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2025是不谋而合

中国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2025是不谋而合
中国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2025是不谋而合

中国制造2025与工匠精神

——观5月3日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做客《对话》

有感

赵晓玲

2015-05-12 09:34:00

一、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5月3日晚9时55分的央视财经《对话》节目,从德国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谈起。当节目进入尾声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拿出了智能机器人模型,寓意着中航工业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此时,对话峰回路转,提到了工匠精神,这是一个似乎属于已经终结的手工业时代的字眼。一面拿着智能机器人呼唤创意,一面缅怀工匠精神,很有意思。可惜电视媒体的深度有限,时间有限,正当就这个话题深入的时候,game over了,很遗憾!

记得几年前跟团去欧洲旅游,到了德国,很多人都去抢购双立人刀具和德国饭锅。我对厨具没什么讲究,什么刀都可以,不过以前我在成发集团时是做叶片拉刀设计的,出于好奇在网上查了一下。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德国双立人公司创建于1731年……满怀卓越的创造精神,彼得·亨克斯先生将双立人标志载入了德国索林根刀具制造业名册。他的理想是:让双立人成为世界高品质的代表……从刀体至刀柄,双立人都追求尽善尽美。为制造世界一流的刀具,工序必须多达40道。保持刀刃持久锋利与人体工程学的完美结合。多年来双立人一直在研究钢材材料加工的最佳方式,最终研制出了一种专利名为‘FRIODYR’的特殊冷锻加工工艺。经其处理的刀不仅能保持刀刃特别锋利,而且抗腐蚀能力极强。”

其实中国的冶炼和铸剑技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创造了辉煌。据说战国时代的欧冶子是当时天下第一铸剑师,越王求其铸剑,欧冶子带着妻子和女婿女儿干将莫邪到处寻找,终于在湛泸山发现了能铸出好剑的铁母,能烧出上等炭的树木,清冽的山泉(淬火用得着),于是安营扎寨,历练三年,吃尽人间苦,才铸成世间第一的湛泸剑。诗曰:“斗间瞻气有双龙,人间何处问欧冶?”这是后人怀念能工巧匠,怀念一代匠人的诗句。

欧冶子的女婿女儿干将莫邪,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命运却很悲剧。写这篇文章时在网上搜了搜,据《吴越春秋》说:“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以铸铁剑。三月不成。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也就是古代十大名剑中的干将和莫邪剑。为了铸一把好剑,从原材料到冶炼到制作工艺,融入了工匠的心血、汗水、智慧,甚至生命。工匠尊重自己的职业,对精品的追求到至臻化境,痴迷的程度跟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一拼。结果怎样呢,史书记载:“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后来干将果真被楚王杀了,他的儿子眉间尺长大后为父报仇,此是后话。

如果干将莫邪剑只是神话传说,1965年底在湖北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青铜剑,却是考古学家经过科学鉴定的战国名剑。这说明中国很早就有过工匠精神,崇尚工匠精神。但在当时那种制度下,工匠精神不受保护,匠人或苟活于乱世,或死于非命,手艺和生命都得不到传承。所以,制度好,才可能代代都有巧夺天工的匠人出现,生生不息,成为民族精神里的合金元素。

什么是工匠精神,见仁见智,我比较喜欢互动百科的这段话:“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

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工匠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带来的钱。工匠不跟别人较劲,永远跟自己较劲。”

敬业、专业、耐心、专注、执着、坚持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特质,匠人的精神特质,正是这个时代缺失的东西。

从前老成都有很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赢得老主顾,维持一家大小的生计,靠的就是手艺好,服务周到。老成都茶馆里跑堂的也有绝活,拎一把大铜壶,壶嘴足有一米长,隔着老远能把滚烫的开水挂丝一样掺到桌上茶碗里,滴水不漏,不叫跑堂的,叫茶博士。平凡普通的工作,能干出彩,干到极致,无可挑剔,这是工匠精神。前些年热过的一本美国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实际上说的就是工匠精神。

二、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文化

那么传统文化对工匠精神做过什么贡献呢?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留下无数典籍,浩若烟海的著述绝大部分是经史子集,其中只有子部涉及农桑医家等。为匠人立传的不知道有没有,涉及科技和发明创造的也不多。中国为人们熟知的有《黄帝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医书,写到科学和技术的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还有北宋的沈括,他的《梦溪笔谈》类似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但在中国,儒释道文化,尤其是儒学是主流文化,这种主流文化并不利于工匠精神的产生。孔子讲中庸,老子讲无为,佛教讲看破,孟子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都不利于产生工匠精神。科举制度开启了选拔人才的先河,从此也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八股文取士,入仕还做八股文,顶多也就是个定性分析,没有定量的科学分析,导致民族精神中严重缺乏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传过一个德国人换窨井盖的视频,工序的严格,工具的专业,检测的精细程度,施工的规范化,令人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高超的工匠精神。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都是战败国,但德国人凭借严谨的逻辑思维,科学思维,使德国制造为德国挽回了面子,一个民族又响当当地站起来了。日本也是有工匠精神的国家,虽然侵略过中国,还想争我们的钓鱼岛,但人家拿马桶盖就打了你一耳光。猪尿泡打人,不痛,但臊得慌。

