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性能总结

材料性能总结
材料性能总结

材料力学性能

第一章材料单向静拉伸的力学性能

1、名词解释

弹性比功:为应力-应变曲线下弹性范围所吸收的变形功的能力,又称弹性比能,应变比能。即弹性比功=ζe2/2E =ζeεe/2 其中ζe为材料的弹性极限,它表示材料发生弹性变形的极限抗力

包申格效应:指原先经过变形,然后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ζP)或屈服强度(ζS)降低的现象。

滞弹性: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这种现象叫滞弹性

粘弹性:具有慢性的粘性流变,表现为滞后环,应力松弛和蠕变。上述现象均与温度,时间,密切相关。内耗:材料在弹性范围加载和卸载时,有一部分加载变形功被材料所吸收,这部分功叫做材料的内耗.

塑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脆性断裂:材料断裂前基本上补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断口一般与正应力垂直,宏观上比较齐平光亮,常呈放射状或结晶状。

韧性断裂:材料断裂前及断裂过程冲产生明显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过程。断口往往呈暗灰色、纤维状。

解理断裂:在正应力的作用下,由于原子间结合键的破坏引起的沿特定晶面发生的脆性穿晶断裂。

剪切断裂: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沿滑移面滑移分离而造成的断裂。

河流花样:实际上是许多解理台阶,不是在单一的晶面上。流向与裂纹的扩展方向一致。

韧窝:材料发生微孔聚集型断裂时,其断口上表现出的特征花样。

2、设条件应力为ζ,真实应力为S,试证明S>ζ。

证明:设瞬时截面积为A,相应的拉伸力为F,于是S=F/A。

同样,当拉伸力F有一增量dF时,试样在瞬时长度L的基础上变为L+dL,于是应变的微分增量应为de=dL/L,试样自L0伸长至L后,总的应变量为e=lnL/ L0 式中e为真应变。于是e=ln(1+ε)

假设材料的拉伸变形是等体积变化过程,于是真应力和条件应力之间有如下关系:

S=ζ(1+ε)由此说明真应力S大于条件应力ζ

3、材料的弹性模数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高分子材料的弹性模数受什么因素影响最严重?

答:材料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结合键的本性和原子间的结合力,而材料的成分和组织对它的影响不大,可以说它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的性能指标(对金属材料),而对高分子和陶瓷E对结构和组织敏感。

补充:影响聚合物的弹性模量的因素:下列因素的增加,E↑1)主键热力学稳定性的增加2)结晶区百分比的增加3)分子链填充密度的增加4)分子链拉伸方向取向程度的增加5) 集合物晶体中链端适应性增强6)链折叠程度的减小

4、决定金属材料屈服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内在因素:结合键,组织,结构,原子本性

结合键: 金属—金属键高分子—范德华力陶瓷—共价键或离子键键能越大,屈服强度越大。

组织: 四种强化机制影响ζrs :①固溶强化②形变强化③沉淀和弥散强化④晶界亚晶强化其中沉淀强化和晶粒细化是工程上常使用提高ζrs 的手段。前三种机制提高ζys,但是降低δ,只有第四种提高ζrs又提高δ。

外在因素: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

温度因素:一般升高温度,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下降。但是金属晶体结构不同,其变化趋势各异。

应变速率与应变状态:应变速率对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有明显的影响。在应变速率较高的情况下,金属材料的屈服应力将显著升高。应力状态的影响是切应力分量越大,越有利于塑性变形,屈服强度就越低。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材料屈服强度不同。

补充:

ζ0.2屈服强度单位是Mpa,表示的是试样卸除拉伸力后,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是0.2%时的应力。

ζb抗拉强度单位是Mpa,代表产生最大均匀塑性变形抗力,但它表示了材料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极限承载能力

以上两种强度都是在静载条件下的拉伸实验中测得。

穿晶断裂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而沿晶断裂则多数为脆性断裂。

准解离断裂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塑性变形,如:贝氏体钢中、高强度钢

它是解理和微孔聚合的混合断裂

相似点:有解理面、河流花样

不同:①主裂纹的走向不太清晰,原因是主裂纹前方常产生许多二次裂纹;②晶粒内部有许多撕裂棱,撕裂棱附近有许多变形;③裂纹多萌生于晶粒内部,裂纹的扩展从解理台阶逐渐过渡向撕裂棱。

另外,加工硬化指数也是重点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新书38页)

(2)缺口效应:缺口产生应力集中,引起三向应力状态,使材料脆化,由应力集中产生应变集中,使缺口附近的应变速率增高。

(3)缺口敏感度:缺口式样进行拉伸试验时,常用试样的抗拉强度ζbN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ζb的比值作为材料的缺口敏感性指标,并称为缺口敏感度。

(4)布氏硬度:将单位压痕面积承受的平均压力(F/S)定义为布氏硬度。。。。。。。

(5)洛氏硬度:

2 说明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

(1)ζPC:规定非比例压缩应力;(2)ζbc:抗压强度;(3)ζpb:规定非比例弯曲应力;(4)ζ:弯曲强度;(5)ηs:扭转屈服强度;(6)ηp0.3:规定非比例扭转应力;(7)ηb:扭转强度bb

极限;(8)γmax:扭转相对残余切应变最大值;(9)HBS压头为淬火钢球时的布氏硬度值表示符号;

(10)HBW:压头为硬质合金球时的布氏硬度值表示符号;(11)HR30N(12)HR45T(13)HV:维氏硬度和显微硬度(14)HK努氏硬度(15)HS(16)q e:缺口敏感度,试样的抗拉强度ζbN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ζb的比值;

3缺口对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有什么影响?

(1)缺口产生应力集中

(2)引起三向应力状态,使材料脆化

(3)由应力集中产生应变集中

(4)使缺口附近的应变速率增高

4今有如下工件需要测定硬度,试说明选用何种硬度测试方法为宜。

(1)渗碳层的硬度分析(2)淬火钢(3)灰铸铁(4)硬质合金(5)鉴别钢中的隐晶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6)仪表小黄

铜齿轮(7)龙门刨床导轨(8)氮化层(9)火车圆弹簧(10)高速钢刀具

答:布氏硬度:(3)(6)

洛氏硬度:(1)(4)(8)(2)(7)(3)(10)

显微硬度:(5)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低温脆性:当温度低于某一温度~时,材料由韧性状态转变为脆性状态,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变为穿晶解理,断口特征由纤维状变为结晶状。

蓝脆:碳钢和某些合金钢在冲击载荷或静载荷作用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出现脆性,因为在该温度范围内加热钢时,表面氧化色为蓝色,故称为蓝脆。

迟屈服:指当用高于材料屈服极限的载荷以高加载速度作用于体心立方结构材料时,瞬间并不屈服,需要在该应力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才发生屈服,且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

韧脆转变温度:冷脆转变温度

韧脆温度储备:Δ=t0-tk

3、试说明低温脆性的物理本质及影响因素。

物理本质:从宏观上分析,材料低温脆性的产生与其屈服强度~和断裂强度~随温度变化有关。微观上,体心立方金属的低温脆性与位错在晶体中运动的阻力~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有关。影响因素:晶体结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晶粒大小,金相组织)、温度加载速率、试样形状和尺寸

第四章 材料的断裂韧性

1、解释下列名词:

低应力脆断:一些高强度或超高强度机件,中低强度的大型机件常常在工作应力并不高,甚至远低于屈服极限的情况下,发生脆性断裂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低应力脆断。

应力场强度因子:

1K Y σ=3/2/kg mm

或1/2MPa m ? Y 是与裂纹几何形状和位置决定的参数,K1表示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大小或强度。 对于张开型的

()1/211C

K a K σπ==

断裂韧度:当应力ζ或裂纹尺寸a 增大到临界值时,也就是在裂纹尖端足够大的范围内,应力达到了材料的断裂强度,裂纹便失稳扩展而导致材料的断裂,这是 也达到了一个临界值,记为 称为断裂韧度 能量释放率:

G 表示弹性应变能的释放率或为裂纹扩展力

J 积分:断裂能量判据,在弹性条件下,J=G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OD :裂纹体受载后,在裂纹尖端沿垂直裂纹方向所产生的位移,用δ表示。在平面应变条件下:δ=4K I 2/ ПE ζs

2、说明下列符号的名称和含义

这四个符号都是断裂韧度。

第一个是应力强度因子达到失稳状态时的断裂韧度

第二个是能量释放率达到临界值时的断裂韧度

第三个是能量率达到临界值时的断裂韧度

第四个是裂纹尖端张开位移达到临界值时的断裂韧度

3、答案:P68中间一段

4、答案:K 判据表示当应力场强度达到临界值时的断裂韧度,多用于裂纹体在受力时的情况。G 判据表示能量释放率达到临界值时的断裂韧度,多用于分析裂纹扩展中的情况。前两种判据都是裂纹失稳扩展的断裂判据。

J 判据表示的是裂纹相差单位长度的两个等同试样,加载到等同位移时,势能差值与裂纹差值的比率,即形变功率差。J 判据的目的是期望用小试样测出J Ic ,以代替大试样的K Ic ,然后再用K 判据去解决中、低强度钢大型件的断裂问题。

COD 表示的是裂纹受载扩展时的位移。后两种判据都是裂纹开始扩展的断裂判据。

8、课本P78-79

9、分析影响断裂韧度的因素。

课本P75-78

10、计算略 公式见课本P67 (4-4)P69 (4-12a)

另外断裂强度试验测定也应该看看

第五章 1K 1C

K ()()22222u c c G c c E E πσσπ????=-=--= ?????

