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兼并与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从19 世纪末至今,西方国家已经历了六次并购浪潮。企业并购动因是促成并购行为的发端,可以解释为诱发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国外学者对于企业并购动因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并购动因理论。

一是协同效应理论。Ansoff ( 1965 )最早提出协同效应理论,即指并购双方资产、能力等方面的互补或协同从而提高公司业绩和创造价值,使合并后公司的整体业绩大于合并前各自原有业绩的总和。Berkovitch和Narayana(1993)也将企业并购动因归结为协同效应或效率,并分析该动因对合并后企业收益的影响。Sirower ( 1997) 认为如果并购后的业绩改进已经被市场预期,那么该预期将以并购溢价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归集到目标公司股东手中。Hagcdoom、Duysters(2000)在对计算机行业的并购研究中证明,在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上相近的两个公司合并有利于发挥双方技术协同效应,促进技术资源的重新配置。

协同效应理论包括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以及管理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假定存在着规模经济,合并后可以对企业规模进行扩充和调整,达到最佳规模经济,使相关业务单元的成本降低。Stigler(1950)认为公司间的并购可以减少竞争者,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即使不能形成垄断,也可以由于并购扩大的规模效应构成潜在进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Meeks(1997)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为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企业控股权的更迭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方面的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和证券交易而产生的。此外,合并后企业将外部融资转化为内部融资,融资风险与成本下降。Hannah和Kay(1977)认为税收制度有时会鼓励企业参与并购,其一是营业亏损和税收抵免的延续,通过将利润向亏损企业转移,实现合法避税。其二是利用资本利得代替一般收入。使成熟企业的现金流量或应税收入转化为成长企业的财务费用支出。其三是营业税减免,通过纵向一体化,企业将不用在中间阶段支付营业税,这也成为企业开展并购的动因之一。Weston 等(1998) 认为通过并购可以增大资产,扩大折旧额。

管理协同效应是指合并后,收购公司将更优秀的管理技能注入目标公司,从而将目标公司的非管理性组织资本与并购公司过剩的管理资本有机组合在一起,以提升目标公司的绩效。Joshua Porter(2010)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协同动机对澳大利亚的大部分收购现象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

二是战略动机理论。Poter(1980)认为企业并购战略动机在于通过并购活动实现多样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并且还可以获得目标企业的现成资源,保证关键资源的投入,降低外部的不确定性。Yip(1982)认为企业通过对行业内目标企业的并购,获得其生产能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或消除技术壁垒、产业进入政策壁垒等,实现有效的扩行业或跨国进入。Alexander(1986)认为企业并购战略动机可以通过获取目标公司的技术优势或知识资本来实现成长。

J.Barney(1991)也认为当目标公司拥有并购公司所缺乏的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的特殊能力时,可以通过并购取得该能力,并通过整合与吸收来获取竞争优势。此外,Brouthers(1998)等认为,降低风险是兼并活动一个明显的动机。

三是代理动机假说。Jensen和Meckling(1976)专门讨论了代理问题。低比例持股会造成高层管理人员的懈怠,不关心股东效益而追求个人享受与获利,即“搭便车行为”。而Fama和Jensen(1983)认为并购为企业解决代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外部机制,通过并购产生的持续威胁能够对维持管理层的勤勉产生作用。Mueller(1969)从代理人报酬角度提出代理人的报酬是公司规模的函数,由于并购这一外部成长方式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代理人具有很强烈的增大企业规模的欲望。Jensen(1986)认为经理和股东的目标不一致,经理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可能会将公司规模扩大到最优规模以上。Shleifer和Vishny(1989)也认为通过并购扩大公司规模进而可以提高公司对现任管理层的依赖程度,并购成为企业成长的手段。