正因为在德国和日本,匠人不是贬义,而是极高的荣誉,匠人当然应时应运而生。中国人崇尚大师,专家,权威,形容某个人在业内的地位,常常会说某某是大师,而某某,充其量只是匠人而已。在儒家文化基因里,匠人是被人看不起的,是没有地位的。没有地位,就不利于匠人的生长,工匠精神的传承。中国的工匠精神被主流文化忽视,以民间口碑的形式,以百年老店,中华老字号的方式流传,忍辱负重,很委屈。

也许有人会问,股市一夜之间可以造就数十个亿万富翁,直接融资来钱这么快,为什么还要倡导传统的工匠精神?我连制造都不想干了,炒股票就行了。很简单,股市一夜是可以暴富,不过一夜破产的更多。台风来了的时候,猪都会飞,台风停了呢?猪是不会飞的,只会摔下来。小股神能走多远,且行且珍惜。巴菲特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到现在也只有一个。再说,没有实业,股市卖什么?

也许有人怀疑,现在是创新创意的年代,资本运作的时代,数字化的时代,一个点子就可以致富,为什么还要提倡工匠精神?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是几个年轻人搞起来的,Twitter现在是全球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十大网站之一。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大二时从哈佛辍学,花一个星期就创办了Facebook,只花了6年就登上了全球最年轻巨富的榜首。这个速度,在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实体经济时代是不可能的。但要长久生存下去,还得“吹尽狂沙始到金”。

不论是参与提出德国“工业4.0”国家级工业战略的西门子公司,还是瑞士手表,时尚帝国的可可、香奈尔,都有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脊梁在底部支撑着。

中国的淘宝、京东,要生存下去光宗耀祖都需要工匠精神。因为大量的基础劳动从来都是隐藏在后台,是非常枯燥辛苦的。不论是搞软件编译还是网络设计的,不论是谷歌还是百度,或者GPS,大量的基础工作都需要人一步一步专注地去做。如果搜索到的信息出错率太高,人家还会相信你的搜索引擎吗?如果供货商没有工匠精神,产品质量低劣,店主不讲诚信,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快递员不负责任,淘宝和京东上的网店,还能生存吗?最后只能搞成个屌丝消费,马桶盖还得去日本买。

工匠精神并不代表保守,相反,匠人是能工巧匠,也是技术革新的能手,是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人。没有革新精神的不是好匠人,春秋战国时代的鲁班,就是工匠的一代宗师。鲁班有很多发明,包括木工用具、农业机具甚至兵器,一句“班门弄匠”,让人高山仰止。

工匠精神追求卓越,追求品牌价值。以前飞鸽和永久牌自行车、上海手表、蜜蜂牌缝纫机曾是著名的国货精品,七十年代结婚时买的三大件,到儿子结婚时还在用。不像现在有的房子,才住了十年就开始下陷只能推倒了。

这一说,工匠精神太傻了,而且不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你一件商品用二三十年,厂家怎么活,人家也有老婆孩子啊?其实工匠精神恰恰是过剩的产能和劳动力的新市场。把产品做出来只要花一小时,把它做到完美,极致,可能要花十小时。多出来的九小时就是技术人才就业市场和高端产品市场。一架精雕细刻的实木家具可以传几代人,除了材质,它还是一件实用的工艺品,可以升值,价格会是普通家具的十几倍。一只工艺精湛的机械表可以是财富身份的标志。一方上等的苏绣,一根丝线劈成十六根丝绣成,千金难购尺幅。凡是沉淀下来的地方特产,如四川的漆器、景德镇的瓷器、苏州刺绣、张小泉剪刀,无不是工匠精神和品牌价值的凝聚。手艺人把产品看作自己的作品,溶入了他的感情,心血,智慧,那东西就活了,有灵性了,获得了经久不衰的生命。

苹果产品就是天才的创意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当触摸屏幕时,似乎感觉它是通人性的。苹果产品没有用坏的,但它不断推出新产品,创造需求,新一代产品出来,年轻人马上会扔掉还很好用的老一代去买新的,因为它引领了消费时尚。乔布斯也是一个有工匠精神的人,如果不是这样,他那些天才的灵感就只能停留在脑子里,不会变成产品。

