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小明的一天》说课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小明的一天》说课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小明的一天》说课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小明的一天》说课稿《小明的一天》是一年级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认识钟面、区别时针、分针,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是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的基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小明的一天》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数学《小明的一天》说课稿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小明的一天》。下面我将以五方面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介绍: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分析,四、板书设计,五、学习评价。

我们先来看一看对教材的分析,我将分别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的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要求学生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教材安排了6个整时和半时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题材非常贴切生活。一般来说,一名一年级的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

2、通过认一认、拨一拨等活动,并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读整时、半时。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学习,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重点,在钟面上能拨出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乐中学,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通过猜谜语、找家、动手拨一拨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为有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四、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课件播放带谜语的歌曲“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12个大格。而时针和分针有些同学或许会说有长针,短针。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因此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并做详细介绍

,最后得出结论,时针又粗又短,分针又细又长。这种简短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强化了学生对时针,分针的认识,突破了学生的认知困难。接着我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认识?他的名字叫小明,今年和大家一样也上一年级了,他是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瞧!让我们走进小明的一天。将在课件上出示课本主题图,把内容引到第二步骤。

第二步骤是初步认识整时、半时。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出示情境图依此呈现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有不少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读钟面。在完整的看完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的时候,此时讲6个时间重点突出,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6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并提出谁能给这6个钟面分一分类?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引导学生把它分成两类一类:分针都指着12,另一类:分针都指着6。出示分针都指着12的四幅图,问谁认得这些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并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些什么.。让学生观察比较这四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最后得出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教师在钟面上拔出整时学生说出时间,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在说拨的过程,适时的引出整时

的另一种记法。紧接着进入老师说出时间,学生拨钟环节,以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生对整时的认识。当学生拨钟正确时我会采用“你真棒”及小贴纸奖励等方法表扬和鼓励学生,启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拨钟环节,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整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征。当学生对整时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我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半时教学,出示小明九时半做操,八时半睡觉两幅图片,让学生根据时针、分针的位置知道: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9,在9和10中间,是9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8,在8和9中间,是8时半。从而得出“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在学生能正确地认、读及拨出整时和半时后,让他们知道数学能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的问题,在进入第三环节之前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通过这一活泼的音乐,寓教于乐,不仅愉悦了学生的身心,还在无形中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教育。紧接着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设计了找家的练习。我会告诉学生由于小动物没按时回家,天黑了找不到回家的路,都快急哭了,只要把小动物身上的时间和房子上的时间相对应的连接起来,小动物们就可以回家了,请小朋友帮忙把它们送回家吧。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持久,通过“找家”游戏中的动物图片和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整时和半时的认读和两种记时法的联系,而且从中懂得了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让学生学会总结,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

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让同学们从中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

四、板书设计

接着来说板书设计,板书中我以“长”“短”两字加深学生对时针、分针的区别。板书了整时时针、分针的指向,半时时针、分针的指向。板书这样简洁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学习评价

最后来说说我对本节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数学《小明的一天》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小明的一天》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情境教材,教材根据小朋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安排了6个整时和半时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题材非常生活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能学以致用。

二、说教学目标

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单元的主脉后,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2、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说重难点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读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重点,在观察、对比之后了解整时和半时的特点后,在钟面上能拨出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我主要采用直观情景教学,通过猜谜语、找朋友、动手拨一拨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有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

首先我采用情趣导入的方式引入本课教学,我利用课件播放谜面“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同学们猜猜看,它会是什么呢?”当学生通过努力猜出谜底后,学习兴趣陡然高涨,我因势利导“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去钟表王国,去认识钟表王国的居民们。采用猜谜语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和知识的铺。

接着,我利用学生强烈的学习*,进入“新知探究”环节,因为课件这种直观形象的展示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有利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所以本节课我使用了课件。当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后,我用“我的身体短,我是时针”“我的身体长,我是分针”这种童趣十足的语言强化了学生对时针、分针的认识,突破了学生的认知困难,接着我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认识?他的名字叫小明,今年和大家一样也上一年级了,瞧!让我们走进小明的一天。早晨小明早早地就起床了,他可是自己穿衣服的哟,吃过早饭,他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上课是小明积极举手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午饭时间到了,小明可是自己吃的午饭哦。瞧,小明在踢足球锻炼身体呢!晚上

写完作业,小明早早的睡觉了”以介绍朋友的方式展开小明的一天,为教整时和半时做好了准备,在教整时时,我采用以学生“帮忙”的形式,出示小明几时起床?几时吃午餐?两幅图片,让学生根据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初步得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认知观念后,我用“小朋友,你们太聪明了,知道我是早晨6时起床,中午12时吃午餐,那你想知道我是下午几时锻炼身体吗?告诉你们吧,我是下午4时锻炼身体的,你能用学具准确地拨出4时吗?”以小明童趣的语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后,并进入了拨钟环节,以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生对整时的认识。当学生拨钟正确时我会采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及小贴纸奖励等方法表扬和鼓励学生,启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整时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我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半时教学,出示小明七时半上学,八时半睡觉两幅图片,让学生根据时针、分针的位置知道:时针走过7,在7和8中间,分针指着6,是七时半,时针走过8,在8和9中间,分针指着6,是八时半。从而得出“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接着我创设疑问“小朋友,智慧老爷爷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为什么小明七时半上学,八时半却在睡觉呢?”通过图片让学生知道,小明是早上七时半上学,晚上八时半才睡觉的。从中让学生懂得说时间时要说具体、说完整。之后也用拨钟强化了学生对半时的认识。

