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两栖纲第一节.两栖类的主要特征一.水陆环境的主要.

合集下载

动物学课件:两栖纲

动物学课件:两栖纲

两栖动物的眼 及其视觉调节
(九)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嗅觉: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结构
–出现内鼻孔,使鼻腔具嗅觉功能的同时也是空 气进出的通道
–出现犁鼻器,是鼻腔腹内侧的一对盲囊,能感知 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
(九)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侧线
–水生的幼体均具有侧线,结构和功能与鱼类相 似,变态后视生活环境而定,如终生水生的中 国大鲵成体保留侧线神经丘,蛙和蟾蜍的成体 侧线消失
–轴肌的比例发生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小;轴下 肌比例加大,且分化无3层,即腹外斜肌、腹内 斜肌、腹横肌,以保护和支持内脏
–具四肢肌肉,且变得强大而复杂 –鳃肌退化。少部鳃肌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
腹壁表层主要肌肉
(四)
消化系

统的分
化较鱼
类复杂 肠



1、消化道


口咽腔 → 食道 → 胃 → 肠 → 泄殖腔孔
皮肤光滑,无鳞 有分离的尾椎骨、
胸骨和肋骨 低等类群终生具鳃,
无肺或肺不发达 卵生,有的有幼体
生殖
细痣疣螈
(二)有尾目(Urodela或Caudata)
隐鳃鲵科 口大眼小,无眼睑,体侧具纵行肤褶,犁骨齿
长弧形排列,与上颌齿平行,椎体双凹型 小鲵科
具活动眼睑,犁骨齿“U”形或排列成左右两 短列,椎体双凹型,多数种类具颈褶,体侧具肋 沟 蝾螈科
栖居类型 运动器官及侧线
幼体
成体
水栖 有侧线和膜质的尾鳍
水陆两栖
成对的附肢出现, 尾消失;侧线消失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鳃呼吸
肺呼吸
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二心房一心室、不 完善的双循环

两栖纲

两栖纲
1) 2) 3) 4) 幼体:水生 以鳃呼吸 具侧线器官 无五趾型附肢 一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成体:陆生 以肺呼吸 侧线器官退化 有五趾型附肢 二心房、一心室 不完全的双循环
42
4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4
雌雄两性具有特殊的抱对现象
蛙类的抱对并不是在进行交配,只是生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 果人为把雌雄青蛙分开(即没有抱对的过程),那么即使是在青蛙的 繁殖期里,雌蛙也不能排出卵细胞。可见抱对的生物学意义,即通 过抱对行为促使雌蛙排卵。 45
12
13
(二)脊柱
颈椎— 颈椎1枚(寰椎 躯干椎—7枚
荐椎— 荐椎1枚
尾椎— 1枚尾杆骨
椎体类型:双凹型、前凹型、后凹型 青蛙的椎体不尽相同,第一至第七个椎骨的椎体为前凹型,第八个椎骨的椎体为 双凹型,这种类型的椎体称为参差型椎体(见书P445)。
14
胸骨、带骨及肢骨
前胸骨 上胸骨 前喙骨 肩胸骨 肩胛骨 锁骨 上肩胛骨
蛙的肌肉系统
19
青蛙的后肢肌肉
20
5.消化系统
{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脏
21
(一)消化道 1.口咽腔——牙齿为多出性,同型齿。蛙类具上 颌齿(上颌骨边缘)、犁骨齿(口咽腔顶壁,2簇 );蟾蜍类无齿。有尾目具犁骨齿;蚓螈目上下 颌及犁、腭骨均具齿。鲵螈类具颌齿1-2排。作用 为防止食物滑脱。舌位于口咽腔底部,肌肉质。 2.食道——短,紧贴椎下肌,与胃相通。 3.胃——与食道相连的一端叫贲门,与十二指肠 连接的一端叫幽门。 4.小肠——十二指肠、回肠。小肠具吸收机能。
雌性
腹腔 输卵管口 (1对) 输卵管 (1对) 子宫(1对) 泄殖腔 体外
40

