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挥发成份分析_蒋伯成
湖南野生新鲜艾叶挥发油成分分析

湖南野生新鲜艾叶挥发油成分分析阳一兰【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湖南野生新鲜艾叶中的挥发油,并计算其产率,用GC-MS技术鉴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野生艾叶产油量为0.48 g/100 g新鲜艾叶;GC-MS技术鉴定出化学成分56个,主要成分有龙脑冰片(C10H18O)、4,11,11-三甲基-8-亚甲基-双环[7.2.0]十一烷-4-烯(C15H24)、石竹烯(C15H24),相对含量分别为23.6%、18.03%、6.64%;不同产地的艾叶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也不同.【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艾叶;挥发油;水蒸气蒸馏法;GC-MS【作者】阳一兰【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深圳 5181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
主要功能为: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
用于吐血、衄血、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宮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1]。
针对艾叶的成分挥发油也有很多人做过研究[2-4],但是对湖南野生艾叶挥发油的研究很少。
笔者补充了湖南野生艾叶的GC-MS分析,为科学利用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提供了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供试材料野生新鲜艾叶,采摘自湖南攸县,放置一星期后取其绿色叶片,备用。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QP2010型气相/质谱联用仪,购自日本津岛公司。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市售。
1.2 试验方法1.2.1 艾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中国药典附录方法提取。
每次取新鲜艾叶50 g,置于1 L的硬质圆底烧瓶中,加蒸馏水,玻璃棒将其混合均匀,浸泡一定时间。
冷凝管通水冷凝。
电子万用炉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一定时间,停止加热,放置片刻。
艾条燃烧测试试验报告

艾条燃烧测试试验报告常小荣;兰蕾;张国山;石佳;谭静【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艾条燃烧烟气生成率的测量装置的设计及原理,并进行了艾条的含水率、灰烬余量及艾条烟气率的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艾条的相对平衡含水率为13.51%,相对含灰量为11.77%,相对烟气生成率为126.42%.本研究为艾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本数据和试验方法.【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1(026)009【总页数】3页(P1801-1803)【关键词】艾;艾烟;烟气生成率;平衡含水率;含灰量【作者】常小荣;兰蕾;张国山;石佳;谭静【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经穴脏腑相关重点研究室,针灸生物信息分析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艾灸疗法是中医针灸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便于掌握的优点。
艾化学成分复杂,作用广泛,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抗炎、镇痛、抗癌、止血、抗凝血、激活补体等功效,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
但艾烟及挥发油中含有的一些成分,如α-侧柏酮[2](又名守菇酮),对神经系统有副作用,大量吸入会引起癫痫样惊厥。
艾燃烧过程中产生焦油[3]、苯甲醛[4]、苯酚[4]、2,4-二甲基苯酚[4]和绿花白千层醇[5]等芳香烃物质,可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艾烟疗效与安全性两者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艾条燃烧时烟气生成率、氧气消耗量等,为进一步进行艾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和基本方法。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与设备艾条:选择湖北蕲春县蕲艾制品厂生产的用3年陈艾所作的艾条,直径18mm,长度200mm,重20g,生产日期为2010年5月5日。
GC-MS法测定艾叶中5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

・ 2 7・
G C—MS法 测 定 艾 叶 中 5种 挥 发 性 成 分 的含 量
李 玲 吕 磊 吕狄亚 丁 德英 臻 宇
2 0 0 4 3 3 ; 2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 医院药材科 ,上海 2 0 0 4 3 8 1 .第 二军医大学药学 院分析测试 中心 ,上 海
w i t h p r o ra g mme d t e mp e r a t u r e me t h o d . Ma s s s p e c t r a we r e t a k e n wi t h EI s o u r c e S I M mo d e a n d t h e t e mp e r a t u r e w a s 2 5 0  ̄ C. Re s u l t s F i v e v o l a t i l e c o mp o n e n t s w e r e d e t e c t e d w i t h g o o d s e p ra a t i o n .T h e y h a v e g o o d l i n e a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n t h e i r r e s p e c t i v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r a n g e ,
