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辐射计原理与应用

分光辐射计原理与应用
分光辐射计原理与应用

分光辐射计的基础与原理

分光光度法:测定物体反射的光谱功率分布或物体本身的反射光度特性,然后根据光谱测量数据可计算出物体在各种标准光源和标准照明体下的三刺激值。

分光光度法是测试物体色彩最精确方法,广泛用于科研与校正的颜色测试中。这种方法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光谱扫描;同时探测全波段光谱。

(1)光谱扫描法:利用分光色散系统对被测光谱进行机械扫描,逐点测出各个波长对应的辐

射能量,由此达到光谱功率分布的测量。特点:精度很高,但测量速度较慢。(2) 同时探测全波段光谱法:

(a) 多光路探测技术:多光路同时性只在红外波段实现,在可见光区只能部分实现。(比较少用)(b) 多通道探测技术:即平行探测法。优点:快速、高效,大大降低对测量对象和照明光源的时间稳定性要求,应用快速存取和分组处理,在时间分辨和光谱分辨两者之间实现有益的兼顾。目前,国际上作为产品真正用于自动配色的颜色测量系统都是采用多通道技术。Jeti 解决方案

Jeti 致力于提供经济、易用的

光谱仪设备。Jeti 实际上使用同时探测全波段光谱法进行测试的,为客户提供快速,准确的光谱与亮度色度分析。右图是其设备内部结构图,内部集成一个光纤光谱仪。光线通过镜头耦合到光

纤里,通过光纤传输到光谱仪,探测器对光进行光谱分析,最后把数据传输到电脑里面得到光谱、亮度与色度的各项参数。

光谱扫描法

分光辐射计用途

由于分光辐射计的高精度,高可重复性,高灵活性,可用于以下领域:

同色异谱,分光辐射计的光谱检测能有效发挥其光谱

辐射的优异性能。

设备具有1.8°的视角。因为CIE1931规定的配色函

数规定2°~4°。软件MoDiCal允许使用

10°的配色函数规范,基于CIE 170-1:2006以及

Schanda/ Csuty

(2008)修正案,这些都可在测试中实现。

电影院投影的检测与校正:电影院环境不一样,如屏

幕反射率,安全灯光等影响。使用Jeti specbos系列

产品能准确检测出投影屏幕的色彩,可根据结果对投

影进行校正。对于3D显示投影,specbos也能使用。

可见光光谱辐射计。

内含易于使用的全套辐射计、质量控制应用的比色分析和取样选择的软件。

Specbos 1401 是一个根据CIE-127:2007,测量LED 发光平均强度的可见光光谱辐射计。

LED分bin

利用JETI LiVal软件可实现光源的分光分色,用户可在软件中设置不同的光色等级,使用Specbos 1301/1401可对产品进行分光分色。

在线过程控制与检测:Specbos 1201能在低速以及足够光照的情况下实现在线过程监控,如果要提高速度与在弱光下检测,Specbos 1211将会是一个很好地选择,因为它比

1201有更高的灵敏度。

721型分光光度计使用及波长的检测与校正

在目标:1.掌握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 2.规范使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及利用镨钕滤光片法对其波长的检测实验用品:721型分光光度计、镨钕滤光片、5%CuSO 4液、纱布、比色杯等内容: 一、721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原理】 利用被测物的有色溶液对某一特定波长的光谱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将吸收的光谱按不同强度转变相应的电能,再将电量的变化用检流计显示出来,将显示的电量以光量强度(D或A)计算,根据朗伯-比尔定理,即D=KCL,即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与厚度的乘积成正比关系。 【操作步骤】 接通电源→选择波长→粗调透光度T“O”(开盖)和透光度T“100%”(关盖)→预温20min→放入被测液→精确调节透光度T“O”(开盖)和透光度T“100%”(关盖)→测定,读取各管吸光度→收场(关电源、罩仪器罩、登记、清洗比色杯和纱布等) 【注意事项】 1.仪器需防震、防潮、避光。 2.比色时,手拿比色杯的毛面,液体倒杯高的或,比色杯不能用硬毛刷刷洗,也不能用高温烘烤。 二、721型分光光度计波长的检测与校正(镨汝滤光片法) 1.在比色槽的光路上放一张小白纸,调节波长至580nm。 2.旋动光量T100%的旋钮至最大,在小白纸上应看到桔黄色的光斑。 3.若光斑不是橘黄色,左右旋转波长调节旋钮使之出现橘黄色的光斑,粗略判断波长偏离的程度,选择检测的起始波长。

4.调节波长至起始波长,用蒸馏水或空气调T“0”和T“100%”。 5.将镨汝滤光片推入光路中,记录T或A值,退出镨汝滤光片。 6.调节波长至另一值,用蒸馏水或空气调T“0”和T“100%”。 7.再将镨汝滤光片推入光路中,记录T或A值,退出镨汝滤光片8.如此反复测定直至T值为最小或A值为最大,记录此点的指示波长。 9.将A值最大时的波长减去镨汝滤光片最大的吸收波长529nm,即得被校比色计的波长误差。 10.如波长精度超出允许误差. (360~600nm≤3nm;600~700≤5nm;700~800≤8nm),打开分光光度计左侧调节窗口盖板,用螺丝刀试调波长的调节杆。具体位置详见仪器使用说明书。 11.试调波长的调节杆后,再按步骤3~8操作,直至分光光度计的波长精度误差在其允许范围内即可。

