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石油气的特性

液化石油气的特性
液化石油气的特性

液化石油气的特性

液化石油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性:

1.常温易气化

液化石油气在常温常压下的沸点低于-50℃,因此它在常温常压下易气化。1L液化石油气可气化成250—350L,而且比空气重1.5~2.0倍。由于气态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所以泄漏时常常滞留聚集在地板下面的空隙及地沟、下水道等低洼处,一时不易被吹散,即使在平地上,也能顺风沿地面飘流到远处而不易逸散到空中。因此,在储存、灌装、运输、使用液化石油气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远处的明火也能将逸散的石油气点燃而引起燃烧或爆炸。

2.受热易膨胀

液化石油气受热时体积膨胀,蒸气压力增大。其体积膨胀系数在15℃时,丙烷为0.0036,丁烷为0.00212,丙烯为O.00294,丁烯为O.00203,相当于水的10~16倍。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态体积会不断地膨胀,气态压力也不断增加,大约温度每升高1℃,体积膨胀0.3%~0.4%,气压增加0.02~0.03MPa。国家规定按照纯丙烷在48℃时的饱和蒸气压确定钢瓶的设计压力为1.6MPa,在60℃时刚好充满整个钢瓶来设计瓶内容积;并规定钢瓶的灌装量为0.42kg/L,在常温下液态体积大约占钢瓶内容积的85%,留有15%的气态空间供液态受热膨胀。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不超过48℃,钢瓶是不会爆炸的。如果钢瓶接触热源(如用开水烫、用火烤或靠近供热设备等),那就很危险。因为温度升高到60℃时钢瓶内就完全充满了液化石油气,气体膨胀力直接作用于钢瓶,而后温度再每升高1℃,压力就会急剧增加2~3MPa。钢瓶的爆破压力一般为8MPa,此时温度只要升高3~4℃,钢瓶内的气压就可能超过其爆破压力而爆炸。如果超量灌装钢瓶,那就更加危险。据实验,规定灌装量为15kg的钢瓶,超装1.5kg,在35。C时液态就充满了瓶内容积,在40℃时就有可能引起钢瓶爆炸;若超量灌装2.5千克,在20℃时液态就充满了瓶内容积,在25℃时就可能使钢瓶爆炸。如某地一用户为贪小便宜,通过私人关系在液化气站往钢瓶内多灌了2kg液化石油气,拿回家停放不久就爆炸了,造成物毁人亡。

3.流动易带电

液化石油气的电阻率约为1011~1014 Ω·cm,流动时易产生静电。实验证明,液化石油气喷出时产生的静电电压可达9000V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体,气体中常含有液体或固体杂质,在高速喷出时与管口、喷嘴或破损处产生强烈摩擦所致。液化石油气中含液体和固体杂质愈多,在管道中流动愈快,产生的静电荷也就愈多。据测试,静电电压在350-450V时所产生的放电火花就可点燃或点爆。

4.遇火易燃爆

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约为1.7%--0.7%,自燃点约为446℃~480℃,最小引燃(爆)能量约为0.26mJ。就是说,液化石油气在空气中的浓度处在1.7%,-0.7%的范围内,只要受到O.26mJ点火能量的作用或受到446,480℃点火源的作用即能引起燃烧或爆炸。1kg

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4%(化学计量浓度)时,能形成12.5m3的爆炸性混合气,爆速可达2000-3000m/s,爆炸威力相当于10~20kgTNT(炸药)爆炸的当量。在标准状况下,1m3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大约需要30m3的空气,产生100760kJ的热量,形成2100℃的火焰温度。可见,液化石油气一旦燃爆,将会造成严重危害。

5.含硫易腐蚀

液化石油气中大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微量硫化氢。硫化氢对容器设备内壁有腐蚀作用,含量愈高,腐蚀作用愈强。据测定,民用液化石油气中硫化氢对钢瓶的内腐蚀速度可高达O.1mm /a。液化石油气容器是一种受压容器,内腐蚀可使容器壁变薄,降低容器的耐压强度,缩短容器的使用年限,导致容器穿孔漏气或爆裂,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同时,容器内壁因受硫化氢的腐蚀作用会生成硫化铁粉末,附着在容器壁上或沉积于容器底部,随残液倒出,遇空气还有生热引起自燃的危险。

液化石油气站事故易发部位及危险点有:罐区、储罐、灌瓶间、压气机室和仪表间、接卸站台、汽车槽车、气瓶库、液化气管道等。

1.罐区

罐区是液化石油气站的危险区域,在其内设置了盛装各种危险品的压力储罐和附属设施。如果罐区选址不当,地面坑洼不平,布局不合理,防火间距不够,消防水源不足,消防道路不畅,防雷设施不完善等,都会带来火险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容易蔓延,难于扑救。

2.储罐

储罐为盛装液化石油气的压力容器。由于罐体材质及附件的缺陷、灌装操作失误、疏于试压检修等原因,容易发生泄漏、着火、爆炸事故。

3.灌瓶间

在气瓶灌装的过程中,由于气瓶完好程度不同,同时灌装的注气连接口又多,装、卸操作频繁,气流速度大,静电的危险性增多,灌满程度、气温高低、通风排气条件好坏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4.压气机室及仪表间

因其周围是易燃易爆物品,处于爆炸危险区域,设备故障和仪表失灵误动作等都可能带来严重火险,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5.接卸站台

接卸站台有各种装卸设备和管道,容易发生跑、冒、滴、漏,是事故的多发区。

6.汽车槽车

汽车槽车是运输和装卸液化石油气的机动压力容器,由于槽车罐体材质缺陷,安全附件不齐全或失灵,严重超装,进入装卸区排气管不戴火花熄灭器或静电接地不良,误启动槽车拉断卸气管而造成大量液化气泄漏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7.气瓶库