Ra p i d D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Fi v e Vo l a t i l e Co mp o n e n t s f r o m Ar t e mi s i a e wg y i f o l i u m b y Ga s Ch r o ma t o g r a p h y—ma s s S p e c t r o me t r y L I L i n g L V L e i L V Di y a DI NG De y i n g Z HU Z h e n y u
艾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展

艾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艾叶,作为中医药材中的常用原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艾叶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质量控制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艾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艾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在化学成分方面,艾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的存在赋予了艾叶独特的药理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含量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并分析这些成分与艾叶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
在药理作用方面,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止血安胎、驱蚊止痒等多种功效。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艾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现代药理作用。
本文将系统阐述艾叶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并探讨艾叶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质量研究方面,艾叶的质量控制对于确保其药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艾叶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与优化以及艾叶产地、采收时间等因素对质量的影响,为艾叶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艾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行全面综述,以期推动艾叶在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艾叶化学成分研究艾叶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其药理作用及开发新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艾叶的化学成分得到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艾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等。
其中,挥发油是艾叶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苯丙素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也在艾叶中被发现,它们可能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
在艾叶化学成分的研究中,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LC-MS)等,对艾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艾叶挥发油研究综述完整版

艾叶挥发油研究综述完整版艾叶挥发油研究综述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最早正式记载于《名医别录》。
作为药物,艾叶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类物质。
艾叶的挥发油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消炎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67.)。
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樟脑、龙脑、丁香酚等40多种物质(朱亮峰.艾蒿和蕲艾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1985,7(4):443-445;潘炯光.艾叶挥发油的化学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741-744)。
其主要提取的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
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对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提取与测定方法、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挥发油的成分以小分子挥发性萜类化合物为主,此外还有脂肪族化合物,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已鉴定出的萜类化合物有: 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α-萜品烯醇、β-萜品烯醇、莰烯、β-水芹烯、桉叶油素、α-水芹烯、崖柏酮、樟脑、龙脑、萜品烯醇-4、萜品烯醇-5、反式-香韦醇、香芹酮、石竹烯、百里香酚、古巴烯、匙叶桉油烯醇、石竹烯氧化物。