两栖纲

两栖纲
子宫 输卵管 输卵管分泌物是两栖动物成熟卵子受精必不可少的物质 条件。 脂肪体--生殖腺前方,是供生殖腺发育所需的营养结 构。
两 栖 纲
(二)生殖方式 多数为卵生,个别种类为卵胎生 受精卵为多黄卵,动物极含有丰富的细胞质,表面又 含有黑色素微粒而呈现深褐色或黑色。 (三)胚胎发育与变态 1.胚胎发育 2.变态
两 栖 纲
十、感觉器官 (一)侧线器官 (二)视觉器官 (三)嗅觉器官:鼻腔内出现鼻黏膜, (四)听觉器官
两 栖 纲
十一、生殖系统 (一)生殖器官 雄性--精巢一对,精液通过输精小管与输尿小管相通, 然后借输尿管通过泄殖孔排出体外。 还保留有细小而明显的输卵管--退化状态的缪勒氏器。 雌性--一对囊状的卵巢 卵 腹骨1对,
颅骨通过方骨与下颌相连-自接型
两 栖 纲
舌弓背部的舌颌骨移至中耳内,转化为听 骨--耳柱骨 幼体时期鳃弓退化,其残余部分转化为成 体中的支持舌和喉部的软骨
两 栖 纲
两 栖 纲
3. 脊柱:由颈椎、躯干椎、荐锥、尾椎组成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使头部出现上下运动的可能
两 栖 纲
(二)脊髓 具有背正中沟,还具有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腹 正中裂, 两 出现了颈膨大和腰膨大。 (三)脑神经 栖 (四)脊神经 臂神经丛、腰荐神经丛 纲 (五)植物性神经
以交感神经为主,其 主体为一对纵行于脊 柱两侧的交感神经干, 由神经将一系列交感 两 神经节串联而成。副 交感神经出现于中枢 栖 神经的前段和后段, 纲 前段的中枢位于中脑 和延脑,后段的中枢 位于脊髓的荐部,由 此发出神经分布到盆 腔内的脏器。
左右肾脏的外缘分别连接一条输尿管,即中 肾管,分别通入泄殖腔背面。 雄性个体肾脏前部失去泌尿功能,有一些肾小管 两 与精巢伸出的精细管相连通,并借输尿管输送精 栖 子; 雌性个体的肾脏与输尿管只有泌尿、输尿功能, 纲 与生殖无任何关系。 膀胱--由泄殖腔的腹壁突出形成,故称泄殖腔 膀胱。 肾脏的功能:排出代谢产物、调节体内水分、维持渗

17章 两栖纲

17章 两栖纲
口腔与咽部联合成宽阔
的口咽腔 有肌肉质的舌 具有唾液腺 唾液腺和肌肉质的舌 也是陆生脊椎动物特点。
6.呼吸系统
幼体:鳃 成体:鼻、口腔、喉气管 室、肺(一对薄壁囊状的肺 )。不具气管、支气管,口 腔通过喉气管室与肺相连。
特殊的口咽式呼吸
少数鳃呼吸,皮肤和口腔粘膜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7.循环系统:
生殖方式
抱对
雌雄差异: A 大小 B 体色 C 吻端 D 前肢大小 E 婚垫 F 其他
多数卵生,体外受精发育
蝾螈卵胎生, 体内受精
卵带:
胶质膜 层数:2~3层, 豹蛙:5层 可吸水膨胀 保护 多黄卵
受精卵进行不均等卵裂-囊胚-原畅胚-神 经胚-蝌蚪-变态
▲鳃由2对变成3对,尾巴伸长,出现尾鳍。 ▲鳃裂内表面的粘膜经褶叠后形成内鳃,外鳃开始退化。 ▲当蝌蚪长到15mm时,前、后肢芽突起,后肢先穿出皮肤,
变态:在两栖动物生活史中,蝌蚪经过一系 列发育变化转变为成体的过程称作变态。包 括一系列重大变化: A 肺呼吸代替鳃呼吸; B 四肢代替了鳍;
C 从水生到可水生也可陆栖;
D 植食性转变为肉食性; E 单循环转变为不完全双循环。
同体型、幼体生殖和幼体持续
同体型:幼体和成体形态一致,如洞螈、鳗螈 等终身为幼体形态而不发生变态,并以此形态 繁殖。 幼体生殖: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一些两栖类, 因寒冷致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到性成熟时 仍为幼体状,以这种状态生殖,条件改变时即 能完成变态。 幼体持续:到了该变态的时候却不变态,仍为 幼体的现象称幼态持续。也是因条件不适所致, 一旦条件改变仍能变态。
两栖类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肺的结构和功能还原始,不能完全担负起呼 吸功能,需要皮肤帮助呼吸。 ▲皮肤裸露,没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 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卵在水中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完成胚胎发育 ,幼体蝌蚪要在水中生活,整个繁殖过程都离 不开水。

