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前,让家长学会和孩子做这8件事,小班老师从9月开始每天笑醒

入园前,让家长学会和孩子做这8件事,小班老师从9月开始每天笑醒
入园前,让家长学会和孩子做这8件事,小班老师从9月开始每天笑醒

入园前,让家长学会和孩子做这8件事,小班老师从9月开始每天笑醒

家长们不妨看看下面这8件事,对比自己做过的事和说过的话,看看有没有膝盖中枪的……

有的家长为了吸引孩子进幼儿园,提前把幼儿园说得天花乱坠,等孩子进幼儿园后,发现不是家长讲的那个样子,孩子一方面会因失望而不愿去幼儿园,另一方面会不再信任家长,以后再讲多少去幼儿园的道理,就都没用了。

也有的家长会以幼儿园的规矩来恐吓孩子,希望收收孩子的骨头,让孩子听话,这样的孩子对幼儿园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入园适应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可以试着这样做、这样说……

活动小提示:(1)爸爸妈妈让孩子看看幼儿园的外观及环境,看看幼儿园和教室里有什么。(2)爸爸妈妈介绍老师给孩子认

识,爸爸妈妈与老师低碳化。(3)请孩子尝试在幼儿园和教室里找出喜欢玩的东西。(4)替孩子在幼儿园外围、教室里与老师和喜欢玩的东西拍照。(5)在家里展示照片,并把照片放在小相簿里,让孩子随时观看。(6)给孩子具体的赞赏。谈话小提示:“这里就是你的幼儿园了,你每天会和老师、小朋友在这里玩。”“你看看幼儿园的门口,幼儿园也有名字,就是XXXX。”“告诉爸爸妈妈你在幼儿园附近(或幼儿园里)看见了什么。”“这位就是你的老师了,她是X老师。”“X老师很喜欢和你玩,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这里就是你的教室了,我们一起看看教室里有什么。”“告诉爸爸妈妈你在教室里看见了什么。”“在幼儿园(或教室)里找出一些你喜欢玩的东西,然后告诉爸爸妈妈吧。”“你在这张照片里看见了什么?”赞赏的话:“你真乖,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幼儿园和老师谈话,谢谢你啊。”“你真棒,常常自己翻阅幼儿园小相簿,想要认识幼儿园和老师。”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熟练,不会在家长包办替代的情况下出现,也不会在“你怎么这么笨,一点点小事都做不好”的贬低打击下成长。只有在不断得到鼓励、赞赏与肯定的氛围中,

在耐心的引导下,小进步才能成长为大进步,小能力蜕变为大能力,让孩子获得自己可以做、自己能够行的自信。

可以试着这样做、这样说……

活动小提示:(1)爸爸妈妈与孩子外出、坐地铁或进行户外活动时,让孩子留意身边的环境,找出哪里有楼梯。(2)让孩子与爸爸妈妈一起上、下楼梯,练习走楼梯。(3)让孩子留意爸爸妈妈怎样安全走楼梯。(4)告诉孩子安全走楼梯的方法,包括要紧握扶手、拉着成人的手,还要一步一步地慢慢走。(5)让孩子知道要多走路,使自己有多些机会做运动。(6)与孩子走楼梯时,可以一起数数梯级,增加趣味,但不要要求孩子掌握数量。另外也可一边走楼梯,一边唱唱歌。(7)给孩子具体的赞赏。谈话小提示:“你的双脚有什么用?”“你会用双脚走路。”“找找看,XXX(外出活动的地方名称)哪里有楼梯?”“你与爸爸妈妈一起走楼梯吧。”“你看看爸爸妈妈怎样安全走楼梯!”“我们走楼梯时要紧握扶手、拉着成人的手、还要一步一步地慢慢走。”“我们要多走路,让身体有多些机会运动。”“我们不要在扶手电梯上走动,这是很危险的。”赞赏的话:“你会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走楼梯,真安全!”

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与无视孩子的情绪都是为了避免让孩子出现负面情绪,都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但是情绪是客观存在,家长应该做的是既不是无条件的满足也不是毫不在意的忽视,而是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说话,引导孩子的谈话内容,避免给出空洞和负面的反应,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做出恰当的反应,表达真实的感受。

可以试着这样做、这样说……

活动小提示:(1)爸爸妈妈逐一出示孩子不同情绪的照片,请孩子观察照片中他的表情,说说自己当时的心情。让孩子学习说出开心、不开心、生气等情绪词汇。(2)爸爸妈妈告诉孩子当时他为什么不开心、生气。(3)让孩子学习正面表达情绪,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4)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与孩子分享,让孩子或由爸爸妈妈说出他的心情。(5)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和令自己有不同情绪的原因。(6)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爸爸妈妈可以表达明白他的心情,先说

出孩子的感受,然后按不同情境,与孩子说说对应的解决方法:l孩子要求吃或买一些东西时,给孩子另一个选择,让孩子自己拣选。l孩子不小心弄翻食物或饮品时,安慰孩子,请孩子要小心拿好东西。l孩子被抢去玩具时,或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请孩子找老师帮忙,及向同学有礼地提出要求,表示一起玩玩具。(7)给孩子具体的赞赏。谈话小提示:“你看看这些照片,你正在做什么?”“爸爸妈妈知道你当时/现在(开心、不开心、生气),所以(笑、哭、发脾气)。”“告诉爸爸妈妈你当时/现在为什么(开心、不开心、生气)?”“爸爸妈妈知道当时/现在(开心、不开心、生气),因为(孩子经验的事情,例如:妈妈称赞你会收拾玩具、妈妈不许你吃果冻、自己打翻了果汁、爸爸不给你买玩具、小朋友抢了你的玩具、你想玩别人的玩具、碰倒了同学的玩具等)。”对应上述情境,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响应:“你会收拾玩具,真是个乖孩子。”“你不开心,你哭,因为你生病了,不可以吃果冻,现在你可以选一个你喜欢的面包吃,待康复后再吃果冻。”“不小心打翻了果汁,不要紧。你要小心拿好杯子,爸爸妈妈会给你另一杯果汁。”“爸爸妈妈不给你买玩具,是因为家里已经有玩具了,我们可以玩家里的玩具,不用不开心/生气/发脾气。”“在学校,有同学抢你的玩具,你可以怎样做?”“你可以告诉老师,向抢玩具的同学说:‘大家可以一起玩。’也可以说:‘我不开心,因为你抢了我正在玩的玩具。’”“在学校,你想玩其

他同学正在玩的玩具,你可以怎样做?”“你可以有礼貌地向同学说:‘大家一起玩,好吗?’也可以等同学玩完再玩。”“在学校,不小心碰倒了同学玩的玩具,你可以怎样做?”“你可以向同学说对不起。”赞赏的话:“爸爸妈妈很开心呀,你会告诉我们开心/不开心/生气的事情!”“爸爸妈妈很欣赏你呀,你会告诉我们开心/不开心/生气时会怎样做!”