德国人把一系列小小的菜刀,硬是做成了厨具行的奔驰。换个窨井盖,可以让人叹为观止。这跟民族性格和文化有关,更与市场竞争的规则有关。再看国内,这些年因为建筑施工质量问题,楼塌的事有,桥垮路毁的事也有。新房装修花了很多钱,不到半年就地板起翘,橱柜漏水变形。现在修了很多电梯公寓,就算电梯质量没问题,安装有问题也是要命的事。私车拥有量这些年呈几何级数增长,持驾照者如果有工匠精神,把车开好,至少做到不酒驾,不超速行驶,将减少很多马路杀手,使很多家庭免于悲剧。

当网络诈骗都能赚钱的时候,当走在马路上有可能掉进窨井的时候,当买了劣质产品去找店家那店已经不在了的时候,当一个建筑工程的生命周期还不如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时候,人们不可能不怀念摸着良心做产品,一分钱一分货赚干净钱的匠人。呼唤久远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浮躁的厌倦和反思,也是最现实的需求。匠人摸着良心干活,讲本分,从不巧取豪夺。他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信得过的,货真价实的。挣钱是慢一些,但有一批老主顾维持,有品牌价值的无形资产,生计还不错。如果不断创新,扩大市场占有率,做成跨国也不是不可以。

就是将来进入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时代,但传送数据的网络是人设计的,光缆是人制造和铺设的,智能机器人也是由人制造出来并由人使用的。自动化程度再高,也离不开人的劳动,离不开产品售后服务。工匠精神与现代化并行不悖,振兴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

重建社会道德,也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可以使高速运转的时代列车不至于出轨翻车;可以减少泡沫,使社会不那么浮躁。

三、时代定能让回归的工匠精神发挥巨大作用

于是有了这样的镜头,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在关于中国航空技术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高端对话节目中,提到师傅带徒弟,三年学艺,徒弟还得给师傅跑腿,点烟倒水。学徒三年才能满师,这样学出来的本事,肯定记得牢。

出乎意料的低调,但发人深省。因为干航空的人,最明白一个道理,质量不过关,飞机就要掉下来。质量不但是产品的生命,更是人鲜活的生命。飞机在空天翱翔,不仅有创新,高技术革命和资本运作,现代化管理,还有浸泡在汗水中的工匠精神,这是宏伟大厦的地基。飞得越高,天空越远,越需要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一个好的制度环境。有好的制度,才有好的民族品格。苏联曾有过功勋工人制,九十年代林左鸣在沈阳黎明公司当总经理时推出过首席工人制、“双百”方针,试图让贡献大的高级技工在收入水平和住房等方面跟高级工程师和管理干部一样,通过这种办法提高工人地位,稳定技术工人队伍。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个举措并未进一步推开。记得前几年看热播美剧《绝望的主妇》,里面有个管子工叫麦克,住在中产阶级的紫藤街社区,长得帅,活干得漂亮,还从不乱收费,是个有工匠精神的工人。三个单身美女爱上他,为他打架,打得不可开交。这说明制度鼓励把活干好的管子工生活富裕,买得起别墅,做得成中产,被美女青睐。

托房地产飞速发展的福,不远的将来可能会有大量正在使用的房屋进入维修期了,水管之类会经常出问题的,技术好有工匠精神的麦克们应该很走俏了。这是很大的刚性需求市场,我们的管子工、电工、泥瓦工,就算不像麦克那么帅,但只要把活干好,注重施工质量,也应该住得起好房子,收入比一般白领高,被美女追捧。一个好的制度应该让敬业、职业素质高和辛勤劳动的人过上体面的生活,让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活得滋润。

工匠精神不是万应灵丹,但企业家如果有工匠精神,会追求卓越,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品牌帝国。科学家有工匠精神,做试验会一丝不苟。学者多点工匠精神,抄袭剽窃别人论文的事就会少一些。医生多一点工匠精神,也许会减少一些医患纠纷。官员有工匠精神,可能会多做点实事,少虚报一些政绩。人和人资质不同,教育不同,机遇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拍板决策,都能办公司登上福布斯财富榜。但每个身在职场的人,包括保洁工,都应该也可以做到爱惜饭碗,克尽职守,专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善每一个细节。

从“Made in China”到“China Manufacturing”,到中国制造2025、2035、2045,是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的重塑。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也需要工匠精神。也许,这就是这期对话节目的未尽之意

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盖章) 重点任务: 所属地区: 推荐单位: 填报时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部分:承担单位和项目基本情况表 承担单位基本情况表

