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寄主抗病性

病原寄主抗病性
病原寄主抗病性

病原寄主抗病性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抗病性:指植物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征和能力。

2 免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3 耐病: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发病较轻或充分发病后对产量或品质影响较小的特性。

4 避病:植物最易感病阶段因接触病原物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较轻的现象。

5 被动抗病性:是植物的固有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这些性状在接触病原物之前就已存在。被动抗病性涉及复杂的物理抗病因素和化学抗病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是非专化性的,多用以说明植物一般抗病性、定量抗病性或非寄主抗病性的机制。在许多情况下,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性状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保护作用,但可以显著延迟或减少病原物的侵入与扩展。

6 主动抗病性:是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所表现出来的抗病性,针对病原物的正在侵染而言。

7 病程相关蛋白:植物在受病原物侵染过程中诱导产生的一类低分子蛋白质。也称PR蛋白或b蛋白。已知有些PR蛋白与植物的抗病性有关。

8 植物保卫素:植物保卫素是由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或植物遭到机械损伤或物理、生理刺激后,由植物产生的抗生物质,是植物抗病的因素之一。

9 交互保护作用:又称交叉保护。当一种或一株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可保护寄主不再受另一种或另一株相关病毒侵害的现象。先侵染的病毒刺激寄主产生某种免疫功能,对同类型的或有亲缘关系的病毒产生颉颃反应,如抑制或干扰了后一种病毒的合成或对寄主的毒害。

10 垂直抗性:垂直抗病性又称小种特异性抗病性或专化性抗性,即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如果将具有这类抗病性的品种对某一病原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绘成柱形图时,可以看到各柱顶端的高低相差悬殊,所以称为垂直抗病性。

11 水平抗性:水平抗病性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若把具有这类抗性的品种对某一病原菌不同小种的抗性反应绘成柱形图时,各柱顶端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称水平抗性。

12 物理抗性:指植物先天具有以及后天诱导产生的具有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的抗病结构。

13 生化抗性:动植物的细胞或组织中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对病原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来抑制或拮抗病原生物的侵染,称为生化抗性。

二、问答及论述题

1 什么是垂直抗性(主效基因抗性),其特点有哪些?

答:垂直抗性:垂直抗病性又称小种特异性抗病性或专化性抗性,即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

特点:如果将具有这类抗病性的品种对某一病原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绘成柱形图时,可以看到各柱顶端的高低相差悬殊。

2 从“基因对基因学说“出发解释农作物抗病性丧失的现象。

答:“基因对基因学说”是关于病原菌的致病基因与其寄主抗病基因之间互作关系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农学家福劳尔根据亚麻锈病的一系列研究,于1954年提出。认为寄主群体中每有一种控制特殊抗病的基因,在病原菌的群体中,就存在一种相应的决定致病的基因。在这两种基因之间,一方是否存在,取决于另一方的有无,并在双方基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特定的表型。是寄主和寄生物共同演化的产物,可以由表型的特征鉴别出来。对改进病原菌小种的鉴定方法和植物病理生理学研究方法,以及进行植物抗病育种有重要意义。农作物抗病性丧失从此学说来看,是对病原菌群体中具对应毒性基因的稀有小种或突变菌系发挥强大的定向选择作用,使毒性小种迅速积累,最终成为优势小种,因病原菌小种或菌系组成变化而引起作物抗病品种严重发病。

3 植物抗病性有不同的分类办法,你认为哪种办法最能反映抗病性的本质?

答:植物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兔、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利用不同的标准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区分为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性;根据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有无特异性相互作用,可呕分为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根据抗病性的遗传方式,可区分为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病性;根据抗病性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又可区分为抗接触(避病)、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失(耐病)和抗再侵染。

通常认为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将抗病性区分为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性最能反映抗病性的本质。

4 举例说明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所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

答: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共同特点的生理变化。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漏是侵染初期重要的生理病变,继而出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水分生理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研究病植物的生理病变对了解寄主一病原物的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例如,小情感病品种被条锈菌侵染的初期,病株光呼吸强度和暗呼吸强度略有降低,显症则明显上升,产孢盛期达到高峰,发病末期减弱乃至停止呼吸。小麦感病品种接种条锈菌后净光合速率持续降低,显症和产孢以后剧烈下降,降幅可达健株正常值的50%左右。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寄主后,由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主体内病毒RNA含量增高,寄主RNA,特别是叶绿体rRNA的合成受抑制,引|起严重的黄化症状。在细菌病害方面,由根癌土壤杆菌侵染所引起的植物肿瘤组织中,细胞分裂加速,DNA显著增多,組还产生了健康植物组织中所没有的冠瘿碱一类的氨基酸衍生物。

5 试比较植物被动抗病性因素与主动抗病性因素的异同。

答:植物的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有先天具有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也有病原物侵染引发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植物被动抗病的物理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表达被动抗病性的植物具有多种类型的化学抗病因素,可能含有天然抗菌物质,或能够抑制病原菌某些酶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必需的重要化学成分。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细胞、细胞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生了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抗病物理因素可能将病原物的侵染局限在细胞壁、单个细胞或局部组织中。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主要有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形成和植物对毒索的降解作等,研究这些因素不论在植物病理学理论上或抗病育种的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

6 为什么说植物保卫素是重要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答:植物保卫素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植物保卫素对真菌的毒性较强。有人用马铃薯晚疫病菌非亲和性小种接种抗病马铃薯品种块茎的切片,导出过敏性坏死反应,间隔一定时间后即使

