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异军突起的结构动力学解读
对结构动力学的认识

结构动力学是一种研究结构在外部载荷下的动态响应和振动特性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
的是结构在受到外部激励(如风、地震、交通等)时的振动响应,分析结构的稳定性、自然频率、振型和振幅等参数。
结构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工程实践和安全评估具有重要
意义。
结构动力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结构,如房屋、桥梁、塔楼、船舶、飞行器等。
在研究中,结构动力学通常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结构的振动响应,包括质点模型、连续体模型、有限元方法等。
在工程实践中,结构动力学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风荷载等外部载荷对结构的影响,通过结构动力学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合理构造
和材料选型;在航空航天领域,需要对飞行器结构进行动力学分析,以保证其安全性
和可靠性。
总之,结构动力学是一门研究结构在外部载荷下的动态响应和振动特性的重要学科,
对于工程实践和安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制度创新的动力结构

试论制度创新的动力结构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壮大,不同领域内的不少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必须进行创新改革。
在制度创新的进程中,动力结构是推动制度创新的核心。
本文从推动制度创新的动力结构角度,探讨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制度创新的机制和制度创新的实施路径,解析制度创新的若干问题。
制度创新中的动力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的政策导向、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呼声等。
其中,政府政策导向是最为重要的动力来源。
政府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法律和规定,将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制度创新。
例如,推出“互联网+”战略,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化的发展,就直接推动了以新型技术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制定医改政策,则可以间接推动医疗体制和医药产业的制度创新。
市场需求和社会呼声也是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
市场需求直接反映社会的需要,例如用户对新型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就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创新。
社会呼声则是建立在民众反映疾苦和不满的基础上,要求政府和企业进行制度创新,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二、制度创新的机制制度创新的机制需要考虑市场化和社会化两个方向,既要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注重社会机制的发挥。
具体来说,市场机制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市场评价和市场激励,推动制度创新。
而社会机制则是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评审和民主监督等方式,参与并推动制度创新。
推动制度创新需要采用多种机制,使得不同的主体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制度创新的更好效果。
三、制度创新的实施路径制度创新的实施路径需要遵循“问题导向、科学决策、循序渐进、集成优化”的原则。
首先,要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其次,要进行科学决策,制定合理的制度创新方案。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保持循序渐进的思路,尽量减少新制度的风险性。
最后,要集成各方面的优势,促使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协同推进。
四、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制度创新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制度创新的速度和质量存在差异。
浅谈对结构动力学的认识

浅谈对结构动力学的认识摘要:简单地讲述了对结构动力学的整体认识,介绍了结构动力学的发展历程,结构动力问题的几大特点,结构动力问题的分类,结构系统的动力自由度及其离散方法(包括集中质量法、广义坐标法和有限单元法),建立运动方程的方法(包括利用达朗贝尔(d'Alermbert)原理的直接平衡法,虚位移原理建立振动方程,哈密顿(Hamilton)原理建立振动方程)。
关键词:结构动力学;质量;阻尼;运动方程On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dynamics Abstract: This paper simply tells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dynamics, and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tructure dynamics, a few big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 dynamic problem , the classification of structure dynamic problem, th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and its dynamic freedom discrete method (including focus on quality method, generalized coordinates method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including the use of d'Alermbert principle direct balance method, vibration equation with imaginary displacement principle, establish vibration equation with Hamilton principle).Key words: structure dynamics; quality; damping; equations of motion1结构动力学发展简介结构动力学是研究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及其在动力荷载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原理和方法的一门技术学科。
高校社团运行的动力机制分析

