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武汉大学

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科目代码483 注意:.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无机化学部分(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基态原子具有下列价电子构型的元素第一电离势最大的是()

A.2s22p1B.2s22p2C.2s22p3D.2s22p4

2、O, O2, N, N2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O<O2<N<N2B.O2<O<N<N2

C.N<N2<O<O2D.N2<N<O<O2

3、共价型分子AB n的中心原子A采用sp3d杂化轨道成键时,则分子的空

间构型不可能是()

A.直线型B.T型C.三角双锥D.三角锥

4、在0.1 mol·dM-3的氨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铵固体,结果是()

A.NH3的电离度变小,电离常数变小。

B.NH3的电离度变大,电离常数变大。

C.NH3的电离度变小,电离常数不变。

D.NH3的电离度变大,电离常数不变。

5、对于配合物中心体的配位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接与中心体键合的配位体的数目。

B.直接与中心体键合的配位原子的数目。

C.中心体接受配位体的孤对电子的对数。

D.中心体与配位体之间所形成的。配键数。

6、己知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大小的顺序是:

K sp(Hg2S)<K sp(AgI)<K sp(Ag2CrO4)<K sp(PbI2)则溶解度最大的是()A.Hg2S B.AgI C.Ag2CrO4D.PbI2

7、在酸性溶液中,与H2O2作用不能生成过氧化物的是()

A.Na4TiO4B.(NH4)3VO4C.K2Cr2O7D.KMnO4

8、下列概念正确的是()

A.水解能力PH4+>NH4+B.碱性NH2-<PH2-

C.水解能力AsO33->SbO33-D.酸性BF3>BCl3

9、加热分解下列物质时,该物质中的各元素氧化数都发生了变化的是()

A.LiNO3B.NH4NO3C.Mn(NO3)2D.AgNO3

10、不能与Na2s2作用的硫化物是()

A.As2S3B.Sb2S3C.SnS D.PbS

二、填空题(20分)

1、(5分)红色不溶于水的固体_与稀硫酸反应,微热,得

到蓝色的_溶液和暗红色的沉淀物_。取上层蓝色溶液加入

氨水生成深蓝色的—溶液,加入KCN溶液生成无色的_溶

液。

2,(5分)某元素R基态原子在角量子数1=0的轨道中填充了4

个电子,在1=1的轨道中填了3个电子,该元素是_,其价电

子构型为_。该元素不能形成RCl5是因为,而RC13是可以存在的,

其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3、(4分)己知元素电势图:,贯

Mn04一丝迫叁-MnOZ止业七Mn,+103一+1.2旦一12止鱼丝-一

当[H+]二一Omol·dm-3时,KMn04与KI反应,如果KMn04过量,该

反应的主要产物是;如果K1过量,该反应的主

要产物是

4、(6分)CIF3, SF4, 1Fs的几何构型分别为.…

.,中心原子采用的杂化轨道类型分别为

三、问答题(共35分)

1、(10分)己知M为第四周期的一个过渡元素。M2+离子作中心体能分别与Cl-、H20,

NH3形成Mc.犷一、M(H20)扩十、M(CN扩一配离子,这三个配离子中分别含有

2. 2, 0个不成对的电子,请回答:

(1) M是哪一个元素;

(2)三个配离子是什么几何构型;

( 3) M2+在三个配离子中的杂化类型;

(4)指出三个配离子的内、外轨型。

2、(12分)C和Si是同一族元素,请简要回答:

(1)为什么乙烯(CH2=CH2)能存在,而硅乙烯(SiH2=SiH2)却不能存在;

(2)为什么CC肠不水解而Sic从明显水解;

(3)为什么SiF4比C凡更稳定.

3、(6分)高锰酸钾与亚硫酸钠反应、请写出它们在酸性、中性和强碱性介质中的反应

方程式。

4、(7分)在水溶液中,v2+电离出一个电子形成v3+与c产电离出一个电子形成Cr3+

比较哪一个更难?请用晶体场理论说明原因。

分析化学部分(75分)

四、基本概念题(30分)

1.(2分)某溶液含Fe"l0mg,用等体积的有机溶剂萃取一次后,该溶液中剩余0. lmg.则Fe ''在水、油两相中的分配比二_。

2. (2分)分子内的跃迁是产生荧光的主要跃迁类型。

3. (2分)判断同一试样的两组测定结果平均值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应先用_判断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再用判断平均值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4. (2分)Fe2+ 能加速KWO,,氧化C1一的反应,这是一种.…反应;Mn 2.能加速KMn04氧化C2042一的反应,这是一种_反应。

5. (4分)写出下列溶液的质子条件:

a)Na2S:

b) NaNH4HP04:·------一—

6. (2分)用一定浓度的NaOH滴定某一元弱酸时,滴定曲线上滴定突

跃的大小与该一元弱酸的和_一有关。

7. (2分)按照_相物态的不同可将色谱法分为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而气相色谱法根据_相的物态又可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

