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题型—设问结构】分析(甲)对(乙)的影响;从(甲)角度对分析(乙)的形成条件。【分析模式】从甲、乙的概念内涵切入,再展开分析。

气候内涵:降水、热量、光照、气温年较差、昼夜温差、风力风向、气象灾害等。(一)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地形:外力作用+地形(地貌)

1、外力作用--风化作用、流水作用(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风力作用(风力侵蚀、风力搬运、风力堆积)、冰川作用(冰川侵蚀、冰川搬运、冰川堆积)等;

2、地形(地貌)类型—风化地貌、流水侵蚀、堆积地貌、风力侵蚀、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堆积地貌等。

例如: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例题】从气候的角度简析甲城市附近该典型地貌的形成条件。(8分)

【答案】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风化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风力大、风沙侵蚀作用强。

(二)对水文(河流、湖泊等)的影响

1、对河流的影响

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凌汛(气温与河流的流向共同影响)、含沙量(气候通过影响植被,进而影响含沙量)、流速(流速受地势起伏影响)等。②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影响河网密度(河流、湖泊、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和河流的长度,河流水系特征还包括发源地、注入海洋、流向、落差、水系形状等。

2、对湖泊的影响

湖泊:面积、水位、盐度等。

3、对海洋的影响

海洋:海洋生物、海水盐度、洋流(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上升流的形成--

受离岸风的吹拂)等

(三)对土壤的影响:

⑴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⑵气温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五)对物种(植被)的影响:

物种(植被):丰富程度、分布范围、树冠(利用自然界里的风判断方向。在常年盛行单一风向的地区,经过较长时间,树枝呈现出向背风一侧疯长的现象,好像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子,这就是旗形树冠。当然判断方向的前提是熟悉当地的盛行风向)等。

【例如】夏威夷岛的纬度大概是20°N,常年受东北信风的影响,岛上树木向风面的芽体由于受风的袭击而损坏,因此向风面不长枝条;而背风面的芽体则因受风的影响较小而存活较多,而形成旗形树!所以岛上旗形树树冠一般指向西南方向。

(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水、热量、光照、昼夜温差、气象灾害

⑴气候要素影响农业生产的种类和产量。

⑵温度带决定耕作制度及作物的分布。

⑶干湿地区决定农牧业的分布。

⑷光照条件影响产量。

⑸气温日较差影响农产品的质量。

⑹热量条件影响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生长期、病虫灾害、冻害等。

【例题】图12示意H市及周边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拥有百万人口的H市为我国西南地区较富庶的重工业城市。该市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和冬季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立体农业的典型区。

分析该地区河谷可种植优质热带水果的有利气候条件。(11分)

【答案】纬度较低,河谷地形(2分),年均温高(2分);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基本无寒潮影响(2分),冬季气温较高(1分);干燥,多晴天(2分),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1分),昼夜温差大(1分)。

【例题】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图9

积温是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作为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了农作物的熟制。

黑龙江省的小麦、大豆、马铃薯等农产品的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

分析气温特征对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种植业的影响。(8分)

【答案】气温较低,适合喜温凉的作为生长;(2分)夏季短促,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或:夏季高温,利于农作物生长);(2分)冬季气温低,减轻病虫害;(2分)春秋季节气温较低,易发生冻害。(2分)

【例题】马铃薯具有喜凉爽、耐干旱、生长期短等特点。内蒙古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出产的马铃薯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痛虫害少,产品销往全国。

(1)分析内蒙古种植马铃薯有利的气候条件。(10分)

【答案】(1)主产区年降水量较少,马铃薯含水分少,质量优(2分);纬度较高,积温较低(2分);冬季寒冷少雨,病虫害少(2分);日照长、昼夜温差大,便于养分聚集(2分),6-9月为生长期,雨热同季(2分),有利于马铃薯生长。

(五)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⑴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的布局----考虑当地的盛行风向或最小风频

⑵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⑶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对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

⑷气温:气温低,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气温高,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六)对交通的影响:

⑴对内河航运的影响

通过气候影响水文特征,进而影响内河航运

⑵对远洋航运的影响

风向(顺风和逆风)、洋流(顺流、逆流)(注:风向影响洋流流向,进而影响动力—人力、物力、燃料等)、台风和飓风、雾(能见度)等影响

⑶对航空的影响

大雾天气、狂风、特大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⑷对管道运输的影响

低温冻害的影响

⑸对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影响----台风、寒潮(大风、降温、冻害)、暴雨、洪涝、沙尘暴等---对公路、铁路的选线,桥涵的孔径大小等

(七)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⑴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城市、人口密集。

⑵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

⑶对建筑物形状影响----南北方屋顶坡度的差异、云南的吊脚竹楼

⑷对服饰的影响

①光照强,风沙大的地区,如阿拉伯民族的服饰特点

②气温低的地区,如蒙古族的服饰特点

(八)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主要是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

(九)对建筑物的影响

光照、盛行风向------建筑物和街道的朝向

气温------墙壁厚度,窗户大小

降水------屋顶倾斜度

【例题】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新鲜葡萄直接在太阳光下暴晒,制成的葡萄干会发酸。乙地区夏季利用荫房(如图)晾制的葡萄干享誉世界。荫房是指状如碉楼的土坯建筑,四壁镂出密密麻麻的洞孔,在房内设

置挂架,以挂晾葡萄。

从当地气候条件的角度,说明乙地夏季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的理由。(9分)

【答案】该地降水稀少(1分),夏季光照强度大且时间长(或白昼长,太阳高度较大)(2分),多干热风(2分),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2分),又避免阳光照射导致葡萄干发酸(2分)。

【例题】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答案】(10分)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4分)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的不适);(2分)打“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例题】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中A地是著名的“冰糖心苹果”产地,“冰糖心苹果”具有色泽光亮自然,皮薄肉厚、质地较密、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采摘上市时间较晚,严格控制在每年的10月25日霜冻期以后上市。完成下列问题。(15分)

高中地理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一、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活动: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性质,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加剧了地球上的温室效应。 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个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决定着一地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只有对影响气候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确定一地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也才能更加准确地判定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在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中,要特别注意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条件下,大气环流成了决定一地气候的基本因素。这也是近些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气候的非正常变化。因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别 我们通常依据“以温定带”和“以雨定型”的方法对气候类型进行判别,也就是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来判别。 但以下几种气候类型在判别过程中容易混淆,下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从气温来看,这两种气候都是全年各月均高温;从降水来看,两种气候都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此较难区分。 我们对其进行判别可主要依据以下三点:

演讲稿-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7日,在被浓雾弥漫号称“童话城市”的哥本哈根举行,现在哥本哈根会议已经由展示期望进入草案核心讨论阶段。这个以“减排”和“消费”为主要议论点的会议吸引了几乎是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因为如果环境任其破坏,气候继续恶化下去,若干年之后,不管是谁,都会为自己现在的愚蠢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哥本哈根国际机场的走廊里,一幅巨大的海报非常惹人关注:2020年,已经是满头白发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满脸懊丧的哀叹:“对不起,我们没有阻挡气候恶化,因为我什么也没有做。”漫画很形象。2007年《气候变化中国国家告》指出,随着地球变暖导致较高的蒸发和降水速写未来50年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东南海增幅最大。高温、台风、风暴潮等极端事件将变得为频繁。一方面,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有显著加。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呈现加剧趋势。极端降雨频发也将导致洪涝灾害、滑坡与泥石流、水土流失加剧;另一方面,我国干旱区的面积也可能会扩大,北方干旱趋势仍将延续,干旱强度加剧。据专家研究,即使我们现在马上开始严格控制减排注意环境保护,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仍然会让气候继续恶化1000年。当我第一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真的是大吃一惊,我们很难相信,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已经被我们折磨成什么样子。环保不是一句口号,只有每个普通人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有所行为,我们才能真正减少对地球的破坏。在这次会议中,北京市第八中学的李楚珩、四川外语学院附属

