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地球的运动教案

幼儿园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一:《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九江三中兰主进

[课标要求]

本节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运用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直接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本身。研究

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形式的运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2.演示引入:运用 flash 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诗词引入: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习新课)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展示flash1:地球的自转运动)

【讨论】

①绕转的中心是,其空间指向有何特点?

②自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自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

意图。

③自转的周期是,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

【归纳】

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其空间指向不变,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不同。(引导学生阅读图1.14)【讨论】根据图1.14,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

【归纳】

①地球在绕地轴作自转运动,②地轴的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应用】

①利用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判定当地纬度。

只有北半球才能看到北极星,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

②利用北极星附近的北斗星的“斗柄”朝向判定季节。

“斗柄”朝向东、南、西、北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

③在经纬网地图中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的方法:a.东经度数增大(或

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的方向;b.在以极点为中心的

投影图中,既可以根据中心点标注的内容来判断,也可以根据东经

度数增大(或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来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当然,以后还会学习到其它的判断方法。

(举例2)略

(展示flash2:地球自转的速度)

【讨论】

①什么是角速度?什么是线速度?

②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怎样?

③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怎样?

④如何比较两地自转角速度和自转线速度的大小?

【归纳】

①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线速度

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④a.看两地是否在极点上,极点上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b.看两地纬度和海拔,自转角速度不受纬度高低和地面海拔高低的

影响,除南北极点外,其余各地都相同;而自转线速度则随纬度增

高而减小(不考虑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增高而增大。【应用】根据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判断某地的纬度位置或

海拔高低。(举例3)略

【小结并板书】

(1)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1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3)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太阳日(24小时)

(4)自转的速度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0(不考

虑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增高而增大。

(承转)前面我们一起分析了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接下来,我们

用对比法来分析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板书】2.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展示flash3:地球的公转运动)

【讨论】

①绕转的中心天体是。

②公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公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

意图。

③公转的周期是,时间长度为,称为一个。

④公转的轨道形状是,太阳处在公转轨道中的位

置上。

⑤结合课本p14图1.17分析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及变化规律。【归纳】

①绕转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②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

是逆时针绕日公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绕日公转。

③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称为一

个恒星年。④公转的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处在公转

轨道中的一个焦点位置上。

⑤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及变化规律。

b.线速度:近日点较大,远日点较小,平均线速度约为30km/s。

c.变化规律:根据开普勒定律,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与日地

距离呈负相关。即日地距离越长,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小;反之,日地距离越短,则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大。

【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而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差

异的原因是什么?

【解答】冬半年和夏半年地球公转的路程一样长,而北半球夏半年

地球公转速度

较冬半年慢一些,所以花的时间要略长一些。

【小结并板书】

(1)地球绕转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绕日公转

(2)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绕日公转(3)公转的周期是1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公转的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处在该椭圆轨道中

的一个焦点上。

(5)公转的速度

a.角速度:近日点(1月初经过)较快,远日点(7月初经过)较慢,平

b.线速度:近日点较大,远日点较小,平均线速度约为30km/s。

c.变化规律:日地距离越长,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小;反之,

日地距离越短,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大。

【活动】让学生完成课本p15的两个活动题。

(承转)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

叠加。这种关系可以通过黄赤交角反映出来。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又直接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黄赤交角和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板书】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展示flash4: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运动的位置;展示ppt:黄赤

交角)

【分析】

①黄赤交角的产生

②黄赤交角的特点

③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

【讲解】

①地球自转产生赤道平面,而公转产生黄道平面,这两个平面不平

行也不重合,而是相互斜交成一夹角,即黄赤交角。

②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

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四季和五带。后者将在后面学习。【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有多大?

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周期与地球公转运动的周期相同吗?

③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怎样?

【讲解】

【篇二: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

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

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

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

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

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

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

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

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

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

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

么现象呢?

板书:(二)、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

演示: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是,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

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

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

是什么?(地球的自转)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0图1.18

并请学生解释

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

同的。板书:2、产生地方时差

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为例,在同一时刻,不同城市,时间不同。

地球除了围绕地轴不停转动之外,还怎样转?(围绕着太阳不停转动,这就叫地球的公转)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一)、公转的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4、特征

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时,注意看,地球自身在转

动吗?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直立的?地轴的北极指向有没有变化?地

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讲述:从演示中可以看到,地球在公转时也在自转。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北极指向是保持不变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时间正好是一年,也就是说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板书:

(二)、公转的地理意义

1、形成了四季

先解释“直射”含义,然后让同学们看地球运行仪演示和地理课件,

看后提问?

