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一实验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一实验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一实验报告

光的折射

10级电子信息工程房林林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内容,第二章第四节。

二、设计思想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物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碰到有关折射的现象,但不懂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它。本教材和旧教材有所不同,方法上,把“光的折射”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光的折射规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领略到光折射现象的美妙,并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折射规律

(3)了解光在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知识

四、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规律

五、教学难点

用光的折射规律简单解释折射现象

六、教具准备

激光笔、水、玻璃砖、烧杯、铁丝、玩具小鱼、水槽、硬纸片

七、教学方法

探究式

八、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用反常规的教学方法,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先通过学生体验奇异的光的折射现象,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借助实验: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两次光斑位置的不重合,从而较自然的引入光的折射定义,让学生描绘光路,并由此认识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对这些术语不会感到陌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联系实际,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利用叉鱼的有趣实验,使学生亲自体验了光折射所产生的错觉。最后归还课堂小结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检测技术 实验四__K热电偶测温性能实验

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姓名:学号: 同组人员: 评定成绩:评阅教师:

K热电偶测温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热电偶测温原理及方法和应用。 二、基本原理: 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是热电效应。将A和B二种不同的导体首尾相连组成闭合回路,如果二连接点温度(T,T0)不同,则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热电动势,形成热电流,这就是热电效应。热电偶就是将A和B二种不同的金属材料一端焊接而成。A和B称为热电极,焊接的一端是接触热场的T端称为工作端或测量端,也称热端;未焊接的一端(接引线)处在温度T0称为自由端或参考端,也称冷端。T与T0的温差愈大,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愈大;温差为0时,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为0;因此,可以用测热电动势大小衡量温度的大小。国际上,将热电偶的A、B热电极材料不同分成若干分度号,如常用的K(镍铬-镍硅或镍铝)、E(镍铬-康铜)、T(铜-康铜)等等,并且有相应的分度(见附录)表即参考端温度为0℃时的测量端温度与热电动势的对应关系表;可以通过测量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动势值再查分度表得到相应的温度值。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主机箱、温度源、P t100热电阻(温度源温度控制传感器)、K热电偶(温度特性实验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代mV发生器)。 四、实验步骤: 热电偶使用说明:热电偶由A、B热电极材料及直径(偶丝直径)决定其测温范围,如K(镍铬-镍硅或镍铝)热电偶,偶丝直径3.2mm时测温范围0~1200℃,本实验用的K热电偶偶丝直径为0.5mm,测温范围0~800℃;E(镍铬-康铜),偶丝直径3.2mm时测温范围-200~+750℃,实验用的E热电偶偶丝直径为0.5mm,测温范围-200~+350℃。由于温度源温度<200℃,所以,所有热电偶实际测温范围<200℃。 从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可知,热电偶测量的是测量端与参考端之间的温度差,必须保证参考端温度为0℃时才能正确测量测量端的温度,否则存在着参考端所处环境温度值误差。 热电偶的分度表(见附录)是定义在热电偶的参考端(冷端)为0℃时热电偶输出的热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答案与试题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教育技术基本要素包括:(人、学习资源、过程) 2.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四类:(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协作式策略、情景性策略) 3.演示型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印刷、广播、电视、(动画、网页、流媒体和课件) 4.过程型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各类网络交流工具,如:Email、(QQ、BBS、Blog) 5.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一般包括:(教学设计、媒体素材设计与制作、课件合成) 6.常用的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工具有:(Powerpoint、Flash、Autherware、概念图) 7.认知领域目标可以分为六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 (1)识记(2)理解(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8. 按价值标准分类,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9.ABCD学习目标编写法包含的四要素是指(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 ) 10. 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科学研究,避免不了要作一些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一般包括 (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 二、判断题 1、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0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8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8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错) 2、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建议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绘图工具的复制、移动、翻转和旋转等功能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以及使用“缩放选定图形”的功能认识图形的相似。(对) 3、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板块构造这一宏观变化加以演示,弥补了地理模型也难以展现的宏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对) 4、通过网络搜索有关人类迫害大自然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以及最新的环境保护的进展和举措等,能够实现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具体内容目标。(对) 5、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不必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模拟。(错) 6、信息技术的集成性、情景性、真实性、交互性和动态、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等特点并不能解决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错) 7、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综合应用各种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对) 8、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