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

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 分光光度计主要用于反射和透射测量。 分三种光源:S偏振光、P偏振光和自然光。 现有设备7台(2台日立U4100、1台JACSO-V650、1台JACSO-V570、2台KT1100、1台瞬间7700)主要由是由分光光度计和电脑组成,由电脑程序驱动。 1 基本部件 光源: 用于提供足够强度和稳定的连续光谱。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有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两类。 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如钨丝灯和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和氘灯。钨灯和碘钨灯可使用的范围在340 -- 2500 nm。氢灯和氘灯。它们可在180 -- 375 nm范围内产生连续光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常都配有可见和紫外两种光源。 单色器:是从连续光谱中获得所需单色光的装置。 (1)入射狭缝 (2)准直镜(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它使入射光束变为平行光束。 (3)色散元件,棱镜或光栅,它使不同波长的入射光色散开来。 (4)聚焦透镜或聚焦凹面反射镜聚焦,它使不同波长的光聚焦在焦面的不同位置。 (5)出射狭缝。 积分球:它主要用途是测定光源发出的总光通量。它的制造:首先在球内壁上涂一层腻子,作为底层;然后喷点白漆,作为中间层;最后喷一层白涂料(硫酸钡或氧化镁)作为表层。 检测器:检测器的作用是检测光信号。常用的检测器有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电脑,就是微处理机。一方面可对分光光度计进行操作控制,另一方面可进行数据处理。 2、先用3台光度计的特点 U4100的 V650能测位相

3、日常测量 改参数 1.光源要求(.自然光) 2、扫描速度 3、狭缝 基本的步骤 设备测量种类 U4100测量:合色棱镜(成品、PL、2P)等 V650:单层,小DVD,带位相的零件,AR的反射测量等 4.测量的原理,影响准确性的因素 单光路分光光度计V650 双光路分光光度计 U4100 它的优点:光电传感器就可以交替探测到经过样品的探测光束的强度与参考光束的光强度,然后将两束光强信号进行相除,就可以得到样品的透过率。它可以降低光源稳定性对光谱测试精度的影响。 测量的原则:入射光轴重合,出射光轴重合,难在后着。 商用的光谱仪都有很好的性能,但是如果操作测试不当,就会获得错误的光谱测试结果。主要影响准确性的因素: 透射因素: 1、测量样品口径的影响 在测量中应保证仪器的测量光束全部穿过样品。 1)、在样品室的测量光路和参考光路中同时添加小孔光阑。 2)、只在样品池添加小孔光阑。

分光光度计

第一章:产品概述 产品原理: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的选择性吸收现象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吸收光谱的分析,普安短物质的内部结构及化学组成。 光谱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就是根据以上原理,将传统的设计制造经验与现代精密光学和最新微电子等高新科学技术合理的结合在一起,研制开发的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新型分光光度计,是化工、药品、生化、冶金、轻工、材料、环保、食品、制药以及教学等行业的必备仪器。 产品特点: 光谱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经改良的低杂散光、高分辨率的单光束光路以及简捷、可靠的结构设计,使仪器具有良好的单色性、稳定性、重现性和精确的测量读数。2-4nm的光谱带宽可满足大多数分析测试项目的要求。 新型微机技术的运用,使仪器具有自动设置0%T和100%T、浓度计算和数据处理、自动校正波长,自动切换滤光片,自动光源切换点、自动显示出错信息等功能。科学的设计,新技术的运用,将光、机、电以及微机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仪器的稳定性指标接近或达到高级紫外可见光光度计的水平。 一起选用2×20位大屏幕点阵式带背光显示器,可现实透射比、吸光度、浓度、波长等参数,还实现了仪器人机对话功能和连接PC等功能。仪器安装了标准的RS—232C通讯接口,可向计算机输送测试参数,并可接受计算机发送的控制指令(需使用SPECTRUM用户应用软件),实现PC机对仪器进行直接操作。外接打印机,可打印实时测试参数。 仪器附有可在视窗95(WIN95)操作平台运行的PC—SPECTRUM基本应用软件,可进行透射比、吸光度测试,浓度计算和直读,并可以打印,保存和调用测试参数,使使用者轻松、方便、准确、可靠地进行分析。 仪器各部件介绍

热辐射计算公式

传热学课程自学辅导资料 (热动专业) 二○○八年十月

传热学课程自学进度表 教材:《传热学》教材编者:杨世铭陶文铨出版社:高教出版时间:2006 1

注:期中(第10周左右)将前半部分测验作业寄给班主任,期末面授时将后半部分测验作业直接交给任课教师。总成绩中,作业占15分。 2

传热学课程自学指导书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的核心、重点及前后联系 (一)本章的核心 1、导热、对流、辐射的基本概念。 2、传热过程传热量的计算。 (二)本章重点 1、导热、对流、辐射的基本概念。 2、传热过程传热量的计算。 (三)本章前后联系 简要介绍了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和传热过程 二、本章的基本概念、难点及学习方法指导 (一)本章的基本概念 1、热传导 导热(Heat Conduction):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称为导热。 特点:从宏观的现象看,是因物体直接接触,能量从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中间没有明显的物质迁移。 从微观角度分析物体的导热机理: 气体:气体分子不规则运动时相互碰撞的结果。 导电固体:自由电子不规则运动相互碰撞的结果,自由电子的运动对其导热起主导作用。 非导电固体:通过晶格结构振动所产生的弹性波来实现热量传递,即院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振动。 液体:第一种观点类似于气体,只是复杂些,因液体分子的间距较近,分子间的作用力对碰撞的影响比气体大;第二种观点类似于非导电固体,主要依靠弹性波(晶格的振动,原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产生的)的作用。 热流量: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称为热流量,用Ф表示,单位为W。 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应用及维护 工作原理: 元素在热解石墨炉中被加热原子化,成为基态原子蒸汽,对空心阴极灯发射的特征辐射进行选择性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强度与试液中被的含量成正比。其定量关系可用郎伯-比耳定律,A= -lg I/I o= -lgT = KCL ,式中I为透射光强度;I0为发射光强度;T为透射比;L为光通过原子化器光程(长度),每台仪器的L值是固定的;C是被测样品浓度;所以A=KC。 利用待测元素的共振辐射,通过其原子蒸汽,测定其吸光度的装置称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它有单光束,双光束,双波道,多波道等结构形式。其基本结构包括光源,原子化器,光学系统和检测系统。它主要用于痕量元素杂质的分析,具有灵敏度高及选择性好两大主要优点。广泛应用于特种气体,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醇盐中微量元素的分析。但是测定每种元素均需要相应的空心阴极灯,这对检测工作带来不便。 应用 一、实验部分 1.1、试剂 Cr标准溶液1000ug/ml Cr空心阴极灯 1.2、仪器工作条件 干燥120℃,斜坡10s,保持10s,180℃,斜坡5s,保持10s;灰化1300℃,斜坡10s,保持15s;原子化2600℃,4s,停气;清洗2800℃,5s 1.3、标准使用溶液的配置 铬标准使用溶液:吸取铬标准储备液(1mg/ml)10.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2%硝酸至刻度、此溶液的浓度为100ug/ml。在逐级稀释,可分别得到标准系列溶液如下: 铬:0ug/L、5.0.0ug/L、10.0ug/L、15.0ug/L、20.0ug/L 2.试样的置备:

