息系统。由于多种的原因,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以及企业外部各信息系统之间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为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系统整合逐步成为企业关心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正在组建大型的跨区域集团企业和合并、收购的企业,要形成业务的联合重组,就必然要求对各个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内部信息流的通畅与有效。因此,系统整合日趋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一方面企业内部多个信息系统的应用,另一方面主要的原动力来自于企业重组与并购。 现代企业重组与并购中信息系统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信息系统是企业重组与并购过程中一种控制和管理的工具,是企业需要积极运用的焦点资源;是主体企业控制新的并购企业,掌握整个企业绩效,实现管理框架重新设计、管理过程传递和资源重新布局的必要工具。信息系统还是企业重组与并购后实现企业所有资源共享和集约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没有信息系统的商流和物流,就不可能集约,也不可能克服重组与并购后的“大企业”病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包括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软件等技术和产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水平得以提高,不断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竞争力的过程。然而,现实情况是:在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搞信息系统建设以后,发现信息系统总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很多信息系统建成以后都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运转,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上,解决具体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电子化的问题,很少进行经营决策信息系统和战略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不能有效管理企业零散信息,不能使信息系统间协同工作,不能综合利用企业的数据资源,不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屡见不鲜。因此,系统整合首先就是要解决最简单的信息系统使用效率问题。系统整合的目的可分为下列几类: 1.实现企业内部各个不同功能分系统之间的连接与整合。 早期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比较严谨的总体规划,或者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需求发生了变化,加之不同系统开发商各自的风格不同。因此,即使在信息化建设做了很科学的总体规划的企业里,企业实施的信息系统也可能存在功能重叠、漏缺和互不连接的情况。例如,财务管理系统通常按照自己的需求,设计了需要物资部门提供相应的入出票据管理,但却没有考虑物资管理部门管理系统中所需要的仓储细节管理。对于物资管理系统而言,其则根据自身的业务流程和需求进行系统设计,这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功能重叠和信息上的孤立与重复。另外,有些信息是多个系统的综合信息,系统开发时由于没有从细节上分析如何产生这些综合数据等等。 基于上述原因,考虑利用现有的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来实现企业内部各个不同功能分系统之间的连接与整合。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doc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产品说明书 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1. 产品概述 (1) 1.1. 产品简介......................................................... (1) 1.2. 产品特性......................................................... (3) 1.3. 系统环境需求 (4) 1.3.1. 网络版 (4) 1.3.2. 单机版 (4) 1.4. 产品定位......................................................... (5) 2. 产品模块及功能介绍 (6) 2.1. 系统功能简介 (6) 2.2.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9) 2.2.1. 用户登录及主程序界面 (9) 2.2.2. “系统”菜单 (10) 2.2.3. 安全基础信息 (12) 2.2.4. 安全生产管理 (31) 2.2.5. 安全教育与培训...................................................... (41) 2.2.6. 防救灾应急预案 (44) 2.2.7. 安全统计与分析...................................................... (45) 3. 客服信息 (49)