投 入 的 时 M 、 精力作 为成 本 , Ⅲ 以荣 誉的 扶
得 、 能 /] 的 锻 炼 、 更 多 l l:会 资 本 的 扶 得 和 职
位 的升迁 作 为其收益 水考 量的 。
十{‘ 【拥领 袖 是 一 个 社 Ⅲ 的 灵 魂 和 『}1-* 力
毓,
tl I
1: 卡I .
㈨的
"
一厅色彩 ,
祉 【_{_l 领 袖
坚组 成 部 分 ,
和健进 学牛
“
n
我 毹 州 ’ 、
n我
教 汀和 n 我 服 务 ” 等 厅 r仃i起 符 越 来 越 匝 要 的
作 川 。 这 儿 j e 足 埘 强 渊 技 能 f I:训 练 的 一翻职 商
擘’学牛 来 说 , J}{=… 建 设干¨发 腱 的 水 r’ 刈 学 小
综
合
索
质
f内提
址 指 “ f1=为 个 体 的 小 物 人 成 为 社 会 人 , 计 逐
步 通 J畦礼 会 化 活 的 过 剃 。 经 i Ii 这
过 私 引 ‘
i,
:
会 义 化 褂 以 年J{ 祟 和 延 续 , 社 会 结 构 得 以 维 持
垌I 发 腱 , 人 的 个 t 【:褂 以 形 成 年11完 阵。 ” 作 为
Ⅲ , 摆 脱 中J:格 J :的 某 些 缺 点 , 更 好 地 完 善 n
L 的人格。
( 二 ) 外部 环 境 的推 动
这
ii 坚 束 n
外
部
f f :式
e
.
l
i
织
和
小l I :』℃绑l
纵 的 推 动 。 术 门 i l :式 -el 【纵 的 {=fi;动 包 扦 炳 厅
试论制度创新的动力结构

试论制度创新的动力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制度创新作为重要的动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不同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更关乎整体社会和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它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那么,制度创新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将试论制度创新的动力结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宏观动力结构1. 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宏观动力之一。
政府在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制度创新。
设立创新基金、设定创新奖励政策等,都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制度创新活动。
政府还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对制度创新给予支持和保障,确保制度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2. 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制度创新的另一重要宏观动力。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制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满足社会需求。
3. 制度结构矛盾制度结构矛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原有的制度结构往往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和经济情况,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调整原有的制度结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原有的贸易、投资等制度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
1. 创新动力创新动力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微观动力之一。
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动,往往是制度创新的重要来源。
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等压力,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就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组织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制度、员工激励机制等,就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结构论

、
结晶和 稀释 腾飞
,
、
浅化
,
都 离 不 开 现 代 学科 意 识 的精 确 把 握
。
。
当 代 新 学 科 的 滋养
、
蓄锐
,
、
都离 不 开 现 代 学科 意 识 的 苦 苦追 求
、
现 代 学科 意 识要 超 越 亘 古 如斯的 学科见
。
解
但 更 以 超 越 自身
、
更新观 念 为 己 任
。
现 代 学科 意 识可 以 作 为 独 立 的 研 究领域 加 以 探 索
,
1, 5 2年 生
。
,
副研究 员
,
上 海 社 会 科 学院 院 长 助 理
,
新学
科 研 完 所 ( 筹 ) 负责 人
新 学 科 发展 的 动 因 有 内在 动 力 和 环 境机 制的 作 用 力 之 分 结 构系 统
。
。
究其 根本动 因
,
来 自内在 动 力
内 在 动 力 直接 守 致 了 新 学 科 的 孕 育 和 创 建
、
可 是 它 在学科 发 展 史 上 更 多 的 却 是 融 化其 间
作用 其 间
现代学 科意识 有时 不 如 一 门新 学科
,
的 问世
一 个新理 论 的 建树 和 一 个 新方法的 创 立 那 么 瞩 目
然而 它 却实实 在 在地改变 了 整 个
, ,
,
内在 规定 了 新学科 的 破 土 领域 和 崛 起
、
岁月 进
力
。 、
,
深 层 激 发 了 新 学科 的 运 行 活 力 和拓 展 能 力
有 力 驱 动 了 新学科 的前 沿 伸展 和 整 体 演 学科 引 力
结构动力学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的几点阐述