取空心胶囊0.50g,置氟乙烯消解罐内,加硝酸5-10ml,混匀,浸泡过夜,盖好内盖,旋紧外套,置适宜的微波消解炉内,进行消解(按仪器规定的消解程序操作)。消解完全后,取消解内罐置电热板上缓缓加热至红棕色蒸气挥尽并近干,用2%硝酸转入50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同法同时制备试剂空白溶液;。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以石墨炉为原子化器,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357.9nm 测定,含铬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第四章 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

第四章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 Colorimetric and Spectrophotometric Analysis §1 概述 许多物质本身具有明显的颜色,例如KMnO4溶液显紫色,K2Cr2O7溶液显橙色等。另外,有些物质本身并无颜色,或者颜色并不明显,可是当它们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后,则可以生成有明显颜色的物质,例如Fe3+本身具有黄色,当与一定量的KSCN试剂反应后,生成的Fe(SCN)3具有血红色;浅蓝色的Cu2+与氨水作用后,则生成深蓝色的Cu(NH3) 42+。当这些有色物质溶液的浓度改变时,溶液颜色的深浅液会改变。浓度越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小,颜色越浅。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有色物质的含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分析化学中,把这种基于比较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深浅以确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为比色分析。 实践证明,无论物质有无颜色,当一定波长的光通过该物质的溶液中时,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也可以确定该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目前的比色分析常用分光光度计将光源变为单色光,并选择对待测物质具有最大吸收的单色光进行比色测定。 比色分析法、分光光度法与前面所讲的容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灵敏度高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浓度,下限一般可以达到10-5~10-6 mol/L,可以测定相当于含量0.001~0.0001%的微量组分。如果将被测物质加以富集,灵敏度还可以提高。 2.准确度高一般比色分析的相对误差为5~20%,分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为2~5%,其准确度虽不如容量分析及重量分析,但对微量组分来说,这个灵敏度还是可以的,因为微量组分用容量分析及重量法已无法测定,更谈不上准确了。例如1滴KMnO4滴入100mL水中时,仍可得到明显的适于比色分析的颜色,但这一滴溶液在滴定分析中只相当于它的误差的大小,根本无法进行准确测定。由此看来,比色法的准确度较高,可进行微量组分的分析。 3.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仪器设备都简单,操作方便。进行分析时,试样处理成溶液后,一般只经历显色和比色两个步骤,就可得出分析结果。近年来,由于新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显色剂和掩蔽剂不断出现,使得一些干扰物可以不经分离,既可以进行测定。在生产过程的分析中,一般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得出结果,对于生产中的快速分析,起了很大的作用。 4.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由此可见,比色及分光光度法应用范围之广泛。在环境监测中,适用最多的也是分光光度法,绝大多数污染物都可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多数中小型实验室都可以配备分光光度计,因此不受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光辐射测量原理与技术——光强和照度的测量

第二章光强和照度的测量 §2-1光强基准与光强标准灯 ? 作为光强单位的基准器应满足的条件: 1.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光谱功率分布 2.具有很好的重复性,长时间点燃其光强数值保持不变 3.制备及使用方便 光强基准基本单位的演变历史: 1.早期基准: 蜡烛→卡塞尔灯(1800年)→尖头钠灯(1884-1940年) 2.白炽体基准和“小数”基准 3.临时“国际烛光” 4.黑体基准和新烛光 5.新烛光变成坎德拉 6.坎德拉的新定义:光源发出频率为540×1012Hz 单色辐射,在给定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 1/683w/Sr 时,其光强为1坎德拉(cd) ? 光强基准(次级基准)—副基准灯和工作基准灯组成 1.次级基准的作用:由副基准灯保存量值,再通过工作基准灯向下进行量值传递 2.我国选用光强标准灯系列中的BDQ7和BDQ8作为副级基准灯和工作基准灯 3.光强标准灯的形状:圆柱形、正圆锥形、斜圆锥形、圆球形等我国采用圆球形 4.作为标准灯的首要条件是:稳定性要好—即每次燃点时应保持同样的光强 真空泡量值波动为:±(0.2-0.5)% 充气泡量值波动为:±(0.4-1)%

