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选修课总结

《中国象棋》选修课总结

中国象棋教学总结

本学期中国象棋选修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象棋的源远、象棋活动的意义及活动的本身作用。讲述了象棋活动中布局原则,体现了古战场上对阵杀敌的要领,常规的应变策略。对学生进行了和局,胜局的基本要素分析。介绍了一些简单的“残局”的棋谱运作,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分析,认识了一些在应对对手过程中的必走棋和先手棋的走法,了解了其中辨证的思想意识。组织了学生之间自由对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行为,使学生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在这学期的活动中,体现了学生与教师互乐、互相探讨的乐学行为,学生积极性比较高,有很多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棋艺高手。但也存在一些学生不愿听从指挥,需要教师监督才能自觉的学生,希望在下一学期能与他们多交心,使他们正确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世界观。

本学期象棋班共招收学员16名,本期主要从象棋的基础知识、布局、基本杀招、中局战术和残局入门等内容进行教学。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员在基本的布局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象棋的对弈中,分为开局、中局和残局三个阶段,如果说开局是全局的基础,直接影响后中,残局的发展形式,那么中局,特别是残局更是全局胜负和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后期主要给学员一些经典的残局给学员演示,以提高全局的胜率。在教学中发现学员的水平层次不齐,给教学进度带来不便,这样就把学员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教学,取得的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本期的教学基本圆满完成,但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其他好的教学经验来充实自己,在来年的教学中做的更好。

数控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数控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摘要:课题组围绕贯彻职教新理念,提高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就本课题研究目标取向,调研分析课题研究的动因,确立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方案,建立立体化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和“三化”的校本教材开发理念,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并打造了一支积极投身教改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提升了学校数控专业建设水平。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数控技术;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能力本位理论 ①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与行业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下,高职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在专业上要培养学生在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具有一技之长;在非专业素质上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团队与市场意识、创新与安心于基层的奉献精神,同时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此,课程内涵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要促使学生形成“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成效;课程方法改革的核心目标应该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要使得全体教师都能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 传统DBE教育模式下,课程由教育专家(教师)开发,由于多数课程决定者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但缺乏职业背景,因此课程开发的结果是理论知识偏多、偏深,而实践技能训练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这种模式下,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在CBE理念下,课程开发不是由教育专家为主而是由产业界的权威代表为主、教育专家共同合作来作出决策,因为高职毕业生最终是为产业界服务的,是产业界的从业者,只有产业界的代表才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这样进行的课程开发完全建立在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之上,并能随着现实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而及时对课程进行修订,是一种真正行业需求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选修课 总结

《中外传统节日文化对比》教学总结 杨雪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本学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引导学生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三、工作中的不足。

首先,由于《中外传统节日文化对比》授课经验有限,影响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希望今后多进行一些培训和交流会。 其次,教学经验不足。由于没有考虑到本学期教材,往往与语文授课时相混,影响与开设传统文化时目的相违背。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下学期我会收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时的解决本学期的问题。我会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最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精品版

2020年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精品版

提升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 一、我们的基本认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第5个年头,我校与新课程同行,本着立足素质教育,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促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旨,积极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我们认为校本课程是提升办学品位、创建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教师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最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基于此,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多年来实施的活动课和兴趣小组为基础,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进行了点滴的探索。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 1、健全机构,完善措施,制度保障,确保校本课程有序进 行 根据省课程评价标准,我校相继出台了《课程管理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就学校课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各年级的课程结构与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以及保障机制等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构想。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了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尤其是管理人员在课程决策、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课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水平。引导和鼓励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和操作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开发、优化和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满足师生需求。建立和完善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强化课程管理的保障机制,确保学校课程建设健康、有序、持续深入地开展。