1. 产品概述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系列之一,旨在响应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对生产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号召,辅助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软件产品。产品采用主流的开发工具和数据库软件为企业量身打造,力求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较完善的功能。 产品开发采用两种基于用户选择的模式:通用产品开发和定制产品开发。其中通用产品开发完成的软件产品整合了企业生产中的共性的功能,而定制开发的软件系统则是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下面对“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等进行展开介绍。 1.1. 产品简介 公司开发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软件。软件包括基础数据管理、事故隐患管理、设备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安全教育管理等功能模块。目前有单机版、网络版两个版本。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要,并且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模块配置,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差异化的需求。 产品能帮助企业掌握整体的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状况,对重大危险源信息实现动态管理、汇总分析,对事故隐患,及时地、科学地提出预防方案和整改措施,以更好地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和企业财产的安全。此产品能帮助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基于决策支持系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基于决策支持系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09-3-14 李赤林马纪云来源:万方数据 关键字: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信息化应用调查我要找茬在线投稿加入收藏发表评论好文推荐打印文本 信息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关健性带动力量。对于21世纪之初的中国企业来说,同样如此,信息化是必须要面对的生存环境,也是必须要抓牢的一条主线。本文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及时企业的重大意义,比较了传统信息化系统和基于DSS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差异,最后提出了后者的构建方式。 在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必须厉行改革、全面创新以适应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面前,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于是,无论是图谋做大做强的大计,还是固守自己的一片山河,我国的企业都需要进行深度的改革和调整,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是推进企业各项工作自我更新和完善的突破口,是企业增进核心竞争力的捷径,我国的企业应坚定不移地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的探索中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对于各种模式的信息化建设有了初步的认识。信息化的核心是企业采用的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和相关的信息系统的性能有密切的关系。而信息系统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阶段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模式。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事务领域的应用先后经历了电子数据处理(EDP)、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三个阶段。它们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管理活动对计算机技术强烈的期盼下应运而生的,并且都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 一、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思考 1.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企业运行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不仅仅是指企业建立一两个信息系统或使用了计算机软件,而是在企业传统经营内容的基础上,以信息为核心,以各种信息系统为工具,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2.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 (1)克服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各个部门如果各行其是,仅从本部门出发,不考虑其他部门的技术和能力,就会造成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信息孤岛”现象,使计算机技术运用不能深入。不同软件间,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和生产的数据不能交流,信息需要多次重复地输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严重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2)增强管理功能,提高管理效率。企业信息化为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提供了准确而有效的数字信息,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整体经营水平;企业信息化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的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和信息流的高度集成管理,便于企业竞争战略不断创新,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3)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竞争范围。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它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环节的成本,从而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 (4)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差别化。由于互联网络的发展,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的流

(完整版)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目录 现状和目标 (3) 技术难点 (4) (1)数据库基础 (4) (2)规范与标准 (5) (3)系统体系结构 (5) (4)操纵系统和网络硬件环境 (5) 实现方案 (6) (1)分析总体需求,确定系统整合的原则与目标 (6) (2)分析现有各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基础、运行环境等现状 (6) (3)确定整合后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取舍的具体内容 (6) (4)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接口和新的系统来实现统一 (6) 整合方式 (7) (1)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7) (2)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是进行信息系统整合最初期的方式 (7) (3)通过构建业务管理文档级集成平台,是文档级信息系统整合的提升 (8) (4)建立企业门户平台为主线,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整合方式 (8) (5)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是从数据基础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整合方式 (9)