(1)假设地球是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

哪里?(直射点赤道上)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直射点的纬度不变)

(3)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

(公转位置不同,直射点不同,并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教师指导读图分析:(课本1.19地球公转示意图)

图中可以读出公转的方向、特征和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

纬度位置。(教师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分组讨论填表

【篇三: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一、二)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

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②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

手操作能力;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比较能力和读图分析等能力;能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

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③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

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无

神论教育,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②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③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④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①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②二分二至点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③四季的形成。

④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

①教师课前准备:地球仪(根据需要处理,见教学过程)、手电筒、幻灯片、五带的景观图片、自制投影片、自制或借用计算机课件、

有关地球运动的录像和网址等。

②学生课前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可分组准备几个)。

③学生课下活动使用:地球仪(可用其他不透明的球体如篮球、足

球等替代)、

手电筒或台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球自转的知识,小学社会课简单介绍过。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讲授新课

教材第9页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师指导请一位同学阅读一下阅读材料。

师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多位学生回答。)

从解释学生生活中感觉不到地球运动的困惑着手,培养其学习兴趣

和阅读分析能力。

师启发阅读中同学们发现问题了吗?

生问(1)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感到的是天转,而不是地转?

(2)哥白尼的“日心说”观点内容是什么?都对吗?等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把一些问题写在黑板上(副板书),或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以方便学生讨论分析。

师指导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后回答。

生讨论、回答(1)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东升西落,好像它们都绕着地球转,并不觉着地球在转。

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问,可培养其思维能力。

教师提醒学生举例说明或由教师举例好像是坐在开得很平稳的火车里,常常感觉不到火车在前进,而是看到车厢外的房屋、树木在后退。原因是地球的引力太大了,吸引着地表所有的物体包括我们人类,一同在平稳、飞快地运动,人们难以觉察。

以生活实例说明,便于理解。

学生可能难以解释原因,教师简单分析说明或引导学生说明。

学生回答(2)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

教师说明他的观点是否都正确,我们就通过本节的学习来验证它。留下疑问1。

承转

教师说明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活动设计1]

[教材p10活动1]

(一)自转运动规律

①概念

②方向

③周期

(板书)

教师演示教师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学生观察分析。教师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

如果学生回答“绕地心旋转”,应予以纠正。

教师讲述并板书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的旋转。

教师提问并板书地球自转方向是什么方向?

教师在讲桌上放臵地球仪时,地轴应指向北方。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有关的录像或计算机课件演示;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教师(或学生)的身体代替,或者用书卷成桶代替地球仪,但要注意倾斜适当的角度,并且倾斜方向正确,以给学生正确的感

性认识。

教师讲述面对地球,左西右东,使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由学生总

结规律。

可请学生上台演示自转运动。

学生上讲台演示与教室其他学生相对时,转动地球仪观察自转方向。教师讲述并板书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通过下面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就会发现。

留下疑问2。

承转

教师提问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

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板书)

[活动设计2]

[教材p10活动2]

师示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

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学生想像为晚上)。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也可用地球仪和手

电筒来演示;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球体如篮球、足

球(或用一本书当作地球)等演示说明。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光线只能照亮一半。)为什么?

生答(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

师生讲述可见,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

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

注意:此时地球不要自转。

教师提问并板书昼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不透明。)

师生读图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教师提问我们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光线和课本插图中的太阳光线

有什么不同?

应要求学生课下(晚上)用一不透明的球体(足球、篮球等均可当

作地球)

和手电筒(或白炽灯泡台灯去罩)演示。

教师讲述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做

平行光线。

提醒学生注意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和太阳光线的区别。

承转

教师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

什么现象呢?

(三)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

(板书)

[继续活动设计2]

教师演示提问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

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几个点(如北京、纽约等)作标志

(彩色粉笔画点或贴一纸点等)。

(1)当照射北京时,哪些国家是白天?哪些国家是晚上?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谁

先送走落日。

以上演示提问,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分析总结。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学生分组演示观察分析或上台演示观察并回答

学生分组自备工具演示。

教师提问(1)地球上某地一个白天和一个晚上的时间大约是多少?(2)人们以1天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教师以生活实际为例,说明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解答疑问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