四是价值低估理论。Weston 等( 1998) 指出在并购时应考虑目标公司的股票市场价格总额与其全部重置成本的大小,如果后者大于前者,表明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被低估,此时可以通过并购刺激市场对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重估,从而为并购双方创造价值。Holderness and Sheehan( 1985) 认为收购公司通过在低位上购入目标公司股票,而后整合双方业务、并促使市场发现目标公司在整合后的新价值,将目标公司股价提升到其应有的高位,便可从前后价差中获利。

五是过度自信假说。Roll(1986)提出了“自大假说”(Hubris Hypothesis),认为控制机制不能有效解决代理问题,公司管理人员高估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在对公司进行规划时过分乐观,以致在资本市场上高调收购却最终失败,把并购过程的绝大部分利益拱手让给目标公司股东。该假说在实证研究中被多次验证,即当并购消息传出后,收购方股价不涨反跌。

2.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与国外并购浪潮相比,我国的企业并购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带有中国特色,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我国企业并购都有很深的政府痕迹在里面。国内对于并购动因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国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国内学者有以下理论。

魏江(2002)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并购的调查,认为我国企业并购的直接动机有以下几类情况:一是完全的政府推动,企业处于被动状态;二是获取资源要素,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三是企业构筑企业集团,实现扩张的需要;四是获得优惠政策和合理避税;五是考虑长远发展,如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为了获取市场机会。蔡宁、何先进(2002)将我国企业并购动因归纳为追求规模经济、扩张市场势力、获得关键要素、多元化经营、管理者动机和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并通过与美国企业并购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的一些优势企业也开始从提高规模效益、扩大市场势力、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等动因出发来实施并购战略。

主要理论有以下五种:

一是政府推动论。谭劲松(2003)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原来的产权主体格局已由原先中央政府单一产权主体制度变迁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职工和投资者并存的多元产权主体制度,形成了一个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并购行为直接打破原企业各产权主体形成的利益框架,构建了新的利益均衡。

在国有企业制度的安排下,地方政府居于“权力团体”地位,成为国有企业并购制度变迁中的“第一行动集体”。刘峰、谢莹(2003)对新潮实业与新牟股份之间的合并进行了研究,认为此次合并与资源联合优胜无关,政府行为才是推动这次并购的主要原因。曲一成(2012)认为目前并购重组已成为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出于经济与社会效应,愿意支持国企进行并购重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协同效应论。张新( 2003) 认为中国经济的转轨特征和上市公司所处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公司并购中存在着大量的通过协同效应来创造价值的源泉。如中国的公司普遍规模和经营领域都偏小,因此可通过并购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获得经营协同效应。崔保军( 2004) 认为并购动机主要运用规模经济中的生产成本降低及市场营销、技术优势。

三是获取优惠论。李京文(2005)认为,我国政府为鼓励企业并购,制定了许多财税、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出于利用这些优惠政策进行企业并购。刘磊(2012)认为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论。郭俊华(2004)认为由于政策限制,许多条件较好的民营企业和中小高科技企业难以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壳”资源来获取直接融资的窗口。张秋生(2005)认为通过并购,实现国有资产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张夕勇(2011)认为,从经营性扩张看企业并购的成因主要是因为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消除行业内过剩的生产能力,资源共享、强强联合。

五是发展战略论。周凌霄、王禾军( 2002) 研究表明大规模的企业并购动机有: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巩固技术领先优势、加强垄断地位、拓展新业务领域等。刘阳( 2003)认为当前公司并购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包括增强市场占有率,多元化经营等。刘磊(2012)认为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是为了获取战略机会,突破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壁垒,降低经营风险。

六是组建集团论。邱尊社(2006)认为并购是实现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构筑企业集团,可以实现企业快速扩张。由于我国投融资体制的地方性特点,从全国范围看,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布局极不合理。行业内的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一些企业通过合并组建企业集团,获得了成功。

3.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对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国外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动因理论体系。首先,协同效应理论、战略动机理论为并购的主要类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但恰当的并购方式还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财务状况。其次,价值低估理论、代理理论和过度自信理论则从企业经营的两个不同侧面来阐述并购动因,即资产质量和企业管理。关于企业并购的动因,西方学者一直在不断进行着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力图从不同角度揭示隐藏在大量并购活动之后的真实动机,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但却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权威的、令人信服的全面解释。