建筑设计与装饰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结构动力学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的几点阐述
孟亮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结构动力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力学机理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对结构动力学的现今研究进展 进行了阐述。指出现代结构动力学的特点是在复杂结构的理论分析中应用有限单元法和动态子结构法,介绍了有限 元以及动态子结构法在结构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另外还介绍了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等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结构动力学;设计优化;有限元;研究进展
(1)随机载荷下以均方响应为约束的结构动力学设计方 法。实际工程结构的激励通常是随机的,但是过去,动态优化 主要集中于结构的频率和简单谐波激励下结构的响应优化,以 及随机激励下的结构动态优化。它较少参与。针对这种情况, 一些学者提出,当工程结构处于宽带随机激励下时,随机激励 下结构上某些点的均方响应(即自由度)不应超过规定的指标 值。这是结构动力学设计中一个相对重要的发展。
(2)结构动力形状的优化设计研究。形状优化设计是指 通过调整结构的内、外边界形状来改善结构的动态性能,从而 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动态形状优化与对象不同,主要包括桁 架,框架状的杆状结构以及块、板和壳状的连续体结构。此 外,大型复杂结构和复合结构逐渐成为动态优化设计的主要目 标。这是针对工程应用进行结构动力学优化的里程碑。
动物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动力学

动物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动力学动物世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社会结构,每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群体动力学特征。
动物的社会结构和群体动力学是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对于进一步了解动物行为、保护野生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结构的定义与种类动物的社会结构是指动物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有规则、有组织的群体关系和行为模式。
根据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常见的动物社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群居结构群居结构是指动物以较大的群体生活,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协作关系。
例如,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就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它们分工明确、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并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任务。
2. 家族结构家族结构是指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组成社会群体,内部由亲缘关系的个体构成。
例如,狮子、狼等典型的食肉动物就具有明显的家族结构,通常由雄性领导并保护家族领地,雌性负责抚养后代。
3. 队伍结构队伍结构是指动物以固定的队伍形式组成社会群体,个体之间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
例如,大象、水牛等动物会形成庞大的队伍,以增加自己的生存优势和更好地抵御外敌。
4. 领地结构领地结构是指动物通过占有和守卫一定的领地来维持社会结构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例如,狼、黄鼠狼等动物会划定自己的领地并进行守卫,以保护资源和繁殖权益。
二、群体动力学的原理与作用群体动力学指的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群体行为和动态变化。
群体动力学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群体规模效应群体规模效应是指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会增加。
例如,鸟群中一只鸟的行为变化可能会引发整个群体的集体行为,甚至会导致整个群体的迁徙。
2. 群体中的信息传递群体中个体之间通过视觉、声音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从而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和动态变化。
例如,蜜蜂在觅食时会通过舞蹈的方式向其他蜜蜂传递花粉的位置和质量信息,从而协调整个蜜蜂群的觅食行为。
十一、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十一、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1.社会物质经济结构。
社会物质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
(1)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解决各种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社会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者;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③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先进性的主要标志和重要体现。
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客观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产品的分配关系。
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经济基础的性质。
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2.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同家机构、政党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
3.社会文化结构。
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社会文化结构是指一切观念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
(二)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1.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亦即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相结合所实现的物质资料生产能力,也称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起来构成生产资料。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要高度重视信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必然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的社会关系。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

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一、本文概述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起源于19世纪的社会学思想,并在20世纪中叶逐渐发展成为主导性的社会科学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张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研究社会各个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关联,以揭示社会的整体运行机制和变迁过程。
本文旨在深入试析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内涵、发展历程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通过梳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本文将揭示该理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力和局限性,以期为社会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强调社会现象的相互依赖和协调统一。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部分和要素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行为的基础,而社会行为则是社会结构的反映。
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社会结构被视为一种功能性的整体,其中每个部分都对整体的功能做出贡献。
这种理论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认为社会结构是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结果。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变迁和发展是通过社会结构内部的功能调整和适应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外部力量或突发事件引起的。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它强调社会结构的普遍性和共性,认为不同社会之间的结构具有相似性,这是由人类共同的生物和社会需求所决定的。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和有序的,而不是剧烈的和无序的。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结构塑造了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结构。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性,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赖和协调统一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
这种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和框架。
三、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便在社会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于开平-结构动力学第二讲