(何正友、张艳红、魏东、郁荣华、袁慧慧、蓝闽波.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08)脂肪族化合物有:十四烷酸乙酯、正十六烷酸、十六烷酸乙酯、亚油酸乙酯、(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苯丙酸乙酯、十八烷酸乙酯。
芳香族化合物有:辛烷、2,4-二甲基庚烷、2,5-二甲基庚烷、3,4-二甲基庚烷、4-乙基庚烷、对对二甲苯、、1,3-二甲苯、壬烷、1-甲乙基苯、1-乙基-3-甲基苯、1,2,3-三甲基苯、甘菊环。
2.艾叶挥发油提取方法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提取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
江苏野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江苏野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分析顾小卫;吕宗友;郭鹏;徐伟【摘要】试验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从江苏野生菊科植物艾叶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76个峰,其中鉴定了68个成分,占挥发油色谱峰面积的89.7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25.87%)、桉树脑(20.37%)、1R-α-蒎烯(3.39%)、蓝桉醇(2.73%)、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2.34%)、石竹烯(2.03%)、莰醇(1.43%)等, 另外甲酸异冰片酯(1.34%)、匙叶桉油烯醇(0.72%)、塞瑟尔烯(0.56%)、萘嵌戊烷(0.54%)、檀紫三烯(0.53%)等首次在艾叶中检测到.【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24)002【总页数】5页(P35-39)【关键词】艾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作者】顾小卫;吕宗友;郭鹏;徐伟【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高邮市农林局,江苏,高邮,225600;高邮市农林局,江苏,高邮,225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030 引言艾叶(Argy Wormwood Leaf),学名 Folium Artemisiae Argyi,为菊科植物(Artemisia argyiLevl.et Vant),多年生草本。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1]。
艾叶药用历史悠久,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止血、镇痛、支气管扩张、镇咳、祛痰、增强免疫力、强心剂等作用[2-7]。
艾叶的挥发油成分虽已有文献报道,但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较复杂,且由于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别,不同产地的艾叶成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气相色谱_GC_红外光谱_FTIR_联用技术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综 述]收稿日期:2001201226作者简介:徐新元(1964~),男,浙江湖州市人,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药物分析.电话:021*********.气相色谱(GC )、红外光谱(F TIR )联用技术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徐新元(上海市药品检验所,上海200233)关键词:气相色谱(GC );红外光谱(FTIR );联用技术;药物分析摘要:中图分类号:R92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1528(2001)0620439203G C 2FTIR Combination T 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harmaceutical Analy 2sisXU Xin 2yuan(S hanghai Instit ute f or Drug Cont rol ,S hanghai 200233,Chi na )K ey w ords :GC ;F TIR ;Combination technology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色谱法从本世纪初问世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分析化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实用性的学科分支之一。
特别是近几十年间,在色谱本身的理论和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利用机械、电子、光学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新成就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现代化色谱方法和色谱仪器。
其高灵敏度和高分离效率使色谱法成为十分理想的分离和定量分析工具。
然而,从定性分析方面看,色谱法是相对低能的。
红外光谱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分子结构信息,几乎没有两种不同的物质具有完全相同的红外光谱,所以红外光谱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定性分析工具。
然而,红外光谱法原则上只能用于纯化合物,对于混合物的定性分析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优点是红外光谱法的弱点,红外光谱法定性和结构分析的优点又是色谱法的弱点,联合这两种方法,把色谱仪作为红外光谱仪的前置分离工具,或者说,把红外光谱仪作为色谱仪的检测器,即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仪。
中药野艾挥发物抗菌活性与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研究