第17章 两栖纲

第17章 两栖纲

学习要点

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面临哪些主要矛盾。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性和不完善性。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栖纲主要类群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水陆环境差异
1、湿度(?) 水环境和干燥的陆地 ,保持水分,防止蒸发 2、氧气含量(!) 要有合适的呼吸器官

3、比重(水、空气) 浮力的大小
12、两栖类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是 开始形成 。

13、两栖类的四种生态类型除了常见的陆栖和水栖种类还有 和 。

二、讨论与思考
1、说明鱼类鳔的功能,它是如何发挥这一功能的。简述两栖 类循环系统的特点。

2、说明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3、两栖类由水生向陆生过渡面临哪些困难? 4、动物由水生向陆生演化,这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试
两栖类的结构
8 神经Nervous s.:处于较低 水平 ,包括中枢神经、周围神 经和感觉器官 脑:分化不高,神经物质开始 向大脑顶部转移,出现原脑皮, 中脑是高级中枢。 脊髓:棒状 周围神经:分--脑神经10对; 脊神经10对;植物性神经
两栖类的脑
两栖类的结构
9、感官senses: 听觉-有中耳(鼓膜、鼓室、耳柱骨、耳咽管)、 内耳,感音部位是瓶状囊。 视觉-适应陆生,有泪腺和眼睑;角膜凸出,晶 体扁平,适于远视。水晶体牵引肌前拉水晶体聚 光。陆地近视。 嗅觉-出现内鼻孔,嗅粘膜平坦,嗅觉不发达; 有锄鼻器(Jacoson`s organ)是一种味觉器官。 侧线-水生种类发达,感觉水压变化,排列对称, 有助于对方向有关的结构有
8、两栖类有动脉圆锥导出的3对动脉分别是 9、两栖类的呼吸器官有 、

动物学,两栖纲

动物学,两栖纲

53
二、两栖纲分类术语
眼睑:有与无,可活动与不可活动; 舌:形状、是否分叉、舌端是否游离、能否伸 出; 耳后腺:有与无; 鼓膜:明显与否;
趾:趾端是否膨大、趾间是否有蹼;
肩带:固胸型与弧胸型;
上颌齿:有与无。
54
55
56
三、 分类介绍
(一)两栖纲分类
无足目Apoda (蚓螈目)Caeciliformes
1)不同发育时期具有不同的呼吸器官;蝌蚪
初期用外鳃,后期用内鳃,成体则用肺和
皮肤呼吸;
2)肺囊状,结构简单,呼吸面积小,无分枝
的气管;
3)皮肤辅助呼吸,其呼吸量占总呼吸的30%。
4)无肋骨和胸廓,为咽式呼吸;有声带。
31
• 鳃呼吸 • 肺呼吸 • 口咽腔呼吸 • 皮肤呼吸
32
• 2、肺呼吸:又称口咽式呼吸。 肺是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囊,内 壁仅有少量的皱褶,呼吸表面不 大,呼吸道极短,肺呼吸不完善。 • 外鼻孔瓣膜张开,喉门紧闭,口 底下降,吸入空气,经内鼻孔到 达口内。接着口底抬升,喉门张 开,空气进入肺内,由于体壁肌 肉周期性地收缩及肺的弹性回收 力,当口咽腔底部下降,肺内空 气重新被压回口咽腔,如此可反 复多次。 • 3、口咽腔呼吸:气体只进出于 咽腔,在口咽腔粘膜上进行气体 交换,不进入肺。
二、主要特征
1. 变温动物; 2. 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 皮肤裸露、轻微角质化; 4. 具典型的五指(趾)型附肢,出现颈椎荐椎; 5. 心房出现分隔,不完全的双循环; 6. 具中耳及耳柱骨、出现犁鼻器, 原脑皮; 7.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有变态。
5
三、五趾型附肢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出现了适应于陆生的四肢肌; 3.鳃部的肌肉退化,少部形成司咀嚼、舌喉 运动的肌肉; 4.运动是由作用相反的肌肉群协调作用的, 这 种作用相反的肌肉,叫颉抗肌。