(2) 阻尼力的功:
Wd A cos t dt c 2 / 1 cos 2 t cA2 2 dt 0 2 1 2 1 2 2 2 / cA2 2 cA cos 2 t dt 0 2 2
5 稳态响应振幅和相位
5.2 初始相位角 根据初相位角表达式
2 tg 1 2
可以画出初相位角随频率比的变化曲线,简称相频曲线:
在共振点,不管阻尼比多大,初相位角均为90度。
6 稳态响应复数解法及频响函数
之前将外载荷假设为正弦形式,其运动控制方程为:
������������ሷ 1 + ������������ሶ 1 + ������������1 = ������0 sin������������ 简谐激励的另一种典型形式为余弦形式,其运动控制方程写作: ������������ሷ 2 + ������ ������ሶ 2 + ������������2 = ������0 cos������������ (2) (1)
o o o
o
1 2 Fo A sin Fo A sin 2
6 稳态响应复数解法及频响函数
令方程特解为������ ������ = ������������ ������ ������������������ ,代入运动控制方程得: (−������2 ������������������ + ������������������������������ + ������������������ )������ ������������������ = ������0 ������ ������������������ 方程对任意时刻t恒等,则方程两边指数函数������ ������������������ 前系数相等,由此可得: ������������ = ������0 ������ − ������������ 2 + ������������������
论创造力的动态有机结构

这种 意义上 来说 .创造 动机 即解 决 问题 的需 要 。
分 析创 造 动机 .关键 就 在 于探 讨 解决 问题 的需
要。
强调创 造动 机 的必 要性 在于 . 问题 与解 决 问
题 的需要 并 不相 同 . 因为 即 便有 了问题 。 也并 不 意味 着会有 解决 问题 的需要 , 而也并 不意 味着 进
趋 平衡 系统 。 问题 与解决 问题 的动机 之间 的矛 盾
即非平 衡与趋 平衡 之 间的矛盾 . 这无 疑是一种 更
分 析其实 就是 一整套 微观创 造学 。 它不仅 对整个
创 造学 理论 体 系的协 调 和 完善 起着 统领 与 引 导 作用. 而且 对创 造教 育的有 效实施 也具有 极为 重
张 阳
(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 20 ) 3 0 0
摘要: 创造即人的精神有机体的 自 然生长 , 创造力即精神有机体的生命 活力 , 创造力的动态 有机 结 构 包括动 力 系统 、 控制 系统 、 作 系统和保 障 系统 。 操
关键 词 : 造 力 ; 态 ; 创 动 有机 结构 中图分 类号 : 5 1 G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8 2 8 (000 —0 6 0 10— 2 X2 1)30 3— 7
初 性观 念矛 盾 .它 所提供 的是 一个非 平衡 系统 . 而 动机 则是 派生性 观念矛 盾 . 所提 供的是一 个 它
创 造力 结 构理 论 在整 个 创造 学 理论 体 系 中
无 疑居 于核心 地位 。 作用就 相 当于元素 周期 表 其
对 于化学理 论 的作用 一样 。 种好 的创造 力结 构 一
是 必须进 一 步完善价 值建 构 。
市场结构与创新动力