一.解释名词

1.载荷谱:它是结构疲劳与断裂设计和试验的载荷条件。载荷谱原则上应代表整个载荷变化过程,但这难于实现和应用,实际上常进行数据处理或简化,因此它只是载荷变化过程的某种近似代表。

2.应力幅

3.平均应力:

4.应力比:

以上三个见书本P86

5.疲劳源:疲劳裂纹萌生的策源地,多出现在机件表面,常和缺口,裂纹,刀痕,蚀坑等缺陷相连。但若材料内部存在严重冶金缺陷,也会因局部材料强度降低而在机件内部引发出疲劳源。

6.疲劳贝纹线:是疲劳区的最经典特征,一般人文是因载荷变动引起的,因为机器运转是不可避免的常有启动,停歇,偶然过载等,均要在裂纹扩展前沿线留下弧状贝纹线痕迹。

7.疲劳条带:主裂纹和裂纹核之间因内颈缩而发生相向长大,桥接,是主裂纹向前扩展一段距离而构成疲劳条带。

8.驻留滑移带:称这种永久或再现的循环滑移带为,驻留滑移带。其一般只在表面形成,深度较浅,随着加载循环次数的增加,循环滑移带会不断的加宽。

9.挤出脊和侵入沟:驻留滑移带在表面加宽过程中,还会出现挤出脊和侵入沟。详见书本P90下部和P91上部。

10.疲劳寿命:机件疲劳失效前的工作时间成为疲劳寿命。

11.次载锻炼:材料特别是金属在低于疲劳强度的应力先运转一定周次,即经过次载锻炼,可以提高材料的疲劳强度。

12.过载损伤:材料在过载应力水平下只有运转一定周次后,疲劳强度或疲劳寿命才会降低,造成过载损伤。

13.热疲劳:由周期变化的热应力或热应变引起的材料破坏称为热疲劳。

14.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

疲劳形式按应力高低和断裂寿命分,有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高周疲劳的断裂寿命较长,N>105 ,断裂应力水平较低,ζ<ζs ,又称低应力疲劳,为常见的材料疲劳形式;低周疲劳的断裂寿命较短,N=102至105,断裂应力水平提高,ζ大于等于ζs ,往往伴有塑性应变发生,常称为高应力疲劳或应变疲劳。

二.解释下列性能指标的意义

1. ζ-1: 光滑试样的疲劳极限。ζ-1N:缺口试样的疲劳极限

ζ-1p :对称拉压疲劳强度 т-1:对称扭转疲劳强度

2.qf :材料在变动应力作用下的缺口敏感性,常用疲劳缺口敏感度qf 表征,qf=(Kf —1)/(Kt —1)。qf 随材料强度增高而增大。

3.过载损伤界:把在每个过载应力下运行能引起损伤的最少循环周次连接起来就得到该材料的过载损伤界。材料的过载损伤界越陡直,损伤区越窄,则其抵抗疲劳过载能力就越强。

4.△Kth :代表疲劳裂纹不扩展的△KI 临界值,称为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表征材料阻止疲劳裂纹开始扩展的能力。

5.da/dN :表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不仅与裂纹长度a 有关,还与应力水平有关

5、见课本P90-93 提高材料疲劳抗力的主要方法见影响材料及机件疲劳强度的因素P103-106

首先判别是高周疲劳寿命还是低周疲劳寿命,裂纹萌生,裂纹的扩展在整个疲劳寿命中谁占主导地位

若是高周疲劳,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 提高强度 a.合金化b.热处理c.变形d.细化晶粒,光滑试样 缺口试样 提高塑性:应力疲劳用Basqin 方程

减少表面的疲劳裂纹源 a.改善表面光洁度b.改善表面应力集中c.表面处理(压应力)

减少夹杂物

7、答案:两个都是表征材料无限寿命疲劳强度,但含义完全不同,疲劳强度代表的是光滑试样的无限寿命疲劳强度,适用于传统的疲劳强度设计和校核;疲劳极限门槛值代表的是裂纹试样的无限寿命疲劳强度性能,适于裂纹件的设计和疲劳强度校核。

另外的比较自己看着找。自己总结

第六章 材料的磨损性能

10.5b σσ-=10.24~0.3b σσ-=

1、解释下列名词:

摩擦:摩擦是接触物体间的一种阻碍运动的现象。

磨损:是在摩擦作用下物体相对运动时,表面逐渐分离出磨屑从而不断损伤的现象。

耐磨性:是指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

接触疲劳:两接触材料作滚动或滚动加滑动摩擦时,交变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使材料表面疲劳损伤,局部

区域出现小片或小块材料剥落,而使材料磨损的现象。

2、磨损有几种类型?定义?

答:粘着磨损是因两种材料表面某接触点局部压应力超过该处材料屈服强度发生粘合并拽开而产生的一种

表面损伤磨损。多发生在摩擦副相对滑动速度小,接触面氧化膜脆弱,润滑条件差,以及接触应力大的滑

动摩擦条件下。其磨损表面特征是机件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结疤。

磨粒磨损是摩擦副的一方表面存在坚硬的细粒或在接触面间存在硬质粒子时产生的磨损。磨损的主要

特征是摩擦面上有擦伤或因明显犁皱形成的沟槽。

接触疲劳是工件表面在接触压力的长期不断反复作用下引起的一种表面疲劳破坏现象,表现为接触表

面出现许多针状或痘状的凹坑,称为麻点,也叫点蚀或麻点磨损。(疲劳磨损)

微动磨损通常发生在一对紧配合的零件

腐蚀磨损。

第七章 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

1、解释下列名词

蠕变:材料在长时间的恒温、恒载荷作用下缓慢地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

持久强度:指材料在一定温度下和规定的持续时间内引起断裂的最大应力值,

蠕变极限:在高温长时间载荷作用下,机件不致产生过量塑性变形的拉力指标。

松弛稳定性:材料在恒变形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弹性应力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应力松弛。材料抵

抗应力松弛的能力称为松弛稳定性。

2、说明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名称和物理意义

是给定温度下的蠕变极限,它表示的是在T 温度下,第二阶段的稳态蠕变速率等于ε时的蠕变极限。

单位是Mpa 这种方法是用在高温下长时间服役时。

是给定温度和时间下的蠕变极限。表示的是材料在T 时,th 产生ε的蠕变应变的蠕变极限。 单位是Mpa 这种方法用在蠕变时间短而如变速率又较大的情况下。

方法:蠕变试验时间为几百小时到几千个小时,甚至1万到10万小时。但是,许多机件要求在高温长时间下工作,寿命至少在10万小时以上,这样,寿命越长, 和 ↓ 是持久强度,单位是Mpa 。表示的是材料在T 下工作t 的持久强度。

ζsh 是剩余应力,是评价应力松弛稳定性的一个指标。

5、试述高温下金属蠕变变形和塑性变形机理的差异。

答:在高温下,金属的蠕变变形机理主要是位错滑移蠕变机理、晶界蠕变机理。而高分子的是粘弹性机理。

课本p127

7、总结各种因素对蠕变变形的影响。P131-133

第十三章 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本章主要掌握概念

腐蚀是物质的表面因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而受到破坏的现象。

应力腐蚀:材料或零件在应力和腐蚀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破坏.

氢脆:分内部氢脆和环境氢脆.内部氢脆就是材料在使用前内部已含有足够的氢并导致了脆性.环境氢脆指材

料原先不含氢或含氢极微,但在有氢环境与介质中产生

腐蚀疲劳:材料或零件在交变应力和腐蚀介质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失效.

腐蚀疲劳的特点(与应力腐蚀相比):

应力腐蚀是在特定的材料与介质组合下才发生的,而腐蚀疲劳在任何介质中均可出现。

T εσ T t δσT εσ T t δσT t σ

腐蚀疲劳即使Kmax

腐蚀疲劳裂纹源有多处,裂纹没有分支,而应力腐蚀只有一两个主裂纹,且有小裂纹。

腐蚀疲劳在交变应力作用下裂纹尖端溶液的酸度与周围环境的平均值差别不大而应力腐蚀尖端酸度总是高于平均值。

氢脆的特点即氢脆与应力腐蚀的区别:

实验室识别的方法是:当施加一小的阳极电流,如使开裂加速,为应力腐蚀,而施加一小的阴极电流,使开裂加速则为氢脆

在强度较低的材料中断裂源不在表面,而在表面以下的某一深处

主裂纹没有分枝情况

断口没有腐蚀产物或者其量极微

表现出对温度和形变速率有强烈的依赖

应力腐蚀的特点:

其静应力远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且一般为拉伸应力.

是脆性断裂.

特定的合金成分与特定的介质相组合才会造成.

应力腐蚀的裂纹扩展速率是渐进缓慢的.

裂纹多起源于表面蚀坑处,传播途径常垂直于拉力轴

断口颜色灰暗,表面有腐蚀产物.

主裂纹扩展时常有分枝.

可以是穿晶断裂,也可以是晶间断裂

应力腐蚀抗力指标:

K

K1SCC

K>K1C时,加上初始载荷后试样立即断裂

既可用K1SCC表示材料应力腐蚀抗力,也可以测量裂纹扩展速率da/dt

影响应力腐蚀的因素见P276-277

材料物理性能

第一章

材料各种热学性能的物理本质,均与晶格热振动有关。

晶格热振动:固体材料(包括晶体和非晶体),点阵中的质点(原子、离子)实际上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总是围绕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如金属铝、NaCl(面心立方)中离子…。

格波:相邻质点间的振动存在一定相位相差,即晶格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在整个材料内传播,这种弹性波称为格波。

声频支振动可看成相邻质点具有相同的振动方向;光频支振动可看成相邻质点振动方向相反

热容:在没有相变、化学反应的条件下,材料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单位J/K (在T温度时)。

物质内能的物理本质:构成物体各质点热运动动能的总和即为物体的热量。温度升高,质点振动频率和振幅增加,热量增加。

为什么温度升高材料吸收热量哪?(即热容的物理本质是什么?)