气瓶库是存放大量实瓶和空瓶的场所。由于气瓶本身的缺陷(如腐蚀、损伤等),角阀不良,严重超装以及气温、通风、搬运等一系列原因,都有可能招致火灾爆炸事故。

8.液化气管道

从炼油厂或石油化工厂的液化气储备供应总站的储罐到火车或汽车装车站台,以及从卸车站台送到分配、零售站的储罐,再送到灌装间装瓶,都要管道密闭输送。液化气管道涉及的面和点很宽很广。由于压力大、流速快,泄漏和静电带来的危险比较突出。已有多起事故都是因为管子断裂、阀门漏气、高压液化石油气喷出,遇明火或静电放电火花引起着火爆炸。

液化石油气是从石油的开采、裂解、炼制等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副产品。液化石油气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包括:丙烷(C3H8)、丙烯(C3H6)、丁烷(C4H10)、丁烯(C4H8)和丁二稀(C4H6),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甲烷(CH4)、乙烷(C2H6)、戊烷(C5H12)及硫化氢(H2S)等成分。从不同生产过程中得到液化石油气,其组成有所差异。

在常压条件下,液化石油气C3、C4成分的沸点都低于常温,容易汽化为气体,由于C5以上成分的沸点较高,在C3、C4等汽化之后仍以液态残留在容器之中,因此称为残液。我国民用液化石油气残液含量较高。液化石油气是炼油厂在进行原油催化裂解与热裂解时所得到的副产品。

催化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

氢气5~6、甲烷10、乙烷3~5、乙烯3、丙烷16~20、丙烯6~11、丁烷42~46、丁烯5~6,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5~12。

热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

氢气12、甲烷5~7、乙烷5~7、乙烯16~18、丙烷0.5、丙烯7~8、丁烷0.2、丁烯4~5,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2~3。

液化石油气组分

我国的液化石油气按原石油工业部规定的质量标准,可分为四种规格: 标号为1号的液化石油气,其C3(按丙烷计,下同)含量为100%;标号为2号的液化石油气,其 C3、C4(按丁烷计,下同)含量各为50%;标号为3号的液化石油气,其C3含量为30%,C4的含量为70%;标号为4号的液化石油气,其C4的含量为100%。 30℃时水是液体,只要考虑二氧化碳体积。按丁烷计算,1千克是17.25摩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69摩尔,30℃时体积是1715升。按丙烷计算,1千克是22.73摩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68.2摩尔,30℃时体积是1695升。 所以,1号的液化石油气30℃时1千克燃烧后体积是1695升;2号的液化石油气30℃时1千克燃烧后体积是1705升;3号的液化石油气30℃时1千克燃烧后体积是1709升;4号的液化石油气30℃时1千克燃烧后体积是1715升。 液态液化石油气的热值为45.217-46.055MJ/KG(10800-11000千卡/公斤),1立方米的水从30°至60°吸热125.46MJ(300千卡),所以可以加热0.36--0.37立方米水(从30°至60°)。 CH4+2O2=CO2+2H2O 2C4H10+13O2=8CO2+10H2O 水煤气: 2H2+O2=2H2O 2CO+O2=2CO2 合起来就是 2H2+2CO+O2=H2O+CO2 假设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水煤气的体积都是aL

则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水煤气的耗氧量分别为:2aL、、0.5aL。 由于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是一定的,那么完全燃烧同体积的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水煤气需要的空气的体积的比例为 =4:13:10液化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正异丁烷、正异丁烯等烃类,另外还含有少量的戊烷及硫化物等杂质,从不同生产过程中得到的液化石油气,其组成有所差异。液态比重比水轻,像油类一样,浮于水面,约相当于水比重的一半,在0.50~0.60之间。 液化石油气(LPG)知识 [苏州蓝天燃气有限公司]该新闻共被浏览: [2903]次 液化石油气(英文缩写LPG)指比较容易液化,通常以液态形式运输的石油气,简单地说就是液化了的石油气。液化石油气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状态,在常温加压或常压低温下很容易从气态转变为液态,便于运输及贮存,故称液化石油气。 一、液化石油气的化学成分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含有三个碳原子和四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行业上习惯分别称为碳三和碳四。液化石油气主要组成有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四种。除上述主要成分外,有的还含有少量的戊烷(为通常俗称为残液的主要成份)、硫化物和水等。通常在民用液化石油气中,加入微量的甲硫醇、甲硫醚等硫化物作加臭剂。液化石油气主要来源是从炼油厂获取。其含量约占原油总量的5%--15%。 二、 液化石油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所说的液化石油气都存在液、气两种形态,液、气态处于动态平衡中。它具有一些以下物理化学性质:

液化石油气的物理特性(2021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液化石油气的物理特性(2021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液化石油气的物理特性(2021新版) 一、液化石油气的状态参数 液化石油气所处的状态,是通过压力、温度和体积等物理量来反映的,这些物理量之间彼此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称为状态参数。 1.压力 压力是一物体垂直均匀地作用于另一物体壁面单位面积上力的量度。物理上用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垂直压力来表示,称为压强,用符号p表示。 p=F/A(1-2-1) 式中p——压强,Pa; F——均匀垂直作用在容器壁面的力,N; A——容器壁面的总面积,m2 。 由于在工程实际中习惯地将压强称作压力,因此,本书中后面