如果以物质进行诱惑,与孩子讨价还价,会让孩子建立错误的价值观念,认为只要有诱惑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而如果父母高高在上,经常以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说话、叫孩子做事,要么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加对着干,要么孩子唯唯诺诺,只会跟随父母的指令做事。

想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是好的,不妨让家长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并给予足够的耐心,让孩子在耳闻目染中辨别如何做。

可以试着这样做、这样说……

活动小提示:(1)给孩子能吃完的份量以鼓励孩子自己进食。(2)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切勿催促孩子进食。(3)容许孩子弄脏衣服、桌子及地面。(4)提醒孩子咀嚼食物时不要说话。(5)提醒孩子要坐好进食。(6)爸爸妈妈示范一手握紧勺子,另一手稳稳地拿着碗,舀起食物,张开口,把食物放入口里,用牙齿咀嚼食物(约十下),然后吞下。(7)爸爸妈妈做出很喜欢进食的表情。(8)让孩子观察和模仿爸爸妈妈的动作。(9)着重让孩子用牙齿咀嚼食物后吞下,让孩子知道自己有牙齿可以咀嚼食物。(10)给孩子具体的赞赏。谈话小提示:“你看看,爸爸妈妈拿着勺子在做什么?”“你可以跟爸爸妈妈拿着勺子一起吃早餐吗?”“爸爸妈妈用牙齿咀嚼食物。”“爸爸妈妈用什么把食物咬开成小块?”“唔……真美味!”“你看看,爸爸妈妈把食物吞了。”“你会怎样拿勺子?”“另一只手怎样拿着碗?”“你会自己舀起食物吗?”“你嘴里有什么东西帮你咀嚼食物?”“你会吞下食物吗?”赞赏的话:“你的牙齿真有用,能把食物咬成小块,然后再吞下食物。”“你做得很好,会拿着勺子自己吃东西。”

家长经常会以警告和威胁让孩子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但语言的恐吓除了会让孩子内心恐惧,很少会让他们内心真正意识到错误的源头或者原因。

规矩不是一朝形成,但是却可以一朝打破,如果孩子觉得规矩是不必遵守的,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不遵守规矩的话也没有什么可怕,同时如果规矩也只是针对孩子,家长并没有以身作则,那么这条规矩就会变得越来越名存实亡。

在给孩子订立规矩之前,倾听一下孩子的想法,最好是跟孩子进行一次充分的讨论,而不是对孩子进行控制。比如孩子没有主动收拾玩具,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收拾?不知道放在哪里?还是因为有其他更着急的事情要去做?倾听、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再给孩子制定规矩。如果再调整之后仍旧故态复萌,再约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可以试着这样做、这样说……

活动小提示:(1)爸爸妈妈将玩具从玩具筐里面拿出来,和孩子一起玩玩具。(2)玩完玩具之后,爸爸妈妈和孩子商量应该怎么做。(3)爸爸妈妈观察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并在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知道。(4)除了整理玩具,爸爸妈妈还可以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书籍,知道看完书后要将书籍当道指定的地方。

(5)给孩子具体的赞赏。谈话小提示:“我们一起玩玩具(或看书)真开心。”“你看看爸爸妈妈每次看完书、用完东西都会放到固定的地方。”“你从哪里拿的玩具(或书)?”“请你帮助玩具(或书)找到它们的家。”“将玩具(或书)放回原来的地方可以方便我们下次很容易地就找到它们。”赞赏的话:“你真能干,可以将玩具(或书)送回原来的地方。”“你真是一个爱整洁的好孩子。”

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一书中有一段话谈说规矩:“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再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

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规矩)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其实,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但如果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则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与懒惰,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与教养,那这种爱就是贻害无穷的。

可以试着这样做、这样说……

活动小提示:(1)爸爸妈妈可与孩子说一些说“谢谢”的故事。(2)爸爸妈妈要经常留意自己的行为,注意对身边的人要有礼貌,经常向别人说:“谢谢。”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习和模仿。(3)爸爸妈妈给孩子食物时,提醒孩子说:“谢谢。”(4)孩子说出:“谢谢”时,爸爸妈妈竖起拇指称赞他是个有礼貌的孩子。(5)对一些仍未能用说话表达的孩子,爸爸妈妈可鼓励他用身体语言表达,例如微笑点

头,同样要称赞孩子的这种表现。(6)给孩子具体的赞赏。谈话小提示:“加加是位很有礼貌的小朋友,老师分点心给她的时候,她会说什么?”“我知道你也是很有礼貌的小朋友,老师分点心给你的时候,你会说什么?”“爸爸也是位很有礼貌的爸爸,妈妈递给爸爸一碗饭的时候,爸爸会说:‘谢谢。’”“为什么我们要说‘谢谢’?”“什么时候,我们要说‘谢谢’?”“你在学校吃点心的时候,你会向谁说‘谢谢’?”“你在家里吃东西的时候,你会向谁说‘谢谢’?”“妈妈替你洗澡的时候,你会向妈妈说什么?”“爸爸替你拿东西的时候,你会向爸爸说什么?”赞赏的话:“你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懂得说‘谢谢。’”

学会自己上厕所,或者有如厕需求时会向成人清楚表达是幼儿园希望新生能够具备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些宠爱孩子的家长,会容忍孩子用只有自己才能懂的语言来表达需求,或者替孩子包办,孩子缺少了建立起自主自理的意识和能力的机会。这样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后会面临较大的挑战,因为老师和孩子交流时并不熟悉他之前的沟通方式,无法理解孩子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那就更不用说及时满足孩子的

需求了。

而另一部分家长则会用训练或者恐吓的方式希望孩子迅速学会自理技能,如果孩子出现不足或者闪失则会认为他是故意的继而恼怒。

其实,这类自理能力的习得并非需要刻意的训练,利用日常生活的契机,轻松并且自然而言地传递给孩子如果做、如果说,对孩子来说压力就不会这么大,亲子间的亲密度也更加和谐与健康。