答:温度升高,晶格热振动加剧,材料内能增加,若发生膨胀,还对外做功。

影响物质热容的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是否发生体积变化、电子。

比定压热容:材料温度升高时,压强恒定,所测得的比热容。

比定容热容:材料温度升高时,体积恒定,所测得的比热容。

cp 与cv 哪个大?cp >cv 原因?

cp 测量方便,cv 更具理论意义。对于固体材料二者差别很小,可忽略,但高温下差别增大。cp 、cv 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三个阶段)。

元素的热容定律——杜隆-伯替定律

恒压下元素的原子热容等于25J/mol·K ,即晶态固体材料每含1mol 原子,热容为25J/mol·K

化合物的热容定律——奈曼-柯普定律

化合物的分子热容等于构成此化合物各原子热容之和 爱因斯坦模型

1906年爱因斯坦根据普朗克质点振动量子化的观点,并假设每个质点都在独立振动,原子间彼此无关,每个质点振动频率相同,简化、推导而得。θE :爱因斯坦温度

进步:能量量子化、考虑到温度因素。

讨论:(1)当高温时(T >>θE ),Cv ≈3R

即为杜隆-伯替定律的形式,实际上杜隆-伯替定律在较高温度时与事实符合较好。爱因斯坦模型中考虑到了频率随温度和元素的变化,较杜隆-伯替定律精确。

2)低温时(T <<θE ),

热容以指数规律随T 减小而减小,但不是按T 的三次方变化,计算值较实际值小,但较经验定律有明显进步。

(3)T →0时,热容为0,与事实相符。

评价: 三个方面的进步:考虑到的温度、低温、温度趋于0时。

不足:在T <<θE 温区理论值较实验值下降得过快。

原因:前提、没有考虑低频率振动对热容的贡献。德拜模型在这一方面作了改进,故能得到更好结果。 德拜模型

前提:①考虑了晶体中各质点的相互作用;②对热容的贡献主要是频率较低的声频支振动(0~ωmax ),光频支振动对热容的贡献很小,忽略;③把晶体看作连续介质;④ ωmax 由分子密度和声速决定。

θD :德拜特征温度

进步:考虑到了晶体中各质点的相互作用。

讨论:(1)高温时(T >>θD ),Cv ≈3R ,即杜隆-伯替定律形式。同时考虑到了频率随温度和元素的变化,一般温度下,较杜隆-伯替定律精确。

(2)低温时(T <<θD ),

表明T 趋于0时,热容与T 的3次方成比例地趋于0,与事实十分符合,较爱因斯坦模型进步。

评价: 一般场合已足够精确。但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发现其在低温下还不能与实际完全相符;不能解释超导现象;不完全适用于复杂化合物。

P

内能

原因:晶体毕竟不是一个连续体(如晶界、杂质等缺陷)。对于金属晶体,没有考虑自由电子的贡献等。 热膨胀:物体的体积或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热胀冷缩现象。 材料热容与温度关系的经验公式Cp = a +bT +cT -2 热膨胀的物理本质(机理)

实际上物体温度升高,由于质点振动的加剧,将引起质点平均距离增大,从而导致物体热膨胀 键强、晶体结构对热膨胀的影响:

1.键强: 键强越大的材料膨胀系数越小,如陶瓷为共价或离子键,膨胀系数小。

2.晶体结构:

化学组成同,但晶体结构不同,如石英玻璃与多晶石英。哪个α大?

结构紧密的晶体α大,类似非晶态玻璃那样结构松散的材料α小。因结构疏松的材料内部空隙较多,

温度升高,质点振幅增大,质点间距离的增大部分被结构内的空隙所容纳,整个材料宏观上α小。

多晶石英:12×10-6K -1; 石英玻璃:0.5×10-6K -1 固体物质导热机理:主要依靠晶格振动的格波和自由电子

金属材料: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可迅速实现传热,故λ一般很大。晶格振动对金属导热的贡献很次要

非金属材料:自由电子极少,导热主要依靠晶格振动的格波

可见,材料依靠晶格热振动的导热有两种机制,即声子导热与光子导热,温度不太高时光子导热可忽略,高温时光子导热不可忽视 热导率公式:l c νλ3

1= c :声子比热容, ν:声子平均速度, l :声子平均自由程。 l 的影响因素:

①格波中耦合作用(振动中的非线性)越强,不同频率格波传播中相互干扰越严重,声子间碰撞越严重,l 减小,热导率降低。 ②晶体中缺陷、杂质即晶界都会引起声子散射, l 减小,热导率降低。 ③频率

越低,波长越大,传播越易绕过缺陷, l 大,热导率降高。 ④温度升高,声子碰撞机会增多, l 减小。但减小有限度,高温下l 最小值为几个晶格间距;反之,低温时最大为一个晶粒尺寸。 热稳定性

材料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而不致破坏的能力(又称抗热震性)。

材料受热冲击时的损坏有两种类型:

抗热冲击断裂性:抵抗热冲击时发生瞬时断裂的能力(玻璃、陶瓷等);

抗热冲击损伤性:热冲击循环作用下,材料表面开裂、剥落,并不断发展最终碎裂或变质(含微孔的材

料、非均质金属陶瓷等)。 抗热冲击断裂,以强度-应力为判据,认为材料中热应力达到抗张强度极限后就产生开裂。一旦有裂纹成

核就会导致材料的完全破坏。这样导出的结果只适用于一般的玻璃、陶瓷和电子陶瓷等。 抗热冲击损伤:以弹性应变能-断裂能为判据,适用于含微孔材料、非均质金属陶瓷 提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

1.提高ζ,降低E ,使ζ/E 提高

2.提高λ,使 R '提高

3.减小材料热膨胀系数

4.减小材料表面散热系数h

5.减小材料有效厚度

以上措施是针对密实性陶瓷材料、玻璃等,提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能而言。

但对多孔、粗粒、干压和部分烧结的制品,要从抗热冲击损伤性来考虑。如耐火砖的热稳定不够,表现

为层层剥落,这是表面裂纹、微裂纹扩展所致。材料具有高E 和低的极限强度,材料具有更低的弹性应变

能释放率;另一方面,提高材料的断裂表面能。

第二章

能带里理论认为,晶体中价电子是公有化的,其能量是量子化的,每个能级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由于晶体中电子能级间的间隙很小,可以把能级分布看成是准连续的,称为能带

能带分裂的宽度叫能隙; 能带对应的能隙叫禁带; 具有空能级价带中的电子是自由的,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参与导电,这样的价带叫导带 能带理论解释导体、半导体、绝缘体间导电性的区别:

导体:价带与导带重叠,无禁带。或价带未被电子填满,这种价带本身即为导带。

这两种情况下价电子都是自由的,就像金属具有大量的这样的自由电子,所以具有很强的导电能力。 半导体和绝缘体:满价带和空导带之间具有禁带。

●半导体:禁带宽度小,在热、光等作用下,价带中的部分电子有可能获得足够的能量而越过禁带到达其

上面的空带形成导带,且价带中出现了电子留下的空穴。导带中的电子和价带中的空穴在电场作用下定向

移动产生电流。参加导电的电子和空穴浓度相等,称本征导电,这种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

杂质对半导体的导电性影响很大,如Si 中掺入十万分之一的B ,其导电性提高14倍。掺杂半导体又分

为n 型和p 型,n 型载流子主要是导带中的电子,p 型中主要是空穴。

●绝缘体:禁带宽度很大,电子很难越过禁带到达其上面的空带,外电场的作用下几乎不产生电流。 金属电阻的来源:

晶体点阵离子的热振动及晶体点阵的不完整性(晶体中异类原子、位错和点缺陷等)使晶体点阵的周期性

遭到破坏,晶体中的电子波就会受到散射, 减小,导电性降低。 马基申定律

马基申等人把固溶体电阻率看成由金属基本电阻率ρ(T)和残余电阻ρ残组成。 即ρ=ρ(T )+ρ残 称

为马基申定律 对金属导电性的影响

受力情况

(1)拉力:弹性范围内单向拉伸或扭转应力提高金属ρ,并有)1(0σαρργ+=

(2)压力:对大多数金属,受压力情况下ρ降低,并有)1(0p ?ρρ+=

原因:金属在压力作用下原子间距缩小,内部缺陷的形态、电子结构、费米面和能带结构以及电子散射

机制等都将生变化,引起金属的导电性能变化。尤其对过渡族金属,由于其内部存在着具有能量差别不大

的未填满电子的壳层,在压力的作用下,有可能使外壳层电子转移到未填满的内壳层,这就必然会表现出

性能的变化。

金属经塑性形变ρ↑的原因:冷加工使晶体点阵发生畸变和缺陷,从而增加了电子散射的几率;同时冷加

工也会引起金属原子间结合键的变化,导致原子间距的改变。 晶体缺陷:空位、位错、间隙原子及它们的组合等晶体缺陷使金属电阻率增加。 导体与半导体随温度变化不一样的原因?

金属导电性一般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半导体导电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金属材料随温度升高,离子热振动的振幅增大,电子就愈易受到散射,可认为μ与温度成正比,则ρ也与

温度成正比。这些因素使电子运动的自由程减小,散射几率增加而导致导电性降低。

半导体的电子和空穴对是由热激活产生的,其浓度与温度成指数关系,温度升高时,电子和空穴的浓度成

指数上升,导电能力升高。 本征半导体与杂质半导体的电学特性?

