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

渭南市概况

一、市域基本概况

渭南是关天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现辖1区2市8县和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总人口552万人,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

渭南处于中国的地理中心。“北京时间”由设在我市的国家授时中心蒲城天文台发出。境内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与铁路纵横交错,公路密度133.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325.8公里,居全省各市之首,是我国公路铁路覆盖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

渭南资源能源丰富。探明矿藏51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3098亿元,煤、钼、金、石等资源颇具优势。原煤地质储量371亿吨,探明储量50亿吨,以“渭北黑腰带”而闻名全国;拥有亚洲最大的露天钼矿,黄金储量和产量居全国第三,被授予“中国钼都”、“华夏金城”称号。秦岭、韩城、蒲城三大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737万千瓦,占全省的40%。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

渭南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优的农业生态区之一。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开阔地带,粮、油产量占全省的20%,棉花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苹果产量占全省的20%。近年来设施蔬菜和畜牧产业迅速壮大,已成为关中城市群的“菜篮子”。白水苹果、富平柿子、蒲城酥梨、韩城花椒、华州蔬菜成为知名品牌。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出过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将军,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诞生于此。丰富的历史遗存与壮丽的山河,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现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区1200余处,西岳华山、洽川湿地、太史祠、党家村、仓颉庙、渭北帝王陵墓群享誉海内外。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渭南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调整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借助外力招商弓l资,激活内力全民创业,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1.42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五年累计1960.9亿元,年均增长47.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0.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2元,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23元和267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

一是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导。坚持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带动,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力促工业转型升级。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五年时间,建成3个开发区和1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总面积达7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16户,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4.8%,成为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投资14.3亿元的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工业园,投资60亿元的紫兆集团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园,投资198亿元拓日新能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投资178亿元的蒲城180万吨甲醇、70万吨烯烃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规模以上企业由236户增加到54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由49户增加到106户。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1020亿元和339.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2.9倍。

二是把城镇化优先发展作为支撑。坚持规划引导,基础先行,服务配套,产业支撑,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发展重点镇,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中心城市投资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主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34.1平方公里扩大到4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35.8万人增加到41万人,供水、排水、供气管网覆盖率分别达到90%、70%和95%,人均绿地面积11.8平方米,成功跻身省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行列。建成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三贤路小学,中心

医院新区主楼完工,沋河公园、朝阳公园、信达运动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体育中心开工建设,文化中心、博物馆、文化广场正在筹建。各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聚集功能快速提升。特别是出台了门槛更低的鼓励农民进城落户政策,扫除了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壁垒。2010年,全市就有11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较“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

三是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实施“六大工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有机水果、设施蔬菜、畜牧等特色产业。按照“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粮食连续五年刷新增产纪录,由“十五”末的19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64.2万吨。水果面积达到230万亩,总产254万吨。设施蔬菜面积达到73万亩,总产19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市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到291家,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707个。全市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持在90万人左右,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50%以上。

四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坚持把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舒心作为执政的第一理念,连续五年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就业、住房、看病、子女上学等切身利益问题。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成寄宿制学校100所,新建改建校舍180万平方米,“蛋

奶工程”惠及29.1万学生。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6.6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3.8亿元,37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完成578个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55.7万人实现脱贫。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率达到100%。

五是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动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层面进行大胆探索,改革创新。调整高新区和临渭区行政区划,理顺经开区、卤阳湖和华管委的管理体制,赋予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市一级土地、税收等职权,促进园区快速发展。积极推进撤乡并镇,乡镇总数缩减30%。按照“分级负责、重心下移、属地管理、责权利相统一”的思路,把原属市级政府管理的旧城拆迁改造、城市环卫、综合执法下放给区街办。对城市天然气股权、加气站经营权等进行公开拍卖,对南塬绿化公开招标,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探索了新路子。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加快发展的全过程,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建立重点工作周协调、月讲评、半年观摩和责任追究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想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发展氛围。

