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单元检测Word版含

单元检测(四)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2016景洪高二期中)之所以称俄国“二一九法令”为解放法令,主要是因为他宣布()

A.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B. 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C. 被解放的农奴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

D. 国家直接控制的农奴也得到解放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

买卖或干涉其生活”,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B项和C项和题意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

2. 根据1877?1878年的统计,在沙俄49省的9 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以上

的土地,即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这从本质上说明农奴制改革()

A. 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B. 具有野蛮性和欺骗性

C. 是对农奴的掠夺

D. 未根本触动封建专制的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这从本质上说明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封建土地私有制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故D项合乎题意。

3. (2016长沙高二检测)1857年,为纪念穆罕默德阿里而建造的清真寺胜利完工。这一史实最能说明穆罕默德阿里()

A. 给埃及社会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

B. 其改革得到了埃及广大人民的支持

C. 其改革使广大人民得到最大的好处

D. 其改革使社会各阶层都获得了好处

答案A

解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由于对外战争及过多的苛捐杂税而遭到了人民的反对;改革主要得

益者是封建主并非广大人民和社会各阶层,故B、C、D均与史实不符。

4. (2016重庆高二期末)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 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其弊害大不可测”可知,为发展经济,摆脱弊端,明治政府为此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主旨不符。

5.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A. 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 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C. 倒幕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D.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C

解析明治维新中真正要求改革的是倒幕派,他们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代表新兴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国强兵。他们掌握了政权,是改革顺利进行的

政治前提,而资本主义发展是时代潮流,明治维新顺应了这一潮流,因而取得成功,故选C 项。

6. (2016包头高二检测)在历史学习中,往往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视角对历史事

件作出解释和评价。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从文化视角进行的是()

A. 戊戌变法在国内掀起兴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热

B. 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C. 戊戌变法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

D. 戊戌变法推动知识分子由和平改良向民主革命转变

答案A

解析选项中“兴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等关键词体现出文化视角,故A项正确;选项

中“社会制度”体现出政治视角,故B项错误;选项中“发展资本主义”体现出经济视角,故C项错误;选项中“民主革命”体现出政治视角,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8题各18分,第9、10题各20分,共76分)

7. (2016济宁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的工业革命虽然一方面为俄国提供了效仿的实例,但另一方面也给更多的传统部

门的结构化调整带来巨大的阻力。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

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生产这些出口货物是不需要新技术的,而且也不必要改变现有的劳动体系。……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在陈旧的经济体制中故

步自封一一它要应对传统制度下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新机会,它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它不会冒险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

――[俄]彼得斯特恩斯《俄国的工业革命》(1)据材料,分析导致俄国工业革命缓慢的因素。

(8分)

(2)促使19世纪中期俄国“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应如何评价这一“根

本的内部转变”?(10分)

答案(1)因素: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落后的经济体制(农奴制度)的阻碍。

⑵因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评价:一方面,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的残余,

阻碍了俄国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得出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俄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根据“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在陈旧的经济体制中故步自封——它要应对传统制度下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新机会,它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得出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使俄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第(2)问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所学可知克里木战争失败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矛盾,成为俄国改革的直接导火线;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农奴制改革积极影响是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改革不彻底,留下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进一步发展。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法的殖民主义侵略势力被穆罕默德阿里用强力阻挡回去,但他却不能阻挡第一次

现代化浪潮对古老埃及的冲击和影响。他(穆罕默德阿里)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应向西方寻

找发展的钥匙。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早期现代化》材料二在他的工业化计划中军事工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模较大的工厂一般都是军事工厂,如兵器、硝石、火药、造船等。19世纪四十年代末,一系列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民用

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都建立起来并投入运行。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早期现代化》

(1)“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指的是什么?它是以怎样的方式“冲击和影响”埃及的?(8分)⑵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阿里工业化战略的特点。这一战略特点对埃及和阿里改革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答案(1)浪潮:第一次工业革命。

方式:英法等国的殖民侵略。

⑵特点: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核心)的工业化。

影响:壮大了军事力量,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在较长时间里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

权;同时也助长了埃及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给埃及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解析第⑴问是对阿里改革的背景的考查。第(2)问考查军事改革及其影响。

9. (2016潍坊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它(明治维新)的确是对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形成转向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的划时代的社会变革。

――野吕荣太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历史条件》

材料二新政府中主要是武士和贵族,没有直接来自资产阶级的代表。1868年的政体书中提

到的三权分立,其实是徒托空言,未付实施。

――周一良《关于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的观点。(1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及影响。(8分)

答案(1)说明: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宪法,承认土地私有,殖

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⑵局限性:带有封建残余;保留军国主义。

影响:延缓了民主进程;走上侵略扩张道路。

解析第(1)问回答明治维新除旧布新的措施。第(2)问第一小问局限性,根据材料“新政府中主要是武士和贵族,没有直接来自资产阶级的代表”“ 1868年的政体书中提到的三权分立,

其实是徒托空言,未付实施”说明保留军国主义、带有封建残余。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延缓了民主进程;走上侵略扩张道路。

10. (2016江苏四市高二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

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 “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

国人自办的女校一一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一一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

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4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4分)

答案(1)观念:全民教育。

背景: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举措: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

作用: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孕育民主革命力量;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

(3) 关系: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教育观念,据材料一“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 “必使四万万

之民皆出于学”等信息得出全民教育;第二小问政治背景,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瓜分危机。第

⑵问,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中“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一一经正女学堂,出现了

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一一京师大学堂”,材料二“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得出兴学堂,据材料一“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得出办报刊,据材料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得出立学会;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中“读书人无不喜阅”得出宣传维新思想,据材料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得出孕育民主革命力量,据材料二“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得出扩

大政治参与。第(3)问,据材料一得出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据材料二得出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结合所学,从相互促进的角度回答即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