中药野艾挥发物抗菌活性与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研究郑涛;程再功;朱钧【摘要】目的对中药野艾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主要对其挥发物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进而为野艾的药用价值寻找依据.方法①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萃取法提取野艾的挥发油,然后测定挥发油对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的杀菌抑制作用;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结果①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杀菌效果较好,对真菌的效果一般,对3种革兰阴性菌无杀菌活性;②分离鉴定出39种成分,野艾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蒿酮(15.47%)、蒿醇(9.55%)、顺式丁香烯(8.85%)、艾醇(7.28%)和桉叶素(6.78%)等.结论挥发油对所测试的菌落有很好抑制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4(011)001【总页数】3页(P97-99)【关键词】野艾;挥发油;化学成分;抗菌活性【作者】郑涛;程再功;朱钧【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泰州225321;江苏莱芙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泰州 2253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2野艾属于菊科蒿属草本植物,俗名苦艾、野艾蒿等,是我国的传统中药。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
三个产地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1 9・
三个 产 地 艾 叶挥 发 油 的化 学成 分 分 析
蒋 潇 田 静
昆明 6 5 0 0 3 4 昆明市第 一人民医院 ,云南
【 摘 要】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 : 采 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三个 产地的艾 叶中提 取挥对挥 发油 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 。结果 :云南产艾 叶挥发油 含量约为 0 . 1 8 % ,含有 5 8种成 分。四川产艾叶挥 发油含量 约为 0 . 3 3 %,
含有 5 2种成分。湖北产艾叶挥发油含量约为 0 . 1 9 % ,含有 4 8种成分 。结论 :不 同品种 的艾 叶挥发油 含量不 同,化 学成分数 目也不相 同。 虽然有部分相 同的化学成分 ,但各成分在不 同产地 的药材 中含量存在差别 ,提示艾叶在临床运用中应注意产地的差 异。
【 关键词 】 艾叶 ;挥发油 ;G C— M S 【 中图分类号 】R 2 8 4 . 1 【 文献标 志码】A
f r o m H u b e i c o n t a i n s 0 . 1 9 %v o l a t i l e o i l a n d h s a 4 8 k i n d s o f i n g r e d i e n t s .C o n c l u s i o n D i f e r e n t k i n d s o f f o l i u m a r t e mi s i a e a r g y i h a v e d i f -
J I ANG Xi a o TI AN J i n g
Ku n mi n g F i s r t P e o p l e ’ S Ho s p i t a l ,Ku n mi n g 6 5 0 0 3 4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艾叶中4种挥发性成分

2 0 1 5年 7 月
化学 分析 计量
CHEM I CALANAL YS I S AND M ETER A GE
Vo 1 . 2 4, NO . 4 J u 1 . 2 01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 6 1 4 5 . 2 0 1 5 . 0 4 . 0 1 3
关键词
艾叶 ; 气相 色谱法 ; 桉 油精 ; 樟脑 ; 薄荷脑 ; 龙脑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6 1 4 5 ( 2 0 1 5 1 O 4 _ 0 0 4 4 _ J o 4
中图分类号 : 06 5 7 . 7
S i m ul t a ne ou s De t e r mi na t i o n o f Fo ur Vo l a t i l e Co m po ne nt s i n Ar t e mi s i a Ar g y i by Ga s Chr o ma t o g r a ph y
气相 色谱 法 同时测定艾 叶中 4种挥发性成 分
陈桂琴 , 李桂 生 , 罗香
( 江西省分析测试研究所, 南昌 3 3 0 0 2 9 )
摘要
建 立 同时测定艾 叶 中桉 油精 、 樟脑、 薄荷 脑、 龙脑 4 种挥发 性成 分含 量的分析 方 法。样 品采 用水 蒸气蒸
馏 法提 取。 色谱 柱采用 D B — WAX毛细 管柱 ( 3 0 m ×O . 3 2 mm, 0 . 2 5 m) ; 载 气为氮气 ( 9 9 . 9 9 %) , 分流 比为 1 0: 1; 进 样 口温度为 2 4 0  ̄ 2 ; 升 温程 序 : 柱 温起 始 温度 7 0 q C, 保持 1 mi n , 然后 以 5 ℃/ mi n的速率 升温 至 1 5 0  ̄ ( 2 , 保持 2 mi n , 再以1 0  ̄ C/ mi n的速率升 温至 2 0 0  ̄ C, 保持 6 mi n; 氢火焰 离子化检 测器 ( F I D 1 温度 为 2 4 0  ̄ C。桉 油精的质量 浓度 在