三、今后发展规划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推动园区、城区、景区融合发展,大抓生态治水、环境绿化两大工程,努力实现“两增两减、四个翻番”,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明显减少,全力建设开放繁荣、和谐富裕、宜居宜业的新渭南。

一是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5%左右,总量突破2000亿元,人均GDP达到全省中等偏上行列。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地方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10000亿,消费总量达到550亿元以上。

二是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55:35。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R&D)占GDP的比重达到3%。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左右。

三是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渭南中心城市实现组团扩张,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向100万人口大城市迈进。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小城镇产业、人口等要素聚集和综合承载力增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力争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秦东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省和关天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

四是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较2010年减少一半。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基本消除棚户区。全市转移农村居民进城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五是和谐社会得到新提升。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建成城乡一体花社会保障体系。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常驻总人口545万人,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以内。社会管理和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安定祥和。

六是生态环境呈现新景象。建成黄、渭、洛河和秦岭北麓、渭北沟壑生态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渭、洛河入黄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以上。

渭南市临渭区南塬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基本情况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辖2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495个行政村,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由南向北依次为秦岭山地、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和渭北平原。其中渭河以北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南部秦岭山地和黄土台塬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资源匮

乏,土壤贫瘠,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这一地区地处陇海铁路以南,包括桥南、大王、阳郭、崇宁、丰原、河西、闫村、三张八个乡镇和向阳、站南两个办事处,共219个行政村,19.7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21.6%;总面积约为69.85万亩,耕地面积26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3%,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二、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一)、地形地貌临渭区南塬地貌多样,分为黄土台塬、丘陵沟壑和秦岭山地三个地貌单元。海拔335-2249米,其中:黄土台塬总面积约18.7万亩,海拔范围550-700米,塬面北低南高,并以尤河为分界分为东西两塬。西塬沟壑较多,起伏较大,塬面破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东塬比较平坦完整,古称长埝塬,素有“华阴华州水浇田,不如渭南长寿塬”之说;丘陵沟壑主要分布在阳郭镇南部、桥南镇北部和大王乡境内,面积28.64万亩,海拔700-1000米,以梁状丘陵和梁沟相间的地形为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秦岭山地,包括桥南镇和大王乡南部的旺旺山、二朗山、箭峪岭等石质山地,面积12.34万亩,海拔900-2449米,山势陡峭,峡谷深切,岩石裸露,多急流,土层几乎侵蚀殆尽。

二、河流水系南塬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尤河、零河、赤水河三条,尤河、零河、赤水河均在渭河南岸,发源于秦岭山地,且由南向北呈“川”字形注入渭河,是渭河的支流,尤河是南塬范围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全长45.1公里,流域面积269.5平方公里,是南塬区水资源的主产区,年平均流量374万立方米,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60%。零河,西与

西安市临潼区为界畔,全流域面积304平方公里,本区境内占96.8平方公里,河道主流长49公里,区境内长27公里,年径流深43毫米;赤水河,东部与华县接壤,全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河道主流长41.4公里,区内流长15.9公里,年径流深298毫米。境内最大的水库为尤河水库,雄踞于东西两塬之间,库容2450万立方米,是渭南城区饮水的重要来源地。除此而外,南塬还有箭峪、三张等小型水库13个。三、气侯条件南塬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6℃,一月份平均气温-0.8℃,七月份平均气温27.3℃,极端最低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为39.6℃,﹥10℃的积温4454℃。塬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60毫米,80%的年份为530-600毫米,且集中分布在六、七、八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7.6%,山区降水一般在650毫米以上,初霜期平均在十月下旬,终霜期平均在四月上旬,平均无霜期为219天,年日照时数2277.2小时,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阴雨、沙尘暴、干热风、冰雹、霜冻、倒春寒等。四、土壤条件南塬范围内的主要土壤种类为娄土、黄土性土、褐土和棕色森林土。娄土主要分布于台塬塬面地带,具有耕性良好,耐旱耐涝,适种广泛,生产水平高等优良特性;黄土性土主要分布在沟坡壕底和坡前的冲积扇上,有机质较缺,养分含量低,但经人为长期耕作,肥力在不断提高。棕色森林土、褐土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土层厚度40-50㎝,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是在针阔混交林和落叶林下形成的土类,土壤的特点是:土层薄、砾石多、透气透水、漏水漏肥。五、植被状况临渭区南塬植被资源总体较差,林业用地的总面积为39.4