外国语学校的王垚、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的王子楠、上海市南汇中学的陈习朝和佛山市第二中学的廖哲将出席论坛。他们都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在学习之余参与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活动。同样作为中学生的我们马中学生,理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首先要知道我国为什么要积极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 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与环境形势严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提高全社会参与的意识与能力;等等。从我们青年学生个体看,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增强环保意识,大力宣传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影响气候的因素(一)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 完成表格,写出影响气候的形成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备注 按照纬度由低到高可分为 带、 带、 带、 亚寒带、 寒 带5个气候带。 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一般情况下:高压 雨、低压 雨、由陆地吹向海洋的 风 雨、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 雨。 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调节全球水热。 海陆差异: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 大气的直接 热源和水源 洋流:一般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地形: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迎风坡 雨、背风坡 雨。 太阳辐射是形成全球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它主要决定的气候要素是。 <练习1>请完成右图《全球气候模式分布图》,在空白处写出相应的气候类型。 学生活动二:判断下图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的名称。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太阳辐射:赤道 递减 两极 热量带:赤道 两极 植被:赤道 两极 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C 0° 10° 20° 30° 40° 60° 70° 90° 0° 10° 25° 35° 50° 70° 90° A B D F G H K M P 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 60° 50° 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雨林→常绿阔(硬)叶林→落叶阔叶 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2)位于中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热量充足 (3)受赤道低压控制,高温多雨,或受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 (4)中低纬度的高原山地,气温低,气候凉爽。 (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 三圈环流:(1)写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2)用箭头示意不同风带的风向;(3)写出左表不同气压带风带的冷热状况(冷或热)、降水状况(多或少)。

影响气候的因素

3-1 影响气候的因素 教学设计 明珠学校王修套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各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地理现象入手寻求原因的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 2、教学重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3、教学难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5、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阅读课前探索,引导学生从土壤、植被和动物等方面来对比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景观差异) (引言)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例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都不相同。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同,那么地理环境受哪些要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板书)一、地理环境 (教师引导)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 (学生活动)列举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形式各异的物体;在这些物体中,哪些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哪些属于人文地理环境? (出示《深圳世界之窗》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图片,加强学生对两种地理环境的认识)(学生探究)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说说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教师点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是其组成要素。 (探索)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你认为这主要受哪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影响造成的? (板书)二、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一)气候的概念 (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候?气候与天气有何区别? (板书归纳)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一地的气候通常用气温和降水的平均值来表现。 (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的气候存在差异?为什么同一地区的气候也经常发生变化?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完整版)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1、对地形的影响-----降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昼夜温差大对岩石的风化作用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 ⑴、对河流的影响 ①.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a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 b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 ②. 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 ⑵、对湖泊的影响 ①. 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②. 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⑶、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 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②. 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⑷、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 ①. 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②. 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 ③. 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⑸、对雪线高度的影响----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 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 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三是地形(坡度、坡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坡陡雪线高。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3、对土壤的影响: ⑴、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⑵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⑶、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说课稿(建文)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 教材从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汇总报告出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进而导致世界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在知识处理上,主要采取读图和思考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本节内容上看,教学中容易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追求。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对前一节《气温和降水》的进一步深化,又为更好地理解后一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打下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巩固前知、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能分析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带

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目标问题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相关图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运用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统一,培养其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能分析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带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带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五、教法和学法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等都有很大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等,学生对这些气候变化是有亲身体验的,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联系实际,以实验探究为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抽象