本征半导体 在纯净无缺陷的半导体单晶中,参加导电的电子和空穴浓度相等。

在本征半导体中人为地掺入5价元素或3价元素将分别获得N 型(电子型)杂质半导体和P 型(空穴型)杂质半导体。对于N 型半导体多数载流子为自由电子较本征半导体显著增多且与空穴多,导电性能大幅度

提高。 对于P 型半导体多数载流子空穴较本征半导体显著增多且比自由电子多,导电性能大幅度提高 电介质的极化

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其内部的束缚电荷发生弹性位移和偶极子定向取向,从而产生表面感应电荷的现象。 介质极化的基本形式

1)电子式极化(电子位移极化)2)离子式极化(离子位移极化)a.离子弹性位移极化 b.热离子极化(离子

松弛式位移极化):3)偶极子极化(固有电矩的转向极化)4)空间电荷极化

介电强度:发生击穿时的电场强度称击穿电场强度Eb,此时所加电压称击穿电压Ub即耐电强度或介电强度。Eb=Ub/d d:击穿处材料厚度。

介电常数又可理解为单位电场强度下单位体积中所存储的能量。

介质损耗形式:1)电导(或漏导)损耗2)极化损耗3)电离损耗

击穿形式:1)电击穿2)热击穿3)化学击穿

.超导电性:一定条件下(温度、磁场、压力),材料的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材料失去电阻的状态称为超导态,存在电阻的状态称为正常态,具有超导态的材料称为超导体。材料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Tc)

两个基本特性

1)完全导电性:即电阻为0

将超导体在室温下做成园环放入磁场中后,温度降至Tc以下使之转入超导态,突然去掉H,则环中产生感应电流,电流永不衰竭,称永久电流,电流不变,使环内磁通不变,称冻结磁通。

2)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

先将超导体冷却至超导态,然后加磁场,发现磁场不能进入超导体内。若在常温下将超导体先放入磁场内,则有磁力线穿过超导体,然后再将超导体冷却至Tc以下,发规磁场从超导体内被排出,即超导体内无磁场,磁感应强度B为零。这一现象说明了超导体具有完全的抗磁性。

三个重要指标及影响因素:

1)临界转变温度Tc:

希望其越高越好,有利于应用。高分辨显微镜中,Tc从原来的35K升高至100K以上,就可液氦→液氮

2)临界磁场强度Hc

当T<Tc时,将超导体放入磁场,若H>Hc,磁力线穿过超导体,超导体被破坏至正常态。Hc即使超导体被破坏为正常态的最小磁场强度。Hc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Hc越高。

3)临界电流密度Jc

超导体内输入电流时,产生磁场,当此磁场与外磁场之和超过Hc时,超导态被破坏,这时的输入电流为临界电流Ic,相应的电流密度为临界电流密度。即使超导体保持超导态的最大电流密度。

三个基本热电效应:赛贝克效应、玻尔帖效应、汤姆逊效应

第一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两种导体组成一闭合回路时,若两接头处存在温度差,则回路中将产生电势及电流,这种现象称塞贝克效应,产生的电势称温差电势或热电势,电流称热电流,上述回路称为热电偶或温差电池。

塞贝克效应产生的实质?

两种不同金属紧密接触时产生的接触电位差:就是说,接触电位差除与逸出功、自由电子密度有关外,还与温度成正比。两接点处温度不同,还产生温差电位差。

第三章

磁介质(或磁质):能被磁场磁化的物质。实际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磁介质。

磁化:物质在磁场中受磁场的作用呈现一定磁性的现象

根据磁化率符号和大小,可把磁介质分为五类。

1)抗磁体

χ为甚小负常数,约在10-6数量级,即M与H方向相反,在磁场中使磁场稍减弱,受微弱斥力,约有一半的简单金属是抗磁体。

(1)“经典”抗磁体,χ不随T变化,如铜、银、金、汞、锌等。

(2)反常抗磁体,χ随T变化,为前者10~100倍,如铋、镓、锑、锡等。

2)顺磁体

χ为正常数,约为10-3~10-6数量级,即M与H方向相同,在磁场中使磁场稍增强,受微弱引力,分为:(l)正常顺磁体,χ随T变化,且符合与T反比关系,如铂、钯、奥氏体不锈钢、稀土金属等。(2)

χ 与T 无关的顺磁体,如锂、钠、钾、铷等。

3)反铁磁体

χ是甚小的正常数,当T 高于某个温度时(尼尔温度TN ),转换为顺磁体,图示其T - χ曲线,

如α-Mn 、铬、氧化镍、氧化锰等。

4)铁磁体

χ为很大的正变数,约在10~106数量级,且不大的H 就能产生很大的M ,在磁场中被强烈磁化,受

强大的吸力,如铁、钴、镍等。图示其χ-H 、M -H 曲线。5)亚铁磁体

类似铁磁体,但χ值没有铁磁体大,如磁铁矿(Fe3O4)等。

固有磁矩:

原子中被排满的电子层中总磁矩为0,只有原子中存在未被排满的电子层时,未排满的电子层中总磁矩不

为0,原子才有磁矩,叫固有磁矩。 抗磁性

即不管电子循轨运动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在外H 中产生的附加磁矩方向总是与H 方向相反,这就

是物质产生抗磁性的原因。 物质的顺磁性:来源于原子(离子)的固有磁矩。 顺磁性与温度关系及原因:

对抗磁性基本无影响,对顺磁性影响很大。因为:温度升高,质点热振动加剧,对磁矩排向的干扰增

大,使磁矩的定向排向H 方向困难,使磁化率降低。 材料磁性产生的本源

任何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有带正电的原子核(核子)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核子和电子本身都在做

自旋运动,电子又沿一定轨道绕核子做循规运动。它们的这些运动形成闭合电流,从而产生磁矩 材料磁性的本源是:材料内部电子的循规运动和自旋运动 铁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

铁磁性材料从饱和磁化状态逐渐降低H 时,M 不再沿原来的基本磁化曲线降低,而是降低的慢得多,当H 降至0时,M ≠0,而保留一定的值Mr , Mr 称为剩余磁化强度,这种现象称为剩磁现象。要使M 降

至0,必须施加一反向磁场-Hc , Hc 称为磁矫顽力。继续增加反向磁场至-Hs ,磁化强度达到-Ms 。从

- Ms 改为正向磁场,随H 的增加,M 沿另一曲线逐渐增大至Ms 。 铁磁性产生的两个条件:原子有未被抵消的自旋磁矩、可发生自发磁化 技术磁化机制

技术磁化:H 作用下,铁磁体从完全退磁状态磁化至饱和的内部变化过

程。实质上是H 把各磁畴的磁矩方向转到H 方向(或接近)的过程。 技术磁化两种机制: 畴壁迁移磁化(壁移磁化)和磁畴旋转磁化(畴转磁化

) M

材料物理性能考试复习资料

1. 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包括:原子结构、温度、相变。 2. 随有温度升高弹性模量不一定会下降。如低碳钢温度一直升到铁素体转变为 奥氏体相变点,弹性模量单调下降,但超过相变点,弹性校模量会突然上升,然后又呈单调下降趋势。这是在由于在相变点因为相变的发生,膨胀系数急剧减小,使得弹性模量突然降低所致。 3. 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差别很大,主要是因为材料具有不同的结合键和键能。 4. 弹性系数Ks 的大小实质上代表了对原子间弹性位移的抵抗力,即原子结合 力。对于一定的材料它是个常数。 弹性系数Ks 和弹性模量E 之间的关系:它们都代表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因为建立的模型不同,没有定量关系。(☆) 5. 材料的断裂强度:a E th /γσ= 材料断裂强度的粗略估计:10/E th =σ 6. 杜隆-珀替定律局限性:不能说明低温下,热容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接近 绝对零度时,热容按T 的三次方趋近与零的试验结果。 7. 德拜温度意义: ① 原子热振动的特征在两个温度区域存在着本质差别,就是由德拜温 度θD 来划分这两个温度区域: 在低θD 的温度区间,电阻率与温度的5次方成正比。 在高于θD 的温度区间,电阻率与温度成正比。 ② 德拜温度------晶体具有的固定特征值。 ③ 德拜理论表明:当把热容视为(T/θD )的两数时,对所有的物质都具有 相同的关系曲线。德拜温度表征了热容对温度的依赖性。本质上, 徳拜温度反应物质内部原子间结合力的物理量。 8. 固体材料热膨胀机理: (1) 固体材料的热膨胀本质,归结为点阵结构中质点间平均距离随温度升 高而增大。 (2) 晶体中各种热缺陷的形成造成局部点阵的畸变和膨胀。随着温度升 高,热缺陷浓度呈指数增加,这方面影响较重要。 9. 导热系数与导温系数的含义: 材料最终稳定的温度梯度分布取决于热导率,热导率越高,温度梯度越小;而趋向于稳定的速度,则取决于热扩散率,热扩散率越高,趋向于稳定的速度越快。 即:热导率大,稳定后的温度梯度小,热扩散率大,更快的达到“稳定后的温度梯度”(☆) 10. 热稳定性是指材料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而不致破坏的能力,故又称为抗热震 性。 热稳定性破坏(即抗热振性)的类型有两种:抗热冲击断裂性和抗热冲击损伤性。 11. 提高材料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 ①提高材料强度σ,减小弹性模量E ,σ/E 增大,即提高了材料柔韧性,这样可吸收较多的应变能而不致于开裂。晶粒较细,晶界缺陷小,气孔少且分散者,强度较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较好。

材料力学性能复习总结

绪论 弹性: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保持与恢复固有形状与尺寸得能力。 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不可逆得永久变形得能力。 刚度: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得能力。 强度:材料对变形与断裂得抗力。 韧性:指材料在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与断裂功得能力。 硬度:材料得软硬程度。 耐磨性:材料抵抗磨损得能力。 寿命:指材料在外力得长期或重复作用下抵抗损伤与失效得能。 材料得力学性能得取决因素:内因——化学成分、组织结构、残余应力、表面与内部得缺陷等;外因——载荷得性质、应力状态、工作温度、环境介质等条件得变化。 第一章材料在单向静拉伸载荷下得力学性能 1、1 拉伸力—伸长曲线与应力—应变曲线 应力—应变曲线 退火低碳钢在拉伸力作用下得力学行为可分为弹性变形、不均匀屈服塑性变形、均匀塑性变形与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与断裂几个阶段。 弹性变形阶段:曲线得起始部分,图中得oa段。 多数情况下呈直线形式,符合虎克定律。 屈服阶段:超出弹性变形范围之后,有得材料在 塑性变形初期产生明显得塑性流动。此时,在外力 不增加或增加很小或略有降低得情况下,变形继续产 生,拉伸图上出现平台或呈锯齿状,如图中得ab段。 均匀塑性变形阶段:屈服后,欲继续变形,必须 不断增加载荷,此阶段得变形就是均匀得,直到曲 退火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 线达到最高点,均匀变形结束,如图中得bc段。 不均匀塑性变形阶段:从试样承受得最大应力点开始直到断裂点为止,如图中得cd段。在此阶段,随变形增大,载荷不断下降,产生大量不均匀变形,且集中在颈缩处,最后载荷达到断裂载荷时,试样断裂。 弹性模量E:应力—应变曲线与横轴夹角得大小表示材料对弹性变形得抗力,用弹性模量E表