8. (2分)已知甲烷是非线性分子而乙炔是线性分子,则其分子的振动自由度N分别为N 甲……;N =

9. (2分)CaF2在pH 3.0溶液中的溶解度_于pH 4.0溶液中的溶解度,这主要是源于.~.效应。

10. (2分)Ag十在过量的NaCl溶液中形成沉淀,则AgCl沉淀表面的吸附层主要由_构成,扩散层主要由_构成。

11.(2分)下列滴定所使用的容器中,不需要用其所盛或取的溶液事先润洗的有()a.酸式滴定管b.锥形瓶C.移液管d.碱式滴定管

12.(2分)下列器件属于新型分光光度计检测器的有:()

a.激光光栅

b.光二极管阵列

C.石英比色池d.氩离子激光器

13.(2分)下列有关置信区间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a.在一定置信度时,以测量值的平均值为中心的包括真值的范围即为置信区间

b.真值落在某一可靠区间的几率即为置信区间

C.其他条件不变时,给定的置信度越高,平均值的置信区间越窄

d.平均值的数值越大, 置信区间越宽

14. (2分)下列氧化还原滴定的标准溶液中,可以直接准确配制的有

()

a. K2Cr207

b. Na2S203 C.12 d. KMn04

五、综合应用与计算题(45分)

1、(8分)某溶液可能是H3P04, Na2HP04, NaH2P04, HCI中的一种或两种成分的混合溶液。取该溶液25.OOmL,加入甲基红指示剂,用0.2500mol L''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耗去NaOH 体积为V,mL;另取该溶液25.OOmL,加入酚酞作指示剂,滴定至终点时耗去NaOH体积为V:mL,请判断下列四种情况下(a-d )溶液的组成,并写出判断过程。

2.(8分)已知某溶液是Mg t+fit EDTA的混合物,且二者浓度不相等,试设计实验方案(要

求写出分析的思路及主要操作步骤):

A)判断两种组分何者过量;

B)假设判断结果是EDTA过量,用络合滴定法测定M扩+和EDTA的浓度。

3.(8分)用浓度为0.01000mbl L"’的EDTA滴定浓度为0.01000mo1 L-'的某种金属离子M(KMY=1016.3),若溶液中含有同等浓度的金属离子N,现欲不加任何掩蔽剂直接滴定M,且要求终点误差Et<_0.1 % e已知pM'ep-pM'SQ=0.2,试确定KNY的最大允许值。(假定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不存在其它副反应)

4.(8分)The CO in a 20.3L sample of gas was converted to C02 by passing

the gas over iodine pentoxide heated to 1500C:

I205(s)+5C0卿一5C02卿+I2卿

The iodine distilled at this temperature was collected in an absorber

containing 8.25 mL of 0.01101 mol/L Na2S203:

12 (aq)+252032- (aq)*21' (aq)+54062 (aq)

The excess Na2S203 was back-titrated with 2.16 ml, of 0.00947 mol/L 12

solution.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milligrams of CO (28.01 g/mol) per liter

of sample.

5.(7分)称取含铬、锰的钢样0.500g.溶解后定容至1 OOmL o取此试

液1 O.OmL置于100mL容量瓶,加硫磷混酸,沸水浴中以Ag+离子催化,

用(NH4)2S208将Cr和Mn定量氧化为Cr207 2一和Mn04',冷却后定容。

再取5 .OOmL铬标准溶液(含Cr 1.OOmg·mL-’)和1.OOmL锰标准溶液

(含Mn1.00 mg·mL",)分别置于两只l00mL容量瓶中,按上述钢样

的显色方法处理。用2cm比色池,在波长440nm和540nm处分别测量

各显色溶液的吸光度列于下表,计算钢样中Cr和Mn的质量分数。

溶液C/(mg/l00mL) A,(440nm) A2(540nm)

Mn标准1.00 0.032 0.780

Cr标准5.00 0.380 0.011

试液0.368 0.604

6.(6分)某混合物含有正辛烷CNH,,(I)和I一辛烯C-H.(1I),核磁共振谱图中,所有氢质子峰的总面积为52个单元,其中8 =5. OOppm的质子峰为2个单元,试指出该混合物中辛烷和卜辛烯的相对比是多少?

无机化学心得

姓名: 班级: 学号:

无机及分析化学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感触颇多。因为我是一名转专业的学生,所以在大二的时候才开始上这门课。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到自我感觉良好,到有点小小的紧张,再到立志要开始认真的学习,到感觉状态有所好转,再到充满自信。这其中的纠结、艰辛和自豪,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的。再加上因为我想要获得保研的资格,因此我对于将这门课学好是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心情。下面我就将会将我这一学期所收获的一一讲来。 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这其中的莫名的自信感来自于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是一名理科生,当时的化学成绩自我感觉还行吧,所以在开学的时候说实话根本就没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当做我所学的重点去认真的准备。到后来在开学的第四周的时候开始上无机化学的第一节课,那节课老师在无心之间问了一句:“同学们,现在这个班上有多少人在高中的时候是学的文科啊?”当时我们就只看见前后左右的人都举手了,还认识到只有我们极少数的人是大二的师兄师姐,所以在当时出于身为少数理科生的骄傲和一点点身为师姐的骄傲对这门课的自信又多了一层(虽然其中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当时我还真就这么想了,现在想想当时还真幼稚)。在上了3、4 节课的时候吧,紧张感开始出现了,在当时老师其实讲课是讲的很慢的,而我们差不多学到了胶体溶液那一节,当时在听胶团结构的时候,真的就只感觉眼前是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字符在眼前飞舞,脑袋中是一片空白,感觉平时都听得懂得字怎么现在就不明白了呢?直到后来在课下复习的时候才渐渐的弄明白。比如:AgNO3 溶液与过量的KI 溶液反应制备AgI 溶胶,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AgNO3+KI=AgI+KNO3 又因为过量的KI 溶液和固体AgI 粒子在溶液中选择吸附了与自身组成相关的I -,因此胶粒带负电。而此时形成的AgI 溶胶的胶团结构 - + x- + 为:【(Agl) m? nI ?( n-x)K 】?XK 此时,(AgI) m为胶核,I-为电位离子,一部分K+为反离子,而且电位离子和反离子一起形成吸附层,吸附层与胶核一起组成胶粒。由于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为负电荷。其余的反离子则分散在溶液中,形成扩散层,胶 粒与扩散层的整体成为胶团,胶团内反离子和电位离子的电荷总数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习题