18--两栖纲

18--两栖纲

两栖类的外形
二、皮肤
•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裸露光滑,皮肤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裸露光滑, 腺发达,不具鳞片或外骨骼, 腺发达,不具鳞片或外骨骼,角质化程度 保水能力差,有呼吸功能。 低,保水能力差,有呼吸功能。
皮肤的改造 轻微角质化 真皮厚而致密 多层细胞 • 皮肤衍生物 多细胞腺:粘液腺、 多细胞腺:粘液腺、 毒腺,耳旁腺、 毒腺,耳旁腺、 色素细胞
两栖纲(Amphibia) 第十七章 两栖纲
第一节 主要特征 1.发育有变态 幼体鳃呼吸 有侧线 适应水 发育有变态,幼体鳃呼吸 有侧线,适应水 发育有变态 幼体鳃呼吸,有侧线 成体以肺和皮肤呼吸,以适应陆生 生;成体以肺和皮肤呼吸 以适应陆生。 成体以肺和皮肤呼吸 以适应陆生。 2.皮肤裸露 无被盖 粘液腺体丰富。 皮肤裸露,无被盖 粘液腺体丰富。 皮肤裸露 无被盖,粘液腺体丰富 3.心房有分隔,有不完全的双循环。 心房有分隔,有不完全的双循环。 心房有分隔
• 2、肺呼吸,又称口咽式呼吸。 、肺呼吸,又称口咽式呼吸。 壁囊, 肺是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囊,内 壁仅有少量的皱褶, 壁仅有少量的皱褶,呼吸表面不 呼吸道极短,肺呼吸不完善。 大,呼吸道极短,肺呼吸不完善。 • 口咽式呼吸:外鼻孔瓣膜张开, 口咽式呼吸:外鼻孔瓣膜张开, 喉门紧闭,口底下降,吸入空气, 喉门紧闭,口底下降,吸入空气, 经内鼻孔到达口内。 经内鼻孔到达口内。接着口底抬 喉门张开,空气进入肺内, 升,喉门张开,空气进入肺内, 由于体壁肌肉周期性地收缩及肺 的弹性回收力, 的弹性回收力,当口咽腔底部下 肺内空气重新被压回口咽腔, 降,肺内空气重新被压回口咽腔, 如此可反复多次。 如此可反复多次。 • 3、口咽腔呼吸:气体只进出于 、口咽腔呼吸: 咽腔, 咽腔,在口咽腔粘膜上进行气体 交换,不进入肺。 交换,不进入肺。

两栖类

两栖类
2、中脑(视叶和大脑脚)既是视觉中心, 也是最高中枢。 3、小脑小、与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4、由于出现四肢、脊神经形成臂神经丛
和腰荐神经丛。
5、有发达的交感神经干,首次出现了发
自脊髓荐部的副交感神经。
2015@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
黄冈师范学院
2015@ 生命科学学院 15@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
静脉窦
右心房
心室
黄冈师范学院
2015@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
黄冈师范学院
辅助循环。脾脏为最大淋巴器官
淋巴系统
蛙的皮下淋巴窦
2015@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
黄冈师范学院
八、泌尿生殖系统
1、排泄系统
肾(中肾):雄体肾脏前端肾小管与精细管连通
输尿管:雄兼有输精输尿的功用;雌为专职输尿管
2015@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
黄冈师范学院
蛙 的 雄 性 泌 尿 生 殖 系 统
2015@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
黄冈师范学院
蛙 的 雌 性 泌 尿 生 殖 系 统 ( 单 侧 )
2015@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
黄冈师范学院
九、神经系统
1、与鱼类相比、大脑顶部分布有零散的神
经细胞、只与嗅觉有关、称原脑皮。
2015@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
黄冈师范学院
二、皮

