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板书全套(打印版)

中日板书全套(打印版)
中日板书全套(打印版)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及分期

○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

1、持久性(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

2、全面性(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

3、双向性(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

4、自主性(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六个分期(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

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

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

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

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

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

6、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

实物考察:铜铎

○自然的交流

日本左旋海流

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

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

铜铎的史证

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

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

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

○人为的交流

横渡朝鲜海峡

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

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

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

铜剑、铜矛的史证

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

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

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

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 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

实地考察:千童镇

○《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的记载

《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

○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

BC219年,失败

BC212年,失败

BC209年,成功

○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

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

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老孚希”

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天台乌药”

日本富士山“不死山”“苔桃”

日本有多处徐福史迹的原因

○秦时期大陆移民的概况及其贡献

朝鲜半岛的重要作用

日本的秦人后代

徐福东渡的伟大意义

○实地考察:河北盐山千童镇

第三节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

实地考察:金印公园

○《汉书》中关于日本的19字的记载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记载的位置借乐浪为地标来表示

秦时的乐浪卫满卫右渠平壤王险城

前108年汉武帝建朝鲜四郡乐浪真番临屯玄菟

乐浪的重要性存在422年朝鲜半岛上的中国文化窗口中日交往的中继站

乐浪出土王光之印汉人匣子蜀郡耳杯

○《后汉书》中关于赐金印的记载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赐印的历史背景辽东郡太守祭彤周边国家归属东汉倭奴国王奉献

赐印的过程金印紫绶57年汉光武帝临终

金印的发现1784年志贺岛甚兵卫龟井南冥

○关于金印的讨论

真伪问题蛇钮王字质地

印文内容倭奴国奴国

埋藏方式亡国埋葬祭器保存设施破坏

○实地考察----金印公园

第四节女王朝贡——魏明帝頒赐亲魏倭王

实物考察:铜镜

○关于《魏志倭人传》

陈寿(233-279)撰

生动详细地记述了3世纪的中日往来

何为“倭人传”,而非“倭国传”

○邪马台国与魏国交往的资格获取

初期的奴隶制国家

女王卑弥乎也是宗教领袖

经济发达有租赋有阶级分化

麾下有21个小国能控制列岛的外交权

○邪马台国的第一次朝贡(239)——确立了与魏国的册封关系

朝贡的目的:为抗击狗奴国(男王卑弥弓乎)

朝贡的时机:曹睿收复朝鲜四郡

使者难升米在带方郡官吏的引导下赴洛阳

曹睿颁赐“亲魏倭王”金印

带方郡官吏赴日本向卑弥乎颁诏册封关系成立

○邪马台国的后三次朝贡(243 245 247)——确立了邪马台国的列岛霸主地位 邪马台女王国与狗奴男王国决战列岛

魏国两次送黄幢声援邪马台女王国

魏使张政为卑弥乎的接班人壹与撑腰平息战乱

“邪马台YAMATO”即“大和YAMATO”

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物品交流

◎文物考察:铜镜(倭人好镜,日本可多见)

战国镜—多钮细纹

西汉镜—重圈铭带镜

新政镜—方格规矩四神镜

东汉镜—内行花文铭带镜

三国镜—三角缘景初二年镜

第五节男王遣使——宋顺帝诏除安东大将军

实物考察:百济七支刀稻荷山铜剑

○266年至421年中日来往中断的原因

邪马台女王国的失利东晋的南缩

○倭五王朝贡刘宋的地理环境

刘宋占领山东

○倭五王遣使的目的

对抗高句丽的势力获取铁资源

好太王碑391年好太王破倭军

○倭五王遣使的过程

五位倭王(赞、珍、济、兴、武)先后谴史刘宋

421—478年共8次273字的表文

五王谴使要求加封‘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国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479年至607年中日来往中断的原因

萧齐的南缩倭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彻底失利

○骑马民族征服日本的假说

古坟文化武具马具

○倭五王遣使的历史意义

加速了日本列岛统一大业的进程

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小野丢国书——推古朝力争对等外交

实物考察:法隆寺佛像

○隋的政治与外交、倭国的政治与外交

朝鲜半岛臣服于隋(598)