在学生能正确地认、读及拨出整时和半时后,让他们知道数学能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的问题,于是进入第三环节“解决问题”,我创设淘气、笑笑去旅行的情境。“小朋友,笑笑要去北京旅行了,咱们帮笑笑看看飞机开往北京的时间是上午几时?”当学生说对时间后(点课件)接着还说出了飞机开往天津的时间以及

拨出飞机去南京的时间下午2时半。课件上飞机起飞的动画及表扬的“你真棒”保护了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接下来进入“游戏巩固”环节,我播放课件,让学生根据钟面上的时间,听小猪和小狗的对话。如:“这是几时?6时拉。小狗说:“快起床吧!”小猪说:“我再睡一会吧!”“7时半了,小狗说我们一起去上学吧,小猪说我再玩一会吧”“下午5时了,小狗说我们一起去做作业吧,小猪说:我再玩一会吧”“晚上8时了,小狗说时间到了我要去睡觉了,小猪哭着说我的作业还没写完呢!”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持久,通过“找朋友”游戏中有趣的对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整时和半时的认读,而且从中懂得了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

最后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让学生学会总结,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最后说说板书

板书中我以“长”“短”两字加深学生对时针、分针的区别。板书了整时时时针、分针的指向,半时时时针、分针的指向。用色彩鲜艳的艺术字突显了本课的重点。

数学《小明的一天》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小明的一天》是一年级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认识钟面、区别时针、分针,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是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的基础。本课以“小明的一天”为背景,提供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认识钟面、发现整时和半时的区别,

并在对比、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①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②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和半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画钟、谈钟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⑴创设情境,诱发兴趣。⑵自主参与,探索新知。⑶应用新知,解决问题。⑷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同学们猜谜,问他们“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走不怕累,马蹄嘀嗒提醒你,早睡早起要牢记。”当同学们猜出是闹钟时,再让他们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画一画钟面,做一做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自己平常所看到的钟面并把它画下来,同时选两个画得有代表性的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接下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别人的钟面与自己的钟面,看看发现了什么?充分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接着再让学生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得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和半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和半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分别将整时、半时的3个钟面板书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前面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后面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是指着6。这时就引导学生总结出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当分针指着6时,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半。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我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在教学整时和半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再介绍电子表形式的表示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6时和7时半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和半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另外四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2、找朋友。3、生活情境体验。

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

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记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

3.通过去买东西的生活情境体验,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回去可以在妈妈的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_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_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说课内容: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重要的数学方法“配方法”的基础也是依据完全平方公式的。而且它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的变形中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共安排两个课时,这次说课是其中第一个课时。完全平方公式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由直观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进而论证,最后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建模思想。 教学目标和要求: 由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我将三维目标定义为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把重点定为: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公式的直接运用。而难点应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与正确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多处留有空白点以供学生独立研究思考。 二、教法与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中逐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全过程。 (3)由易到难安排例题、练习,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 (4)课堂中,对学生激励为主,表扬为辅,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推导公式 计算 1、想一想(电脑演示)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所示) ⑴、分别写出每块实验田的面积; ⑴、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①、=?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吗?(引导学生说理) 3、做一做 你能利用面积知识,仿照课本以及演示的动画,自己给出的示意图吗?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01《数一数》说课稿【新版】

《数一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册第一课的内容——“数一数”。我们知道,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大多数儿童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甚至会写,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必有1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但是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表达能力有限。 《课标》提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本节课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起始课。主题图是一幅乡村小学开学时的情景,表面看起来好像跟数学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通过观察发现,所看到的一切只有通过数才能描述清楚,而且要经过组织才能汇报得井然有序。这正是培养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创造精彩的数学素养的开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数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用较为简捷明了的数学语言来汇报所看到的物体的数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习。“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018年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

初中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梯形》优秀说课稿范例_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梯形》优秀说课稿范例_说课稿 “梯形”说课稿 大家好!我叫孙晋芝,来自枣庄市峄城区坛山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梯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明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梯形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梯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再次将学生带入梯形的殿堂,进一步探究梯形的相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是四边形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了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性质. ⑴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经历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等腰梯形性质的过程.⑴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⑴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 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梯形有关计算和推理中的常用策略.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只剪一刀,保证留下的纸片是是四边形,那么留下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我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搜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容易发现,当所剪的边与相对的边平行时,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不平行时,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呢?由此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刚刚研究过的的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既复习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加强对比,顺利过渡到梯形的研究.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探究一、梯形的相关概念 由剪纸的体验,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梯形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强调:上下底的区分是根据长度,而不是根据其位置.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梯形的实例,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拘泥于校园,教室,家里的物品,这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墨西哥的金字塔,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会馆的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图片中的梯形,感受梯形的美.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梯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加深学生学生对梯形高的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画一画”:在一张有平行线条的纸上作一个梯形ABCD,使AD⑴BC,并作出它的一条高.待学生画好后,分别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梯形高的作法,理解梯形高的意义以及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梯形,那么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加以强调.并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 1.梯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属于四边形的两个不同分支,探究二、特殊梯形