高中地理影响气温的因素的答模板

高中地理影响气温的因素的答模板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高中地理影响降水的因素答题模板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高中地理河流的水文特征答题模板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高中地理河流的水系特征模板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高中地理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高中地理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的答题模板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高中地理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高中地理社会人文地理部分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包括:1.土地:地形、土壤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6.工业基础。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的答题模板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_下_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4期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 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研究员,中国北京,100101) (接上期第4页) 四、减缓气候变化有“锦囊妙计”吗?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和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而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度重视。 科学界对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变化的认识虽然有长期的历史,但国际上采取实质性的应对行动是近20多年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四项重大行动具有历史意义: 第一是1979年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其发表的宣言中提出,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现在这样增加,则气温的上升到20世纪末将达到可测的程度,到21世纪中叶将会出现显著的增暖现象。第二是1985年10月,国际科学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召开奥地利菲拉赫会议。会议提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其它温室气体浓度以现在的趋势继续增加的话,到21世纪30年代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是工业化前的2倍,全球平均温度可能提高1.5-4.5℃,同时导致海平面上升0.2-1.4米。第三是1988年12月联合国第43届大会通过了《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43/53号决议,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必要和及时的行动,并要求当时成立不久的IPCC就全球气候变化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未来的国际气候公约提出建议。第四是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153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公约。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公约是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协议,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于200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没有涉及2000年以后的排放义务。为此,公约缔约国决定在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上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这就形成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规定附件1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应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减排总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至少要减少5.2%。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谈判,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 为了减少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恶化趋势,必须采取适应与减缓措施。 气候变化适应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性,它是指自然生态(也包括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过程和结构对实际发生的气候变化调整的可能程度。适应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有计划的,可以是对现实变化的反应,也可以是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二是适应能力,这是指一个系统,地区或社会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潜力或能力。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财富、技术、信息和技能、内部结构、机构以及公平。 农业及生态系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或优先领域。这包括不断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增产技术;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科学地调整种植制度,适应气候变暖。 林业的适应措施包括,进行种源选择,提高物种的气候适应性;扩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保护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林及森林生物多样性;继续提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及病虫害的防治。 1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4.3 全球气候变暖 【知识构建】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以及等。当前地球正处在期。 2.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等气体导致的有关;以及对的破坏等 3.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趋势,升温幅度越来越明显。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和我国的和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其具体表现在: 1.导致的调整。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改变植被群落的、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也造成的减少;由于大气中浓度的升高,植物作用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叫做二氧化碳的效应。 2.导致的上升。进而造成等 3.可能导致的增加。 4.对的威胁会增加。 三、应对全球变暖采取的主要措施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近百年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 ( ) A.波动下降现象 B.波动上升现象 C.变化平稳 D.变化不定2.引起全球变暖的大气物质除二氧化碳外,还有 ( ) ①水汽②氟氯烃③甲烷④二氧化硫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加②森林遭到破坏,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总量减少③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④火山喷发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①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②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③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④阿尔卑斯山雪线高度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 A.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 B.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气候变暖会导致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减小 D.全球变暖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6.全球变暖趋势的发展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是 ( )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D.台湾海峡将会变窄 7.关于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使得各地热量比现在更为丰富,从而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使生物多样性增加B.会加速高山地区的冰雪融化,使河流径流量加大,有利于缓解干旱地区的旱情C.会使得亚寒带地区水热条件得到改善,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 D.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使得陆地污水排放扩散加速,减缓沿海地区的污染问题 8.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纬度地区会变得适宜于温带作物分布 B.全球变暖,能源消耗总量减少 C.热带范围扩大,寒带范围缩小 D.冰川大量融化,淡水资源增多9.全球变暖将不会影响 ( ) A.青藏铁路建设 B.矿产资源的分布 C.我国领土面积 D.农作物品种的分布10.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 B.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C.积极开发氟氯烃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措施 D.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多,农作物增产 二.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1.全球气候变暖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12.当前地球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

微专题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微专题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知识构建】 【知识补充精析】 2.对水文的影响: (3)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②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3.对土壤的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2)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3)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4.对植物生长及分布的影响-----光热水的组合 有什么样的气候,就会发育什么样的植被。气候影响植被的类型,如赤道地区,热量与水分丰富,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沙漠地气候区,水分不足,形成了沙漠。 5.对交通的影响 (1)对内河航运的影响:通过影响河流的水位、水量和结冰期影响内河航运 (2)对远洋航运的影响:顺风和逆风、台风和飓风等影响 (3)对航空的影响:大雾天气、狂风、特大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4)对管道运输的影响:低温冻害的影响 (5)对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影响----台风、寒潮(大风、降温、冻害)、暴雨、洪涝、沙尘暴等---对公路、铁路的选线,桥涵的孔径大小等