提到的压力,即指压强。 测量压力有两种标准方法:一种是以压力等于零作为测量起点,称为绝对压力,用符号“P绝”表示;另一种是以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力作为测量起点,也就是压力表测量出来的数值,称为表压力,或称相对压力,用符号“P表”表示。液化石油气储灌工艺所讲的压力都是指表压力。 绝对压力与表压力之间的关系为 绝对压力=表压力+当时当地大气压力 (1)压力的单位我国现行的法定压力计量单位是国际单位制导出的压力单位,即:帕斯卡(Pa),1Pa=1N/m2 。由于帕斯卡的单位太小(如:一粒西瓜子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力约为20Pa,在实际中常使用兆帕斯卡(MPa)、千帕斯卡(kPa)。其关系为 1MPa=103 kPa=106 Pa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 间:2008-3-5 返回 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催化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 氢气5~6、甲烷10、乙烷3~5、乙烯3、丙烷16~20、丙烯6~11、丁烷42~46、丁烯5~6,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 烃类5~12。 热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 氢气12、甲烷5~7、乙烷5~7、乙烯16~18、丙烷0.5、丙烯7~8、丁烷0.2、丁烯4~5,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 类2~3。这些碳氢化合物都容易液化,将它们压缩到只占原体积的1/250~l/33,贮存于耐高压的钢罐中,使用时 拧开液化气罐的阀门,可燃性的碳氢化合物气体就会通过管道进入燃烧器。点燃后形成淡蓝色火焰,燃烧过程中产 生大量热(发热值约为92 100 kJ/m3~121 400 kJ/m3)。并可根据需要,调整火力,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卫生。 液化石油气虽然使用方便,但也有不安全的隐患。万一管道漏气或阀门未关严,液化石油气向室内扩散,当含 量达到爆炸极限(1.7%~10%)时,遇到火星或电火花就会发生爆炸。为了提醒人们及时发现液化气是否泄漏,加 工厂常向液化气中混入少量有恶臭味的硫醇或硫醚类化合物。一旦有液化气泄漏,立即闻到这种气味。而采取应急 措施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在提炼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油品过程中剩下的一种石油尾气,通过一定程序,对石油

尾气加以回收利用,采取加压的措施,使其变成液体,装在受压容器内,液化气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它在气瓶内呈 液态状,一旦流出会汽化成比原体积大约二百五十倍的可燃气体,并极易扩散,遇到明火就会燃烧或爆炸。 煤气 coal gas 以煤为原料加工制得的含有可燃组分的气体。根据加工方法、煤气性质和用途分为:煤气化得到的是水煤气、半水 煤气、空气煤气 (或称发生炉煤气) ,这些煤气的发热值较低,故又统称为低热值煤气;煤干馏法中焦化得到的气 体称为焦炉煤气,属于中热值煤气,可供城市作民用燃料。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氢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液化石油气使用常识

液化气使用常识 一、液化气用户安全用气常识 1、液气是易燃、易爆危险品,用户要做到“五会”、“五不准”。 (1)“五会”: a、会点火。要掌握"火等气"的原则,使用时先点火,后开气。 b、会装卸减压阀。安装前首先检查连接杆头部的胶皮密封圈有无变殂、脱落;安装时手轮对准钢瓶阀口放正。逆时针旋转上紧。 c、会调风门。火焰调到兰色为最佳。 d、会试漏。对灶具开关、胶管、减压阀、钢瓶角阀等易漏气部位,要经常检查。试漏时应用皂液,不准用明火试漏。 e、会处理紧急事故。 (2)“五不准”: a、不准将钢瓶放在露天烈日下曝晒、雨淋及潮湿场所。 b、不准用明火或热水、蒸汽对钢瓶加热。 c、不准将钢瓶倒置或卧放使用。 d、用户不准私倒残液,更不准点燃。 e、液化气不准与其它火源同室使用。 2、 钢瓶应放在易搬动、通风良好、周围没有易燃物的地方。钢瓶距灶具或热源不得小于1米,钢瓶周围温度温度不超过45℃。 3、 灶具操作间应保证充足的通风换气量。使用时必须有人看管,防止风吹灭或汤水溢出浇灭火焰,造成泄漏而发生事故。灶具每次使用完应同时关闭灶具开关和网瓶角产供销,不允许只关一阀门。 4、钢瓶角阀或减压阀发生帮障,应及时送供气站修理或更换,用户不要私自拆修 5、 卧室、办公室、楼道、地下室及易燃品仓库不准存放钢瓶。液化石油气瓶,使用未超过20年的,每五年检验一次,超过20年的,每两年检验一次。凡超期未检的钢瓶,不得继续使用。 6、如发现液化气大量泄漏,应首先关闭瓶阀,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严禁各类明火(煤火、吸烟等),严禁开、关各类电器。 7、发生火灾时,应尽快关闭并瓶阀,并将钢瓶移至空旷无明火的安全地点,切忌将钢瓶碰倒,同时向消防队速报火警。 二、液化石油气瓶质量安全自查“五法”

液化气的物理特性

液化气的物理特性 表示液化气物理特性的项目有沸点、熔点、临界参数、密度、比容、相对密度、蒸气压、露点、蒸发潜热、粘度、溶解度。 1、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沸点。沸点和蒸发虽同属于气化现象,但蒸发只是在液体表面上进行,且在任何温度下都有蒸发现象,只不过是蒸发有快慢而已,而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都同时发生,但必须达到一定条件才会发生,这个条件就是液体内的饱和蒸气压和外界压力相等时,才会发生液体沸腾现象。 液化气的沸点与外界压力有关,外界压力增大,沸点升高,压力减小,沸点降低。我们通常所说的沸点是规定在101.33KPa(1atm)下的液体沸腾的温度。例如:丙烯在101.33KPa下沸点为-42.05℃,压力增大到0.8MPa时,沸点会上升到20℃。为了液化气储运安全使其沸点控制到常温以下,所以液化气工作压力多定为0.7MPa。 液化石油气各组分在101.33KPa下的沸点参数见表1。 2、气体、液体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ρ表示,单位为Kg/m3。 气体密度是随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因此,表示气体密度时,必须规定温度和压力条件。通常以压力为101.33KPa、温度为0℃时的数值,作为标准状态下密度值。 液化气主要成分气体密度见表2

液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但密度受压力影响却很小,可以不予考虑。表3列出了丙烷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由表3可知液体丙烷受温度使其密度和体积变化情况。如在15℃时,丙烷体积为100%,当温度升高30℃时,体积膨胀到105%。即比原来增加了5%。 丙烷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表3 1、气体、液体相对密度 物质的密度与某一标准物质的密度之比称为该物质的相对密度,相对密度没有单位。 气体的相对密度是指在标准状态下,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用S表示,即: S=ρ/ρ 空 式中S——某气体的相对密度; ρ——标准状态下某气体的密度,Kg/m3。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其值为1.293Kg/m3。 ρ 空 另一种简单方法,是用液化石油气分子量与空气量即:S=M/M 空 式中M——液化石油气的分子量; ——空气分子量,其值为29。 M 空 液体的相对密度是液体的密度与同体积4℃纯水的密度之比,用d表示,没有单位。即: d=ρ/ρ 水 式中d——某液体相对密度; ρ——某液体的密度,g/cm 2 ——在101.33Kma和4℃下,纯水的密度,其值为1 g/cm2ρ 水 液态液化气的相对密度是以0℃的数值作为标准,但操作和实际中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液态液化气相对密度在0.5~0.6之间,即比水轻得多。气态液化