5.光强标准灯的使用及其要求: ①灯泡质量要好:泡壳应无色透明,无泛碱、发雾和波纹、气泡等缺陷,发光要稳定(注:新制标准灯发光不稳定应老练到全寿命的10%,通常是在高于工作电压的5%,老练50-80小时) ②供电电源精度高(稳定性好—常用直流供电电源) ③标准灯点燃时应逐渐点亮,在稳定电流(电压)下预热真空泡5分钟左右,充气泡预热10分钟左右,待发光稳定后再开始测量 ④测量时应经常更换极性(每小时换一次)。标准灯在使用30-60小时后,要用上一级标准灯重新定标,若使用时间少于这个值,经一年后应重新定标 §2-2目视法测光强 光度学测光强方法:目视法(主观测量法) 光电法(客观测量法) ?目视光度计的制作原理: 目视法主要利用人的眼睛对光敏感强,它能精确判断相邻二个表面的亮度是否相同。目视光度计就是基于之一特点而制成的。 ?目视法测量的要求: 要求两灯的色温相同或相近(相差在100K以下)。 ?目视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1.结构与原理:如图L1L2为二个光源,L1光强已知,L2待测光源,D为白色漫射屏(涂MgOBaSO4)M1M2为反射镜或发射棱镜,P 为光头,使L1L2经D反射来的光线在目镜E的视场内造成两个相邻的像.

72型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72型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72型分光光度计是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波长范围为420nm~700nm,它由三大部分组成:磁饱和稳压器、光源、单色光器和测光机构、微电计。 72型分光光度计的基本依据是朗伯—比耳定律,它是根据相对测量原理工作的,即先选定某一溶剂作为标准溶液,设定其透光率为100%,被测试样的透光率是相对于标准溶液而言的,即让单色光分别通过被测试样和标准溶液,二者能量的比值就是在一定波长下对于被测试样的透光率。如图所示,白色光源经入射狭缝、反射镜和透光镜后,变成平行光进入棱镜,色散后的单色光经镀铝的反射镜反射后,再经过透镜并聚光于出射狭缝上,狭缝宽度为0.32nm。反射镜和棱镜组装在一可旋转的转盘上并由波长调节器的凸轮所带动,转动波长调节器便可以在出光狭缝后面选择到任一波长的单色光。单色光透过样品吸收池后由一光量调节器调节为适度的光通量,最后被光电电池吸收,转换成电流后由微电计指示,从刻度标尺上直接读出透光率的值。 分光光度计已经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实验室常规仪器。常用于核酸,蛋白定量以及细菌生长浓度的定量。 分光光度计的简单原理 分光光度计采用一个可以产生多个波长的光源,通过系列分光装置,从而产生特定波长的光源,光源透过测试的样品后,部分光源被

吸收,计算样品的吸光值,从而转化成样品的浓度。样品的吸光值与样品的浓度成正比。 核酸的定量 核酸的定量是分光光度计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可以定量溶于缓冲液的寡核苷酸,单链、双链DNA,以及RNA。核酸的最高吸收峰的吸收波长260 nm。每种核酸的分子构成不一,因此其换算系数不同。定量不同类型的核酸,事先要选择对应的系数。如:1OD的吸光值分别相当于50μg/ml的dsDNA,37μg/ml的ssDNA,40μg/ml的RNA,30μg/ml的Olig。测试后的吸光值经过上述系数的换算,从而得出相应的样品浓度。测试前,选择正确的程序,输入原液和稀释液的体积,尔后测试空白液和样品液。然而,实验并非一帆风顺。读数不稳定可能是实验者最头痛的问题。灵敏度越高的仪器,表现出的吸光值漂移越大。 事实上,分光光度计的设计原理和工作原理,允许吸光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即仪器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如EppendorfBiophotometer的准确度≤1.0%(1A)。这样多次测试的结果在均值 1.0%左右之间变动,都是正常的。另外,还需考虑核酸本身物化性质和溶解核酸的缓冲液的pH值,离子浓度等:在测试时,离子浓度太高,也会导致读数漂移,因此建议使用pH值一定、离子浓度较低的缓冲液,如TE,可大大稳定读数。样品的稀释浓度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样品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细小的颗粒,尤其是核酸样品。这些小颗粒的存在干扰测试效果。为了最大程度减少颗

光辐射测量原理与技术——测量术语 基本量和单位

第一章、测量术语、基本量和单位 §1-1辐射度学中的量和单位 辐射能:Qe(Radiant energy) 1、定义:以辐射的形式发射、传播或接受的能量。 2、单位:焦耳(J) 辐射通量:Φe(Radiant flux) 1、又称:辐射功率 Pe (Radiant power 2、定义:以辐射的形式发射、传播或接受的功率。 3、定义式: 均匀辐射: 4、单位:瓦特(W)或焦耳/秒(J/S ) 1W=1J/S 辐射强度:Ie(Radiant intensity) 1、立体角:(Ω) ①定义:设在圆球表面切出一个小圆的面积S 与圆球半径r 平方之比 ②定义式:Ω=S/r 2 ③单位:球面度(Sr) ④整个球面度为:Ω=S/r 2 =4Л 半个球面度为:Ω=S/r 2=2Л 2、辐射强度: ①、定义:在给定方向上的立体角元内,离开点辐射源(或辐射面元)的辐射通量除以该立体角. ②、定义式: e e d dt φ φ=e e t φφ= e I e d d φ= Ω

均匀辐射 : ③、单位:瓦/球面度(W/Sr ) ④、均匀点辐射源(各向同性)I e 不随方向变而变,故整个球面的辐射通量为:Φe =I e Ω=4ЛI e ? 辐射出射度:Me(Radiant exitance) 1.定义:辐射体单位元表面所辐射的通量 2.定义式: 均匀辐射: 3. 单位:w/m 2 辐射照度:Ee(Irradiance) 1.定义:被辐射的单位元表面里入射或获得的辐射通量 2.定义式 : 均匀辐射: 3.单位:w/m 2 ? 辐射出射度与辐射照度的区别: 辐射出射度与辐射照度的表达式和单位完全相同. 区别在于:M e 描写面辐射源向外发射的辐射特性(a) E e 描写辐射接受面所接受的辐射特性(b) ? 辐射亮度:Le (Radiance) e I e φ= Ω e M e d dA φ=e M e A φ= e E e d dA φ= e E e A φ=