艾叶挥发油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艾叶挥发油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江德裕;丁维俊【摘要】艾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是其药效基础源于所含化学物质.随着艾叶药理作用广泛运用于临床以及气相、液相色谱质谱等提取分离技术联用的进步,使得艾叶挥发油研究得以多学科、深层次的开展.通过围绕因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时间、不同炮制方法及提取工艺的差异等因素影响艾叶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毒性变化等做一综述,旨在为艾叶挥发油的进一步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及研究思路.【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艾叶;挥发油;研究进展【作者】江德裕;丁维俊【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艾叶源于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叶,可全草入药,其性味最早见于《名医别录》,载其:“味苦,微温”,后世医家李时珍根据艾叶的功效纳总结首次提出艾叶味“辛”,现代将艾叶性味定为苦、辛,微温。
中医认为“辛”能行能散,药理研究介绍辛味药所含化学成分以挥发油最多,故艾叶有温经止血、止痛、散寒逐湿、理气开郁等功效。
艾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挥发油类,其次是黄酮类、鞣质类、三萜类、多糖类及微量元素等[1],其药理作用广泛有平喘止咳、镇痛消炎、增强免疫力、抗菌、抗病毒、止血等效用[2]。
目前艾叶挥发油已检测出的成分有近100种,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产地的不同,采集时间、提取工艺等的差异对艾叶挥发油含量、成分种类乃至毒性成分含量均有较大的影响[3,4]。
现将近年来艾叶挥发油及其影响因素介绍如下。
1 艾叶的挥发油成分艾叶挥发油呈草绿色或浅黄色澄明油状液体,是艾叶主要有效成分群,被视为评价其药材质量的标准;艾叶挥发油具有抗菌、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驱避蚊虫等作用,还可增强免疫功能,对抗肾上腺素和组胺引起的心肌收缩,对中枢神经系统也具有一定的镇静效果[5-9]。
艾叶分析报告

艾叶分析报告1. 引言艾叶,又称艾草,是我国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被广泛用于民间草药治疗和中医药配方中。
艾叶的药用价值备受关注,本报告将对艾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其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内容。
2. 艾叶的主要成分艾叶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内酯类、醇类以及多种生物碱等成分。
其中,艾叶挥发油是艾叶的重要成分之一,占据艾叶总重量的1%~3%。
艾叶挥发油主要由α-蒎烯、β-蒎烯、艾叶醇、香叶醛等多种化合物组成。
这些成分赋予了艾叶特殊的香气和药用特性。
3. 艾叶的药理作用艾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菌、抗炎、止血、消肿、舒筋活络、提神醒脑等作用。
其中,艾叶挥发油的抗菌作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艾叶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镇痛、促进消化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病、筋骨痛、胃寒腹痛等疾病。
4. 艾叶的临床应用艾叶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医学认为艾叶味苦、性温,具有温经散寒、祛寒湿、化瘀通络的作用。
因此,艾叶被广泛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各种症状,如寒性腹痛、寒湿痹痛等。
此外,艾叶还可以用于调理女性生理周期、缓解经期不适症状,对于痛经、闭经等有一定疗效。
另外,艾叶还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5. 艾叶的使用方法与剂型艾叶的使用方法和剂型多种多样。
常见的使用方法有煎服、外敷、艾灸等。
煎服艾叶主要用于内服药物,可以用水煎煮成药汤,一般每次30克左右。
外敷艾叶则是将艾叶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适量的热水,搅拌均匀后涂抹在患处。
艾灸则是将艾叶进行熏热处理,然后将其放置于特定的穴位上,利用艾叶的温热作用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
6. 艾叶的潜在风险与注意事项虽然艾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但使用艾叶时仍需谨慎。
长期和过量使用艾叶可能导致中毒和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过敏等症状。
因此,在使用艾叶前,应先咨询医师或中医师的建议,并遵循其指导下的用药方案。
广西野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广西野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 分析谷 瑶,梁忠云,陈松武,周丽珠,杨 漓,曾永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2)摘 要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精油,用GC-MS 联用法鉴定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结果:1)提取的艾叶精油呈淡绿色,精油得率为0.66wt%;2)从提取的艾叶精油中鉴定出35种化合物,占挥发油含量的96.218%,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桧稀、1-环戊基-2-丙醇、p-对伞花烃、1,8-桉叶素、γ-萜品烯、顺式-β-松油醇、侧柏酮、β-侧柏酮、(+)-2-莰酮、龙脑、4-萜烯醇、α-萜烯醇和石竹烯,其中1,8-桉叶素、侧柏酮、樟脑和龙脑作为艾叶精油的特征组分相对含量较高,均超过10%。
关键词 野生艾叶;挥发油;GC-MS 法;化学成分;广西中图分类号:S567.2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415/ki.1673-890x.2020.28.004收稿日期:2020-06-17基金项目:广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柠檬桉高效利用技术推广示范”(gl2020kt10)。
作者简介:谷瑶(1988—),女,湖南湘潭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产化工和香精香料研发。