现状和目标 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网络、系统、邮件、门户建设方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成绩距离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随着市场的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或筹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内容、数据定义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系统间集成困难,没有形成规模,整体效益的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如企业信息门户上,共享这些信息,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前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它以信息为支撑,源于信息层,经信息管理层,将信息加工、处理、整合,然后流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在这里信息流作为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连接链,进入行政与业务管理层,为企业上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决策落实执行层,并将落实执行(企业运行)信息反馈给信息层,由此形成新的一轮循环过程,并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及科研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522 | 全国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6) 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 及科研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文/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张福铮 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科学研究是科研院主营业务之一,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对科研院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完善科研院科研项目管理,规范相关工作流程,强化执行力度,需加强科研项目信息的整合和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支持,推进科研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项目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覆盖度不够,流程固化率不高;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不充分,业务数据无法有效的共享和流转; 未实现项目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对项目进度、质量进行控制的技术手段有限; 项目的资金管理未实现闭环控制,预算、采购、合同等环节的资金链条未打通; 科研成果管理不规范,项目立项辅助决策缺乏信息技术手段支持; 项目过程管控手段不足,内控机制未实现信息化支撑。 科研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 按照国际项目管理标准及PMBOK 管理标准,围绕科研院的各种类型项目,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项目化管理体系,同时结合科研院的项目精细化管理要求对项目成本、计划、成果、工作量、变更等业务线条进行精细化的业务设计和实现。 成果货架化管理的关键技术实现 成果货架化管理的实现提升了科研院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建立了规范化的科技成果管理体系, 提高了科研领域布局合理性及持续创新能力,促进了各专业领域科技成果的积累、继承、共享和集成应用,为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及科研项目立项提供指导,提升了科研投资效益与效率。其中关键技术如下: 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实现的关键任务、TRL 等级和成果交付计划管理; 实现“科技项目的研究课题分解”,并将WBS 过程和成果交付关联,以项目实施过程驱动成果的收集,为技术货架提供数据支撑; 实现项目过程管理和交付成果的紧密关联,第一步将交付成果控制到里程碑级别,里程碑的完成不再仅仅通过工作量的确认,而是要在工作量完成的同时,实现交付物的提交及审批确认。确保项目过程管理的更完整有效; 实现对于系统管理的关键技术成果,提供从领域、成果类型、关键技术点等多个维度结合不同的等级进行关键技术分析; 实现对历年项目的数目、累积数目、增长率进行统计,统计项目增长趋势、项目类型分布、技术领域项目分布进行展示; 实现为立项申报阶段提供立项辅助依据,进行项目申报时,可以立项辅助模块获取本关键技 图1项目关键过程技术支撑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 1平台概述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是公司打造的一款面向安全生产监管领域、提供企业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安全服务的产品。平台监控的数据包括了各类安全生产监控探测设备的实时数据、实时的视频数以及设备的状态数据。本平台监管的对象包括所有生产、存储、运输、销售、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化工生产、加工企业、加油加气站、油库、气库等)、工业加工企业、建筑行业(建筑工地现场视频监控)、公共服务行业(各类电梯含公共场所电梯、生活小区电梯以及商用电梯的安全监控)。本平台通过对企业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数据实行信息化集成监管,能够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提供相应的实时动态监管服务功能,能够为接入平台的企业提供各类安全服务功能,同时实现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强政企之间的沟通。 平台由前端的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上报传输网络及后端数据处理系统构成,系统全面采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技术模式,实现感知、传输、处理的闭环系统,并将结合移动计算实现信息的多渠道发布。 2系统体系架构 图2.1:系统体系架构图

本系统作为物联网项目的典型应用,整体系统架构的设计思路是基于从数据的感知、传输处理、应用和展示着三个层次结构对系统进行设计。数据感知依靠前端的企业端数据采集软件实现对企业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进行采集,然后采集的数据在物联网网关中进行初步的处理,然后再通过物联网关加密压缩后传输到中心数据库。在中心通过在GIS地图上或者其他功能对接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 3软件架构设计 系统软件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3.1:软件体系架构 3.1数据感知层 数据感知层是整个平台系统的基础,通过采集软件把安装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监控设备(各种探测器、摄像头等)的数据实时采集,然后将数据汇集物联网网关,网关对数据做一些基本的处理(过滤,压缩等)后传输到系统的中心数据库。数据感知层构成了整个系统的数据来源和数据通道。 3.2数据层 数据层是依托云计算中心提供的云主机搭建的系统数据库。实现对危险源基本信息库,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库,应急救援指挥库等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分析。采取创建索引,对表进行物理分区,和逻辑分表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不同维度的拆分,减少单表的存储压力,提高数据的插入以及查询的速度。 3.3基础组件层 基础组件层主要是为上层的业务系统提供各类基础的服务,包含了我们公共的组件,比如CA安全认证、工作流引擎、流媒体服务等一系列在上层业务系统中需要用到的基础服务,还包含了个应用系统需要的应用组件,应用组件由基础业务实体和基本稳定的业务服务等组成,可在不同的系统中进行调用,不需要重新开发。 基础组件层由组件(公共工具组件和应用组件)和应用框架组成,它使开发人员能快捷、高效地构建业务功能模块。开发人员只需开发应用组件,将应用组件插入框架之中即可构建应用程序。应用框架基于开放或共享标准,实现面向产品化、实用性的组件库系统,并具开放性、可扩展性。这种组件式的方式,可以降低系统的耦合,同时也可以使得系统具有更好的兼容性。 3.4应用层 应用层是根据业务要求开发出的各类应用系统,其中包括了危险源的监管平台,GIS监管平台,安监业务平台以及移动终端应用等等。这些业务系统及功能模块建立在应用组件和公共组件平台基础之上,满足不同业务的需要。业务系统的构建基于应用组件,一个业务流程由多个应用组件来完成。 3.5展示层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调研报告正式版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调研报告 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但对于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还不是很多,本文旨在根据相关学者对煤炭企业信