市场结构与创新动力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市场结构的不同形态对创新动力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本文将探讨市场结构与创新动力的关系,并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下创新动力的特点。
首先,垄断市场是市场结构的一种形式,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者或销售者垄断着某种商品或服务。
在垄断市场中,创新动力较弱。
垄断者掌握着大部分市场份额,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小。
缺乏竞争的刺激,垄断者缺乏推动创新的动力。
而即使垄断者有创新的意愿,也可能因为缺乏竞争对手,而不愿意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创新。
与垄断市场相对应的是竞争市场,这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普遍的市场结构。
竞争市场中有多个生产者或销售者参与竞争,创新活动更加活跃。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创新。
竞争市场中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方面。
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市场,以满足消费者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除了垄断市场和竞争市场外,还存在着寡头垄断市场和寡头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指的是市场上有少数几个垄断者垄断着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相对于垄断市场来说,创新动力稍强一些。
寡头垄断市场中的垄断者虽然不是唯一的市场参与者,但由于市场份额较大,依然面临较少的竞争压力。
寡头垄断市场中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产品差异化和技术改进上,企业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而寡头竞争市场则是指市场上有少数几个有市场支配能力的竞争者。
寡头竞争市场中的创新动力较高。
寡头竞争市场中的竞争者相对垄断市场来说更多,企业面临着较强的竞争压力。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以应对竞争者的挑战。
寡头竞争市场中的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等多个方面。
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品质、降低成本,以及开辟新市场。
总而言之,市场结构对创新动力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垄断市场中,创新动力较弱。
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分析与研究

《经济师》2019年第8期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能否进步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我们一定要在创新发展方面做到持之以恒,把握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发展的机会,抢占时机、锐意进取。
关键词:创新发展科技水平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9)08-294-02一、创新发展的意义分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使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持续向前进步的动力就是创新。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仅进行一些日常比较容易的实践活动。
一直到了农业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可是仍旧依靠自身劳动及自然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模式,创新性实践是偶然的、局部的。
进入到工业社会时期,大型设备开始投入使用,生产方式转变成了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及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促使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科技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创新相互融入,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产业及科技变革推动着创新的发展,出现了生物和新材料技术、网络、人工智能等,同时人们的价值观、沟通形式和生活方式的传统模式也被改变。
无论是科技、经济还是其他领域,创新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强劲动力。
实行改革开放,使我国乘上了全球化的发展快车,原来发达国家花费数百年的发展成果,在我国仅仅用了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
但是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包括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性、不可持续性及各方面的不均衡性,人口、环境和资源三方面的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增长的代价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损耗以及环境的破坏,如此不良的发展形势无法持续下去。
要想让经济有新的发展,就要摒弃传统的方法,包括使用廉价劳动力和消耗有限的资源,开创新的方法和思路,加大发展科技的创新力量,努力摆脱现有条件的制约,将收益大幅提高,为长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试论制度创新的动力结构

试论制度创新的动力结构制度创新是指在特定的制度框架内,通过对制度的重构、调整和完善,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而制度创新的动力结构则包括多个层面的因素,如政策导向、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国际影响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制度创新的动力结构进行探讨。
一、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政府在推动制度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直接影响着制度创新的方向和进程。
政策导向的变革和调整往往会带动制度创新的发展和完善。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不断出台开放政策、优惠政策,推动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企业制度、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政策导向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也会对制度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
政策导向的转变往往伴随着新的制度安排和规则的出台,从而推动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二、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促使制度创新发生的重要动力之一。
社会需求的变化会催生新的制度需求,从而推动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以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的多元化和差异化也催生了对制度的多样化需求,这也会推动制度创新的发生。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三、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为制度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基础条件。
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会催生新的制度安排和规则,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创新和变革。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新的产业和业态,这就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来适应和规范。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来加以支持和保障。
四、国际影响国际影响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间的交往交流也会对制度创新产生影响。
国际间的制度比较和借鉴,为本国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参照和启示。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动力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动力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其中社会结构和社会动力是社会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个体、组织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方式,而社会动力则是指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力量和原因。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对于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非常关键。
首先,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石之一。
社会结构的概念包括社会组织的形式和规模,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方式,以及组织和机构之间的关系等。
社会结构不仅仅是一种静态概念,还包含着社会的动态变化和演化过程。
社会结构对于个体的行为和观念具有深远影响,它塑造了人们的角色和身份认同,规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并且为社会行动和社会秩序提供了基础。
在社会结构中,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例如,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提供了人们的生活和照顾需求。
政府作为社会组织的代表,负责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而经济组织则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产生并分配资源,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其次,社会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原因和力量。
社会动力可以来自不同的层面和来源,如技术革新、政治改革、文化变迁、经济发展等。
这些动力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引发社会变革和发展。
例如,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关系的重构。
社会动力还可以分为结构性动力和理性动力。
结构性动力是由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所产生的,例如人口结构的变迁、社会分工的演化等。
理性动力则是由个体的追求和理性选择所驱动,例如经济利益、权力的争夺等。
这两种动力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结构和社会动力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提供了社会动力发生和传播的平台,而社会动力又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理解和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动力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演变过程,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新经济的“结构动力学”