《无机与分析化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本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张凤、王耀勇、余德润主编的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材配套使用) 《无机与分析化学》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与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有关的因素为()。 A. 溶质的本性 B. 溶液中溶质的粒子数 C. 剂的体积 D. 溶液的体积 2. 高原地区水的沸点一般( )。 A. 等于100℃ B. 高于100℃ C. 低于100℃ D. 无法确定 3. 在常压下,海水的沸点一般( )。 A. 等于100℃ B. 高于100℃ C. 低于100℃ D. 无法确定 4. 在常压下,海水的凝固点一般( )。 A. 等于0℃ B. 高于0℃ C. 低于0℃ D. 无法确定 5. 溶液的凝固点总是( )纯溶剂的凝固点。 A. 等于 B.高于 C.低于 D. 无法确定 6. 静脉注射时,注射液应与血液是( )。 A. 等渗溶液 B.高渗溶液 C. 低渗溶液 D. 无法确定 7. 常量分析的称量一般在( )。 A. 0.1g以上 B. 10g以上 C. 0.01~0.001g D. 1~10g 8. 确定样品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属于()。 A. 定性分析 B. 定量分析 C. 结构分析 D. 滴定分析 9.对微量成分进行分析一般采用()。 A. 滴定分析 B. 重量分析 C. 气体分析 D. 仪器分析 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 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C. 系统误差具有重现性 D. 系统误差包括操作误差 11.下列()种情况可引起系统误差。 A. 天平零点突然有变动 B. 看错滴定管读数 C. 加错试剂 D. 使用的蒸馏水不纯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基础化学·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Analysis)【课号】041026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75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高中化学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化学教育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化学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元素化学知识,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原子结构(4学时) 1.1 氢原子的波动力学模型 1.2 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 1.3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4 周期表与原子结构 1.5 原子参数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学时) 2.1 化学键的定义 2.2 离子键理论 2.3 路易斯结构式 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5 价键理论 2.6 分子轨道理论 2.7 金属键理论 2.8 分子间作用力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4学时)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与化学平衡(6学时) 4.1 热化学 4.2 熵和熵变 4.3 自由能 4.4 标准平衡常数

·教学大纲·第五章酸和酸碱反应(2学时) 5.1 布朗斯特酸碱 5.2 路易斯酸碱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6.1 基本概念 6.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6.3 埃灵罕母图 6.4 电极电势 6.5 电势数据的图示法 6.6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 7.1 相关的定义和命名 7.2 化学键理论 7.3 异构现象和立体化学 7.4 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八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8学时) 8.1 弱酸、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8.2 溶液H3O+的计算 8.3 水解 8.4 缓冲溶液 8.5 酸碱滴定原理 8.6 滴定方式和应用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8学时) 9.1 沉淀-溶解平衡 9.2 重量分析法 9.3 沉淀滴定法 第十章配位滴定法(4学时) 10.1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0.2 配位滴定原理 10.3 干扰的消除和滴定方式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 11.1 氧化还原平衡 11.2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 11.3 待测组分的预报处理 11.4 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十二章S区元素(2学时) 12.1 单质 12.2 化合物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图文稿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无机化学基本知识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中,决定原子轨道形状的是______,觉得原 1.在4个量子数n,l,m,m s 子轨道在空间伸展方向的是______。 2.我国化学家提出能及的相对高低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的关系是______,其值越大,轨道能量越高。 3.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散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体系。NaCl、碘酒和泥浆都是分散系,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5.与溶液溶质的性质无关,仅取决于____________的性质成为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丁达尔效应能够证明溶胶具有________性质,其动力学性质可以有________实验证明,电泳和电渗实验证明溶胶具有________性质。 7.常压下,海水的沸点________100℃.(填<,>,=) 8.人类不能饮用海水,吃冰激凌不如喝水解渴,以及海生生物不能在淡水中生存等现象都是与溶液的依数性之一________密切相关。 9.在寒冷的冬天施工是,常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如CaCl、NaCl防冻,依据的化学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 10.溶液产生渗透现象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和_______。 11.溶胶具有聚结稳定性的原因是有二,一是__________;二是 __________。 12.胶粒带电的原因有二,一是_______带电;二是_______带电。

