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哮喘(指南2016版)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版)

—— 重症哮喘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何振华 2016年11月

内容提要

n一、定义

n二、评估

n三、治疗

n四、总结

n重症哮喘通常是指

u在过去1年中≥50%时间需要给予高剂量ICS联合

LABA和/或LTRA/缓释茶碱,或全身激素治疗,才能维持哮喘控制

u或即使在上述治疗下仍不能控制的哮喘

n未控制哮喘须至少符合以下一条

(1)症状控制差

?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持续>1.5

?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20

?或GINA指南定义为“非良好控制”

(2)频繁重度发作

?在过去1年中2次或以上全身激素治疗(每次超过3天)

n未控制哮喘须至少符合以下一条

(3)严重发作:

?在过去1年中至少1次住院、入住ICU或接受机械通气;

(4)气流受限

?适当停用支气管扩张剂后

p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l)<80%预计值

p同时FEVI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IIFVC)降至<正常值下限

二、评 估

n对重症哮喘的评估,至少包括3方面的内容(一)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对混杂因素和合并症进行评估

(三)对哮喘表型进行初步评估,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n常见鉴别诊断:

1.功能失调性呼吸困难/声带功能障碍

2.细支气管炎

3.异物吸入

4.过度通气综合征

5.肿瘤所致的中心气道阻塞/压迫

6.支气管病变(如支气管结核、淀粉样变、类癌、

气管狭窄)/异物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8.支气管扩张症

9.复发性多软骨炎

10.过敏性肺炎

11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12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13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14肺血栓栓塞症

15慢性心功能不全

n鉴别诊断常用手段包括:u肺功能检查

u HRCT

u气管镜检查

n1、诱发哮喘加重的常见危险因素u治疗不充分

u依从性差

u吸入方法掌握不当

u特异性IgE升高?

u过敏原暴露?

n2、哮喘相关或加重哮喘的常见合并症

①鼻-鼻窦炎/(成人)鼻息肉

②声带功能异常

③吸烟/吸烟相关疾病

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⑤高通气综合征⑥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性)

⑦肥胖

⑧激素影响

⑨心理因素

⑩药物等

(三)对哮喘表型进行初步评估

n哮喘特别是重症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u并非具有相同的临床病程和治疗反应

u目前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特异性哮喘表型定义

?早发性变应性表型、晚发性肥胖表型、晚发性嗜酸粒细胞表型(ERS/ATS)u但识别特定表型的特征将有助于预后评估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n确定嗜酸粒细胞炎症、Th2参与的过敏反应炎症水平有助于预测患者对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反应性[96-99](证级B)

u其生物标记物包括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lgE、FeNO、血清骨膜蛋白等(证级B)

u检测生物标志物以指导重度哮喘的个体化治疗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1、教育和管理

u哮喘难以控制的二大重要因素?依从性差、吸入药物使用不当u教育的目的

?提高患者依从性

?掌握正确的吸药技术

?使患者遵照哮喘行动计划规范用药

?自我监测病情

2.去除诱发因素和治疗合并症

u哮喘难以控制的重要因素

?过敏原持续暴露、社会心理因素及合并症的存在u首先识别诱因,并避免接触各种过敏原及各种触发因素u对存在合并症者给予积极有效治疗

?积极有效的治疗心理因素、严重鼻窦炎胃食管反流、阻塞性睡

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合并症者

3、药物治疗

u可用于重症哮喘治疗的药物包括?ICS及口服激素

?LABA

?LTRA

?缓释茶碱

?长效抗胆碱药物(LAMA)等

n重症哮喘常常需要同时用大剂量ICS和口服激素u ICS:如

?每日二丙酸倍氯米松>1000μg(CFC)

?或每日二丙酸倍氯米松>500μg(HFA)

?布地奈德>800μg

?氟替卡松>500μg

n重症哮喘常常需要同时用大剂量ICS和口服激素u OCS:

?以下情况建议加用口服激素作为维持用药

①大剂量ICS维持治疗再联合其他控制药物仍未控制者

②或反复急性加重需要口服激素的患者

n重症哮喘常常需要同时用大剂量ICS和口服激素u OCS:

?推荐初始剂量

p泼尼松(龙)片每日300mg,当哮喘症状控制并维持一段时间后,逐渐减少口服激素剂量,并确定最低维持剂量(一

般≤10mg/d)长期口服治疗

u LABA、LTRA、茶碱以及LAMA都需要与ICS联合使用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精品文档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2016年3月 中华儿科杂志,第54卷第3期第167页-第181页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20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 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年全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为1.09%,2000年为1.97%,2010年为3.02%[1,2,3]。哮喘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 神和经济负担。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4],这与哮喘儿童家长对疾病的认 知不足、临床医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关[5]。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 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控制疾病,改善预后。2008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6]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原则,对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08年以来儿童哮喘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指南在2008年指南的基础上,参照近年来国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7,8,9,10,11]以及国内的哮喘诊治共识[12,13,14,15,16],汲取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结合国内防治儿童哮喘的重要临床经验进行修订,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呼吸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 【诊断】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哮喘的诊断思路及其具体检测方法也有所差异。 一、儿童哮喘的临床特点 1.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儿童期非特异性的呼吸道症状,可见于哮喘和非哮喘性疾病。典型哮喘的呼吸道症状具有以下特征:(1)诱因多样性: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变应原暴露、剧烈运动、大笑、哭闹、气候变化等诱因;(2)反复发作性:当遇到诱因时突然发作或呈发作性加重;(3)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4)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或换季时发作或加重;(5) 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明显的缓解期。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哮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湿疹、变应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或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增加哮喘诊断的可能性。 3.哮喘患儿最常见异常体征为呼气相哮鸣音,但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患儿可能没有异常体征。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时,由于气道阻塞严重,呼吸音可明显减弱,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消失尨沉默肺),此时通常存在呼吸衰竭的其他相关体征,甚至危及生命。 4.哮喘患儿肺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和气道反应性增加,前者主要表现在肺功能变化幅度超过正常人群,不同患儿的肺功能变异度很大,同一患儿的肺功能随时间变化亦不同。如患儿肺功能检查出现以上特点,结合病史,可协助明确诊断。 二、<6岁儿童喘息的特点 喘息是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可能会发生反复喘息。目前学龄前儿童喘息主要有以下两种表型分类方法。

2016年儿科哮喘指南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二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年全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为1.09%,2000年为1.97%,2010年为3.02%[1-3]。哮喘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4],这与哮喘儿童家长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和临床医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关[5]。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2008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6]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原则,对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08年以来儿童哮喘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指南在2008年指南的基础上,参照近年来国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7-11]以及国内的哮喘诊治共识[12-16],汲取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结合国内防治儿童哮喘的重要临床经验进行修订,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呼吸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 【诊断】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哮喘的诊断思路及其具体检测方法也有所差异。 一、儿童哮喘的临床特点 (一)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儿童期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可见于哮喘和非哮喘性疾病。典型哮喘的呼吸道症状具有以下特征:①诱因的多样性:常有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变应原暴露、剧烈运动、大笑、哭闹、气候变化等诱因; ②反复发作性:当遇到诱发因素时突然发作或呈发作性加重;③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④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或换季时发作或加重;⑤可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2016年3月 中华儿科杂志,第54卷第3期第167页-第181页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20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年全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为1.09%,2000年为1.97%,2010年为3.02%[1,2,3]。哮喘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4],这与哮喘儿童家长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临床医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关[5]。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控制疾病,改善预后。2008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6]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原则,对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08年以来儿童哮喘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指南在2008年指南的基础上,参照近年来国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7,8,9,10,11]以及国内的哮喘诊治共识[12,13,14,15,16],汲取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结合国内防治儿童哮喘的重要临床经验进行修订,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呼吸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 【诊断】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哮喘的诊断思路及其具体检测方法也有所差异。 一、儿童哮喘的临床特点 1.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儿童期非特异性的呼吸道症状,可见于哮喘和非哮喘性疾病。典型哮喘的呼吸道症状具有以下特征:(1)诱因多样性: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变应原暴露、剧烈运动、大笑、哭闹、气候变化等诱因;(2)反复发作性:当遇到诱因时突然发作或呈发作性加重;(3)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4)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或换季时发作或加重;(5)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明显的缓解期。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哮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湿疹、变应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或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增加哮喘诊断的可能性。 3.哮喘患儿最常见异常体征为呼气相哮鸣音,但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患儿可能没有异常体征。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时,由于气道阻塞严重,呼吸音可明显减弱,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消失("沉默肺"),此时通常存在呼吸衰竭的其他相关体征,甚至危及生命。 4.哮喘患儿肺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和气道反应性增加,前者主要表现在肺功能变化幅度超过正常人群,不同患儿的肺功能变异度很大,同一患儿的肺功能随时间变化亦不同。如患儿肺功能检查出现以上特点,结合病史,可协助明确诊断。 二、<6岁儿童喘息的特点 喘息是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可能会发生反复喘息。目前学龄前儿童喘息主要有以下两种表型分类方法。 1.按症状表现形式分为: (1)发作性喘息:喘息呈发作性,常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发作控制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发作间歇期无症状。(2)多诱因性喘息:喘息呈发作性,可由多种触发因素诱发,喘息发作的间歇期也有症状(如夜间睡眠过程中、运动、大笑或哭闹时)。临床上这两种喘息表现形式可相互转化。 2.按病程演变趋势分为: (1)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主要是环境因素导致的肺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本人无特应征表现,也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小于2岁的儿童,喘息发作的原因通常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有关,2岁以上的儿童,往往与鼻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有关。(3)迟发性喘息/哮喘:患儿有典型的特应征背景,往往伴有湿疹和变应性鼻炎,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 但是应该注意,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上述表型分类方法通常无法实时、可靠地将患儿归入具体表型中,因此这些表型分类的临床指导意义尚待探讨[17]。 三、哮喘诊断标准