【石油行业标准】石油液化气标准

目前,我国液化石油气质量标准GB11174-1997的具体内容为: 实际应用中,密度和蒸气压是最便于检测的参数,由于该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密度值,我单位依据多年液化石油气入库检测经验及北方各大炼厂的油品质量状况,规定了液化石油气的入库检测密度标准。低于这一标准时,C5以上组份含量及蒸发残留物一般符合国家标准,直接入库;高于这一标准时,则须按照SH/T0230 方法进行色谱分析。 2007年6月,我单位接收了两批液化石油气,检测合格入库。该油品分装后实际使用时,火苗却只有原来的1/2~1/3,用户反映强烈并退货。当时的密度检测值为0.62kg/m3,色谱分析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为: 表1 两批遭用户退货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

与标准进行对照,就会发现这两批油品虽然密度较大,但组份含量却是符合要求的。符合国标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问题出在哪里呢? 二、原因分析 为找出符合国标的液化石油气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因,我们查找了一些资料,如几种主要成份的化学性质、燃烧特性等。但因资料来源和笔者学识所限,未能找到影响用户使用的确切原因,只能从几种主要成份已掌握的物化性质进行一些表面分析。 首先是饱和蒸气压,当液态液化石油气储存在密闭容器内时,只要容器上部还留有空间,这部分空间就会被气态液化石油气充满。当容器上部气液两相处于动态平衡时,所测出的气相空间的压力,就是当时条件下该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众所周知,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与容器的大小及液量无关,仅取决于成份及温度。几种液化石油气主要组份的饱和

蒸气压如下: 表2 几种液化石油气组份的饱和蒸气压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仅C3组份饱和蒸气压与C4相差较大,同一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间蒸气压也有较大差异。如正丁烷与异丁烷、顺丁烯-2、反丁烯-2与正异丁烯,均相差30%以上。饱和蒸气压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该种物质自然气化能力的大小。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必然感到效果明显不同。 其次是化学活性,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应该是丙烷、丁烷。烷烃是饱和烃,是只有碳碳单键的链烃,因为C-H键和C-C单键相对稳定,所以烷烃的性质很稳定,难以断裂。除了氧化、卤化、裂化反应外,烷烃几乎不能进行其他反应。因此,很多发达国家的液化石油气是丙烷气、丁烷气或丙丁烷混和气。而烯烃是指含有C=C键 (碳-碳双键)的碳氢化合物,属于不饱和烃。双键基团是烯烃分子中的功能基团,具有反应活性,可发生氢化、卤化、水合、卤氢化、次卤酸化、硫酸酯化、环氧化、聚合等加成反应,还可氧化发生双键的断裂,生成醛、羧酸等。因此,烯烃虽然也是易燃易爆气体,但由于其晶间结构排列的不同,相同温度下密度高于烷烃,

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表

液化石油气理化特性表 识中文名:液化石油气;压凝汽油 分子式:C 3H 8-C 3H 6-C 4H 10-C 4h 8(混合物) 危规号:21053 性状: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 理 化 性臭味。 熔点°C :英文名:Liquefied petroleum gas分子量: RTECS号:UN编号:1075CAS号:68476-85-7溶解性:在水上漂浮并沸腾,不溶于水。可产生易燃的蒸气团。 饱和蒸汽压kPa: 4053 (16.8C )相对密度(水=1): 相对密度(空气=1):

燃烧热kJ/mol: 最小点火能mJ: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聚合危险:不聚合 稳定性:不稳定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质沸点c : 临界温度c : 临界压力MPa: 燃烧性:易燃 闪点c :-74 燃 烧 爆 炸 危 险爆炸极限%: 1.63?9.43 自燃温度c:450 危险性分类:第2.1 类易燃气体甲类 危险特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毒性:属微毒类 接触限值:中国MAC(mg/m )1000 3 性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毒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响: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接触液化气体,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复温。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迅速吸。就医。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 性 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慢性影急 救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防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护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泄 漏 处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

液化石油气基本知识

液化石油气基本知识 一、液化石油气的来源、组成 1、液化石油气的来源 液化石油气是在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炼制过程中,作为副产品而取得到的以丙烷、丁烷为主要成分的碳氢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只有在加压或降温的条件下,才变成液体,故称为液化石油气。常温下,液化石油气中的乙烷、乙烯、丙烷、丁烯、丁烷等均为无色无嗅的气体,他们都比水轻,且不溶于水。液化石油气中的刺鼻味是由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特意加入的硫醇和醚等成分产生的,便于液化石油气泄漏时使用者察觉判断。 液化石油气,英文Liquefied Petroleum Gas,缩写LPG。 2、液化石油气的组成 主要成分:丙烷(C3H8)、丁烷(C4H10) 少量成分:甲烷、乙烷、丙稀、丁烯。 残液:液化石油气钢瓶里总有微量液体用不完,该部分液体称为残液,其主要成分为戊烷及戊烷以上碳氢化合物。 液化石油气国家标准规定残液含量不大于3%。

二.液化石油气的生产: 主要从炼油厂在提炼石油的裂解过程中产生。在石油炼厂及石油化工厂的常减压蒸馏、热裂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及延迟焦化等加工过程中都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一般来讲,提炼1吨原油可产生3%-5%的液化石油气;也可从天然气中回收液化石油气。从油田出来的原油和湿气混合物经气液分离器分离,上部出来的天然气送到一个储气罐中,经过加压(16kg/cm2)再分馏,用柴油喷淋吸收;天然气(干气)从塔顶送出,吸收了液化气的富油经过分馏塔,在16kg/cm2压力下冷凝为液态,形成液化石油气。 LPG的生产主要有3种方法。 1、从油、气田开采中生产 在油田开采时,反携带有原油中的烃类气体或气田开采时,携带在天然气中的其他烃类,经初步分离及处理后,再集中送到气体分离工厂进行加工,最后分别获得丙烷、丁烷。在一定压力下或冷冻到一定的温度将丙烷、丁烷分别进行液化,并分装在不同的储罐内。生产商可分别出售丙烷、丁烷,也可按用户要求,把丙烷、丁烷按一定比例,调配成符合质量标准的LPG再出售。 2、从炼油厂中生产