2、挖掘资源,优化师资 (1)、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引导学校把校内优势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尤其把教师资源的转化当作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校本开发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到一专多能。“专”指专业课,“能”指除专业课之外能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如:唱歌、跳舞、编织、绘画等,因为只有教师有了知识的源头活水,学生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在调查全校教师的特长后,我们发现教师有许多精彩的一面:有技术特长型的(音、体、美);有生活技艺型的(编织、家政);有学科知识延伸型的(阅读指导)……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下设校本课程的选修课(10余门),然后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自由申报,承担一门活动课程,经学校审核后,方可确定。同时,我们利用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校园电视台、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和音乐、体育、及美术课等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书法与乡土美术、剪纸、各种有趣的小制作、网页赏析与设计等。 (2)、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长远规划。学校的传统优势及学校文化积淀是学校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在我校的多功能楼建设完成后,学校挖掘学校校史、校友资源以及校园文化,建立了校史馆,以此形成自己独具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一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体两翼(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英语和艺术教育为两翼)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社会办学单位,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提供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1、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2、开发活动方式 我校根据课程开发宗旨,学校采取引进、部分开发、独立开发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活动。W引进了中国舞蹈艺术学院考级教材;部分开发了美术科的国画、素描、色彩;独立开发了《简笔画》和《人文素养》第一册教材、《牛津英语》和《马宏英语》等。这些教材体现了我校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利用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学校课程分限选类和任选类。限选课每周每班安排6课时参加艺术类的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琵琶、古筝、书法(软笔、硬笔)、绘画(国画、简笔画、素描、色彩)舞蹈。英语沙龙1-3年选用《马宏双语》教学、教师自编常用口语练习,进行阅读、英语小作文等。4-6年级选用《牛津英语》,每周每班5课时英语课。《人文素养》第一册是由教师编写的学校生活、环境保护、磨难教育等教学内容的教材。

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经验汇报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_______##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经验汇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发适合地方实际与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结合“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育人理念,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支柱。为了更好的挖掘地方资源,通过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经验和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校本课程建设认识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的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准确把握其内涵,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知晓其理念,明白其做法。通过广泛宣传学习,全校上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一)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要依据学生个体需要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建设要求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实验,从而改变了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扩

大了学校在课程上的自主权,使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提高课程对本校学生的适应性,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开展培训,营造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 (一)建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建立一支自上而下、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渠道顺畅的重要因素。为此,领导小组,并要求各教研组成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随着人员的变动,现在我校重新调整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孙广树校长,汪振华、密其龙为副组长,汤晓、张国华、李宝银为成员,部分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具体指导各个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部分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具体操作运用和修订教材,在校本课程开发支持领导小组与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顺畅、民主、互动的课程开发氛围。 (二)开展师资培训,提高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实施者,教师的态度和能力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只有开展好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才有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将校本课程培训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做了以下工作: 1.理论学习。课程开发小组筛选有关课程开发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推荐给各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内容,以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校本学科组的教师们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南》等文件,要求各教研组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了解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实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XX中学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专家们认为有以下特点。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主张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 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 过程。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从这些特点看,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包含创新的因素。而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提出创新性校本课程的概念,是因为校本课程开发还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我们学校所开展的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上。 我们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来,就一直在进行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在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开发创新性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创新性校本课程既然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必然要依据创新教育的有关 理论来进行开发研究。 参加全国中小幼创造教育典型经验专题研讨会的专家们提出:创新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 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一个信念是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从本质属性上说,创新教育属于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的 统一体。关于创新教育,国内已有许多专家作出了理论上的阐述。 “创造教育,就是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 造力的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加注重知识的增量和流量,注重知识创新、传播及使用,形成知识(存量)——传播与使用(流量及增殖)——创新(增量)——传播与使用(流量及增殖)——创新(增量)的良性循环。即是说,创新教育是指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教他们“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更应教他们“是怎样”和“是谁”的知识”。 “创造教育,是指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