可以试着这样做、这样说……

活动小提示:(1)带孩子到商场,先与孩子到处逛逛,在孩子有如厕需要时便带往厕所。(2)进入厕所前,提示孩子要先看看男厕和女厕外的标志。(3)进入厕所后,告诉或让孩子发现厕所里全都是男孩子/女孩子。(4)请男孩拉下裤子、内裤、站好小便,然后拉好内裤和裤子。如女孩穿裙子,请女孩拉下内裤、拿好裙摆,坐好小便、用厕纸清洁,然后拉

好内裤。(5)如厕后,让孩子洗手和用纸巾擦手。(6)离开厕所时再看看门外的标志。(7)给孩子具体的赞赏。谈话小提示:“这里有男厕和女厕,我们要进入哪个厕所呢?”“你看看厕所外的标志,你说它像什么?”(爸爸妈妈根据孩子的答案来回应,可提示孩子:“这个标志像穿着裙子。”“这个标志像穿着裤子。”等)“我们都是男孩子/女孩子,一起进入男厕/女厕上厕所了。”“你看看男厕/女厕里的人全都是什么人?”“他们/她们全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厕所里很多人在等候上厕所,我们要怎样做呢?”“有一些厕所设有小朋友专用的小便池和坐便器,我们找找看。”“上厕所后,我们要做什么?”赞赏的话:“你真棒,知道我们要进入男厕/女厕上厕所。”“你真守规则,知道我们使用厕所前要排队。”

很多时候,家长会代替孩子做出选择,自认为是在保护孩子。例如,当孩子正玩得开心时不停地打断孩子,询问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吃东西、帮孩子擦汗等等。或者当孩子想要出门时,直接帮孩子做出决定,让孩子乖乖呆在家里,认为孩子在很热的天气下无法好好地照顾自己。

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而不是一个没有能力需要他人来照顾或没有判断需要他人来做决定的弱者,孩子的成长速度也许会更令人眼前一亮。家长不妨给到孩子选择的权利,清楚告诉他们如何行动的方法,当孩子做得好时不吝啬给予鼓励。当孩子获得了自信,成长也就发生了。

可以试着这样做、这样说……

活动小提示:(1)与孩子一起到户外活动时,例如到公园玩、到动物园看动物,爸爸妈妈可做示范,表达感到很热、出汗,然后拿出纸巾或毛巾擦汗。(2)告诉孩子,天气热会容易出汗。到公园玩或外出时要预备湿毛巾放在毛巾盒里,用湿毛巾擦脸会感到较舒服。(3)当孩子满头大汗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玩完后的感觉,例如:“我感到很热。”(4)提问孩子可以怎样做,请孩子表达他需要喝水以及用毛巾擦汗。(5)用毛巾擦汗后,可以请孩子用毛巾再擦脸。然后,由孩子把毛巾折好,放回盒子里。(6)如果在家里玩至出汗情况,鼓励孩子说他很热,需要擦汗。(7)用毛巾擦汗后,可以请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去浴室,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开水龙头,自己扭毛巾洗脸。(8)每次孩子擦汗、洗脸后,引导孩子知道

那是凉快的感觉。(9)在活动后,提问孩子,天气热的时候可以怎样做,为什么会感到很热。(10)引导孩子知道,在户外活动时,要保护自己,例如:可以戴帽子、到阴凉的地方休息、涂防晒乳等。(11)给孩子具体的赞赏。谈话小提示:“夏天外出时,为什么天气那么热呢?”“因为太阳很猛烈。”“我们现在感到很热和出汗,可以怎样做呢?”“可以先用毛巾擦汗,然后用湿毛巾擦脸、擦脖子,就会感到很舒服了。”“每次流汗的时候,你用什么东西擦汗?”“用完毛巾擦汗后,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太阳出来了,阳光很猛烈,我们感到很热,可以怎样做呢?”“我们要保护自己:多喝水、戴帽子遮挡阳光、到阴凉的地方休息,涂防晒乳和搧扇子。”“在家时,我们可以怎样令自己感觉舒服呢?”“我们可以喝水、坐下来休息、开风扇,或在很有需要的时候开空调。”赞赏的话:“你真棒!能够自己擦汗,也能用湿毛巾擦脸。”“真好啊!你会告诉爸爸妈妈天气很热。”

幼儿园入园须知

幼儿园入园须知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幼儿园入园须知 尊敬的各位家长:您好! 感谢您为您的宝宝选择了我们金州区第二幼儿园,这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我园全体保教人员将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竭诚为您和您的宝宝服务。我们的工作目标是:让来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享受到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我们全体幼教人愿用我们的辛勤劳动换来您的宝宝的健康成长,为了使您增加对幼儿园的了解,为了使您的孩子在生活、学习、游戏上得到更好的保障,也为了给您和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请您详细阅读下列事项: 第一部分:收生范围及办园形式 一、收生范围 根据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我园招收2-6岁的幼儿,分亲子班、幼儿园。亲子班年龄(2-3岁);幼儿园设大中小三个年龄班,年龄3-6岁。 二、办园形式 幼儿园设全日制,有延时服务和星期天看护服务。 第二部分:入园准备 一入园流程: 1、带幼儿到园长室登记、面试。 2、凡经本园同意入园的儿童,家长持儿童保健手册带幼儿(空腹)到到指定地点区妇幼保健院体检。

3、持儿童保健手册、体检化验单及儿童预防接种复印件到幼儿园医务室核查。 4、到财务室交首次入园费用。(满三周岁幼儿园交580元,其中当月托保费230元,预收金350元;不满三周岁幼儿园交630元,其中当月托保费280元,预收金350元。) 5、到园长室登记分班。 6、持儿童入园登记卡到班级报到。 二、物品准备: 1、请给孩子穿着便于穿脱的衣服和轻便的鞋子,衣服不要过长过紧,小班幼儿可备换洗的裤子。 2、准备软底运动鞋一双,以备幼儿室内使用。 第三部分:幼儿接送须知 1、入园时间:每天上午7:00开始入园。 2、离园时间:五月份至九月份,下午4:50开始离园;十月份至四月份,下午4:40开始离园。 3、请假规定: (1) 请鼓励宝宝每天按时入园。一般情况下,请坚持送孩子来园,不要养成孩子无故缺勤、迟到的习惯。 (2) 若您的宝宝生病、事假等,请及时与班上教师取得联系,并说明原因,让孩子养成有事请假的习惯。 4、接送规定:

爸妈学会“共情”,会让家教更走心

爸妈学会“共情”,会让家教更走心 古罗马的一位诗人曾说过:“只有一条路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已被打动。”情感的迸发不是靠简单的开关就可以控制的,它需要共鸣、需要磁场,需要用真实的情感去催发。 很多家长都知道对待发脾气、情绪失控的孩子,需要共情。那到底什么叫共情?具体怎样去做呢?从心理咨询专业角度定义共情,就是从孩子的角度,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并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尝试与孩子一同思考,而不是代替孩子思考。这里强调了一个谁是主体的问题?是孩子,还是父母自己?共情关注的主体是孩子,是孩子的感受,是孩子的想法,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根据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观点,共情就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一般孩子情绪上或者行为上出现问题,就意味着亟需父母的理解、关怀。因此,父母对孩子表示出的共情,恰是孩子最需要的,它能让孩子体会到,“我是被接纳的,是被爱着的,是值得爱的。”父母给予了孩子共情后,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疏导,也能有更多精力去深入认识自己,以及学会自我管理。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情绪失控、大哭大闹等表现,往往要么各种哄,希望孩子立刻停止哭闹。要么选择大声喝止,或者干脆冷处理。其实,这些方法都不建议。最好的应对办法是给予共情。 运用共情进行教育时,要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有一位妈妈有事,不得不把两岁半的孩子寄放在朋友家里一会儿。妈妈走后,孩子开始大哭,要妈妈。朋友哄了半天,孩子还是哭。他着急的不行,后来灵机一动,尝试性地靠近孩子,说:“你很伤心呢,一定是很想妈妈。”孩子边哽咽边点头。他看到孩子有了回应,于是继续说:“妈妈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你很难过。”孩子说:“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他说:“妈妈很爱你,不会不要你的。她一会儿就回来了。在她回来之前,我们先玩一会积木好吗?”于是,他们轻松、愉快地度过了剩下的时间。这位朋友所用的技巧,就是对孩子当下的情绪感同身受。正因为尝试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才不会使用父母们日常惯用的忽略、否定或者说教的方式。 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正是在这些小事中,孩子学会了爱,学会了分享爱,学会了传递爱。有时候在父母看来,孩子的那点事儿真是“太幼稚了”,但如果不在这时候给他们幼稚的机会,他们就会永远幼稚下去。所以,换个角度看孩子吧!用欣赏,慈祥,鼓励,惊叹,和赞美。迟早有一天,你的孩子会成熟到对你说:妈妈,你好幼稚呀!这时候,我们的良苦用心就算是水到渠成了。有的父母尝试就孩子的情绪做回应,知道了孩子在生气或难过后,往往会接着问:为什么。其实,多数情况下,这种疑问只能给孩子增加新的难题。因为,好多时候,孩子

怎样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

为孩子什么能做的都做了,可是一旦有什么没做到,孩子就心生怨恨,并且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家长。这件事让这位母亲很警觉,她说虽然孩子学习好,虽然为孩子做了很多,但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母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她感到以前都抓错了!没有从根本上抓,教育孩子花很大精力却教错了。 教育孩子根本是教什么?这是现在我们做家长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当一个孩子怀着一份感恩心去学习,怀着一份感恩心去生活、去报答父母的时候,他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与你每天拿着鞭子催逼着,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有个门门功课成绩都很好的高中生,由母亲陪着学习书法,有一次母亲在一边睡着了,看到身旁母亲疲惫的身影,她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她说:"我所以会努力学习,都 是因为感受到父母为我付出太多!"一个孩子带着这样的心境去学习时,她能学 习不好吗?绝对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时,若抓住最根本的就没那么辛苦,而根本要从孝道抓起,所以教孩子懂得感恩特别重要。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现在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为了家庭的核心,物质生活的充裕,让孩子感到生活很轻松,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更不会体会到他自己能够享受生活是因为父母甚至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为他付出了金钱、精力、健康甚至是生命力换来的。他缺什么了只会向我们要,并不知道这些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高档的名牌服装等等都是买来的,钱是家长的脑力、体力工作挣来的,挣钱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而我们对孩子的照顾付出的是心血而不是金钱,因此要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其实,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那就是对别人给予的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的恩情视而不见,这可以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遗憾。由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亲自去做,在孩子潜意识里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回报,因此他们也就不懂得感激父母。 所以感恩的心也需要经过教导才会产生。爱孩子,就应该要在你忙的时候,让孩子帮你做些家务;在你累的时候,让孩子为你捶捶背;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也因此而爱父母,在爱中领略被爱。孩子渐渐长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导孩子懂得感恩的生活态度是从小就要养成的,因为习惯会成为性格,而性格又可能决定命运。在这里我们都是为人父母或是即将为人父母,都会面临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都曾给孩子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人生蓝图,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孩子制定的种种要求,比如尊老爱幼、努力上进、懂礼貌等等,父母反而做不到,父母应该给孩子做表率,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是作为孩子最直接的行为影响者,父母的人格素养是孩子成长的钙质支撑,内在的是心灵源泉所在的蓄养,外在的是为人处事的状态。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只有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她才会学会感恩,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对祖国的感恩等等。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善待的人会去善待别人吗?会感恩社会、热爱祖国吗?这就要求我们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例如:告诉孩子这件衣服是爸爸妈妈给你买的,你要感谢爸爸妈妈;这本书是爷爷奶奶送你的,你

让孩子学会倾听

教孩子学会倾听 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什么?我静静地思索着,长久以来的困惑在头脑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孩子们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活跃了,学生都敢问了,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了。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境头: 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老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有时甚至垂头丧气地根本顾不了听讲;当发言的学生讲得绘声绘色时,有的学生却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有时当老师说:“请大家在小组中学习这些生字,读准它们的字音,再讨论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未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老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了孩子们的声浪中…… 其实,在活跃的语文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事实上,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说明了听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也无不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心听讲。那么,我们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呢? 一、教师倾听,为学生树立榜样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求学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老师首先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

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原有的知识储备不等、课外的阅读量不均,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上。因此,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一定要让学生把话说完,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度的评价。教师只有全身心地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获得的创意等,才能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形成在动态生成中挺进,使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同时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倾听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保持的时间大概是15—20分钟,这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即使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认真倾听20分钟左右,要他们保持一节课都专注地听老师讲,听同学说真是太难了。因此,我们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孩子乐于倾听。 (1)在游戏中倾听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倾听虽然是枯燥的,但只要加入那么一点游戏的成分,学生的兴趣就骤然而起了。例如“猫捉老鼠”——让学生从老师所读的一些词语中找出一个不同类的。因为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学生们听起来就特别来劲。再如“邮递员传信”——让学生通过传达一句话,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教