息化的理解,总结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将煤炭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企业所需的各项信息资源并提供给各层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信息化是指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究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

企业的信息系统整合方案设计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目录 现状和目标 (3) 技术难点 (4) (1)数据库基础 (5) (2)规范与标准 (5) (3)系统体系结构 (5) (4)操纵系统和网络硬件环境 (5) 实现方案 (6) (1)分析总体需求,确定系统整合的原则与目标 (6) (2)分析现有各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基础、运行环境等现状 (6) (3)确定整合后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取舍的具体内容 (6) (4)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接口和新的系统来实现统一 (7) 整合方式 (7) (1)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7) (2)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是进行信息系统整合最初期的方式 (8)

(3)通过构建业务管理文档级集成平台,是文档级信息系统整合的提升 (8) (4)建立企业门户平台为主线,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整合方式 (9) (5)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是从数据基础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整合方式 (9)

现状和目标 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网络、系统、邮件、门户建设方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成绩距离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随着市场的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或筹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内容、数据定义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系统间集成困难,没有形成规模,整体效益的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如企业信息门户上,共享这些信息,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前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它以信息为支撑,源于信息层,经信息管理层,将信息加工、处理、整合,然后流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在这里信息流作为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连接链,进入行政与业务管理层,为企业上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决策落实执行层,并将落实执行(企业运行)信息反馈给信息层,由此形成新的一轮循环过程,并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信息系统集成

信息系统集成,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系统组成 信息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的集成: (1)硬件集成 使用硬件设备将各个子系统连接起来,例如使用路由器连接广域网等。 (2)软件集成 软件集成要解决的问题是异构软件的相互接口。 (3)数据和信息集成 数据和信息集成建立在硬件集成和软件集成之上,是系统集成的核心,通常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合理规划数据和信息 ?减少数据冗余 ?更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 ?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保密 (4)技术与管理集成 企业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效益,使各部门协调一致地工作,做到市场销售、产品生产和管理的高效运转,是系统集成的重要内容。 (5)人与组织机构集成 系统集成的最高境界,提高每个人和每个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通过系统集成来促进企业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 系统特点