再按种亲和性小种,也不能引起侵染。据此推测顶先按种非亲和性小种诱导马铃薯切片产生并扩散出一种抗菌物质,从而提出了植物保卫素假说。现在已知21科100种以上的植物产生植物保卫素,豆科、茄科、锦葵科、菊科和旋花科植物产生的植物保卫素最多。90多种植物保卫素的化学结构已被确定,其中多数为类异黄酮和类萜化合物。异黄酮植物保卫素主要由豆科植物产生,例如豌豆的豌豆素、豆的菜豆素、基维酮,桓苜蓿和三叶草等产生的大豆素等。类萜植物保卫素主要由茄科植物产生,例如马铃薯块茎产生的日齐素、块茎防疫素,甜椒产生的甜椒醇等。

7 试说明诱发抗病性的特点和可能的机制。

答:诱发抗病性(诱导抗病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显然,诱发抗病性是一种针对病原物再侵染的抗病性。

在植物病毒学的研究中,人们早已发现病毒近缘株系间有“交互保护作用”。当植物寄主接种弱毒株系后,第二次接种同一种病毒的强毒株系,则寄主抵抗强毒株系,症状减轻,病毒复制受到抑制。在类似的实验中,人们把第一次接种称为“诱发接种”,把第二次接种称为“挑战接种”。后来证实这种诱发抗病性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同一病原物的不同株系和小种交互接种能使植物发生诱发抗病性,且不同种类、同类群的微生物交互接种也能使植物产生诱发抗病性。不仅如此,热力、超声波或药物处理致死的微生物、由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的物质(葡聚糖、糖蛋白、脂眵糖、脱乙酰几丁质等),甚至机械损伤等在-定条件下均能诱发抗病性。诱发抗病性有两种类型,即局部诱拨抗病性和系统诱发抗病性。局部诱发抗病性只表现在诱发接种部位。系统诱发抗病性是在接种植株未行诱发接种的部位和器官所表现的抗病性。

8 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所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有哪些?

答: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共同特点的生理变化。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漏是侵染初期重要的生理病变,继而出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水分生理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研究病植物的生理病变对了解寄主一病原物的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例如,小情感病品种被条锈菌侵染的初期,病株光呼吸强度和暗呼吸强度略有降低,显症则明显上升,产孢盛期达到高峰,发病末期减弱乃至停止呼吸。小麦感病品种接种条锈菌后

净光合速率持续降低,显症和产孢以后剧烈下降,降幅可达健株正常值的50%左右。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寄主后,由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主体内病毒RNA含量增高,寄主RNA,特别是叶绿体rRNA的合成受抑制,引|起严重的黄化症状。在细菌病害方面,由根癌土壤杆菌侵染所引起的植物肿瘤组织中,细胞分裂加速,DNA显著增多,組还产生了健康植物组织中所没有的冠瘿碱一类的氨基酸衍生物。

9 什么是诱发抗病性?

答:诱发抗病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显然,诱发抗病性是一种针对病原物再侵染的抗病性。

10 如何合理利用寄主抗性?

答:利用寄主抗性是综合治理中一项有特殊作用的措施。例如防治桃小食心虫,利用品种间的抗性差异,在一代发生期仅对“感虫”的金冠品种喷药“挑治”,其他品种则不需要喷药;防治苹果轮纹病,重点“照顾”红富士品种;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重点对新红星施以专用杀菌剂等,这样就大大地缩减了农药用量。

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 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常用方法如下: 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I 水稻苗瘟抗性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水稻苗期稻瘟病的症状特征。 2、学习和初步掌握水稻苗瘟抗性鉴定技术。

大豆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大豆品种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 本规范同时适用于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自然诱发鉴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情调查和抗性评价。 3术语和定义 3.1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amatode 由大豆异皮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所引起的以叶部黄化和植株矮化症状为主的大豆线虫病害。 3.2 对照品种 本规范中特指为检验试验的可靠性,在品种鉴定时附加的在特定生态区表现为已知抗病程度的抗病品种(Peking)或感病品种(Lee)。 3.3 胞囊指数 通过对植株个体根部着生胞囊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4、病原物 4.1病原物来源 在安徽大豆产区的不同生态区采集大豆胞囊线虫,按生理小种(群)建立菌种库。 4.2接种体 接种体一般为单个生理小种,或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不同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一般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菌种库中制备。 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接种体为菌种库中最新的病原物。 4.3.供试大豆胞囊线虫繁殖(用有胞囊的土壤繁殖) 采集的土壤胞囊线虫密度在30个胞囊/100克土壤或60个卵/克土壤时可以直接进行抗性鉴定。如果线虫量低于以上标准,要种植多个感病品种进行1代的扩繁。 4.4 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分离和卵悬浮液配备 通过漂浮过筛法进行胞囊分离,获得的胞囊采用组织细胞匀浆器破碎胞囊后过200目网筛后在500目网筛下收集卵,并配成200粒卵/ml的卵悬浮液。 5 鉴定圃 5.1选择在有较好生态代表性的试验基地建立胞囊分布均匀的田间病圃,具体条件符合4.3规定。 5.2自然诱发鉴定试验圃应当选择在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大豆生产集中产区。 5.3 鉴定圃设计、种植和管理因鉴定方法不同而异,具体见 6.1,6.2。