小班幼儿入园注意事项

新生入园需注意 孩子入园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往往无所适从,出发点是为了孩子能够顺利适应,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长需了解的新生入园的十一忌: 一忌:一味妥协,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这是目前幼儿园新生入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迟上幼儿园的时间。孩子哭了,家长很心疼。去还存在侥幸的心理:也许明天,他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呢!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要坚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儿园,那么当你再次送园的时候,孩子的哭闹会更加变本加厉。 二忌:送两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哭闹比较严重,吃饭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长便想送上几天,在家里休息上一天,给孩子调理调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误区的,当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来幼儿园会感到更加陌生,特别是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与老师之间的依恋感情,送送停停会让孩子的适应过程事半功倍。坚持送园,对孩子的适应至关重要。 三忌:孩子哭,我也哭。 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感染实在太强了,这种家长陪着孩子哭的情况在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接待中司空见惯,造成孩子们错认为家长不要他

们了,让他们认为上幼儿园不管对于他们自己,还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距,不利于孩子的适应。 四忌:“我在外面等着你!” 在祖辈送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一张嘴要哭,马上对孩子说:“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着你哈!”“奶奶去给你买奶,这就回来!”这种说法可能暂时有效,可是当孩子发现自己上当后,他会感觉到非常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儿了,这让他们没有了安全感。 五忌:“我第一个来接你!” 许多家长会这样许诺孩子,当孩子哭着对你说:“妈妈第一个来接我!”你忍心拒绝孩子吗?于是好多家长随口承诺:“好,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们当然并不反对这种方式,可是那么多家长,您能保证您是第一个吗?如果不能,请不要这样回应孩子,请换一种方式回应孩子:“妈妈会早来接你!”“妈妈四点来接你!”如果轻易的承诺没有兑现,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家长说话不算数,那么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长欺骗了自己,会推理到其它,那么家长会不会来接他?孩子便没有把握了。 六忌:“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这是家长气头上的急话,可是我们一线的老师却常常听到。家长这话说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厉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

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的重要性。 2,学会怎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 学会怎样尊重孩子的自尊性 三、教学时间: 1——2课时 四、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第一课时以讲授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 五、教学内容 第一,孩子越小,心灵越不设防,越容易受伤害。父母需要给予小心呵护。例如:多关心孩子内心的冷暖;多给他一些微笑和关怀的眼神;多给他一些理解和支持;常拥抱他,并说:“孩子,妈妈爱你。” 第二,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说成败体验。要时刻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对他的任何努力都要给予鼓励,甚至允许孩子犯错误。家长不要只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笑逐颜开,“好孩子、乖孩子”这样叫着,而在他成绩退步的时候,脸一下拉好长,让孩子感觉你爱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成绩。 第三,多给孩子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训斥、指责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唠叨孩子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使他感到难堪。 儿童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我们在教育儿童时忽视他们自尊心的存在,常常对他们批评指责、甚至打骂,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常在孩子同伴面前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责骂惩罚孩子,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没有地位,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激动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孩子养成报复,自卑的不健康心理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打骂出来的。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下午,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学生放学后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耍。天黑了,这个

胆小的孩子还没有走出树林,他怕遭到野兽袭击,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父亲见孩子很晚还没回家,就沿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寻找,在一片树林里,借着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亲隐约看见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父亲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而是假装没有看见,吹着口哨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不远处溜达。儿子听到父亲的口哨声好像遇到了救星,马上从大树上溜下来,吃惊地问:“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片树林里呢?”“我是独自散步,没想正碰上你在树上玩耍呢。”据说这个孩子长大后进入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成了一名作战勇敢的将领。 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凡是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需要家长和老师去保护去尊重。如果教育者有意或者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管什么情况下伤害或者诋毁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 现实生活中,不注意保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不尊重孩子隐私的事已司空见惯。有的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平时有些胆小,就说你真是个胆小鬼;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就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孩子偶尔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给人争气。有些家长、老师看孩子不顺眼,总是指责、埋怨,有的甚至打骂体罚。这样下去,久而久之,一个本来不错的孩子,会在一片指责埋怨声中,失去应有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最终难以成才。 简单粗暴,不讲方式方法,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个合格的家长、教师应该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坚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孩子成才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逐渐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倾听让学生学会倾听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倾听让学生学会倾听 卡耐基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国外有关学者曾对学习中信息交流情况做过统计,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听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形态。学生只有养成倾听的习惯,才能聆听教师的讲课,才能聆听他人的发言,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索,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那么该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呢? 一、强化倾听意识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听”的思想。让学生明确听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强化倾听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产生主动倾听的愿望。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在教室的墙上张贴“我来说,你来听”、“看谁有双金耳朵”、“听也是读,用耳朵来读”等揭示性话语。还可以设计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倾听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如两名产品设计人员由于倾听质量不同,而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如评选故事大王、最佳听众等。在这种情景训练的引导下,倾听的重要性会根深蒂固地长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强化了倾听意识。 二、激发倾听兴趣

1、提高教师的教学魅力,激发倾听兴趣。 枯燥乏味、无动于衷的说教使人如坐针毡,无异于受罪。而生动灵活,睿智幽默的谈吐却令人如沐春风,是至高享受。教学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艺术。讲的生动,方能听得入神,才会有所收获。因而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唤醒学生倾听兴趣的基础。 2、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倾听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注意特点,随时留意学生的听讲状态。及时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整。以充满情趣的语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自觉倾听。 三、培养倾听习惯 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形成倾听能力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倾听习惯包括:注意力集中,保持尊重对方的态度,边听边思考等。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

幼儿园开学家长须知注意事项

幼儿园开学家长须知注意事项 一、作息时间 暑期里孩子在家比较自由、随意,往往是一觉睡到自然醒,或是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这样一来,与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影响了孩子快速适应入园的生活。所以,在离开学前段时间,家长们得注意调整一下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了,尽量朝着上学期间的规律去逐步变化,如:早上起床时间:幼儿园入园时间是7:20——8:30之间,可不要迟到哦! 二、生活习惯 暑期里,孩子回到家,长辈呵护有佳,原本一些能够自己独立进行的自我服务能力又“退”去了。所以家长要本着一颗“大爱”之心,让孩子回归“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尽管与成人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但孩子总是在“实践”中长大的。坚持让孩子独立进餐: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吃的满桌都是或吃的时间过长,这些习惯产生的源头就在于咱们的“种种顾虑”。其实孩子都能做到的,关键在于家园一致的坚持。 三、如何适应 1,开学初几天,幼儿容易产生不适应的反应,请家长多以正面的方式介绍幼儿园的长处,别以威胁吓唬的方式劝说幼儿,以免对幼儿园产生不良的印象。 2,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早睡早起,提醒孩子按时入园。 3,欢迎家长朋友积极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或是进行电话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家园的情况。 4,当您离开时务必和幼儿告别,并温柔坚定的告诉他,放学时准时接他回家,让他有温暖、安全的感觉。 四、接送时注意 1,请您准时接送幼儿上下学,经常迟到的幼儿,不仅影响工作、学习、亦间接影响同学关系及日后学习态度,请鼓励宝宝每天按时入园。 2,请家长一定持接送卡接送孩子,对陌生人老师有权阻止接走幼儿。有特殊情况提前电话告知。 3,幼儿如果有请假,请尽可能事先以电话告知本班老师。 五、卫生保健