无机化学与分析 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正确 √错误 ×) 1.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大,其聚沉能力也越大。 ( ) 2.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快 ( ) 3.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为t 1/2=0.693/k ,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没有关系。 ( ) 4. pH=10.02的有效数字是四位。 ( ) 5.浓度和体积相等的酸和碱反应后,其溶液呈中性。 ( ) 6.因为Ag 2CrO 4的溶度积(K SP =2.0×10-12)小于AgCl 的溶度积(K SP =1.6×10-10),所以, Ag 2CrO 4必定比AgCl 更难溶于水。 ( ) 7. 温度一定时,Ag +/Ag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一定大于AgI/Ag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 ) 8.sp 3杂化就是1s 轨道与3p 轨道进行杂化。 ( ) 9.纯水加热到100℃,K w θ=5.8×10-13,所以溶液呈酸性。 ( ) 10.配位滴定中,酸效应系数越小,生成的配合物稳定性越高。 ( ) 11物质的质量摩尔浓度即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kg -1。 ( ) 12.纯水加热到100℃,K w θ= 5.8×10-13,所以溶液呈酸性。 ( ) 13.滴定误差是由于指示剂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造成的误差。 ( ) 14.CaCO 3(s)高温分解生成CaO 和CO 2的反应是一个熵增加的反应。 ( ) 15.酸效应对配合滴定不利,所以滴定体系的pH 值越高越好。 ( ) 16.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主要是因为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 ) 17.浓度为0.10mol·L -1的某一元弱酸不能用NaOH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则其0.10mol·L -1的共轭碱一定能用强酸直接滴定。 ( ) 18.温度一定时,Ag +/Ag 电对一定大于AgI/Ag 电对的的标准电极电势。( ) 19.某氧化还原反应,若方程式系数加倍,则其ΔθG 、ΔθH ,θ E 均加倍。( ) 20.凡是放热反应都能自发进行;凡是熵增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 ) 二、选择题: 1.下列有关功与热的论述正确的是 A 、热等于系统恒压时的焓值。 B 、功等于系统的吉布斯函数值。 C 、热等于系统恒容时的热力学能值。 D 、功与热是系统发生状态变化时与环境的能量交换形式,与具体的变化途径有关。 2.在25℃,101.3kpa 时,下面几种气体在混合气体中分压最大的是 ( ) A 、0.1gH 2 B 、1.0gHe C 、5.0gN 2 D 、10gCO 2 3.已知CaSO 4的溶度积为2.5×10-5,如果用0.01 mol·L -1的CaCl 2溶液与等两的Na 2SO 4溶液混合, 若要产生CaSO 4沉淀,则混合前Na 2SO 4溶液的浓度至少应为( ) A 、5.0×10-3 B 、2.5×10-3 C 、1.0×10-2 D 、5.0×10-2 4.室温下,稳定状态的单质的标准熵为 ( ) A 、零 B 、1 J·mol -1·K -1 C 、大于零 D 、小于零 5.反应2NH 3(g)→N 2(g)+3H 2(g)在高温时为自发反应,其逆反应在低温时为自发反应,这意味着 正反应的△H 和△S 为 ( ) A 、△H>0、△S>0 B 、△H>0、△S<0 C 、△H<0、△S>0 D 、△H<0、△S<0 6.当反应A 2 + B 2 → 2AB 的速率方程为 υ = k(A 2)(B 2)时,则此反应 ( )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武汉大学 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科目代码483 注意:.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无机化学部分(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基态原子具有下列价电子构型的元素第一电离势最大的是() A.2s22p1B.2s22p2C.2s22p3D.2s22p4 2、O, O2, N, N2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O<O2<N<N2B.O2<O<N<N2 C.N<N2<O<O2D.N2<N<O<O2 3、共价型分子AB n的中心原子A采用sp3d杂化轨道成键时,则分子的空 间构型不可能是() A.直线型B.T型C.三角双锥D.三角锥 4、在0.1 mol·dM-3的氨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铵固体,结果是() A.NH3的电离度变小,电离常数变小。 B.NH3的电离度变大,电离常数变大。 C.NH3的电离度变小,电离常数不变。 D.NH3的电离度变大,电离常数不变。 5、对于配合物中心体的配位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接与中心体键合的配位体的数目。 B.直接与中心体键合的配位原子的数目。 C.中心体接受配位体的孤对电子的对数。 D.中心体与配位体之间所形成的。配键数。 6、己知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大小的顺序是: K sp(Hg2S)<K sp(AgI)<K sp(Ag2CrO4)<K sp(PbI2)则溶解度最大的是()A.Hg2S B.AgI C.Ag2CrO4D.PbI2 7、在酸性溶液中,与H2O2作用不能生成过氧化物的是() A.Na4TiO4B.(NH4)3VO4C.K2Cr2O7D.KMnO4 8、下列概念正确的是() A.水解能力PH4+>NH4+B.碱性NH2-<PH2- C.水解能力AsO33->SbO33-D.酸性BF3>BCl3 9、加热分解下列物质时,该物质中的各元素氧化数都发生了变化的是() A.LiNO3B.NH4NO3C.Mn(NO3)2D.AgNO3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答案8