病原寄主抗病性

病原寄主抗病性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抗病性:指植物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征和能力。 2 免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3 耐病: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发病较轻或充分发病后对产量或品质影响较小的特性。 4 避病:植物最易感病阶段因接触病原物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较轻的现象。 5 被动抗病性:是植物的固有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这些性状在接触病原物之前就已存在。被动抗病性涉及复杂的物理抗病因素和化学抗病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是非专化性的,多用以说明植物一般抗病性、定量抗病性或非寄主抗病性的机制。在许多情况下,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性状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保护作用,但可以显著延迟或减少病原物的侵入与扩展。 6 主动抗病性:是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所表现出来的抗病性,针对病原物的正在侵染而言。 7 病程相关蛋白:植物在受病原物侵染过程中诱导产生的一类低分子蛋白质。也称PR蛋白或b蛋白。已知有些PR蛋白与植物的抗病性有关。 8 植物保卫素:植物保卫素是由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或植物遭到机械损伤或物理、生理刺激后,由植物产生的抗生物质,是植物抗病的因素之一。 9 交互保护作用:又称交叉保护。当一种或一株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可保护寄主不再受另一种或另一株相关病毒侵害的现象。先侵染的病毒刺激寄主产生某种免疫功能,对同类型的或有亲缘关系的病毒产生颉颃反应,如抑制或干扰了后一种病毒的合成或对寄主的毒害。 10 垂直抗性:垂直抗病性又称小种特异性抗病性或专化性抗性,即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如果将具有这类抗病性的品种对某一病原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绘成柱形图时,可以看到各柱顶端的高低相差悬殊,所以称为垂直抗病性。 11 水平抗性:水平抗病性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若把具有这类抗性的品种对某一病原菌不同小种的抗性反应绘成柱形图时,各柱顶端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称水平抗性。 12 物理抗性:指植物先天具有以及后天诱导产生的具有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的抗病结构。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

第42卷2006年第2期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Vol 142 2006 No 12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收稿日期:2005Ο03Ο23;修改稿收到日期:2005Ο05Ο23 作者简介:李淮(1959— ),男,甘肃临洮人,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科研综述?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 李 淮1,王 莱1,武国凡1,于 玲2 (11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21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00) 摘 要: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一直是植物病理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和实验室正在大量分离和培 养与抗病有关的突变体,并且寻找和研究与抗病有关的基因和抗病机制.研究表明,在病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病原信号的传导和抗病性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调节因子和基因,并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抗病性的分子研究进展,阐述了植物抗病性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关键词:植物抗病机制;信号传导;水杨酸中图分类号:Q 7:Q 9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88Ⅹ(2006)022******* The mechanism and signal t ransduction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L I Huai 1,WAN G Lai 1,WU Guo Οfan 1,YU Ling 2 (1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G ansu ,China ; 21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G enetics and Breeding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jin 210000,Jiangsu ,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 he advance of mechanism and signal t ransduction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The mechanism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is always t he focus of plant pat hology.Recently ,many mutant s related to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have been t rained and separated in many laboratory.Now new gene and mechanism about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are still seeked and researched. The result s indicate t hat series gene and regulation factors are involved in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and pat hogen ,in signal t ransduction and in p rocess of stimulating disease resistance ,and t he complicated regulation net is established. K ey w ords :mechanism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signal t ransduction ;salicylic acid 研究植物的抗病性不仅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 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植物保护和环境建设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植物的抗病性不仅与植物的种类有关,而且与病原物有直接关系.目前,对于病原物致病、植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1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111 病原菌致病的分子基础 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有抗病和感病两大类:抗 病反应又叫非亲和反应,这一系统是以寄主抗病和病原物无毒为特征,寄主植物对病原物有抑制、排斥和减毒作用,使病害不发生或受到限制;感病反应又叫亲和反应,以寄主感病和病原物有毒为特征,造成植物严重发病[1].通常由几类物质被认为是病原物致病因子,即毒素、酶类、胞外多糖及其它毒性因子.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与致病因子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如腐烂通常认为与病菌的胞壁降解酶有关;坏死与毒素有关;萎蔫可能与毒素有关,也可能与胞外多糖有关;生长畸形与激素失调 3 11

实验六 园艺作物常见病害的识别及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 园艺作物常见病害的识别及抗病性鉴定 一、目的 学习常见园艺作物抗病性鉴定的一般方法,比较不同品种的抗病性。 二、材料和工具 白菜、黄瓜的不同品种;光学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胶头滴管、微型喷壶、蒸馏水、烧杯或量筒、毛笔等。 三、说明 危害园艺作物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线虫等,其中86%以上的园艺作物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几乎每种园艺作物都有几种到几十种真菌病害。 病原物有专性寄生物和非专性寄生物两类,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取养分,当寄主细胞组织死亡后,病原物也停止生长发育甚至死亡;非专性寄生物既能寄生,也能腐生,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本次实验以黄瓜、白菜为材料。白菜上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和黑斑病等,软腐病的病原物属于非专性寄生物;黄瓜常见的有枯萎病、白粉病、病毒病和霜霉病,都属专性寄生物。 园艺作物抗病性鉴定方法可以分为自然鉴定和接种鉴定。自然鉴定,即利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比较鉴定植株的抗病性,结果直接并贴近生产,但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环境条件不同,所以结果的可比性较差。接种鉴定可分为成株期鉴定和苗期鉴定,其中苗期鉴定便捷、高效,正受到更多的重视。 本实验以霜霉病为例说明抗性鉴定的程序。 表9-1 个体病情分级和群体病情归类 白 菜 个体病情分级 群体抗性的归类 0级:无病症; 高抗(HR ):病情指数0.11-11.11 抗病(R ):病情指数11.12-33.33 中抗(MR ):病情指数33.34-55.55 感病(S ):病情指数55.56-77.77 高感(HS ):病情指数77.78-100 1级:叶片上有稀疏的褐色斑点,不扩展; 3级:叶片上有较多病斑,多数凹陷,无霉; 5级:病斑四处扩展,叶背生少量霉层,病斑不连成片; 7级:病斑扩展面积达叶片1/2~2/3,霉层较多; 9级:病斑扩展面积达2/3以上,有大量的霉层。 黄 瓜 0级:无病症; 高抗(HR ):病情指数0.11-11.11 抗病(R ):病情指数11.12-33.33 中抗(MR ):病情指数33.34-55.55 感病(S ):病情指数55.56-77.77 高感(HS ):病情指数77.78-100 1级:病斑面积不超过叶片面积1/10; 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10-1/4;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4-1/2; 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2-3/4; 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3/4以上。 病情指数 =Σ(病级数x 各级株数)/(最高病级数x 调查总株数)x100% 四、方法 1、自然鉴定:记载不同园艺作物品种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发病情况,计算