721分光光度计的标定

1.正磷酸盐含量的测定 (1)方法提要 在酸性条件下,正磷酸盐与钼酸铵反应生成黄色的磷钼杂多酸,再用抗坏血 酸还原成磷钼蓝,于710nm最大吸收波长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2)试剂和材料 a.磷酸二氢钾; b.硫酸溶液(1+1); c.抗坏血酸溶液(20g/L):称取10g抗坏血酸,精确至0.5g,称取0.2g乙二 胺四乙酸二钠(C10H14O8N2Na2.2H2O),精确至0.01g,溶于200mL水中,加入8.0mL甲酸,用水稀释至500mL,混匀,贮存于棕色瓶中(有效期一 个月); d.钼酸铵溶液(26g/L):称取13g钼酸铵,精确至0.5g,称取0.5g酒石酸锑 钾(KSbOC4H4O6.1/2H2O),精确至0.01g,溶于200mL水中,加入230mL 硫酸(1+1)溶液,混匀,冷却后用水稀释至500mL,混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有效期两个月); e.磷标准贮备溶液(1mL含有0.5mgPO43-):准确称取0.7165g预先在 100~105℃干燥并已恒重过的磷酸二氢钾,精确至0.0002g,溶于约500mL水中,定量转移至1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f.磷标准溶液(1mL含有0.02mgPO43-):取20.00mL磷标准贮备溶液于 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3)仪器和设备 分光光度计:带有厚度为1㎝的吸收池。 (4)分析步骤 a.工作曲线的绘制:分别取0.00(空白),1.00mL,2.00mL,3.00mL, 4.00mL, 5.00mL, 6.00mL, 7.00mL, 8.00mL磷标准溶液于9个50mL容量 瓶中,依次向各瓶中加入约25mL水、2.0mL钼酸铵溶液,3.0mL抗坏血酸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于室温下放置10min.在分光光度计710nm处, 用1㎝吸收池,以空白调零测吸光度。以测得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相对应的 PO43-量(μg)为横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b.正磷酸盐含量的测定:从试样中取20.00mL试验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 加入2.0mL钼酸铵溶液,3.0mL抗坏血酸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室温 下放置10min。在分光光度计710nm处,用1㎝吸收池,以不加试验溶液的空白调零测吸光度。 (5)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mg/L”表示的试样中正磷酸盐(以PO43-计)的质量浓度X1按下式计算 X1= m1/V1 式中m1------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以“μg”表示的PO43-量; V1-----移取试验溶液的体积,mL。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一)基本原理 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某种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建立起来的鉴别物质或测定其含量的一项技术。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则透过溶液。设入射光强度为Io。,透射光强度为It,,则透光度T=It /Io,吸光度(A)或光密度(O.D)或称消光度(E)则可表示为A=-lgT。根据Lambert—Beer定律,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与光束通过溶液的距离(即 光程)成正比,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A=KLC 式中C代表该物质的浓度,L代表光程,一般以cm表示,K为摩尔消光系数,即当溶液浓度为lmol/l,光程为1cm时所测得的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度。 由于单色光透过溶液时,不仅被待测物质所吸收,而且还被比色容器与溶剂以及其它试剂吸收一部分,这部分需用空白管消除(空白液的做法即用与样本相 同的一切试剂,而不含被测定的物质) (二)波长的选择: 波长的选择一般是选择待测物质最大吸收峰的波长(λmax)。因在λmax测定吸光度,敏感度最高。在吸收峰波长处测吸光度,波长变化影响最小;而在其他波长处,波长变化对吸光度影响大,甚至测得浓度一吸光度曲线不呈直线。 选择测定某一溶液所需的波长,是可以用不同的波长作该溶液的吸收光谱曲线,从曲线上选择最适当的波长来进行这一溶液的测定工作,但是,在分析工作中,尚有个别情况,不能单凭此一原则,而应根据下列三个原则,进行实际试 测,然后全面考虑利弊,再行选定。 1.应使被测溶液有适当的光密度,一般而言,适当的光密度为0.1—0.7,而以0.2—0.6最理想。过低的光密度因仪器的读数误差而产生很大的相对误差,反之,过高的光密度则往往已超过直线范围而引入误差。 2.应使干扰影响降低至最低限度。在反应中,如遇不易去除的干扰色泽, 应选用对此干扰色泽最不灵敏的波长。 3.应使标准曲线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接近直线。 (三)标准曲线的绘制 1.标准曲线的作用 (1)标准曲线又叫做校正曲线或工作曲线,它是比色分析法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从浓度——光密度直线的直线特性,可以判断所采用方法的呈色反应是 否符合Lamben—Beer氏定律。 (2)作多次平行测定绘制标准曲线,可判断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操作,仪 器等误差的大小,从而确定该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3)从绘制标准曲线的斜率可以比较各种方法的灵敏度。 (4)当进行大批样品分析时,可省略多次计算,从光密度值直接查阅标 准曲线而求得被测物质的浓度。