材料性能学

1、低碳钢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阶段? 答:变形阶段: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均匀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 2、高分子材料塑性变形的机理是什么? 答:高分子材料的塑性变形机理因其状态的不同而异,结晶态高分子材料的塑性变形由薄晶转变为沿应力方向排列的微纤维束的过程;非晶态高分子材料的塑性变形有两种方式,即在正应力作用下形成银纹或在切应力作用下无取向分子链局部转变为排列的纤维束3、高分子材料屈服与金属材料屈服有何不同? 答:高分子材料的屈服与金属屈服的不同:①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有着不同的屈服现象;②高分子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不仅依赖于时间和温度,海依赖于其他因素;③高分子的屈服点很难给以确切的定义,通常把拉伸曲线上出现的最大应力点定义为屈服点,其对应的应变约为5%-10%,如无极大值的出现,则其应变2%处的应力为屈服点。 4、试述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的区别,为什么说脆性断裂最危险? 答:韧性断裂是材料断裂前及断裂过程中产生明显宏观的断裂过程,韧性断裂时一般裂纹扩展过程较慢,且其断口能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脆性断裂是材料断裂前基本不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没有明显预兆,往往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快速断裂过程。因而脆性断裂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5、缺口试样的三个效应 答:①缺口能造成应力应变集中;②缺口改变了缺口前方的应力状态,使平板中材料所受的应力由原来的单向拉伸变为两向或三向拉伸;③在有缺口的条件下,由于出现了三向应力,试样的屈服应力比单向拉伸时要高,即产生了缺口强化现象,使材料的塑性得到强化。 6、如何理解塑性材料“缺口强化”现象? 答:缺口强化纯粹是由于三向应力约束了材料塑性变形所致,材料本身的δs值并未发生变化,我们不能把缺口强化看做是强化材料的一种手段。 7、试比较布氏硬度与维氏硬度试验原理的异同? 答:维氏硬度的试验原理与布氏硬度基本相似,都是根据压痕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载荷来计算硬度值的。所不同的是维氏硬度试验所用的压头是两相对面夹角α为136°的金刚石四棱锥体,而布氏硬度的压头是直径为D的淬火钢球或硬质合金钢球。 8、试说明低温脆性的物理本质? 答:低温脆性的物理本质:当实验温度t

材料物理性能复习总结

1、 ?拉伸曲线: ?拉伸力F-绝对伸长△L的关系曲线。 ?在拉伸力的作用下,退火低碳钢的变形过程四个阶段: ?1)弹性变形:O~e ?2)不均匀屈服塑性变形:A~C ?3)均匀塑性变形:C~B ?4)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B~k ?5)最后发生断裂。k~ 2、弹性变形定义: ?当外力去除后,能恢复到原形状或尺寸的变形-弹性变形。 ?弹性变形的可逆性特点: ?金属、陶瓷或结晶态的高分子聚合物:在弹性变形内,应力-应变间具有单值线性 关系,且弹性变形量都较小。 ?橡胶态高分子聚合物:在弹性变形内,应力-应变间不呈线性关系,且变形量较大。 ?无论变形量大小和应力-应变是否呈线性关系,凡弹性形变都是可逆变形。 3、弹性比功:(弹性比能、应变比能),用a e 表示, ?表示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 ?一般用材料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物理意义: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 ?几何意义:应力σ-应变ε曲线上弹性阶段下的面积。 4、理想弹性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应力-应变服从虎克定律,即σ=Eε,并同时满足3个条件,即: ?①应变对于应力的响应是线性的; ?②应力和应变同相位; ?③应变是应力的单值函数。

?材料的非理想弹性行为: ?可分为滞弹性、伪弹性及包申格效应等几种类型 5、滞弹性(弹性后效) ?滞弹性:是指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 性应变的现象。 6、实际金属材料具有滞弹性。 ?1)单向加载弹性滞后环 ?在弹性区内单向快速加载、卸载时,加载线与卸载线会不重合(应力和应变不同步), 形成一封闭回线,称为弹性滞后环。 ?2)交变加载弹性滞后环 ?交变载荷时,若最大应力<宏观弹性极限,加载速率比较大,则也得到弹性滞后环(图 b)。 ?3)交变加载塑性滞后环 ?交变载荷时,若最大应力>宏观弹性极限,则得到塑性滞后环(图c)。 7、材料存在弹性滞后环的现象说明:材料加载时吸收的变形功> 卸载时释放的变形功,有一部分加载变形功被材料所吸收。 ?这部分在变形过程中被吸收的功,称为材料的内耗。 ?内耗的大小:可用滞后环面积度量。 8、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振动)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金属的循环韧性,也叫金属的“内耗”。 ?严格说,循环韧性与内耗是有区别的,但有时常混用。 ?循环韧性: ?指材料在塑性区内加载时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 ?内耗: ?指材料在弹性区内加载时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 9、循环韧性:也是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因它表示在交变载荷(振动)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故又称为消振性。 ?材料循环韧性越高,则自身的消振能力就越好。 ?高的循环韧性可减振:如汽轮机叶片(1Cr13),机床材料、发动机缸体、底座等选 用灰铸铁制造。 ?低循环韧性可提高其灵敏度:如仪表和精密机械、重要的传感元件。 ?乐器所用材料的循环韧性越低,则音质越好。 10、伪弹性有些合金如(Au金-Cd镉,In铟-Tl铊等)在受一定应力时会诱发形成马氏体,相应地产生应变,应力去除后马氏体立即逆变为母相,应变回复 11、当材料所受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开始发生不可逆的永久变形,又称塑性变形。 12、单晶体受力后,外力在任何晶面上都可分解为正应力和切应力。 ?正应力:只能引起弹性变形及解理断裂。 ?只有在切应力的作用下,金属晶体才能产生塑性变形。 13、金属材料常见的塑性变形方式:滑移和孪生两种。 14、滑移现象: ?表面经抛光的金属单晶体在拉伸时,当应力超过屈服强度时,在表面会出现一些与 应力轴成一定角度的平行细线。 ?在显微镜下,此平行细线是一些较大的台阶(滑移带)。 ?滑移带:又是由许多小台阶组成,此小台阶称为滑移线

材料性能学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用专业:材料化学 总学时:48 学分:3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材料物理性能,以材料通用性物理性能及共同性的内容为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材料物理性能包括材料力学性能(受力形变、断裂与强度)、热学、光学、导电、磁学等性能及其发展和应用,重点掌握各种重要性能的原理及微观机制,性能的测定方法以及控制和改善性能的措施,各种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各性能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变化规律。 授课教材:《材料物理性能》,吴其胜、蔡安兰、杨亚群,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0。 2、参考书目: 1.《材料性能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王从曾,2007. 1 2.《材料的物理性能》,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邱成军等,2009.1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材料的各种物理性能,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各种材料性能的各类本征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单位以及这些参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处的地位;弄清各材料性能和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之间的关系;掌握这些性能参数的物质规律,从而为判断材料优劣、正确选择和使用材料、改变材料性能、探索新材料、新性能、新工艺打下理论基础;为全面掌握材料的结构,对材料的原料和工艺也应有所认识,以取得分析性能的正确依据。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材料的力学性能 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力、应变、弹性变形行为、Griffith微裂纹理论,应力场强度因子和平面应变断裂韧性,提高无机材料强度改进材料韧性的途径。 难点:位错运动理论、应力场强度因子和平面应变断裂韧性。

材料力学性能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加工硬化:试样发生均匀塑性变形,欲继续变形则必须不断增加载荷,这种随着随性变形的增大形变抗力不断增大的现象叫加工硬化。 2弹性比功:表示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 3滞弹性: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着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通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残余应变小于1%-4%),而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常见塑性变形方式:滑移和孪生 6弹性极限:以规定某一少量的残留变形为标准,对应此残留变形的应力。 7比例极限:应力与应变保持正比关系的应力最高限。 8屈服强度:以规定发生一定的残留变形为标准,如通常以0.2%的残留变形的应力作为屈 服强度。 9韧性断裂是材料断裂前发生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的断裂 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的消耗能量。韧性断裂的断裂面一般平行于最大切应力并于主 应力成45度角。 10脆性断裂是突然发生的断裂,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形变形,没有明显征兆,危害性很大。断裂面一般与主应力垂直,端口平齐而光亮,常呈放射状或结晶状。 11剪切断裂是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沿着滑移面分离而造成的断裂,又分滑断和微孔聚集性断裂。 12解理断裂: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总是脆性断裂。 13缺口效应:由于缺口的存在,在静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缺口效应“ ①缺口引起应力集中,并改变了缺口应力状态,使得缺口试样或机件中所受的应力由原来的单向应力状态改变为两向或者三向应力状态。 ②缺口使得材料的强度提高,塑性降低,增大材料产生脆断的倾向。 8缺口敏感度:有缺口强度的抗拉强度Z bm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Zb的比值. NSR=Z bn / Z S NSR越大缺口敏感度越小 9冲击韧性:Ak除以冲击式样缺口底部截面积所得之商 10冲击吸收功:式样变形和断裂所消耗的功,称为冲击吸收功以Ak表示,单位J 11低温脆性:一些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或某些秘排立方晶格的金属,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温度时,会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变为穿晶解 理,断口特征由纤维状变为结晶状,这种现象称为低温脆性 12脆性转变温度: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屈服强度急剧增加,而塑形和冲击吸收功急剧减小。材料屈服强度急剧升高的温度,或断后延伸率,断后收缩率,冲击吸收功急剧减小的温度就是韧脆转变温度tk,tk是一个温度区间 16应力场强度因子KI :表示应力场的强弱程度,对于某一确定的点的大小直接影响应力场的大小,KI越大,则应力场各应力分量也越大 17应力腐蚀:金属在拉应力和特定的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后产生的低应力脆断现象第一章 3?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的力学性能指 标? 答:由于弹性变形时原子间距在外力作用下可逆变化的结果,应力与应变关系实际上是原子