2017年水稻品种稻瘟病抗病性鉴定总结

第六节 2017年水稻品种稻瘟病抗病性鉴定总结 一、试验目的 抗病品种的研究和应用是作物病害防治中最经济有效的关键技术和措施,抗病性鉴定是抗病育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抗病性鉴定试验研究为新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试验内容 (一)水稻抗病鉴定 1、供试材料: 参加抗病鉴定材料包括对照共315份。 本区区域试验早熟组、晚熟组和生产试验共21份。 本区区域试验品比试验早熟组、晚熟组31份。 优质米水稻新品种选育:品比试验22份。 生物技术育种:高代育种材料22份。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杂交稻品比试验11份。 水稻品种资源:品比试验10份,引进种子资源115份。 协助水稻分子育种试验筛选亲本,鉴定筛选亲本31份。 强爱玲提供育种材料9份。 科丰种业育种高代材料11份。 2、试验设计 稻瘟病病圃田:设在永宁王太堡作物所育种基地稻田,田块面积2.0亩,每排插35个材料,每个材料插2行(每行10~15株),每穴4~5株插秧,排间走道50厘米,每个材料间、排间走道及四周插一行稻瘟病诱发材料(白皮稻)。试验区四周种植1米宽诱发带(白皮稻)。 3、供试菌系 稻瘟病病菌选用2015-2016年保存的从全区水稻种植区不同水稻品种采集的并鉴定的优势种群稻瘟病单孢菌株,在水琼脂培养基培养活化,将单孢培养基中的菌丝移入PDA培养基中一个单孢一个试管培养,一周后移到产孢培养基上使其产孢,最终得到32个单孢菌株的混和菌。混合孢子液的浓度以100倍镜下每视野看到30个以上孢子为准。 4、鉴定方法: (1)成株期田间自然诱发结合接种鉴定:以田间病稻草为诱发材料,经高施N肥,创造发病条件,并结合人工接种在六月中下旬分蘖高峰期将混合孢子液用喷雾器喷洒在水稻叶片上。 (2)区域试验田间鉴定: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3)病情记载分级及抗性评价标准:鉴定和评价标准采用全国2015年新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NY\T2646-2014,和201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印发《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的通知。按照标准和通知确定了我区抗病鉴定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的有关定义,鉴定方法调查方法,数据计算,抗性评价及汇总报告格式。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和省级水稻品种试验;品种抗病性比较试验、主导品种的抗病性监测可参照执行。 1、苗叶瘟病级按GLB=∑(NDL×GDL)/TNL计算; 式中:GLB-苗叶瘟病级; NDL-各级病叶数; GDL-各病级代表值; TNL-调查总叶数。 2、穗瘟发病率按IDP=TNDP/TNP×100计算; 式中:IDP-穗瘟发病率,单位为百分率(﹪); TNDP-发病穗数;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结构抗性机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结构抗性机制 作者:刁毅, Diao Yi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四川,攀枝花,617000 刊名: 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23(1)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23条) 1.董合忠;李维江植物诱导抗病性及其利用[期刊论文]-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1(04) 2.张元恩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1987(02) 3.张晓燕;武爱兵Ca2+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的作用[期刊论文]-河北林果研究 2002(02) 4.刘西钊;陈长永棉花枯萎病抗病性诱导物的筛选和有效间隔期 1990(02) 5.李冠植物诱导抗病性 1990(06) 6.J.G.Fuchs;Y.M.oenee-loccoz;G.Defago Nonphathogenic Fusarium oxysporum Strain Fo47 indudces Resisitance to Fusarium Wilt in Tomato 7.T.Reglinski;P.R.Poole Induced resistance against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kiwifruit leaves[外文期刊] 1997(46) 8.Richard Karban;Rodney Adamchak Induced Resistance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between spider mites and a vascular wilt Fungis[外文期刊] 1987 9.L.sticher;B.Mauch-Mani;metraus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1997 10.Induction of systemic acquired 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s by chemicals 1994 11.Vance C.P;Kirk T.K Lignification as a mechanism of disease resistance 1980 12.Campbell M.M;Ellis B.E Fungal elicitor mediated response in pine cell cultures 1992 13.梁永超;孙万春硅和诱导接种对黄瓜碳疽病的抗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2(03) 14.骆桂芬;孙俊涛黄瓜叶片中糖和木质素的含量与霜霉病诱导抗性的关系 1997(01) 15.胡景江;朱玮溃疡菌杨树细胞壁中HRGP和木质素的诱导作用 1997(03) 16.宾金华;潘瑞织茉莉酸甲酯诱导烟草幼苗抗病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关系[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02) 17.石雪晖;王淑英葡萄叶片中单宁、木质素、PPO活性与抗黑豆病的关系 1997(04) 18.黄雪梅;张昭其果蔬采后诱导抗病性[期刊论文]-植物学通报 2002(04) 19.李淼;檀根甲植物抗病性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5) 20.毛爱军水杨酸诱导辣椒抗疫病生化机制的研究 2006(05) 21.夏启中植物抗病的物质代谢基础[期刊论文]-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22.胡东维白粉菌初生芽管对小麦诱导抗性的细胞学研究 1997(02) 23.马青寡聚糖诱导黄瓜对白粉菌抗病反应的超微结构研究[期刊论文]-植物病理学报 2004(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王瑜.吴丽芳.余增亮茉莉酸及其甲酯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生物学杂志2000,17(1) 2.王海华.康健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应用研究与展望[期刊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3) 3.王海华.康健植物诱导抗病性及应用前景[期刊论文]-生物学通报2001,36(6)