液化石油气物质特性分析表

液化石汕气物质特性分析表

1、液化石油气组成: 液化气主要成分含有丙烷、丙烯、丁烷、异丁烷、丁烯、异丁烯等低分子类,而一般经过处理的民用液化气主要成分有:丙烷、正丁烷及异丁烷等,无色气体或黄柠色油状液体、特殊臭味。 2、理化特性 液化石油气常压下为气态,具有气体性质,经过降温和加压处理后成为液态,密度增大。闪点为-74°C,引燃温度为426?537°C,爆炸极限为5% ?%。液态的液化气挥发性较强,在液态挥发成气体时, 其体积扩大250?300倍,其热值大,最高燃烧温度可达1900o C, 体积膨胀系数约为水的10?16倍,相对密度为空气的1?56倍,易在低洼处沉积。 3、液化石油气的火灾危险性

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混合性气体,液化石油气向室内扩散,当含量达到爆炸极限(5%?%)时,遇到火星或电火花就会发生爆炸。 (1)易燃易爆。比汽油等油类、天然气有更大的火灾爆炸事故的危险性。液化气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即使在寒冷地区,遇到静电或金属撞击时发出的细小火花,都能迅速引起燃烧。液化气加空气混合浓度在5—%时,就会引发爆炸。 (2)气液态体积比值大、易挥发。在常温常压下,液态液化气迅速气化为250?350倍体积的液化气气体。 (3)液化石油气液态比重比水轻。气态比空气重倍。由于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因此,一旦液化石油气从容器或管道中泄漏出来,不像相对密度小的可燃气体那样容易挥发与扩散,而是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动和滞存,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引起火灾。因此液化石油气泄漏, 极易沉积在低洼处,引发燃烧爆炸事故。 (4)体积膨张系数大。液化石油气的体积膨胀系数大约是同温度水的体积膨胀系数的10?16倍,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态体积会不断膨胀,气态压力也不断增加,温度每升高摄氏1度,体积膨胀?%, 气压增加?。因此,液化石油气在充装作业中必须限制装量。否则容易造成爆炸火灾隐患。 (5)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容器内部液化石油气的压力总比外界大气压力大得多,所以,液化石油气一定要在密闭的、具有足够强度的容器中储存。否则容易造成爆炸火灾隐患。 4、液化气的毒害性 液化石油气木身并无毒性,但有麻醉及窒息性,使生物反应能力降低。但液化石油气使用不当时,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素结合,而造成缺氧状态(一氧化碳中毒,导致死亡)。

液化石油气的基本知识

一、液化石油气的来源、组成 1、液化石油气的来源 液化石油气是在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炼制过程中,作为副产品而取得到的以丙烷、丁烷为主要成分的碳氢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只有在加压或降温的条件下,才变成液体,故称为液化石油气。常温下,液化石油气中的乙烷、乙烯、丙烷、丁烯、丁烷等均为无色无嗅的气体,他们都比水轻,且不溶于水。液化石油气中的刺鼻味是由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特意加入的硫醇和醚等成分产生的,便于液化石油气泄漏时使用者察觉判断。 2、液化石油气的组成 主要成分:丙烷(C3H8)、丁烷(C4H10) 少量成分:甲烷、乙烷、丙稀、丁烯。 残液:液化石油气钢瓶里总有微量液体用不完,该部分液体称为残液,其主要成分为戊烷及戊烷以上碳氢化合物。液化石油气国家标准规定残液含量不大于3%。 二、液化石油气的用途 1、民用燃气:烹调、烧水、取暖等。 2、工业用:干燥、定型、发泡、熔化金属、烘烤等。 3、农业生产:烘烤、采暖、催熟等。 三、液化石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1、密度:在标准状态下(0℃、1个大气压)单位体积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单位:气态:Kg/Nm3 液态:KG/升 混合气气态密度为各组分在同一状态下的密度与各组分体积百分数之和。 2、比重:一物质的密度与某一标准物质的密度之比。 气态的液化石油气比重是空气的1.5~2倍,它扩散后处于空气的下部,可以由高处流向低洼的地方,积存在通风不好和不易扩散的地方。 液态液化石油气比水轻,其比重在0.5~0.6之间。 3、体积膨胀系数 液体一般受热膨胀,温度越高膨胀得越厉害。液化石油气的膨胀系数是水的16倍左右。因此,容器灌装时必须要留出一定的空间。液化石油气充装系数为85%(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是安全的)。

液化气的物理特性

液化石油气的物理特性 液化石油气气体的密度其单位是以kg/m3表示,它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在表示液化石油气气体的密度时,必须规定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一些碳氢化合物在不同温度及相应饱和蒸气压下的密度见表2-5。 表1-1 一些碳氢化合物在不同温度及相应饱和蒸气压力下的密码(kg/m3)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气态液化石油气的密谋随着温度及相应饱和蒸气压的升高而增加。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气态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101.3kPa下一些气态碳氢化合物的密度见表1-2。 表1-2 一些气态碳氢化合物在101.3kPa下的密度/( kg/m3) 液化石油气液体的密度以单位体积的质量表示,即kg/m3。它的密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上升密度变小,同时体积膨胀。由于液体压缩性很小,因此压力对密度的影响也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由表1-2可以看出,液化石油气液态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表1-3 液化石油气液态的密度(kg/m3)