任那被新罗消灭(562)

来目皇子征新罗(600)

○倭国第一次谴使朝隋

600年刺探军情?‘以天为兄,以日为弟’

○倭国第二次谴使朝隋

607年小野妹子‘日出处天子,日没处天子’

○隋派使访倭

608年裴世清国书事件两国史书记载不一

○小野妹子再访隋

608年‘西天皇,东皇帝’留学生八人

○华夷秩序遭翻译的国书

○实物考察:法隆寺佛像

第二节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经济全盘唐化

实地考察:正仓院

○日本政治的唐化

日本《十七条宪法》的颁布

604年圣德太子兼取儒、墨、佛确立天皇地位

日本大化革新

645年留唐智囊团中臣镰足苏我虾夷(入鹿)孝德天皇

中央集权制四条改革之诏

谴唐使概况

630-794年分为四期各期的特点

日本律令之改革

近江令(668年)飞鸟净御原令(681年)大宝律令(701年)

养老律令(718年)对中国律令的取舍日本古代天皇制封建国家的建立○日本经济的唐化

与日本交往过的中国口岸

明洲(宁波)扬州越洲(绍兴)苏州楚洲(淮安)登洲 与中国交往过的日本口岸

博多(福冈)难波(大阪)

朝贡贸易

唐货贡物赐品不等价交换宫市

唐风洋溢奈良城

城市规划服装饮食器皿化妆

○实地考察:正仓院

正仓院文物收藏的起源

东大寺供佛圣武天皇756年

正仓院文物三个特点

文物个例(鸟毛立女屏风腊蜜香炉投壶)

第三节朝衡与鉴真——西来仕奉唐帝、东渡授戒日皇

实物考察:井真成墓志

○晁衡西来侍奉三代唐皇在华54年永眠长安

生于698年出身贵族19岁来华

谴唐使出发前后

组团: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大通事史生留学生留学僧船员

出发:朝拜天皇参拜神社饯别仪式

同船的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玄昉井真成

谴唐使到达中国前后

飞奏朝廷大使入京提交贡品拜见皇帝

晁衡的学业和仕途

学于太学中进士左春坊与储光羲深交34岁任左补阙

被玄宗挽留

曾任:仪王友秘书监(从三品)卫尉卿接待日本使节

告老还乡

以中方官员的身份作还乡诗漂流至安南李白《哭晁衡》 回长安

避难四川任:镇南都督766年回长安770逝世追封潞州大都督 藤原清河喜娘沈惟岳(清海宿弥)

关于对晁衡两种的评价

唐文明乃世界各民族共建

○鉴真东渡授戒圣武天皇在日10年建立日本佛教秩序

日本当时的佛教秩序

无高僧无戒师无法腊

印度僧人的等级:

1 比丘比丘尼(正式僧侣)

2 式叉摩那(僧侣预科生)

3 沙弥沙弥尼(刚出家者)

4 优婆塞优婆夷(居士)

唐代僧人的等级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添加)不睡华丽之堂不装饰打扮不食非时食

十戒:(添加)不观歌舞不蓄财宝

具足戒:(添加)…200多条(20岁时授予,需十位高僧在场)

戒牒---允许出家证明书

度牒---允许外游拜师证明书

733年荣睿普照来华请高僧

先请道睿736东渡后见鉴真

中国东渡僧

鉴真(祥彦道真道航思陀)6次东渡(742年743年744年744年748年753年)东大

寺戒坛院唐招提寺天平文化

○实物考察:井真成墓志

○实地考察:阿倍仲麻吕碑大明寺

第四节空海与圆仁——成功直传法灯、遍尝巡礼艰辛

实地考察:赤山法华院

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紫式部撰书——足不出岛尽享唐物奢靡

实地考察:福冈太宰府

○晚唐商船往返其间

894年(日本停派谴唐)—1116年(宋徽宗至牒日本朝廷)其间222年政府间关系中断 841年—903年其间62年中,唐商船往返30余次

真如法亲王张支信862年

○五代商船往返其间

后梁(907-923)商船于908、919、920年三次赴日进行贸易

“叫卖声传内库官,蜂拥总角各争先”