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关系)的表述和含义

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关系)的表述和含义 摘要:介绍了测不准关系的一些不同的表述和证明方法,对其中关于这一原理的认同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测不准关系;不确定度;量子理论;统计解释 引言 测不准关系是由量子力学基茌原理导出的一个重要推论,它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成对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例如位置与动量、时间和能量。它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反映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基本属性它在量子力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量子力学诞生至今约有80年了,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在指导人类文明进步和学科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量子力学基本理论的解释却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关于测不准关系的理解问题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对其中一些主要的有争议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加以讨论。 1 几种主要的表述和证明方法 测不准关系是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的,他设想一种使用波长很短的γ射线的显微镜来最大限度地精确测定电子的位置,这种测量,依靠的是光子被电子的散射[康普顿(compt)散射。海森堡在题为“关于最子理论的动力学和力学的直观内容”的论文中说[1]:“当测定‘电子’位置的瞬间,也正是光产被电子散射的瞬问,电子的动量产生一个不连续的改变。当所用的光的波长越小,即位置测定得越精确,这一改变就越大。因此,在知道电子位置的瞬间,它的动量只能了解到对应于那一不连续改变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精确,动量就知道得越不精确,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方程pq—qp=-ih的一种直接的物理解释。这就是在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的关于测不准关系的表述。 1929年,罗伯逊(Robertson)[2]在一篇短文中首次证明:两个厄密算符的标准偏差之积绝不会小于它们的对易子的平均的绝对值之半。证明如下: 设A和B是任意的两个厄密算符,C是它们的对易子,令A1=A一,B1=B一 ,A和B的标准偏差分别为△A=1/2和△B=1/2。定义D=A1+iλB1,其中λ为一实数,可得: O≤=λ2(△B)2一λ+(△A)2 由于这个关于△的二次多项式的判别式不能大于零,因而有 △A△B≥l1/2 或△A△B≥l1/2 对于A=q(坐标)和Bp(动量),罗伯逊得到c=ih/2π目从△p△q=h/4π(与海森堡的结果一致)。这一证明方法已被大多数现代的量子力学教科书所采用[3]此后测不准关系逐渐被绝大多数物理学家所认同。但是,关于它的真正涵义和进一步的理解。以及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却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在各类文献中提出过许多种对测不准

关于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稳定性问题

关于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稳定性问题 摘要:利用抗病品种控制植物病害,不仅作用显著,同时由于具有经济、简便、 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很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品种抗病性丧失问题,不仅是我国生产上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本文就抗病性丧失的原因及应怎样合理利用品种抗病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植物;品种抗病性;策略;措施;问题;前景 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粮食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关键问题。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总数将膨胀至90亿[1]。剧增的人口将给为人类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带来严峻的挑战。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最重要途径。20世纪初期以来,在对许多重要大田作物病害尤其在对麦类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玉米大、小斑病、棉花枯、黄萎病等的防治中,抗病品种的利用几乎是主要措施;在对药剂防治为主的病害防治中,也要求品种本身有一定程度的抗、耐病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药剂防治的作用。 但是选育一个优良品种很难,尤其是选育一个丰产、优质、兼抗多种病害的品种更难,一般需要7、8年甚至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育成。国内外的生产实践反复证明,一个优良抗病品种虽然得来不易,但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除个别或少数品种的抗病性迅速丧失的情况,在小麦品种抗锈性、水稻抗瘟性、马铃薯抗晚疫病性等方面尤为突出。如我国自1957年碧蚂1号小麦品种丧失抗条锈性以来[2],先后已有6批上产品种丧失了抗条锈性,从而睡生产应用价值,不得不停止种植。此外,在小麦白粉病、马铃薯晚疫病、高粱丝黑穗病病、莴苣霜霉病、番茄TMV病毒病等多种病害中,抗性丧失现象均已屡见不鲜。这就造成了 生产防治中的被动局面,并给品种选育推广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 1、抗病性丧失的原因 1.1病原物致病性的改变 研究指出品种抗病性丧失主要是由病原物小种变异造成的,即品种推广后能克服该品种抗病性的新小种迅速上升流行所致。但新小种的上升和流行又主要取