万亩,其中:有林地为12.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为16万亩,灌木林地为0.12 万亩,疏林地为0.1 万亩,宜林地为11.1万亩,森林资源总量偏少,且分布不均。近几年来,随着林业工程的实施和群众爱林护林意识的增强,林区的植被总量和蓄积量都有了大幅增长。六、动植物资源南塬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南塬区现已查明的野生动物种类有150种之多,野生植物的总数量达到47种150属300多种,珍稀树种有白皮松、水曲柳等,药用植物及山野菜的野生资源量也相当丰富。七、交通南塬区交通条件相对便捷,主要的交通线路有西合铁路、渭兰公路、渭桥公路、渭花公路,目前从渭南城区发往塬区的主要的公交路线有四条,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60%以上。八、经济临渭区南塬是传统的农业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塬区群众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食用菌等,经济树种为核桃、花椒、苹果、山楂及杂果类。近年来,区政府着力推动南塬片区的核桃产业发展,全区核桃栽植总面积已突破5万亩大关,且年增长面积为5000亩以上,核桃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塬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养殖业主要为生猪、奶牛、奶山羊、笼养鸡。塬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八、人文及经济资源临渭区南塬自然景观秀丽多姿、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境内有遐迩闻名的石鼓山,石鼓山文化底蕴深远,可追溯于秦,得名于汉武帝刘秀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得天下的动人传说,现已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渭南八景之一的“象山霁雨”,指的是山区中部群山之巅的二郎山,相传其为周滁的居住地,当年那周

滁上山射白额虎,入水斩的故事使人浮想联翩,而与之有关的箭峪,赤水等地名更是耐人寻味,还有秀龙山,天刘山、焚书台、六姑泉、塔山、华夏生态园等景点遍布南塬的各个角落,并和王顺山、兵马俑、华山等旅游景点连成一片,开发前景广阔,目前,石鼓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三、产业现状及潜力(一)种植业 1.核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核桃出口总量增大,国内需求量也增大,核桃果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市场前景广阔。对此,我区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明确由林业部门牵头主抓,迅速将塬区的核桃产业发展作为当地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在大王、桥南、阳郭、向阳等重点乡镇办的示范带动下,核桃产业已发展5.2万余亩,发展规模最大的大王乡面积超过万亩大关,已成为我区远近闻名的核桃之乡。 2.香菇由于我区经济林面积较大,冬春修剪后的枝丫材为香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香菇生产市场效益较好,阳郭镇灵阳等村发展香菇取得效益后,带动周边闫村镇、三张镇辖区部分村组发展香菇产业,目前,香菇年生产能力已达600万袋,产量2400 吨,年产值1500万元。3、苹果、黄桃我区东塬塬面光照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较丰富,适宜苹果和黄桃的生长。丰原、崇凝一带,生产的“长寿塬”牌苹果口感脆、甜,水分大,总面积5万余亩,年产量10万吨,产值上亿元。三张镇西洛村依托渭北产业园路易食品龙头企业,发展黄桃2000余亩,每公斤价格稳定在1.6元以上,成为当地群众的一项稳定的收入。(二)、养殖业近年来,我区加大对塬区的产业扶贫力度,以生猪、奶牛、奶山羊、土鸡蛋为主的养殖产业