(6)对邮政通讯的影响:通过灾害性天气影响邮路来影响邮政通讯 6.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 (1)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华北地区为例 (2)从气候要素入手,对农业生产做出评价。 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兴修水利。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降水少,雨热不同期——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③温带海洋气候——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肉畜牧业。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⑶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 7.对水电的影响----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可能丰富(还要考虑地势落差) 8.对旅游业的影响: (1)有利影响----形成特殊的气象气候景观---吉林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黄山的云海等 (2)不利影响----恶劣天气影响出游 (3)对特殊气候区的旅游影响-----地中海气候夏季旅游旺季 9.对战争的影响----如二战盟军的登陆、德军功打莫斯科城、诸葛亮赤壁之战 10.对建筑物的影响----通过光照和盛行风向影响建筑物和街道的朝向(如我国北方房屋的坐北朝南,极地地区房屋的朝向,黄土高原窑洞(干燥)) 12.对各种观测站、卫星发射站的布局影响: (1)天文台-----海拔高,天气晴朗,空气稀薄的地区利于天文观测 (2)卫星发射站-----降水少,风力弱,天气晴朗及恶劣天气少的地区 (3)气象站-----各种天气或气候环境都有 14.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主要是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下图为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图示地区可观赏“倒沙入海”的 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蓝的海洋,滚滚沙流飞泻入海。上万 只火烈鸟聚集在附近的浅滩上。回答1~3题。 1.图示国家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山脉抬升多地形雨 B.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C.首都选址的主要原因气候凉爽 D.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倒沙入海”奇景的形成 A.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B.源于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高考地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 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一、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 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演讲

气候变化演讲 必须非常重视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这种认识不应该仅限于科学家,也必须将这种知识带给普通人。人口增长的方式,无疑在未来几天对地球的压力将急剧增加。最近,空气和水如何受到污染是一个令人深切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向你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四(4)个演讲,以帮助你准备在学校,公共场所,社区等任何地方就此主题发表演讲,以在人们中传播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 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 气候变化演讲– 1 尊敬的校长,尊敬的老师和各位同学, 欢迎来到世界环境日,我在这里主持今天的节目,我想谈谈气候变化是最合适的话题。 今天,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没有明确的补救措施,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环境和整个社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温度持续升高,这对人类非常有害,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温度的突然升高在夏季导致高热浪,在冬季导致较少的冷浪。气候变化还导致经常发生极端干旱,洪水,山体滑坡和飓风等。 人们观察到各种反复出现的健康问题,例如哮喘,心脏病,癌症等,这显然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特别是,儿童,妇女和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除其他各种原因外,释放污染物和废物的工厂是造成这种破坏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化有多种影响,最可怕的是空气和水的污染,这是生命最基本的要求。紫外线和高温会增加地面臭氧含量,这可能会损坏肺组织,导致严重的肺部疾病。 观察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海洋温度升高,全球范围内的海平面不断增加。由于所有这些原因,小型冰盖和高山冰川以及格陵兰和南极冰原的融化速度更快。 气候变化具有巨大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温室气体的增加,从而限制了大气中的热量。二氧化碳等气体是自然产生的,但由于人类活动,这些气体的产生量异常大。例如,燃烧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燃料。散发有害烟气,柴油等有害物质的车辆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

微专题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知识精析】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热量、降水量、昼夜温差及气象灾害等,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1.主要气候类型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2.我国主要农业地区气候条件的比较、评价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的利用动植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1.分析角度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 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了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燃植被、地表环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1)水土流失 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由于农业生产时会大量的砍伐植物,谁将会没有阻挡,造成流失。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由于是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如果是在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会导致沙尘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