植物病害调查与抗病性鉴定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害调查与抗病性鉴定 专业:植物保护 班级:2010级1班 姓名:______尹全飞____ 学号:_____20100333____ 二零一二年四月一十五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小麦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方法; 二、实验材料 田间正常生长小麦,包括品种:B21-F6-5-4、BL-21-13-7-5-3、苏麦-3 B44-F6-1-5 三、实验方法 1、随机抽取100株同种小麦植株观察其旗叶; 2、观察鉴定并记录其抗病感病类型及严重度;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记录四种不同的小麦品种; 4、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制作出统计图表; 5、根据数据及表格,分析讨论,并且最终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病级: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 严重度:0—7级 一、品种:B21-F6-5-4 生育期:乳熟期 数量:100株 调查时间:2012年4月6日17:00 调查人:尹全飞、杨平、徐伯驹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病级0 0;0; 2 0 0; 3 3 4 4 X 3 0; 0; 0; 1 4 3 0 0; 严重 度0 1 2 2 0 0 4 3 6 6 7 4 1 0 2 1 6 4 1 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 2 0 0 1 0 0 1 2 0 1 2 0 0 0 1 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1 1 1 1 1 0

174概率波、175不确定性关系-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

第4节 概率波 第5节 不确定性关系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内容:概率波、不确定关系(4课时)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其核心是光子、电子干涉条纹对玻恩的概率波理论的验证、通过单缝衍射实验,具体分析得出不确定关系。教学重点是概率波、不确定关系。解决重点关键是:研究好双缝干涉实验和单缝衍射实验。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①知道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②初步了解不确定关系的内容。 2、目标解析 ①知道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是光子自身固有的性质,光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通过波动的规律确定,所以,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②通过单缝衍射实验分析,初步了解不确定关系的内容:π 4h p x ≥??。 三、问题诊断分析 因此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很新颖,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本节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明确经典的粒子和经典的波的模型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具有非常不同的表现,物质要么具有粒子性,要么具有波动性。通过观察电子干涉条纹图示让学生了解概率波是如何将波粒二象性集于一身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传统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 自学(约20%) 阅读教材P40—44完成下列填空 1、在经典的物理学的观念中,粒子有一定的 空间大小 、 质量 、有的还具有 电荷 。它们的运动遵从 牛顿运动定律 ,因此,任意时刻的确定的 位置和速度 以及时空中确定的 轨道 ,是经典物理学中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而经典的波其特征是具有 频率 和 波长 也就是具有时空的 周期性 。 2、在经典物理学中,可以同时用质点的 位置 和 动量 精确描述它的运动,如果知道了质点的 加速度 ,还可以预言它以后任意时刻的 位置 和 动量 。 3、用数学方法对微观粒子的 微观粒子 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如果以Δx 表示粒子的 位置的不确定量,以Δp 表示粒子 x 方向上动量的 不确定量,则有 π 4h p x ≥??,这就是著名的 不确定性关系 。 4、在微观物理学中,不确定关系告诉我们,如果要准确地确定粒子的位置(即Δx 更小),则动量 的测量一定会更不准确(即Δp 更大),也就是说,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量粒子的 动量 和 位置 。 5、在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 量子力学 ,对现象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惊人的作用,比如现代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发展

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5175不确定性关系(教案)

5不确定性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测不准关系上微观粒子运动规律. 2.了解位置和动量的测不准关系ΔxΔp≥h/4π. 3.了解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关系ΔEΔt≥h/4π. 二、能力目标 1.会借助光的衍射实验理解位置和动量的测不准关系ΔxΔp≥h/4π. 2.会借助能级的实验事实理解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关系ΔEΔt≥h/4π. 三、德育目标 1.通过讲述一些物理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了解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树立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决心. 2.了解科学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 3.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 测不准关系. ●教学难点 联系实验事实了解测不准关系. ●教学方法 测不准关系是建立在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基础上的.在教学中要紧扣这一点,先复习有关内容,再引出新课教学. 本节内容都是定性的,要联系实验做好课文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培养用实验检验理论假设的习惯. ●教学用具 彩色投影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教师]学习光的波粒二象性和物质波的时候,我们用概率波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我们怎样确定微观粒子在空间的位置? [学生]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我们不能确定它在空间的位置,只可以描述其在空间各点的概率。 二、新课教学 (一)观看光的衍射的彩色投影片 [投影片]光的衍射的彩色投影片及原理图。

通过演示两个衍射图样比较发现a 越小b 越大。 (二)引出位置和动量的测不准关系Δx Δp ≥h /4π [阅读]阅读第一部分位置和动量的测不准关系。 [教师]b 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光子与原来运动方向垂直的动量增大了。 [教师]这个实验的直接规律是什么? [学生]实验时狭缝越窄,中央的亮条纹越宽,也就是光子与原来运动方向垂直的动量越大. [教师]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可以知道,如果用Δx 表示位置的不确定量,以Δp 表示粒子动量的不确定量,那么 Δx Δp ≥h /4π 这就是著名的不确定性关系,简称不确定关系。 (三)比较宏观运动与微观运动研究方法的不同 [阅读]阅读课文P 561、2、3段内容。 [教师]在宏观世界中物质的质量大,动量大,波动性小,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经典物理学的内容进行研究。 在微观物理学里,我们虽然不能确定单个粒子的运动情况,但我们可以知道大量粒子运动时的统计规律,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对宏观现象进行预言。 (四)引出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关系ΔE Δt ≥h /4π [阅读]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关系。 [教师]这一部分给出了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关系ΔE Δt ≥h /4π.我们来看一下实验证明。 (五)分析原子光谱 [投影片]原子光谱。 [教师]请大家注意,在线状谱中亮条纹并不是没有粗细的.这就很好的证明了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关系。 ΔE Δt ≥h /4π. (六)延伸拓展 在高三的物理课本中有物质波、不确定关系、相对论简解的内容,学过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常会对前面用经典理论处理的一些问题产生疑问;这些问题用经典理论方法处理是否合适,会不会产生相当大的误差.在教学中我举下例来说明。 彩色电视机中从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经过加速电压加速后射向荧光屏,此加速电压达 到104 V ,则电子的动能E k =qU =104 eV ,电子的速度v =m E k 2=3019410 91.0106.1102--???? 图21—11