第八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8.1 (a )θb K (F -) = θw K /θa K (HF) = 10-14/6.8×10-4 = 1.5×10-11 (b )θa K (NH 4+) =θw K /θb K (NH 3) = 10-14/ 1.8×10-5 = 5.6×10-10 8.2根据θa K ·θb K = θw K θb K (HPO 42-) = θw K /θa K (H 2PO 4-) = 10-14/ 6.2×10-8 = 1.6×10-7 >> 4.2×10-13 即θb K (HPO 42-) >> θa K (HPO 42-),也就是说,HPO 42-的水解作用远大于其自身的离解作用,所以Na 2HPO 4水溶液呈碱性。 8.3 (a) 水合是H 2O 分子以其偶极的一端在离子周围取向,H 2O 分子作为整体参与反应;而 水解是H 2O 分子被撕裂产生OH ﹣或H +,再与离子结合。 (b) 缓冲容量是指维持系统pH 大体恒定的条件下,缓冲溶液能够中和外来酸或外来碱的量;缓冲范围是指能够起缓冲作用的pH 区间。 (c) 滴定终点是指示剂的实际变色点;而化学计量点指滴定剂与被滴定物之间按照化学计量关系完全反应时所达到的点。 8.4此缓冲溶液NaC 2H 3O 2的浓度为: c (NaC 2H 3O 2)/ mol·dm -3 = 5.00.822.25÷ = 0.622 根据公式:pH = θa p K ﹣lg ()()33dm mol /dm mol /--??共轭碱酸c c 得 pH =﹣lg(1.8×10-5)﹣lg ()()3 2323232/O H NaC /O H HC --??dm mol c dm mol c = ﹣lg(1.8×10-5)﹣lg 622.0550.0 = 4.80 8.5根据公式:pH = θa p K ﹣lg ()()33dm mol /dm mol /--??共轭碱酸c c 得 pH = 5.09 =﹣lg(1.8×10-5 )﹣lg ()()32323232dm mol /O H NaC dm mol /O H HC --??c c 得: c (NaC 2H 3O 2)/ mol·dm -3 = 0.550 m(NaC 2H 3O 2)/g = c(NaC 2H 3O 2)/ mol·dm -3×V/dm 3×M(NaC 2H 3O 2)/g·mol - = 0.550×0.300×82.0 = 14.0 8.6 (a) 当加入0.0060mol HCl 时,溶液中HC 2H 3O 2 和NaC 2H 3O 2的浓度分别为: c (HC 2H 3O 2)/ mol·dm -3 = 3-330.300dm mol 006.0dm mol 0.250dm 300.0+?? = 0.270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4

第 4 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的初步概念 一、 基本要求 1. 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的概念; 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指定反应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有关基元反应的简单计算; 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二、 要点 1.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改变量的正值。又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之分。 2.碰撞理论 1918年Lewis 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的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假设: ① 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即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 ② 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碰撞后发生反弹而与 化学反应无缘。 3.有效碰撞 能导致化学反应发生的碰撞,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4.活化能 对于基元反应,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常用E a 表示;对于复杂反应,E a 的直接物理意义就会含糊了,因此,由实验求得的E a 也叫作“表现活化能”。 5.过渡状态理论 20世纪30年代,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基础上,由Eyring 等人提出的另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认为反应物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变成生成物,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通常它是一种短暂的高能态的“过渡区物种”,既能与原来的反应物建立热力学的平衡,又能进一步解离变为产物。 6.基元反应 亦称为简单反应或元反应。 指反应物分子在有效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 7.复杂反应 亦称非基元反应。即由两个或多个基元反应步骤完成的反应。 8.速率方程 化学反应速率υ同反应物、产物浓度c 的函数关系式 υ = f (c A 、c B …) 经验表明,不少反应其速率方程具有 g B f A υc kc ?=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 8、314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下压强为101、325KPa =760mmHg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无机化学心得体会

无 机 及 分 析 化 学 心 得 姓名:班级: 学号:

无机及分析化学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感触颇多。因为我是一名转专业的学生,所以在大二的时候才开始上这门课。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到自我感觉良好,到有点小小的紧张,再到立志要开始认真的学习,到感觉状态有所好转,再到充满自信。这其中的纠结、艰辛和自豪,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的。再加上因为我想要获得保研的资格,因此我对于将这门课学好是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心情。下面我就将会将我这一学期所收获的一一讲来。 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这其中的莫名的自信感来自于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是一名理科生,当时的化学成绩自我感觉还行吧,所以在开学的时候说实话根本就没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当做我所学的重点去认真的准备。到后来在开学的第四周的时候开始上无机化学的第一节课,那节课老师在无心之间问了一句:“同学们,现在这个班上有多少人在高中的时候是学的文科啊?”当时我们就只看见前后左右的人都举手了,还认识到只有我们极少数的人是大二的师兄师姐,所以在当时出于身为少数理科生的骄傲和一点点身为师姐的骄傲对这门课的自信又多了一层(虽然其中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当时我还真就这么想了,现在想想当时还真幼稚)。在上了3、4节课的时候吧,紧张感开始出现了,在当时老师其实讲课是讲的很慢的,而我们差不多学到了胶体溶液那一节,当时在听胶团结构的时候,真的就只感觉眼前是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字符在眼前飞舞,脑袋中是一片空白,感觉平时都听得懂得字怎么现在就不明白了呢?直到后来在课下复习的时候才渐渐的弄明白。比如: AgNO 3 溶液与过量的KI 溶液反应制备AgI 溶胶,其反应的方程式为:AgNO 3+KI=AgI+KNO 3 又因为过量的KI 溶液和固体AgI 粒子在溶液中选择吸附了与自身组成相关的I -,因此胶粒带负电。而此时形成的AgI 溶胶的胶团结构 -+x-+为: 【(AgI)m ·nI ·(n-x)K 】·xK 此时,(AgI)m 为胶核,I -为电位离子,一部分K +为反离子,而且电位离子和反离子一起形成吸附层,吸附层与胶核一起组成胶粒。由于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为负电荷。其余的反离子则分散在溶液中,形成扩散层,胶