取得了较快发展。奶牛主要分布在西塬三张、崇凝、阳郭等乡镇,存栏总计8000头。生猪主要分布在以丰原镇为核心的东塬,年存栏生猪3万头。秦岭北麓地带,结合林草资源丰富的特点,奶山羊、土鸡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分别达到3.5万只和2万只。其中大王乡土鸡蛋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三)建材产业建材产业主要集中在塬区闫村、三张镇,各类砖厂、水泥制品厂100余家,年产值5000余万元,成为支撑塬区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四)、生态旅游业 1.森林旅游山我区南塬石鼓山、天留山分属省、市级森林公园,青山绿水,景色秀丽,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目前石鼓山森林公园已采取市场运作开工建设,进展顺利。2、华夏生态园华夏生态园由渭南华夏实业有限公司筹建,总面积540余亩,我区整合林业、农发、水利项目资金,扶持生态园建设,已全部绿化,现已栽植各类苗木32万余株,累计投资1200余万元,有效的改善了尤河流域生态环境,为渭南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消暑场所。3.南塬绿化我区南塬北坡绿化工程项目区东起赤水河,西至零河,与西安市临潼区接壤,北起陇海铁路线,南靠东西两塬塬面,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2公里(开发区良田段面积除外),涉及向阳、丰原、河西、站南、闫村、三张6个乡镇办36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6万亩亩,适宜绿化建设的面积为2.58万亩。截止目前,通过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共完成南塬北坡杂果林建设1.6万余亩,扶持建成百亩以上的泡桐,核桃、仁用杏、桃、花椒示范基地5个。2008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在南塬北坡栽植大规格苗木的决策后,我区积极响应,秋季

完成了尤河以西5682.5亩栽植任务,栽植侧柏、油松大规格苗木3.85万株。今春,计划实施南塬尤河东岸1—8作业区5332亩的栽植任务,栽植大规格苗木71000株。三、南塬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发展生产制约因素较大。一是地形地貌复杂,不利耕作;二是植被面积少,因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三是地下水贫乏,致使缺水问题成为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交通不便,物流不畅,大量农副产品外运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投资成本加大。五是地方病多发。秦岭山地地区是碘缺乏区,也是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高发区。近年来,我区通过推广使用碘盐等措施使地方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目前塬区仍有大骨节病患者,劳动能力丧失,生活没有保障。(二)群众经济基础差,思想观念落后,农业产业单一,群众增收难度大。一方面大部分贫困农户收入水平低、家底薄,没有经营二、三产业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贫困群众自身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受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影响,安于现状,怕担风险舍不得投资,而对粮食闫村、三张6个乡镇办36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6万亩亩,适宜绿化建设的面积为2.58万亩。截止目前,通过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共完成南塬北坡杂果林建设1.6万余亩,扶持建成百亩以上的泡桐,核桃、仁用杏、桃、花椒示范基地5个。2008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在南塬北坡栽植大规格苗木的决策后,我区积极响应,秋季完成了尤河以西5682.5亩栽植任务,栽植侧柏、油松大规格苗木3.85万株。今春,计划实施南塬尤河东岸1—8作业区5332亩的栽植任务,栽植大规格

苗木71000株。三、南塬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发展生产制约因素较大。一是地形地貌复杂,不利耕作;二是植被面积少,因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三是地下水贫乏,致使缺水问题成为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交通不便,物流不畅,大量农副产品外运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投资成本加大。五是地方病多发。秦岭山地地区是碘缺乏区,也是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高发区。近年来,我区通过推广使用碘盐等措施使地方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目前塬区仍有大骨节病患者,劳动能力丧失,生活没有保障。(二)群众经济基础差,思想观念落后,农业产业单一,群众增收难度大。一方面大部分贫困农户收入水平低、家底薄,没有经营二、三产业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贫困群众自身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受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影响,安于现状,怕担风险舍不得投资,而对粮食种植群众寄有一种安全感,认为种粮虽然没有较大的经济收入,但能解决温饱问题,不饿肚子,小农思想比较严重。(三)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能力还不强。塬区大部分乡镇的乡镇企业、个体加工业较少,如大王乡、河西乡等乡镇几乎是空白点。(四)资金投入量有限,远不能满足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实需求。扶贫开发量大而宽,任务艰巨。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一是尽快制定出南塬发展规划一是尽快制定出南塬发展规划一是尽快制定出南塬发展规划一是尽快制定出南塬发展规划。。。。近期我们正在协调相关部门,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广泛征求、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以便结合实