2019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说课稿

《认识钟表》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认识整时——时间观念的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多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 2.、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拓展练习。(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谜语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0、51页的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 一、说教材 教科书第50~51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在观察、操作、演示等活动中,感受8和9的意义,能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建立8、9的数的概念。会读、写8和9。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进行环保教育。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化解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新授知识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在“听中数数”,利用一个快板,做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要求是“老师敲了几下,请你用嘴巴默默数一数”。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拉到课堂上,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发现法、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自主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时,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说说图中有哪些与8和9有关的数字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填完直尺图后,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2、观察比较法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我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学生列出7<8 8>7 8<9 9>8 7<9 9>7 后,我又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发现两个数字位置换了一下,一个是大于号,另一个是小于号,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数点子图时,我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3、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聪明智慧。8、9的基序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数字增大必然增加难度。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操作活动,让学生出来拿数字卡片做游戏,学生通过找,握握手等实践活动,明白8和第8,9和第9的区别,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老师敲快板,学生数数,引出课题:8和9的认识(板书)。[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拉到课堂上;二是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加深数数和认数的技能。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数一数,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四人小组合作说说图中有哪些与8和9有关的数字信息。

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范文三篇精选

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范文三篇精选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计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教材是组合型的情境图出现的,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教学、启发谈话、讨论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使主动性、积极性得 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过程

八年级数学上册_一次函数说课稿_北师大版

一次函数说课稿 斗古中学马思(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数学自身的发展过程看,变量和函数的引入标志着数学从初等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而一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第一个函数,它的研究方法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为后面的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整个初中阶段,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存在于一次函数中。三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也为方程、不等式、函数解法的补充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2.能力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根据具体情境所给的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所给的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接下来我来谈谈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导——自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理特征,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给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去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我说课的重点,也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整节课我共设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问题,引领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设置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出一次函数的概念。 问题1: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并填入下表: x/千0 1 2 3 4 5 y/厘 3 3.5 4 4.5 5 5.5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找出函数和变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对应值。但是让学生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出现一定的差异在所难免,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

最新一年级上册数学1~5的认识--说课稿

1~5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4.使学生体验与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突破方法:利用课件展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本节课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突破方法:通过情景演示,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新课开始,电脑出示课本第14、15的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学习1—5各数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观察教学主题图时,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他们平时可喜欢玩游戏了,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整册

11.1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五、说教法 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六、教学用具: 剪刀,直尺,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直观感知全等形的概念。再让学生思考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全等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上一个三角形,再把两张纸小心的重叠在一起,并固定,然后小心地用剪刀剪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 【篇一】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学情 本节课是2012年最新审定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6页至第8页的内容。学习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数,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学习比多少时学生上路还是比较快的。另外这一课,也是后面认知各数大小的基础,是学习后面数学知识的基础。书中是以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能准确地比出同样多、多些、少些,并会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四、说教学策略

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用于生活,因此我们的教学尽量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数学。兴趣是的老师,我们的教学也应不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好。基于这些理念,本课可以通过挂图和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或游戏,让学生更乐于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五、课前小游戏 伸手指做游戏:左手伸出一个指头,右手伸出一个指头,同时嘴上唱:“1对1,一样多”;类似的办法,一直唱到“5对5,一样多”。 这个小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感受到同样多就是数量一样,数量一样就是同样多。同时也为画对应线比较多少,打下了很巧妙的基础。 六、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大部分学生是喜欢听的,教师在学生答后播放一段三只小猪的故事。(事前录好略)。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三只小猪通过实践发现砖头房子最坚固,所以当小免要盖房子时,小猪就来帮小免,我们看到图上(出示主题图)有几只小免/?从而引出新授 2、新授 (1)教学“同样多” 师:观察图上有几只小免,一只小免搬了多少块砖?(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免头的图案和砖头的图案)一只

[初二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

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说课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5的加法。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初步知道加法含义并探究5以内加法的计算过程,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 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三、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号,会读加法算式. 2认识“+”号、“=” 3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 六、教学程序及学生预设 (一)创设情景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激发兴趣,做好知识准备; 在课程复习环节我准备了一首1~10的数字歌,学生跟唱,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给学生以听觉的冲突,出示1~5的卡片,让不同学生分别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读出数字, 并且让学生抢答数字,通过口答,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5以内的加法作好准备。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掌握新知,训练思维,培养学 生独立思考、初步探究的能力。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2、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

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这些栏目可能对您有帮助:免费课件下载|[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试卷下载]|[优质课视频]|[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论文]|[中考复习资源]|[高考复习资源]〗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