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结构化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硕士《化学综合》(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结构化学) 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化学综合 考试科目代码:663 适用专业:化学 一、 考试要求: 闭卷考试,书写规范、工整,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二、 考试内容: (一)无机化学(占总分比例30%) (1)原理部分 1、化学热力学基础 了解体系、环境、相、状态、状态函数、过程、途径、热、功、热力学能、焓、熵和 自由能等热力学基本概念,能计算化学反应的r m H θ?、r m S θ?和r m G θ?以及用r m G ?和r m G θ?判 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乎衡 了解质量作用定律和阿仑尼乌斯公式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 概念说明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能利用r m G θ?计算K θ。由K θ能计算出 平衡组成。 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缓冲溶液等有关计算。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并进行有关计算。计算配体过量时配位平衡的组成。 4、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能熟练运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和表示方法。了解电极反应、电池反应和电动势的计算。掌握电极电势和元素电势图的应用。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进行有关计算。 5、物质结构 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于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概念。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并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了解前五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和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

西北大学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chapter 12

第十二章 s区元素 Chapter 12 s Block 教学要求 1.了解s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解释Li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什么最低,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 2.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 3.了解s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 4.了解s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 5.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 6.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课时分配(4学时) 1.概述和单质:2学时 2.化合物:2学时 3.对角线规则:1学时 12.1 概述 alkaline metals alkaline earth matals lithium beryllium sodium magnesium potassium calcium rubidium strontium caesium barium francium radium 注意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所有性质的产生和变化规律皆由此而来。 s区属元素最外层电子组态分别为ns1和ns2,由于受到内层电子的强烈屏蔽, 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控制较松弛。因而单质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 容易失去各自的ns电子分别形成+1价和+2价阳离子, 其氧化态与各自的族号相对应。 12.2 单质 12.2.1 物理和化学性质

Some properties of the alkali metals, M, and their ions, M + property Li Na K Rb Cs ground stat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atomic (metallic) radius, r (M)/pm ionic radius, r (M +)/pm melting point, mp/℃ boiling point, bp/℃ first ionization energy, I 1/kJ·mol -1 density at 20℃, d /g·cm 3 hardness a flame color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 E ○一 /V [He]2s 1 152 59 180.54 1347 520.2 0.534 0.6 carmine -3.040 [Ne]3s 1 186 99 97.81 883.0 495.8 0.971 0.4 yellow -2.713 [Ar]4s 1 227 138 63.65 773.9 418.8 0.862 0.5 violet -2.924 [Kr]5s 1 248 149 39.05 687.9 403.0 1.532 0.3 bluish red -2.924 [Xe]6s 1 265 170 28.4 678.5 375.7 1.873 0.2 blue -2.923 a On the Mohs scale, hardnesses of ten minerals range from that of talc(0) to diamond(10). Some properties of the alkaline earth metals, M, and their ions, M 2+ property Be Mg Ca Sr Ba ground stat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atomic (metallic) radius, r (M)/pm ionic radius, r (M 2+)/pm melting point, mp/℃ boiling point, bp/℃ first ionization energy, I 1/kJ·mol -1 density at 20℃, d /g·cm 3 hardness a flame color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 E ○一/V [He]2s 2 111 27 1278 2970 899.4 1.85 ~5 none -1.85 [Ne]3s 2 160 72 648.8 1090 737.7 1.74 2.0 none -2.356 [Ar]4s 2 197 100 839 1483.6 589.7 1.55 1.5 orange-re d -2.84 [Kr]5s 2 215 113 769 1383.9 549.50 2.54 1.8 scarlet -2.89 [Xe]6s 2222 136 729 1637 502.8 3.60 ~2 green -2.92 a See footnote to Table 12.1. ★ 两族金属单质主要讲述规律性 ★ 单质的化学以其还原性为特征 (1) 与氧、硫、氮、卤素反应,形成相应的化合物,特别要注意氧化物的多样性 (2) 两族金属被水氧化的反应分别为: 2 M(s ) + 2 H 2O(l ) = 2 M +(aq ) + 2 OH -(aq ) + H 2(g ) (M = 碱金属) M(s ) + 2 H 2O(l ) = M +(aq ) + 2 OH -(aq ) + H 2(g ) (M = 碱土金属) 实验室利用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干燥烃类和醚类有机溶剂,但 金属钠不能用来干燥醇类 溶剂。 这是因为钠的还原性是如此之强, 以致能将醇分子中的氢原子还原为H 2,例如与乙醇的反应: 2 CH 3CH 2OH(l ) + 2 Na(s ) NaOCH 2CH 3(sln ) + H 2(g ) ● 同一族自上而下性质的变化有规律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12