南昌大学《材料性能学》课后答案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材料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一、解释下列名词 滞弹性:在外加载荷作用下,应变落后于应力现象。 静力韧度: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科从变形到断裂所消耗的功。 弹性极限:试样加载后再卸裁,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 比例极限:应力—应变曲线上符合线性关系的最高应力。 包申格效应:指原先经过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同向加载,弹性极限(ζP) 或屈服强度(ζS)增加;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ζP)或屈服强度(ζS) 降低的现象。 解理断裂:沿一定的晶体学平面产生的快速穿晶断裂。晶体学平面--解理面,一般是低指数,表面能低的晶面。 解理面:在解理断裂中具有低指数,表面能低的晶体学平面。 韧脆转变:材料力学性能从韧性状态转变到脆性状态的现象(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型转变微穿晶断裂,断口特征由纤维状转变为结晶状)。静力韧度: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从变形到断裂所消耗的功叫做静力韧度。是一个强度与塑性的综合指标,是表示静载下材料强度与塑性的最佳配合。 二、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对结构不敏感的力学姓能? 答案: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金属键的本性和原子间的结合力,而材料的成分和组织对它的影响不大,所以说它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的性能指标,这是弹性模量在性能上的主要特点。改变材料的成分和组织会对材料的强度(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材料的刚度影响不大。 三、什么是包辛格效应,如何解释,它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案:包辛格效应就是指原先经过变形,然后在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降低的现象。特别是弹性极限在反向加载时几乎下降到零,这说明在反向加载时塑性变形立即开始了。 包辛格效应可以用位错理论解释。第一,在原先加载变形时,位错源在滑移

材料物理性能复习总结

第一章电学性能 1.1 材料的导电性 ,ρ称为电阻率或比电阻,只与材料特性有关,而与导体的几何尺寸无关,是评定材料导电性的基本参数。ρ的倒数σ称为电导率。 一、金属导电理论 1、经典自由电子理论 在金属晶体中,正离子构成了晶体点阵,并形成一个均匀的电场,价电子是完全自由的,称为自由电子,它们弥散分布于整个点阵之中,就像气体分子充满整个容器一样,因此又称为“电子气”。它们的运动遵循理想气体的运动规律,自由电子之间及它们与正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机械碰撞。当对金属施加外电场时,自由电子沿电场方向作定向加速运动,从而形成了电流。在自由电子定向运动过程中,要不断与正离子发生碰撞,使电子受阻,这就是产生电阻的原因。 2、量子自由电子理论 金属中正离子形成的电场是均匀的,价电子与离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可以在整个金属中自由运动。但金属中每个原子的内层电子基本保持着单个原子时的能量状态,而所有价电子却按量子化规律具有不同的能量状态,即具有不同的能级。 0K时电子所具有最高能态称为费密能E F。 不是所有的自由电子都参与导电,只有处于高能态的自由电子才参与导电。另外,电子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被离子点阵散射,然后相互干涉而形成电阻。 马基申定则:′,总的电阻包括金属的基本电阻和溶质(杂质)浓度引起的电阻(与温度无关);从马基申定则可以看出,在高温时金属的电阻基本取决于,而在低温时则决定于残余电阻′。 3、能带理论 能带:由于电子能级间隙很小,所以能级的分布可看成是准连续的,称为能带。 图1-1(a)、(b)、(c),如果允带内的能级未被填满,允带之间没有禁带或允带相互重叠,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子很容易从一个能级转到另一个能级上去而产生电流,具有这种能带结构的材料就是导体。 图1-1(d),若一个满带上面相邻的是一个较宽的禁带,由于满带中的电子没有活动的余地,即便是禁带上面的能带完全是空的,在外电场作用下电子也很难跳过禁带,具有这种能带结构的材料是绝缘体。

材料性能学预测终结版

有相关人士称本门课通过率20%,我就不信背完这些还会挂?请进行有选择有判断的阅读——★★为重点内容注:斜体为不确定答案 一.判断 1.一切物质都是磁质,都具有磁现象,只是对磁场的响应程度不同。(√) 2.材料热膨胀系数与其结构致密度有关,结构致密的固体材料具有较大的热膨胀系数。 (√) 3.热传导过程是基于声子和电子发生的。(×) 4.材料的折射率越大,其对光的反射系数越大。(√) 5.双电桥法测定材料的电阻的精度高的原因是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消除接触电阻。(×) 6.光导纤维远距离传输信号的应用是基于全反射原理。(√) 7.材料低于居里温度时,自发极化为零。(×) 8.脆性断裂就是解理断裂。(×) 9.简谐振动模型适用于材料的热膨胀过程。(×) 10.材料离子的极化率越大,折射率也越大。(√) 11.材料高于居里温度时,自发极化为零。(√) 12.激光晶体是线性光学材料。(×) 13.断口有韧窝存在,那么一定是韧性断裂。(×) 14.通常磨损过程分为稳定磨损和剧烈磨损两个阶段。(×) 15.两接触物体受压力并作纯滚动时,接触应力的最大切应力产生于物体表面。(√) 16.固体材料的真线膨胀系数是一个常数。(×) 17.激光晶体可以用于改变任何强度光的频率。(×) 18.光的波长与材料散射质点的大小越接近,材料对光的散射越小。(×) 19.帕尔帖效应原理可以用于设计热电偶温度计。(×) 20.安培伏特计法测定电阻时,毫伏计的阻值与被测电阻的阻值差别越小,测定结果越准确。 (×) 21.裂纹扩展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张开型、滑开型、撕开型,其中以撕开型最危险。(×) 22.通常磨损过程分为磨合、稳定磨损和剧烈磨损三个阶段。(√) 23.材料热膨胀系数与其键合状况有关,键强大的材料有较大的热膨胀系数。(×) 24.激光晶体可以用于产生新的激光频率。(√) 25.材料不均匀结构的折射率差异越大,对光的散射越弱。(×) 26.四探针法测定材料的电阻可以用于消除接触电阻。(√) 27.磁化强度是抵消被磁化铁磁物质剩磁所需的反向外磁场强度。(×) 28.应力状态软性系数越大,材料越容易产生塑性变形。(√) 29.材料的刚度是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抗力。(√) 30.材料弹性是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抗力。(×)

材料力学性能-考前复习总结(前三章)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是表示其在力或能量载荷作用下(环境)变形和断裂的某些力学参量的临界值或规定值。 材料的安全性指标:韧脆转变温度Tk;延伸率;断面收缩率;冲击功Ak;缺口敏感性NSR 材料常规力学性能的五大指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断面收缩率;冲击功Ak;硬度;断裂韧性 第一章单向静拉伸力学性能 应力和应变:条件应力条件应变 = 真应力真应变 应力应变状态:可在受力机件任一点选一六面体,有九组应力,其中六个独立分量。其中必有一主平面,切应力为零,只有主应力,且 ,满足胡克定律。 应力软性系数:最大切应力与最大正应力的相对大小。 1 弹变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ae=1/2σeεe=σe2/2E。取决于E和弹性极限,弹簧用于减震和储能驱动,应有较高的弹性比功和良好弹性。需通过合金强化及组织控制提高弹性极限。 2)弹性不完整性:纯弹性体的弹性变形只与载荷大小有关,而与加载方向及加载时间无关,但对实际金属而言,与这些因素均有关系。 ①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与材料成分、组织及试验条件有关,组织约不均匀,温度升高,切应力越大,滞弹性越明显。金属中点缺陷的移动,长时间回火消除。 弹性滞后环:由于实际金属有滞弹性,因此在弹性区内单向快速加载、卸载时,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形成一封闭回路。吸收变形功 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塑性区加载,塑性滞后环),也叫内耗(弹性区加载),或消震性。 ②包申格效应: 定义: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降低的现象。特别是弹性极限在反向加载时几乎下降到零,这说明在反向加载时塑性变形立即开始了) 解释:与位错运动所受阻力有关,在某滑移面上运动位错遇位错林而使其弯曲,密度增大,形成位错缠结或胞状组织,相对稳定。卸载后同向拉伸,位错线不能显著运动。但反向载荷使得位错做反向运动,阻碍

材料物理性能复习思考题汇总

材料物理性能复习思考题汇总 第一章绪论及材料力学性能 一.名词解释与比较 名义应力:材料受力前面积为A,则δ。=F/A,称为名义应力 工程应力:材料受力后面积为A。,则δT =F/A。,称为工程应力 拉伸应变:材料受到垂直于截面积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拉伸应力时发生的形变。 剪切应变:材料受到平行于截面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剪切应力时发生的形变。 结构材料:以力学性能为基础,以制造受力构件所用材料 功能材料:具有除力学性能以外的其他物理性能的材料。 晶须:无缺陷的单晶材料 弹性模量:材料发生单位应变时的应力 刚性模量:反映材料抵抗切应变的能力 泊松比:反映材料横向正应变与受力方向线应变的比值。(横向收缩率与轴向收缩率的比值) 形状因子:塑性变形过程中与变形体尺寸,工模具尺寸及变形量相关参数。 平面应变断裂韧性:一个考虑了裂纹尺寸并表征材料特征的常数 弹性蠕变:对于金属这样的实际弹性体,当对它施加一定的应力时,它除了产生一个瞬时应变以外,还会产生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附加应变(或称为弛豫应变),这一现象称为弹性蠕变。 蠕变:在恒定的应力δ作用下材料的应变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材料的疲劳:裂纹在使用应力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扩展。 应力腐蚀理论:在一定环境温度和应力场强度因子作用下,材料中关键裂纹尖端处,裂纹扩展动力与裂纹扩展阻力的比较,构成裂纹开裂和止裂的条件。 滑移系统:滑移面族和滑移方向为滑移系统 相变增韧:利用多晶多相陶瓷中某些相成分在不同温度的相变,从而增韧的效果,统称相变增韧 弥散强化:在基体中渗入具有一定颗粒尺寸的微细粉料,达到增韧效果,这称为弥散增韧 屈服强度: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 法向应力:导致材料伸长或缩短的应力 切向应力:引起材料切向畸变的应力 应力集中:受力构件由于外界因素或自身因素导致几何形状、外形尺寸发生突变而引起局部范围内应力显著增大的现象。