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熊万安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姓名: 学号: 评分: 教师签字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熊万安 实验地点:科A333 实验时间:2016.3.7-2016.3.17 一、实验室名称: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三、实验学时:32 四、实验目的与任务: 1、熟悉系统设计与实现原理 2、掌握KEIL C51的基本使用方法 3、熟悉SMART SOPC实验箱的应用 4、连接电路,编程调试,实现各部分的功能 5、完成系统软件的编写与调试 五、实验器材 1、PC机一台 2、SMART SOPC实验箱一套 六、实验原理、步骤及内容 试验要求: 1. 数码管第1、2位显示“1-”,第3、4位显示秒表程序:从8.0秒到1.0秒不断循环倒计时变化;同时,每秒钟,蜂鸣器对应发出0.3秒的声音加0.7秒的暂停,对应第8秒到第1秒,声音分别为“多(高

音1)西(7)拉(6)索(5)发(4)米(3)莱(2)朵(中音1)”;数码管第5位显示“-”号,数码管第6、7、8位显示温度值,其中第6、7位显示温度的两位整数,第8位显示1位小数。按按键转到任务2。 2. 停止声音和温度。数码管第1、2位显示“2-”,第3、4位显示学号的最后2位,第5位显示“-”号,第6到第8位显示ADC电压三位数值,按按鍵Key后转到任务3,同时蜂鸣器发出中音2的声音0.3秒; 3. 数码管第1、2位显示“3-”,第3、4位显示秒表程序:从8.0秒到1.0秒不断循环倒计时变化;调节电压值,当其从0变为最大的过程中,8个发光二极管也从最暗(或熄灭)变为最亮,当电压值为最大时,秒表暂停;当电压值为最小时,秒表回到初始值8.0;当电压值是其他值时,数码管又回到第3、4位显示从8.0秒到1.0秒的循环倒计时秒表状态。按按鍵Key回到任务1,同时蜂鸣器发出中音5的声音0.3秒。

太原理工大学多媒体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实验项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实验实验地点:思贤楼1108 专业班级:学号:20120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廖丽娟 2015年12月6日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4)Rm格式 Rm是RealMedia文件的简称。 Real Networks公司所制定的音频视频压缩规范称为RealMedia,是目前在Internet上相当流行的跨平台的客户/服务器结构多媒体应用标准,它采用音频/视频流和同步回放技术来实现在Intranet上全带宽地提供最优质的多媒体,同时也能够在Internet上以28.8Kbps的传输速率提供立体声和连续视频。 4.硬件准备 目前,多媒体计算机中的音频处理工作主要借助声卡,从对声音信息的采集、编辑加工,直到声音媒体文件的回放这一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声卡。声卡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声音文件的处理、音调的控制、语音处理和提供MIDI接口功能等。 进行录制音频信号所需的硬件除了声卡,还有麦克风、音箱以及外界的音源信号设备(如CD唱机、录音机等),把麦克风、音箱、外界音源信号设备与声卡正确连接完成硬件准备工作。 【实验步骤】 1.准备一段语音文件,本次实验使用机器猫的一段无音乐文件,文件名为机器猫.wav使用声音编辑软件(如Cool Edit)导入该语音素材: 2.使用“另存为”命令分别以A/mu-Law Wave、Microsoft ADPCM、PM3格式进行保存。将各种格式的语音文件的声音参数(如采样频率、量化精度、压缩算法、压缩前后的数据量等)以表格的形式记录: 采样频率量化精度压缩前压缩后压缩率A/mu-Law 44.1K/hz 8位 1.56 MB 218K 13% Wave Microsoft 44.1K/hz 4位 1.56 MB 402K 25% ADPCM PM344.1K/hz 1.56 MB 799K 50% 3.使用声音编辑软件(如Cool Edit)对语音进行降低噪声处理的方法:首先,导入要处理的波形文件,在单轨编辑区内,点击波形水平放大按钮将波形水平放大,找出一段适合用来作噪声的采样波形,选中采样波形,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题集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题集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试题集 和答案集 1,单项选择 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一. 19世纪末,XXXX C。XXXX特区1936 5。哪个学者第一个提出用教学机器来解决教学问题( a)。克劳德·加涅 6。程序教学法是一种强调什么是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b .学习者 C系统设计思想D .教学实践 7。下列哪个陈述不正确() A。计算机用于教学和培训始于XXXX时代末期,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主要用于模仿XXXX时代早期的传统课堂教学。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表明,个性化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深受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8的影响。下列哪个陈述是不正确的()视听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和系统教学法从199A。XXXX至20世纪50年代基本上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199 b . xxxx和60年代的视听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和系统教学法。系统教学法中的概念和模式是相互影响的。c .教育技术是通过整合视听