第12 章 s 区元素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s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 2. 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 3. 了解s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 规律; 4. 了解s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 5. 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 6. 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二、要点 1. 汞齐(amalgam ) 又称汞合金,汞的特性之一是能溶解除铁以外的许多金属而生成汞齐。汞与一种 或几种金属形成汞齐时,含汞少时是固体,含汞多时是液体。天然的有金汞齐,银 汞齐,人工制备的有:钠汞齐、钾汞齐、锌汞齐、锡汞齐、铅汞齐等。 2. 熔盐电解法(Molten-salt electrolysis) 指以熔融态盐类为原料的电解方法,常用于制备不能由水溶液中制备的金属,如碱 金属、碱土金属以及钍、钽混合稀土金属的生产。有时为降低熔体的熔点,节省电 能,须加入一定量的助熔剂。 3. 热还原法(Thermo-deoxidization) 用化学活性较强的金属,将被还原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以制备金属或其 合金的方法。 4. 冠醚(Crown ether) 分子结构类似皇冠的“大环多醚”。最常用的有18-冠-6 (如下图中的a)、二环己基 -18-冠-6及二苯基18-冠-6等。冠醚对K+、Na+及其他阳离子有很强的选择性络合 ,F- ),提 K + X- 表示( X=MnO 4高了裸阴离子的活性。冠醚在有机合成中常用作“相转移反应的催化剂”。 5.穴醚(Cryptant) 分子结构类似地穴的“大环多醚”。穴醚几乎能够实现对K+和Na+离子的完全 分离,选择性可高达105:1。如下图中的(b) (c)所示。 (a) (b) (c)

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1、溶液浓度表示c B,b B等表示及x B,w B。 2、稀溶液的依数性:与溶质的本质无关、只与溶液中单位体积的粒子 数目有关的性质。 拉乌尔定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蒸汽压下降:△p = p o·χ ,p=p o×χA。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B 压乘以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 溶液沸点的升高和疑固点下降——△T b = K b×b B△T f=K f×b B 溶液的渗透压(П)——П×V = n B×R×T即П= c B×R×T,应用求分子量。 3、胶体溶液,胶团的结构:AgI溶胶:(KI过量) {(AgI)m · nI-·(n-x)K+}x-·xK+。 第二、三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概念:状态函数,热和功(注意规定符号)途径函数。 U = Q + W 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准态 。 状态函数:用于确定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性质:a.单值性:系统的一个状态对应一组状态函数(状态一定,状态函数一定)。b. 状态函数的变化只与系统的初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即与过程有关而与途径无关。

热:系统与环境间因温度差而交换的能量 功:除热以外,其他各种形式被传递的能量都称为功。 2、热化学,恒容反应热Q V= ?U- W = ?U ,恒压反应热:Q p = H2 -H1 = ?H,?盖斯定律:一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该反应的热效应相同。换句话说,也就是反应热效应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而与变化途径无关。ΔH表示一类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这类化学反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该化学反应为封闭系统,其经过一个或一系列的变化,该变化过程中必须是非体积功为零,定容或定压。 3、?f H m的定义:在标准状态下(100kPa,298K),由稳定单质生成1摩尔的纯物质时的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r H m= νB?f H m(B)(可以用298.15K近似计算)。 ∑ B 4、?c H m的定义:1mol标准态的某物质B完全燃烧生成标准态的产 ν物的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r H m= -∑ B ?c H m(B)(可以用298.15K近似计算)。 B CO2(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C(石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5、熵(S)——混乱度的量度,热力学第三定律:纯净物质的完美晶体熵值为0即S*( 0 K ) = 0 ,标准摩尔熵S m (B,T ), νB S m(B) (可以用298.15K近似计算) ?r S m =∑ B 注意:参考状态单质S m (B,T )不为零,而?f H m,?f G m及(H+,aq)的人为规定值为零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答案2

第2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a)离子键: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 共价键:原子和原子之间轨道重叠的程度(共用电子对)。 (b)共价键和配位键:是共价键理论中的一对概念。后者又叫配位共价键。前者的成键原子各自提供1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后者的共用电子对由成键原子的一方 提供。 (c)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是共价键理论中的一对概念。前者共用电子对偏向两个键原子中的一个;后者共用电子对同等程度地属于两个成键原子。 (d)金属导电和离子导电:前者是自由电子导电;后者通过正、负离子在溶液或熔体中运动导电。 (e)σ键和π键:是共价键理论中的一对概念。前者重叠轨道的电子云密度绕键轴对称;后者重叠轨道的电子云密度绕键轴不完全对称。 (f)d2sp3杂化轨道:2条(n-1)d轨道、1条ns轨道和3条np轨道杂化而得的轨道。 sp3d2杂化轨道: 一条ns 轨道、三条np 轨道和两条nd 轨道杂化而得的轨道。 (g)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它们是描述共价键的两种理论。前者用原子轨道重叠的概念解释共价键的形成,将共价作用力的实质解释为核间较大的电子密度对两 核的吸引力。后者将分子看作一个整体,原则上不再承认分子中各原子原子轨道 的个性,将共价键的形成归因于电子获得更大运动空间而导致的能量下降。 (h)成键分子轨道和反键分子轨道:这是分子轨道理论中的一对概念。前者的能级低于成键原子原子轨道的能级;而后者恰相反。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将核吸引在一起; 反键轨道上的电子不但不能提供这种吸引力,而且使两核相互排斥。 (i)定域键和离域键:前者的成键电子属于两个成键原子,例如,H2O 分子中的两个O-H 键;后者的成键电子不属于某一两个特定的成键原子,例如金属中的自 由电子都是成键电子,却不能将其分别归属于特定的金属离子。 (j)导带、价带和禁带:它们是金属键能带理论中的概念。导带一般为金属中的半充满能带,充满了的那一半能带中最高能级上的电子容易进入能量略高的另一能级 (空着的那一半能带)使金属表现出导电性;价带是指金属中能量最高的全充满 能带,禁带则指两两能带之间的区域。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试卷