新经济的“结构动力学”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被称为“新经济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是高效性、智能化和互联性,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形态。
新经济的发展被广泛认为是由结构动力学所主导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新经济的结构动力学,它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
一、新经济的结构动力学新经济的结构动力学是由一系列因素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和市场。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新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同时,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对新经济的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市场需求的变化让很多传统行业无法适应,导致其失去市场份额。
而新技术的应用使一些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如电商、在线支付、社交媒体等。
这些新行业对整个社会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支撑。
二、新经济的行业特点新经济的行业以高科技与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为主,以技术为核心,涉及了许多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物联网、云计算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也正在快速扩展到各种各样的领域中。
还有一个新经济的特点是以受众为导向。
从内容、财务、物流等维度,新经济企业都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与体验,重视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实用性、便捷性与个性化。
由此带来的是用户满意度的提高,以及品牌价值的彰显。
尽管新经济企业多为年轻的创业企业,因其迅速发展而崛起,但它们所倡导的“用户至上”的理念,却与市场对健康发展企业的要求不谋而合。
三、结构动力学对新经济的影响结构动力学不仅仅是在新经济时代才存在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在全球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存在的现象。
但在新经济时代,它的影响更加显著。
首先,结构动力学构建了新经济的基本框架,使其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这使得新经济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的需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持久的成功。
其次,结构动力学不断创新、提升和变化的特点,使得新经济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动力与环节优化集群是不是真的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动力与环节优化集群是不是真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拥有一定文化内涵,凝结个人创造力和天分,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与先进科技手段紧密结合,能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
知识的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于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以从知识创新的角度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多级动力驱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主要有四级动力:一级动力属于创意产业领域内的无意识动力,主要依靠非正式交流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
其动力要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创意工作者之间无意识的知识交流和知识溢出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创意组织机构间的知识共享和扩散。
二级动力属于创意产业领域内的有意识动力,主要依靠交流机制、信任机制和交互学习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
其动力要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企业家精神、创意工作者之间的主动交互学习和创意企业之间主动协调合作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含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主体按一定有序的方式组织起来,从而实现知识的多元化互补和整合。
三级动力属于非创意产业领域的有意识动力,主要依靠交流机制、契约机制和保障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
其动力要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条例来促进创意人才和创意组织与其他领域组织间的交流,在一定政策制度、服务和资金等的保障下促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断进行知识的创新。
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政府宏观政策和制度法规的保障、金融信贷机构的资金保障,还有中介机构的服务提供。
四级动力属于非创意产业领域的无意识动力,主要依靠非正式交流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