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和系统教学法这三个概念而形成的分析。在d。xxxx时代,教育技术结合视听教学法、程序教学 法和系统教学法的实践得到了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大约多少年(公元80年公元前70年公元60年公元50年256年+10年。在电化教学运动的背景下,教育技术基本定义的错误表述是() a。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B..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开发和教学设计c .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d .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11。教育技术领域的最终定义是由美国教育交流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1972)年(1973)年(1977)年(1994)年( 12)美国学者应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系统方法的整合和应用 b。依靠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与学习者互动来提高人们的学习质量C。因为学习者的情况对许多教育决策有影响,如目标的选择、步骤的确定、评价属性的确定等。我们必须重视分析和研究学习者的特点。我们必须开展一系列教育发展工作。也就是说,要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 1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学习资源(a)信息和人员(b)材料和设备(c)设计和生产(d)技能和环境(d) 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教育发展职能(一)组织与管理(二)评估与使用推广(三)设计与生产(四)供应与使用(五)。美国教育交流与技术协会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 院 实验报告册 院系名称: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_ 现代教育技术 ________ 实验学期:2015 年至2016 年第_2—学期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学期(年)开设实验课程情况一览表

实验报告1

多媒体教室综合演示平台的连接确认系统设备处于关机状态, 进行多媒体教室综合演示系统的基本组成之间的信号连接,注意以下信号线的连接:计算机一一VGA分配器一一液晶投影仪之间的RGB言号线 计算机一一VGA分配器一一计算机显示器之间的RGB言号线 视频展示台一一液晶投影仪之间的视频信号线 DV刑一一视频展示台一一液晶投影仪之间的视频信号线 计算机一一扩音机之间的音频信号线 DVD机――扩音机之间的音频信号线 2、多媒体教室综合演示平台的应用 ①接通总电源,按信号的流向自前向后依次打开各设备的电源开关 ②调整液晶投影仪和屏幕的位置;调整液晶投影仪的镜头焦距,使画面最清晰;改变液晶投影仪镜头变焦,观察画面的画幅大小,使屏幕上的影像大小合适;在调节液晶投影仪控制菜单选项中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参数,使画面效果最佳;调整液晶投影仪控制菜单选项中的“梯形校正”,使投影画面上下左右对应尺寸一致。 ③按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INPUT)按钮进行输入信号“ RGB选择,选择通过控制器的RGB端口的输入的计算机信号,就可以在屏幕上投射出计算机课件,观察投影的图像演示声音效果。 ④按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按钮(INPUT,进行输入信号“ VIDEO的选择,选择控制器的VIDEO端口的输入的视频展示台信号,屏幕上就会显示在视频展示台面上展示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调节视频展示台的聚焦按钮,使图像清晰;调节视频展示台的变焦按钮,放大或缩小图片或文字,使屏幕显示大小合适。 ⑤按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按钮(INPUT,进行输入信号(DVD选择,选择通过控制器的DVD端口的输入的视频信号,将DVD机的信号投影出来 ⑥像播放结束后,按信号的流向反方向依次关机,最后且切断电源。

实验报告

?珠宝现代检测技术? 实验报告 姓名:邓林峰 班级:11宝石鉴定1班 学号:1120992 日期:2014-10-07

一、已知宝石红外光谱分析: 1天河石的红外光谱反射法分析:据图测试分析可得1130~1010cm-1强吸收区,由2~3个谱带组成。各谱带分别位于1130~1120、1027~1010、强度依次增大,900~400cm-1范围由较多的强度不大的吸收谱带构成一个复杂的弱吸收带,其中595、535cm-1出现中等吸收峰。

2碧玺的红外光谱反射法分析:据图测试分析可得1300cm-1左右有一个强吸收带谱带比较宽为BO3的振动;1200~950cm-1有3个强吸收风带为SiOSi、OsiO、OsiO的振动;820~550cm-1由3个中~弱的 吸收带组成为SiOSi振动。

3尖晶石的红外光谱反射法分析:据图测试分析可得大于750cm-1几本没有吸收峰带,725~500cm-1有2个明显的强吸收带,谱带较宽。 二、未知宝石红外光谱分析:

4据图测试分析可得:1200~900cm-1有2个强吸收带,强度递增;900~400cm-1有较多的强大不大的吸收谱带构成一个复杂的弱吸收带区,535cm出现中等吸收峰,该谱图测试跟长石类的钠长石、微斜长石极像,加上外铺助放大镜、天平、分光镜等工具判断该图是日光石的红外光谱图。 三、已知宝石紫外-可见光测试分析

