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金融风险

第六章金融风险
第六章金融风险

第六章金融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要有金融活动发生,就必然存在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防范、控制与化解,就可能导致大的金融危机,影响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甚至国家政权。因此,金融风险引起了全球各行各业、政府当局、国际金融组织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第一节金融风险的概念及种类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在经济生活中,风险是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名词,因为风险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一般认为风险就是发生某一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风险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和变化,影响了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方向,使经济主体遭受损失或获利的机会。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根本特征。

金融风险是风险中最常见、最普遍,且影响最大的一种风险。金融风险作为风险的范畴之一,概括地讲,是指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是指经济主体在资金融通和货币资金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资金经营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风险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与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有很大的区别。从内涵来讲,金融风险的内容要比一般风险的内容丰富得多;从外延来看,金融风险要比一般风险的范围小得多。

二、金融风险的种类

金融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有很多。依据的分类方法不同,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按金融风险能否被分散可分为:

①系统性金融风险(systematic risk)。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经济主体的投资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是无法避免的。

系统性金融风险又有周期性金融风险和结构性金融风险之分。周期性金融风险是由经济周期引起的。结构性金融风险是特殊性金融风险,通常是由经济、政治或军事事件、自然灾害等特殊原因引起的。

②非系统性金融风险(unsystematic risk)

非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仅影响个别经济主体的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等等。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构成总风险,即:总风险=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

⒉按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不同可分为:

①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主体不愿或不能正常履约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②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流动性风险是指经济主体由于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给经济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③利率风险(interest rate risk)。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使资产价值或利息收入减少,或者是负债所产生的利息支出增加。

④汇率风险(foreign exchange risk)。又称外汇风险,外汇持有者或经营者因汇率变动导致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⑤经营风险(management risk)。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某些金融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经营管理出现失误而使经济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⑥国家风险(country risk)。国家风险一般是指经济主体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由于东道国国内宏观经济活动和政治因素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与国家主权行为相关而无法被个人或企业行为所左右的并导致国际投资、信贷、经济损失的风险。

⑦购买力风险(purchasing risk)。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指通货膨胀使经济主体的实际收益率下降或者筹资成本增加的可能性。

⑧道德风险(moral risk)。道德风险发生于合约订立之后,指代理人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采取委托人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从而导致的委托人损失或代理人获利的可能性。

⑨法律风险(legal risk)。法律风险是指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⒊按金融工具划分可分为:

①传统金融工具风险。主要包括股票投资风险、债券投资风险。

②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包括期货投资风险、期权投资风险、掉期交易风险等。

第二节金融风险的成因和效应

一、金融风险的成因

金融风险是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是最主要的原因。同时,具体种类的金融风险有其主要的诱致因素。

⒈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

⑴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

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它所具有的风险是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风险。金融机构所固有的内在脆弱性,是现代金融风险产生的内在根源。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发挥积极作用,要受到两个前提条件的限制:一是储蓄者对银行的信心,只有储蓄者不同时提款,才能保证银行将其对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二是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是高效率的,并且是无成本或至少是低成本的。

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两个前提条件并不一定是同时满足的,这样便产生了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当第一个前提条件不成立时,即当储蓄者对银行失去信心时,或者说因各种原因使金融机构的声誉有所亏蚀,就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挤兑风潮,使之迅速

走向崩溃。对于第二个前提条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促使银行保持稳定的第二个前提条件并不总是存在。因此,金融机构具有内在脆弱性,这是导致金融风险的最终原因。

(2)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

金融资产价格在数值上主要由该资产带来的未来收益的当期贴现值决定的。由于金融资产的定价受到不对称信息的制约,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经济主体不可能完全了解金融资产未来收入流量变化的各种决定因素,使经济主体的经营决策无法回避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导致决策不及时、不全面、甚至扭曲错误,引起风险,使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大大降低,金融资产的价格因此常常处于波动之中,造成了金融资产价格不稳定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汇率的波动性、股市的波动性和金融资产价格的互动性。

⑶金融风险的易传染性

金融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金融体系内的各个金融机构之间是以多边信用网络相互依存的,信用本身又具有脆弱性,任何信用链条的断裂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一旦某个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价格发生贬损以至其不能保证正常的流动性头寸,会很快地将风险传递给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主体进而扩散到整个债权债务网络,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通过金融恐慌引起市场丧失信心,从而引发整个金融业的动荡甚至崩溃。