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并购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西方并购理论的探讨层面,主要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理论进行解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企业并购动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同时实践证明,企业并购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同时也是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然而,回顾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不同类型的企业并购背后存在着不同的并购动因在推动着企业并购的发展。通过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可以知道什么是企业并购发生的原动力。因此,系统探索研究企业的并购动机、寻找最适合的并购驱动因素对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Stigler, B. Horizontal mergers,collusion, and stockholder weal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

[2] Manna, H. The Higher Criticism of the Corpartation. Columbia Law Review,1962.

[3] Ansoff, H. 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5.

[4] Manne, H. 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5.

[5] Mueller Dennis. Mergers, from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Money and Finance. Joru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69.

[6] Yip,S. Hart Takeover bids,the free-rider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

[7] Jensen, M., and Ruback, R. The Market for Corporation Control:The Scientific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3.

[8] Fama, E.and Jensen, M.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laim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l983.

[9] Holderness, E., and Sheehan, M.P. Narayanan Motives for takeover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1985.

[10] Alexander,S. Hart Takeover bids,the free-rider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11] Roll, M., and Richard,R.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Journal of Business,1986.

[12] Jensen,M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13] Michael Poter. 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

[14] Shleifer, A., and R.Vishny.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The case of Manager-Specific Investment. Joru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9.

[15] Neubauser, L., and N. Cowley. Why Japanese Firms Have Pulled Back on Overseas Buy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1992.

[16] Meeks, G. Disappointing Marriage: A Study of the Gains from Merger. Joru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

[17] Sirower,M., and R.Ruback.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1997.

[18] Brouthers,D. The cause of mergers:tests based on the gains to acquiring firms' shareholders and the size of premi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1998.

[19] Weston, J., and M.L. Mitchell. Takeov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20] Hagcdoom, Duysters. Competitively cost advantageous mergers and monopol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21] Joshua Porter. Vertical mergers in multi-product industries and Egde worth's paradox of taxation. Joru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

[22] 刘峰、谢莹. 政府推动型合并与资本市场效率[J]. 广东会计学会科研课题最终成果,2002.

[23] 魏江. 企业购并战略新思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24] 蔡宁、何先进. 中美企业兼并动机的比较与启示[J]. 经济理论与管理研究,2002, (5).

[25] 周凌霄,王禾军. 全球企业大规模并购的战略动机分析[J]. 企业经济,

2002,(5).

[26]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3,(6).

[27] 谭劲松、黎文靖、谭燕.企业合并的多方利益博弈[J]. 管理世界,2003,(3).

[28] 崔保军. 企业并购动机综述[J]. 企业经济,2004,(8).

[29] 郭俊华.并购企业知识资本协同理论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30] 李京文.并购论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

[31] 张秋生.并购论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

[32] 邱尊社.公司并购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12.

[33] 欧阳静波.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 (1).

[34] 张夕勇.并购与整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9.

[35] 刘磊.关于我国企业并购动因的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

[36] 曲一成.基于要素资本理论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来自山东省2001~2011年的案例

[D].中国海洋大学,2012.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 完整版

XXX大学 文献综述 ***届 离子液体+ 溶剂二元体系电导率、表面 张力物性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院系XXX 专业XXX 指导教师XXX 填写日期XXX 离子液体 + 溶剂二元体系电导率、表面 张力物性研究进展