儿科指南目录(中文)

1.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2.小儿神经源性膀胱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3.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 4.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 5.中国儿科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6年) 6.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7.儿童过敏性紫癜循证诊治建议 8.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9.2015国际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 10.儿童急性中耳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5年制定) 11.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1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13.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 14.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 15.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 16.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年) 17.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年 18.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简化版)2016年 19.新诊断儿童癫痫的初始单药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

20.免疫异常儿童疫苗接种(上海)专家共识 2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 22.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 23.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治疗指南(2011-标准版) 24.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2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 26.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 27.儿童血友病诊疗建议 28.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建议 29.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诊疗建议 30.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31.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复杂性尿路感染医脉通LOGO 32.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尿路感染抗菌药物选择策略及特殊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建议 33.儿童夜间遗尿症诊治指南 34.2014年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 35.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 36.免疫功能异常患儿的预防接种专家共识(试行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37.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 38.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09年版)

儿科指南目录(中文)

儿科指南目录(中文)

1.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2.小儿神经源性膀胱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3.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 4.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 5.中国儿科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6年) 6.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7.儿童过敏性紫癜循证诊治建议 8.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9.2015国际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 10.儿童急性中耳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5年制定) 11.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1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 年版) 13.性早熟诊疗指南( 试行) 14.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 15.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 16.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年) 17.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 年 18.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简化版)2016 年 19.新诊断儿童癫痫的初始单药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 20.免疫异常儿童疫苗接种( 上海) 专家共识 2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 22.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 年北京修订) 23.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治疗指南(2011-标准版)

24.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2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 26.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 27.儿童血友病诊疗建议 28.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建议 29.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诊疗建议 30.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 版) 31.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复杂性尿路感染医脉通LOGO 32.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尿路感染抗菌药物选择策略及特殊 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建议 33.儿童夜间遗尿症诊治指南 34.2014年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 35.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 36.免疫功能异常患儿的预防接种专家共识(试行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37.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 38.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09年版) 39.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一)_激素敏感、复发_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 南(试行) 40.2010 中国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二):紫癜性肾炎的诊治循证指南(试 行) 41.2010 中国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试行)(三):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诊 治指南 42.2010 中国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试行)(四):原发性IgA肾病诊断治疗 指南 43.2010 中国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试行)(五):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 肾炎诊疗指南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2016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2016年3月 中华儿科杂志,第54卷第3期第167页-第181页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20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1990年全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为 1.09%, 2000年为1.97%,2010年为3.02%[1,2,3]。哮喘严重影响 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4],这 与哮喘儿童家长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临床医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关[5]。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 干预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控制疾病,改善预后。2008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6]充分体现了循 证医学原则,对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08年以来儿童哮喘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指南在2008年指南的基础上,参照近年来国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7,8,9,10,11]以及国内的哮喘诊治共识[12,13,14,15,16]汲取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结合国内防治儿童哮喘的重要临床经验进行修订,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呼吸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 【诊断】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 同,哮喘的诊断思路及其具体检测方法也有所差异。 一、儿童哮喘的临床特点 1 ?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儿童期非特异性的呼吸道症状,可见于哮喘和非哮喘性疾病。典型哮喘的呼吸道症 状具有以下特征:(1)诱因多样性: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变应原暴露、剧烈运动、大笑、哭闹、气候变化等诱因; (2) 反复发作性:当遇到诱因时突然发作或呈发作性加重;(3)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4)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或换季时发作或加重;(5)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明显的缓解期。认识这些特征,有利 于哮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 湿疹、变应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或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增加哮喘诊断的可能性。 3. 哮喘患儿最常见异常体征为呼气相哮鸣音,但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患儿可能没有异常体征。重症哮喘急性 发作时,由于气道阻塞严重,呼吸音可明显减弱,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消失(”沉默肺"),此时通常存在呼吸衰竭的 其他相关体征,甚至危及生命。 4. 哮喘患儿肺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和气道反应性增加,前者主要表现在肺功能变化幅度超过正常人群,不同患儿的肺功能变异度很大,同一患儿的肺功能随时间变化亦不同。如患儿肺功能检查出现以上特点,结合病史,可协助明确诊断。 二、<6岁儿童喘息的特点 喘息是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可能会发生反复喘息。目前学龄前儿童 喘息主要有以下两种表型分类方法。 1 .按症状表现形式分为: (1)发作性喘息:喘息呈发作性,常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发作控制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发作间歇期无症状。(2)多诱 因性喘息:喘息呈发作性,可由多种触发因素诱发,喘息发作的间歇期也有症状(如夜间睡眠过程中、运动、大笑或 哭闹时)。临床上这两种喘息表现形式可相互转化。 2. 按病程演变趋势分为: (1)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主要是环境因素导致的肺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