5祖母绿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据图测试分析可得祖母绿在红区683nm、680nm、和637nm处有吸收线明显,662nm、646nm两个弱带,从 630nm~580nm有一微弱的普遍吸收,在蓝区477nm处有一弱谱线。

多媒体实验报告(DOC 55页)

多媒体实验报告(DOC 55页)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实验报告 项目名称视频点播与实时 流媒体传输系 统搭建与设计专业班级软件工程1307班 学号3901130721 姓名谭淇蔚 实验成绩: 批阅教师:

2015年12 月9 日 实验1-2《视频点播与实时流媒体传输系统搭建与设计》实验学时:2 实验地点:二综x204 实验日期:2015年12月9日星期三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训练学生对网络多媒体系统的综合性认知,熟悉相关软硬件的使用以及关键组件的设计与开发。 二、实验内容 1.采用Windows Media Service服务、Web服务实现一个视频点播系统原型,并对客户端页面进行适当设计(主题、风格自选) 2.进一步采用Media Encoder实现实时广播(Real Time Broadcast)系统。 三、实验方法 1.实验前预习Windows服务器的基本管理方法(主要包含用户管理、服务管理等) 2.准备若干流媒体格式文件(数量在3个以上,含WMV、WMA等格式) 3.分组完成各项实验任务(3人一组) 5.做好实验记录(保存各类实验数据和截图) 四、实验步骤 视频点播系统: 1.配置Windows Media Service服务 2.创建点播站点 3.设计客户端页面(含脚本程序) 4.在远端浏览器中测试系统 5.验收 视频广播系统: 1.安装视频与音频实时捕获装置 2.配置Windows Media Encoder 2.在服务器创建广播站点并连接Encoder

3.设计客户端页面(含脚本程序) 4.在远端浏览器中测试系统 5.验收 五、实验结果 1.采用Windows Media Service服务、Web服务实现一个视频点播系统原型,并对客户端页面进行适当设计(主题、风格自选)(1) 改变菜单开始样式 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属性。 弹出属性框,然后选择样式。

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试题

三、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课件:在CAI活动中,呈现教学内容,接受学生的要求和回答,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的程序及有关的教学资料称之为课件。 3、媒体: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 4、多媒体: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设备对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并能通过和用户的交互对话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技术。。 5、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传递教学信息,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6、多媒体素材:是指多媒体课件中所用到的各种听觉、视觉材料。根据素材的文件格式,可分为文本(Text)、声音(Sound)、图像(Image)、动画(Movie)、视频(Video)等种类。 7、教学设计:主要是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系统过程。 8、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9、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将不同种类(几种或多种)的现代教育媒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于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并能实现特定教学功能的教学环境。 10、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是指集中存储了丰富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同时还具备供学习者进行视听阅览的场所与设施的环境。 11、网络化教学环境:是指利用视听技术、通信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分散的媒体化教学环境按一定的教学功能要求进行物理连接,以构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 12.微格教室:是在装有电视摄像、录像系统的特殊教室内,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媒体,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的教学环境。 四、简答题 1、列举四大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沈阳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网络资源的获取 学号姓名专业教育学年级 10 指导教师提交时间 2013年 2月 27日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查找网络资源的用法 2. 掌握各种类型资源的下载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并保存一张大的清晰的图片。要求:图片内容与所学学科相关,大小在400*400以上,图片清晰。(要求写出搜索和下载的步骤并且提供相应的操作截图) 2、利用互联网下载一个flash动画。要求:内容与所学学科相关。(写出搜索和下载的步骤并且提供相应的操作截图) 3、利用互联网下载一个中小学的ppt课件。(要求内容与所学学科相关,写出搜索和下载的步骤并且提供相应的操作截图) 4、利用维棠软件从互联网下载一个flv格式的视频,要求:视频内容与中小学各个学科教学相关。(要求写出搜索和下载的步骤并且提供相应的操作截图) 三、实验过程和具体步骤 第一题 1、图片下载 打开“百度”搜索引擎,选择“图片”,输入“八哥犬”的关键词,并选中“大图”(如下图1所示)。单击“百度一下”进行查找。选择合适的图片单击,将图片打开,在图片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将图片保存在指定文件夹中,并命名为“八哥”(如下图2所示)。 图1

图2 第二题 2、flash动画下载 打开新浪爱问知识网页,输入“中小学课文 flash”的关键词,单击“搜索”进行搜索(如下图1所示)。选择合适的稳健单击鼠标左键将其打开,在点开的网页中用鼠标单击出现的“下载”提示(如下图2所示),单击选定。在弹出的“建立新的下载任务”菜单中, 填写存储目录并命名为“中小学课文”,然后单击“确定”(如下图3所示)。 图1