特点:裸露无鳞,多腺体 组成:表皮:包括角质层(轻微)和生发层;该层 富含粘液腺(多细胞的泡状腺) 真皮:疏松层:腺体、神经、血管 致密层:结缔组织、纤维 具有色素胞,产生保护色
2015@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
黄冈师范学院
三、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头骨和脊柱 附肢骨胳:肩带和前肢
2015@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两栖纲
第一节.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多; 2.水密度比空气大; 3.水温比陆地温度稳定; 4.陆地环境比水中多样。 二.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需解决的矛盾 (陆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的五趾型附肢。 2.具有呼吸空气中氧的肺; 3.具有防止体内水份蒸发的皮肤; 4.具有保证生理生化反应的正常温度(酶)——恒温; 5.具有保证陆地繁殖的结构机制; 6.具有完善的N系统和感觉器官。
七.循环系统: 1.心脏:具有房室瓣和动脉瓣。 ① 静 脉 窦:三角形,心脏背面,汇集回归的缺氧血; ② 心 房 :出现分隔(有尾类,无足类不完全); ③ 心 室 :壁厚,有肌肉柱,以减少动脉血的混合; ④ 动脉圆锥:有螺旋瓣,分左右动脉干,又各隔成3支 2.动脉: 外颈动脉→口腔壁,舌; 颈总动脉 内颈动脉→脑 肝动脉. (原第3对) 肺 动 脉→肺; 肠系膜动脉 胰动脉 肺皮动脉 皮 动 脉→皮,肺 内脏 肾动脉 小肠动脉 (原第6对) 锁骨下动脉→前肢 生殖腺动脉 体 动 脉 背大动脉———→躯干 股动脉 (原第4对) 后肢→髂动脉 臀动脉 原6对鳃动脉弓,1、适于跳跃生活
① 头骨扁而宽,脑腔狭小,二个枕髁,构成可动关节;
② 眼眶周围膜性骨消失;
③ 颌弓与脑颅为自接式;
双接式:经上颌骨和鳃弓与脑颅连接(原始软骨鱼)
舌接式:经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多数鱼类); 自接式:经上颌直接与脑颅连接。 ④ 舌颌骨转化为听小骨(耳柱骨); ⑤ 原鳃弓骨骼退化,残余转化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
八.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① 脑:五部脑(似鱼类) 大脑:嗅觉,有原脑皮; 中脑:视叶发达; 小脑:不发达,与运动简单有关。 ② 脊髓:似鱼类,有缩短趋势, 出现肩膨大和腰膨大。 2.周围神经系统: ① 脑N:10对,似鱼类; ② 脊N:多10对,具肩N丛和腰N丛。 3.交感神经系统: ① 交感N干:发达,链状,N节有交通支与脊髓相连, 并分布到血管, ② 副交感N干:不发达,位于头,荐部,腺体,内脏。
蛙 的 循 环 系 统
蛙 的 内 脏 解 剖
3.静脉: 肺 静 脉:左右合为一条通入左心房; 颈 静 脉(外颈静脉、内颈静脉) 前大静脉 肩胛下静脉(无名静脉) 锁骨下静脉(皮 静 脉) 肾 静 脉:股静脉(2支),臀静脉(1支) 后大静脉 生殖静脉 肝 静 脉:消化道,腹静脉,胰,脾。 4.淋巴:皮下扩展成淋巴间隙,无淋巴结,有两对淋巴心。 前淋巴心:肩胛骨下,第3脊椎横突后方 后淋巴心:尾杆骨尖端两侧 5.特点:不完善的双循环,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 6.演化:动脉弓的变化