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二是策划二是策划二是策划二是策划、、、、包装和申报一批塬区产业发展项目包装和申报一批塬区产业发展项目包装和申报一批塬区产业发展项目包装和申报一批塬区产业发展项目。。。。年前,我们已安排塬区各乡镇办根据各自实际,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落实人力、财力,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做好了南塬项目的策划、论证、包装等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组织相关专家及人员成立智囊团,对各乡镇办上报的策划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论证,认真筛选出一批符合我区南塬实际、能有效促进塬区群众增收的切实可行的特色项目进行重点包装,抓住当前中央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确保建设项目储备充足,接替有序。三是三是三是三是加快塬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塬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塬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塬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发展经济林和畜牧养突出发展经济林和畜牧养突出发展经济林和畜牧养突出发展经济林和畜牧养殖业殖业殖业殖业。。。。一是发挥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塬区绝大部分是旱地、坡地、沟地,发展杂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核桃、香菇,投入少,见效快,好管理,群众已得到实惠,容易引导。同时,根据群众的生产习惯,兼顾发展香菇、黄桃等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在草资源丰富、群众有养殖基础的村,重点发展以奶牛、奶山羊、猪、鸡为主的养殖业,建立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优化农牧结构、形成农牧促进的良性循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

农业质量和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要积极培育、发展产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活跃农村经济,有效引导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引导农业的市场化生产。四是继续抓好四是继续抓好四是继续抓好四是继续抓好““““送技术送技术送技术送技术、、、、兴产业兴产业兴产业兴产业、、、、促增收促增收促增收促增收””””活动的开展和扶贫帮活动的开展和扶贫帮活动的开展和扶贫帮活动的开展和扶贫帮扶工作扶工作扶工作扶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各乡镇办的联系和沟通,按照全区“送技术、兴产业、促增收”扶贫活动安排,进一步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及扶贫帮困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帮助各乡镇办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加大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组织科技人员把核桃、香菇栽培、奶牛饲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广大群众,为塬区群众脱贫致富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五是五是五是五是大力发展支持乡镇企业大力发展支持乡镇企业大力发展支持乡镇企业大力发展支持乡镇企业,,,,催生民间加工业催生民间加工业催生民间加工业催生民间加工业、、、、工艺业工艺业工艺业工艺业。。。。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经济结构的主体力量,如闫村镇以砖瓦为主的建材业已发展到40多个,基本上村村有厂,年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崇凝镇的案板、草辫、竹笼、灯笼等民间工艺制造业、个体加工业已有8个专业村,年收入占人均纯收入50%以上。这些小企业和专业村已成为当地农民货币收入的主渠道。因此,

催生小企业、支持培育小企业是促进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六六六六是继续狠抓以南塬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是继续狠抓以南塬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是继续狠抓以南塬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是继续狠抓以南塬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尤河东岸1-8标段5223亩的造林绿化工作,今春我区计划栽植侧柏、油松、国槐、女贞等大规格苗木71000株。目前绿化招标工作正在进行,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其次要抓好核桃产业发展,今年计划新发展8000亩,确保使全区的核桃栽植面积突破6万亩大关,力争达到6.5万亩。七七七七是抓好典型示范是抓好典型示范是抓好典型示范是抓好典型示范,,,,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我区这几年核桃产业迅猛发展的情况来分析,榜样的的辐射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近年来,我们抓建了30多个核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通过加大对示范点上的投入,促其实现早成熟、早挂果、早收益,使塬区的核桃栽植实现了由原来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低产零星栽培向现在的科技含量高、品种优良、集中连片规模栽培的转变,示范点的成功经验和规模效应,有力地带动并加快全区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为此,在下一步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抓点示范、带动全面”的工作思路,用成功的典型和事例来说服、教育、引导群众,有效激发他们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促进塬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2009年2月13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