吴越(907-978)商船于935-959年期间有9艘赴日进行贸易

吴越王钱元瓘送国书(936)吴越王钱俶(948-978在位)送金刚塔

○北宋商船往返其间

北宋(960-1127)商船于978-1116年期间有70余次赴日进行交易

北宋民间商人活动日本官方规格接待

○日本(藤原氏掌权)禁止国人下海

此期间日本来华商船数为零

○所谓国风文化时期

10、11世纪藤原氏摄政假名文学净土思想净土宗美术寝殿式建筑

束带装(男贵族)十二单(女贵族)

○藤原氏一族与唐物

史料八则:

1002年藤原为时访华

1006年藤原道长出席唐物御览式

1008年藤原道长捎信去中国(寂照)

1015年藤原道长为天台山大慈寺重建捐资

1026年藤原赖通(道长之子)赐周史良金

1028年藤原赖通出席唐物御览式

1028年周文裔送礼给藤原实资

1072年藤原氏一族的名僧—成寻访华

唐物与贵族生活

第二节奝然成寻寂照——身披袈裟扮演外交使节

实物考察:普门寺的寂照碑三国释迦像

○奝然(?---1016)于983年来华率弟子5人在宋4年

参拜宋太宗献铜器十余件《孝经郑氏注》《越王经新义》巡礼五台山

得法济大师号带回《开宝敕版大藏经》三国释迦像

○寂照(?---1034)于1003年来华率弟子7人圆寂于中国

带来疑问27条北宋南明智礼答复日本安海亦做答复参拜宋真宗

献无量寿佛像得圆通大师号巡五台山与丁谓结交定居苏州

○成寻(1011---1081)1072年来华率弟子7人圆寂于中国

参拜宋神宗献香炉、念珠、显密两教典籍600余卷巡五台山天台山

由弟子带回新版译经413册撰《参五台天台山记》

第四章南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平清盛解除海禁——屈尊称臣换取巨额贸易利润

实地考察:福冈谢国明墓

○1164年南宋与金和议积极开展周边外交

○1167年日本平清盛摄政积极开展日中贸易

平忠盛—平清盛—平重盛修建大轮泊田港疏通濑户内海

福原离宫“赐日本国王”“始附明洲纲首”

《平家物语》:扬州之金荆洲之珠蜀江之锦

○大批日船来华遇难日本船

○福冈海上豪族宗像氏妙典氏实氏忠氏国石经

○宋人百堂袖凑港筥崎神社

○实地考察:谢国明墓

第二节忽必烈征伐日本——民间贸易文化仍旧舳舻相衔

实地考察:鹰岛元寇资料馆

○忽必烈征伐日本

1268年忽必烈国书无学祖元(东渡僧)北条时宗(掌权人)

1271年元军3万人一骑一杀炸雷神风

1281年元军14万人御防工事东路军江南军神风

○大批日船来华

1277-1364年有46批1279年四艘载2000余人

○半官方商船来华

建长寺船(1325)住吉神社船(1332)天龙寺船(1341)

○韩国新安海下考古发现

1976年发现14世纪沉船唐物7000余件日本东福寺订货

○宋钱大量流入日本日本的货币制度东亚的硬通货

○南宋、元时期日本商船大量来华的原因

平清盛解除海禁中国禅学烂熟昌盛日本武士阶层兴起

○实地考察:鹰岛元寇资料馆

第三节荣西与道元——普及临济公案法、坚守曹洞默照禅

实地考察:天童寺阿育王寺

○南宋·元时期的中日佛教交流概况

南宋120位日僧来华13位宋僧东渡(中国南禅宗烂熟)

元220位日僧来华15位宋僧东渡(民族矛盾)“生不是食元粟,死不葬元土”

宋元的五山:(以临安府为中心的四周五大名刹)