其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集群创意人才与那些非创意产业领域人才的交流,如家人聚餐、朋友聚会和社区活动等;集群所在区域的地域特征和商业模式;集群所在区域的人文气息,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全球经济大环境下的市场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社异军突起的结构动力学解读[摘要]晚清至20世纪2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独立作家群的产生及现代读者群的扩大使上海等沿海城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
创造社进入由鸳鸯蝴蝶派和文学研究会所控制的这一场域,采取了颠覆策略而在文坛异军突起。
创造社采取这一策略,是因为他们拥有异质的高势能的文化资本和不断扩大的社会资本等符号资本。
创造社的进入策略和拥有的符号资本使其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社团的指导习性、反抗习性和自由习性,这些习性使其在文坛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同时,又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
[关键词]创造社;文学场域;策略;资本;习性Abstract: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1920s,the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the rise of independent writer groups and the expansion of modern reader groups shaped such coastal cities as Shanghai intor elatively independent literary field.The Creative Society’s sudden rise in the literary circle was through its subversive strategy when it entered the then literary field dominated by the Mandarin Duck and Butterfly School and the Literary Study Society.Such a strategy was taken because it boasted such symbolic capital as the foreigncultural capital with higher potential energy and the constantly increasing social capital.This strategy,together with its symbolic capital,distinguished it from other groups of writers in its habitus of guidance,rebellion and freedom,which brought to it interior and ulterior crises as well as enormous power.Key words:the Creative Society;literary field;strategy;capital;habitus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创造社在文学研究会和鸳鸯蝴蝶派的夹缝中异军突起,并对20年代的中国文坛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使中国新文学史因此不得不划一时代。
历来对创造社在文坛的兴起不乏论述,但尚不够系统,我们借鉴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从结构动力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的解读,认为:晚清至20世纪2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独立作家群的产生及现代读者群的扩大使上海等沿海城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
创造社进入由鸳鸯蝴蝶派和文学研究会所控制的这一场域,采取了颠覆策略而在文坛异军突起。
创造社采取这一策略,是因为他们拥有异质的高势能的文化资本和不断扩大的社会资本等符号资本。
创造社的进入策略和拥有的符号资本使其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社团作家的指导习性、反抗习性和自由习性,这些习性使其在文坛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同时,又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
一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将场域“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1]55。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布尔迪厄的场域概念是由参与各方共同构成的一个社会结构空间,参与各方在场域中的位置与他所占有的资本具有对等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性。
场域可分为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学场域等,其中,文学场域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受政治控制、经济发展迟缓及文人依附心态的影响,总体上看并未获得独立的地位。
但晚清至20世纪2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城市的都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众传媒的发展、独立作家群的产生及现代读者群的扩大这三方的共同作用,使这一地区的文学场域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结构空间,成为创造社20年代进入文坛的社会背景。
大众传媒的发展得益于现代出版业的繁荣和印刷术的进步。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兴起办报的高潮,而“小说与报纸的销路大有关系,往往一种情节曲折,文笔优美的小说,可以抓住了报纸的读者”[2]311,故各大报纸纷纷创办副刊。
与此同时,各种供娱乐、休闲的报刊特别是文艺报刊开始兴起。
据调查,在1872年至1897年这25年间,总共只出现了5种文学期刊,从1902年到1909年,则有20种,而从1910年到1921年间,文学期刊则发展为52种[3]552。
到20世纪20年代,新文学期刊已能够与通俗文学期刊分庭抗礼。
在此期间,中国的印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此时已不低于外国。
如《新小说》1902年创刊时在日本横滨印刷,1903年时第2卷转到上海广智书局承印,其印刷水平并不低于第1卷[3]520。