摘要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采用离子液体与各类溶剂形成二元体系研究究引起了全世界研究者的关注。针对离子液体二元体系常规理化性质的研究有利于了解离子液体的结构特性及新型离子液体的开发。离子液体二元体系的理化性质除受到温度和离子液体本身结构的影响外,还受到二元体系中溶剂极性和各组分含量等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的电导率、表面张力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大部分离子液体的表面张力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同一种离子液体浓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表面张力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离子液体在相同温度下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浓度下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关键词:离子液体;电导率;表面张力 离子液体具有与传统有机溶剂截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其化学稳定性好、溶解性好、熔点低、不易挥发、可传热、可流动、对环境污染少,可作为绿色溶剂用于化学反应和分离过程,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被广泛应用,例如精细化学品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及有关合成、分离萃取、消除环境污染、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等[1]。离子液体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催化、材料和萃取分离[2-5]等领域由于离子液体所具备的这些优点,近年来离子液体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可设计的功能型分子,即所谓的功能化离子液体(TSIL)。功能化离子液体是指在阳离子或阴离子上引入官能团的离子液体,但其与离子液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功能化离子液体的核心离子与官能团影响着反应过程,与溶解于其中的溶质产生相互作用,导致最终过程优化的实现,更加符合实验和工业需求而受到重视。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不仅对离子液体+溶剂二元体系表面张力实验测定工作进展做了归纳,还对电导率方面的研究做了相应的综述。 1.离子液体+溶剂二元体系表面张力 目前,关于离子液体表面张力的研究还十分有限,表面张力是表面化学中最

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 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 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 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

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

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研究文献综 述 摘要: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各个时期学者的研究,结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便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资本结构;科技型中小企业 1引言 为了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从而使得这些企业能够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做贡献。但是目前这类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因此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投入要素对融资结构选择的影响以及探讨企业最优资本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融资结构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 2资本结构相关理论 2.1经典资本理论 经典资本理论包括MM理论、Miller均衡模型、权衡理论等。MM理论认为如果企业具有相同风险那么它的价值将不会受到负债的影响,如果增加了所得税这个因素,企业的价值就会随着它的负债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说,企业的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会相对越大。接下来Miller均衡模型这一理论是上一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此理论认为个人所得税可能会起到消除一些税盾的作用但是其作用是较小的,所以不能将税盾带来的收益完全消除。所以,如果某个时期的债权投资的税率大于股权投资的税率收益的时候,用这个模型进行计算时有负债企业的价值时计算出来的结果表明的企业价值会比之前的理论研究的结果偏小。后

来的权衡理论说明因为税务问题和负债多的问题,企业的要承担的风险和费用就会增加,使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造成企业可能会较难存活的情况,这样一来大大降低它的市场价值。因此,虽然企业存在最优资本结构,但是企业最佳融资结构应当衡量负债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成本的多少以后再做出选择。 2.2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融资结构和管理者的利益相挂钩所以它可能会影响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就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本身的价值。可以看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当边际股权代理成本等于边际债务成本时的资本结构。信息传递理论认为信息是不对称的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没有达到激励外部投资者的效果。也会影响内部投资决策。 以上是本人对一些资本结构的现有理论进行的梳理总结。 3公司研发与资本结构相关的研究 Branderandlewis(1986)用博弈法研究公司战略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他们设计了一个模型,规定两个企业在第一个时间段选择自己需要的融资结构,然后让他们在第二个时间段做出要如何产出的决定。如果企业因为高负债而选择风险比较高的产出决定,那么这两家公司都因为做出了高水平的债务的选择而把自己要做作出高产量的决策传递给竞争对手。当他们达到纳什均衡时,说明这两家的决策产量都更加冒险。 从以往研究的数据类型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是采用面板数据(Hall,1992;Opler和Titman,1994;Rahhim和Pascal,2001;汪晓春,2002;柴斌锋,2011;王亮亮,王跃堂,2015),并且立足于中观层面,即行业层面(Hall,1992;Opler和Titman,1994;Rahhim和Pascal,2001;汪晓春,2002;柴斌锋,2011;