(2014春版)《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李学聪冯燕编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二0一四年二月

实验一 热电偶测温及校验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热电偶的结构及测温工作原理; 2.掌握热电偶校验的基本方法; 3.学习如何定期检验热电偶误差,判断是否及格。 二、 实验内容和要求 观察热电偶,了解温控电加热器工作原理; 通过对K 型热电偶的测温和校验,了解热电偶的结构及测温工作原理;掌握热电偶的校验的基本方法;学习如何定期检验热电偶误差,判断是否合格。 三、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1. CSY2001B 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台(下称主机) 1台 2. 温度传感器实验模块 1块 3. 热电偶 镍铬 ― 镍硅热电偶(K,作被校热电偶) 1支 镍铬 ― 锰白铜热电偶(E,作控温及标准热电偶) 1支 4. 2 1 3位数字万用表 1只 四、 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 1.观察热电偶,了解温控电加热器工作原理。 ①拿起热电偶并握紧黑柄,然后旋开热电偶的金属保护套,缓慢抽出,观察热电偶的外形。观察完后,将其旋紧并注意不可以让热电偶和金属保护套接触。 ②温控器:作为热源的温度指示、控制、定温之用。温度调节方式为时间比 例式,绿灯亮时表示继电器吸合电炉加热,红灯亮时加热炉断电。 2.仪器连线(如图1所示) ① 首先将综合实验台的电源开关置“关”, 然后将电源插头(实验桌前面)和加热炉电源插座插入综合实验台面板上的“220V 加热电源出”处; ② 将热电偶工作端插进温度传感器实验模块上的加热炉炉膛内, E 和K 分度热电偶的冷端按极性(注意区分“+”和“—”)分别接在“温控”和“测试”端。 3.开启电源 将综合实验台和加热炉的电源开关打“开”。 4.设定温度和测量数据将功能开关置“设定”,调节旋钮设定温度为50℃, 然后将开关拨至“测量”位置;当炉温达到设定值时, 等待3―5分钟炉温恒定后,分别测量“温控”和“测试”的电压(开关保持在“温控”状态),交互测量四次,把输出的热电势记录于表2中。 5. 继续将炉温提高到70℃、90℃、110℃、130℃和150℃,将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势记录于表2。

华中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试卷word文档良心出品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007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得分评阅人分)分,共20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 b)1.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是。 A.视觉教育 B.听觉教育 C.视听传播 D.电化教育 ( C )2.下列关于“教育技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A.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学科,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 B.教育技术是涉及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一个交叉学科 C.教育技术着重研究解决教学媒体的使用问题 D.教育技术着重研究解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 B )3.下列属于视频采集设备的是________。 A.液晶投影机B.视频展示台C.电视机D.话筒 ( C )4.要接收Ku波段卫星转发的课件信息,下列非必需的硬件是_______。...A.卫星天线 B.卫星接收机 C.计算机 D.卫星数据接收卡 ( A )5.对于在多媒体教室中使用的电脑,归为以下哪个概念最为准确合理?_______。A.教学媒体 B.学习环境 C.信息资源 D.教育技术 ( A )A6.教师在网上发布关于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信息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体现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征是_______。 A.获取的便捷性、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时效性、内容的扩展性 B.获取的便捷性、信息的交互性、内容的丰富性、内容的扩展性 C.形式的多样性、信息的交互性、信息的时效性、学习的创造性 D.形式的多样性、信息的共享性、内容的丰富性、学习的创造性 ( D )7.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的最高层次是_______。 A.理解 B.分析 C.应用 D.评价 ( C)8.了解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属于教学设计环节中的_______。BA.学习需求分析 B.学习内容分析C.学习者分析D.制定教学目标 ( B )9.Internet是一种新兴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环境,下列不属于其特点的是..._______。 A.非面对面教学 B.省时省力 C.资源共享 D.交互性强 ( C )10.下列关于“信息化教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感官刺激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比单一媒体形式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B.多媒体综合教学平台的使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形象、互动。 C.除了教学设计和客观条件等外在因素,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偏好也影响着他们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选用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实验报告

力学与材料学院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实验报告二 XRD图谱分析 专业年级:1 姓名:1 指导老师:1 学号:1 2016年12月 中国南京 目录 实验名称:XRD图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要求…………………………………………………… 三、操作过程……………………………………………………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实验名称:XRD图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了解XRD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不同物相晶体结构XRD图谱的区别,熟练掌握如何来分析利用X射线测试得到的XRD图谱。 二、实验要求