174、5概率波不确定性关系

4概率波 5不确定性关系 (时间:60分钟) 知识点一概率波 1.关于电子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云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B.电子云周围的小黑点就是电子的真实位置 C.电子云上的小黑点表示的是电子的概率分布 D.电子云说明电子在绕原子核运动时有固定轨道 解析由电子云的定义我们知道,电子云不是一种稳定的概率分布,人们常用小圆点表示这种概率,小圆点的密疏代表电子在这一位置出现的概率大小,故只有C正确. 答案 C 2.在历史上,最早证明了德布罗意波存在的实验是().A.弱光衍射实验 B.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

C.弱光干涉实验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解析根据课本知识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最早证明德布罗意波假说的是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故B正确. 答案 B 3.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发现100个光子中有96个通过双缝后打到了观察屏上的b处,则b处是().A.亮纹 B.暗纹 C.既有可能是亮纹也有可能是暗纹 D.以上各种情况均有可能 解析由光子按波的概率分布的特点去判断,由于大部分光子都落在b点,故b处一定是亮纹,选项A正确. 答案 A 4.下列各种波是概率波的是().A.声波B.无线电波 C.光波D.物质波 解析声波是机械波,A错.电磁波是一种能量波,B错.由概率波的概念和光波以及物质波的特点分析可以得知光波和物质波均为概率波,故C、D正确.答案CD 5.下列关于物质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实物粒子与光子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实物粒子与光子是本质相同的物体 B.物质波和光波都是概率波 C.粒子的动量越大,其波动性越易观察 D.粒子的动量越小,其波动性越易观察 解析实物粒子虽然与光子具有某些相同的现象,但实物粒子是实物,而光则

5 不确定性关系

对于微观粒子的运动,如果以x ?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以p ?表示粒子在x 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那么就有π4h p x ≥ ??,式中h 是普朗克常量。我们把这种关系叫做不确定关系。 1.正确理解不确定性关系的含义 微观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x ?越小,动量的不确定量x p ?就越大,反之亦然。 从微观上来理解,则微观粒子的坐标测得愈准确(0→?x ) ,动量就愈不准确(∞→?x p ) ;微观粒子的动量测得愈准确(0→?x p ) ,坐标就愈不准确(∞→?x ) 。 例1.关于不确定性关系有如下的理解 A .宏观粒子的坐标能测的准,微观粒子的坐标测不准 B. 宏观粒子的动量能测的准,微观粒子的动量测不准 C. 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都测不准 D. 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 解析:对于宏观物体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可用牛顿力学描述。对于微观粒子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测不准;也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动量测不准;更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都测不准;而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这是因为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本来就不同时具有确定量。 点悟:(1)不确定性关系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不是测量技术和主观能力的问题。 (2)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本来就不同时具有确定量。这本质上是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必然反映。 2.用不确定性关系解释单缝衍射现象 光通过单缝时要发生衍射,光在衍射时同样遵循不确定性关系。 例2.光通过单缝所发生的现象,用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的观点加以解释,正确的是( ) A.单缝宽,光是沿直线传播,这是因为单缝宽,位置不确定量x ?大,动量不确定量p ?小,可以忽略。 B.当能发生衍射现象时,动量不确定量p ?就不能忽略 C.单缝越窄,中央亮纹越宽,是因为位置不确定量越小,动量不确定量大的缘故。 D.以上解释都不对。 解析:单缝宽,光子经过单缝发生衍射时位置不确定量x ?大,根据π 4h p x ≥??可知,光子的动量不确定量p ?小,光是沿直线传播。A 选项正确。同理可以分析出选项B 、C 选

《不确定性关系》教案3 (2)