径山灵隐天童净慈育王

宋元的十刹:(以临安府为中心的四周十大名山)

中竺道场蒋山万寿雪窦江心雪峰双林虎丘国清 日本镰仓五山:建长圆觉寿福净智净妙

日本京都五山:天龙相国建仁东福万寿(南禅寺为天下第一山)

五山文化五山版

○荣西(1141-1215)

1168年第一次来华在华半年取回天台宗新章疏

1187年第二次来华在华四年从师虚庵怀敞

住天台山万年寺(彻通义介画《天台山平台万年寺伽蓝配置图》1259)

荣西出资修万年寺山门住宁波天童寺运木材重修千佛阁

著《兴禅护国论》对中国临济禅进行了改革日本临济禅之祖开圣福寺寿福寺建仁寺 著《吃茶养生记》向源实朝进茶日本茶祖

○道元(1200-1253)

1223年来华在华五年住宁波天童寺从师如净和尚(默照禅)

开永平寺著《永平清规》《正法眼藏》《众寮清规》《赴粥饭法》

日本曹洞禅之开山

○实地考察:天童寺

第四节道隆与祖元——传授时赖武士禅、激励时宗抗元寇

实地考察:建长寺圆觉寺

○兰溪道隆(1213-1278)

1246年东渡在日32年修建长寺纯粹禅(兼修禅)“种种依唐式行持”

受北条时赖归依“天下禅林东海法窟”禅宗对武士道的影响:

1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人心自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依靠自力

2 “身轻法重死身弘法”

3 “生无所从来就如着衿,死也无所从去就如脱衿”------无畏于死

4 “清心寡欲艰苦朴素”------克己奉公

○无学祖元(1225-1286)

1280年东渡住建长寺建圆觉寺

受北条时宗归依主张迎战元军

《佛日庵公物目录》圆觉寺寺宝230件1320年书法绘画文具佛具

○实地考察:建长寺

第五章明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义满建金阁——力排众议勇开勘合贸易

实物考察:青瓷葵口碗

○背景

明朝(1368-1644)明前期(1368-1421)明后期(1421-1644)政治稳定

对日政策:制止倭寇战争

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其中包括南北朝、战国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

江户时代(1603-1867)政权更迭多

对华政策:称臣不称臣称臣战争

○第一分期(1368-1403)无正式邦交期

1369朱元璋要求制止倭寇日本(南朝)怀良亲王杀明使杨载

1371怀良亲王到南京朝贡其后有10次朝贡但来历不一

○第二分期(1403-1410)有正式邦交为第一次勘合贸易期

1401足利义满谴使朝贡南京

1402明使访日勘合贸易开始

1410-1432足利义持停止勘合贸易

○第三分期(1432-1551)有正式邦交为第二次勘合贸易期

1432足利义教谴使朝贡北京勘合贸易再续

1523宁波之乱(大内氏细川氏)勘合贸易基本结束

○第四分期(1592-1644)因战争关系紧张期

1592 1597丰臣秀吉两次进攻朝鲜明军出战

1404年足利义满之国书:(摘抄)

日本国开辟以来,无不通聘问于上邦,某幸秉国钧,海内无虞,特遵往古之规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献方物

1402年明惠帝之诏书:(摘抄)

兹尔日本国王源道义:心怀王室,怀爱君之诚,逾越波涛,谴使来朝,归逋流人,贡宝刀、骏马、甲胄、纸砚,副以良金。朕甚嘉焉。日本素称诗书之国,…今王能慕礼仪,且欲为国敌忾,非笃于君臣之道,畴克臻兹。今谴使者道彝、一如,颁示大统历,俾奉正朔。赐锦绮二十匹,至可领也。

第二节王直居平户——实为倭寇人称五峰博士

实地考察:王直故居

○前期倭寇(明初):日本人多主要骚扰朝鲜、山东

1386年强硬的海禁政策成绩显著

○后期倭寇(1521-1567):中国人多主要骚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

1523宁波事件以后官方贸易衰退,倭寇激增

1526-1548浙江宁波海上双屿港为黑贸易中心(许栋)