1、熟练掌握如何来利用软件打开、分析XRD图谱,以及输出分析结果。 2、明确不同物质的XRD图谱,掌握XRD图谱包含的晶体结构的关系,通过自己分析、数据查找和鉴别的全过程,了解如何利用软件正确分析和确定不同物相的XRD图谱,并输出分析结果。 3、实验报告的编写,要求报告能准确的反映实验目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三、操作过程 1、启动Jade 6.0,并打开实验数据。 2、点击图标使图谱平滑后,再连续两次点击图标扣除背景影响。 3、右击工具栏中的图标,全选左侧的项目,取消选择右侧中的Use Chemistry Filter,最后在下方选择S/M Focus on Major Phases(如图一),并点击OK。 图一

4、得到物相分析,根据FOM值(越小,匹配性越高)可推断出该物相为以ZnO为主,可能含有CaF2、Al2O3、Mg(OH)2混合组成的物质(如图二),双击第一种物质可以得到主晶相的PDF卡片(如图三),点击图三版面中的Lines可以观察到不同角度处的衍射强度(如图四)。 图二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验报告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验 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多媒体技术》 实验一:媒体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 教师:张敏 完成日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加深对声音、图像、视频媒体信息的的数字化理解; 2.通过相关软件熟悉常见的音频、图像分析方法。 二、实验环境: 1.高档微机:MPC(附带耳机和麦克风) 2.操作系统:Windows 2000或XP 3.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 4.编程工具:Matlab7.0 实验过程: (一)、音频处理 1、音频的采集 使用Cool Edit录制声音。新建一个声音文件,选择合适的声音声音格式(22050Hz、16位、单声道) 单击左下方的红色按钮即可开始录音。 2、音频降噪

在波形文件中选中噪音段波形,然后选择“效果(T)——噪音消除——降噪器”,出现如图所示窗口。 单击噪音采样,然后关闭窗口,选中整段的波形文件,重新打开降噪窗口,单击确定即可完成降噪工作。 3、添加混响效果 选中菜单栏中的“效果(T)——常用效果器——混响”,出现如下的窗口。 在此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相应的效果,也可以在“效果(T)——常用效果器”中选择其他效果进行添加。 4、录音与伴奏混缩 将录制好的音频文件与伴奏在多轨编辑窗口中进行音轨混缩,制作合成的音频文件,并储存为MP3格式。 (二)、基于Matlab的图像分析 1、彩色图像处理 利用matlab提供的图像文件读取函数imread()可以将图像文件读取到相应的矩阵中,便于对图像的处理。接着可以分别利用matlab提供的彩色图像处理的一些函数将图像不同颜色通道的分量进行提取、加强等。处理结果可有显示函数imshow显示。 彩色图像读取 x=imread('1.JPG') %读入图像 imshow(x) %显示图像 彩色图像分通道显示 x_r=x(:,:,1); %红色分道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试题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教育技术中的“技术”是指( A )。 A、用于教育中的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个方面的技术 B、在教育中所能看到的实体形态的技术 C、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形态的技术 D、在教育研究中归纳出来的知识形态的技术 2、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资源的( C )的理论与实践。 A、设计、开发、应用、组织、管理 B、开发、设计、建构、管理、评价 C、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 D、应用、实践、设计、管理、评价 3、( A )被认为是教育技术的四个基础学习理论。 A、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与系统科学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经验之塔理论 4、教育技术的范畴涉及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 )。 A、协同作用的 B、线性的 C、顺序排列的 D、互为倒置的 5、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即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质上看是( A )。 A、以课程目标为核心 B、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 C、课程目标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成双核心 D、以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6、多媒体计算机属于哪种教学媒体( D )。 A、视觉媒体 B、听觉媒体 C、视听媒体 D、交互式媒体 7、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是( A )。 A、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B、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C、控制理论、信息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D、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信息理论与学习理论 8、按评价内容的焦点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 C ) A、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掌握photoshop中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图层的基本操作;掌握各种控制面板的使用。 选题说明:运用选框工具之间的转换,以及添加减去选区,移动工具填充等完成八卦的制作。 实验步骤: ①.新建800*800(像素),背景白色图像文件;并在视图窗口下打开“标尺”及显示中的“网格”辅助工具。 ②.用椭圆选框,固定大小800*800(像素),按中Alt在图中画出正圆并用方向微调键使正圆保持在图像中心,鼠标右键单击选择“描边”’1像素黑色。 ③.选用矩形选框,宽:400 高:800(像素),从选区中减去 正圆的右半部分;再用椭圆选框, 固定大小400*400(像素),分别 在半圆的上下两部分添加选区和 从选区中减去(两次选区圆心与 半圆圆心在同一垂线上)。使得现 在选区形似八卦的一半,现在鼠 标右键选用黑色“填充”,然后取 消选区。 ④.选用椭圆选框,固定大小 200*200(像素),在上步400*400 (像素)选区(填充过部分)中 心做选区(用标尺和网格进行确 定);然后选择移动工具剪切,用键盘方向微调键把剪切部分垂直向下移动到对应部分,最后取消选区作图完成; 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实验中选区在进行小范围移动时鼠标很难进行准确