材料力学性能总结材料

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屈服现象:外力不增加,试样仍然继续伸长,或外力增加到一定数值时突然下降,随后在外力不增加或上下波动情况下,试样继续伸长变形。 屈服过程:在上屈服点,吕德斯带形成;在下屈服点,吕德斯带扩展;当吕德斯带扫过整个试样时,屈服伸长结束。 屈服变形机制:位错运动与增殖的结果。 屈服强度:开始产生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 屈服判据: 屈雷斯加最大切应力理论: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当最大切应力达到或超过相同金属材料的拉伸屈服强度时产生屈服。 米赛斯畸变能判据: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当比畸变能等于或超过相同金属材料在单向拉伸屈服时的比畸变能时,将产生屈服。 消除办法: 加入少量能夺取固溶体合金中溶质原子的物质,使之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元素; 通过预变形,使柯氏气团被破坏。 影响因素: 1.因: a)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不同,位错运动所受的阻力不同。 b)晶粒大小和亚结构:减小晶粒尺寸将使屈服强度提高。 c)溶质元素:固溶强化。 d)第二相 2.外因: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 第二相强化(沉淀强化+弥散强化):通过第二相阻碍位错运动实现的强化。

强化效果: 在第二相体积比相同的情况下,第二相质点尺寸越小,强度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在第二相体积比相同的情况下,长形质点的强化效果比球形质点的强化效果好; 第二相数量越多,强化效果越好。 细晶强化:通过减小晶粒尺寸增加位错运动障碍的数目(阻力大),减小晶粒位错塞积群的长度(应力小),从而使屈服强度提高的方法。 同时提高塑性及韧性的机理: 晶粒越细,变形分散在更多的晶粒进行,变形较均匀,且每个晶粒中塞积的位错少,因应力集中引起的开裂机会较少,有可能在断裂之前承受较大的变形量,即表现出较高的塑性。 细晶粒金属中,裂纹不易萌生(应力集中少),也不易传播(晶界曲折多),因而在断裂过程中吸收了更多能量,表现出较高的韧性。 固溶强化:在纯金属中加入溶质原子形成固溶合金,将显著提高屈服强度。 原因:溶质原子与位错的弹性相互作用,使溶质原子扩散到位错周围,形成柯氏气团;柯氏气团钉扎位错,提高位错运动阻力。 强化效果: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溶质和溶剂原子尺寸差越大,强化效果越好;溶质浓度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应变硬化(形变强化):金属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所需要的外力不断增大,表明金属材料有一种阻止继续塑性变形的能力。 原因: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不断增殖,运动受阻所致。 断裂韧度:临界或失稳状态下的应力场强度因子的大小。 塑性变形: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取消后,物体的变形不完全恢复而产生的永久变形。 1.单晶体:滑移+孪生;

材料性能学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 1、 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真应力—真应变曲线 在整个拉伸过程中的变形可分为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均匀塑性变形及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4个阶段 将力—伸长曲线的纵,横坐标分别用拉伸试样的标距处的原始截面积Ao 和原始标距长度Lo 相除,则得到与力—伸长曲线形状相似的应力(σ=F/Ao )—应变(ε=ΔL/Lo )曲线 比例极限σp , 弹性极限σe , 屈服点σs , 抗拉强度σb 如果以瞬时截面积A 除其相应的拉伸力F ,则可得到瞬时的真应力S (S =F/A)。同样,当拉伸力F 有一增量dF 时,试样瞬时长度L 的基础上变为L +dL ,于是应变的微分增量应是de =dL / L ,则试棒自L 0伸长至L 后,总的应变量为: 式中的e 为真应变。于是,工程应变和真应变之间的关系为 2、 弹性模数 在应力应变关系的意义上,当应变为一个单位时,弹性模数在数值上等于弹性应力,即弹性模数是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在工程中弹性模数是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即材料的刚度,其值越大,则在相同应力下产生的弹性变形就越小。 比弹性模数是指材料的弹性模数与其单位体积质量(密度)的比值,也称为比模数或比刚度 3、 影响弹性模数的因素①键合方式和原子结构(不大)②晶体结构(较大)③ 化学成分 (间隙大于固溶)④微观组织(不大)⑤温度(很大)⑥加载条件和负荷持续时间(不大) 4、 比例极限和弹性极限 比例极限σp 是保证材料的弹性变形按正比关系变化的最大应力,即在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上开始偏离直线时的应力值。 弹性极限σe 试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值 5、 弹性比功又称为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用a e 表示,是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 的能力。一般可用材料弹性变形达到弹性极限时单位体积吸收的弹性变形功表示。 6、 根据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的响应特点,弹性可以分为理想弹性(完全弹 性)和非理想弹性(弹性不完整性)两类。 对于理想弹性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应力和应变服从虎克定律σ=M ε,并同时满足3个条件,即:应变对于应力的响应是线性的;应力和应变同相位;应变是应力的单值函数。 材料的非理想弹性行为大致可以分为滞弹性、粘弹性、伪弹性及包申格效应等类型。 00ln 0L L L dL de e L e L ===??)1ln(ln 0ε+==L L e

材料性能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低温脆性:材料随着温度下降,脆性增加,当其低于某一温度时,材料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这种现象为低温脆性。 疲劳条带:每个应力周期内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在疲劳断口上留下相互平行的沟槽状花样。 韧性: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缺口强化:缺口的存在使得其呈现屈服应力比单向拉伸时高的现象。 50%FATT:冲击试验中采用结晶区面积占整个断口面积 50%时所应的温度表征的韧脆转变温度。 破损安全:构件内部即使存在裂纹也不导致断裂的情况。 应力疲劳:疲劳寿命N>105 的高周疲劳称为低应力疲劳,又称应力疲劳。 韧脆转化温度:在一定的加载方式下,当温度冷却到某一温度或温度范围时,出现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的转变,该温度称为韧脆转化温度。 应力状态软性系数:在各种加载条件下最大切应力与最大当量正应力的比值,通常用α表示。 疲劳强度:通常指规定的应力循环周次下试件不发生疲劳破坏所承受的上限应力值。 内耗: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加载时由于一部分变形功被材料吸收,则这部份能量称为内耗。 滞弹性: 在快速加载、卸载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 缺口敏感度:常用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与等截面尺寸的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的比值表征材料缺口敏感性的指标,往往又称为缺口强度比。 断裂功:裂纹产生、扩展所消耗的能量。 比强度::按单位质量计算的材料的强度,其值等于材料强度与其密度之比,是衡量材料轻质高强性能的重要指标。. 缺口效应:构件由于存在缺口(广义缺口)引起外形突变处应力急剧上升,应力分布和塑性变形行为出现变化的现象。 解理断裂:材料在拉应力的作用下原于间结合破坏,沿一定的结晶学平面(即所谓“解理面”)劈开的断裂过程。 应力集中系数:构件中最大应力与名义应力(或者平均应力)的比值,写为KT。 高周疲劳:在较低的应力水平下经过很高的循环次数后(通常N>105)试件发生的疲劳现象。 弹性比功:又称弹性应变能密度,指金属吸收变形功不发生永久变形的能力,是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金属所能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 二、填空题