E-mail:****************。
※为通信作者,E-mail:****************。
谷 瑶,梁忠云,陈松武,等.广西野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 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28):13-15.第14卷第28期V ol.14 No.28南方农业South China Agriculture2020年10月 Oct.2020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主要分布在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等,在中国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1]。
湖南野生新鲜艾叶挥发油成分分析

73--加工贮藏•检测分析 DOI:10.16498/ki.hnnykx.2019.003.020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V ant.)的干燥叶,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
主要功能为: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
用于吐血、衄血、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宮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1]。
针对艾叶的成分挥发油也有很多人做过研究[2-4],但是对湖南野生艾叶挥发油的研究很少。
笔者补充了湖南野生艾叶的GC-MS 分析,为科学利用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提供了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供试材料 野生新鲜艾叶,采摘自湖南攸县,放置一星期后取其绿色叶片,备用。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QP2010型气相/质谱联用仪,购自日本津岛公司。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市售。
1.2 试验方法1.2.1 艾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中国药典附录方法提取。
每次取新鲜艾叶50 g ,置于1 L 的硬质圆底烧瓶中,加蒸馏水,玻璃棒将其混合均匀,浸泡一定时间。
冷凝管通水冷凝。
电子万用炉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一定时间,停止加热,放置片刻。
提取后将产物倒入有适量无水乙醇的烧杯中。
再往烧杯内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脱水2 h 。
将干燥后的艾叶挥发油乙醇液过滤,除去固体杂质。
将装过滤液的小烧杯放到80℃的水浴锅内加热,挥发去掉溶剂,得纯净的艾叶挥发油。
用电子天平称量,并记录下数据。
1.2.2 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采用GC-MS 技术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以面积归一法测得挥发油各组分相对含量。
色谱柱:OV-柱;色谱柱程序升温条件:起始温度50℃,保持5 min 后,以4℃/min 升至260℃,并保持10 min ,载气N 2,柱前压为49 kPa ;分流比1∶50;气化室及监测器的温度均为270℃。
质谱条件:电离方式EI ;电子能量:70 eV ;质量扫描范围:30~60 amu ,分辨率:2 500。
艾叶的生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艾叶的生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作者:王坤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3期摘要:本文主要对艾叶的生物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艾叶的应用十分普遍,其属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是艾的干燥叶,属于菊科。
艾叶不但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使用,同时还能作为一味中药药材,我国对艾叶的应用研究工作在最近几年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绩,尤其是在临床效果方面,令人满意。
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研究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帮助。
关键词:艾叶;生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在我国的中药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艾叶是必不可少的中药材种类,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艾叶在我国拥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具有丰富的药源,但是对于艾叶的相关记载却并没有十分普及,虽然在《黄帝内经》中有所涉猎,但是相关的研究却很少,这对于艾叶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的帮助。
本文对艾叶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且明确其自身的价值,希望可以得到广泛的推广。
1 生物化学成分1.1 挥发油首先在研究中发现,艾叶中的生物化学成分中包含挥发油这一物质,并且挥发油的种类十分丰富,不同的挥发油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对其进行分离提取以后,再经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相关技术能够进一步确定出不同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一般情况下,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大约在0.4%左右,但是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数据,有些挥发油的含量更低一些,有些却更高一些,可以达到0.56%,相关工作人员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艾叶中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发现在其中含有龙脑、石竹烯氧化物等物质,并且在研究中还发现了在采摘期的艾叶就具有不同的含量,应该与生长环境或者地域等因素相互关联,在对艾叶进行炮制以后,挥发油的含量出现明显降低的趋势,进而减小了对胃产生的刺激。