的操作,网格与标尺对应关系不够规整。 选题说明:运用工具箱工具将不同素材进行整合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本次实验选用水墨画素材整合成新的图画。 实验步骤: ①.寻找合适的素材,并新建高:600宽1000(像素)背景为白色的图像。 ②.打开选好素材,运用修复画笔工具按住Alt键选择复制原点,然后在新建图像上合适位置进行复制,用相同方法复制另一处素材。 ③.新建图层1,打开其它素材运用磁性套索工具做所需要部分的选框,选择移动工具将其移动到新建图层1上合适位置。 ④.新建图层2-6,运用②中相同的方法将不同的素材复制到合适的位置,每个素材放置在一个图层好修改。 ⑤.新建图层7,打开素材运用修复画笔工具调整大小使其与所要选择素材大小相同按住Alt复制原点,然后复制在新建图层7上合适位置。 ⑥.新建图层8,打开新素材运用矩形选框选择出所要素材部分并剪切出来,然后用魔棒工具精确选择出所要素材,选择移动工具移到图层8上合适位置。 ⑦.最后用移动工具对每个素材进行调整以及移动图层位置达到合适效果。 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仿制图章工具和修复画笔工具功能相似,但修复画笔工具可以结合当前背景使图片看起来更自然。 注:每人处理两幅图像,选题不限,每幅图像分别存储为psd格式和jpg格式,实验步骤之后需附上处理过的图像,文中行距是18磅,字体为宋体小四。

《多媒体技术》实验报告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多媒体技术 院系教育学院 班级2009教育技术 学号20092299 姓名ljh 报告规格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

目录 1. 多媒体软件、硬件基础 2. 多媒体素材采集 3. 片头动画 4. 多媒体制作 5. DVD视频光盘制作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每次实验课必须带上此本子,以便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和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规则。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袁必须人人亲自动手实验,但反对盲目乱动,更不能无故损坏仪器设备。 这是一份重要的不可多得的自我学习资料袁它将记录着你在大学生涯中的学习和学习成果。请你保留下来,若干年后再翻阅仍将感到十分新鲜,记忆犹新。它将推动你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年级班学号姓名李进辉同组姓名实验日期2010年月日成绩 实验一:多媒体软件、硬件基础 一、实验课程名称 多媒体技术 二、实验项目名称 多媒体软件、硬件基础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媒体、多媒体概念, 了解多媒体技术软件、硬件相关知识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理解媒体、多媒体概念,分析并了解多媒体技术软件、硬件 五、主要仪器设备 PC计算机HP PRO2080 六、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多媒体素材制作软件 文字处理:记事本、写字板、Word、WPS 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 动画制作:AutoDesk Animator Pro、3DS MAX、Maya、Flash 声音处理:Sound Forge、Adobe Audition 、goldwave 视频处理:Adobe Premiere ,Adobe after effects Ulead Media Studio 2、多媒体技术的硬件基础 ⑴新一代的处理器(CPU)。 ⑵光盘存储器(CD-ROM,DVD-ROM)。 ⑶音频信号处理系统,包括声卡、麦克风、音箱、耳机等。 ⑷视频信号处理子系统。 ⑸其它交互设备。如鼠标、游戏操作杆、手写笔、触摸屏等。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心得 了解了多媒体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试卷(福师大 )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试卷(福师大 )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号:专业:姓名:《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卷(开卷)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要求有哪些?(10分) 答: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要求有以下几点: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2、实施主体自控策略,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通过说课和微格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4、实施教学策略训练,提高教师教学策略技术。 5、运用教学反馈技术,注重教学反思训练。 二、简述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及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15分) 答: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如下: 1、塔的经验分布。塔的最底层的经验是直接、具体的,学习时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 2、学习方法。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这是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3、教育升华。教育不能止于直接经验,不能过于具体化,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