光辐射测量技术期末复习

光辐射测量技术期末复习 一. 填空或选择 1.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380~780nm )。 2人眼中的光感受细胞有(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前者能感受(物体的颜色及细节),后者能感受(明暗)。 3.CIE 推荐了四种照明与观测条件,分别是0/d 、(d/0)、(45/0)、(0/45) 4.色的三属性分别是(色调)、(明度)和(饱和度),利用这三属性可以定性和定量地描述任何一个颜色,如果在一个颜料中加入白色或黑色颜料,可以改变上述的(色调)和(明度)属性。 5. 在充分(暗适应)的状态下,全黑视场中,人眼感觉到的最小光刺激值,称为(人眼的绝对视觉阈)。 6. 人眼视觉在一定背景亮度下可探测的最小衬度对比度称为阈值对比度,或称亮度差灵敏度。 7. 在相同温度下,辐射体的辐射出射度与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之比,称为一般辐射体的辐射发射率;按照ελ的不同,一般将辐射体分为黑体、灰体和选择体。 8. 几条黑体辐射定律: (1)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用于计算 全辐射出射度) )W/m (T )T (M 24 0σ= (2) 维恩位移定律 (用于计算 黑体辐射的峰值波长) )/(K m b T m μλ= (3) 最大辐射定律 (用于计算 最大辐射出射度) 5),(BT T M M m o om ==λ 温度为280K 时,黑体辐射的峰值波长为10.5μm 、最大辐射出射度为(22.14W/2m )、全辐射出射度为(348.5 W/2m )。

(提示:B = 1.2862×10-11 W ·m -2·μm -1·K -5,σ= 5.6696×10-8 W ·m -2·K -4 , b=2898μm ?K ) 9.假设有一个光源的相对功率分布为S (λ),光源的三刺激值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X=(∑=780 380 )(x )S(K λ λλ) Y=(∑=780 380 )(y )S(K λ λλ) Z=(∑=780 380 )(z )S(K λ λλ) 式中的常数K 叫做调整因素,它是将光源的Y 值调整为100时得出的。 10.物体色是指非发光体反射或透射的颜色,物体色的三刺激值与所采用的照明体的光谱分布有关,还与物体自身的物理状况有关系,假设物体的透射率为τ(λ),则透射光的三刺激值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X=(∑=780 380 )(x ))S((K λ λλλτ) Y=(∑=780 380 )(y ))S((K λ λλλτ) Z=(∑=780 380 )(z ))S((K λ λλλτ) 11 .有A 和B 两个颜色的色度值如右面的表所示, 将表中的A 和B 色度值代入后的色差的计算公式为: (212*2*2*])()()L [(b a E ?+?+?=?) 12.发光强度的测量可用(目视光度法)或(客观光度法)测量。

荧光分光光度计-原理

分子荧光分析法 发光光谱:物质分子或原子吸收辐射被激发后,电子以无辐射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这一部分能量而产生的光谱称为荧光、磷光。 根据物质接受的辐射能量的大小及与辐射作用的质点不同,荧光分析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 X射线荧光分析法 用X射线作光源,待测物质的原子受激发后在很短时间内(10-8s)发射波长在X 射线范围内的荧光。 2. 原子荧光分析法: 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吸收辐射激发后,在很短的时间内(10-8s),部分将发生辐射跃迁至基态,这种二次辐射即为荧光,根据其波长可进行定性,根据谱线强度进行定量。 荧光的波长如与激发光相同,称为共振荧光。 荧光的波长比激发光波长长,称为stokes荧光;若短,称为反stokes荧光。 3. 分子荧光分析法: 有些物质的多原子分子,在用紫外、可见光(或红外光)照射时,也能发射波长在紫外、可见(红外)区荧光,根据其波长及强度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就是通常的(分子)荧光分析法。

基本原理 一. 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一)分子的激发态——单线激发态和三线激发态 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在基态时,这些电子成对地存在于各个原子或分子轨道中,成对自旋,方向相反,电子净自旋等于零:S=?+(-?)=0,其多重性 M =2S +1=1 (M 为 磁量子数),因此,分子是抗(反)磁性的,其能级不受外界磁场影响而分裂, 称“单线态”; 图1 单线基态(A )、单线激发态(B )和三线激发态(C ) 当基态分子的一个成对电子吸收光辐射后,被激发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通常它的自旋方向不改变,即?S=0,则激发态仍是单线态,即“单线(重)激发态”; 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这时便具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电子净自旋不等于零,而等于1: S=1/2+1/2=1 其多重性: M=2S+1=3 即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影响而产生能级分裂,这种受激态称为“三线(重)激发态”; “三线激发态” 比 “单线激发态” 能量稍低。但由于电子自旋方向的改变在光谱学上一般是禁阻的,即跃迁几率非常小,只相当于单线态 → 单线态过程的 10-6~10-7。 (二)分子去活化过程及荧光的发生: (一个分子的外层电子能级包括 S 0(基态)和各激发态S 1,S 2,…..,T 1…..,每个电子能级又包括一系列能量非常接近的振动能级)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在较短的时间内可通过不同途径释放多余的能量(辐射或非辐射跃迁)回到激态,这个过程称为“去活化过程”,这些途径为: 1. 振动弛豫:在溶液中,处于激发态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发生碰撞,把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迅速传递给溶剂分子(环境),在10-11~10-13 秒时间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与使用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与使用 一、目的要求: 1、学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会测量溶液的浓度。 二、实验原理: 1、分光光度计原理:分光光度计是目前化验室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分析仪器,其测定原理是利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特性,以较纯的单色光作为入射光,测定物质对光的吸收,从而确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其特点是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测量范围广;在一定条件下,可同时测定水样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分含量等。 分光光度计按其波长范围可分为可见分光光度计(工作范围360~800n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工作范围200~1000nm)和红外分光光度计(工作范围760~400000nm)等。 2、在日常使用及维护当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使用仪器前,必须仔细阅读其使用说明书。 第二,若大幅度改变测试波长,需稍等片刻,等灯热平衡后,重新调零及满度后,再测量。 第三,指针式仪器在未接通电源时,电表的指针必须位于零刻度上。若不是这种情况,需进行机械调零。 第四,操作人员不应轻易触动灯泡及反光镜灯,以免影响光效率。 第五,放大器灵敏度换挡后,必须重新调零。 第六,比色皿使用时要注意其方向性,并应配套使用,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新的比色皿使用前必须进行配对选择,测定其相对厚度,互相偏差不得超过2%透光度,否则影响测定结果。使用完毕后,请立即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测定有色溶液后,应先用相应的溶剂或(1+3)的硝酸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用干净柔软的纱布将水迹擦去,以防止表面光洁度被破坏,影响比色皿的透光率。