1548-1557舟山群岛上的烈港为黑贸易中心(王直、徐海)

日本九州平户五峰博士唐人街

○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台洲大捷

○1567年康熙展海令(但不许与日本通商)

第三节雪舟绘明州——文化名人充任遣明大使

实地考察:明州港

○遣明使

1401-1551共19次遣明使

遣明使与遣唐使的不同之处:

1派遣方不同2身份不同3目的不同4使臣不同5安全性不同

1453年遣明使多达1200人宁波市舶司仲芳中正写‘永乐通宝’

○雪舟

1420-1506 京都相国寺画僧师傅周文(御用画家严谨拘紧)

40岁之前下住周防云谷庵投大内氏

1467年随遣明船来中国住宁波天童寺“天童寺禅班第一座”

至北京宿会同馆列席元旦赐宴绘礼部院壁画

回明州徐琏赋诗送行绘《育王山图》《宁波府图》

作品《山水长卷》——夏硅《破墨山水图》——玉涧

《山水图卷》——高彦敬《天桥立图》——中日绘画艺术大成

1956年“世界文化名人”

第四节尚氏求册封——闽南72姓移居琉球岛

实地考察:琉球馆

○琉球简史古代由亚洲诸多文化哺育15世纪尚氏统一琉球1404年与明朝建立册封关系

○明朝册封使团概况300-700人之间福建造船春季出发台风棺材

○明朝册封使团在琉球活动的情况谢恩亭天使馆祭祀先王册封新王出席七宴传授文化进行贸易

○简化的建议于福州琉球馆代理尚氏强烈反对照旧如初

○36姓移居早有众多福建海民移居变私贸易为公贸易帮助造船领航提升朝贡质量

○琉球的文化传播作用1609年萨摩藩入侵江户朝贡山口宗季《花鸟图》东道盆葛饰北斋《琉球八景》《册封行使列图》《万国津梁钟》

第六章清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唐人在长崎——唐人城里玩味中国趣味

实地考察:唐人城

○明末的中日贸易情况

中转贸易(琉球吕宋安南暹罗)朱印状

○中日双方的锁国政策

日本:1637岛原之乱1641全面锁国(长崎)1854开国

中国:1644南明政权郑成功抗清海禁迁海令1684展海令

○中国商船在长崎

1684年中国商船急增1689达173艘唐人坊(唐馆)唐物仓库唐物交易

贸易签约(信牌)妈祖唐三寺(崇福福济兴福)日本金银恐慌

1715正德新令限额年30艘鸦片战争后几乎绝迹

第二节隐元东渡——一举直传福建黄蘖禅

实地考察:福清寺万福寺

○各色文化的东传

各色文化人乘商船东渡即非和尚(书法)独立和尚(医药)朱舜水(儒学)

陈元贇(文学)伊孚九(绘画)沈南蘋(绘画)

○黄檗宗东渡

隐元隆琦(1592-1673)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1654隐元东渡

日本宇治黄檗山万福寺(新黄檗)中国文化展示中心

第三节郑成功乞兵——为筹军火充当海上贸易王

实地考察:郑成功故居郑成功纪念馆

○郑氏家族与日本

郑氏独霸中日贸易(1612-1683)1612郑绍祖赴长崎1623郑芝龙住平户

1624混血儿郑成功诞生郑氏支持南明政权郑经郑克塽降清(主管中日贸易)

○郑成功乞兵日本

“成功生于贵国,故深慕贵国。今艰难之时,贵国怜我,假兵数万,感义无限矣!”