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分享

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分享 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尤为关键的是和自己的孩子建立和善而坚定的关系,这就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对你来说他们都是最重要的,你都是与他们站在一边的。 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绝对的监管,但事实上,总有父母顾及不到的时候,而看得到的地方控制得越严,看不到的地方孩子就会越离经叛道,因为谁都有需要发泄的时候。而对可能发生的灾难性事件的最好的预防就是与孩子和善而坚定的关系,建立让孩子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要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们偶尔犯了错误,你更愿意知道的是错误的原因以及帮助他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只是责怪甚至打骂,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我相信孩子会更愿意与家长交流并且说真话。因为想象一下,如果孩子明知道说真话的后果只会是责骂和批评,那么他怎么会愿意说真话呢? 因此,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之中,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指导,建立情感联结,而不是外在的控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只会增加孩子的叛逆。 另外,同样重要的是,家长是否把自己的关心和爱传递给孩子。 当然,作为父母,你所做的自然是为了孩子好的,但是你的孩子往往不这么认为,或者说你的有些行为并不让他们这么认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好的未来,希望他们有好的成绩,以后有好的工作,所以你会自然而然现在就对孩子施压,当孩子做不到你的要求的时候,往往会批评,说教,表达失望。但事实上,十几岁的孩子未来对他们来说还是模糊的,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爱,有的只有苛刻,或者会让他们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他们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他们才是爱我们的。这样的想法对于健全的人格的发展是有限制的。 那么如何与孩子建立和善而坚定的友好关系呢?首先,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并共情,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并且初步拥有了“探险”的能力,因此他们或许会做出一些让你血液沸腾的事情,事实上,他们只是在试探这个世界,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先把自己长篇大论的激烈指责放在一边,先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孩子的想法。第二,要学会倾听并保持好奇心。非常多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所以帮助孩子做各种决定,那么,现在学会倾听,并适当提出启发式的问题,父母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做决定,说服他们按照你的方式思考,而是帮助他们理清自己的想法以及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第三,用鼓励代替批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因此中国式的家长总是喜欢在别的家长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是,这些无形之中会造成孩子的不自信,也会让他们觉得父母对他们过于苛刻,要多对孩子进行鼓励,让他们感觉到你的支持和爱。

让孩子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让孩子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让孩子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一、“学会尊重,善于沟通”,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必由之路 教育是一项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如果父母与孩子说话说不到一块,您说您的,他说他的,怎么谈得上有效的家教呢?根据家教专家的调查,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项调查证实,在孩子崇拜的名人、偶像中,父母竟排列到第10和11位;有70%以上 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有些幼儿的父母也已感到与孩 子交流不畅。世界已经进入了对话与合作的时代,我国加入WTO谈判 了15年之久;家庭教育面对新的挑战,需要更高的起点。其实,家庭教育也是一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称职的父母要善于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从小谈到大,从大谈到老;父母应该通过与孩子的对话,给孩子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一条捷径,通向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孩子的心理脉搏,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纳自己的父母,便是家教的最大成功。

学会尊重,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尊敬别人,给别人以重要的地位;在家庭中,就是建立真诚的、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对于尚不成熟的、似乎还“不值得尊重的”未成年人,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事。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孩子是需要尊重的,被尊重是孩子的一种权利,尊重孩子是家长的一种责任,尊重也是一种最好的家庭教育。 善于沟通,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进行平等和谐的对话,实现心平气和地相互倾听和理解,通过共同的学习和探讨,缩短两代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代沟障碍。亲子之间善于沟通,可达到某些共识,以便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提高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中为什么要“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当前,家教面对网络时代新的挑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父母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孩子看不起父母,也不会轻易服从父母教导;亲子之间共同语言减少,矛盾增多,父母们感到底气不足,办法不多。家教与孩子成长需求之间之所以存在差距,亲子关系中缺乏相互的尊重和沟通,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东方的传统教育中,非常缺乏家庭民主和对孩子尊重的观念,自古以来,只讲“师道尊严、父道尊严”;孩子被看作幼稚 无知,完全处在自上而下被“管教”的被动地位。当前家教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主要是因为两代人之间沟通不够: 1)缺乏尊重与沟通的意识,引起家庭暴力。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既 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血缘关系,又是一种靠情感维系的亲情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有话好好说”,善于沟通,是一种善意的对话和商量,是化解

心理健康教育课《做合格的听者 学会倾听》

做个会“听话”的孩子 金凤四小吴容 【活动年级】 五年级 【目的要求】 1.结合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倾听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在倾听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倾听态度和倾听习惯带给别人的不同感受,领悟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在人际关系中的不同影响,辨别什么是良好的倾听行为。 3.引导学生探索和练习正确的倾听方式,帮助他们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活动准备】 1.布置三名学生准备关于“不良倾听行为”的小品.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 活动意图:打破防御心理,初步体会倾听的重要性 活动步骤:“千里传音”? 规则:1.全班竖着分为八小组,每一组传一句话,倾听者不可以说话,可用动作眼神交流,传话者注意音量,不可以让后面的同学听到。给第一桌的同学看小纸条上的内容1分钟,并要求快速背下。在倒计时后,比赛开始。传完后,最后一个同学走到第一个同学旁边

2.教师表扬在活动中反应既快又准确,没有出现错误或出错最少的学生。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同学会在活动反应既快又准确,有的同学出错较多? 3.教师小结:反应既快又准的前提是认真倾听,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倾听,做一个会“听话”的孩子。 二、团体转换 意图:通过小故事及回忆平时生活中沟通的各种环节引导学生领悟倾听的作用。 故事梗概: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喝妈妈的奶,要自己去找东西吃。”小猫惊恐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出来,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你躲在屋顶上、梁柱间、箱笼里、陶罐边,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论,他们自然会教你的。”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偷听,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帮帮我的忙,把香肠、腊肉挂在梁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里看到一个妇人叨念自己的孩子:“奶酪、肉松、鱼吃剩了,也不收好,小猫的鼻子特别灵,明天你就没的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非常开心,他回家告诉猫妈妈:“妈妈,果然像你说的一样,只要我留心倾听,人们每天都会告诉我该吃些什么。”靠着听别人的谈话,学习生活的技能,小猫终于成为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它后来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导孩子的 学生思考:1.小猫是靠什么学会了技能? 2.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倾听?为什么?(听课、与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人争吵时、当别人向自己倾诉时……) 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总结出倾听的作用:

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情

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情。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第一,绝对不要批评孩子,也不能对着孩子唉声叹气,更不可当着外人的面埋怨孩子不争气。第二,最好别跟孩子讲大道理。高考生大都已成年,所谓大道理他们都懂,唠叨只会令他们心生厌烦。第三,陪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比如打游戏、踢球、旅游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放松情绪。第四,短时间内不要提高考的事。等孩子情绪稍稍平静之后,可试着与孩子共同商量下一步怎么走——是复读求学还是求职谋生?引导孩子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第五,过度抑郁有可能引发自杀或攻击他人的倾向。若发现孩子行为反常,如突然变得非常平静、还朋友钱、交代家人一些事情等,一定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可求助心理专家。 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但要让孩子明白在高三每个阶段都要一直努力,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可以到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找到恰当的方法,一起帮助孩子。如可以帮助孩子积累成就感,只要是她能做到的,就表扬他,继续鼓励他。到了高三,尤其是在下学期,孩子们就是打满气的气球,一碰就爆。每次考试都会暴露出问题,这时家长应做孩子最好的依靠。家长要告诉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老师,帮助孩子将几次考试全部都罗列出来,发现问题的同时千方百计找优点。家长们一定不能在这一段时间急躁,更不能表现出来,不要过多地去问孩子成绩的问题。 去年高考前,我采取了“报喜不报忧”的方法,努力让孩子进入良好的状态,让他能始终如一有个好心情,从而渡过“非常阶段”的难关,他用实际行动,最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自己喜欢的上海名牌大学。 过去开家长会,一直是妻子的“专利”,可儿子高三时有一次开家长会,妻子高兴而去,扫兴而归,因为她听老师说儿子成绩下降了。其实,这只是一次小测验,但妻子却“如临大敌”,

让幼儿学会倾听

让幼儿学会倾听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地描述,总结一下就是“能听会说”。“说”,是显性的,很容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相对于“说”,“听”,则显得有些隐性,因此也比较容易让人忽视。其实,“听”“说”是并重的。 “上帝给了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据调查,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所获取的知识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以此,也不难发现,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倾听”,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用心细听”,即指耐心听、细心听、专心听。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他人口语表达的能力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个人内涵的能力这两部分。倾听是人们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积极的倾听态度,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也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它对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倾听,如此重要,那么,怎样让幼儿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倾听习惯呢? 学前设有语言课,却没有倾听课的设置,平时出去看活动,也没看到过类似于侧重倾听的活动。幼儿学前的孩子,活泼好动,喜动厌

静,而倾听则是一个安静的活动,所以幼儿倾听的专注程度与理解水平都相对较低,并且在听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语速较快、连续讲话时间较长或偏难懂时,幼儿往往就无法做到倾听了。因此,倾听需要培养,倾听需要训练。 一、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学会了如何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越是善于倾听的人,人际关系就越融洽,也越容易成功。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 1.以身作则,蹲下身子耐心地倾听幼儿的心声。 “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是松下幸之助成功经营的法宝。用于教师行业,同样适用。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幼儿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使他们得到表达自己的机会,享受交流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喜欢、亲近和尊重,能激起幼儿说话的欲望。要明白这些不难,但要做到却有一定难度。幼儿说话有时零碎,缓慢,断断续续,缺少逻辑性,没有吸引性,一件大人可以用一句话说明的事情,让孩子来说,可能要说上几分钟,而且还需要加入大人的揣测,才能理解。因此要倾听幼儿的话,必须要具有非一般的耐心。孩子比我们矮,在我们站着的时候,他们要仰起头说话,这不是一个倾听的好姿势,也没法显示老师听的诚意,因此,在倾听孩子说话时,我们最好的姿势是蹲下身子,和孩子保持平视的状态。 许多孩子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常常会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或

幼儿园春季开学家长须知

幼儿园春季开学家长须知 以下是关于幼儿园春季开学家长须知,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幼儿园春季开学家长须知(一) 孩子经过假期的休息,重新开始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诸多方面不能够很快适应,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建议如下: 一、着装 初春的天气早晚温差较大,孩子不容易适应,在衣着上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1.衣着宜轻便,不要过于繁琐,避免幼儿入厕和活动时不便。 2.由于早晚温差大,建议来园时给幼儿穿厚一点的大衣,再带一件稍薄的外衣,以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穿。 3.多关注天气,这样对于幼儿的着装有很大的帮助,避免衣服穿得过多或过少。 4.注意观察幼儿,有不舒服的症状及时服药,防止春季感冒。 5.有特殊情况或幼儿特殊体质及时与教师联系,避免发生意外。 二、饮食 ·

1、幼儿对环境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可能要上火,在幼儿园会出现饮食不良、吃不饱的现象,建议家长可以在家给幼儿进行补充,如:牛奶、水果、易消化的食物等,并及时反馈给老师。 2、建议幼儿在家吃一些清谈的食物,既可以保证身体的正常消耗,又容易消化和吸收,防止上火。如果给幼儿吃太多的冷食,尤其会对上火的幼儿形成不良反应造成身体不适。 3、增加活动量,及时补充幼儿的饮食,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幼儿在近段时间的身体正常消耗。幼儿因生活的不适应可能会出现大便干燥的现象,家长可以为幼儿吃一些香蕉、喝蜂蜜水等。 4、幼儿的情况及时与教师联系,以便及时引导和教育。 三、情绪 1、家长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喜欢幼儿园,喜欢幼儿园的教师,这对孩子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 2、坚持送孩子来园,防止幼儿因借口不来园造成幼儿入园困难,幼儿情绪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3、幼儿不开心时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积极的情绪上的疏导,避免一味指责他人,造成孩子情绪上的不稳定。 4、对幼儿愉快的情绪给予积极的鼓励,保证幼儿能够愉快的来园。 ·