相对密度由于在液化石油气的生产/储存和使用中,同时存在气态和液态两种状态,所以应该了解它的液态相对密度和气态的相对密度。 液化石油气的气态相对密度,是指在同一温度和同一压力的条件下,同体积的液化石油气气体与空气的质量比。求液化石油气气体各组分相对密度的简便方法,是用各组分相对密度的简便方法,是用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求得,因为在标准状态下1mol气体的体积是相同的。液化石油气气态的相对密度见表1-4。 表1-4 液化石油气气态的相对密度(0℃,101.3kpa) 从表1-4中可以看出液化石油气气态比空气重1.5~2.5倍。由于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因此,一旦液化石油气从容器或管道中泄漏出来,不像相对密度小的可燃气体那样容易挥发与扩散,而是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动和滞存,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因此,用户在安全使用中必须充分注意,厨房不应过于狭窄,通风换气要良好。液化石油气储存场所不应留有井\坑\穴等.对设计的水沟\水井\管沟必须密封,以防聚积,引起火灾。 液化石油气的液态相对密度,指在规定温度下液体的密度与规定温度下水的密度的比值。它一般以20℃或15℃时的密度与4℃与15℃时纯水密度的比值来表示。 液化石油气的液态相对密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变小,见表1-5。 表1-5液化石油气液态各组分相对密度 从表1-5中可看出,在常温下(20℃左右),液化石油气液态各组分的相对密度约为0.5~0.59之间,接近为水的一半。当液化石油气中含有水分时,水汾就沉积在容器的底部,并随着液化石油气一部输送到用户,这样,既增加了用户的经济负担,又会引起容器底部腐蚀,缩短容器的使用期限。因此,液化石油气中的水分要经常从储罐底部的排污阀放出。 体积膨胀系数绝大多数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液化石油气也不例外,受热受膨胀,温度越高,膨胀越厉害。

液化石油气的运输

液化石油气的运输液化石油气运输就是将液态液化石油气从某生产单位(如:炼油厂、石化厂等)输送到液化石油气接受站(如储配站、混气站等),再由接收站运送到居民用户或工业用户的过程。根据输送方式的不同,液化石油气的运输分为:管道运输、槽船运输、铁路罐车运输、瓶装运输和汽车罐车运输等5种。 一、管道运输 当液化石油气的运输量很大时宜采用管道运输,并且可将液化石油气通过管线直接输送给用户。 管道运输具有运行安全可靠、管理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如果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修建在其生产地附近,采用管道运输会有明显的经济效果。 用管道输送液化石油气时,必须考虑液化石油气易于汽化这一特点。在运输过程中,要求管道中任何一点的压力都必须高于管道

中液化石油气所处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否则液化石油气在管道中汽化后形成“汽塞”,将会大大地降低管道的通过能力。 管道运输一次性投资大,管材用量多,金属耗量大,无法分期建设。一般适用于运输量大的情况,也适用于运输量不大,而运输距离较短的情况。在小范围的居民集中区,设置一定数量的储罐,可将液化石油气通过管道以气相输送给用户使用。 二、槽船运输 水路槽船运输能力大,运输费用低,适用于具有水路运输条件的情况。但船舶建造技术难度较大,建造费用较昂贵,同时配合兴建必要的输送管道及码头设施。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具有大型球罐的液化石油气站已在沿海各大港口相继建成。 液化石油气槽船一般分为常温式槽船和低温常压式槽船两种。 1.常温式槽船

常温式槽船上设置的液化石油气储罐是根据液化石油气在槽船 罐体最高使用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和运输操作时的附加压力设计的。这种槽船上的罐体由于罐体壁厚,自重大,装载液化石油气的能力 较小,主要用于沿海和内河航运。 2.低温常压式槽船 低温常压式槽船上设置的储罐借助于制冷装置使液化石油气在 低温常压下储存。在船体壳内与罐体之间填充绝热材料。罐体用耐 低温钢制造。具装载能力大,多用于远洋运输。 三、铁路罐车运输 在铁路建设接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采取铁路罐车运送液化 石油气。铁路罐车运输液化石油气,运输能力大,运输费用低,运 输距离远。但是铁路运输调度和管理比较复杂,且受铁路接轨和铁 路专用线建设条件的限制。一般适用于运输距离较远,运输量较大 的情况。