4、替代经验。位于塔的中部的是替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且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形成科学的抽象。在学校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媒体,使教学更为具体,从而形成科学的抽象。 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 1、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和抽象,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在“经验之塔”的由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的图解中,视听教材处于较具体的一端,这构成了教学中应用视听教材的理论依据。 2、提出了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即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作为分类依据。强调根据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来分类,而不应该仅以简单的列举方式分类。这一在目前看来已是很简单的基本分类思想为以后教学媒体分类学的研究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研究奠定了基础。 3、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以后形成的教学系统方法等可以说都是这一基本思想的发展与深化。 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特性和教学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网络电视媒体说明其基本特性。(15分)答: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性:不同的媒体,使用了不同的符号来传达信息,并刺激受者的不同感官,因而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功能和特性各不相同。分析各种教

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掌握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内容 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构成直流电桥,利用应变式传感器实现重量的测量。 三、实验所用仪表及设备 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砝码(每只约20g)、数显表、±15V电源数、±4V电源、数字万用表。 四、实验步骤 1、根据图1-1,应变式传感器已装于应变传感器模板上。传感器中各应变片已接入模板左上方的R1、R 2、R 3、R4标志端。加热丝也接于模板上,可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加热丝阻值约为50Ω左右。 图1-1 应变片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2、实验模板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为: (1)接入模板电源±15V,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将实验模板增益调节电位器Rw3顺时针调节到大致中间位置;(2)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V o1输出端与数显电压表输入端Vi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档),完毕后关闭主控台电源。 3、参考图1-2接入传感器,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R1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它与R5、R6、R7接成直流电桥(R5、R6、R7在模块内已连接好),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用数字万用表测量主控台到应变式传感器模块上的±5V、±15V电压值是否稳定?若电压波动值大于10mV,应反复拔插相应的电源连接线,直至电压稳定,不再波动为止,然后粗调节Rw1,再细调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 4、在传感器托盘上放置1只砝码,读取数显表显示值,依次增加砝码并读取相应的数显表数值,记下实验结果填入表1-1。

多媒体实验报告:声音的采集与处理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实验项目名称:声音采集与处理 学院:传播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王志强 报告人:刘立娜学号: 2012080286 班 级:4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2013.03.30 教务处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实验加深对声音数字化的理解。 2.学会正确连接耳麦以及设置录音和放音的方法。 3.掌握声音录制方法并从网上下载音频文件。 4.掌握一种数字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方法及步骤 1.实验方法:运用以前了解到的知识内容,在通过阅读书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实验步骤 ①Audition的启动与退出 ②录制音频、播放音频、导入音频 ③音频的剪辑 ④音频的特效 三、实验过程及内容 1.Audition的启动与退出 Audition是集声音录制、音频混合和编辑于一身的音频处理软件,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录音、混音、音频编辑、效果处理、降噪、音频压缩与刻录音乐CD等,还可以与其它音频软件或视频软件协同合作。 Audition提供广泛的、灵活的工具箱,完全能够满足专业录音和专业视频用户的需求。利用Audition,可以录制多轨文件、编辑音频文件、创建原始音乐文件、混缩无限的音频轨道。 启动计算机进入Windows后,可以用鼠标单击任务栏中的“开始”在弹出的开始菜单中,将鼠标指针移到“所有程序—Adobe Audition3.0”菜单命令上,单击即可启动。或把 Audition快捷方式一到桌面上来,单击即可。

图2.1Audition应用程序窗口 如果要退出Audition,可以选择“文件—退出”菜单命令,或按Ctrl+Q组合键,也可以直接单击Audition应用程序窗口右上角的“关闭”在退出之前,如果有已修改的但未存盘的文件,系统会提示保存它。或者点击左上角的“文件—保存”。 图2.2保存提示图2.3 “另存为“对话框 2.录音、播放音频、导入音频 1)录音的操作过程:(单轨录音) 1.选择“文件—新建”菜单命令,这时会出现“新建波形”会话框,如图 2.4所示。选择适当的采样频率、采样分辨率和声道数,如选取44100Hz,16-bit和立体声就可以到达CD 音频效果。 图2.4“新建波形”对话框 2.单击“传送器”控制面板中的红色“录音”按钮,开始录音。对准话筒进行录音,完成后单击“传送器”控制面板的“停止”按钮即可。我们还可以通过控制时间长短来录音,在编辑视图中,选择“选项”菜单中的“时间录音模式”命令。在“传送器”控制面板中单击“录音”这时会出现“定时录音模式”对话框,如图2.5所示。在该对话框中,可以设置录制的时间长短和开始录音。设置完毕,单击“确定”开始按设置进行录音。 图2.5“定时录音模式”对话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