《不确定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粒子通过狭缝时发生衍射,狭缝的宽度决定了粒子位置的不确定范围,中央亮纹的宽度决定于粒子动量的不确定范围. 2.理解不确定性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物理现象的差异及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为了研究新问题、建立新理论,必须假设一些物理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量子力学成功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但人们对量子理论还存在争论,因此需要通过完善的教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为今后学量子力学奠定初步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 【难点】理解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 互动探究 一. 不确定关系 师:在经典物理学中,我们可以同时用质点的位置和动量(速度)精确地描述它的运动。不但如此,如果知道了质点的加速度,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还可以预言质点在以后任意时刻的位置和动量(速度),从而描绘它运动的轨迹。请同学们结合光的单缝衍射图样(如图17.5-1乙)分析。对于微观粒子是否还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精确地描述它的运动? 生:光子到达屏上的位置超出了单缝投影的范围,所以牛顿第二定律不再适用。 师:光的单缝衍射实验(光的衍射视频),单缝衍射时,屏上各点的亮度实际上反映粒子到达这点的概率。入射的粒子有确定的动量,但它们可以处于挡板左侧的任何位置,也就是说,粒子在挡板左侧的位置是完全不确定的。对于通过挡板狭缝的粒子则可以说,它们的位置被狭缝限定了,它们的位置不确定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减小了。 师: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会发生衍射,如图17.5-2所示(此处有视频),大部分粒子散布在宽度为b的中央亮条之内。这些粒子在到达狭缝之前沿水平方向运动,而在经过狭缝之后有些粒子跑到投影位置以外,我们可以说这些粒子具有了与其原来运动方向垂直的动量。由于哪个粒子到达屏上的哪个位置完全是随机的,所以粒子在垂直方向上的动量也具有不确定性。狭缝越窄,屏上中央亮条就越宽,这表明粒子的不确定性如何变? 生:更窄的狭缝可以更准确地测得粒子的位置,但粒子动量的不确定量却更大了。 师:粒子通过狭缝时发生衍射.狭缝的宽度决定了粒子位置的不确定范围;中央亮条的宽度决定了粒子动量的不确定范围。粒子位置不确定量变小的同时粒子动量的不确定量变大,粒子位置不确定量变大的同时粒子动量的不确定量变小。利用数学方法对微观粒子的运动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如果以△x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以△p表示粒子在x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那么,△x△p≥h/4∏式中向h普朗克常量。这就是著名的不确定性关系。师:在微观物理学中,由不确定关系,能否准确同时准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生:如果要更准确地确定粒子的位置(即△x小),那么动量的测量一定会更不准确(即△p更大). 师: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准确地知道单个粒子的运动情况。那么能否对宏观现象进行预言

不确定性原理共11页

不确定性原理 示意图 又名“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英文"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本身为傅立叶变换导出的基本关系:若复函数f(x)与F(k)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且已由其幅度的平方归一化(即f*(x)f(x)相当于x的概率密度; F*(k)F(k)/2π相当于k的概率密度,*表示复共轭),则无论f(x)的形式如何,x与k标准差的乘积ΔxΔk不会小于某个常数(该常数的具体形式与f(x)的形式有关)。 目录 意义 理论背景 霍金谈不确定性原理 赵宁谈不确定原理 意义 理论背景 霍金谈不确定性原理 赵宁谈不确定原理 展开

编辑本段意义 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标准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h/4π (h是普朗克常数)是海森堡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共轭量为自变量的概率幅函数(波函数)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关系(E=h/2π*ω,p=h/2π*k),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 编辑本段理论背景 海森伯 海森伯在创立矩阵力学时,对形象化的图象采取否定态度。但他在表述中仍然需要使用“坐标”、“速 不确定性支持向量机原理及应用 度”之类的词汇,当然这些词汇已经不再等同于经典理论中的那些词汇。可是,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词汇新的物理意义呢?海森伯抓住云室实验中观察电子径迹的问题进行思考。他试图用矩阵力学为电子径迹作出数学表述,可是没有成功。这使海森伯陷入困境。他反复考虑,意识到关键在于电子轨道的提法本身有问题。人们看到的径迹并不是电子的真正轨道,而是水滴串形成的雾迹,水滴远比电子大,所

17.5 不确定性关系 习题

17.5 不确定关系习题 1.一个质量为 kg的尘粒,若测量其位置的不确定量为10-5m,则由不确定关系可知,其速度的不确定量为,这个不确定量 速度测量的衰减,完全可以忽略,因此,对这个尘粒的描述,可以用经典力学 方法。若将尘粒换为电子, kg,取 m(原子)可 得。这个速度的不确定量已经和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速度同数量级了,因此,不能忽略,此时电子状态的描述不能用经典的方法。由此可见,虽是一个很小的量,但在微观世界中的作用却是很明显的。 2.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 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1927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在实验中得到了 电子束通过铝箔时的衍射图案,如图所示,图中,“亮圆”表示电子 落在其上的________大,“暗圆”表示电子落在其上的________ 小. 3.关丁微观粒子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于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做匀速运动. B.光子受到恒定外力作用时一定做匀变速运动. C.只要知道电子的初速度和所受外力,就可以确定其任意时刻的速度. D.运用牛顿力学无法确定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4.运动的电子束穿过某一薄晶体时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子束的运动速度越快,产生的衍射现象越明显. R.电子束的运动速度越慢,产生的衍射现象越明显. C.产生衍射现象的明显程度与电子束的运动速度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一个电子被加速后,以极高的速度在空间运动,关于它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子在空间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电子上下左右颤动着前进. C.电子运动轨迹是正弦曲线. D.无法预言它的路径. 6.质量为m 、带电荷量为e 、初速为零的电子,经加速电压U 加速后,其电子的德布罗意波 长为e 2mU h .(普朗克常量为h)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束代替光镜的光源,放大倍数可达数万倍, 这是因为( ) A.电子束的波长短. B.电子束的频率小. C.电子束不具波动性. D.电子束不具粒子性. 7.法国物理学家________在________年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物质波是________波. 8.电子运动速率为300 m×s -1,其测量准确度为0.01%,若要确定这个电子的位置,求位置的最小不确定量。 9.若电子和质量为10.0 g 的子弹都以300 m ×s -1的速率运动,并且速率的测量准确度都为0.01%,试比较它们的位置的最小不确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