学习校本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

学习校本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 发布人:发布日期:2013-10-3011:52共5247人浏览 翻看着会议记录,脑海里回想着昨天上午的课程建设校长答辩会.昨天一上午的时间,都坐在会议室里用心聆听着18位校长关于学校 校本课程建设的介绍和阐述,聆听着专家的精彩点评,收益颇丰.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课程体制建设和发展的趋势.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课程的决策更加民主化,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也符合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无论是从教师自身开发课程的能力上,还 是课程形式的体现上,总有着力不从心的感觉. 通过聆听大家的介绍和专家的点评,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明确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了解和分析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清楚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对学校周边及教师自身的资源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挖掘,对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培养目标要具体,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制定,并根据目标设置相应 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使校本课 程更加饱满. 谈及校本课程的优势,大家都能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是由各种各样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组成,是以探究和体验为主要方法的综合性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学 习机会和成长空间,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国家、地方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在内容上更加丰 富多彩,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在操作时间上可以因地制宜,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为人生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高中选修课校本课程介绍.doc

数学与逻辑思维选修课程 一、总体目标 数学不仅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数学在育人方面主要有以下体现:一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可以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 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 时,应当对数学问题的破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有所了解和认识,这不仅因为数学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 法,需要学生去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来能独立地开展科 学探究、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所必须具有的思想与方法。因此本课程着眼于:把“学生所求的、把学生所缺的、把学生所急的” 数学好东西尽可能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引领学生拓宽数学知识视野,渗透常用数学思想方法,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与 科学态度;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巨大创造力,让学生学得兴致,学有所成。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基底,完成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的衔

接。深刻理解数学的有关概念,掌握数学相关规律。掌握数学的科学 思想和科学方法,初步能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学习过程,懂得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体会数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会如何分析数学情景,学会如何进行建模, 熟练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常规和典型的方法与技巧。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关注数学的 发展和数学为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贡献,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衔接点为抓手,充分注意到现有高中数学教材的课程简介:通常定位于那些核心类、支撑性知识。选修 课程中的基础性内容是为那些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提高性内容则是为那些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拓展性内容则是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 素养的学生而设置的。对于数学探究、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数 学文化则是贯穿于整个选修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 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

初中个人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共5篇汇总)

第1篇初中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初中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来源海之韵的博客发布时间2011-12-08 17:22:19 这是一篇关于校本课程教学总结,校本教学总结,初中校本课程教学总结的文章。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努力使学生主动学习 3、重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一年的时间,我陪伴着七年级学生完成了本门科目的学习,有得有失,更多的是看到学生的成长,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8班伴你去对岸教学工作,作为一门校本课程,重点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白在校园中,社会上为人处事的道理,树立远大目标,做一个有志向,懂礼貌,高品德的新世纪中学生,回顾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1、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转载请保留出处。 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对于教材,我并不十分熟悉,加之学生没有教材,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严格按照国家下发的课程标准,制定相应授课计划,力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2、认真备课 本门课的重点内容在于思想品德教育,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思想意识和身心都在发生很大变化,如何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成为本门课的重点,为此,我大量阅读心理学教材,利用网络搜索案例,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力求在课上完成授课任务,并获得相应效果 3、精减作业,全批全改 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给考察性学科让路,本学期,我尽量减少学生作业量,尽量避免课下布置作业,并做到全批全改,了解每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思想发生的变化 4、利用网络资源,开拓课程知识面 本课程开放性较大,学生思维活跃,为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我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并随时更新自己在授课中的反思,取已之长、补己之短 (二)经验和体会