独立作家群的产生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稿酬制度紧密相关。
清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大致由两类人群组成:一类是中国封建社会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后一批知识分子。
1905年,清朝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迫使这一部分读书人转向以做编辑或写译小说来谋生。
另一类是由国内各新式学堂毕业的学生和大量留学欧美、日本的回国学生组成的中国第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面对当时的政治动乱和军阀混战,感到在政治上没有前途或进入政治无望,遂凭借自己受新式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写作才能在传媒、教育、文化、出版界占据一席之地。
稿酬制度的建立则为这些新旧知识分子提供了相当的经济基础,使他们成为社会上“卖文为生”的自谋职业者。
如1910年《小说月报》的刊例中明确规定了小说稿酬的标准:“投稿中选的,分四等酬谢:甲等每千字五元,乙等每千字四元,丙等每千字三元,丁等每千字两元,来稿不合,立即退还。
”[3]556于是一批以编辑创作为生的职业作家脱颖而出。
茅盾回忆他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的1918年—1919年“月薪五十元”,平均每月还有40元稿酬收入[4]166。
现代读者群的扩大是指随着上海等沿海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阶层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消费群体。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民中的职员和知识分子构成了文化消费者的主要群体。
在抗战前,上海的职员群体已达40万人之多[5]127,这一群体的收入就总体来看可维持一个中等水平的小康生活。
经济收入的保证和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使他们有相应的文化需要。
据调查,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人比较愿意接受新文学,而受教育水平不高和受旧式教育的人比较喜欢通俗文学[2]301。
知识分子中的学生群体构成了最大的文化消费群体。
科举制度废除后,各级各类新式学校兴起,到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受过现代教育的学生已有几十万人之多。
这批学生群体受现代教育内容的影响,愿意接受各种现代文化,叶灵凤在《记<洪水>和出版部的诞生》中谈到,一般订阅或函购书籍的人“多数是大学生、中学教员以及高年级的中学生”[2]301。
大众传媒为作家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发表园地,又根据传媒周期性出版的特点对其写作产生某种压力和动力;作家依靠大众传媒提供的稿酬成为专职或兼职的自由撰稿人,又根据读者的反馈不断满足其消费需要;读者为各种大众传媒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群体,又通过反馈对作家和大众传媒提出各种消费要求。
这种作家、媒体和读者三方的双向互动,基本上按照商品生产、流通和交换的规律来经营文学场域,使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城市的文学场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产业链条,从其他场域特别是政治场域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并在互动中不断发展。
二到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文学场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鸳鸯蝴蝶派和文学研究会两派。
鸳鸯蝴蝶派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游戏休闲为旨归,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的上海市民群体的欢迎。
茅盾接编《小说月报》后,为文学研究会提出与鸳鸯蝴蝶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6]67文学研究会的成员都受过现代中西方教育,且延揽了不少南北作家名流,又适逢“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后青年重又陷入失望与苦闷之时,故受到青年们的热烈欢迎。
据当时的文学青年陈翔鹤回忆:“所谓堂堂之鼓,正正之旗的惟一新文艺刊物,而同时也极在大中学生中流行的,恐怕便要算《小说月报》一种了。
”[7]129鸳鸯蝴蝶派根基深厚,文学研究会已在文坛站稳脚跟,创造社要想进入文学场域这一结构空间,就不能不采取一定的“策略”。
布尔迪厄认为:“策略”是指在某一场域中参与者为了争夺场域中的地位,获得“物质和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有意无意的行为[8]78。
参与者进入场域的策略大致包括3种不同类型:保守、继承和颠覆。
保守的策略常常被那些在场域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人或团体所采用,如鸳鸯蝴蝶派。
继承的策略尝试获得进入场域中的支配地位的准入权,常被那些新参加的成员采用,如文学研究会。
而颠覆的策略是“通过挑战统治者界定场域标准的合法性而采取的多少有些激进的决裂形式”,“常被那些不那么企望从统治群体中获得什么的人采用”[8]145,如创造社。
创造社的颠覆策略包括“挑战”策略和“区分”策略。
创造社的“挑战”策略表现为对文学场域的其他社团或学者的有形无形的“标准”、“权威”的强烈反叛。
例如,前期创造社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一起抨击鸳鸯蝴蝶派,使其处于被动地位。
为了在文学场域站稳脚跟,文学研究会的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封建的“节”“孝”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创造社则不断与文学研究会的批判相呼应。
郭沫若呼应郑振铎的观点时说:“先生攻击《礼拜六》那一类的文丐是我所愿尽力声援的……我不久也要助战了。
”[6]72其次表现为对文学研究会或其他学者名人不断“发难”。
茅盾回忆创造社曾和文学研究会打了4个回合,依次是关于文艺观点、关于如何介绍欧洲文学、对创作的评论、关于翻译问题[4]234。
从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战的情况看,皆以前者发难,后者答辩;前者谩骂多,说理少为特点,可见创造社“奋然兴起”之“叛徒”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