液化石油气的特性

液化石油气的特性 液化石油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性: 1.常温易气化 液化石油气在常温常压下的沸点低于-50℃,因此它在常温常压下易气化。1L液化石油气可气化成250—350L,而且比空气重1.5~2.0倍。由于气态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所以泄漏时常常滞留聚集在地板下面的空隙及地沟、下水道等低洼处,一时不易被吹散,即使在平地上,也能顺风沿地面飘流到远处而不易逸散到空中。因此,在储存、灌装、运输、使用液化石油气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远处的明火也能将逸散的石油气点燃而引起燃烧或爆炸。 2.受热易膨胀 液化石油气受热时体积膨胀,蒸气压力增大。其体积膨胀系数在15℃时,丙烷为0.0036,丁烷为0.00212,丙烯为O.00294,丁烯为O.00203,相当于水的10~16倍。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态体积会不断地膨胀,气态压力也不断增加,大约温度每升高1℃,体积膨胀0.3%~0.4%,气压增加0.02~0.03MPa。国家规定按照纯丙烷在48℃时的饱和蒸气压确定钢瓶的设计压力为1.6MPa,在60℃时刚好充满整个钢瓶来设计瓶内容积;并规定钢瓶的灌装量为0.42kg/L,在常温下液态体积大约占钢瓶内容积的85%,留有15%的气态空间供液态受热膨胀。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不超过48℃,钢瓶是不会爆炸的。如果钢瓶接触热源(如用开水烫、用火烤或靠近供热设备等),那就很危险。因为温度升高到60℃时钢瓶内就完全充满了液化石油气,气体膨胀力直接作用于钢瓶,而后温度再每升高1℃,压力就会急剧增加2~3MPa。钢瓶的爆破压力一般为8MPa,此时温度只要升高3~4℃,钢瓶内的气压就可能超过其爆破压力而爆炸。如果超量灌装钢瓶,那就更加危险。据实验,规定灌装量为15kg的钢瓶,超装1.5kg,在35。C时液态就充满了瓶内容积,在40℃时就有可能引起钢瓶爆炸;若超量灌装2.5千克,在20℃时液态就充满了瓶内容积,在25℃时就可能使钢瓶爆炸。如某地一用户为贪小便宜,通过私人关系在液化气站往钢瓶内多灌了2kg液化石油气,拿回家停放不久就爆炸了,造成物毁人亡。 3.流动易带电 液化石油气的电阻率约为1011~1014 Ω·cm,流动时易产生静电。实验证明,液化石油气喷出时产生的静电电压可达9000V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体,气体中常含有液体或固体杂质,在高速喷出时与管口、喷嘴或破损处产生强烈摩擦所致。液化石油气中含液体和固体杂质愈多,在管道中流动愈快,产生的静电荷也就愈多。据测试,静电电压在350-450V时所产生的放电火花就可点燃或点爆。 4.遇火易燃爆 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约为1.7%--0.7%,自燃点约为446℃~480℃,最小引燃(爆)能量约为0.26mJ。就是说,液化石油气在空气中的浓度处在1.7%,-0.7%的范围内,只要受到O.26mJ点火能量的作用或受到446,480℃点火源的作用即能引起燃烧或爆炸。1kg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资料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 分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 第一节液化石油气主要知识简介 一、主要成分 液化石油气是从石油的开采、裂解、炼制等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副产品。液化石油气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包括:丙烷(C3H8)、丙烯(C3H6)、丁烷(C4H10)、丁烯(C4H8)和丁二稀(C4H6),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甲烷(CH4)、乙烷(C2H6)、戊烷(C5H12)及硫化氢(H2S)等成分。从不同生产过程中得到液化石油气,其组成有所差异。液化石油气的化学分子式是C3H8。 在常压条件下,液化石油气C3、C4成分的沸点都低于常温,容易汽化为气体,由于C5以上成分的沸点较高,在C3、C4等汽化之后仍以液态残留在容器之中,因此称为残液。我国民用液化石油气残液含量较高。 二、主要物理性质 1.相对密度 液化石油气是混合物,其相对密度随组成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认为,液化石油气气体的相对密度为空气相对密度的1.2~2.0倍;液态相对密度大约0.51。 2.液态体积膨胀系数 液态液化石油气的体积膨胀系数大约是同温度下水的体积膨胀系数的10-16倍。因此,在给容器充装液化石油气时,液相不得充满,而要留一定的空隙,以供受热体积膨胀时占用。 3.溶解度 溶解度指液化石油气的含水率。其特点是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由于液化石油气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因而在储罐、钢瓶等液化石油气容器的底部经常沉积着一定的水,需要定期排放。 4.浓度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量、燃烧热值 液化石油气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浓度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量及燃烧热值随组分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一般认为液化石油气在空气中体积浓度爆炸极限约为1.5%~9.5%,最小点火能量低于0.3毫焦耳,燃烧热值为92092~12139千焦/立方米。 5.电阻率 液化石油气的电阻率约为1011~1014欧*厘米。据测定,液化石油气从容器、设备、管道中喷出时产生的静电位可达9000伏。 三、液化石油气的火灾危险性

最新整理液化石油气特性及其对安全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液化石油气特性及其对安全的影响 一、液化石油气的一般特性 液化石油气通常处于饱和状态,既有气相,又有液相,因此,它具有气体和液体的物理特性。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烷烃和烯烃,因此,它又具有烷烃和烯烃的化学特性。液化石油气的这些特性因其组分不同而异,与其他可燃介质相比,液化石油气的一般特性如下。 1.方便性 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为气体,稍加压或冷却即可液化。如丙烷在20℃、0.81MPa压力下即成为液体,这给灌装、运输和使用带来了方便。 2.易燃性 液化石油气和空气混合后,一旦遇到火种,甚至是石头与金属撞击或摩擦静电火花那样微小的火种,都能迅速引起燃烧,释放出能量。这是制造各种燃烧器具和利用液化石油气的根据。 3.易爆性 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为1.5%~9.5%,其爆炸范围宽且爆炸下限低,当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达到其爆炸范围时,遇到火种即可发生爆炸。 4.挥发性 储存在容器内的液化石油气如果以液体状态泄漏出来时,于压力降低,便可迅速汽化,其体积将会骤然膨胀为250倍的气态石油气。此时,周围若有火种就会形成燃烧和爆炸。 5.溶解性 液化石油气能溶解水,而且随温度升高其溶解度增大。当温度降低时,原来溶解的水会部分析出,这部分水在温度降低时,因吸收周围的热量使之形成冰塞,造成管道或阀门堵塞,甚至冻裂损坏。 液化石油气能使石油产品溶化。用于液化石油气的阀门填料应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不应使用油浸石棉盘根作阀门填料和管道密封材料;输送和装卸软管需采用耐油胶管。

6.微毒性 空气中液化石油气浓度低于1%时,对人体健康无害。但是,如果长期接触浓度较高的液化石油气或在燃烧不完全时,对人的神经系统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当空气中含有超过10%的高碳烃类气体或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时,还会使人窒息或中毒。 7.腐蚀性 纯净的液化石油气不会对碳钢和低合金钢产生腐蚀。所谓液化石油气的腐蚀是于其中的硫化物杂质所致。如硫化氢在有水的条件下,会对钢材产生应力腐蚀和化学腐蚀。因此,对盛装液化石油气的金属设备,应定期进行缺陷检验。 8.热值高 液化石油气燃烧时,一般每立方米气态液化石油气的低发热量为10×104kJ/m3,相当于每立方米焦炉煤气发热量的1 倍;液态石油气的低发热量为4.5×104kJ/kg,约为每公斤烟煤发热量的2倍。 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燃气的低热值见表1-2-20。 表1-2-20 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燃气的低热值 名称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焦炉煤气空气煤气无烟煤气二甲醚轻烃燃气热值/(kJ/m3)10800035600xxx001050058006680031800 二、液化石油气特性对安全使用的要求 综上所述,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极易燃烧爆炸的物质,国家标准GB 18218《重大危险源辨识》将其列为重大危险易燃物质。人们在利用液化石油气的有益特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其发生危害作用。液化石油气的安全使用要求如下。 ①严防液化石油气的外泄。凡盛装液化石油气的容器和管道应具有足够的耐压能力和可靠的密封性。与液化石油气相关的设备及其建筑物、构筑物要有满足要求的防范保护设施和防火间距。 ②凡与液化石油气相关的站区和环境要杜绝明火、电火花及静电火花的产生,并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不得有使液化石油气集聚、存积的地方。 ③储罐、钢瓶等容器储装液化石油气时,要按规定的储装量充装,