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

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 作者:林一钢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321004 刊名: 上海教育科研 英文刊名:SHANGHAI RESEARCH ON EDUCATION 年,卷(期):2002(9) 被引用次数:4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曹连文.CAO Lian-wen校长校本课程开发权力缺失的影响因素及建议[期刊论文]-中国教育学刊2005(11) 2.曹冬林校本课程的构建与价值探讨[期刊论文]-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19) 3.刘雪梅.祝成林学生: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决策主体[期刊论文]-教育探索2010(1) 4.吴刚平.Wu Gangping校本课程要走出"校本教材"的误区[期刊论文]-上海教育科研2005(8) 5.杨小村开发校本课程 办出学校特色[期刊论文]-中国教育学刊2002(6) 6.顾惠樑.曹志正校本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期刊论文]-上海教育科研2006(2) 7.杨玉柏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期刊论文]-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3) 8.殷千枝校本课程开设的"三字经"[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7(10) 9.王晓红.查杰慧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实践研究[期刊论文]-上海教育科研2007(4) 10.靳玉乐.樊亚峤.JIN Yu-le.FAN Ya-qiao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意义和策略[期刊论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 引证文献(4条) 1.张燕军城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探究[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 2007(3) 2.程永润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孟艳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孟艳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a18968675.html,/Periodical_shjyky200209013.aspx

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教师特长,办出学校特色.为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 精神,促进我校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特制定此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刚要》精神,坚持以学生的发 展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课 程资源,进一步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 体系. 二、管理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必须认真考虑学 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发展出发; 2、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3、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的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开发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确立“针对校本,面向课程,凸显个性,动态发展”的目标. “针对校本”, 就是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针对缺陷,发挥优势,挖掘资源,组织人员,在学校中开发课程.

就要认真做好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课程“面向课程”, 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试验和课程评价五个部分工作,加强三个环节的研究,即确定开设的科目;形成校本课程的指向;制定校本课 程开发、实施、评价的计划. 就要在课程开发时,把张扬学生个性,体现老师个性和“凸显个性”, 强化课程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就是说校本课程是动态发展的,好的课程不断完善,新“动态发展”, 的课程不断加入,一些不受学生欢迎或准本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的课 程将被淘汰. 四、课程实施 1、经学校审核同意开设的校本课程,由学校在第二周将拟开设课程目录会同年级组向全体学生公布. 2、教研组长负责安排校本课程教学任务.拟开设的校本课程原则上由申请该课程的教师本人承担,特殊情况也可由教研组统筹安排. 3、教师在接到校本课程开设任务通知后,应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待学生选课结束后,由学校正式下发开课通知.原则上每门课程应有10人以上学生选课才准予开课,特殊情况由学校与开课教师商定. 五、教师管理 1、接到学校开课通知的教师应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课,做好学生出勤登记. 2、教师按照课程教学进度计划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当修改. 3、教师做好所开设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在校本课程结束后把学生考核登记册、学生成绩册交到学校归档. 4、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应自编讲义,写出教案(课件).

最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 验交流

提升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 一、我们的基本认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第5个年头,我校与新课程同行,本着立足素质教育,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促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旨,积极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我们认为校本课程是提升办学品位、创建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教师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最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基于此,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多年来实施的活动课和兴趣小组为基础,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进行了点滴的探索。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 1、健全机构,完善措施,制度保障,确保校本课程有序进 行 根据省课程评价标准,我校相继出台了《课程管理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就学校课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各年级的课程结构与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以及保障机制等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构想。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了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尤其是管理人员在课程决策、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课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水平。引导和鼓励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和操作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开发、优化和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满足师生需求。建立和完善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强化课程管理的保障机制,确保学校课程建设健康、有序、持续深入地开展。

2、挖掘资源,优化师资 (1)、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引导学校把校内优势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尤其把教师资源的转化当作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校本开发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到一专多能。“专”指专业课,“能”指除专业课之外能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如:唱歌、跳舞、编织、绘画等,因为只有教师有了知识的源头活水,学生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在调查全校教师的特长后,我们发现教师有许多精彩的一面:有技术特长型的(音、体、美);有生活技艺型的(编织、家政);有学科知识延伸型的(阅读指导)……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下设校本课程的选修课(10余门),然后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自由申报,承担一门活动课程,经学校审核后,方可确定。同时,我们利用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校园电视台、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和音乐、体育、及美术课等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书法与乡土美术、剪纸、各种有趣的小制作、网页赏析与设计等。 (2)、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长远规划。学校的传统优势及学校文化积淀是学校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在我校的多功能楼建设完成后,学校挖掘学校校史、校友资源以及校园文化,建立了校史馆,以此形成自己独具