科研文献综述正文范例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面 《文献综述》写作规范(试行) 一、写作文献综述的总体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法学院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确定后,除传统研究论文写作形式外,可以围绕毕业论文选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交研究成果代替传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论文)的答辩稿和终稿应当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致谢词等几部分,各部分的排版格式与法学院规定的普通论文排版格式一样,正文字数8000字以上。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结构内容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研究动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体和总结。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即立题依据和综述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引言不宜过长,文句要简练、重点突出。 主体部分。文献综述的主体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是对全文主题的简明扼要的总结,包括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评述,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的论文标题一般采用“主题词+文献研究综述”或“主题词+理论研究综述”等形式命题。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文献综述英文版

Title :Magnetic motor shell stamping process and die design Author:yu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Magnetic motor shell stamping process and die design"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摘要 By read these references and documen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mold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metal forming technology, a number of instances of mold design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to further study the method of stamping die design, die design and thus have a directionalguidance.As used in this design and drawing die punching die and so 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book related to mold in-depth study, this drawing die and the punching die and so the design methods have shape.These references and documents, the design of low-cost high-accuracy die with directional guidance. Keywords: Mol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old Manufacturing Trends Drawing Punching CAE Die Materials Prices Preface前言 As China's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econom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asic industries, mol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lso developing fast.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product quality, cost,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ld manufacturing concern. 1.1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l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as early as 2,000 years ago, China has been used to make bronze stamping dies to prove that in ancient China stamping die stamping and achievements to the world's leading.In 1953, the Changchun First Automobile Works in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established a stamping plants, the plant began manufacturing cars in 1958, cover mold.6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began producing fine blanking dies.In walked a long path of development temperature, the present, China has formed more than 300 billion yuan (not including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statistics)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various types of stamping dies. 1.2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Di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market demand of mold growing.In recent years, the mold industry has been the growth rate of about 15%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the ownership of the mold components also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addition to professional mold factory outside of state-owned, collective, joint ventures, wholly-owned and private has been a rapid development.

文献综述规范与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 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 ( 设计 ) 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 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 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 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 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 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 3000 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 2000 字左右的设计方 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 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 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 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 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 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一、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要求: 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与一般研究性论文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历史、派别、观点、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各自的长处与短处,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等)。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观点派别、代表人物、发展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等,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放在文末,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二、文献综述撰写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应大量搜集和阅读原始文献,经分析对比、归纳综合来完成有关主题的文献评述。必须是有论点、有见地,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如何从众多的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是提高撰写内容质量的根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 三、文献综述撰写的步骤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 ——文献综述写作技巧 何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怎么写呢?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①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②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③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④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

检索综述性文献的方法

中文:“综述性”的表示有,研究、进展、综述; English: Review Summary Overview 找某领域大牛的综述的方法: 1.Google 搜索“invited review”or“news and views” a. “invited review”AND“interested keywords”这类综述性文献比较全面,SCI影响因子 较高,但是这类并不是就某个关键点展开详细的回顾和评论 b.“news and views”OR“news&views”AND“interested keywords” site:https://www.360docs.net/doc/3a16303936.html,,或者science、cell之类的网址,这类一般是大牛就某个突破性的实验结果或某个关键点展开详细回顾和评论性质的REVIEW 2.SCI 进入SCI网站,输入“interested keywords”,限定出版类型为REVIEW,cited by times,引用次数最多的一篇或者两篇就是综述 可以先在CSA(英国剑桥文摘)中用“Review”以及主题词获得摘要,再找全文。一般检索用CNKI、SCI、EI。 1.检索summary或者review 2.检索关键词找引用率较高的 3.找到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之后就可以获得作者的信息,再去作者的主页上找综述 1.利用ISI Web of Knowledge 进行检索:首先检索某个专题文献,然后点击“分析检索结果”,在“根据字段排列记录:”下方的下拉菜单中点击“文献类型”,点击“分析”,勾选Review前面的复选框,点击“查看记录”即可获取所需要的高品质综述; 2.生物医学类综述文章可利用NCBI进行检索:进入NCBI网站,在“Search”下拉菜单中,点击进入“Pubmed”,再点击“Limits”,在“Type of Article”下拉菜单中找到“Review”并选中,然后在Search框中输入所需要的检索词或检索式即可获得相关综述性文章; 3.通过全文数据库获取综述性文章的方法:先进行专题信息检索,然后用“Review”进行二次检索,或者直接使用高级检索,将Review作为检索词进行组配同样可以获得综述; 4.利用中文全文数据库可以直接使用“综述”、“进展”等词对已有的检索结果进行二次检索即可; 5.通过阅读优秀的硕博士论文的综述部分也可以获得某个领域的综述信息; 6.利用Google或Google Scholar,输入关键词+Review 或survey也可以获得大量综述性论文。