广州环境变化调查报告范文

广州环境变化调查 报告

目录 1.引言 (1) 2. 广州环境简介 (1) 2.1地理位置 (1) 2.2气候环境 (2) 2.3地貌环境 (2) 3.广州城市环境变化近况 (2) 3.1气候环境变化 (3) 3.2大气环境变化 (4) (7) 3.3酸雨 3.4水体环境变化 (9) 3.5固体废弃物 (12) 3.6声环境 (14) 3.7 环境变化总述: (15) 4.环境变化影响因素 (16) 4.1经济水平提高 (16) 4.2能源消费结构改变..................................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城市绿地增加 (17) 4.4政府对环境的治理 (17) 5. 对环境质量改进的建议 (17) 参考文献 (18)

广州环境变化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从气候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水体环境、声环境等角度,选取了气温、降水、主要大气污染物、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噪声等指标,用~ 的数据描述了从近年来广州市的环境变化情况,并从经济发展、绿地面积变化、能源消费结构、政府支持等角度,分析影响广州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对广州环境质量改进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字:环境变化、大气质量、水体环境、噪声环境、气候环境1.引言 在过去的发展中, 广州市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 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广州市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 试图改进本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年和年, 广州市分别获得“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和“联合国改进人居环境最佳示范奖”称号, 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广州城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入协调发展新阶段的标志。为了验证这种说法,本人从广州统计年鉴找到了从~ 的一些数据,希望能从气候、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声环境等角度发现近年来广州市环境变化的特征。 2.广州环境简介 2.1地理位置 广州地处中国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中国南海,东连博罗、龙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课时 教材分析: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设计理念: 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课,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物理、化学课中才有的实验,综合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 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 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时间:2课时 1课时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全球气候变化

2.4全球气候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知识梳理】 1、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 1.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2.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不仅仅指二氧化碳,另外还有水汽、臭氧、甲烷、氟氯烃化合物等。其共同特点是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3.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但冰川融化不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事实上,冰川融化的水基本上都流入海洋或被蒸发,很难转化为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全球变暖使世界各地的蒸发量普遍增加,从而使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更加缺乏。

【直击高考】: (2013高考题四川卷)26分)图6和图7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 图7 (1)选择图6和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6分) (2)据图6和图7,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 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变大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2018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导学案

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导学案 知识精析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热量、降水量、昼夜温差及气象灾害等,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主要气候类型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的利用动植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1.分析角度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 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了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燃植被、地表环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1)水土流失 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由于农业生产时会大量的砍伐植物,谁将会没有阻挡,造成流失。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由于是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如果是在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会导致沙尘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 (3)土地盐碱化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现状]气候作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之一,在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不仅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主要地理知识。因此,这一部分的教材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相关内容的总结,也是学习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人类区域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等内容的基础。 [内容分析]这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卷第二单元“大气”的第六部分。学生掌握大气组成、大气热状况、大气运动、全球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等基本大气知识后,才能进一步了解世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气候形成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其中,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本课的重点。围绕这些关键内容,教材从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开始,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条件等气候形成因素,逐步推导出新的知识和结论——气候的形成、各种类型的气候、气候变化是各种气候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问题。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等知识点的呈现可以用图片引导课文,将图片和课文结合起来,体现了地理的学习特点和要求,也有利于加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能力的培养。为了扩大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主要

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如我国历史时期的冷暖变化。总之,整个内容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图文结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分析图片的能力大有帮助。[学习情境分析]本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它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通过复习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的前几章,学生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条件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储备。他最初获得了分析和解释气候数据的能力。如果教师指导得当,思路清晰,知识建构过程合理,再加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水平。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一级); 2,了解气候形成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和分布规律(第二层次); 3,学习使用相关气候数据判断气候类型,培养学生使用地图获取和解释地理信息的能力(三级) 过程和方法: 1,用温度曲线和降水直方图解释气候特征,并根据世界气候分布图命名各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区(一级); 2,根据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绘制气候分布格局图,可列出和比较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成因(第二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