项目基本情况表

第二部分: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包括项目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目标。此部分应明确体现项目所符合的年度重点任务的具体内容。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法人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承担单位股份构成及主要股东概况,单位组织架构,项目主要人员基本情况;项目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及规划,工艺装备水平,销售情况及在行业中地位,取得成果与社会效益,技术研发机构,近三年研发投入等。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重点是细分产品市场及重点装备、重点工程的需求情况(区分国内和国外),产品技术水平、技术来源和发展前景,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在产品生产纲领表中列出具体产品的型号、技术指标和生产规模。 四、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规模、地点,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重点设备用途、产品工艺及解决关键问题说明,需描述采用的工艺技术路线与技术特点,设备选型,并需附设备明细表(含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及价格),对于重大关键设备需进行设备单项论证。 项目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以及与产业上下游相关单位合作方案。 五、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开工时间,项目建设(土建、设备购置等)进展情况,当前形象进度,是否存在影响项目按计划实施的情况和问题,预计完成时间等。以前承担国家投资项目完成或进展情况,以及与本项目的关系说明。 根据项目总体进度,列出年度实施进度及年度实施目标。 六、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投资使用方案和资金筹措方案;按国家相关标准列出投资估算表(按工程费用、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等细项列出),内容要全面,取费要合理。 七、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包括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实际生产纲领和投入产出进行科学计算。

中国制造2025详细解读

《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全方位深度解析中国制造2025 宏观来源:工信部时间:2015/5/20 责任编辑:Liujianyong 一、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H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卑微如蟋蚁、坚强似大象

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白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缓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 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是实现“两个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大解析】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中国制造2025》是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1.经济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这一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二、主要规划目标 (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从定量指标看,确定了两个目标任务: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2015-05-21黄胜汇编 本文内容汇编自网络上关于《中国制造2025》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全面地理解《中国制造2025》。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 1)《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内容和重点 2)《中国制造2025》的六大核心解读 3)《中国制造2025》对企业CAD的期望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 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 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 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 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 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 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 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 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工信部表示,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中国制造2025》解读 策者有意设计一个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规划。这将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其基本思路是,借助两个IT的结合(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令中国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的顶层设计。决策者希望,中国能借此规划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路线图。参与者包括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预计明年完成。 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第一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此,课题组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去年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2025”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 它是怎样出炉的?用了近三年时间制定计划纲要。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3月4日,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政协分组讨论时透露,目前,工信部与工程院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很快要上报国务院。 工信部部长苗圩接受采访时透露:“该规划是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出规划纲要。” 此前,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工信部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保证政策的连续性。 苗圩介绍,这个规划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一个路线图,也有它的时间表。 热词解读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 2015年7月14日,工信部XX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现就XX博士的解读,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认识。 一、总体认识 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 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面对制造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支撑,从根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2015-05-21黄胜汇编 本文内容汇编自网络上关于《中国制造2025》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全面地理解《中国制造2025》。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 1)《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内容和重点 2)《中国制造2025》的六大核心解读 3)《中国制造2025》对企业CAD的期望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 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 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 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 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 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 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 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 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工信部表示,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步,将指导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方向——工业4.0:互联网+制造业

国家级-中国制造2025(全文)解读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

《中国制造2025》规划解读之农业机械装备领域

《中国制造2025》规划解读之农业机械装备领域 农业机械装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工具,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改变农民增收方式和推动农村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装备制造业当中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国家为农机工业提供了持续走强的政策体系,并实施稳定的财税支持,这一切使得我国农机工业的综合实力得以快速提升,农机工业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进出口贸易额连续多年增幅均在20%以上,目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农机产品的国内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我国农业机械装备领域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要以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实现突破,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调整,为行业注入新的能量,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 一、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装备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历经从替代人畜力的机械化阶段,到以电控技术为基础实现自动化应用,并朝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与先进制造方向发展。显著特点是以机械装备为载体,融合电子、信息、生物、环境、材料、现代制造等技术,不断增强装备技术适应性能、拓展精准作业功能、保障季节强劳动作业可靠性、提升复杂结构制造高效性、改善土壤-动植物-机器-人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实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发展新型高效农业机械装备,实现“安全多能、自动高效、精准智能”,支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 二、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实现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通过推行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突破高端产品技术,显著改善产品结构。 到2020年,构建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90%;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到2025年,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全,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5%;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 三、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智能转型,强化产业基础。开发粮食、肉蛋奶、果蔬生产和棉、油、糖、橡胶等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农机装备,集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成套设备。研制掌握技术密集型高端农机产品及其制造技术。重点包括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