倭枪队铁人大力士军火物资收复台湾

第四节清廷发号令——十万热血青年赴日求真理

实地考察:聂耳墓

○建交的过程与结果

日本主动提出建交中国推拖‘大信不约’李鸿章‘纵不能倚作外援,亦可以稍事联系’

是否按西约?日方:‘拟议须照贵国准予西人成例,一体成约’

中方:‘西约断不能尽同’1871年9月13日《中日修好条约18条》(基本平等)

○留日热潮的动因规模成就

1898《游学日本章程》1905年8000人挽救民族危机秋瑾《白话报》唐宝锷《东语正规》李叔同开演话剧郭沫若《女神》郁达夫《沉沦》《共产党宣言》刘师培《中国古代史》洗星海《义勇军进行曲》藤野先生与鲁迅

嘉纳治五郎与弘文学院(陈独秀)松本龟次郎与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周恩来)

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储备力量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 案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 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 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 ………… 【参考答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俺小猪也会!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 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 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课程标准 列举日本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模块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学生了解掌握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史实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对于学生掌握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材对这一节的内容有所讲述,但讲述的深度与高中教材相比显得比较浅薄,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掌握甲午战争相关史实有积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事件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的认识不够。而且,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内涵认识不够,教师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是学生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为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需要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回顾梳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反割台斗争、三国迫日还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同时通过对老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分析理解,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有整体把握,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有自己的分析理解,对其影响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分析,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战争的经过、结果对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产生同情,树立振兴国家、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盘锦市第二初级中学王博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况和内容。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所需材料及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放出台湾岛的图示,指出台湾这个美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运用多媒体放出台湾当下的图片,附上小诗: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 师:面对着现今如此繁华的台湾,再看看这首小诗,不禁思考,历史上的台湾曾经如何被割占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定向示标 通过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齐声朗读。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 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2、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请阅读教材P16-P18,思考以下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起止时间?为何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有哪些?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4、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什么?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分小组回答以上问题,采取对2错1的计分方式。) 合作探究: 【探究一】《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有什么不同? ①割地有什么变化? ②赔款有什么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课标要求: (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高升”号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清军大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4年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不到三天,清军全线崩溃。金旅之战也开始于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部分,自主学习5分钟,解决基础知识,疑惑问题组内讨论释疑解惑。 【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看影片《黄海大战》片段,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去感受历史事件,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积极思考。通过为邓世昌写颁奖词让学生更切身的去体会他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体验屈辱】 学生活动: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 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 李:难道不允许分辩吗? 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 李: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的要求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 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 李:“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 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 李:“赔款还希望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割让呀。”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doc

2.5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课堂教学设计 1.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那么,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打投影)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 师: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 生:(阅读教材) 师: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借口保护侨民,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及邓世昌的事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通过启发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史 料分析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 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 的影响有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2、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

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教师简介)。“钓鱼岛争端”说明近期中日关系趋于紧张。回顾近代历史,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侵华战争就有三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日本对华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总体上掌握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经过和结果。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名称的由来 (多媒体展示)介绍日本的崛起——通过两幅漫画对比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变化。改革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多媒体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人民版必修1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民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

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高陌初级中学李洪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德育目标 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列的重要历史资料和对课后材料解析题的回答,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陆政策”动态步骤,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片断)。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讲解法:针对教材中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3.比较法:针对教材难点,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课内容既需要学生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较多的理性思维,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对于战争爆发的背景,要引导学生以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心展开讲述,使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宏观地把握其过程;对于《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指导学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1)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北海二中黄富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从列强侵华过程来看,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列强侵华战争的分水岭,列强对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来看,危机也是转机,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促成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此后,一个新的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视频和战争示意图让学生直观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②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材料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③通过《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等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准备,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使学生学会预习新课,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团结协作的快乐。 ②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填写有关表格和阅读分析一些史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③通过《七子之歌·台湾》的导入和观看《甲午风云》片段,激发学生的激情,体验黄海战役中爱国官兵的英雄主义精神,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④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场非 正义的侵略战争,结果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②通过对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社会制度腐朽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而广大爱国官兵表现出了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学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为什么是蓄谋已久的,学生难以理解。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马关条约》签订及其影响既是重点又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对其影响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论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是很重视历史课的学习,世界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对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的原因的分析,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引导和启发 2.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由于涉及中日两社会制度的分析而教材也没有具体论述,要对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要联系鸦片战争或联系具体史实进行讲述。 三、教法 1.问题教学法,通过设问和释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2.启发式教学法,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让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 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 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 ………… 【参考答案】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 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 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有少校(守备)的,比如平远巡洋舰舰长李和。而邓世昌则比一般舰长要高,他的职务应该是海军准将(中军副将记名总兵),和杨用霖持平,地位仅次于李鸿章青眼关照的刘步蟾和林泰曾。而邓的致远巡洋舰属于轻巡洋舰(快碰船),其实档次低于邱宝仁的来远和林永升的经远,它们都是重巡洋舰(炮塔舰),邓能够得到这样的头衔,显然不是由于统带军舰的重要,俺小猪也会!