第七,比色皿架及比色皿在使用中的正确到位问题。首先,应保证比色皿不倾斜。因为稍许倾斜,就会使参比样品与待测样品的吸收光径长度不一致,还有可能使入射光不能全部通过样品池,导致测试准确度不符合要求。其次,应保证每次测试时,比色皿架推拉到位。若不到位,将影响到测试值的重复性或准确度。 第八,干燥剂的使用问题。干燥剂失效将会导致以下问题:①数显不稳,无法调零或满度。②反射镜发霉或沾污,影响光效率,杂散光增加。因此分光光度计应放置在远离水池等湿度大的地方,并且干燥剂应定期更换或烘烤。 第九,分光光度计的放置位置应符合以下条件:避免阳光直射;避免强电场;避免与较大功率的电器设备共电;避开腐蚀性气体等。 3、吸光光度法测定溶液浓度原理 基于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具有选择性吸收的能力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1)光线: 光线的波长: 200nm-400nm 紫外线,400-750nm可见光, >750nm 红外线 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波长不同,其能量不同。 (2)物质的吸收光谱及颜色: A.物质的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可以选择性吸收特征波长的电磁波成为激发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吸收光谱。激发态原子恢复到基态,则释放出特征波长的光子,形成原子发射光谱。不同的溶液其光谱不同,即不同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其吸收能力不同,对某一特定波长的光存在吸收峰。B.可见光由赤橙黄绿青兰紫等能量不同的光线组成,当可见光穿过某一溶液时,由于特定波长的光被吸收而使溶液呈现相应的颜色。(如CuSO4由于吸收了可见光中的黄光(600nm)而成蓝色)不同颜色的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其吸收能力不同。(3)光吸收的基本定律(Lambert-Beer 定律): 一束平行单色光(Io)通过有色的透明溶液时,一部分的光可以透过溶液(It),另一部分被溶液吸收(Ia),还有一部分被器皿表面反射(Ir),则: Io=It+Ia+Ir 。那么,该溶液透光率为: T = It / Io 。 1. Lambert 定律:设有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为b 的均匀透明溶液,则溶液对光的吸收能力: A=Ig(Io/It)=Ig(1/T)=k2b

热辐射实验

1.实验题目:热辐射与红外扫描成像系列实验 2.实验目的 1) 学习热辐射的背景知识及相关定律,理解科学家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相关实验技术。 2) 学习用虚拟仪器研究热辐射基本定律,测量Planck 常数。 3) 了解红外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掌握扫描成像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4) 培养学生运用热辐射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设计的能力。 3.实验内容 1) 验证热辐射基本定律,用黑体辐射公式测量Planck 常数 2) 研究和测定物体不同表面状态的辐射发射量 3) 研究辐射发射量与距离的关系 4) 红外扫描成像实验研究 5) 红外无损探伤实验研究 6) 红外温度计的设计与材料热性质的研究 7) 运用热辐射基本定律和本实验装置进行自主应用设计性实验 4.实验原理 1. 了解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当物体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均有红外光向周围空间辐射出来,红外辐射的物理本质是热辐射。其微观机理是物体内部带电粒子不停的运动导致热辐射效应。热辐射的波长和频率在0.76?100μ之间,与电磁波一样具有反射、透射和吸收等性质。设辐射到物体上的能量为Q ,被物体吸收的能量为Q α,透过物体的能量为Q τ,被反射的能量为Q ρ。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Q=Q α+Q τ+Q ρ归一化后可得: +1Q Q Q Q Q Q βαταβτ+=++= (1) 式中α为吸收率,τ为透射率,ρ为反射率。 1.1 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指出:物体的辐射发射量M 和吸收率α的比值M/α与物体的性质无关,都等同于在同一温度下的绝对黑体的辐射发射量M B ,这就是著名的基尔霍夫定律。

1 212()B M M M f t αα====L (2) 基尔霍夫定律不仅对所有波长的全辐射(或称总辐射)而言是正确的,而且对任意单色波长λ也是正确的。 1.2 绝对黑体 能完全吸收入射辐射,并具有最大辐射率的物体叫做绝对黑体。实验室中人工制作绝对黑体的条件是:1)腔壁近似等温,2)开孔面积<<腔体。 本实验中我们利用红外传感器测量辐射方盒表面的总辐射发射量M 。M 是所有波长的电磁波的光谱辐射发射量的总和,数学表达式为: M M d λλ∞ =∫ (3) 上式被称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不同的物体,处于不同的温度,辐射发射量都不同,但有一定的规律。 比辐射率ε的定义:物体的辐射发射量与黑体的辐射发射量之比,即 00d =d B B T B M M M M λλλελελ ∞∞??==????∫∫物体辐射发射量黑体辐射发射量 (4) 由基尔霍夫定律可知,辐射发射量M与吸收率α的关系:B M M α= 由能量守恒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即公式(1)和(2)联立求解 1B M M αβτα++=??=? 可得: ()1B M M τρ=?? (5) 由上述知识可知,若我们测出物体的辐射发射量和黑体的辐射发射量,便可求出物体的吸收率,还可以获得物体反射率和透射率的有关信息。 2. 空气中热辐射的传播规律研究 我们知道,许多物理量都与距离 r 的反平方成正比。现代物理学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空间的几何结构决定的。以天体辐射为例,如果距离 r 的指数比 2 大或者比 2 小,就会影响太阳的辐射场,使地球温度过低或者过高,从而不适合碳基生命形式的存在。那么热源的辐射量与距离的关系是否也遵循这一规律呢?对于球形均值热源和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材料构成的热源的辐射量在空气中的衰减规律及其分布是否都遵循反平方定律呢? 我们首先引进几个概念。辐射功率 P :单位时间内传递的辐射能 W ,即