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评估指南 (暂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国办发〔2017〕90号)要求,为规范“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评估工作,加强考核管理,指导地方政府示范区创建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制定目的 指南作为对示范区创建申报、创建过程和创建成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重要依据,目的是引导地方围绕当地制造业优势产业发展,以问题为导向,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提升创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营造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形成一批“中国制造2025”标志性成果,培育若干有较强影响力的协同创新高地和优势突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输出一批有效破解制造业发展瓶颈的典型经验和成熟模式,示范引领全国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二、评估指标 指南依据《“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聚焦主导产业创新突破,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引进培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重点工作推进体系等方面进行指标设计,包括7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指标类型。(具体指标详见附件) 定量指标参照《中国制造2025》中有关定量指标,主要

考察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等方面,共设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比重”等12个指标。 定性指标主要考察创新驱动、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工作保障等方面,将重要但难以量化,具有特色化、差异化特征的指标设置为定性指标,共设置“创新机构建设及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水平情况”等17个指标。 对于以城市群为载体开展创建工作的,还对各城市引导自身主导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工作情况,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以及所在省(区)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适用范围 指南适用于示范区申报、建设、进展等全流程,分别对创建申报、创建过程和创建总体成效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创建工作不断优化提升,也可作为示范区考核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托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战略咨询委)开展示范区评估。 (一)关于创建申报评估 创建申报评估是对申报城市(群)的创建实施方案进行的考察评估。重点包括:确定的重点领域是否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经对标国际相关高端领域,对重点领域竞争优势和

解读2025中国制造

解读《中国制造2025》 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背景和意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德国提出的“工业 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在世界知名品牌中,中国产品的品牌寥寥无几,几乎没有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的知名品牌。中国迫切需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出口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 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落后于早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也是客观必然,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建成由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组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产业配套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出口产品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达到12%。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5%。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这些都成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坚实基础。 推动“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中国的制造强国进程。对现阶段的中国,其战略意义尤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以技术和服务为主要拉动力的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绿色经济成为主流,中国需要加快跟进。二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国际分工已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欧美国家将加快自身“再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中国需要逐步向国际分工中高端发展,谋求参与国际分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三是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国际竞争已全方位展开,围绕制造业的技术、品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化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对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控制和主导。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唯有提升制造业的发展层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所言,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目标和任务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为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业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并重点对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展服务型制造,对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并实现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准确把握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涵和意义 服务型制造,有别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面向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投入服务化,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二是业务服务化(即产出服务化),即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企业提质增效、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势所趋 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践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进入90年代后,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大型装备复杂

化程度的加深,制造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比重日趋下降,产品的研发设计、交付、安装、维护和服务等服务环节所占价值愈加提升。2010年,德勤公司曾在《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中访问80家全球领先制造业公司,调查结果显示其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为26%,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平均值达到46%。 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以互联网、宽带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更是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趋势,特别是服务型制造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基于工业云的供应链管理、网络精准营销、便捷化电子商务、全生命周期运维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加速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 (二)发展服务型制造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随着人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市场消费能力加快提升,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同时产品技术和功能越来越复杂也催生了新的服务需求,社会消费群体不再单纯满足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与产品相伴随的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伴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知

中国制造2025解读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出了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背景意义 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也正是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

一、背景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按照专项行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年,2016年要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年度计划实施,在总结2015年专项行动经验的基础上, 2016年将继续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进一步扩大行业和区域覆盖面,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三、主要目标 2016年,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大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以及智能制造标准、核心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形成关键领域一批智能制造标准,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通过2一3年持续提升,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 四、重点行动 (一)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服装、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 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企业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石油开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纺织、民爆、食品、医药、造纸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三)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 在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网络等技术,建设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集成企业间研发系统、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与对接,实现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2021年中国制造2025方案全文

中国制造2025方案全文 中国制造2025方案全文 《中国制造2025》今日(5月19日)正式公布,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以下是《中国制造2025》全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 ___、建设世界强国的 ___。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 ___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一、《中国制造2025》全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解读

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 一、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和部署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今后我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的主战场。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1.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大国 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8万亿美元(见图1-1),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比约为20%,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002 中国制造2025

1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 003 图1-1 2001—2012年世界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示意图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工业化发展道路,已经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1)我国制造业拥有巨大市场,需求是最强大的发展动力; (2)我国制造业有着世界上最为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体系,具备强大的产业基础; (3)我国一直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 (4)我国在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 (5)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成就辉煌,上天、入地、下海、高铁、输电、发电、国防装备等都显示出我国制造业巨大的创新力量。 0.005000.0010000.0015000.00 20000.002500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亿美元年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