谈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心得

谈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心得 灵石四中王健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只要老师有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2、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

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热门】校本培训心得体会集合四篇

【热门】校本培训心得体会集合四篇 【热门】校本培训心得体会集合四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本培训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本培训心得体会篇1 实施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是具体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观念和方法。个人体会到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究新教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首先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不在单纯做知识方面的权威,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教给学生,而应当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只要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摆脱旧的束缚,走上创新之路。反而,如果教师的观念没发生转变,即使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仍旧会"穿新鞋走老路"。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贯穿与课程教学之中。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建立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自由的想、大胆的想、给予他们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新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首先,要全面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入到教材中去,去"感悟"和"品味"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和"导"使学生形成能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一个要求贯穿于教学中的"纲";而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具体依据。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建师生课堂生活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标志之一,而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正确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应当做以下几点: 正确认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关键是课堂教学能像过去那样,不顾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应带之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正确认识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并不是有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改革就能到位了。关键的环节还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材。 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知识传授者的面目出现,以管理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不容丝毫的冒犯和怀疑。就有这种意识,教师就不可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真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在教师这样的角色意识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做知识的接受者、储存者和知识的反复训练者。 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有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不只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

校本科技选修课案例

校本科技选修课案例: 视觉错觉 授课人:科技教研组徐祖娟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视觉特点 2、了解视觉错觉产生的原因 3、知道视觉错觉的基本类型 4、对世界视觉科学有初步了解 5、学习空间错觉作品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视觉的形成? 人的感觉有许多种,如触觉、味觉、嗅觉等,可通过触摸物体的形状、品尝味道、嗅其气味来感觉物体。而视觉是一种极为复杂和重要的感觉,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 视觉的形成需要有完整的视觉分析器,包括眼球和大脑皮层枕叶,以及两者之间的视路系统。由于光线的特性,人眼对光线的刺激可以产生相当复杂的反应,表现有多种功能。当人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经过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视觉,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概念。 人的眼睛不仅可以区分物体的形状、明暗及颜色,而且在视觉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眼肌活动等)的协调作用下,产生更多的视觉功能,同时各功能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使视觉更精美、完善。因此视觉为多功能名称,我们常说的视力仅为其内容之一,广义的视功能应由视觉感觉、量子吸收、特定的空间时间构图及心理神经一致性四个连续阶段组成。 二、错觉是怎么回事? 错觉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最常见的是视觉方面的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 1、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的特点影响。 2、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 因。其机制现在尚未完全弄清。来自生理方 面的原因是与我们感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

心得体会 校本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校本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以及这段时间我们对全校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培训,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几点思考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考试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

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考试升学率,反而会促进升学率的提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我们的策略是“不为考试,赢得成绩”,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这些观念包括: ⑴课程制度观。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国家只制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任何经国家认定准予发行的教科书,这样就要求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 ⑵课程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有两种情况: 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

校本课程总结(学校相关)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紧张而愉快的一个学年就要结束了,回顾本学年的校本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是我和学生都受益匪浅,我们都从中学到了知识、经验。同时也学到了珍惜。感觉收获非常大,现总结如下: 一、循序渐进,注意校本课程与化学课程的相互衔接 搞好校本课程,老师要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前,给学生介绍校本课程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学习校本课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 二、转变观念,钻研校本课程教材,更新教法 校本课程在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探讨、学会观察。我们教师也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教法。例如关于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学生能够闻得到、看得见,教起来也容易得多,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观察、探讨,就容易掌握。 三、校本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通过校本教研,我深深地体会到,校本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

应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融进校本课程,重视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制作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作用。 四、开展校本课程的的目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