1.2 黄酮类除了挥发油以外,黄酮类也是艾叶中主要的生物化学组成成分。
对艾叶中所含有的黄酮类成分进行测量发现,黄酮类的总含量大约在13.42%左右。
在当前的鉴定中,可以肯定的黄酮类成分有5,7-二羟基-6、5-羟基-6等,因为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具有广泛的存在,所以经常与空气相互接触以后,就在含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艾叶烧的烟有哪些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艾叶烧的烟有哪些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艾叶是中医灸法临床所用的主要原材料,灸治过程中除艾叶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发挥作用外,艾烟中的成分也有一定作用。
为了探讨艾叶燃烧产生的艾烟中所含的挥发性成分,有人对艾烟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
针对艾叶燃烧产生的气体成分复杂、且浓度甚低的情况,特选择苯一甲醇作为吸收液对烟(气体)进行吸收。
1.定性分析将吸收液进行GC、GC-MS、GC-FTIR等综合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艾烟挥发性成分为氨水、乙醇、乙二醇、醋酸、乙酰胺、丙酸、环己烯、甲基呋喃、丁酰胺、3-甲基-丁酰胺、季酮酸、戊S醇、2-甲基戊S醇、斯德酮、正已基胺、萘、葵酸、乙内酰尿、三甲基对二氮杂苯、溴代氮杂环丁烷。
2.定量测定将吸收液蒸馏,其中水及挥发性成分在低于110℃时全部蒸发,其余膏状物在110℃~200℃之内无蒸发,此膏状物即为艾烟的重组分,其量由直接称重测定,其结果为每克艾叶燃烧可获得挥发性成分0.022克,重组分0.29克,灰渣0.091克。
艾草 芳香 提取物 成分

艾草芳香提取物成分
艾草芳香提取物是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由艾草经过特殊的提取工艺得到。
它含有丰富的挥发油、酚类、醛类、酮类等成分,其中挥发油主要包括蒿醇、蒿酮、草醛等,具有芳香、清香等特点。
同时,艾草芳香提取物还含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以保护皮肤细胞不受自由基的损伤,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此外,它还具有舒缓、镇静、解痉等功效,可以缓解肌肉酸痛、疲劳等不适症状。
因此,艾草芳香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护肤、按摩、理疗等领域。
- 1 -。
艾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艾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唐健【摘要】对艾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艾烟具有平喘镇咳、抗病毒、抗真菌、抗菌等作用.【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1(000)019【总页数】1页(P24)【关键词】艾烟;研究;进展【作者】唐健【作者单位】哈药集团中药二厂,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正文语种】中文艾叶含有鞣质、黄酮、甾醇、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α-水芹烯、β-丁香烯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
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平喘、抑制血小板聚集、镇咳、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解热镇静、降压等作用。
艾叶在《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中都有记载。
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妊娠下血、痛经、宫外孕、胎动不安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感冒、鼻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炎、痢疾、便血、泄泻、胃痛、消化道出血等;风湿痹痛类疾病如腰痛、三叉神经痛、关节炎、肩痹等;皮外科疾病如皮肤溃疡、皮炎、湿疹、烧烫伤、痔疮、趾疣、新生儿硬肿等,均取得了较好效果[1]。
艾叶是中医灸治的主要原材料。
艾叶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能和艾烟中的成分共同起治疗作用。
有文献报道对艾叶燃烧产生的艾烟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2]。
艾烟挥发性成分为三甲基对二氮杂苯、氨水、戊S醇、乙醇、乙二醇、醋酸、乙酰胺、溴代氮杂环丁烷、丙酸、甲基呋喃、丁酰胺、3-甲基-丁酰胺、2-甲基戊S醇、正己基胺、萘、葵酸、乙内酰尿等。
有文献报道艾烟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碱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能使烧伤创面菌落数显著减少[3]。
有文献报道“将纯艾绒20 g放入熏灸器中燃烧,将烟收集在无菌器皿中(温度为30℃),同时放入5个接种有大肠杆菌的中国蓝培养皿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接种在血平板上,分别在艾燃烧10 min,30 min,50min,60 min时取出培养皿放37℃培养箱中培养21 h,另设对照组,除不用艾烟熏外,其余条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