与孩子深入沟通的法宝,先共情

与孩子深入沟通的法宝,先共情 很多家长反映无法与孩子沟通,孩子不愿与家长谈任何的事情,根本原因是我们常用否定、拒绝、建议、提问、过分同情、逻辑分析等态度来否定孩子的态度,导致孩子们厌烦与我们沟通。看了下面的对话,相信您会明白? 当孩子说:“我真讨厌我们的那个语文老师,她就像个巫婆。”您的反应会是什么? “你怎么能这么说?!老师管你们是为你们好。”(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不是这样吧?刚开始你不是还挺喜欢她的吗?”(拒绝了孩子的感受) “不可能吧?我见过你们老师,她人挺好的!她发脾气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吧!”(偏袒老师) “你千万不能让老师听见你这么说,不然你的语文就难过关了。”(表示同情) “好了,别生气了。用不着小题大做的。赶紧做你的作业吧!”(给出不切实际的建议) “老师做得事情让你感到不公平,你心里一定又委屈又气愤。”(试图了解孩子的感受)

? 看了这几种表达,再想想我们平时与孩子的交流,想必很多家长会有所感触。不是孩子不愿意与我们说话,而是我们堵住了孩子说话的意愿,孩子会认为父母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会感到困惑或者愤怒,在不被重视与尊重的谈话中,谁还愿继续下去呢? 只有最后一种方式说出了孩子的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谈话才可以继续深入下去。我们与孩子交谈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进行正确情绪表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理清思路。 ? 面对此时孩子的负面情绪,最有帮助的就是主动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听,说出并接受他们的感受。这样才能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扰或问题,在孩子叙述的过程,适当的加入启发式提问来让孩子释放心中的压力,引导他们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过程,这样他就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现在很多父母会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礼貌,不尊重父母。不尊重他人,似乎已经成为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之一。究竟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呢? 当家长指责孩子不尊重人的言行时,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大人是否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的习惯,成年人之间是否在互相尊重方面做得够好,父母是否真正做到了尊重孩子等等。 尊重别人,会赢得别人对自己更多的尊重。孩子成长的过程,既是在学习如何尊重别人的过程,也是在体会自己为什么需要被尊重的过程。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们对尊重的理解都不同,表达尊重的方式也不一样。那么,作为家长,我们究竟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呢? 尊重意识从父母开始 孩子只有受到尊重,才能从中学会尊重别人。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很快就学会用同样的语调回应大人;如果父母喜欢对孩子指手画脚,孩子很容易就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同时,在没有互相尊重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也很难学会尊重别人。当夫妻之间经常出现不尊重的言语和行为,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受到很大的影响。培养孩子的尊重意识,首先就得从父母尊重孩子以及夫妻互相尊重做起。

其实,对孩子的尊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也一样,我们不能仅仅把“尊重”两个字挂在嘴上,而是需要体现在细节、落实到行动上,最终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一种能力。 1.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纯真,他们最愿意跟好朋友心贴心地交流。如果从好朋友的角度,他们会分享自己的快乐,也会告诉不好的消息,不会经过筛选和过滤。如果面对的就是一本正经的父母,他们更愿意报喜,而不愿报忧,展现给父母的就是自己好的一面,把不好的地方故意隐藏。 2.蹲下来跟孩子交流。认真倾听孩子,以及跟孩子平等交流,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种体现。而要尽可能做到平视孩子,父母就需要养成蹲下来跟孩子讲话和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这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尊重和关爱。 3.不要随意打断孩子。当孩子高兴的时候,总会有很多说不完的话,问不完的问题,这就需要父母能耐心听孩子说完。如果孩子正在滔滔不绝地说话时,父母随意插嘴或打断孩子,一是会干扰孩子的思路,二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话根本不重要。随意打断孩子说话的后果就是,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跟大人讲话,甚至还有可能模仿父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4.尊重孩子的想法。很多父母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一切都得听父母的安排。其实,无论孩子多小,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应该被尊重。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千万不要轻易打压他的想法和见解。

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园后的注意事项

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园后的注意事项 1.孩子入园后,家长必须立刻离开 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看,或中途来看望,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的哭闹行为,孩子以为只要哭闹就可以有妈妈来,就可以不去上幼儿园了。 2.新生入园宜早接 刚入园的幼儿特别希望家长早点来接,体验与家长团聚的欣慰,否则,孩子会产生孤独、失落、甚至有被人遗忘的感觉,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更怕上幼儿园。 3.认识新朋友 家长可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孩子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另外,老师也是孩子的新朋友。开学前几天,家长可利用离园时间和老师交谈,老师会及时表扬你的孩子,增强孩子上幼儿园的信心。 4.放学后,家长不要问宝宝这几个问题: “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呀?”这样一问就糟糕了,这么小的孩子,哪里知道好与不好的概念,只知道他很委屈,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心里很害怕,这样一问,很容易把孩子的酸甜苦辣勾上来,更不想去幼儿园了。 “老师喜不喜欢你呀?”这样的问题也很糟糕,孩子才去,哪里 判断得出老师喜不喜欢他,这样子说个笑话,等同是“挑拨”老师和小孩子的关系呀,呵呵。小孩子想,喔,老师不喜欢我,那我更不愿去幼儿园了。“你今天中午吃饱了吗?”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很少有马上适应吃饭的。这样问,孩子要是说没吃饱,家长一个是觉得心痛,另一个这也是在“挑拨”孩子和幼儿园的关系了,你说是不是? 5.应该怎么问? 首先应该问,宝宝,幼儿园那么多老师,那么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多好呀,宝宝你开心吗?再其次,可以问问宝宝在幼儿园都做了什么,启发式地让他自己说说幼儿园的情况,要是他不愿说,也别强求。 让我们一起努力,尽快缩短孩子在幼儿园的不适应期,使上幼儿园成为孩子每天最快乐、最向往的事。

家长要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家长要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家长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成了一个问题,两代人之间不再畅所欲言,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唠叨”、“啰嗦”和“指责”,而孩子对父母也从无话不谈,转向“回避”、“抗拒”,沟通的桥梁断裂。心理精神科专家认为,感觉和行为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孩子感觉好了,自然会通情达理。而父母常犯的错误是忽略孩子的感受,甚至加重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时间久了,父母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直到没法沟通了。 一、解决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其实很简单: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感受! (一)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下面是仅一天之内发生在家里的对话,这是一位美国子女教育专家的真实记录。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她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她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她的判断。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她决心改变自己,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她尝试了很多办法,后来对她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她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她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她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她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她的新方法在开始的那段时间内非常见效。她和孩子们的争吵也明显少了。直到有一天,女儿说:“我讨厌外婆!”她脱口而出:“这样说外婆,太不象话了!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听到你这样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