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分光光度计就是利用分光光度法对物质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仪器。该仪器是食品厂、饮用水厂办理QS、HACCP认证的必备检验设备。QS认证专用指定分光光度计而分光光度法则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常用的波长范围为:(1)200~400nm的紫外光区,(2)400~760nm的可见光区,(3)2.5~25μm(按波数计为4000cm<-1>~ 400cm<-1>)的红外光区。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保证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所有仪器应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本附录规定,定期进行校正检定。单色光辐射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被该物质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光路长度)成正比,其关系如下式:A=-log(I/I。)=-lgT=kLc 式中:A 为吸收度;I。为入射的单色光强度;I 为透射的单色光强度;T 为物质的透射比;k 为吸收系数;L 为被分析物质的光程c 为物质的浓度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以及相应的吸收系数是该物质的物理常数。当已知某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后,可用同样条件将该供试品配成溶液,测定其吸收度,即可由上式计算出供试品中该物质的含量。在可见光区,除某些物质对光有吸收外,很多物质本身并没有吸收,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加入显色试剂或经过处理使其显色后再测定,故又称比色分析。由于显色时影响呈色深浅的因素较多,且常使用单色光纯度较差的仪器,故测定时应用标准品或对照品同时操作。分光光度计已经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实验室常规仪器。常用于核酸,蛋白定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 1定义: 它是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波长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 所依据的光谱是分子或离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长的光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2分类: 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1) 其仪器设备和操作都比较简单,费用少,分析速度快;(与其它光谱分析方法相比)(2)灵敏度高; (3)选择性好; (4)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 (5)用途广泛。 §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物质对光的吸收是选择性的,利用被测物质对某波长的光的吸收来了解物质的特性,这就是光谱法的基础。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强度(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出该物质在测定波长范围的吸收曲线。在吸收曲线中,通常选用最大吸收波长λmax进行物质含量的测定。 2.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1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有三种,即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跃迁类型有:σ→σ*、n→σ* 、π→π*、n→π* 四种。 饱合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为σ→σ*,n→σ*跃迁, 吸收峰一般出现在真空紫外区,吸收峰低于200nm,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不饱合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为n→π*,π→π*跃迁,吸收峰一般大于200nm。 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人们通常将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原子团或结构系统定义为生色团。 助色团:是指带有非键电子对的基团,如-OH、-OR、-NHR、-SH、-Cl、-Br、-I等,它们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光,但是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银河系热辐射和非热辐射成分分离原理

银河系热辐射和非热辐射成分分离原理 摘要银河系内射电源的辐射机制主要有两种:热的自由—自由辐射和非热的同步辐射。分别来自于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和相对论电子在磁场中的螺旋运动,与之相对应的强射电源是电离氢区和超新星遗迹,而且银河系的大尺度结构的背景辐射也是来自于同步辐射。将这两种辐射成分进行分离是研究银河系星际介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多波段的射电连续谱观测数据,建立了一种新的辐射成分分离方法,通过对观测数据每一个像素点对应的银河系辐射的谱指数进行分析,以达到热辐射和非热辐射成分分离的目的,并求出同步辐射成分谱指数在银河系内的分布情况。 关键词射电连续谱;超新星遗迹;电离氢区 0引言 由于在光学波段观测银道面会有消光效应的存在,所以射电波段的观测数据成为了研究银河系结构的主要工具。在射电波段,银河系辐射主要有两种辐射机制:热的轫致辐射(自由—自由辐射)和非热的同步辐射。自由—自由辐射源于带电粒子相互碰撞,同步辐射是由相对论电子在磁场中的螺旋运动产生的。在厘米和分米波段的射电连续谱中,观测到的两种强射电源——超新星遗迹和电离氢区(HII区)的辐射机制分别是同步辐射和自由—自由辐射。将这两种辐射成分分离,对于研究银河系的意义是重大的。利用分离后的结果,可以描述银河系内不同种类电子的分布,可以发现未知的射电源以及新的超新星遗迹和HII区,也可以对已知的超新星遗迹和HII区进行验证。利用超新星遗迹,又可以研究大质量恒星的晚期演化,了解其对星际介质的加热作用、超新星爆发时的构成元素,也可以研究星际介质的磁场结构。结合复合线数据,可以求得HII区的光度,这对确定银河系的哈勃类型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得到的非热辐射成分的谱指数分布,也可以更准确的对丢失大尺度结构的观测数据,进行大尺度结构辐射的补偿。 分离热辐射和非热辐射成分的方法,前人已经建立了几种模型(如Hinshaw et al. (2007),Marta I. R. Alves et al. (2011),Paladini et al. (2005)),但是这些模型或者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度,或者有诸多的局限。本文中,我们将设计一种新的方法,利用多波段的射电连续谱数据,通过对谱指数的分析,来实现热辐射成分和非热辐射成分的分离,并且求得观测数据每一个像素点所对应的非热辐射成分的谱指数。 1 分离方法 1.1数据的选取 现已完成的银河系全天巡天和银道面巡天观测有很多,但是一些早期的数据灵敏度很低,分辨率也非常差,而且没有电子版的数据,这样的数据并不适合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