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纲要

《毛概》复习纲要
《毛概》复习纲要

《毛概》复习纲要

——LQF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P9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7大提出。

A: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提出条件:a:理论基础: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b:时代背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c:历史根据: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d:现实依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

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7大提出。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P13

(1)产生条件: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时代主题(时代背景)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理论基础)

C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实践基础)

(2)四个阶段:

A:开始萌芽(1921~1927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以农民为革命同

盟。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

告》。

B:基本形成(1927~1935 土地革命时期)

成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代表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走向成熟:(1935~1945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科学的阐述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系统完整的提出新民主

主义革命。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

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D:继续发展:(1945~至今)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是关于新民

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

验总结。代表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人民民主专

政》、《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若干问

题》。

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P22

(1)形成条件:

A:时代背景——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

B: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历史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

(2)四个阶段:

A:提出理论命题阶段:(1982年,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路线,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

创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命题

B:构建理论轮廓阶段:(1987年,十三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

线

C:形成理论体系阶段:(1992年南巡谈话、十四大)——对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2年,十四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丰富理论内容阶段:(1997年,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写

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

5、“三个代表”的形成与发展P27

(1)形成背景:

A世情: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B国情: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伟大探索

C党情: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

(2)发展历程:

:1989.6,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

集体,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B:2000.2,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C:2001.7,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全面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

涵和基本内容

D:2002.11,16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三个代表”。写入党章。2004

年写入宪法。

6、科学发展观的形成P32

(1)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背景条件: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形成过程:

:2003.10,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9,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10,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

道。

:2006.3,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E:2007.10,十七大,深刻阐述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

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

(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

(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

(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为什么是核心P50

(1)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3、如何做到实事求是P51

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C:求真务实——根本要求: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P69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内涵和总路线内容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革命领导——无产阶级领导

(4)革命性质与前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第四章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

1)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

化三改”

(2)逐步实现国家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

体。

(3)实现的可能性:

A:我国已有了相当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C: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D: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借鉴作用;朝

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缓和。

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

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

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

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

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

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

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P117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2)1986.9,答美国记者问,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雏形

(3)1990.12,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4)1992,南巡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P118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其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地位。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3、发展才是硬道理P122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P137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

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P141

从根本上说是由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历史条件:历史条件,决定我国只能从半殖半封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据主要地位的历

史阶段,但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确实无法超越的。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多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一方面,工业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历史

性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

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

利地位的压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47

三大正式提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七大,加入“和谐”二字。

(2)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变革P161

(1)性质:

A: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期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叶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

革。

B: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他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改革开放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

式可以照搬,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2)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

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

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

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

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背景:

A:国内:“文革”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B:国际: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

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地动力

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2)处理三者关系的经验与原则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全面阐述,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A: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者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C: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D:在阐明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做一般的概括。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充分肯定毛的理论,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是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把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发展生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义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八章

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P201

(1)提出时间:

A:2003,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B:200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C:2007,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理解:

A:提出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为走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

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基础。

B:提出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

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

C:提出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保稳

定、保民生”下功夫。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P203

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用15年时间是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

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

(1)原因: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

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

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2)创新型国家:

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

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3)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

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1)需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内需向依靠消费、投

资、出口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

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

业化路子。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九章

1、依法治国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235

(1)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2)法治进程:

A:1956年,人大提出要制定法律。

B: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和重视法治建设。

C: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

D:1996年2月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

E:十五大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

F: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

(3)依法治国——主体: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即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客体: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所依之法:宪法和法律

(4)作用:

A: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C: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D: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第十章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P266

如何做:

(1)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公益性——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

经营性——根本任务: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

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

(3)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的环节上实现新的突破。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科技的全面进步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P275

(1)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2月,胡锦涛)

这六方面既是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治国理想、治国方略、治国机制、治国结果)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十二章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P294

(1)民族复兴: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主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

盛,以充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

辉煌。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2)实现条件: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复兴扫清了障碍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

起点

C: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

(3)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

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十三章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P324

原因:(1)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理念、原则与追求。

(2)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3)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4)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5)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6)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332

如何做:(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十六大文件)P342(1)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核心是尊重劳动

A: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B: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C: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

D: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

(2)原因:

A: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B: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C:目的在于最广泛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D: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怎样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A: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B: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

C:严格执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D:建立激励和保护创造的社会机制,对成功创造者给予奖励,对创造成果给予保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