⒉金融风险深化的原因

⑴经济发展的虚拟化增大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金融业是一个以经营货币和信用为基础的行业,金融可超越实际经济而发展,并越来越趋向虚拟化。经济的虚拟化在给资金提供了自由融通便利的同时,还引发了过度投机导致金融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加剧通货膨胀,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并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发生金融危机。

⑵金融全球化强化了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也在日益增大。主要是因为:

首先,金融手段现代化,特别是国际信息网络化和电子化,极大地加快了全球资本流动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各国金融市场间的关联性和依存度。

其次,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加强了系统性风险并强化了风险的传递性。

再次,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削弱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本国金融市场监管的有效性

最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迎合金融全球化的潮流,在自身监管能力薄弱及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本国的金融市场,国际投机资本冲击使其金融市场发生危机,经济受到巨大影响,而这些国家的金融危机又通过市场传播到其他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动荡,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风险。

⑶金融创新成为决定金融风险的新因素。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创新是为了管理金融风险的需要进行的,另一方面,每一种金融创新本身都存在风险,金融创新在转嫁原有风险的同时,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增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二、金融风险的效应

在金融市场上,收益与风险往往是并存的,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在风险存在的条件下,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风险收益正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金融风险带来的主要是负面影响,金融风险不仅给宏观和微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不利于社会安定。历史已多次证明,金融风险如果处理不好,会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⒈金融风险的微观经济效应

⑴金融风险给经济主体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⑵金融风险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⑶金融风险加大了交易成本

⒉金融风险的宏观经济效应

⑴金融风险会破坏经济运行基础,造成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⑵金融风险易导致过度投机,引起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甚至使社会陷入恐慌,极大地破坏国家经济。

⑶金融风险弱化了有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

⑷金融风险还影响到国际收支。

第三节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

金融全球化是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下,各国、各地区在货币、资本、货币政策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逐步联合成一种全球化整体趋势的状态和过程。

金融全球化,不仅意味着金融交易活动的全球化,还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金融风险在国际上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损害增强。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全球化,它们从不同侧面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⒈金融机构全球化与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全球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境外广设分支机构,进行国际化或全球化的经营。金融全球化使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极大的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形成金融业过度竞争的局面,使银行一方面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银行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利润率;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传统业务的激烈竞争和利润率的下降,使许多金融机构为追求高利润而放弃稳健的经营原则,大规模发展高风险业务,从而加大了银行业的风险。

此外,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融资渠道迅速扩大,许多经营业绩好的企业转向国际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使得银行只好转向利润较低,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剧了风险增加。

⒉金融资本运动全球化与金融风险

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在国际间调剂资本的余缺,使资本寻求到最有效的利用场地和机会。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首先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增加。

其次,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由于国内资本市场

不发达,银行机构通常是主导性金融中介,从境外流人的巨额资本将有相当高的比例流人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系,从而使银行体系可贷资金大规模增加。在银行可贷资金大规模增多的情况下,银行就会贷款给利润率较低的企业或者信用较差的借款人,这样就会导致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并有可能带来信用风险。

第三,全球性资本流动尤其是大量投机性短期资本的流动,对一些发展中国家造成了突然性冲击。

第四是增加政府执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难度。

⒊金融市场全球化与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趋向于一体。金融全球化加强了各国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使各国证券市场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产生强烈的互动效应。在此情况下,任何一个证券市场的波动,都会迅速的波及其他国家。在金融市场全球化进程中,原有的市场风险随着市场的扩大而增加,特别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金融市场上的风险随市场的全球化扩展而增强。更为重要的是,目前金融交易与实际经济脱节的程度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而日益突出。

第四节金融风险管理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⒈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内容。金融风险管理是指经济主体在资金筹集和经营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对策,有效地防范、控制和处置金融风险,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实现最大安全保障,获得最佳效益的金融管理活动。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金融风险管理的涵义,我们对该定义作几点说明:

①金融风险管理是一种金融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金融风险,即在资金筹集和经营过程中存在和发生的各类风险。

②金融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识别、衡量、实施、控制等几个环节组成,是通过计划、组织、指导、管理等过程,通过各种科学方法综合、合理地运用来实现其目标的。

③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识别与衡量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控制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货币资金筹集与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④金融风险管理的实质,是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性后果。