液化石油气基本常识

液化石油气、钢瓶及灶具知识 1、什么是液化石油气 顾名思义,就是石油气液化成液体的意思它是开采和炼制石油过程中的副产品。随着石油化工业的发展,石油的加工制作和应用已进入高、精、尖领域。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气已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现代文明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标志。它对节约能源、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在我国液化石油气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工业部门。 2、液化石油气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我国液化石油气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燃料供应部门,是从50年代开始的。1956年北京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液化石油气公司,开创了我国把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生活燃料的新纪元。它以热效率高、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投资少、见效快、减少污染、有利于身体健康等优点,被列为我国现代化城镇居民生活的主要热力能源。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并普及。 3、液化气和液化石油气的区别 液化石油气是城镇燃气中一种气源,是被液化了的石油气。人们常说的“液化气”,是所有在一定条件下能被液化的气体的通称,如:液氨、液氯等均可称为“液化气”。把液化石油气叫做“石油液化气”更是错误的,因为石油已经是液体,勿需再液化,也不能将石油液化成气体。 4、液化石油气的来源 液化石油气是开采和炼制石油过程中的副产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炼油厂,二是油田的气田。简单的说就是来自石油加工工业。 5、液化石油气的优越性 液化石油气是一种高质量高热值的优质燃料;燃烧后无灰渣和灰尘,清洁卫生;因其具有液化的的特点,使用、运输、贮存方便;不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安全可靠;即可瓶装、又可管道供应,即可供应城市、又可供应市郊和农村,供应灵活,适应性强等优点。

液化石油气的特性

液化石油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性: 1.常温易气化 液化石油气在常温常压下的沸点低于-50℃,因此它在常温常压下易气化。1L液化石油气可气化成250—350L,而且比空气重 1.5~ 2.0倍。由于气态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所以泄漏时常常滞留聚集在地板下面的空隙及地沟、下水道等低洼处,一时不易被吹散,即使在平地上,也能顺风沿地面飘流到远处而不易逸散到空中。因此,在储存、灌装、运输、使用液化石油气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远处的明火也能将逸散的石油气点燃而引起燃烧或爆炸。 2.受热易膨胀 液化石油气受热时体积膨胀,蒸气压力增大。其体积膨胀系数在15℃时,丙烷为 0.0036,xx为 0.00212,丙烯为O.00294,丁烯为O.00203,相当于水的10~16倍。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态体积会不断地膨胀,气态压力也不断增加,大约温度每升高1℃,体积膨胀 0.3%~ 0.4%,气压增加 0.02~ 0.03MPa。国家规定按照纯丙烷在48℃时的饱和蒸气压确定钢瓶的设计压力为

1.6MPa,在60℃时刚好充满整个钢瓶来设计瓶内容积;并规定钢瓶的灌装量为 0.42kg/L,在常温下液态体积大约占钢瓶内容积的85%,留有15%的气态空间供液态受热膨胀。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不超过48℃,钢瓶是不会爆炸的。如果钢瓶接触热源(如用开水烫、用火烤或靠近供热设备等),那就很危险。因为温度升高到60℃时钢瓶内就完全充满了液化石油气,气体膨胀力直接作用于钢瓶,而后温度再每升高1℃,压力就会急剧增加2~3MPa。钢瓶的爆破压力一般为8MPa,此时温度只要升高3~4℃,钢瓶内的气压就可能超过其爆破压力而爆炸。如果超量灌装钢瓶,那就更加危险。据实验,规定灌装量为15kg的钢瓶,超装 1.5kg,在35。C时液态就充满了瓶内容积,在40℃时就有可能引起钢瓶爆炸;若超量灌装 2.5千克,在20℃时液态就充满了瓶内容积,在25℃时就可能使钢瓶爆炸。如某地一用户为贪小便宜,通过私人关系在液化气站往钢瓶内多灌了2kg 液化石油气,拿回家停放不久就爆炸了,造成物毁人亡。 3.流动易带电 液化石油气的电阻率约为1011~1014Ω·cm,流动时易产生静电。实验证明,液化石油气喷出时产生的静电电压可达9000V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体,气体中常含有液体或固体杂质,在高速喷出时与管口、喷嘴或破损处产生强烈摩擦所致。液化石油气中含液体和固体杂质愈多,在管道中流动愈快,产生的静电荷也就愈多。据测试,静电电压在350-450V时所产生的放电火花就可点燃或点爆。 4.遇火xx爆 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约为 1.7%-- 0.7%,自燃点约为446℃~480℃,最小引燃(爆)能量约为

液化石油气的理化特性表

液化石油气;压凝汽油的主要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标识中文名:液化石油气;压凝汽油 英文名:Liquefied petroleum ges;Compressed petroleum gas 分子式:C3H8-C3H6-C4H10-C4h8(混合物) 分子量: CAS号:68476-85-7 RTECS号:SE7545000 UN编号:1075 危险货物编号:21053 IMDG规则页码: 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臭味。 主要用途: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也可用作燃料。 熔点: 沸点: 相对密度(水=1): 相对密度(空气=1): 饱和蒸汽压(kPa): 溶解性:在水上漂浮并沸腾,不溶于水。可产生易燃的蒸气团。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燃烧爆炸危险性避免接触的条件: 燃烧性: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甲 闪点(℃):-74 自燃温度(℃):引燃温度(℃):426-537 爆炸下限(V%): 5 爆炸上限(V%):33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氟、氯等能发生剧 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 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易燃性(红色):4 反应活性(黄色):0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 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 流体进入水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防官员和污染控 制部门。 包装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