系统集成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有机构成、系统的效率、系统的完整性、系统的灵活性等,简化系统的复杂性,并最终为企业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系统集成的本质就是最优化的综合统筹设计,一个大型的综合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集成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的集成,以及不同厂家产品选型,搭配的集成,系统集成所要达到的目标-整体性能最优,即所有部件和成分合在一起后不但能工作,而且全系统是低成本的、高效率的、性能匀称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的系统。 数据量高速膨胀、网络异构化程度加深,加剧了数据的破碎性。企业拼合失落的“数据碎片”需求的升温,让企业数据集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跨越式的技术门类。 与我们熟知的“信息孤岛”相比,“数据孤岛”形容的是IT环境中最基本元素—数据的 离散状态。毋庸置疑,数据是企业最重要的信息资产,但是在现实环境中,企业数据往 往会因天然的业务分隔或行政分划,或者是IT应用复杂性的增加而驻留在不同的应用程序、数据库和遗留系统中。如何把不同来源、格式和质量的数据通过逻辑或物理的方法 集中起来,实现企业级数据的全面共享,进而为企业决策等高级应用提供支持,提升数 据资产的价值,是数据集成技术肩负的使命所在。 除了集中企业内部分散的业务数据之外,数据集成还能够在并购、分拆等商业行为 发生时充当IT边界变更后企业数据的“黏合剂”。对于现阶段频繁发生的企业并购行为而言,数据集成能够帮助这些企业在短期内实现应用整合。 以苏格兰的哈利法克银行和苏格兰银行合并为例,由于专注的金融服务领域具有明 确的互补性,两家银行的结合被业界广为称道。但是要合并两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系统中 的6亿份数据记录却是件异常艰苦的工作。为了实现信用卡业务数据合并的目标,两家 银行启动了持续性的集成操作。首先,哈利法克银行将其核心信用卡应用软件从First Data Resources平台迁移到EDS平台;然后,利用甲骨文和Business Objects建立一 个简单的报表数据库,并对3亿份记录进行了数据更新;最后,运用Informatica PowerMart套件所提供的ETL(抽取、转换和装载)功能建立新的数据库,并将剩余的 3亿份记录添加其中。整个过程仅历时四个月,数据集成工具所提供的自动化建模、多数据源导入特性使合并工程的效率大幅提升。 多维度技术视角 数据集成与BI(商业智能)、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同时它也被认为是能够提升企业业务响应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数据集成对业务敏捷化的 关键支持能力,使其正在成为促进不同应用间协同的基本保证。要给“数据集成”下一个定义并不容易,对于具有不同技术背景、不同知识体系的人而言,其概念的差异性明显。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探究分析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探究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1T09:24:53.300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6期作者:王玲 [导读]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也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者可以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积极预防潜在的风险,来保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平稳运行。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崛起,21世纪逐步成长为一个信息化社会,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响应时代科技带来的优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起来,但是企业在进行这一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建设的特殊性,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现象,享受时代的优势,我们应当加强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探究,解决企业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的问题,来促进企业经济的进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增长自身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探究分析 【正文】如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企业为了在信息化的大潮中谋求自身的发展,提高自身在众多企业中的竞争力,就必须建设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这一建设,可以加强企业对于同行业信息在市场上传播的敏锐度。根据众多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中可以证明,一个企业如若拥有良好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于自身的长期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力都有极大的促进力,由此可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长期实践也证明,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中要走符合自身情况及发展要求的道路,对于建设中的问题,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法。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很大的特殊性,针对性,要面对诸多困难与困境,我们要鼓足信心,群策群力共同应对问题,项目组上下团结一致,共同研究应对之策,建设出生态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推动力。 一、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根据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信息系统通常是指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借助电子计算机这一媒介,将管理企业过程中产生的企业信息收集,加工,并且将重要的企业信息传递出来,对于那些重要的企业信息可以加工成信息产品。总而言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为企业管理者,决策者提供平衡重要企业数据信息,协调相关服务的重要系统。根据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信息系统于企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管理信息系统位于企业管理之下,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量逐步加大,也导致了社会信息的急剧增加,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信息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应对这一时代发展潮流,并且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优势,众多企业管理者开始加大对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期待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来提高企业管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管理企业的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当今企业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因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有企业开始初步进行信息系统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经过长期的发展,相关人员多年不懈努力探究,我国目前现阶段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对于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进步,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管理者通过这一系统操纵企业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企业信息能够沿着良好的轨道继续前进,我们需要不断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探究,并且加大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认识程度,提高自身对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掌握性和操控性,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一系统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1降低企业投入成本,提高企业收益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萌发了一大批中小型企业,企业量的急剧增长加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并且由于当今社会是一个较为波动的社会,外部市场情况日新月异,外部市场的急剧变化也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当今社会有立足之地,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企业管理者必须实时掌握外部市场形势的变化,针对外部市场形势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并且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还应当尽可能缩小企业产品的投入成本,降低企业生产时间,提高劳动工人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企业产品的生产价值,获取更为宽阔的盈利范围,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盈利空间,并且可以降低企业囤积的库存量,加快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各位贴切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管理者通过这一系列管理企业的措施,还可以提高自身管理企业的水平和能力。实业只有做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才能实施掌握外部市场的情况变化形式,根据外部市场的情况变化形式,并且结合企业的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一系列应对政策。并且通过这一系统建设,还可以发现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完善企业制度 加强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能够促进企业制度的改革。现在进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通过观察外部市场形势的信息反馈,可以发现自身企业发展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也可以及时意识到企业当前的管理制度是否适合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了应对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必须时时根据外部市场情况来改变自身的经营制度,将外部情况于企业本身现实发展情况结合起来,制定最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经营制度,逐步完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紧随时代发展形势,并且利用时代发展形势来为自身谋利。加强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可以促进企业各方各面制度的建设改革,逐步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公开化,科学化,合理化,透明化。 2.3加快企业科技进步 在当今这一发展社会,企业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所带来的效益是不可忽视的,是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企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为国家贡献更多的税收,从这一程度上来说,企业的兴亡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增长程度有密切关系。所以企业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推动企业本身的发展,也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投入,积极利用科技这一优势来为自身谋取利益,并且通过科技这一手段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生产力,因此,目前这一阶段,企业应当把成本投入主要放在科技这一方面。 三、企业如何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在进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之前,应当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式,应当对企业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企业管理者心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借企业每年要营造多少效益、企业每年的投入成本是多少、企业每年的增长速度、企业规模扩大速度。接管理者对这些方面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可以进行具体的系统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应当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更加贴合企业要达到的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doc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1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目录 现状和目标(2) 技术难点(3) (1)数据库基础(3) (2)规范与标准(4) (3)系统体系结构(4) (4)操纵系统和网络硬件环境(4) 实现方案(5) (1)分析总体需求,确定系统整合的原则与目标(5) (2)分析现有各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基础、运行环境等现状(5)(3)确定整合后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取舍的具体内容(5) (4)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接口和新的系统来实现统一(5) 整合方式(6) (1)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6) (2)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是进行信息系统整合最初期的方式(6)