⒉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①有助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③保障经济主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

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十分复杂,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对策的选择及风险控制等四个阶段。

⒈金融风险识别。

金融风险识别是指经济主体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地归类和实施全面的分析研究。

金融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财务报表分析法。

流程图分析法。

决策树法。

⒉金融风险衡量。

金融风险的衡量,就是度量、评估有关金融风险对实现既定目标的不利影响及其程度,是对金融风险水平的分析和估量。

只有准确地衡量风险,才能选择有效的手段处置风险,并实现以最少的费用支出获得最

佳风险管理效果。对金融风险进行衡量,需要两方面的信息:即风险损失发生的频率与这些损失的严重程度。通常是以损失的严重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对风险损失的严重性进行评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在衡量风险损失时,除了正确测量损失的绝对量以外,还应该充分估计该经济主体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的承受能力。

风险损失的综合性。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考虑同一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经济主体的最终、综合影响。

风险损失的时间性。损失总是有一个发生、发展与终结的过程,有些金融风险所产生的损失是立杆见影的,而有些则是潜伏一定时间后才能充分暴露,因此金融风险的衡量必须与时间联系在一起。

金融风险的评估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敏感性分析。是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变化可能会对金融工具或资产组合的收益或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风险价值(V AR法)。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经济主体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

缺口分析。这是衡量利率变动对经济主体当期收益影响的一种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将经济主体的所有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如1个月以下,1—3个月,3个月—1年,1—5年,5年以上等)。在每个时间段内,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得到该时间段内的重新定价“缺口”。以该缺口乘以假定的利率变动,即得出这一利率变动对净利息收入变动的大致影响。

⒊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选择。

如何选择不同的工具,并对各种工具进行最佳组合以实现最少的费用开支获得最大安全效果,是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

⒋金融风险的控制。

金融风险的控制是指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的检查、反馈和调整,其实质在于协调和配合使用各种金融风险管理工具。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是指经济主体在特定的风险环境下所采取的管理风险措施。经济主体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采取不同的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通常有以下几种:

⒈金融风险的预防策略

金融风险的预防策略是指在风险尚未导致损失之前,经济主体采用一定的防范性措施,以防止损失实际发生或将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以内的策略。

⒉金融风险的规避策略

金融风险的规避策略是指考虑到金融风险事件存在与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改变实施某项可能导致金融风险损失的方案,以减少或避免由于风险引起的损失。

⒊金融风险的转嫁策略

金融风险的转嫁是指经济主体将其面临的金融风险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合法手段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

金融风险转嫁的主要方式有:

(1)存单。

(2)贷款合同。

(3)交易合同。

⒋金融风险的分散策略

金融风险分散是指金融机构不要集中经营一种业务而要尽量同时拥有多种业务,即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

证券公司可以通过从事证券承销、自营、经纪等多种业务分散其面临的风险。

银行在信贷管理中,也可以利用分散化的原理减少信用风险。

在管理汇率风险时,经济主体可以通过持有多币种外汇头寸来规避汇率风险,这样就可以用其中某些外汇汇率上升的收益来弥补某些外汇因汇率的下跌而带来的损失。

⒌金融风险的抑制策略

金融风险的抑制策略指经济主体在承担风险后,加强对风险因素变化的关注,当出现风险爆发征兆或实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争取化解风险,或者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

⒍金融风险的自留策略

金融风险的自留策略即自担风险,具体来说是经济主体自行设立基金,自行承担风险损失发生后的财务后果的处理方式。

金融风险自留策略包括:被动自留和主动自留。

被动自留是只要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就无法避免风险,即必须承担的风险。

主动自留是指经济主体在当认为尽管存在风险,但获利可能性很大的情况下,仍将其留在自己手中的一种金融风险承担方式,而不是转嫁出去。

采用金融风险自留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经济主体的财务能力足以承担由风险所致损失的最坏结果,这是金融风险自留的重要基础;二是损失额可以直接预测,即风险标的致损可能及其后果具有可预见性。

对于每一种金融风险,有多种管理策略和方法,金融风险管理者必须根据各种风险的特征、风险程度大小、金融机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等来选择恰当的策略,制定出具体的方案。各种策略和方法可以进行组合和搭配,以达到最佳效果,做到呼之即来,来之能用,用之则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