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溃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日本发动战争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日本发动战争》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发展过程: 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

陆,直取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血战四天,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本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3)产生的结果: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4)影响:《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2.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作业布置】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所写,哀悼的是谁? 3.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什么? 4.邓世昌壮烈牺牲的战役是哪一战役?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教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大连市110中学于彦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共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三者之间为因果关系。本课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甲午战争有一点初步的认识,但很不全面。学生对那场战争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但对于分析《马关条约》带来的影响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描述法、分组讨论法、情景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甲午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斗争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影像、文字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第 4 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部分,自主学习5 分钟,解决基础知识,疑惑问题组内讨论释疑解惑。 【走进黄海,感受悲壮】看影片《黄海大战》片段,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去感受历史事件,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积极思考。通过为邓世昌写颁奖词让学生更切身的去体会他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体验屈辱】学生活动: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旁白:1895 年4 月10 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 李:难道不允许分辩吗? 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 李: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的要求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 李:“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 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 伊藤:“如果这样,立即派兵到台湾。” 李:无语。 旁白:1895 年李鸿章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请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课前预习题: 1、_____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后签订《》条约。 2、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清军将领是___________。 3、 _________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在 _______对中国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

5、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的三国是 _____ _____ _____。 6、1895年率台湾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义军首领是________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3课《收复新疆》,了解到在收复新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 (二)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子目,黄海大战。(板书:一、黄海大战)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浏览一下这个子目的内容,找找这个字目包含了哪些知识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为什么叫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黄海大战的经过;邓世昌为国捐躯。(板书:1、日本发动侵略战争①时间②原因) 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 那这场战争为什么叫做甲午中日战争呢?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 日本为什么挑起甲午战争呢?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是日本制定的为了称霸世界而制定的大陆政策。当时的日本有那么大的能力吃下整个世界?日本当时强不强呢?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岛国,资源稀

教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课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 单位:芜湖县实验学校城东校区 授课人:洪家喜 授课地点:芜湖市镜湖新城实验学校 授课时间: 20XX年9月25日上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实验版)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011版)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以黄海海战为代表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对探究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展开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体验点 通过本课学习,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教材学情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本单元教学的主题就是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是中华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此后,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所以,危机也是转机。因此,《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举足轻重! 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有关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及影响已有了了解。他们的课外阅读丰富,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而且乐于表现,渴望展示,这为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然而他们对自主学习还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我将顺应学生们的以上特点,积极抓住他们的求知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对学生们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重点:民以黄海海战为代表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课型及课时安排: 新授课; 1课时 4、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多媒体环境下的自主、合作的激励性学习。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2)探究式教学法。学习方式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讲述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等综合运用。 1、教具学具准备 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或者电子白板班班通),自制PPT课件等。 2、多媒体课件(PPT) 《甲午风云》等视频;《甲午战争形势图》、《冰心题词》、《邓世昌》、《丁汝昌》等图片;《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比较表格。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同时通过对欧美俄日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加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二、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方式 一、教学手段: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二、教学方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言:由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引出课题。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与日本在外交上出现一个重大事件,这也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更加恶化。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日本巡逻艇冲撞,中方船长被日本政府逮捕扣押。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然而厚颜无耻的日本政府竟然宣称钓鱼岛的主权归他们。 2.导入新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从未宣称过拥有钓鱼岛的主权。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暂时夺去钓鱼岛的主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二、教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