浅析文献综述与科学论文写作方法区别

浅析文献综述与科学论文写作方法区别 文献综述与科学论文是我们每个大学生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门课程,也是完成学业过程中要完成的一项任务。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本文在两者写作方法方面的区别及关系方面进行了阐述。 标签:文献综述科学论文写作方法 1 文献综述的写法 文献综述的撰写一般有以下步骤及注意点: 1.1 准备材料 材料的准备过程中,收集的材料(主要是相关课题的最近3~5年的原始文献和自己将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写好综述的关键,这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个道理。这些材料的内容,作者应重点收集的是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你自己熟悉的和喜爱的,不要盲目收集没用的材料。 在收集材料的方法和初步处理材料的问题上,有看专著法、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和检索法。考虑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 首先是手工检索,对我们来说,我们可以去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了解相关知识。再者,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检索,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对我们来说,南农图书馆为我们查阅检索文献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方便了我们的学习。 1.2 选题及有用信息的提取 对搜集好的资料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后,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最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专长,选择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和实用性的问题进行研究,确定所写文献综述题目。在选题过程中注意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等原则。 确定选题后,再一次进行有用信息的提取,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 1.3 开始写作 在阅读了一定量的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资料的重要程度进行细读,抓住其主要观点和结论,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先列出提纲,写出各级的大小标题,然后将观点相同的资料分别归入有关问题,并排好顺序。

文献综述----研究性学习

文献综述----研究性学习 研究资料表明: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欧美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 1.研究性学习在中国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以上海、江苏等地为典型代表,现以上海的研究性学习为例,其发展轨迹为: ——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其中的科技活动事实上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初萌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创造教育强调发散性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手脑结合等,都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密切关系。但当时创造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小制作、小发明、创造技法学习、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较为有限。 ——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展开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将中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使教学改革进入了课程开发领域,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学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上层下,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更趋活跃。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小课题研究”、七宝中学的“人与自然”系列研究等。这种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对传统的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突破。 2 .研究性学习在美国 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于1998年制订了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应用学习四个领域,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三个层次的国家标准,除规定了所有中小学生在四个领域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结果要求外,还特别强调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在美国的大、中、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 参考文献最不占论文的主要部分,但作为学生写作论文时的参考,有须要列举让导师知道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标准,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欢迎参考~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范例 1. 使用word文档制作 2.论文习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大题目:小四、加粗、顶格 3. 作者:XXX五号、居中,专业:XXX 4. 摘要、关键词:五号、加粗、顶格 5.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1.25倍行距 6. 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 样例:第1 页(共4页),小五号 7. 页边距设置:默认上、下:2.54cm;左、右:3.17cm 8. 基本格式: (1) 题目的层次 一级题目用“一、二、……”来标识,二级题目用“(一)(二)……”来标识,三级题目用“1. 2. …”来标识、四级题目用“(1) (2) …”来标识。 (2) 插图和表格格式 l 插图的图续、图习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排印。图用图1***,

图2***表示 l 表格格式的表头、表习题应放在表格格式的上部,居中排印;表格格式用表1***,表2***表示。 (3) 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没必要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式中:X代表……; Y代表……; C代表……。 (4) 数字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 l 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末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范例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范例。 l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页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右上角标注。 (6)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详细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l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标记。这个标记是用方括号括起来的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