中南大学出版的 材料物理性能名词解释总结

晶格热振动:固体材料由晶体或非晶体组成,点阵中的质点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围绕其平衡位置做微小振动。声频支振动:振动着的质点中频率甚低的格波,质点质点之间的相位差不大。光频支振动与之相反。热容:在没有相变和化学反应的条件下,材料温度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金属材料热容的影响因素:自由电子的影响,一般可忽略,低温热容缓慢下降,高温热容超过3R继续上升,合金成分对热容的影响。组织转变对热容的影响: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一级相变在相变点发生突变,二级,也剧烈变化但有限值,亚稳态组织转变,从亚稳态转变为稳态时要放出热量。热容的测量方法:量热计法,撒克司法,史密斯法和脉冲法。热分析法: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法。热分析的应用:建立合金相图,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研究,合金的有序无须转变研究,液相转变的研究。影响热膨胀性能的因素:键强,晶体结构,非等轴晶系的晶体,相变,化学成分。热膨胀系数的测量:机械杠杆式膨胀仪,光杠杆膨胀仪,电感式膨胀仪。热膨胀分析的应用:确定钢的组织转变点(切线法、极值法)研究加热转变。热导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面积的热量。热导率的测量:稳态法,非稳态法。材料的热冲击损坏类型:抗热冲击断裂性,抗热冲击损伤性。热应力:材料的热胀冷缩引起的内应力。提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提高材料的强度减小弹性模量,提高材料的热导率,减小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减小表面散热系数,减小产品的有效厚度。载流子:材料中参与传导电流的带电粒子。费米球:在0K下自由电子在速度空间中分布形成一个中心对成球。掺杂半导体(n、p型)n型,所有结合键被价电子填满后仍有富裕的价电子,p型,价电子都成键后仍有些结合键上缺少价电子出现空穴。掺杂能级:掺入的异价原子使得局部结合键情况发生变化,导致半导体中出现附加能及。光致电导:半导体材料受到适当波长的电磁波辐射时,导电性会大幅度升高的现象。陶瓷材料的导电性:按用途分电子导电、离子导电,半导体、绝缘体。超导体:零电阻、完全抗磁,条件,温度条件、磁场条件、电流条件。磁化强度M:单位体积磁性材料内原子磁矩m的矢量总和。磁极化强度J:单位体积中磁偶极子矢量总和。材料按磁性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亚铁磁性和反铁磁性。磁致伸缩:铁磁体的长度或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退磁场:在铁磁性材料内部,附加磁场方向和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磁畴(三角畴、片状畴)矫顽力:畴壁越过最大的阻力峰所需要的磁场就相当于材料的矫顽力。剩余磁化强度:铁磁体磁化到饱和并去掉外磁场后,在磁化方向保留的Mr(剩余磁化强度)或Br(剩余磁感应强度)称为剩磁(用获得晶体结构或磁结构的办法来提高剩磁)磁滞损耗:铁磁性材料反复磁化一周,由于磁滞现象所造成的损耗(减小摩擦生热、或形成磁有序)。涡流损耗:感应电流所引起的损耗(做成薄片,提高电阻率)。剩余损耗:总损耗减去所剩下的损耗(控制杂质的量)。磁后效(约旦后效、李希特后效)交流(动态)磁性测量:伏安法、电桥法。OMR-正常磁电阻:传导电子受到磁场的洛伦兹力作用做回旋运动,使其有效的平均自由程减小所致。AMR-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铁磁性的过渡金属、合金中,外加磁场方向平行于电流方向时的电阻率和外加磁场方向垂直电流方向时的电阻率不同。GMR-巨磁电阻效应: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无外磁场作用时纯在显著变化的现象。光的本(横波、具有偏振性)质:波粒二象性。光和固相作用的本质:电子极化、电子能态转变。影响折射率的因素:元素离子半径,电子结构,材料的结构、晶型、晶态。同质异构体,外界因素。半导体材料中的光吸收:激子吸收(能产生激子的光的吸收)、本征吸收(电子在带与带之间的跃迁所形成的吸收)发光寿命:发光体在激发停止之后

材料力学性能总结

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与断裂得能力。 屈服现象:外力不增加,试样仍然继续伸长,或外力增加到一定数值时突然下降,随后在外力不增加或上下波动情况下,试样继续伸长变形。 屈服过程:在上屈服点,吕德斯带形成;在下屈服点,吕德斯带扩展;当吕德斯带扫过整个试样时,屈服伸长结束。 屈服变形机制:位错运动与增殖得结果。 屈服强度:开始产生塑性变形得最小应力。 屈服判据: 屈雷斯加最大切应力理论: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当最大切应力达到或超过相同金属材料得拉伸屈服强度时产生屈服。 米赛斯畸变能判据: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当比畸变能等于或超过相同金属材料在单向拉伸屈服时得比畸变能时,将产生屈服。 消除办法: 加入少量能夺取固溶体合金中溶质原子得物质,使之形成稳定化合物得元素; 通过预变形,使柯氏气团被破坏。 影响因素: 1.内因: a)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不同,位错运动所受得阻力不同。 b)晶粒大小与亚结构:减小晶粒尺寸将使屈服强度提高。 c)溶质元素:固溶强化。 d)第二相 2.外因: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 第二相强化(沉淀强化+弥散强化):通过第二相阻碍位错运动实现得强化。 强化效果: 在第二相体积比相同得情况下,第二相质点尺寸越小,强度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在第二相体积比相同得情况下,长形质点得强化效果比球形质点得强化效果好; 第二相数量越多,强化效果越好。 细晶强化:通过减小晶粒尺寸增加位错运动障碍得数目(阻力大),减小晶粒内位错塞积群得长度(应力小),从而使屈服强度提高得方法。 同时提高塑性及韧性得机理: 晶粒越细,变形分散在更多得晶粒内进行,变形较均匀,且每个晶粒中塞积得位错少,因应力集中引起得开裂机会较少,有可能在断裂之前承受较大得变形量,即表现出较高得塑性。细晶粒金属中,裂纹不易萌生(应力集中少),也不易传播(晶界曲折多),因而在断裂过程中吸收了更多能量,表现出较高得韧性。 固溶强化:在纯金属中加入溶质原子形成固溶合金,将显著提高屈服强度。 原因:溶质原子与位错得弹性相互作用,使溶质原子扩散到位错周围,形成柯氏气团;柯氏气团钉扎位错,提高位错运动阻力。 强化效果:间隙固溶体得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溶质与溶剂原子尺寸差越大,强化效果越好;溶质浓度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应变硬化(形变强化):金属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所需要得外力不断增大,表明金属材料有一种阻止继续塑性变形得能力。 原因: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不断增殖,运动受阻所致。 断裂韧度:临界或失稳状态下得应力场强度因子得大小。 塑性变形:作用在物体上得外力取消后,物体得变形不完全恢复而产生得永久变形。

材料性能学作业(2)

材料性能学作业(2)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与单晶体相比,多晶体变形有哪些特点? 多晶金属材料由于各晶粒的位向不同和晶界的存在,其塑性变形有以下特点: ① 多晶体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和不均匀性 位向有利的晶粒先塑变,各晶粒处组织性能不同,要求塑变的临界切应力不同,表现为不同时性和不均匀性。 ② 各晶粒变形相互协调与制约 各晶粒塑变受塑变周围晶粒牵制,不可无限制进行下去,晶界对位错的阻碍,必须有5个以上滑移系方可协调发展。 2.金属材料的应变硬化有何实际意义? 材料的应变硬化性能,在材料的加工和应用中有十分明显的实用价值。在加工方面,利用应变硬化和塑性变形的合理配合,可使使塑性变形均匀进行,保证冷变形工艺顺利实施;另外,低碳钢切削时,容易产生粘刀现象,且表面加工质量差。如果切削加工前进行冷变形降低塑性,改善机械加工性能;在材料应用方面,应变硬化使材料具一定的抗偶然过载能力,以免薄弱处无限塑性变形;应变硬化也是一种强化金属的手段,尤其是适用不能热处理的材料。 3.一个典型拉伸试样的标距为50mm ,直径为13mm ,实验后将试样对接起来以重现断裂时的外形,试问: (1)若对接后的标距为81mm ,伸长率是多少? (2)若缩颈处最小直径为6.9mm 则断面收缩率是多少? (1) 008150100%100%62%50 K L L L δ--=?=?= (2) 2200200 44100%100%71.8%4 K K d d A A d A ππψπ--=?=?= (3) 4.有一材料E=2×1011N/m2,γ=8N/m 。试计算在7×107N/m2的拉应力作用下,该材料中能扩展的裂纹之最小长度是多少? (4) 即求理论断裂强度 ()114227222108 2.0710710s c c E a m γπσπ-???===??? 5.推导颈缩条件、颈缩时的工程应力

材料性能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证明题 显然,真应力总是大于工程应力,真应变总是小于工程应变。 缩颈的条件: 产生缩颈的载荷为 影响材料弹性模数的因素: 1、键合方式和原子结构: a 、以共价健、离子键、金属键结合的材料有较高的弹性模量。 b 、以分子键结合的材料,弹性模量较低。 ()εσσσ+=?+==?== =10000000L L L L L A A A F A F S AL L A ()ε+====??1ln ln 00l l l dl de e l l e n e nde de A dA l dl de e nde A dA de e F n dA A F e de nKAe A dA Ke A de KAne dA Ke dF KAe F Ke S SA F n n n n n n ==+--===+=?+=+?=+====-000001()()n n n b n e b b b b n b b n b b b b n n b b e n K e Kn e e A A A A e A A Kn A Kn A S A F Kn Ke S b ??? ??===========---σσσ0000ln

c、原子结构:a)非过渡金属(b)过渡族金属:原子半径较小,且d层电子引起较大的原子间结合力,弹性模数较高。且当d层电子等于6时,E有最大值 2、晶体结构: a、单晶体材料,由于在不同的方向上原子排列的密度不同,故呈各向异性。 b、多晶体材料,E为各晶粒的统计平均值,伪各向同性。 c、非晶态材料弹性模量各向同性。 3、化学成分:(引起原子间距或键合方式的变化) (1)纯金属主要取决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固溶体合金:主要取决于溶剂元素的性质和晶体结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两相合金:与第二相的性质、数量、尺寸及分布状态有关。 (4)高分子:填料对E影响很大。 4.微观组织: 金属:微观组织对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小晶粒大小对E无影响; 陶瓷:工程陶瓷弹性模数与相的种类、粒度、分布、比例、气孔率等有关。其中,气孔率的影响较大。 复合材料:增强相为颗粒状,弹性模数随增强相体积分数的增高而增大 5、温度:a、温度升高,原子振动加剧,体积膨胀,原子间距增大,结合力减弱,材料的弹性模量降低。如碳钢,每升高100℃,E值下降3~5%(软化) b、当温度变化引起材料的固态相变时,弹性模数显著变化。如碳钢的奥氏体、马氏体相变。 6、加载条件和负荷持续时间: a、加载方式(多向应力),加载速率和负荷持续时间对金属、陶瓷类材料的弹性模数几乎没有影响。陶瓷材料的压缩弹性模数高于拉伸弹性模数(与金属不同)。 b、高分子聚合物,随负荷时间的延长,E值逐渐下降(松弛)。 滞弹性:材料在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附加弹性变形的性能。即应变与应力不同步(相位),应变滞后。 粘弹性: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机理,既表现出粘性流体又表现出弹性固体两者的特性,弹性和粘性两种变形机理同时存在(时间效应)。特征:应变对应力的响应不是瞬时完成的,应变与应力的关系与时间有关,但卸载后,应变恢复,无残余变形。 伪弹性: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应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金属或合金将产生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从而产生大幅度的弹性变形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