1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 考试时间 120分钟 阅卷教师签字 一、是非题 (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ⅹ”表示,每小题1分,共5分) 1. 一般情况下,不论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都增大。 ( ) 2. 还原性最强的物质应该是电极电位最低的电对中的还原型物质。 ( ) 3. 基态氢原子的能量具有确定值,但它的核外电子的位置不确定。 ( ) 4. s 电子在球面轨道上运动,p 电子在双球面轨道上运动。 ( ) 5. 依据能级由低到高顺序、遵守Pauli 不相容原理排布电子就能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 ( )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正常人血浆中每100mL 含(摩尔质量为23g/mol)Na + 326 mg ,(摩尔质量为40 g/mol)Ca 2+ 10mg 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mmol/L )为: ( ) A. 142mmol/L 2.5mmol/L B. 142mmol/L 27mmol/L C. 27mmol/L 2.5 mmol/L D. 2.5mmol/L 142mmol/L 2. 在用0. 1002 mol·L ―1 的NaOH 溶液滴定25. 00 ml 某浓度的 HAc 溶液时,滴定管液面如左图所示,其读数应为下列数据 中的 ( ) A.25. 6 ml B. 25. 60 ml C. 26. 40 ml D. 26. 4 ml 3. 反应 (CH 3)2N 2H 2(l) + 4 O 2(g)=N 2(g) + 2 CO 2(g) + 4 H 2O(l) 在确定条件下进行,当ξ= 2. 0 mol 时,消耗掉 O 2 的物质的量是------------------- ( ) A. 2. 0 mol B. 0. 50 mol C. 8. 0 mol D. 4. 0 mol 4. 对于某放热且熵增的反应,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 A. 高温下能自发 B. 低温下可能自发 C. 都不能自发 D. 都能自发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密封装订线 密封装订线 密封装订线

628综合化学(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628 综合化学(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一.无机化学 1.考试内容 ①化学原理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的原理和计算。结构化学: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②元素无机化学 s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氢氧化物及盐类的性质。 p区:p区元素的通性;p区元素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制备和性质。 d区:过渡元素的通性;第一过渡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ⅠB,ⅡB族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特点。 f区: f区元素的通性。 2.考试要求 ①化学原理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了解: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及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 理解: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溶度积;多重平衡原理。 掌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分子间力和氢键、多中心键、大p键、dp-pp键。 ②元素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了解:s区元素单质的性质;f区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多酸结构及性质。 理解:s区元素通性;p区元素通性;d区元素通性。 掌握:s区元素的化合物性质;硼的氧化物、含氧酸及盐的结构和性质;铝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变化规律;碳、硅的氧化物、含氧酸及盐的结构和性质;锡、铅的氧化物、卤化物的性质;氮、磷及其氢化物、含氧酸和含氧酸盐的结构和性质;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及制备;硫的成键特征及多种氧化物形成的重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及结构;铜、银、锌、汞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及配合物的性质;钛、钒、铬、锰、铁、钴、镍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尤其掌握钛、钒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Cr(Ⅲ)和Cr(Ⅵ)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及其不同价态之间的转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知识

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1.在4个量子数n,l,m,m s中,决定原子轨道形状的是______,觉得原子轨道在空间伸展方向的是______。 2.我国化学家提出能及的相对高低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的关系是______,其值越大,轨道能量越高。 3.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散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体系。NaCl、碘酒和泥浆都是分散系,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5.与溶液溶质的性质无关,仅取决于____________的性质成为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丁达尔效应能够证明溶胶具有________性质,其动力学性质可以有________实验证明,电泳和电渗实验证明溶胶具有________性质。 7.常压下,海水的沸点________100℃.(填<,>,=) 8.人类不能饮用海水,吃冰激凌不如喝水解渴,以及海生生物不能在淡水中生存等现象都是与溶液的依数性之一________密切相关。 9.在寒冷的冬天施工是,常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如CaCl、NaCl防冻,依据的化学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 10.溶液产生渗透现象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和_______。 11.溶胶具有聚结稳定性的原因是有二,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12.胶粒带电的原因有二,一是_______带电;二是_______带电。 13.当把直流电源两极插到由FeCI3水解制备的氢氧化铁溶胶中,通电后,在____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14.当溶剂中溶解了溶质以后,溶剂的部分表面被_______所占据,使蒸发的机会减少,所以达到平衡时溶液的_______低于_______的蒸气压。 15.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典型的物质是________。 (二)判断题 16.在60.0mL质量浓度为1.065g/L、质量分数为58.0%的乙酸溶液,含有37.1g 的乙酸。(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