(3)通过构建业务管理文档级集成平台,是文档级信息系统整合的提升(7) (4)建立企业门户平台为主线,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整合方式(7) (5)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是从数据基础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整合方式(8) 现状和目标 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网络、系统、邮件、门户建设方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成绩距离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随着市场的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或筹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内容、数据定义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系统间集成困难,没有形成规模,整体效益的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如企业信息门户上,共享这些信息,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前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它以信息为支撑,源于信息层,经信息管理层,将信息加工、处理、整合,然后流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在这里信息流作为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连接链,进入行政与业务管理层,为企业上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决策落实执行层,并将落实执行(企业运行)信息反馈给信息层,由此形成新的一轮循环过程,并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技术难点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大和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日益提高,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刻不容缓。在分析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基础之上,提出由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和科技统计等模块组成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 标签: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科研管理是高校重要的工作之一,包含了项目、经费、成果、人员等部分。随着科研项目在数量的不断提高,国家对科研管理的日益规范,为做好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的全过程管理,做好科技政策、资源最及时的获取和传播,做好各类科技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刻不容缓。 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绝大部分国内高校都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科研管理数据库,然而,很多高校在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整体规划和有效整合,导致资源浪费。 1.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规划 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仍处在初期,许多高校的信息系统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论文管理系统和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使用不同的公司来开发的现象不在少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效率。高校应使用一家公司,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中的各项工作,甚至其他职能部门涉及科研管理工作的,都应该纳入这个全方位的系统统一管理。 2.与其他部门互通不足 高校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项目、经费、成果等管理外,还涉及财务、人事、国资等相关部门,而这些部门往往也构建了自己的管理系统。多个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共享,造成信息孤岛。以财务为例,财务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报销进行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则负责项目预算制定。没有预算财务难以有效的进行支出控制,而没有经费报销信息的科研项目信息是缺失的。 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实现科研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从科研工作涉及的人员类别来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有四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