三.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皮肤裸露,表皮轻度角质化; 2.成体有典型陆栖脊椎动物的骨骼; 3.肺呼吸,但结构简单; 4.不完全的双循环; 5.大脑两半球已完全分开,形成了原脑皮。
第二节.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一.外形: 蚓螈型:原始特化类群,穴居,四肢完全退化,似蠕虫 鲵螈型:水栖,似鱼,四肢趋退化,均衡,体延长,尾发达 蛙蟾型:陆栖种类,似蛙,适于跳跃,典型形状。 前肢:四指,短小,有蹼; 后肢:五趾,粗大,有蹼。
2.耳:
鼓 膜:中耳外膜; 中耳 鼓 室:中耳室,通咽腔; 耳柱骨:外接鼓膜,内连内耳; 内耳:似鱼类,只具瓶状囊,可感受声波。 3.鼻:鼻囊一对,具内外鼻孔,鼻腔又是呼吸通道, 其腹侧内壁嗅黏膜伸长变成扁囊状——犁鼻器, 有嗅觉功能。 4.侧线:水栖类型、蝌蚪、无尾类的少数有,似鱼类。
十.排泄系统:肾脏(中肾)1对,输尿管1对,通入泄殖腔。 肾小球发达,滤过率高,每日达体重1/3; 肾小管重吸水不强,靠巨大膀胱重吸收。 十一.生殖系统:
2.脊柱:由10块(蛙)~200块脊椎骨组成。 ① 颈椎:1枚(寰椎)。 ② 躯椎:7枚。 ③ 荐椎:1枚。 ④ 尾杆椎:1枚。 3.带骨和肢骨: 固胸型(蛙类):乌喙骨在 腹中线平行愈合; 弧胸型(蟾蜍):乌喙骨 彼此重叠。 四.肌肉:特点如下 1.成体分节现象消失(幼体和水生种类有,如蝾螈等); 2.躯干部肌肉特化不明显; 3.四肢肌肉围绕骨四周分布: 4.鳃肌退化:部分转化为咽喉部肌肉。
单循环,1心房,1心室
雌雄异体,
体外受精,
水中发育,
变态。
♂:精巢→输精小管→肾脏→输尿管→泄殖腔→体外; ♀:卵巢→腹腔→喇叭口→输卵管→泄殖腔→体外; ♀♂生殖腺上方均有黄色脂肪体,供生殖细胞营养。
第三节 两栖类的分类
2800种,我国200多种,分无尾、有尾、无足三个目。
第四节 两栖类的生态
一.蛙的生殖和发育变态:
二.皮肤: 1.结构 ① 表皮层:复层扁平上皮。 A.角质层:表面1~2层, 轻度角质化, 活C,减少水蒸发 B.生长层:不断向外分生新C,补充脱落的角质层C; C.皮肤腺:下陷埋入真皮。 粘液腺:粘液经输出管到体表,防止干燥利于呼吸, 防水进入; 毒 腺:由黏液腺特化来,蟾蜍发达(疣粒—蟾酥)。 ② 真皮:结绨组织。 A.疏松层:上面,N末梢,多C构成的腺体,毛细血管。 B.致密层:致密结绨组织构成。 2.功能:①保护; ②呼吸(皮肤呼吸:肺呼吸==3:2) . ③调节体温;④防止水分过度蒸发和进入。
九.感觉器官: 1.眼:基本似鱼。 A.角膜呈凹形: 水晶体略扁圆, 两者距离较远, 适于看远物; B.虹膜: 具环肌和辐射状肌, 可调节瞳孔大小, 节制进光程度; C.水晶体牵引肌:可将水晶体前拉聚光; D.脉络膜与水晶体间有辐射排列的肌肉, 可协助“C”(似睫状体); E.具可动下眼肌,泪腺,半透明瞬膜。
五.消化系统: 1.消化道: 牙 齿 舌 口咽腔 颌间腺 内鼻孔 食道, 声 囊 小肠, 口, 大肠, 泄殖腔。
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脏,肠腺。
六.呼吸系统: 呼吸部:口咽腔,肺(简单薄壁囊,蜂窝状,血管丰富)。 吞咽式呼吸(P428)。
呼吸道:外鼻孔,鼻腔, 内鼻孔, 口咽腔, 喉气管室 (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